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美术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美术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  优化美术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优化美术教育

阜宁县郭墅中心幼儿园李青霞

美术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思想性、实践性、创造性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着美的人格塑造,是发挥幼儿想像力,培养其敏锐感受力的最佳途径。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只侧重幼儿知识技能的模仿和训练,注重幼儿活动的结果,要求幼儿临摹范例,并以“像不像”“美不美”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在这种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幼儿单纯、机械模仿的教育模式和忽视幼儿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的“艺术创作”中,孩子们缺乏激情,被动参与,作品千篇一律,严重抑制了幼儿艺术想像力、创造力的发展。伴随着新课改的阳光,美术教学的又一个春天已经来临。在走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将转变的教育观念转化到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践当中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呢?

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谈谈对美术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走进童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幼儿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制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要丰富教育资源,激发幼儿表现的欲望。美育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日常的衣、食、住、行、月亮、星空、露珠、彩虹、昆虫……无一不在显示着自然的奥秘与生命的神奇,成为鲜活的美育素材。但幼儿审美能力有肤浅性和不稳定性,我们应有

计划、有目的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耐心细致的教给幼儿观察方法。在春天,让幼儿去公园数一数桃花有几个花瓣,摸一摸柔软的小草,看一看花丛里的蝴蝶张着几扇美丽的翅膀,翅膀上有什么美丽的花纹。去动物园看看大象的长鼻子,湖里的白天鹅,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要走进童心世界,观察幼儿的所思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活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对事物在头脑中有个鲜明清晰的形象,幼儿从内心产生想创作的欲望。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充满热情、鼓励的氛围是滋生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沃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在幼儿全身心投入的创作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和人格,保护幼儿的童心、童趣,接纳赏识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上课时,教师以亲切、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与幼儿积极诚恳的倾听交流,灵活机智的角色扮演与幼儿积极互动,不断激发幼儿创造的智慧。教师为孩子们设置“成果展示台”,让幼儿随时摆上自己的得意之作,让每一个幼儿都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幼儿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操作探索活动中。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指导幼儿学会观察

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接触外界事物的

机会。例如:在观察小鸡时,我问小朋友,小鸡是什么样的?幼儿不能进行准确的描述。因此,可以问得细一些:“你看看这只小鸡的眼睛是什么形状的?眼睛下面有什么?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幼儿就可以观察得更完整些。其次,教师还应注意个别教育,对观察较弱的幼儿给予及时指导;对于观察力较强的幼儿适当提高观察要求,使他们的观察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像和创造。长期以来,在美术教育中存在不少妨碍幼儿思维想像和创造力发展的做法。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画方法,然后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儿童画画模式化、概念化,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像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据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线索作为孩子思考的起点,使其展开想像,大胆创作。例如:“在大马路上”一课,其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画出大马路上的一些景物。为了便于幼儿观察,我们把幼儿带到户外一起作画,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喜爱去创作。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了恐龙汽车、飞船车、面包状的房子及各种花草树木等,作品充满新意。

3、丰富绘画的表现形式

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特点,一成不变的绘画材料和教学手段,只会使幼儿感觉索然无味。例如:在“房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采取撕、剪、贴的方法来画房子,幼儿不但剪贴出了各种

各样的房子,并在房子周围画上了小草、小花、树等。形式也非常多样,有的剪,有的撕,还有的画。这样,幼儿更容易对绘画产生兴趣。

4、精心设计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教育活动

教师应精心设计教育活动,以浓厚的兴趣,丰富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引导幼儿轻松愉快的接受美的教育,乐在求美之中。如在配合教学开展游戏活动,把要画的人物或动物都做成活动的教具,掌握其结构,自由变出各种动态,还可以听配乐故事、看录像,激发幼儿求知欲望。在大班集体创作活动《我爱大森林》开始时,教师和幼儿静静的围坐在贴满和挂满了描绘美丽大森林作品的教室里,孩子们一边聚精会神的聆听欢快、跳跃的轻音乐“森林狂想曲”,一边想象着音乐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在热烈的交流之后,孩子们的创作开始了。他们自愿结合,有的在大白纸上画关于森林的“壁画”,有的用木棍和皱纹纸做出茂密的丛林,有的用黏土制作大象、狮子等动物……在这种游戏性、开放性的教育情境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

