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分析研究现状

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分析研究现状
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分析研究现状

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分析:一个对1994-2007出版的文献的评述

露西·吉尔森1,2,3*尼卡·拉斐尔1

摘要:本文对分析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过程的文献进行第一次评述。根据对两个主要国际数据库的系统检索,本文根据政策主题、问题线索和地理范围描述了1994-2007年间文献出版情况,并批判性评价了优势和不足。这篇评述的总体目标是为今后该领域的工作提供一个平台。

我们从初步检索到的数千篇文献中,筛选出391篇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并详细分析了其中对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变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的164篇文献。这些文献清晰的显示中低收入国家的卫生政策分析还处于初始阶段。这些实证研究文献虽然数量很少、覆盖面和深度也非常有限,但依然反映了政策领域和主体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大多数文献都只局限于对一国或多国政策变化过程的表面描述。但是这些文献的总体特征仍然清晰的显示出了把政治、议程和权利整合进卫生政策研究的重要意义。这些研究增进了对影响政策变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因素的理解,将有助于将来政策开发和实施行动的提高和改进。本文在最后罗列了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研究领域需要加强的5个关键因素。它们包括能力培养、致力于严格的分析工作和关心支持政策变化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机构的建立等方面。

关键词:卫生政策、政策研究、方法

关键信息:

●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研究的文献明确的描述了必须把政治、议程和权利整合到卫

生政策研究和卫生系统发展实践中去

●然而,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研究出版机构仍然处于小型、分散、参差不齐和局限

于本质描述状态;他们被北方组织(Northern organizations)所主导。

●在中低收入国家深化和拓展卫生政策研究工作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支持相

关能力培养、致力于严格的分析工作和关心支持政策变化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机构

的建立工作。

背景介绍

在1990s一些研究者(Walt 1994;Reich 1995;Barker 1996)号召在中低收入国家使用一种新的卫生政策研究方法。他们指出,截止当前,卫生政策评价主要集中于技术内容和设计,而忽视了承担政策研发和实施的主体和政策过程以及与政治决策相关的预算较少的背景。他们强调说这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因为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政策成功了而其它的却失败了,也无助于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制定和实施未来的政策战略。他们最终一致呼吁采用新的思维模式进行卫生政策研究,以增进对影响政策变化过程和结局的因素的理解。这些学者们尤其号召使用那些把政治、议程、权利整合进卫生政策研究的研究模式。

想法、知识、利益、权利和公共机构通过议程影响决策的制定。关于议程的研究主要关注公共政策,主要着眼于的问题的定义、议程的设定、政策的制定、修订、实施和评估(Parsons 1995)。它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政策是一种政治和社会进程的产出并由政治和社会进程构成。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在政策制定中的角色是这个分析的重要方面,但是它也注意和考虑

1南非约翰内斯堡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卫生政策中心

2英国伦敦学校和热带医学学院卫生经济和筹资项目

3南非开普敦大学公共卫生和家庭医学学院

*通讯作者, Anzio Road,Observatory,7925,South Africa.E-mail:lucy.gilson@uct.ac.za 7925

到包括私立部门、民间社会组织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国际机构在内的非政府角色。具有广泛社会科学基础的多学科方法在这个领域内被广泛关注和应用以加强政策制定。在欧美国家,这是个非常完善的领域(Parsons 1995;Fischer 2003),而且还在1990s早期被引入到了中低收入国家公共部门改革活动中(Nelson 1990;Grindle and Thomas 1991;Toye 1992;Haggard and Webb 1993)。

因此,在开始号召使用这种分析方法后的15年间,中低收入国家都开展了哪些研究?是由哪些人开展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开始了对这些国家相关卫生政策研究文献的评述。公平卫生系统联盟和EQUINET(一个关于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卫生公平的地区性网络)都是支持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内研究如何促进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和系统发展以追求更好的卫生公平的组织。本研究就是由这两个组织所承担的。本文只是通过勾画已经进行的工作,描绘出一些政策变化过程的总体观点并从关注重点和方法论角度对这些工作进行批判性评价,为今后在这种背景下的研究工作打下一个基础,而不对关于政策变化文献成果进行系统性总结。

文献评述的方法

这篇用英语发表的关于卫生研究文献的叙述性评述是基于1994年到2007年7月所出版的文献所进行的研究(最后的检索是2007年8月进行的)。开始时间选择1994年是因为Walt 和Gilson在这一年发表了第一篇号召在中低收入国家更加广泛地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文章。本文也提供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文献评述研究框架。本文分为4个部分。

首先用一定范围的关键词检索了PUBMED数据库和国际社会科学参考书目数据库(见框1)。另外,还通过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添加了一些与本文研究目的密切相关的文献。

框1检索条件和选择标准

检索条件:

health AND policy;health AND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health AND‘policy analysis’;health AND politics;health AND policy AND agenda setting;health AND policy AND power;health AND policy AND interests;health AND policy AND discourse;health advocacy;health AND construct* AND Africa OR Asia OR Latin America OR Caribbean OR Pacific OR Middle East OR East Europe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transitional countries

NOT US OR America OR UK OR Australia OR Canada etc.

纳入标准,第2-3步:

●用英文出版

●可获得全文

●以卫生政策为重点

●考虑了政策变化过程和/或影响因素

●考虑了包括传统国家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的经验

●使用被广泛接受的方法

纳入标准,第3-4步:

●主要基于实证研究或有明确的实证基础

●完全或主要以国内或国际政策变化的经验为主(研究在宏观和/或微观层面上广泛开展) ●使用被广泛接受的方法

其次,检查初步检索到的数千篇文献的列表和摘要,并剔除了不符合纳入标准(见表1)的文献。绝大多数被剔除的文献都是关于地域重点或者是政策的结果或设计(如关于新的公共卫生干预效果的流行病学和临床分析,而没有考虑政策过程是怎样影响这些结果的)。在这个阶段,所有成员均独立工作。

第三,研究成员们共同对剩下的391篇文献(列表从以下地址可以获得:

https://www.360docs.net/doc/ac9579146.html,)进行了分析,从而对这些文献的一些特征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描述,并最终列出了其中164篇文献在下一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

