焦炉四大车全自动操作系统与设备管理

焦炉四大车全自动操作系统与设备管理
焦炉四大车全自动操作系统与设备管理

焦炉四大车可视化编程技术

焦炉四大车可视化编程技术 王海强袁明孙雪军 (河北钢铁集团邯钢公司新宝焦化厂,邯郸 056015) 摘要可视化编程,亦即可视化程序设计,以“所见即所得”的编程思想为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与结果的调整同步。邯宝焦化厂焦炉四大车运用可视化编程软件“Wincc-HMI”系统实现焦炉四大车司机的可视化作业,大大提高了推焦效率,并且实现了故障可视化系统,大大缩短故障查找时间,减少设备影响时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可视化编程 焦炉四大车 Wincc-HMI 故障可视化 Coke Cart Visual Programming Technology four Wang Haiqiang Yuan Ming Sun Xuejun (Hanbao Coking Plant, Handan Iron and Steel Company, Hebei Iron and Steel Group, Handan, 056015) Abstract The visual programming, i.e. visualization programming, with "wysiwyg" programming ideas for the principle,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visualization, namely programming work at any time can see results, procedures and results adjustment synchronization. Han treasure coke oven four using visual programming software "cart Wincc - HMI" system to realize the visualization of coke oven four cart driver homework, greatly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yre, and realize the focal fault visualization system, greatly shorten the troubleshooting time, reducing equipment influence time, created huge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visual programming, coke oven four, Wincc – HMI, cart fault visualization 邯宝焦化厂的焦炉四大车是焦化厂的关键设备,其进行的“出焦作业”直接影响到高炉炼铁焦碳外送、干熄焦蒸汽发电、煤气外送等焦化厂乃至整个邯宝公司的许多环节,因此四大车设备的出焦效率和故障判断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焦炉四大车电气设备众多,各电气设备之间必须通过复杂的联锁关系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这样就给故障查找带来很大的不便,焦炉开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发生故障时往往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故障点找不到而使得整台车都不能工作,大大制约了焦炉生产的有序进行,影响到了整个焦化的生产,而在四大车工控机上完成的故障可视化系统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四大车司机控制操作系统是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的Wincc-HMI系统,Wincc-HMI是“Windows control center-Human Machine Interface”的缩写,即“窗口控制中心-人机界面”的意思,是一套可视化编程系统。可视化编程是与传统的编程方式相比而言的,这里的“可视”,指的是无须编程,仅通过直观的操作方式即可完成界面的设计工作。可视化编程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引入了控件的概念和事件驱动;二是程序开发过程一般遵循以下步骤,即先进行界面的绘制工作,再基于事件编写程序代码,以响应鼠标、键盘的各种动作。 编写好的可视化程序,司机可以通过工控机上的按键,发送控制指令,工控机得到的指令,通过网络传输,进入PLC系统,PLC经过运算,发出控制指令,来驱动外部的电气元件动作,进而实现外部电机、油缸等设备的动作,完成控制过程;焦炉四大车的功能单元非常多,如拦焦车,就有取门单元、清门单元、走

《操作系统》第4章教材习题解答

第4章存储管理 “练习与思考”解答 1.基本概念和术语 逻辑地址、物理地址、逻辑地址空间、内存空间、重定位、静态重定位、动态重定位、碎片、碎片紧缩、虚拟存储器、快表、页面抖动 用户程序经编译之后的每个目标模块都以0为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相对地址或逻辑地址。 内存中各物理存储单元的地址是从统一的基地址开始顺序编址的,这种地址称为绝对地址或物理地址。 由程序中逻辑地址组成的地址范围叫做逻辑地址空间,或简称为地址空间。 由内存中一系列存储单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称作内存空间,也称物理空间或绝对空间。 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时,需对目标程序中的地址进行修改。这种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称作重定位。 静态重定位是在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由装入程序对目标程序中的指令和数据的地址进行修改,即把程序的逻辑地址都改成实际的内存地址。 动态重定位是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访问内存之前进行重定位。这种变换是靠硬件地址转换机构实现的。 内存中这种容量太小、无法被利用的小分区称作“碎片”或“零头”。 为解决碎片问题,移动某些已分配区的内容,使所有进程的分区紧挨在一起,而把空闲区留在另一端。这种技术称为紧缩(或叫拼凑)。 虚拟存储器是用户能作为可编址内存对待的虚拟存储空间,它使用户逻辑存储器与物理存储器分离,是操作系统给用户提供的一个比真实内存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为了解决在内存中放置页表带来存取速度下降的矛盾,可以使用专用的、高速小容量的联想存储器,也称作快表。 若采用的置换算法不合适,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刚被换出的页,很快又被访问,为把它调入而换出另一页,之后又访问刚被换出的页,……如此频繁地更换页面,以致系统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页面的调度和传输上。此时,系统好像很忙,但实际效率却很低。这种现象称为“抖动”。 2.基本原理和技术