四、尊重幼儿作品,采用积极评价机制

对幼儿作品进行恰当、适宜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幼儿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感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才干,培养其乐观、开朗、自信的性格,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感表现来解读幼儿创作的意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要将幼儿是否涂画大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自我满足作为衡量活动成败的标准,支持幼儿富有个

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进一步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一旦幼儿作品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就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从而增强自信心,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就会越画越多,越画越好。

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责无旁贷地担起课程改革的重任。在美术教学中,把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性以及对生活、事物的态度,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美术教改工作计划

美术课改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照学校领导的指示,深入地开展美术教研教改工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改革并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二、本学期的教研教改工作几项重点工作: ㈠、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目的,培养创新的态度。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喜爱的活动为突破口,主动突破教材的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 ㈡、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找准创新的途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学习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以主动获取新知识信息,掌握认知的策略,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㈢、拓展美术文化范畴,培养创新的思维。主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着手,在美术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教学,树立以发展能力和人格为中心的教学质量关,在学生发展创新的要求本能上,把美术的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上。

㈣、课堂上要有效的运用创新教育。使学生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和人格培养的转化,在教学中能够愉快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上能有自己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㈤、树立新型的师生观,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实行教育民主化,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 三、具体的工作安排: ㈠、全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意贴近同学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富有情趣和启发性。通过组织学生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美术实践能力。 ㈡、课程目标 造型表现方面: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设计应用方面: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体,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欣赏评述方面: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语大胆表达自己的 综合探索方面: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俗话说“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美育教育在育人方面意义重大、作用独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同时,由于一些人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过度专业化和极端功利化倾向,加之在观念上又往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这就会产生有些学生的艺术专业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反而在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趋于弱化或缺失的现象。艺术教育的发展并没有同美育的发展形

成良性互动,二者有时不仅不成正比,反而是成反比的。这就表明我们的美育,特别是美育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出了问题。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和践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对于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呢?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

关于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实践 对教师来说,转变教育思想的核心任务是解决正确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教育实践的矛盾,园长的任务是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这对矛盾进行转化,使正确的教育思想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在这一转化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1、管理保证。所谓管理保证,指的是“在课程设置、计划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为教师创设实施新观念的机会与条件。如课程安排上我们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活动和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形式上将个别化教育、小组教育与集体教育有机结合,以保证新观念在组织形式这一方面的落实。在计划制定上,我们变5大领域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表现3大块面,使教育在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能向《新纲要》靠拢。 2、点拨指导。园长每周保证一至二个半天深入课堂,了解教师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指。采用的指导方法有: (1)分析引导法。即当我们看了教师的半日活动后,与其共同探讨分析,请教师思考:你的教育活动中有哪些正确教育思想作为支撑点,在教育行为中如何体现?有哪些行为还没有体现正确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在情感交流、兴趣激发、方法指导、非智力因素培养等方面,认真研究教育内容、研究孩子,帮助教师将正

确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育行为中。 (2)概括提升法。即把教师教育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好的行为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操作的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如:看了一位教师成功的教育活动后,帮助她总结提炼出以下成功的因素: 教育目标突出发展性,表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具体可操作性,落脚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促进幼儿发展这一观念的行为上的体现”; 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包括材料开放、环境氛围开放、提问的开放,而这种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强调尊重幼儿、重视幼儿的自主精神,让幼儿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是幼儿主体性发展观念的体现。我们将这些概括提升的经验与教育观念紧密联系,帮助教育在实践中将教育观念与行为有机结合并不断强化。 (3)宣传发扬法。当我们发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新的正确的教育观念时,就大力宣传,加以发扬。我园每月有一次活动名曰“隆重推出”,即将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并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师隆重推出后,教研级组织观摩其活动,并将其活动拍摄成录像供教师本人和教研组研讨、分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宣传发扬使良好的教育行为由点及面、扩大延伸。