这个阶段,大部分着眼于概念、理论或方法论方面研究的文章被剔除掉了。因为我们所关注的核心是围绕中低收入国家政策过程进行的实证研究。此外,尽管中低收入国家的政策过程也会受到像全球化这样的宏观背景的影响,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分析的中观和微观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关于政策是如何开始制定的、是谁把它推进了政策议程以及政策实施的机构的体制结构和影响政策制定及其结果取向的核心人物的影响等方面的(Hudson and Lowe 2004,p.8–9)。因此,尽管对中间力量如何通过像国际机构这类宏观层面的因素影响国家政策进程也非常感兴趣,但我们没有对不考虑具体国家经验的全球或国际机构进行太多的研究。分离出研究的不同层次并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情。例如,我们决定把一篇分析在中低收入国家开展的研究是如何影响国际机构政策(Philpott et al.2002)的文章纳入到我们的研究队列中,是因为它是在更加复杂的国家国际间政策转化过程中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层面政策开发的一个因素。所有的剔除工作都是在经过研究成员间相互讨论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第四,我们详细分析了最后那164篇文献中的政策和研究议题,同时也分析了它们方法上的优点和缺点。

本文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只有英文版的。此外,相关书的章节、博士论文和灰色文献并没有被纳入到这次研究范围之内。因此,并不能说本文是充分利用1994-2007年间所有可及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研究相关著作而作出的充分全面的调研。然而,众所周知,一些博士论文和灰色文献已经被已发表的文献所引用。而且,在与主要研究者们访谈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几乎所有相关内容都已经被我们囊括进来了。另外,更重要的是,本文是为了描绘政策研究著作的现状,而不是研究特定政策或政策变化的所有证据。有人建议再进行些其它语言的文献研究。虽然只局限于英文文献可能多少会影响到我们的评估工作,但遗漏部分文献并不会影响我们整体的研究工作。

我们也注意到,方法论上的区分是最艰难的。正如下面将要讨论的那样,政策研究著作多种多样,但极少提及方法论细节。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试图根据所拥有的比较充分的方法学证据和/或权威论述作出整体的判断,以排除那些最差的文献。接下来将要讨论的是我们在这些文献中所发现的方法论上的优点和不足。

1994-2007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研究的总体状况

这些著作的四个主要特征是小规模、多样化、零碎、被北方组织的作者们主导。

论规模,与13年间只有391篇文献相比,在PubMed上,仅在2006年,关于非洲HIV/AIDS 的文献就多达612篇,关于亚洲、非洲卫生筹资的分别为588篇和333篇。同时,一篇评论(Saetren 2005)显示,1985-2003年间,在国际范围内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政策实施文献有2429篇,只2000年就有153篇。

多样化和零碎性特征通过这些文献的研究主题、地域性和发表的杂志表现出来。

表1描述了所涉卫生政策领域的广泛性。包括关于特定政策问题的文献在内,只有6个领域的文献超过了20篇。虽然多数都是关于政策变化过程的实证研究报到,但只有3组是集中研究政策过程的特定方面。正是通过这些政策过程,国际政策得以转化为国内政策(国际国内政策转化);新的政策方法或选择得以倡导和推广(倡导);政策研究影响到政策争论和决策(研究与政策)。只有五十几篇阐述了关于卫生政策研究的独到见解,尽管它们也没有重点研究政策的演变。绝大部分文献只是在讨论如何引导相关角色(如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态度、知识和思想,以及他们的知识、态度和思想是如果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政策的实施的。它们提示出社会、文化及组织规范等因素对相关角色的影响。一些文献研究政策叙述、具体的政策实施者是如何重新表述这些政策及在政策叙述中所蕴含的权利和利益的暗箱操作;另一些则研究价值、规范、权利和利益在具体的卫生政策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其它还有一些

文献则是在探讨在特定背景下构建卫生系统运行机制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影响。

只有299篇(77%)文献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其中,44%(133篇)是关于非洲的,亚洲和中东有32%(96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有18%(53),其余6%(17篇)反应中欧和东欧经验。这种地域特征至少部分反映了数据库检索中的语言集中趋势。重要的是,有255篇(65%)文献都是只研究某一个国家的经验,7%(28)介绍多个国家的经验,4%(16篇)为单纯的地区性经验。只有16个国家有超过5篇文献超过10篇的只有5个,没有一篇针对具体某一个国家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的文献。

从表2可以看出这些文献主要集中于卫生政策核心期刊中。其中,卫生政策和规划有73篇,34%在核心期刊,占总数的19%;社会科学与医学有41篇,19%在核心期刊,占总数10%。然而,几乎有同样多的文献发表在一系列包含不同学科范围的非核心期刊上。有两种期刊(WHO简报和国际发展杂志)超过10篇,其它92种期刊上只有1-2篇。非核心期刊上主要是公公卫生、热带医学和发展研究方面文献。

在所属组织方面,有三分之二(265,68%)的第一作者工作在北方组织(一些很可能就是中低收入国家的公民),只有30%(117)的作者属南方组织;九个作者参加了南北组织联盟;33个以第一作者发表超过两篇文献的作者中,只有7个来自南方组织,10个来自英国伦敦公共卫生与热带雨林学院。

1994-2007年间,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变化的实证研究

关于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变化实证研究的文献一共有164篇。1994-1998一共只有24篇,最多每年不到10篇。1999年后几乎第种相关期刊都有一篇发表,其中199年17篇,2000年19篇,2004年21篇。

研究的政策和问题

表3总结了这些文章所研究的政策领域。研究宽泛卫生问题和介绍特定卫生项目或干预经验的文献几乎同等,分别为77+1、64+8 。只有14篇介绍如何影响政策变化的。包括7篇政变转化和7篇倡议型文章在内,一共有32篇关于性和生殖健康的,其中关于HIV/AIDS 的就超过20了篇。性和生殖健康的文献包括的主题有:流产、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综合生殖保健政策、母婴安全项目、性传播疾病和计划生育服务的结合、癌症和家庭暴力。HIV/AIDS方面的文献大都充分考虑了不同的政策背景,其中一些是关于HIV防治的干预措施的。卫生筹资方面的文献包括个人付费、保险和社区筹资三种。

