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节第一二节

3第三节第一二节

3第三节第一二节

必修三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高二(4)班(理科班)进行的,课堂内容推进速度有些快。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是: 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流域的相关概念,并学会归纳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最后能简单设计出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目的。通过对田纳西 河流域地理条件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概括田纳西河流域的优势、劣势,进而推断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田纳西河流域两次开发治理的结果对比,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并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综合开发治理,培 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以此达到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的。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教材安排了2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与流域有关的基础知识,重点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地理背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地理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治理的措施,并获得

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重点内容是“田纳西河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备课时我进行了知识内容的合理配置,尽量做到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获得 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教学中通过师生对案例的剖 析、研究、归纳、总结,强化师生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逐步学会了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学案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共同进步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课堂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同时注重学生阅读材 料、表达观点、分析图表的综合能力,强调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设计流 畅生动并且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有很好的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摒弃了形式上的活跃,但却做到了让 每个学生的大脑积极思考起来,整堂课效果好。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中达到教学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程内容的积极性。 但教学过程中总有些不足。比如在对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地势对 交通影响的分析过程中,只注重了对航运的分析,而忽略对陆路交通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三章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习题

一、选择题 1.若想观赏下图中山顶的积雪和盛开的樱花,最佳时间是() A.1月B.4月 C.8月D.10月 解析:选B。樱花盛开的季节是春季,而在此季节山顶积雪还未融化。 2.北京圆明园曾号称“万园之园”,某中学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北京旅游,学生们游览圆明园时应该注意() A.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 B.注意观赏角度 C.查阅其建筑风格 D.把握欣赏时机 解析:选A。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凝结着我国近代兴与衰、荣与辱的历史沧桑感。游览圆明园主要给游客以强烈的历史冲击感,学生们只有对其历史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在游览时才能做到“以情观景”。 (2012·浙江绍兴高二质检)“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二,结合下面两幅图,完成3~4题。 3.欣赏“断桥残雪”时最重要的是() A.选择观赏位置B.把握观赏时机 C.以情观景D.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4.欣赏图中“平湖秋月”中的“月”时应该() A.平视B.俯视 C.远眺D.仰视 解析:第3题,“断桥残雪”景观只能在积雪半融时才能领略到,否则就不会看到一座完好的桥是怎么“断”的。第4题,欣赏远处的月亮应远眺。 答案:3.B 4.C 5.下图为某游客在黄山拍摄的“猴子观云海”景观照片。游客所选择的拍摄时机和位置可能是() A.连日阴雨、近观 B.日落黄昏、身临其境 C.雨过天晴、特定角度 D.雪后初霁、远眺 解析:选C。雨过天晴多出现云海;“猴子观云海”猴子属于地貌的天然造型,只能在特定的位置观赏。 6.清朝画家恽田云“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言,人能言”,主要反映了旅游资源欣赏的要求是() A.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B.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C.把握观赏时机 D.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解析:选D。由描述可知,人欣赏山时心随景化,情景交融,神思游于自然之间。 7.下列自然景观的描述,体现出观赏景观时发挥想象的是()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青藏高原 B.“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横断山区 C.“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