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半

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是教育孩子成功的一半 2007-09-24 14:54:07|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斌海(原创) 时代在变,孩子在变,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也应该变,否则就会“出力不讨好”,甚至事与愿违。我这里有沉痛的教训和深切的体会。 我的孩子上高中以前,我从没给过孩子过多的压力,可以说我的孩子是在自由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成长的。在高中以前,孩子学习上的事我们基本没怎么管,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让孩子有认真做事的态度,如何能快乐成长。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都不错,中考又以520分的成绩考上了我们学校重点班。如果继续这样发展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当看到别的孩子考上了“火箭班”,我的心态发生了逆转,我觉得我的孩子也应该考上“火箭班”。从此我对孩子的要求拔高了,我要求她要好好努力,争取考进火箭班,我给孩子安排作息时间,限制孩子自由,给孩子选择朋友,更甚者还给孩子找了一个学习比她好的同学(并不是她自己愿意的),和她同吃、同住、同学习、同锻炼。我所做的一切孩子没有反对,可一切却在这无声无息中发生着变化。我给孩子越来越大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她和我们的距离在不断拉大。渐渐的我们之间的话语少了,家庭的欢乐少了,我们之间的沉默多了。可我一心只想着让孩子出人头地,全然没有觉察到这一切。高一期末考试后发生的一件事,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错误观念导致问题的严重性。 那是高一期末考试的最后一天,孩子对我说,爸爸,我想去红红(和她同吃、同住、同学习的哪个我给她找的同学)家,我说可以。于是下午5点多,我用摩托车把两个孩子送上了去红红家的汽车。8点多,红红打电话说,叔叔,晨晨没回来,我问,她没回去干什么去了,他说叔叔您不要生气,她说她同学过生日请她上夜机。闻听此言,我的头脑嗡的一下,一片空白,犹如五雷轰顶。我异常激动,于是非常气愤地和妻子、孩子她舅舅一个网吧挨一个网吧的找,就在我们大海捞针式找孩子的过程中,我冷静了许多。我问自己:“怎么会这样呢?我们家不是有电脑吗?孩子为什么不在家里上呢?为什么要跑到网吧里来上呢?难道全是孩子的错?我们呢?------”。就在我越来越冷静的时候,我在“超越网吧”突然看见了一个非常熟悉的面孔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做着什么。我仔细一看,哦,那是我的孩子,一个平时很听话的孩子。看着她专注和快乐的样子,我流泪了,默默地离开了。当我出来的时候,妻子问我,有没有,我回答,没有。我说,我们回家吧,我们去找娜娜(比她大一点的她表姐),让娜娜上线找她。娜娜一上线马上就看到了她,说大舅,晨晨在线上,我说你问她在什么地方,你告诉她,你也想去上网。孩子很警觉,不好好说她在什么地方,经过娜娜长时间的真诚表示,女儿最终说出了她的具体位置,我把娜娜悄悄送进了超越网吧。送娜娜进去后,我背上包,装了4瓶水,拿了两包烟,坐在超越网吧下面抽烟喝水。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坐到天亮,等孩子出来的时候,我把孩子安全带回家就可以了。就在等待的过程中,我想了很多,孩子一年高一的学习、生活的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象过电影般的不断重复闪现,我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错误观念导致问题的严重性。我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了,我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我找的哪个同学实际上是一个陪读的角色,极大的限制了孩子的自由,使孩子在很压抑的环境下学习、生活,孩子全然没有了自主独立性,也就谈不上什么主动性,创造性。我很后悔,在不断的自责和忏悔中坐到了凌晨3点多。妻子打电话说,你回来吧,你为她那样不值。我说,不!不全是孩子的错,我们也有错啊!妻子说,那我上线和她谈。妻子一上线请求孩子加她为好友,孩子马上把她的QQ关了,这时她也明白了她表姐是我们派去的“奸细”,就开始怪罪她表姐,生气!这时妻子给我外甥女打字说,你告诉晨晨,你大舅一直在“超越网吧”下面。孩子看到后,用我外甥女的QQ回话说:妈妈我是晨晨,我马上去见爸爸,这时妻子打电话给我说:孩子马上下去见你。我等了很长时间,孩子才很胆怯地和她表姐下来了。我见到孩子微笑着说:晨晨,玩够了没有,如果玩够了,就和爸爸回家;如果觉得没玩够,你再上去玩吧,看见你很安全,爸就放心了。孩子想了一下很小声地说,我再玩一会儿。我说,行。这时妻子打电话问我,孩子下来没有,我说,下来了,孩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实现《标准》中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下面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改观念,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 为了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回答出许多令人意外的答案,也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异议。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不能象以前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应该建立起共同学习的观念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这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二、课堂应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常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但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更多有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发有效的途径。如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等。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某堂课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原计划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可是在活动中出现老师未曾预料到的情节,这一情节激起了学生们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应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如在上到画三角形的中线怎么画时,我顺口讲了一句“目前,我们画三角形的中线是用刻度尺算出线段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顶点和中点,而中点的确定还可以用尺规来找。”有一学生马上就说:“老师,用尺规怎么找中点,能不能说一下。”我说“这一说,今天这节课就完不成任务,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感兴趣。”我只好停下当天的教学内容,讲起用尺规如何找中点,刚讲完,又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个点就是中点?”我又给他们分析了菱形的性质。后来,我又把如何用尺规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都告诉他们。虽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全班同学加深了对尺规作图的理解,为后继课程做了准备,且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事件,也使我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三、活动应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中有这样的两节课,一节是“截一个几何体”。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白箩卜,红箩卜为原料,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小刀切出截面,再研究截面的形状,虽然制作出来的几何体不规范,截出来的面也不规范,但学生觉得这节课有趣,整节课都在动手,都在展示自己几何体的截面。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也掌握的很好。课堂小