《操作系统教程》(第4版)课程知识点

?《操作系统》(第4版)课程知识点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 1.操作系统的定义、作用和目标。 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每层具有的功能。 3.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观察操作系统的一种观点)。 4.操作系统是资源管理程序(观察操作系统的一种观点)。 5.操作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硬件平台上的虚拟计算机(观察操作系统的一种观 点)。 6.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技术(复用、虚化、抽象)。 7.操作系统的三个最基础抽象(进程、虚存、文件)。 8.操作系统的主要特性(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 9.操作系统并发性与共享性,及和异步性之间的关系。 10.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手工操作、管理程序、批处理控制方式、交互 式控制方式)。 11.多道程序设计。 12.操作系统分类。 13.操作系统的功能(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网络及通信 管理)。 14.系统调用、库函数和API。 15.系统调用和函数调用的区别。 16.内核的分类:单内核和微内核结构。 17.客户/服务器与微内核结构操作系统。 第二章处理器管理 18.为什么要引入进程? 19.进程的定义及其属性。 20.进程的状态及其转换。 21.进程的描述和组成。 22.进程的挂起。 23.进程映像与进程上下文。 24.进程的控制 25.进程切换与模式切换。 26.引入进程后,为什么又要引入线程。 27.多线程环境中的进程与线程概念。 28.处理器调度的层次。 29.处理器调度模型 30.选择调度算法的原则 31.作业、进程的关系。 32.剥夺方式和非剥夺方式调度策略。 33.作业调度和低级调度算法。

第三章同步、通信与死锁 34.顺序性和并发性。 35.并发性和并行性 36.与时间有关的错误及其表现形式。 37.进程间的竞争关系和协作关系。 38.进程互斥与同步。 39.临界区概念 40.实现临界区管理的硬件设施。 41.实现临界区管理的软件算法。 42.同步与同步机制。 43.信号量及其分类。 44.信号量与PV操作。 45.经典同步问题及其解法。 46.进程通信及其种类。 47.信号通信机制。 48.管道通信机制。 49.共享存储区通信机制。 50.消息传递机制。 51.死锁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根源。 52.死锁防止: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死锁防止策略。 53.死锁避免方法:银行家算法。 54.死锁的检测和解除方法:资源分配图、死锁定理。 第四章存储管理 55.存储器的层次 56.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57.逻辑地址空间与物理地址空间。 58.MMU与地址转换。 59.固定分区和可变分区分配算法。 60.分页式存储管理。 61.相联存储器和快表。 62.多级页表。 63.反置页表。 64.分段式存储管理。 65.段页式存储管理 66.虚拟存储器原理。 67.页面装入策略。 68.页面清除策略。 69.页面分配策略。 70.页面替换算法。

操作系统第四章作业答案

第四章作业(存储器管理) 第一次作业: 1、对于首次适应算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如何将各空闲分区链接成空闲分区链? 为了实现对空闲分区的分配和链接,在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设置一些用于控制分区分配的信息,以及用于链接各分区所用的前向指针;在分区尾部则设置一后向指针,通过前、后向链接指针,可将所有的空闲分区链接成一个双向链。为了检索方便,在分区尾部重复设置状态位和分区大小表目。当分区被分配出以后,把状态位由0改为1,此时,前、后向指针已无意义。 (2)在回收内存时,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应怎样处理这些情况? (1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个空闲分区F1相邻接,此时应将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分区合并,不必为回收分区分配新表项,而只需修改其前一分区F1的大小。 (2回收分区与插入点的后一空闲分区F2相邻接,此时也可将两分区合并,形成新的空闲分区,但用回收区的首址作为新空闲区的首址,大小为两者之和。 (3回收区同时与插入点的前、后两个分区邻接,此时将三个分区合并,使用F1的表项和F1的首址,取消F2的表项,大小为三者之和。 (4 回收区既不与F1邻接,又不与F2邻接。这时应为回收区单独建立一新表项,填写回收区的首址和大小,并根据其首址插入到空闲链中的适当位置。 (3)请对该算法的内存管理性能进行分析。 该算法倾向于优先利用内存中低地址,从而保证了高地址部分的大空闲去。这给以后达的大作业分配大的内存空间创造的条件。起缺点是低址部分不断被划分,会留下许多难以利用的小空闲分区,每次查找都从低址开始,会增加查找空闲分区的开销。 2分页和分段存储管理有何区别? 答:主要表现在(1)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消 减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或者说,分页仅仅是由于系统管理的需要 而不是用户的需要。段则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它含有一组其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 分段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 (2)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由系统把逻辑地址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两部分, 是由机器硬件实现的,因而在系统中只能有一种大小的页面;根据信息的性质来划分。(3)分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即单一的线性地址空间,程序员只需利用一个记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而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则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即需给出段名,又需给出段内地址。 3某请求分页系统,用户空间为32KB,每个页面1KB,主存16KB。某用户程序有7页