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必修二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二节第三节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DNA 分子的结构 一、DNA 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1.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组成: 脱氧核糖 (G ) 脱氧核糖核苷酸 磷酸 嘌呤碱基 腺嘌呤 (A ) 含氮碱基 嘧啶碱基 (C ) T ) 2.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种类: 由于构成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含氮碱基的种类不同,组成DNA 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具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 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A )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G ) 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 (C )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T ) 二、DNA 分子的结构:1953年,由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共同提出。 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A T 脱氧核糖 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T A 脱氧核糖 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C G 脱氧核糖 磷酸 磷酸 脱氧核糖 G C 脱氧核糖 磷酸 磷酸 注意: 1. DNA 分子很多脱氧核糖核苷酸通过彼此脱水缩合形成的核苷酸链。 两个相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脱水位置位于: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磷酸和另一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脱氧核糖之间。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2.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3. 在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两条主链。 4. 两条主链之间,也就是DNA分子的内侧,是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的碱基对,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规律,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即嘌呤碱基一定与嘧啶碱基配对,而且是一一对应关系: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不同的碱基对之间,氢键的数目不同,A与T间以两个氢键相连;G与C间以三个氢键相连。 注意: 由于嘌呤分子比较大,是双环结构;嘧啶分子比较小,是单环结构。因此由嘌呤与嘧啶配对形成碱基对才可以保证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距离不变,形成平行的双螺旋结构。三、DNA分子的特性: (1)稳定性: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与这种稳定性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DNA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精细均匀、螺距相等的规则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③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间为碱基对、碱基之间形成氢键,从而维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④DNA分子之间对应碱基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配对。 ⑤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稳定不变。 (2)多样性 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例如:在生物体内,一个最短的DNA分子有4000个碱基对,其排列顺序方式有:44000种。 (3)特异性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4)方向性:极性反向平行 (5)专一性:碱基互补配对 ⅠDNA分子的多样性不仅取决于碱基对的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还取决于DNA分子中不同的碱基对所占的比例。 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ⅢDNA分子的多样性从分子水平说明DNA分子可以携带数量巨大的遗传信息。 Ⅳ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四、DNA与RNA的比较:

思修教案第一章第三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案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大学生要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下,正确对待人生矛盾,自觉抵制错误观念,努力提升人生境界,成就出彩人生。 能力目标:大学生应珍惜韶华,在服务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开发出生命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努力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更有价值的意义。 情感目标:当代大学生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应当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成就出彩人生。 教学难点: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教学方法、教具】 以教材、教参、多媒体为教具,以启发法、讲授法、提问法等为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案例分享】毕福剑 2015年4月6日,一段疑似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在饭桌上唱评《智取威虎山》的视频流出。视频中毕福剑唱了该京剧里《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著名选段,并且边唱边戏谑,对毛泽东使用了羞辱性词汇,称他“把我们害苦了”等等。 央视高层2015年4月7日下午召开了办公会议,作出了从4月8日零点开始至12日零点止,暂时停播毕福剑主持的央视所有节目的决定。 2015年8月,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央视主持人毕福剑用调侃的方式损害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的视频在网上流出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临时机关党委、机关纪委认为这是严重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责成央视机关纪委严肃处理。谈谈你的感想?为什么?思考如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二、讲授新课

(一)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大学生要科学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勇敢面对和正确处理各种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它意味着人总体上生活得美好,家庭和睦、职业成功、行为正当、人格完善等都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2)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需要的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但人的幸福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3)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2.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1)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 (2)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 (3)不要惧怕一时的失。 3.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1)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历程中两种不同的境遇。 (2)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 (3)只有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人生价值才能够实现。 5.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1)生与死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 (2)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生命可贵的意识,倍加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理性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努力使自己的生命绽放人生应有的光彩。 (3)大学生应珍惜韶华,在服务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开发出生命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努力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更有价值的意义。 6.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1)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 (2)荣辱观对个人的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动力、导向和调节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观看录像,提高分析资料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完成部分探究实验,提高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图形间的转换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生长素在发挥生理作用时的特点。 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难点: 1.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2.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且知道了生长素在植物体中起着调节细胞生长的作用,但是生长素的作用是不是仅仅这么简单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幅图。 课件展示: 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根、茎、芽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