探究现阶段美术教育改革

探究现阶段美术教育改革 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发展与繁盛,美术学科教育应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行为,其性质从来就是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 美术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在更为抽象或更为理念的审美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升华,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开辟一个更为纯净和理想的天地。而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设计与生活,设计与文明、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与审美的学习;通过想像力、创造力与形象思维的训练;通过各种设计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提高全民族设计意识和创造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民族的腾飞创造有利的条件。美术的欣赏与技能的提高,选择和培养具有绘画天赋的人材进入较高层次,保证继承和发扬中、外美术的优秀成果。 任何美术现象本没有时间与空间界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美术现况则反映出一个时代民族的审美心理。学生在选择某种风格时往往受他所接受艺术教育和社会背景制约,并不是创新与反形式消耗的结果,而是被动接受。这就像刚出生的孩子,大脑发育不完整不具备自主性艺术思维能力,模仿变成他一开始感知的主要方式,而孩子成年后,大脑发育成熟,一味单纯的模仿已不能满足他感知社会的单一手段。 随着美术改革进入思考阶段,在社会文化大前提下,美术教育改革的形式动机与传统和文化的现状关系。深化和纯化并不取决于自身而取决于文化背景的变革是相一致的。 商品经济的建立将带来美术教育的深刻变革,每个教师都要在这场变革中调整自己的位置,不论是美术教育还是受商品经济所支配的美术教育体制,同样在这场变革中寻求新的生存方式。美术教育改革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新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文化浮标。 当中国社会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多元的文化大环境,在一个主义繁杂严肃文化和通俗文化重叠的历史阶段,美术教育改革无疑不会停止自己的改革步伐,但它必定在一个更强大的大众文化环境中发展,而却自身的形态也必定在这环境中发生变革与重生。 当文化是一综合复杂的概念现代科技创造经济高速增长,商品经济社会化同时物质的欲望消解了传统艺术,同时也造就了非理想大众文化。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精神,美术教育自新时期以来我们总面对的一个困惑,无论我

改进美育教学 从课堂教学开始

改进美育教学从课堂教学开始 音乐欣赏课是新课改之后,师生都较为头痛的课题之一。在所有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课这一教学领域一直都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音乐鉴赏力的有效方法。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系统的审美教育价值。它是以一定的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学生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通过对这种音像的聆听和观赏,实现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美的感受和鉴赏,同时提高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生动细致、富有启发性的讲解和提示,做到“以音乐为本,从音像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到了对音乐内在所表达的情绪情感的理解,从而上好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改进音乐学习。 标签:音乐欣赏学习方法音乐理解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育的全部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就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事业,感知广阔的音乐天地。我国对音乐欣赏课的重视是在近二十年才开始渐渐形成的。在新课改之后,《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欣赏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占有蛮重要的地位,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训练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隨之加重。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从听课到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上好音乐鉴赏课必须要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如何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并欣赏到音乐,情感教学和技巧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本论文将举例音乐鉴赏课的作品,从教师讲解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和解决方法来浅谈一下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音乐欣赏课的现状 1.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在欣赏与讲解之间的矛盾 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中,以《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和《芬兰颂》这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这一课为例,由于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先对两首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比较,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等概念性知识讲解过多,而导致学生在欣赏作品时没有了过多的想象空间。而在欣赏中,又加以讲解作品曲调、细节等,使得学生毫无兴趣和注意力去自己判断和欣赏。而相反,欣赏过多讲解过少,学生则又大多表现很茫然,不知道作品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情感。 1.2学生音乐鉴赏力普遍下降