大学操作系统教程复习提纲 1.1

大学操作系统教程复习提纲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 第一节 1.1 1操作系统属于系统软件 2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层次结构分别为,硬件层、系统软件层、支撑软件层、应用软件层3计算机上配置操作系统的主要目标可归结为:方便用户使用、扩充及其功能、管理各类资源、提高系统效率和构筑开放环境 4资源管理三种密切相关的资源管理技术:复用、虚拟和抽象 5复用是为解决物力资源数量不足的问题; 复用共享有两种基本方法:空分复用共享和时分复用共享 空分复用共享表明资源可以从“空间”上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供进程使用 时分复用共享表明资源可以从“时间”上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供进程使用;时分复用可进一步划分成时分独占式和时分共享式,进程获得时分独占式资源后对资源执行多个操作,通常使用一个完整周期后才会释放,磁带机是这类资源最典型的例子。 6虚拟,虚拟是指操作系统中实现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虚拟的本质是对资源进行转化、模拟和整合。 7抽象,用于处理系统复杂性,重点解决资源易用性 8操作系统中的基础抽象:进程抽象,虚拟抽象,文件抽象; 进程是对处理器的抽象,虚拟是对主存的一种抽象,文件是对设备的一种抽象 9每个进程运行时就拥有一台“虚处理器,虚内存,虚外存和虚设备组成的专用虚拟计算机 10操作系统定义为:管理系统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提供各种服务,并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为用户方便有效地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的一款系统软件 11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起四个方面的作用:操作系统作为用户接口和公共服务程序、操作系统作为进程执行的控制者和协调者、操作系统作为扩展机·和虚拟机、操作系统作

焦炉四车连锁系统说明书

推焦联锁、自动走行控制系统 说 明 书 岳阳千盟电子有限公司

目录 一、系统的硬件总结构 1-1、主控计算机 (4) 1-2、中控柜 (5) 1-3、编码电缆 (6) 1-4、机控柜 (7) 二、各部件说明 1-1、开关电源 (7) 1-2、PLC可编程控制器 (8) 1-3、数据通信器 (9) 1-4、地址检测器 (10) 1-5、PLC的扩展模块及其他 (11) 1-6、天线箱 (12) 1-7、显示屏 (14) 1-8、编码器及其他 (15) 三、硬件实现功能及应用指南 1-1、通信地址检测 (17) 1-2、信息收集 (18) 1-3、自动控制 (19) 四、故障处理及维护 1-1、电源部分 (21) 1-2、通信部分 (22)

1-3、地址部分 (22) 1-4、信号部分 (22)

1、主控计算机 主控计算机采用原装DELL计算机;研华,西门子原装工控机;(机型根据各系统需要而定) 本系统软件运行环境: CPU:Pentium4 内存:512M 硬盘:80G 多串口通信卡:PCI Express聪明型多串口卡 操作系统:WIN2000/2003/XP 其他:集成10/100 以太网卡或以上 通信协议:USART 通信波特率:19200bps 注意项:

置于中控室内,注意防湿和防尘,避免强磁场干扰; 接口通信线与其他线路分开布置,与中控可编程控制器(PLC)接口相连; 2、中控柜 型号:QM-ZKG-A 中控柜柜体规格:2000*800*600 注意项: 柜底过线,线槽走线; 定位后,柜底四脚立柱着地; 远离其他有干扰的电气设备。 3、编码电缆 型号:BPF-

操作系统作业(1-4)答案

操作系统作业 (第一章—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 1 在计算机系统中配置操作系统的目的是【】。 A 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功能 B 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C 合理组织工作流程以提高系统吞吐量 D 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 2 在操作系统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能有效提高CPU、内存和I/O设备的【】。 A 灵活性 B 可靠性 C 兼容性 D 利用率 3 在操作系统中,并发性是指若干事件【】发生。 A 在同一时刻 B 一定不在同一时刻 C 在某一时间间隔内 D 依次在不同时间间隔内 4 以下不属于衡量操作系统性能指标的是【】。 A 作业的大小 B 资源利用率 C 吞吐量 D 周转时间 5 下列选项中,操作系统提供给应用程序的接口是【】。 A 系统调用 B 中断 C 函数 D 原语 6 在分时系统中,当用户数为50时,为了保证响应时间不超过1s,选取的时间片最大值为【】。 A 10ms B 20ms C 50ms D 100ms 7 假设就绪队列中有10个就绪进程,以时间片轮转方式进行进程调度,如果时间片为180ms,切换开销为20ms。如果将就绪进程增加到30个,则系统开销所占的比率为【】。 A 10% B 20% C 30% D 90% 8 中断系统一般由相应的【】组成。 A 硬件 B 软件 C 硬件和软件 D 固件 9 以下工作中,【】不是创建进程所必须的。 A 创建进程的PC B B 为进程分配内存 C 为进程分配CPU D 将PCB插入就绪队列 10 系统中有5个用户进程且CPU工作于用户态,则处于就绪状态或阻塞状态的进程数最多分别为【】。 A 5,4 B 4,0 C 0,5 D 4,5 11 如果系统中有n个进程,则就绪队列中进程的个数最多为【】。 A 1 B n-1 C n D n+1