所有文献中,只有3组(政策转化、科研政策和政策倡议)明确考虑了具体的政策问题,而且有较强的一致性。其中,关于政策转化的文献基本上都用相关政策转化理论明确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具体转化方法。还有几篇是来自不同国家相同主题或相似方法的使用方面的文献,它们出自同一个研究或研究特定政策问题的同一作者。

然而,由于不到40%的的文献(59篇)描述了政策研究的相关理论或概念,无法对这些文献按理论主题划分,而只能从政策阶段进行粗略分类。从表3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献主要考虑的都是政策的实施阶段(IMP),只有极少数只考虑政策发展阶段(POL)。

大部分POL文献对议程设定和政策制定作了特别的说明。政策变化文献主要关注国际组织是如何影响国家政策议程的制定和国际政策议程是如何制定的。其它POL文献则是调查在卫生部门与药物制度改革、性与生殖健康政策及HIV/AIDS等方面进行国家政策议程制定的尝试的成败。只有3篇文献对政策告知进行了分析,有两篇使用了Reich和Cooper的政策制定方法。还有些文献把中欧和东欧交通事故伤害方面的政策惰性与加纳乳房和宫径癌政策方面的创新性作了比较。这些文献主要关注的是政府范围内的系统性政策,而那些性与生殖、HIV/AIDS方面的文献还考虑了社会组织、研究者等更广泛的角色。不过也只有药物和控烟政策的文献考虑了商业因素。

表1 按卫生政策领域分类

领域文章数

卫生部门改革

HIV/AIDS

性和生殖健康

捐赠协调

国际国内政策转化

倡议

科研政策

分权

私立部门角色

计划生育和人口/生殖人力资源

社区参与

初级卫生保健

卫生筹资

保险

方法论a

使用者付费

控烟

母婴安全

国际组织

疟疾治疗政策

流产

医药政策

心理健康

环境卫生

卫生信息系统

各种政策焦点b

合计

47 43 25 21 21 20 18 17 14 14 12 12 11 11 11 8 7 7 7 6 6 5 5 5 4 4 30 391

注:a 唯一非卫生政策领域

b包括二十多个政策主题,每个不超过3篇

表2:按期刊类型分类

文章数期刊数平均每种期刊数

核心期刊(卫生政策)非核心期刊

合计

核心期刊比例

非核心期刊

公共卫生和热带医学发展研究

社会科学

医疗与护理

地域研究212

179

391

55%

61

46

38

21

13

13

202

115

12%

28

22

26

18

8

16.3

1.8

3.4

2.2

2.1

1.5

1.2

1.6

表3 1994-2007 中低收入国家关于卫生政策变化的实证研究

政策主题/领域文献总数不同政策阶段文章数

公平相关a POL POL&IMP IMP

1)系统级政策

一般卫生部门改革卫生筹资

捐赠协调

分权

社区参与

人力资源

药物策

私立部门角色

卫生信息系统

初级卫生保健

2)卫生项目/干预HIV/AIDS

SR&RH

政策变化(生殖健康7;公共卫生5)

控烟

疟疾治疗政策

3)各种政策重点4)政策影响因素

科研政策

倡导

合计

% 合计16

15

12

10

6

5

4

3

3

3

23

18

15

5

3

9

7

7

164

5

1

3

1

5

7

6

1

3

2

3

37

23

7

5

1

4

1

2

1

1

1

4

4

5

2

3

2

4

2

49

30

4

9

11

6

5

3

1

3

2

14

7

3

2

4

1

2

78

48

5(4)

8(4)

6

1

4(2)

1(1)

2

9

15(1)

2

1

1

1(1)

6(1)

62(15)

38(9)

注:a 括号中数字表示明确关注公平性的文献数

POL&IMP类文献研究了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等因素,而IMP类则主要关注政策实施的实践和经验。例如政策转化型文献研究的是国际政策在国内实施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相对而言,POL&IMP类更多关注的是政策开发的早期阶段,只是偶尔会谈到后期经验。

多数IMP类考虑一般的实施经验(37篇)或实施者的观点或经验(34篇)。虽说政策的实施主要在次国家层面,但有40%(31)篇的IMP文献研究的是国际或国内层面的经验。如有11篇捐赠方面的文献研究的是国家层面的捐赠管理机制和过程。其它研究的是政策实施方面的一般经验。这些文献在关注相关角色的同时还研究如下方面:

●国家和地方角色对不同角色在政策过程中参与程度的看法;

●卫生保健提供者、管理者、个体医生及受益者等不同角色的利益、价值观和信念是如何

决定政策的实施的;

●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卫生工作人员是如何抵制和变通的。

其余的7篇IMP文献专门研究了政治文化、社会政治背景、政府组织结构等不同的背景因素是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最后,我们专门研究了这些文献对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追求效益公平性方面都有哪些观点。如表3所示,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文献与公平性有关。只有15篇文献明确考虑了政策过程的公平性,另外一些文献因为预示着政策结果的公平性或者是把妇女穷人等弱势群

体列为优先讨论的内容,也被我们划到公平性相关的文献队列之中。

明确评估显示:

●由于利益受到挑战的强有力的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和抵制给公平导向型政策改革所带来

的复杂性;

●政策设计和推动公平导向型性财政政策的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

●试图在政策相关决策过程中谋利者的排除;

●活跃人士和研究者国家政府机构内外寻求政策变革的机遇和挑战

其它文献肯定了这些经验并指出如何在广阔的社会进行中排除或囊括边缘群体。从IMP 文献中所提的问题也也强调管理者和相关人员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变通公平相关政策的抵制行为通常会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在利益相关者中带来混乱。只有一篇文献提及在支持和维持公平性目标方面增进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正面经验。

方法和分析上的严密性

各种文献的不同学科角度和研究实践可接受标准的的差异性要求分析所用研究方法的灵敏性。例如,基于人种学或历史学的研究与基于经济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研究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框2列出了定性研究评估的一般标准,但是由于一般文献中所提供的相关细节非常有限,使得作出相对于这些标准的方法学评判相当困难。事实上,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文献(56篇)在数据来源、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方面提供的信息极其有限,以至于要想描述它们所用的方法都得经过一番评判。