浅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厦铺小学程胜男 通过阅读和学习张力载写的《转变教师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策略要点》,再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感悟,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 以往的教育观念,新的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需要用有全新的思想来指导。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所以教育观念对任何学段的教学 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和统率作用。在那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 来的教师,若不更新的教育观念、转变新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很难适应新课程并达 到新课标要求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 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彻底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 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自古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模式几乎已经成为教育定式。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就需要教育的不断更新,所以这种固有的模式也应该要逐步改进。因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注重的是传授知识,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机械,呆板的,只能靠死记硬背,套题型完成作业。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很难培养 培养出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高素养的学生。因此,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 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迫在眉睫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 体。教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 征是: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 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 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 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 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 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浅谈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当代“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 程小莉 (深圳市宝安中学) 摘要:美术教育者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转变美术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素质;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加快美术教学改革;具备创新精神,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教育;观念转变 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一项对150篇科学家传略文章的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者。”这一结论表明艺术学科与人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之间的内在相关性。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纪。作为一名21世纪的美术教育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使中学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当前,学校的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近几年,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其间也存在着某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旧的美术教育观念: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基础教育,以单一的只重视知识文化的教育而忽视了美术教育;一种是片面追求专业技术的培养,只重视美术教育而忽视了知识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高分低能型的,更有个别学校误认为搞几个活动就是素质教育。就是由于这些旧的教育观念,背离了全面发展的原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来。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如若在中学就忽视了知识的全面性,又何以让中学生升入大学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呢?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是发展知识技能的最大障碍,中学生一经掌握有发展认识能力潜在价值的知识技能,就能在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上起作用。因此,要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以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护卫自己的视野,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地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地把美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认识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一、美术教育者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素质 纵观当代社会,我们要按一代人的时间来思考,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变化得如此之快,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技术变化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的。可以预料,这种变化的速度还会加快,而且越来越具有全球的性质,这种急剧变化与终身教育的经济意义相结合,正催化着第一世界国家里终身教育文化的发展,其它国家也将越来越如此。 现代产品和服务依靠对知识产品和来自艺术,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的资源的综合运用,为了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一个现代的专业劳动者,例如一个设计人员或工程师,必须能综合各个领域的知识。在现代经济中,艺术在创造财富方面同科学与技术一样重要。艺术家通过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出售他们的艺术能力以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情况越来越多。他们不再用她们的技能生产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那种传统产品和服务。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之快的21世纪,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美术教育系统,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地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

更新教育理念

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湖南省岳阳楼区红日学校曾如秋 学习方式是1954年首先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提出,至今还没有广泛认同的定义。一般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方式,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化参与的组合。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学生很少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过份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应用过程,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严重束缚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是实现“两个转化”:一是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观念,二是要把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必然能够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及质量评价观,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应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应用题的教学,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现,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我校教师大胆改革,采用对话形式、图表形式或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把学习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索的素材,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呈现出真实的、富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活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学生在密切联系生活的实际中获得信息,而且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 二、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校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探索的欲望。如数学老师在教“元、角、分”时,将课堂设计成模拟商场,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易;在教“长度单位”时,组织学生测量身高、课桌椅的长宽高、课本的长宽,球场长宽等,亲身验厘米、米等单位量;品德与生活老师在教《平安回家》时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不同角色(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交警)引导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一些富有实践性、挑战性、研究性、活动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

我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看法

我对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看法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主要使教育者成为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高尚品德的新世纪人才。现代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美术课堂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通过各种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练习而获取知识的。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革目前,全国性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美术产生较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我认为激活美术课堂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我一直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新课改下的美术教育该改什么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底位却是现代美术教育最本质的和追根溯源的思考。 1,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曾经看过有一篇调查报告中陈述一个调查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中的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出在教师使用的方法上。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故事,动人、通俗的陈述使学生对艺术品和艺术家先有一个深刻的了

解,然后用分数或其它奖惩方法使学生按课本,大纲或教师的要求来对艺术品做出真实的评价。相信在理解基础上的评价会来得真实,而并非弄虚作假。这样才能真正养成比较高的艺术品味。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2,教材内容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违背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师让学生欣赏艺术品,主要不是培养职业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但经常对各种审美类型和特征作比较与鉴别,经常对各种艺术作品优劣之处进行区分与评价,确实有助于审美趣味的敏锐化。但这种审美趣味的培养,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个性独特倾向。教材切忌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应该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式的递进,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3,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美术教材在历史领域,批评领域很重视,即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及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却在制作领域、创作领域出现了严重的一片空白。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将美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参加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并运用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技能创造出各种艺术作品。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爱美、爱艺术、并积极地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中去,树立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是真正达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提高。 要本着创新和跨越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并树立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怎样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于美育谈得最具体的一次。它对美育定位准确,非常有针对性,为我们今后的改进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是深远的。 《周末画报》的撰稿人邵忠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里,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而发现美的能力与学问和知识无关,更重要的是心灵与视觉的修养与感受……我一直认为,美盲比文盲更可怕……现在的中国博士,其审美特别是视觉品位却不如发达国家的一个普通蓝领。审美和视觉品位的提升,已成为当今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紧迫的教育首要任务。”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脱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第一,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 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