操作系统实验 设备管理汇总

操作系统实验 名称实验六设备管理 姓名 专业 学号 日期 2015年12月01日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理解设备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2.掌握独占设备的分配、回收等主要算法的原理并编程实现。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在Windows系统中,编写程序实现对独占设备的分配和回收的模拟,该程序中包括:建立设备类表和设备表、分配设备和回收设备的函数。 三、实验原理 1.独占设备的分配、回收等主要算法的原理。 为了提高操作系统的可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现代操作系统中都毫无例外地实现了设备独立性,又叫做设备无关性。设备独立性的含义是: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 为了实现独占设备的分配,系统设置数据表格的方式也不相同,在实验中只要设计合理即可。这里仅仅是一种方案,采用设备类表和设备表。 (1)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设置“设备分配表”,用来记录计算机系统所配置的独占设备类型、台数以及分配情况。设备分配表可由“设备类表”和“设备表”两部分组成,如下 设备类表设备表 控制器表通道表 设备队列队首指针。凡因请求本设备而未得到满足的进程,其PCB都应按照一定的策略排成一个队列,称该队列为设备请求队列或简称设备队列。其队首指针指向队首PCB。在有的系统中还设置了队尾指针。 设备状态。当设备自身正处于使用状态时,应将设备的忙/闲标志置“1”。若与该设备相连接的控制器或通道正忙,也不能启动该设备,此时则应将设备的等待标志置“1”。

与设备连接的控制器表指针。该指针指向该设备所连接的控制器的控制表。在设备到主机之间具有多条通路的情况下,一个设备将与多个控制器相连接。此时,在DCT中还应设置多个控制器表指针。 (2)设备分配 1)当进程申请某类设备时,系统先查“设备类表”。 2)如果该类设备的现存台数可以满足申请要求,则从该类设备的“设备表”始址开始依次查该类设备在设备表中的登记项,找出“未分配”的设备分配给进程。 3)分配后要修改设备类表中的现存台数,把分配给进程的设备标志改为“已分配”且填上占用设备的进程名。 4)然后,把设备的绝对号与相对号的对应关系通知用户,以便用户在分配到的设备上装上存储介质。 (3)设备回收 当进程执行结束撤离时应归还所占设备,系统根据进程名查设备表,找出进程占用设备的登记栏,把标志修改为“未分配”,清除进程名。同时把回收的设备台数加到设备类表中的现存台数中。 设备分配程序的改进 增加设备的独立性:为了获得设备的独立性,进程应使用逻辑设备名I/O。这样,系统首先从SDT中找出第一个该类设备的DCT。若该设备忙,又查找第二个该类设备的DCT,仅当所有该类设备都忙时,才把进程挂在该类设备的等待队列上,而只要有一个该类设备可用,系统便进一歩计算分配该设备的安全性。 四、程序流程图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课后答案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课后答案 费祥林、骆斌编著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 习题一 一、思考题 1.简述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层次结构。 答:现代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是硬件和软件相互交织形成的集合体,构成一个解决计算问题的工具。硬件层提供基本可计算的资源,包括处理器、寄存器、内存、外存及I/O设备。软件层由包括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其中系统软件是最靠近硬件的。 2、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可分成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答:包括两大类,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硬件资源分为处理器、I/O设备、存储器等;信息资源分为程序和数据等。 3.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操作系统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的集合。 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主要起4个方面的作用。 (1)服务用户观点——操作系统提供用户接口和公共服务程序 (2)进程交互观点——操作系统是进程执行的控制者和协调者 (3)系统实现观点——操作系统作为扩展机或虚拟机 (4)资源管理观点——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4.操作系统如何实现计算与操作过程的自动化? 答:大致可以把操作系统分为以下几类: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其中批处理操作系统能按照用户预先规定好的步骤控制作业的执行,实现计算机操作的自动化。又可分为批处理单道系统和批处理多道系统。单道系统每次只有一个作业装入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运行,多个作业可自动、顺序地被装入运行。批处理多道系统则允许多个作业同时装入主存储器,中央处理器轮流地执行各个作业,各个作业可以同时使用各自所需的外围设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缩短作业时间,提高系统的吞吐率 5.操作系统要为用户提供哪些基本的和共性的服务? 答:(1)创建程序和执行程序;(2)数据I/O和信息存取;(3)通信服务;(4)差错检测和处理。为了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使得多个应用程序能够有效的共享系统资源,提高系统效率,操作系统还具备一些其他的功能:资源分配,统计,保护等。 6.试述操作系统所提供的各种用户接口。 答:操作系统通过程序接口和操作接口将其服务和功能提供给用户。程序接口由一组系统调用组成,在应用程序中使用“系统调用”可获得操作系统的低层服务,访问或使用系统管理的各种软硬件资源,是操作系统对外提供服务和功能的手段;操作接口由一组命令和(或)作业控制语言组成,是操作系统为用户提

