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婴儿:人初生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40

知命之年:50

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70

喜寿77岁

耄耋之年:80

米寿88岁

鲐背之年:90

白寿99岁

期颐之年:100

部分农村地区在人死亡时称呼年龄

0——20岁为夭折

21——30岁为短寿

31——40岁为强寿

41——50岁为艾寿

51——60岁为周寿

61——70岁为稀寿

71——80岁为耋寿

81——90岁为耄寿

91——100岁为期颐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年龄别称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 :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

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悼、龆龀:指儿童。女孩7岁,男孩8岁。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教数之年、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语出《礼记》。“九龄”可指9岁。如陶潜《责子》

诗:“通(人名)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10岁。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舞勺之年:男子13~15岁。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年华:女子13岁。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二七”之年:女子14岁。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及笄之年:女子15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此典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笄”、“及笄”、“笄岁”谓(已经许嫁的)女子十五岁。如清代王士祯《池北偶谈?谈献三?抱松女》:“宣城诸生罗恺妻孙氏,年始笄,遇兵变,从姑避山中松下。”《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宋代柳水《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宫腰指女子的细腰)。《聊斋志异·青凤》:“右一女郎,裁(才)及笄耳。”

“束发”或“成童”、“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

志学之年:男子15岁称“志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翟灏《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一十六耳。” 晋人孙绰《情人碧玉歌》之二:“碧玉(女子名)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如同二七一十四,女子16岁称二八。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如苏轼《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梁家熏指女子美丽的眉毛,梁指东汉外戚权臣梁翼,史称其妻“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黛指眉毛。

少年,称“弱年”,“弱龄”或“弱岁”。弱,年少。晋陆云《兄平原赠诗》附陆机《赠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梁书·庚承先传》:“弱岁受学于南阳刘虬。”

“二九”: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男子15~20岁。

弱冠、七尺:男子20岁称“弱冠”。典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后来人们就称二十岁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等。不满二十岁为“未冠”或“未成冠”。《汉书?叙传下》:“贾生矫矫,弱冠登朝。”贾生指汉朝名士贾谊。晋人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宋·叶适《司农詹公墓志铭》:“公始冠,第进士。”第进士,即科举得中进士。《旧唐书?崔胤传》:“冠岁名升甲乙,壮年位列于公卿。”甲乙即甲科乙科的并称。汉时科考分甲乙丙三科,升甲乙,即科科考及第。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的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南朝梁人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及至冠年,备尽经史,美姿容,善谈论。”《新唐书?车服志》:“未冠者童子髻。”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未成冠登仕。”弱冠还称“弱年”、“弱龄”、“弱岁”。如晋陆机《赠第士龙诗序》:“余弱年夙孤,与弟士龙衔恤丧庭”在另一本上“弱年”作“弱冠”,可见弱年与弱冠同义。南朝梁人任昉《<王文宪集>序》:“时司徒袁粲,有世之度,脱落尘俗,见公弱龄,便望风推服,叹曰:…衣冠礼乐在是矣!?时粲位亚台司,公年始弱冠。”可见弱龄也是弱冠之年。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述旧怀言》诗:“弱岁游玄圃,先容幸弃暇。”孙汝听注:“弱岁,谓弱冠也。”古时男子20岁也称为“七尺”。《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注释说:“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为什么以七尺来代称二十岁呢?因为古时尺短,一尺只合二十多厘米,七尺才一米多,正是成年人的身体高度。,而二十岁算成年人,所以以七尺代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花信年华: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花信本指开花的信息。相传应花期而吹来的风有二十四番,故称女子二十四岁为花信年华。

梅之年,标梅之年:女子至出嫁。

半老徐娘:女子至30岁。

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30岁称“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宋·赵令峙《侯鲭录》三引苏轼诗:“令阎方今而立岁,贤夫已近古稀年。”又称“壮”年(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南朝·宋袁淑《效古》诗:“勤役未云已,壮年徒为空。”辛弃疾《鹧鸪天》词:“壮岁旌旗拥万夫。” 三十岁称“而立”、“立年”、“始立”。《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还就称30岁为“而立”、“始立”。如鲁讯《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诗:“始立何容减宦情?”“立年”是而立之年的省语。晋陶潜《饮酒》诗之十九:“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30岁还称“始室”、“壮室”。《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有室即有妻子,所以始室指三十岁。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壮室”源于《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唐代蒋防《霍小玉传》:“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人以不惑为四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陶潜《饮酒》诗之六十:“行行而不惑,淹留遂无成。”又称“强仕”之年。《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智高力壮,故可以出仕,故称“强

仕”。《后汉书·胡广传》:“甘奇显用,年乖强仕。” 明代东阳《和沈地官时游城西朝天宫韵》:“君今已强仕,我亦非儿童,及时不努力,倏忽成老翁。”