师:图片中展示的是植物体的根茎芽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从这张图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1:分析任何一条曲线都可以得到: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器官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达到最适浓度后,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器官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之后,生长素浓度再增加,对器官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强。 生2:针对三条曲线对比分析,又可以得出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需要的最适浓度是不同的,对各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师:大家分析得很正确,其实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看样子大家课下都认真预习了书本,请大家看大屏幕。 推进新课 板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调节生长 师: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度高,老细胞则比较迟钝。 (3)生长素促进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课件展示: 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根、茎、芽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 师:我们再回归到刚刚大家所看的那张图片,现在请同学根据图片看一看,根、芽、茎的最适生长浓度分别是多少?并且想一想它们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又是如何的? 生:对根来说,生长素的最适浓度是10-10mol/L左右;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是10-8mol/L 左右;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是10-4mol/L左右,即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根>芽>茎。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回答得非常正确。 课件展示:“松树”塔形树冠图。 师:这是我们校园里的一棵松树,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松树会呈现这种塔形结构?(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给以指导) 师:这是“顶端优势”现象,那到底什么叫顶端优势呢?顶端优势就是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大家看屏幕上的图会发现离顶芽越近的侧芽受抑制越明显,

2019_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第2课时原子晶体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2课时原子晶体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辨识常见的原子晶体,并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子晶体中各构成微粒之间的作用对原子晶体物理性质的影响。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利用原子晶体的通性推断常见的原子晶体,理解原子晶体中微粒的堆积模型,并能利用均摊法对晶胞进行分析。 一、原子晶体及其结构特点 1.概念 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形成三维的共价键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原子晶体。又叫共价晶体。2.构成微粒及微粒间作用 3.常见原子晶体及物质类别 (1)某些单质:如硼(B)、硅(Si)、锗(Ge)、金刚石等。 (2)某些非金属化合物:如金刚砂(SiC)、二氧化硅(SiO2)、氮化硼(BN)、氮化硅(Si3N4)等。 (3)极少数金属氧化物,如刚玉(α-Al2O3)等。 4.两种典型原子晶体的组成与结构 (1)金刚石 金刚石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均以4个共价键对称地与相邻的4个碳原子相结合,形成C—C—C 夹角为109°28′的正四面体结构(即金刚石中的碳采取sp3杂化轨道形成共价键),整块金刚石晶体就是以共价键相连的空间网状结构。其中最小的环是六元环。 (2)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晶体中,每个硅原子均以4个共价键对称地与相邻的4个氧原子相结合,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相结合,向空间扩展,形成空间网状结构。晶体结构中最小的环上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硅、氧原子个数比为1∶2。

(1)原子晶体中不存在单个的分子,其化学式不是分子式,仅表示该物质中原子个数比。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不一定是原子晶体,如稀有气体分子构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3)原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共价键,而物质中存在共价键的晶体不一定是原子晶体,如干冰中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但干冰是分子晶体。 例1(2019·长沙高二检测)下列物质的晶体直接由原子构成的一组是( ) ①CO2②SiO2③晶体Si ④白磷⑤氨基乙酸⑥固态He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④⑥ C.②③⑥D.①②⑤⑥ 【考点】原子晶体的判断 【题点】由物质类别判断 答案 C 解析CO2、白磷、氨基乙酸、固态He是分子晶体,其晶体由分子构成,稀有气体He由单原子分子构成;SiO2、晶体Si属于原子晶体,其晶体直接由原子构成。 例2最近科学家成功研制成了一种新型的碳氧化物,该化合物晶体与SiO2的晶体的结构相似,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均以4个共价单键与氧原子结合,形成一种无限伸展的空间网状结构。下列对该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晶体是原子晶体 B.该晶体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1∶2 C.该晶体中碳原子数与C—O键数之比为1∶2 D.该晶体中最小的环由12个原子构成 【考点】原子晶体的组成与结构 【题点】原子晶体组成与结构的分析 答案 C 解析该化合物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均以4个共价单键与氧原子结合,形成一种无限伸展的空间网状结构,则该化合物晶体中不存在分子,属于原子晶体,A项正确;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均以4个共价单键与氧原子结合,每个氧原子和2个碳原子以共价单键相结合,所以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B项正确;该晶体中每个碳原子形成4个C—O共价键,所以C原子与C—O 键数目之比为1∶4,C项错误;该晶体中最小的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D项正确。