6m焦炉四大车操作员手册

推焦车操作员手册 一、安装在操作台上的显示屏及语音器能显示各机车状态和系统状态, 并发出语音提示,其面板见下图: 二、司机接班时,根据本车是否为工作车和所工作的炉区,扳动工作炉区选择旋扭进行选择。观看显示屏显示的信息(包括标准时间、计划炉号、推焦时间、推焦车实际炉号等)是否正确,通信指示灯是否闪烁,如有异常,应向设备管理员反映。应将操作台上“推焦联锁/解除联锁”旋钮、“摘门联锁\解除联锁”旋钮拨置联锁位置。 三、当前时间离计划推焦时间差五分钟时,语音提示“推焦时刻快到,请各车加快准备”。 四、推焦车移动时,观察显示屏上的推焦车实际炉号会连续变化。 五、推焦车处于摘门位置时,如果不能移动摘门机,应观察摘门炉号是否正确,且当前时间比计划推焦时间是否提前了十五分钟。

六、推焦车到达计划炉号时,应无推焦车运动方向指示,且“推焦车到位”指示炉亮,此时语音提示“推焦车已到计划炉号,准备工作完毕”。 七、当拦焦车到达计划推焦炉号时,应无拦焦车运动方向指示,如导焦槽已对上了计划推焦炉号,“拦焦车到位”指示灯亮,此时语音提示“拦焦车已到计划炉号,准备工作完毕”。 八、当熄焦车到达计划推焦炉号时,应无熄焦车运动方向指示,如熄焦车门已关,“熄焦车到位”指示炉亮,此时语音提示“熄焦车已到计划炉号,准备工作安毕”。 九、当显示屏上“推焦车到位”、“拦焦车到位”、“熄焦车到位”指示灯均亮,且当前时间离计划时间在十五分钟内时,“一级允推”指示灯亮。 十、当显示屏上拦焦车“允许推焦”指示灯和熄焦车“允许推焦”指示灯均亮时,“二级允推”指示灯亮。 十一、只有当“二级允推”指示灯亮时,才能在联锁状态下推焦。 十二、当推焦杆进入炉膛时,语音指示“推焦开始,如有紧急情况,请按紧急停止按钮”,此时观察显示屏,原“计划炉号”一栏显示推焦电流值,原“推焦时间”一栏显示焦杆进入炉膛时间。 十三、当推焦杆前进到极限位置或推焦完毕且焦杆后退时,推焦结束,语音提示“推焦顺利完成,请按计划到新炉号推焦”,此时观察显示屏“计划炉号”一栏显示下一条推焦计划炉号,“推焦时间”一栏显示下一条计划推焦时间,系统“一级允推”、“二级允推”、“推焦车到位”、“拦焦车到位”、“熄焦车到位”指示灯熄灭,各车运动方向箭头指向到下个计划炉号推焦应该运动的方向。

高级操作系统答案

一、解释 1、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一些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对该系统的用户来说,系统就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即:由大量CPU组成的计算机系统。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硬件角度看,每台计算机都是自主的;第二,从软件角度看,用户将整个系统视为一台计算机。 2、微内核的主要任务 微内核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主要提供四种服务: (1) 进程间的通信机制。 (2) 某些内存管理功能。 (3) 少量的低层进程管理和调度。(4) 低层输入和输出服务。 3、A TM对分布式系统的影响 A、延时:需要新的协议和系统结构处理 B、流量控制:信元淹没 C、阻塞控制:防止数据丢失 4、原子事务的基本特性 事务具有四个重要特性: (1)原子性(Atomic):对外界来说,事务的发生是不可分割的 (2)一致性(Consistent):事务不会破坏系统的恒定 (3)独立性(Isolated):并发的事务不会互相干扰 (4)持久性(Durable):一旦事务提交,所做的改变永远有效 5、并行透明性 并行透明性就是系统的活动可以在用户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并行发生(同时发生),即整个分布式并行服务器在用户看起来就像一个传统的单处理机分时系统。 6、请说出微内核优于单内核的两个优点 答:(1)微内核系统具有高度的模块化,对于每一个服务都有一个定义好的借口,每一