表4 1994-2007 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研究文献的数据来源和研究设计

分组数量

数据来源a研究设计类型

原始数据二手数据案例研究人种学历史学/档案话语权分析

POL POL&IMP

IMP

合计

百分比37

49

78

164

17

23

59

99

60

20

25

18

63

38

7

12

15

34

21

11

11

7

1

3

3

7

4

1

3

1

5

3

注:有两篇不确定。

框2 定性研究方法学评估的一般标准

●研究问题清晰且问题的设计适当

●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具有系统性

●使用了方便抽样以外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可能会可能与预期冲突的数据

●背景详细

●研究方法具有说服力,如包含所有数据、使用三角策略(uses triangulation)、详细说明

结论、对范畴和概念进行解释和拓展以有力解释关键过程和观测、包括反而案例、相关理论的应用

●辩证式陈述,如识别和解释局限性、引入更广泛的文献

引自:Mason 1996;Mays and Pope 2000 虽然几乎每篇文献都指明了研究目标或问题,但大都是用作描述或探索的最终目标或终点。甚至相对比较严密的问题也仍然是十分宽泛的,如技术和人力什么时候才能促成政策变化的资金支持?什么人能够通过影响国际性议程和政策框架的制定从而对决策制定施加影响?在取证和争论中的政策多久才能公布?为什么有些情景特别有利于某类政策的推动?此外,正如表4所示,只有35%的文献能够明确看出是哪类研究。60%的文献利用的是原始资料。其中的数据都是有系统地通过诸如深入访谈、半结构式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档案评价、媒介分析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定性数据收集方法联合使用得到的。抽样方法很难识别,只有3

篇文献可以看出是基于干预评价;6篇主要是个人经验。其余38%的文献中,只有少数用二次资料展开分析,多数用的是文件材料,有时再结合一点其它形式的数据进行研究。更加权威的明显使用了三角策略数据,而且结合语境提出了丰富的论点。还有五篇利用二次资料进行了话语分析,七篇是基于历史和档案研究,其中包括五篇控烟的。

只有少数文献实质上使用了定性资料,只有一篇基于统计分析。很难确定定性资料的分析方法。很多都是用归纳法阐述自己的论点或主题,还有一些提出了自己的概念框架。很少有人通过专家访谈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初步判断,只有几篇文献阐述了研究者的自我反驳。只有少数文献直接参考相关现成的框架,而且,多数采用案例分析的文献都存在分析缺陷,如情景分析有限或对照不足。总之,按照框2的标准,很多文献的说服力、权威性及证明论点的能力都很差。

表5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研究文献中所用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数量

分析特征

使用案例应用了概念或框架多国交叉分析测试命题

描述

描述和分析分析

解释

合计

百分比38

50

44

32

164

1

13

11

17

42

26

3

9

16

14

42

16

1

3

7

9

20

12

4

6

10

6

框3 分析中框架和案例的使用

框架案例

最常用的总体框架是Walt and Gilson(1994) POL类文献

常用框架

●Kingdon(1984)

●角色网络理论(Actor network theory)不常用的分析

●Grindle and Thomas(1991)

●政策变化的政治模式(Reich 1995b)

●国家-社会理论

●边界制度理念boundary institutions

●社会认知理念

IMP类文献

常用的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理论;基层政府理论不常用的

创新理论

其它框架

●组织文化

●工业社会理论

●摩根管理譬喻

●政策主题特异性理论及奇玛和尤迪内得

的分权理论POL/POL&IMP 类文献

●同样政策的国家

●政策

●国家和政策

POL&IMP/IMP类

●国家间不同的地理区域

●不同组织水平

●不同的组织水平和决策层次●阐述更广泛进程的具体经验探索的影响

●政策

●调查研究

分析方法

表5结合这些文献的主题和论点将它们分为4类。总体上,有20%左右只是简单的描述或解释,30%同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27%只进行了分析。表5是依据这些文献是否使用从中总结出来的的四种特征而将其分为四类。用的最广的两种是在分析中使用了概念性理念和框架及在案例分析中使用了比较和对比(如框3所示),尽管每种所占数量均不超过三分之一。表6给出了这四种类型在不同政策阶段的分布。

表6 中低收入国家1994-2007卫生政策研究文献按政策阶段和研究方法分类

分组合计

研究方法

描述描述和分析分析解释

POL POL&IMP IMP

合计

百分比37

49

78

164

7

14

17

38

23

13

14

23

50

30

8

12

24

44

27

9

9

14

32

20

描述性文献叙述了一段政策的变化或者是简单描绘出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发现,甚至没有尝试着对其发现进行分类。相当大比例的研究政策开发和实施的文献(POL&IMP)都属于这一类。有一些是针结原始资料或档案进行的内容丰富且比较有趣的分析。但其它的都是没什么细节或涵盖了太多的问题,没有深度,没有广泛的实证或理论背景参考的,内容空洞乏味的文献。这些文献不含任何我们识别出来的特征,一定程度上讲,他们不曾寻求其研究结果的广泛意义(the wider relevance of their findings)。

描述和分析型文献着重于除控烟以外的各个领域的政策变化的一般经验,包含了大约三分之一的POL和POL&IMP文献。这些文献既有空洞乏味的,也有引用了大量文献对特定主题进行的广泛讨论的内涵丰富的。最典型的是Pavignani 和Durao针对捐献协调经验所作的纵向分析。分析型较强的文献中有几篇是关于政策和组织流程的人类学研究。事实上,Harper 在2005年曾强调说人类学研究在洞悉蕴含在政策中的错误假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探讨意料之外的政策后果。大约五分之一的分析型文献使用了案例或模仿框架,但只有三篇进行了跨国比较研究。