第四章 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掌握定量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物体质量关系的方法.3.了解气垫导轨减小摩擦的原理和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在实验中的作用.4.能作出物体运动的a -F 、a -1 m 图象,并会利用图象发现实验规律. 一、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的质量都有关系. 2.加速度的测量:加速度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可通过时间、位移等能直接测量的量去间接地测量加速度.例如,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通过测量时间、位移,由位移s =12at 2间接测量加速度a =2s t 2. 3.定性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实验器材 带有刻度尺的光滑斜面、一辆四轮小车、秒表、弹簧测力计、砝码. (2)实验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 (3)实验过程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保持车的质量不变) 实验设计: ①如图1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 图1 ②记下小车的运动时间t ; ③从斜面的刻度尺上读出小车的位移s ; ④由a =2s t 2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⑤改变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大小,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其加速度将逐渐增大;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逐渐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保持小车所受合力不变) 实验设计: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保持静止状态,记下弹簧测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知识点一化学键的定义 一、化学键:使离子相结合或使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叫做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离子或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对定义的强调】(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 (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 (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一定要注意“相邻..”和“强烈..”。如水分子里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化学键,而两个氢原子之间及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是不存在化学键的。 二、形成原因:原子有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是原子体系能量降低。 三、类型: 离子键 化学键 共价键 极性键 非极性键 知识点二离子键和共价键 一、离子键和共价键比较 二、非极性键和极性键

知识点三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通常以晶体形态存在 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3)只有 ..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注意:(1)离子化合物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是离子化合物,但全部由非金属元素组成。(2)含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1C13、BeCl2等是共价化合物。 二、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

知识点四电子式和结构式的书写方法 一、电子式: 1.各种粒子的电子式的书写: (1)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 例如: (2)简单离子的电子式: ①简单阳离子:简单阳离子是由金属原子失电子形成的,原子的最外层已无电子,故用阳离子符号表示,如Na+、Li+、Ca2+、Al3+等。②简单阴离子:书写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时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例如:氧离子、氟离子。 ③原子团的电子式:书写原子团的电子式时,不仅要画出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括号“[]”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或“n+”电荷字样。 例如: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3)部分化合物的电子式: ①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方法:在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活泼的金属离子失去电子变成金属阳离子,活泼的非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非金属阴离子,然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成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所以,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由阳离子和带中括号的阴离子组成,且简单的阳离子不带最外层电子,而阴离子要标明最外层电子多少。 如:。 ②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表示方法:在共价化合物中,原子之间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共价键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本身没有阴阳离子,因此不会出现阴阳离子和中括号。 如: 2.用电子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1)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说明: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要注意: (1)反应物要用原子的电子式表示,而不是用分子或分子的电子式表示。用弯箭头表示电子的转移情况,而共价化合物不能标。

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的阅读1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熟记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2 识别出最常见的一些图例。 (2)能力目标 1 掌握并熟练的将三种不同形式的比例尺之间进行相互转换并比较大小 2 学会根据比例尺量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3 掌握不同类型地图的方向判别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使用地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判读、图例。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判别。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本 四、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活动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不久我们刚放了国庆长假,同学们都去哪些地方旅游了,谁来告诉我你都去了那些地方?

假如你有机会,一个人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例如北京或者上海,你怎么样才能顺利的到达呢?你需要带上什么东西? 学生:地图 师:是地图,那么我们是不是随便的拿着一张地图就可以呢?我们得到地图之后又怎么样从中提取信息呢?好今天我们就来看怎么样从地图中获得信息,和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地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阅读。 师:现在我给同学们看两幅图,(旅游图和世界地图)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呢?是不是有一些字和一些符号,以及1厘米的线段表示2000千米,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来看着些是什么。请你们打开书第16页,看一下上面的文字,和图1.21图1.22找出地图的概念和地图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地图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后上的图像。 地图的三要素是:比例尺图例方向 (一)比例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地图就是运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的图上。三要素就是比例尺、图例、方向。现在我们就首先来讲比例 尺,(PPT第四张)比例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就等于图 上距离比上实地距离。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下练习。 1、图上5厘米,实地距离50千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是等于图上距

高二化学选修3第三章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教案(精选.)