个服务程序对所有客户来说都是可以访问的,且和位置无关。 (2)微内核系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易于实现、安装和调试新的服务程序,因为增加或者改变一个服务程序不需要像有一个单内核那样停止系统和启动一个新的内核。 二、计算题 1、一个A TM系统以OC-3的速率传递信元,每个包48字节长,刚好放进一个信元, 一个中断耗时1μs,CPU用于中断处理的时间是多少?如果包长是1024字节呢? 答:OC-3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55.520Mbps,由题意可知,一个信元是48字节。可得每秒传递包(信元)的数目为:((155.520*1024*1024)bps/8)/53=384609.76每进入一个包产生一次中断,一个中断耗时1μs,一秒内共产生384609.76个中断。CPU用于中断处理的时间是:1*10-6s*384609.76≈0.38s。 如果包长是1024字节,一个包可拆分为22个信元。每秒传递包的数目为:384609.76/22≈17482 CPU用于中断处理的时间是:1*10-6s*17482≈0. 017s. 2、假设一个空RPC(0字节数据)需时间1.0ms,每增加1k数据,时间增加1.5ms。如 果要从文件服务器读32k的数据,请计算一次读取32k数据的RPC所需的时间和 32次读取1k数据的RPC所需的时间? 解(1)由题知我们记一次读取32k数据的RPC所需的时间记为T则T=1.0+32*1.5=49ms。故一次读取32k数据的RPC所需的时间是49ms。 (2)32次读取1k数据所需的时间记为T1 则T1=32*(1.0+1.5)=80ms, 故32次读取1k所需的时间为80ms。 3、考虑一个分布式系统中的两台机器。这两台机器的时钟假设都每毫秒滴答1000次, 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是这样,而另一个一毫秒仅滴答990次,如果UTC每分钟更新一 次那么时钟的最大偏移量将是多少? 答:第二个时钟每秒滴答990,000次,每秒提供了一个10毫秒的误差,这个误差在一分钟已增加到600毫秒。 4、如果要求的数据在缓存中,收到任务请求,分配这个工作,并做相应的处理需要15 毫秒;如果要进行磁盘读写,并且进行读写占用1/3的时间,则需要多使用75毫

焦炉四大车应知应会题

关于7.63m焦炉车辆应知应会知识 1.7.63m焦炉车辆由南北台推焦车,南北台拦焦车,南北台装煤车 和南北台熄焦车组成,正常生产为四车联锁控制。 2.每组车辆由液压系统,走行系统,空调系统,事故发电机系统, 集中润滑系统,压缩空气系统等部分组成。 3.每组车辆的操作模式有全自动操作模式,半自动操作模式,手动 操作模式,机旁联锁维修操作模式和不联锁单机维护模式。 4.车辆的PC操作机的模式操作按钮为F16=停机(深黄);F17=维 护(浅黄);F18=手动(浅蓝);F19=半自动(浅绿);F20=全自动(绿色)。 5.推焦车操作画面主要包括联锁车辆位置预览画面(F1 overview), 本车主要操作简明显示画面(F2 machine),取炉门和上炉门画面(F3 door head),清理炉门画面(F4 door clean.),清理炉框画面(F5 frame clean.),推焦画面(F6 pushing drive),平煤画面(F7 leveling drive),走行画面(F9 drive),切换画面按钮(F10 button >>),液压系统画面(F1 hydraulic),集中润滑系统画面(F2 grease),温度显示画面(F3 climate),紧急发电机画面(F4 emergency),水系统画面(F5 water),除尘系统画面(F6 filter plant),报警画面(F7 alarm)等。 6.拦焦车操作画面主要包括联锁车辆位置预览画面(F1 overview), 本车主要操作简明显示画面(F2 machine),取炉门和上炉门画面(F3 door head),清理炉门画面(F4 door clean.),清理炉框画面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 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3.为什么说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答:OS首先在裸机上覆盖一层I/O设备管理软件,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第一层次抽象;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盖文件管理软件,实现了对硬件资源操作的第二层次抽象。OS 通过在计算机硬件上安装多层系统软件,增强了系统功能,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由它们共同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试说明推劢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 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联机I/O 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6.试说明推劢分时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

答:推动分时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主要表现在:CPU 的分时使用缩短了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人机交互能力使用户能直接控制自己的作业;主机的共享使多用户能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独立地处理自己的作业。 7.实现分时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应如何解决 答:关键问题是当用户在自己的终端上键入命令时,系统应能及时接收并及时处理该命令,在用户能接受的时延内将结果返回给用户。解决方法:针对及时接收问题,可以在系统中设臵多路卡,使主机能同时接收用户从各个终端上输入的数据;为每个终端配臵缓冲区,暂存用户键入的命令或数据。针对及时处理问题,应使所有的用户作业都直接进入内存,并且为每个作业分配一个时间片,允许作业只在自己的时间片内运行,这样在不长的时间内,能使每个作业都运行一次。 8.为什么要引入实时OS 答:实时操作系统是指系统能及时响应外部事件的请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务协调一致地运行。引入实时OS 是为了满足应用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实时控制领域和实时信息处理领域的需要。 9.什么是硬实时任务和软实时任务试举例说明。 答:硬实时任务是指系统必须满足任务对截止时间的要求,否则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结果。举例来说,运载火箭的控制等。软实时任务是指它的截止时间并不严格,偶尔错过了任务的截止时间,对系统产生的影响不大。举例:网页内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答案 2 / 47 容的更新、火车售票系统。10.试从交互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不实时系统迚行比较。答:(1)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秒级到毫秒级,甚至