相对其它组而言,分析型文献都有更加明确具体的重点。大量的文献都使用了一定的概念框架来指导研究,而且有些还用了案例分析和多国分析。多数侧重于政策实施经验的研究的IMP文献(24篇,31%)都属于这一类,它们主要是关于筹资、HIV/AIDS政策和捐献协调方面的研究。它们着重研究政策变化的特定方面及如何加强对相关角色行为的影响。有四篇文献分别用如下理论来验证自己的命题:基层政府理论、文化差异理论、发展中岛国卫生政策实施与管理的作者构建模型(an author-constructed model of health policy,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in small-island developing states)、分权经验。另外三篇基于人种学考查了供方实践和理解。Hill(2000)在考查柬埔寨卫生规划过程时使用了参与式观察和组织分析方法。最后,考虑到话语权及其重塑在政策过程和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政策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我们把一篇话语分析的文献也列入了此类之中。根据定义,解释型文献是指导那些试图去解释政策变化,特别是在HIV/AIDS、性及生殖健康方面。尽管这类文献包括了24%的POL

文献(含政策转化),但所含IMP文献的绝对数目更大。有些是在解释政策改革和政策重点确定的政治可行性。其它的主要考查如下方面:环境是如何影响政策实施的、怎么解释分权的预期和实际效果的差距、影响相关角色行为和政策效果的因素是什么。有些文献在尝试对一些政策结果作出解释:HIV/AIDS相关政策效果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母婴安全策略、计划生育项目以及巴马克倡议对公平的影响。最后,还有些文献试图对相关调查对政策的影响或卫生工作者的积极表现作出解释。

与其它组相比,更多比例的文献使用了所有我们识别出来的4种分析方法。从理论上讲,可能经过正式检验的命题包括如下方面:影响儿童和成人健康的议程、洪都拉斯卫生工作重点的设置对母婴安全的影响、智利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策环境对卫生改革的影响、两个国家不同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助于特定类型的HIV/AIDS政策的实施、如何用组织文化解释基层政府对政策预期的适应。权威性解释通常有赖于细致的研究设计。例如,2000年Lush等人通过比较按社会、经济、文化配对的4组国家的政策和项目历史的差异对关于政策分歧的命题进行研究。相似的,2005年Atkinson等人精心挑选了两个实行不同预防和健康促进策略的乡村地区以比较其卫生保健经验。此外,权威性的解释还有赖于丰富和细致入微的分析。

1994-2007中低收入国家卫生政策研究的批判性评估

由于这些文献数量少、差异大、非常的零碎,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都用的是描述性方法,以致于我们无法对整体进行系统化综合分析。

尽管如此,从我们的初步动机出发,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出其总体特征的。首先,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政策和政策变化始终是有争议的。有些政策的争议发生在公众之中,尤其是在有些国家,某些政策如HIV/AIDS等一旦行动失败,就会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另外,更加封闭的政府内部的反对常会阻止政策的实施,甚至会影响到其它本身非争议性政策的实施。政策角色不仅仅是那些参与政策开发的人员,也包括所有和政策问题相关的人或者是政策的执行可能会影响到其利益的商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受益人。其次,政策决策常常会导致一些预料不到的结果。一个考查卫生人员对干预培训项目反应的人类学研究充分显示了人们对卫生系统环境的不同理解是如何影响新的干预措施的产生和相应卫生服务的提供的。第三,相应地,这些文献也显示,政策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是不同角色所为政策内容或目标赋予的意义的综合,而且深受其影响。因此,正如这些文献所显现出来看那样,要想实现积极有效的政策变化不仅需要充足的证据和好的的技术设计,更需要考虑到可能会因政策的实施利益受到影响从而抵制破坏或支持政策变革的都有哪些群体或组织,也要考虑到政策变革过程中的话语权问题。

然而,很明显,中低收入国家的卫生政策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政策制定和议程设置相对成熟些的团体规模都非常的小。就连个别政策实施方面稍微大些的团体也是势力悬殊而且相当分散。也许他们更扎根于微观或中观层面的研究。除此之外,这些团体还有另外五个劣势。

首先是分析上的劣势。所提供数据的深度,甚至可能数据收集的深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例如,横断面描述性研究通常不包括任何针对经验的历史性评估。同时,这些文献经常没有清晰的研究方法,也很少对他们如何引入实证研究证据作出说明,也不提供他们对所作解释的反思。某些情况下,甚至与一些基本准则相违背。有些文章在其权威性和有效性方面根本无法说明读者。

第二,多数文献都没有一个要明确解释的重点。它们所提的问题通常是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如何解释所发生的。只有少数文章集中分析一个政策为什么成功或失败,具体分析一个政策成功经验的文献就更少了。因此,整体上它们为未来政策行动所打下的基础相当薄弱。某种程度上讲,这个劣势在多数文献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它们只反应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某项政策的经验,而没有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策、不同政策、不同部门、不同实施阶段或不同人群之间进行比较和对比。那些进行了这样比较的文献,特别是被划在解释型组别下的那部分,确实进行了特别清晰的描述,有时还提出了更广范围内关联性的见解。尽管许多文献都使用了案例研究,但这种比较型的案例研究更明确的使用规范的案例研究分析方法,而不是笼统地进行分析。例如,必须建立适当的案例选择标准,每个案例的背景必须详尽,必须慎重识别和解释异常结果。

第三,极少有哪个组织利用政策研究理论对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理解、解释和概括。

有几篇文献涉及到了Kingdon的议程设定理论和Lipsky的基层政府理论,网络分析理论也在几篇政策转化型性文献中出现过。然而,大量的实施理论都不曾在中低收入国家文献中出现过。例如,Hill和Hupe从高收入国家实施研究的角度提出了7个独立的影响因素:政策特点、政策制定、政策转化过程中的层级数(或垂直公共管理的层级数)、政策实施机构或组织的整体特征、一线人员的行为、利益相关者的反应、更广阔的宏观环境因素。中低收入国家的文献中只涉及到其中的三个,其中一线工作人员的行为涉及的最多。

更有甚者,权利是政策研究理论和政策变化的一个核心要素,而中低收入国家对这个因素的研究出奇的不足。虽然有不少文献都谈到了,但几乎没有一篇文献明确或规范地对政策变化中的权利因素进行研究。从实施的角度看,他们对体制的研究也是远远不够的,而以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等形式存在的体制因素往往会结相关角色的行为如组织文化、系统网络、非正式组织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很显然,要想有效管理政策角色和政策变化需要深刻理解这些影响因素。