高二化学选修3第三章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一课时分子晶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子晶体的组成粒子、结构模型和结构特点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了解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知道一些常见的属于分子晶体的物质类别。 5、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体验研究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特点 难点是氢键的方向性和氢键对物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从三维空间结构认识晶胞的组成结构 教学方法建议: 运用模型和类比方法诱导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设计: 复问:什么是离子晶体?哪几类物质属于离子晶体? (离子化合物为固态时均属于离子晶体,如大部分盐、碱、金属氧化物属于离子晶体) 投影 展示实物:冰、干冰、碘晶体 教师诱导:这些物质属于离子晶体吗?构成它们的基本粒子是什么?这些粒子间通过什么作用结合而成的?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板书: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晶体 一、分子晶体 1、定义:含分子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 也就是说: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的晶体叫做分子晶体 看图3-9,如:碘晶体中只含有I2分子,就属于分子晶体问:还有哪些属于分子晶体? 2、较典型的分子晶体有非金属氢化物,部分非金属单质,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几乎所有

的酸,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晶体。 3、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过度: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分子间作用力的有关知识 阅读必修2P22科学视眼 教师诱导:分子间存在着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徳华力。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性质有怎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一般来说,对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 教师诱导:但是有些氢化物的熔点和沸点的递变却与此不完全符合,如:NH3,H2O和HF 的沸点就出现反常。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中有些氢键形成的条件,氢键的定义,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多媒体动画片 氢键形成的过程: ①氢键形成的条件: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N,O,F)与H核 ②氢键的定义: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与H核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氢键可看作是一种比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③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④投影氢键的表示如:冰一个水分子能和周围4个水分子从氢键相结合组成一个正四面体见图3-11 教师诱导:在分子晶体中,分子内的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而相邻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互吸引。分子晶体有哪些特性呢?学生回答 4.分子晶体的物理特性:熔沸点较低、易升华、硬度小。固态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教师诱导:大多数分子晶体结构有如下特征:如果分子间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以一个分子为中心,其周围通常可以有几个紧邻的分子。如图3-10的O2,C60,我们把这一特征叫做分子紧密堆积。如果分子间除范德华力外还有其他作用力(如氢键),如果分子间存在着氢键,分子就不会采取紧密堆积的方式 学生讨论回答:在冰的晶体中,每个水分子周围只有4个紧邻的水分子,形成正四面体。氢键不是化学键,比共价键弱得多却跟共价键一样具有方向性,而氢键的存在迫使四面体中心的每个水分子与四面体顶角方向的4个相邻水分子的相互吸引,这一排列使冰晶体中空间利用率不高,皆有相当大的空隙使得冰的密度减小。 教师诱导,还有一种晶体叫做干冰,它是固体的CO2的晶体。干冰外观像冰,干冰不是冰。其熔点比冰低的多,易升华。 出示干冰的晶体结构晶胞模型。 教师讲解:干冰晶体中CO2分子之间只存在分子间力不存在氢键,因此干冰中CO2分子紧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 基本规律第三节 教学原则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结合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是因为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3)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因为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统领我们的教学。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思想 (1)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我对这个教学理念或教学思想的理解是这样的: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3)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应该防止两种过激倾向。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只重视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教师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结合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是因为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3)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因为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统领我们的教学。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思想?(1)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我对这个教学理念或教学思想的理解是这样的: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3)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应该防止两种过激倾向。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只重视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教师主导,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我们应该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普遍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平,增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沟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师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保持动态的平衡。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部分知识清单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 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区域的划分:①以某 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 要素;人文要素)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 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 特色和功能。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 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 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 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 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 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 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 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1四大地区的差异 ①四大地区的划分: 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 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 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 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三章第2节磁感应强度同步练习A卷(新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第三章第2节磁感应强度同步练习A卷(新版)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8题;共18分) 1. (2分)把长度L、电流I都相同的一小段电流元放入某磁场中的A、B两点,电流元在A点受到的磁场力较大,则() A . A点的磁感应强度一定大于B点的磁感应强度 B . A、B两点磁感应强度可能相等 C . A、B两点磁感应强度一定不相等 D . A点磁感应强度一定小于B点磁感应强度 【考点】 2. (2分)先后在磁场中A、B两点引入长度相等的短直导线,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如图所示,图中a、b 两图线分别表示在磁场中A、B两点导线所受的力F与通过导线的电流I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B两点磁感应强度相等 B . A点的磁感应强度大于B点的磁感应强度 C . A点的磁感应强度小于B点的磁感应强度 D . 无法比较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考点】