《操作系统)(中国铁道)习题答案第四章

⒈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一般分为哪两级?各有什么特点? 答:计算机系统中存储器一般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两级。 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又称为内存,它由自然数顺序编址的单元(通常为字或字节)所组成,是处理机直接存取指令和数据的存储器,它速度快,但容量有限。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又称为外存,它由顺序编址的“块”所组成,每块包含若干个单元,寻址与交换以块为单位进行,处理机不能直接访问它,它须经过专门的启动入出过程与内存交换信息,它存取速度较慢,但容量远大于内存,实际上,现代计算机系统中用户的数据(或信息)都是保存在外存中。 ⒉存储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答:存储管理要实现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方便、安全和充分大的存储空间。 所谓方便是指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分开,用户只在各自逻辑地址空间编写程序,不必过问物理空间和物理地址的细节,地址的转换由操作系统自动完成;安全则是指同时驻留在内存的多道用户程序相互之间不会发生干扰,也不会访问操作系统所占有的空间。充分大的存储空间是指利用虚拟存储技术,从逻辑上对内存空间进行扩充,从而可以使用户在较小内存里运行较大程序。 ⒊存储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答:存储管理是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的一部分,它负责完成对主存储器的地址转换,对主存储器进行分配与去配,解决多用户对主存储器的共享和保护,通过软件手段,实现对主存储器容量的扩充。 ⒋地址转换可分为哪三种方式?比较这三种方式的优缺点。 答:由逻辑地址转化为物理地址的地址转换过程,按照转换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3种方式: ①绝对装入方式②静态重定位方式③动态重定位方式 (第二问略) ⒌可变分区常用的分区算法有哪几种?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第二问略) ⒍试用类C语言写首次适应算法的分配过程。 答:firstmatch(n) { p=Free; while(p!=NULL) { if(p->size>=n) { if(p->size-n>=size) p->size=p->size-n; a=p; p=p+n; else a=p; remove(Free,p); } else

操作系统实验六设备管理

操作系统课程报告 实验六设备管理 学号 姓名 班级 教师 华侨大学电子工程系

实验目的 1、理解设备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2、掌握独占设备的分配、回收等主要算法的原理并编程实现。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在Windows系统中,编写程序实现对独占设备的分配和回收的模拟,该程序中包括: 建立设备类表和设备表、分配设备和回收设备的函数。 实验报告内容 1、独占设备的分配、回收等主要算法的原理。 为了提高操作系统的可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现代操作系统中都毫无例外地实现了设备独立性,又叫做设备无关性。设备独立性的含义是: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为了实现独占设备的分配,系统设置数据表格的方式也不相同,在实验中只要设计合理即可。这里仅仅是一种方案,采用设备类表和设备表。 (1)数据结构 操作系统设置“设备分配表”,用来记录计算机系统所配置的独占设备类型、台数以及分配情况。设备分配表可由“设备类表”和“设备表”两部分组成,如下图:(2)设备分配 当进程申请某类设备时,系统先查“设备类表”如果该类设备的现存台数可以满足申请要求,则从该类设备的“设备表”始址开始依次查该类设备在设备表中的登记项,找出“未

分配”的设备分配给进程。分配后要修改设备类表中的现存台数,把分配给进程的设备标志改为“已分配”且填上占用设备的进程名。然后,把设备的绝对号与相对号的对应关系通知用户,以便用户在分配到的设备上装上存储介质。 (3)设备回收 当进程执行结束撤离时应归还所占设备,系统根据进程名查设备表,找出进程占用设备的登记栏,把标志修改为“未分配”,清除进程名。同时把回收的设备台数加到设备类表中的现存台数中。 2、程序流程图。 主程序流程图: 设备分配: 设备回收: 3、程序及注释。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false 0 #define true 1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部分习题标准答案

第一章: 一、3、10、15、23、27、35 3.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操作系统是管理系统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提供各种服务,并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和为用户有效地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运行环境的一种系统软件. 主要作用 (1)服务用户—操作系统作为用户接口和公共服务程序 (2)进程交互—操作系统作为进程执行的控制者和协调者 (3)系统实现—操作系统作为扩展机或虚拟机 (4)资源管理—操作系统作为资源的管理者和控制者 10.试述系统调用与函数(过程)调用之间的区别。 (1)调用形式和实现方式不同; (2)被调用的代码位置不同; (3)提供方式不同 15.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多道程序设计有什么特点? 多道程序设计是指允许多个作业(程序)同时进入计算机系统内存并执行交替计算的方法。从宏观上看是并行的,从微观上看是串行的。 (1)可以提高CPU、内存和设备的利用率; (2)可以提高系统的吞吐率,使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作业数目增加; (3)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并行性,使设备和设备之间,设备和CPU之间均可并行工作。 23.现代操作系统具有哪些基本功能?请简单叙述之。 (1)处理器管理; (2)存储管理; (3)设备管理; (4)文件管理; (5)联网与通信管理。 27.什么是操作系统的内核? 内核是一组程序模块,作为可信软件来提供支持进程并发执行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通常驻留在内核空间,运行于内核态,具有直接访问计算机系统硬件设备和所有内存空间的权限,是仅有的能够执行特权指令的程序。 35.简述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的资源复用技术。