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称“半百”。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年过半百等。50岁又称“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蘧伯玉是春秋时卫国人,是一个急求上进,而且勇于改过的贤大夫。这句话是他五十岁时知道了前四十九年的过失。后来就以“知非”代称五十岁。如白居易《自咏》诗:“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50岁又称“知命”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后来就用“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徙官而一进阶。”郭沫若《沸羹集?无题》:“照年龄来说,我已是知命晋一的人,但不知怎么的,我却感觉着一切都还年轻。”“知命”,也作“知命之年”。50岁又称“艾”。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孔颖达疏:“年至五十,气力已衰,发苍白色如艾也。”“服官政”即是做官从政,后来就以“艾服”作为五十岁的代称,汉·桓宽《盐铁论·未通》:“五十以上曰艾老,杖于家,不从力役。”北周人王褒《太保尉迟纲碑铭》:“年逾艾服,任重台衮。”台衮即台辅,古时三公宰辅的官位。因50岁称艾,所以50岁也叫“及艾”。如明人归有光在《道难》中说:“而余门人沈孝,年已及艾,有原宪之贫。”“原宪之贫”是个典故。原宪是孔子的弟子,是个清高贫寒之士。原宪住处十分破烂,上漏下湿,杂草丛生。子贡乘高车驷马去见他,原宪杖藜而应门。子贡说:“嘻!先生何病?”原宪对答说:“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愧而不前,后来“原宪之贫”就成为文士清贫的典故。50岁还称“大衍之年”。大指大数,衍即演。大衍,指大数演褂。《易?系辞上》:“大衍指数五十。”意思是说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古人又解释“五十”的含意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后人就以“大衍”代称五十,如鲁讯《书信集?致台静农》:“但仆生长危邦,年逾大衍,天灾人祸,所见多矣。”50岁称杖家之年,出于《王制》。尊老制度,古已有之,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礼记?王制》说:“五十杖于家。”意思是五十岁时可以拄着拐杖自由地在家中行走。后来就把“杖家”作为五十岁的代称。清人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刘钟宛)国初以秘书院学士抚山东,旋晋秩工部侍郎,告归八年,方值杖家之岁。”

“开六”:51岁称为“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望六”:将近60岁称为“望六”。“望”是接近的意思。

花甲、花甲子、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耆(qí音旗)、六秩: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如李准《大年初一》:“今年是…鸡年?,阮辛酉(人命)是属鸡的,六十年花甲子,到正月初一,阮辛酉算是整整六十岁了。”60岁叫“耳顺”。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其注释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也。”所谓“微旨”指精深微妙的意旨。后来就用“耳顺”作为六十岁的代称。《汉书·萧望之传》:“郑朋奏记:…(望之)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诚仕之高致也。”《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60岁称杖乡之年,来自《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南朝梁人任昉《答到建安饷杖》诗:“劳君尚齿意,矜此杖乡辰。”尚齿,指尊老。矜,注重、崇尚之意。60岁也叫耆。《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汉书?孔光传》:“大师光…今年耆有疾。”古称十年为一秩,故60岁叫“六秩”。

“开七”、“华甲”:61岁也称“开七”或“华甲”。开七前已说过,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如《西游记》第二十回:“(老者)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华甲重逢。?”

“破瓜”:64岁也称“破瓜”。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64岁的代称。宋人杨亿《谈苑》:“吕洞宾仙翁多游人间……。洎(人名)见之,索纸笔八分书七言一绝留题,颇言将佐鼎席意。末句云:…功当成在破瓜年。?俗以破瓜为二十八,洎果六十四,乃其兆也。”

“望七”:年将70称为“望七”。文珦《冬日遣兴》诗:“吾年亦云衰,逾六已望七。”

古稀、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悬车之岁:70岁叫“古稀”之年。语出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古稀”也作“古希”。宋·赵令畤《侯鲭录》三引苏轼诗:“令閤方当而立岁,贤夫已近古稀年。” 明人李贽《观音阁》诗之一:“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宋代李昂的《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地位到公辅,耆艾过稀年。”耆艾是尊长的意思。70岁称杖国之年,语出《礼记?王制》:“七十杖于国。”国指都邑和国都。意思是说七十岁可以拄杖行走于都邑国都。后来就用“杖国”作为七十岁的代称。唐代上官仪《代刘幽州清致仕表》:“钟漏已殚,齿历云暮,杖国之年斯及,夜行之惧载深。”这是上官仪为刘幽州写的请求退职的表章,意思是将到七十,年高衰迈之意。70岁还称“致仕之年”、“致政之年”、“悬车之年”、“悬车之岁”。《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礼记?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所以致仕之年、悬车之年(岁)都作为七十岁的代称。如唐许浑《贺少师相公致证》诗序:“少是反相公未及悬车之年,二表乞罢将相。”清人梁章钜《归日琐记?七十致仕》:“若今人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之期,即不必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岁。”

“开八”:71岁称“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喜寿:77岁称“喜寿”。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所以这么称呼。

“望八”:将近80岁谓之“望八”。韩愈《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竟不充。”

耋、杖朝之年:80岁叫“耋”(音dié)。《诗?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毛亨传:“耋,老也;八十曰耋。”陆游《书志》诗:“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耋。”与“耋”相关,还有个多解的寿称――髦(mao音帽),毛杜预皆说:“八十曰髦。”《礼记?曲礼上》说:“八十、九十曰髦。”汉代宽《盐铁论》中说:“七十曰髦。”由于众说纷芸,所以一般指七十至九十岁的高龄。80岁还称为“杖朝”。语出《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意谓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后来就把“杖朝”用作八十岁的代称。清·赵翼《初用拐杖》诗:“我年届杖朝,卅载林下叟。”