3. (2分) (2020高二上·邢台期中) 如图所示,P、Q是一条直磁感线上的两点,P点左侧的磁感线上某处放置一小磁针,P、Q两点之间放置一小段直导线,导线中通有沿PQ方向的电流(不考虑电流产生的磁场)。不考虑地磁场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P点的磁感应强度一定比Q点的大 B . P点的磁感应强度一定比Q点的小 C . 小磁针靠近P点处为N极 D . 导线受到磁场对它的作用力 【考点】 4. (2分) (2020高二上·黄陵期末) 下列关于磁感应强度方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规定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B . 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小磁针S极在此处的受力方向一致 C . 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由试探电流元在此处的受力方向决定 D . 如果把磁场中的通电导线撤去,磁场中磁感应强度为零 【考点】 5. (2分)下列各图为电流产生磁场的分布图,正确的分布图是() A . ①③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课型:新授主备:段永宏审核:段东军 教时:二教时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3、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观察探究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知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知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2、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2、使自己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预习导学】 1.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称为_________;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称为___________。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这是受___________影响。 2.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是: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东部地形以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为主,西部地形以 _________________、、为主。 4.常见的几种基本地貌形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练习】 1、首都北京位于哪个地形区,在我国第几级阶梯上() 华北平原、第一级华北平原、第三级黄土高原、第三级华北盆地、第二级 2、下图中哪一幅正确反映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3、五一长假期间小明去北京八大处游玩,他发现这里地势起伏和缓、山顶浑圆、海拔较低,请判断这里的地形是() 平原盆地丘陵山地 4、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四川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 盆地 5、阴山位于我国地势第几级阶梯() 一二三四 6、描写我国长江的古诗中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等佳句,长江的这种流向受下列哪种因素影响() 地势地形气候季风7、下列地形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是() 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长白山江南丘陵 8、下列山脉介于内蒙古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之间的山脉是() 秦岭南岭祁连山太行山 9、下列高原中地势比较平坦的是()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10、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信息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信息化教学设计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3 二、教学对象分析 3 三、教学目标分析 3 四、教学重点、难点 4 五、教学方法、策略 4 六、教学用具 4 七、课时安排 4 八、教学流程图设计 4 九、教学设计思路7 十、教学过程7 1、新课导入 2、新课呈现 3、巩固练习 十一、教学反思8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的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为整个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提出内环境与稳态两个重要概念,强调稳态这一核心概念形成发展,重点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第二节内容就是在第一节提出内环境概念、学生能描述其组成及理化性质、能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基础上,提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进而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通过小调查和实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并理解动态变化、平衡、稳态,然后通过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并认识稳态的重要性,最后经讨论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中要逐步展开、深化,在本节仅做简要概述,以承上启下,因此达到了解水平即可。教材在本节课中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发现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已经学习了高中生物的两个模块的内容,学生已经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抽象思维、演绎能力和逻辑思维都有了一定的锻炼,在此基础上讲解内环境以及稳态这样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与生活经历相联系来理解和掌握。另外,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已经培养了学生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来学习生物知识、理解生物现象、运用生物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所以本节课中小调查、小实验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熟练地运用并从中获得信息知识。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具体目标是“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内环境稳态。稳态概念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也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做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学生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因而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