系统中相应地有多个进程竞争使用资源,由于计算机系统的物理资源是宝贵和稀有的,操作系统让众多进程共享物理资源,这种共享称为资源复用。 (1)时分复用共享资源从时间上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供进程使用; (2)空分复用共享资源从空间上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供进程使用。 . 二、2、5 2、答:画出两道程序并发执行图如下: (1) (见图中有色部分)。 (2)程序A无等待现象,但程序B有等待。程序B有等待时间段为180ms至200ms间(见 图中有色部分)。 5、答:画出三个作业并行工作图如下(图中着色部分为作业等待时间):

操作系统第一章作业讲解

第一章 习题 1、有3个作业A 、B 、C , A 是计算作业、 B 是检索磁带上数据的作业, C 是打印作业。3个作业单道运行时间分别为5分钟、15分钟和10分钟。假设可在15分钟内并行完成这3个作业。则各资源的利用率分别为多少? 单道CPU 利用率:5 /(5+15+10)= 5 / 30 = 1 / 6 磁带利用率:15 /(5+15+10)= 15 / 30 = 1 / 2 打印利用率:10 /(5+15+10)= 10 / 30 = 1 / 3 多道CPU 利用率:5 / 15 = 1 / 3 磁带利用率:15 / 15 = 1 打印利用率:10 / 15 = 2 / 3 2、在有一台CPU 和两台输入/输出设备磁盘和磁带的多道程序系统中,同时投入运行2个程序A 和B 。这2个程序对CPU 和磁盘和磁带的使用顺序和使用时间为: 程序A :磁带(30S )、CPU (10S )、磁盘(30S )、CPU (10S )、磁带(20S ) 程序B :磁盘(20S )、CPU (30S )、磁带(40S ) 假定:CPU 、磁盘和磁带都能并行工作,试问:在单道和多道两种方式下, 1)程序A 和B 从投入运行到运行完成所用的时间分别是多少? 2)CPU 、磁盘和磁带的利用率是多少? 答:在单道情况下,从投入到运行完成所用的时间A 为:100S ;B 为100S+90S=190S 在两道情况下,从投入到运行完成所用的时间A 为:120S ;B 为90S (非抢占式) 在两道情况下,从投入到运行完成所用的时间A 为:100S ;B 为120S (抢占式) 单道运行的时间关系图 计算 磁带 多道、非抢占式运行的时间关系图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存储器管理习题.doc

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在存储管理中,采用覆盖和交换技术的目的是 A.节省内存空间B.物理上扩充内存容量C.提高CPU效率D.实现内存共享 2.采用不会产生内部碎片 A.分页式存储管理B.分段式存储管理 C.固定分区式存储管理D.段页式存储管理 3.某虚拟存储器系统采用页式内存管理,使用LRU页面替换算法,考虑下面的页面地址访问流: 1,8,1,7,8,2,7,2,1,8,3,8,2,1,3,1,7,1,3 假定内存容量为4个页面,开始时是空的,则缺页中断的次数A.4 B.5 C.6 D.7 4.最佳适应算法的空闲块链表是 A.按大小递减顺序连在一起B.按大小递增顺序连在一起C.按地址由小到大排列D.按地址由大到小排列5.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中的紧凑技术可以 A.集中空闲区B.增加内存容量 C.缩短访问周期D.加速地址转换 6.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是 A.相同B.随作业长度变化 C.可以不同但预先固定D.可以不同但根据作业长度固定7.实现虚拟存储管理的目的是

A.实现存储保护B.实现程序浮动 C.扩充辅存容量D.扩充内存容量 8.采用分段存储管理的系统中,若地址是24位表示,其中8位表示段号,则允许每段的最大长度是 A.224B.216C.28 D.232 9.把作业地址空间使用的逻辑地址变成内存的物理地址称为A.加载B.重定位C.物理化D.逻辑化10.在段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内存等分成程序按逻辑模块划分成若干 A.块B.基址C.分区D.段E.页号F.段长11.虚拟存储管理系统的基础是程序的理论 A.局部性B.全局性C.动态性D.虚拟性12.以下存储管理方式中,不适用于多道程序设计系统的是A.单用户连续分配B.固定式分区分配 C.可变式分区分配D.页式存储管理 13.在可变分区分配方案中,某一道作业完成后,系统收回其在内存空间并与相邻空闲区合并,为此需修改空闲区表,造成空闲区数减1的情况是 A.无上邻空闲区也无下邻空闲区 B.有上邻空闲区但无下邻空闲区 C.无上邻空闲区但有下邻空闲区 D.有上邻空闲区也有下邻空闲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