第四,绝大部分文献只能说是对政策的研究,而不能说是为政策而做的研究。换言之,尽管多数都试图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帮助,但只有极少数能直接指导政策制定或对政策的实施进行评估。

第五,尽管不少文献都承认政策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但只有少数真正考虑到语言、修辞、政策焦点形成的诱因等因素。因此,中低收入国家的卫生政策研究应该学习严谨、审慎的政策研究。审慎的政策研究是一种试图构建一个当前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合理诠释,不仅要解释和理解现实,更要推动社会由有缺陷的现实向更加完美的未来迈进的建设性行动。它要求研究者不仅要研究政策所产生的数据,更要积极深入到政策的各个环节之中。它通过为参与者(公众、研究者、决策者)提供了解政策的机会和充足的信息,从而为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及政治授权提供帮助。例如,Flyvbjerg(2001)通过对合理性和权利关系的诠释性研究,呼吁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有力推动了城市规划中民主对话和民主决策进程的建立。

结论

尽管有很多不足,这些中低收入国家的卫生政策研究团体也为增加对政策本质的理解和分析政策变革所面临的挑战做出了不少贡献。它进一步证实了,在卫生政策和卫生系统发展研究中必须把政治、流程和权利整合进去。

然而,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这些团体的卫生政策研究工作尚需更多的人才的大量努力和更广泛、多层次的资金支持。但他们的研究必须在现状基础上作出质的飞跃。必须包括:(1)加强能力建设,包括理论学习、强化实证研究工作和研究技能;

(2)相关研究团体的有机整合;

(3)开展能够催生密切关注和支持未来政策、从事科学严谨的科研工作的系统连贯的研究团体的项目,包括:

?更多政策实施(特别是公平导向性政策所面临的挑战)和政策变化成功经验方面的

研究工作;

?多国家研究,无论是局限于特定的卫生政策主题或经验,还是不同卫生政策间或通

过卫生政策与其它部门政策比较所反映出的政策研究问题均可;

?开展一国或多国间一个研究的结论要应用到下一个研究的系列研究,以加深对研究

工作的理解;

?更规范严格的案例研究;

?丰富关于特定国家经验的历史性研究和决策制定的微观研究;

?加强研究者之间的碰撞和反思;

(4)更多慎重解释政策变化、联合结合严密的设计和适当的理论推断因果关系的研究;(5)卫生政策研究者更多地参与政策和卫生系统变化过程,如通过一定的机制与政策制

定者、倡导者或世间组织一起交流和开展研究,以促进公众支持和政治授权。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伴随整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吕梁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开始扩大,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结合数据分析目前我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以及阐述引起这种差距的原因,对于采取对策缩小差距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城乡差距问题在解放前就存在,但是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近几年不断呈扩大趋势,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改革发展要求中将“统筹城乡发展”位于首要位置。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意义更加重大。2004年和2005年的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最终目标也就是想要通过农民收入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是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和新阶段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整体的现状数据分析 (一)城乡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4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9 529.9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 670亿元,增长了81.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

元,2007年为18 934元。① 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具体参见下页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到1985年为739.1元,1994年为3 496.2元,到2008年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增加到15781元,相比较1978年增长了45倍,这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8年的37.9%;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 761.0元,增长了近35倍。恩格尔系数也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08年的43.7%。这表明城乡居民的总体收入增加,家庭消费总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我国贫富差距大的主要原因,谈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教材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第三版解读 题型:单选题(共5题,100分) 1、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第三版的要求,对产妇进行产后访视的时间是答案:( C ) A.产后即刻 B.产后3-7天 C.产妇出院后1周 D.产妇出院后1个月 E.产后42天 2、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第三版的要求,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不包括 答案:( E ) A.青少年 B.妇女 C.残疾人 D.老年人 E.0-6岁儿童 3、以下不属于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界定指标的是答案:(B ) ? A.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压85~89mmHg ? B.长期膳食高脂 ? C.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 D.年龄≥55岁 ? E.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 4、进行预防接种服务时要进行“三查七对”,其中“七对”指的是答案:( C ) ? A.核对受种对象、性别、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注射器外观与批号 ? B.核对受种对象、性别、年龄、预防接种卡、疫苗品名、规格、剂量 ? C.核对受种对象、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 D.核对受种对象、年龄、预防接种卡、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 ? E.核对受种对象、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接种途径 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第三版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常住人口,辖区常住人口指答案:( B ) A.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B.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C.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D.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E.居住一年半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解读(一) 1、健康档案建立要遵循的原则是答案:( A ) A.自愿与引导相结合 B.强制建档 C.互惠互利 D.免费原则 E.公平原则 2、以下哪项不属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点人群答案:( E ) A.0~6岁儿童 B.孕产妇 C.肺结核患者 D.老年人 E.青年人 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包括答案:( E ) A.入户服务 B.疾病筛查 C.健康体检 D.预约建档 E.以上均是 4、关于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要求,描述有误的是答案:( C ) ? A.电子健康档案应有专(兼)职人员维护 ? B.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存放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 C.已建立电子版化验和检查报告单据的机构,化验及检查的报告单据由建档机构留存 ? D.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地区应保证居民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能汇总到电子健康档案中,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 E.电子健康档案在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开发、信息传输全过程中应遵循国家统一的相关数据标准与规 5、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是答案:(B ) ? A.辖区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 B.辖区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 C.辖区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 D.辖区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 E.辖区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一年半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解读(二) 1、关于健康体检表中检查项目要求的描述有误的是答案:( C ) ? A.65岁及以上老年人应进行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 B.65岁及以上老年人腹部B超为免费检查项目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 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答: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14项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如何确定的? 答: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选择和确定优先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4、什么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平均化吗? 答: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可以理解为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居民在可以需要获取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机会是均等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很多内容是针对重点人群的,如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因此,均等化并不是平均化。 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哪些机构提供? 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具体实施。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按照政府部门的部署来提供相应的服务。 6、谁来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答: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户籍或非户籍的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不同的服务项目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可分为: 面向所有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服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 面向特定年龄、性别、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预防接种、孕产妇与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管理等。 面向疾病患者的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走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具体国情与国际复杂环境之后,确立了沿海地区先发展,内陆地区后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繁华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摆在咱们面前:收入分配差距严重扩大化。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分析探讨引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1.1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据王亚娟[1]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23倍,如果将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超过6倍。而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5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势极其严峻。 1.2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水平也较大(见表1),东南沿海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呈显著的阶梯式分布。 表1 2009年不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上 海北 京 浙 江 广 东 天 津 江 苏 福 建 山 东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8 83 7.7 8 26 73 8.4 8 24 61 0.8 1 21 57 4.7 2 21 40 2.0 1 20 55 1.7 2 19 57 6.8 3 17 81 1.0 4 地区内 蒙 古辽 宁 重 庆 广 西 湖 南 河 北 云 南 河 南 湖 北 陕 西 安 徽 宁 夏 江 西 吉 林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 84 9.1 9 15 76 1.3 8 15 74 8.6 7 15 45 1.4 8 15 08 4.3 1 14 71 8.2 5 14 42 3.9 3 14 37 1.5 6 143 67. 48 14 12 8.7 6 14 08 5.7 4 14 02 4.7 14 02 1.5 4 14 00 6.2 7 地区山 西四 川 海 南 西 藏 贵 州 青 海 黑 龙 江 新 疆 甘 肃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 99 6.5 5 13 83 9.4 13 75 0.8 5 13 54 4.4 1 12 86 2.5 3 12 69 1.8 5 12 56 5.9 8 12 25 7.5 2 119 29. 78