教育观念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总结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本书学习,使我成长了不少。现将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过去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更应该多一些启发式教

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第一章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立教之本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1.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2.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3.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 二、认识教育观念的特征,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1.教育观念的时代发展性2.教育观念的文化多样性 3.教育观念的个体差异性4.教育观念的相对稳定性 三、教育观念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形成 1.教育观念产生于教育实践2.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发展 3.教育观念的获得也来自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4.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 第二章现代教育功能观-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一、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功能观 1.教育功能观的历史演进2.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现代教育功能观 二、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教育的内部功能 1.制造失败者一应试教育对教育功能的扭曲 2.现代教育理念-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 三、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教育的外部功能 1.教化与兴邦-教育的政治功能2.生利与富民-教育的经济功能 3.遗传与擅变-教育的文化功能4.创造与应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5.和谐与发展-教育的生态功能 四、融会与整合一教育诸功能间的关系 1.重视教育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的和谐统一性2.重视教育外部功能的融会与整合第三章现代教师观-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 一、教师-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二、教师的职业责任-现代化教育的开拓者 1.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2.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3.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4.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 5.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三、教师职业特点-特殊的劳动、特殊的产品 1.超前性2.科学性3.复杂性4.创造性5.长效性6.示范性四、现代教师素质-塑造教师“角色”的要素 1.正确的教育理念2.良好的职业形象3.多元的知识结构 4.多向的教育交往5.完善的能力结构6.健康的心理素质

美术信息化与教育改革

美术信息化与教育改革—巧用电教媒体 【摘要】:在当代信息化的社会中,美术教育也将适应社会的发展,积极变革,走向"综合性"的教育大趋势以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电教媒体把形、声、光、色溶为一体,可突破时空限制,使美术教学实现传播一体化,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进行视觉情境创造,在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电教媒体美术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 【正文】: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发展能力的过程。电教媒体把形、声、光、色溶为一体,可突破时空限制,使美术教学实现传播一体化,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进行视觉情境创造,在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下面,我就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美术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激情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图文音像并茂,直观性好,感染力强,把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快速切入课题。 如,教学《外国美术作品欣赏》一课时,我利用Authorware课件,首先将凡高的作品《向日葵》映示到银幕上,然后问学生:“据说凡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作品,而这幅《向日葵》却是当今世界上标价最高的画,你们想知道它的价格是多少?”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个个都兴趣盎然,翘首以盼。在学生急切的期待中,我点击“小资料”按扭……这里,我是根据学生最具好奇心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因势利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启迪了他们的思维,从而为展开欣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指培养和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当前,美育在我国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人的全面发展,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其中明确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术课堂关注人文素养,是人性的回归,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以人发展为根本。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与技能训练。过去的美术教育只是把孩子当成技法训练的被教育者,他们一直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地位。如果他们的心灵没有被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得不到培养,教育本真就离我们越来越远。 小学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

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教师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其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那么,如何通过美术教学来实施审美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挖掘美术教材中体现人文素养的内容,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美术课堂。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的载体,通过教学内容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美术教材的编写在每个时期都在不断变化其教学内容。从课改前的教材看,它注重学生美术技能与技法的培养,教学内容专业性强,例如中国画,素描,速写,水粉,色彩以及雕塑等,从内容看是专业的美术学校教材的减缩版。但在课改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课改后的小学美术课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色彩”,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材中加入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以及许多中国以及西方的许多美术经典作品欣赏,使学生更多接触到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与著名艺术家。从这里我们也感受到普通学校中小学美术课堂与专业学校培养专业美术人才在培养目标上有了很明显的差异。美术课堂不再成为美术专业学校培养后备人才,而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美术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把人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之本,这是教育界的“文艺复兴”。在美术课堂教师注重学生内在精神培养,发挥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