食源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分析(上)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滕仁明 写在课前的话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课件就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其有更加合理而有效的判断和处理。 一、食品安全的概述及引发疾病的分类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包括天然食品(水果、蔬菜等)和加工食品(以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制成品)。 所谓食品安全,从目前来看即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难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所以总而言之,食品安全就是食品从种植到餐桌全过程的卫生担保。 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从临床疾病上分类可能引起感染性腹泻、食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从疾病的进程而言,有急性、亚急性、迁延性和慢性之分,另外还有一部分为潜在再现性(食用有毒有害的食物以后,当时并无异常表现,一段时间以后才出现中毒腹泻等情况),另外还有更严重的致畸、致癌、致突变,这些都是可以由食品不安全引起的疾病,下面将就引发的这些问题进行细致的讨论: (一)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临床上对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腹泻,统称为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分为炎症型和分泌型。炎症

型腹泻是指致病菌进入体内,引起的肠道炎症;而分泌型腹泻,就是指致病菌进入人体后并不造成炎症,而只是通过刺激肠细胞膜的分泌而造成的腹泻。 以下属于感染性腹泻的是()。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A.肠炎 B.霍乱 C.痢疾 D.伤寒 什么是食品安全?其所引发的疾病分为几类? 对于食源性疾病如何进行判断?如何完成事件处理报告? 潜伏期主要症状有关微生物或毒物 主要或第一症状为上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味觉异常,口有灼烧 不到1小时 金属盐 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 一、组织管理制度 (1)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处理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建立应急专业队伍。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协调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各类人员相对固定,如有调动,应及时补充。 (3)做好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包括采样器材、检测试剂、消杀药品、个人防护装备等,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需要。 (4)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工作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 (5)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卫生应急宣传、培训和演练、技术方案的制(修)订、队伍装备采购等方面,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6)针对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特征,组织制订调查、处置不同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技术方案。 (7)组织开展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 (8)严格按照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相关规范开展工作,遵守组织纪律和保密制度。 (9)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服从上级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和指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1)疾控机构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工作人员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或授意他人瞒报、谎报、迟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 (2)疾控机构具体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报告工作的网络直报、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任务。 (3)指定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网络直报用户密码要定期更换,不能泄露和转让。 (4)设置专门的举报热线电话,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

咨询和监督。对公众举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调查核实确认,按规定程序上报和网络直报。 (5)报告范围:传染病暴发流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医源性感染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核事故和放射事故、有害生物与化学毒品播散,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 (6)报告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区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做出事件进程和结案网络报告。 (7)报告内容:首次报告应尽可能说明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波及范围、受累人数、主要症状和体征、可能的原因、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及控制情况及时进行事件的进程报告及结案报告,包括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或存在的隐患、控制措施及效果等内容。 (8)疾控机构逐级及时对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进行审核,及时订正,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了解和掌握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每日对网络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动态监控,并做好记录。 (9)定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根据需要随时做好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题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要做好事件动态与应急工作进展情况的追踪。及时向上级疾控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上报。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有关原始记录和表格、调查分析报告、汇总分析总结等文档应定期整理归档,有关电子文档和数据要硬件备份异地保存。 (11)未经批准和授权不得泄露和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信息,以及事件受累者的个人信息。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置工作制度 (1)针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以尽快明确病因(包括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途径或危害途径、高危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对策-张存刚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体制性弊端是形成现有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资集体谈判制度缺失,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导致分配不公。劳动报酬占比下降是公有制的比重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政府和工会未能在市场经济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客观结果。要明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关键词】居民收入、差距、表现、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不仅关系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关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效率提高和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进一步明确了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都偏低;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分配行为不规范,分配秩序比较混乱。”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连续下降,全国总工会及很多学者均对此进行了统计和测算,虽然各测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别,但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二,与世界重要经济体相比,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而企业盈余占比则明显高于这些国家;第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报酬份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上升过程,并且一百多年来,他们的劳动报酬份额一直在不断提高,而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①据《人民日报》报道,从1993—2007年,居民部门的劳动者报酬由49.49%降至39.74%,降幅9.75个百分点。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降幅13.66个百分点。再据《新京报》报道,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83年的最高峰值56.5%降至2005年的36.7%,22年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1978—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则上升了20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比是一个相对量,而劳动报酬是一个绝对量。劳动报酬高不等于劳动报酬占比高。与劳动报酬相比,劳动报酬占比更能反映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经济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占比越低,劳动者的经济社会地位越低。②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论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王静静万兵时间:2009-3-26 16:22: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

(完整版)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及影响探究

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及影响探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疾病抗争的 历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直接影响到生命健康和社会安全,需要紧急应对的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生物、化学、核辐射和恐怖袭击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严重的中毒事件、影响公共安全的毒物泄露事件、放射性危害事件、影响公众健康的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或公共性、高频次、多元化、国际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严重的社会危害往往 是非常大,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需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最终战胜突发事件,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一是具有突发性,是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如SARS传染病,骤然而至,迅速扩散,

使人措手不及;二是呈现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害或遇难人数往往较多影响面广,群体性突出。美国“9·11”事件后,一度发生炭疽袭击,也造成巨大恐慌;三是具有不确定性。人类每次面临突发的灾难,都有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如SARS目前虽然得到控制,但不能盲目松懈。四是否危险性大。无论是中毒、安全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防治人员的直接现场接触,都有极大的危险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其特点,往往威胁生命安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都会造成极大损害。进入20世纪后,古老传染病的复苏以及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使人们认识到,传染病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我国因患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而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各种伤寒对城乡居民的潜在危害十分严重。另外,不容忽视的心理卫生和精神问题,包括抑郁、酗酒和药物滥用问题,正在威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损害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解读 题型:单选题(共5题,100分) 1、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要求,对产妇进行产后访视的时间是答案:( C ) A.产后即刻 B.产后3-7天 C.产妇出院后1周内 D.产妇出院后1个月内 E.产后42天 2、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的要求,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不包括 答案:( E ) A.青少年 B.妇女 C.残疾人 D.老年人 E.0-6岁儿童 3、以下不属于高血压患者高危人群界定指标的是答案:(B ) A.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 B.长期膳食高脂 C.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D.年龄≥55岁 E.超重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 4、进行预防接种服务时要进行“三查七对”,其中“七对”指的是答案:( C ) A.核对受种对象姓名、性别、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注射器外观 与批号 B.核对受种对象姓名、性别、年龄、预防接种卡、疫苗品名、规格、剂量 C.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 径 D.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预防接种卡、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 部位 E.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注射器外观与批号、 接种途径 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常住人口,辖区内常住人口指答案:( B )

A.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B.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C.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D.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E.居住一年半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解读(一) 1、健康档案建立要遵循的原则是答案:( A ) A.自愿与引导相结合 B.强制建档 C.互惠互利 D.免费原则 E.公平原则 2、以下哪项不属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重点人群答案:( E ) A.0~6岁儿童 B.孕产妇 C.肺结核患者 D.老年人 E.青年人 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包括答案:( E ) A.入户服务 B.疾病筛查 C.健康体检 D.预约建档 E.以上均是 4、关于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要求,描述有误的是答案:( C ) A.电子健康档案应有专(兼)职人员维护 B.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存放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 C.已建立电子版化验和检查报告单据的机构,化验及检查的报告单据由建 档机构留存 D.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地区应保证居民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能汇 总到电子健康档案中,保持资料的连续性 E.电子健康档案在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开发、信息传输全过程中应遵循国 家统一的相关数据标准与规范 5、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是答案:(B ) A.辖区内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B.辖区内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C.辖区内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居民 D.辖区内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一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E.辖区内常住居民,具体指居住一年半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试试题及答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2、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包括 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3、农村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可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相结合。 4、已建档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复诊时,应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在调取其健康档案后,由接诊医生根据复诊情况,及时(更新)、(补充)相应记录 内容。 5、健康档案的建立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 6、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7、健康教育中发放的印刷资料包括(健康教育折页)、(健康 教育处方)和(健康手册)等。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保证其(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9、完整的健康教育活动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音文件)等,并存档保存,每年做好年度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评价)。 10、健康教育要通俗易懂,并确保其(科学性)(时效性)。

11、新生儿出院(一周)后,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 12、新生儿满28天后,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 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 13、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得到分娩医院转来产妇分娩信息后,应于(3―7)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访视, 进行产褥期健康管理,加强母乳喂养和新生儿护理指导,同时进行(新生儿访视) 1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要加强与村(居)委会、(妇联)(计生)等相关部门的联系,掌握辖区内孕产妇人口信息。 15、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 询指导和干预等。 16、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是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17、工作人员应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在留观室观察(30)分钟。 18、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19、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20、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21、正常人每天的标准食油量是(25)克,食盐量是(4—6)克。 2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有政府(购买)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具体实施的、全体居民均可(免费)享受的`服务。 23、某居民的腰围是2尺4寸,可换算成(80)厘米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2T09:19:10.04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2月(上)供稿作者:闫新娟 [导读] 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 闫新娟 (滑县统计局河南安阳 456400)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不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漠视差距扩大,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讲过:“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如果搞两极分化,就可能出乱子。”现在,贫富悬殊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是该高度警惕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不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漠视差距扩大,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达到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程度。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只有少数几年反复,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但是,该差距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再加上城乡居民所实际享受到的公共产品的不同,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从某个角度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协调有很大关联。 分配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步加大,总体来说是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差距十分显著;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严重,如垄断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等收入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不能从发展上找原因,而应该从体制和政策上找原因:一是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者没有从土地的流转和升值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三是城乡之间的逆向再分配政策也是沿用了原有政策。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改革后20多年来收入差别的扩大趋势而言,也主要来源于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收入差别的逐渐拉大,并逐渐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收入阶层,这不能不归结为体制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城乡整体角度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与农村和农业改革的相对滞后是有关系的。 2、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显著,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用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支撑工业的发展,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可能导致现有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政府要给城市居民各种补贴,大量农民“进城”,政府将不堪负担。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其它国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 3、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拉大了收入差距。市场机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垄断现象严重,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及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有些部门和单位的分配失去控制,有人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个人私利,造成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等。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 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同时伴生的竟是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家而肥了一小撮“内部人”,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一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三、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及缓解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是不合理的,因为有的收入是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而有的收入并非基于市场公平竞争原则,而是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改革不到位和政策措施滞后、手段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原因造成的差距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否则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会落到少数人手中,由于我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度差距”原则,在坚持市场经济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 国 贫 富 差 距 现 状 及 对 策 分 析 信息技术系 05级4班 沈珊珊(2047)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