米寿:88岁称“米寿”。因米字可以分为八十八三个字,所以称八十八为米寿。

“望九”:将近90岁称“望九”。如明人吴晋《与林茂之前辈书》:“先生以望九之年,犹灯下书头字。”

九秩、九龄、鲐背(台背、驼背)之年、鲵齿之年、黄耈之年、黄发之年、眉寿之年、冻梨之年、齯:90岁。古称十年为一秩,故90岁叫“九秩”。九十岁还可称“九龄”。语出《礼记?文王世子》:“文王谓武王曰:…女(即汝)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者。?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我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面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原来周文王寿命为一百,周武王为九十,后文王给武王三岁。文中的“九龄”即指九十岁。郑玄对其注解说:“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如宋代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龄终。”但“九龄”也可指九岁。如陶潜《责子》诗:“通(人名)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

宋楼钥《攻愧集·老态》诗:“公开九秩身方健,我甫六旬心已疲。” 宋任广《书叙指南》说:

“九十曰髦,又曰鲐(左雨右台)背,又曰鲵齿,又曰黄耇,又曰眉寿,又曰冻梨。”“鲐(左雨右台)”(yi音宜),即河豚,背指老人背上褶皱的皮肤生斑纹如河豚鱼。“齿”指老人齿落后又生的细齿。黄指老人白头发脱落后又生长的黄头发。耉(音gou,苟),指肤色如垢。黄耇是高寿的意思。黄发也指长寿老人。眉寿,即豪眉,老人长出的长眉毛。冻梨指老人面皮上生有斑黑如冻梨之皮一样。齯(齿右加儿繁体,音尼),古人以为,大齿脱落,又生如儿之齿,为老人特征。以上种种都是老人长寿的特征,通常指高寿,但也作九十岁的代称。白寿:99岁称“白寿”。因为白字是百字少一,所以作为九十九岁的寿辰。

耄耋:80~90岁称耄和耋,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尢以九十岁称谓多。

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孙希旦还进一步解释说:“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所以百年称“期”。古人以人生百年为一期;颐,养。人生百岁有待养老,所以叫“期颐”之年。苏轼《次韵子由三首》诗:“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

下寿:60岁。中寿:80岁。上寿:100岁。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皓首、白首:老年。

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故云。”

如顺便说一下,人死时的年龄称为“终年”、“卒年”或“落年”。其中“落年”不大常见。宋人罗泌所著《路史?后记七?小昊》曰:“小昊青阳氏……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一百有一。”小青阳氏,指传说中黄帝的儿子之一,东夷集团的首领。

再说几句日本人的寿称。日本人称八十岁为“伞寿”。因为汉语中的伞子日文简体字中没有“十”上的两个点,字形就是上八下十,成八十的意思。日本称九十岁叫“卒寿”。因为“卒字”在日文中简写为上九下十,就是九十了。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中文卒字含有死亡的意思。另外,“喜寿”、“米寿”、“白寿”等都与我们一样。但喜寿的解释不同,日本喜字的简体写法是三个七字呈品字形重叠起来,近似七十七之意。这些相同处大概是因为日本文字源于汉字之故吧。

中国古代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各个年龄段称谓! 初生:婴儿;一说婴为女,男则为孩。婴同膺,膺为胸,是指初生儿要抱在胸前喂哺。“嫛婗”:初生婴儿。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晬”: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襁褓:不满周岁。 “旬岁”:指小儿周岁。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初度:指小儿周岁。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孩提:幼儿时期。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鸠车之戏:五岁儿童。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竹马之游、抚尘而游:七岁儿童。 七岁,换牙之期,称悼、龆龀、毁齿。另有冲龄、孩提、总角,角是孩子头上扎的小髻。十岁,古称“幼学”之年,典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髫年:女孩7岁。 龆年:男孩8岁。 总角、黄口、黄童:指童年。“角”指古时儿童头上的小髻,故名。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也叫“黄口”或“黄童”,雏鸟黄口,用来比喻人的年少,故名。《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呼。”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髫童”、“毁齿”:儿童,叫“髫童”或“毁齿”。“髫”是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所以叫髫童。又儿童到七八岁时乳齿脱落,更生新齿,所以又叫毁齿。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又合起来称“髫龀”(龀,换齿)。明·焦竑《玉堂丛语》,卷之七:“方孝孺髫龀已善属文。”

年龄的别称 流行语

年龄的别称 Post By:2009-4-16 14:38:00 [只看该作者] 十五歳志学(しがく) 二十歳弱冠(じゃっかん) 三十歳自立(じり 四十歳不惑(ふわく) 五十歳知命(ちめい) 六十歳耳順(じじゅん) 七十歳従心(じゅうしん) 日语常用流行口语大集合(转) Post By:2009-3-6 14:51:00 [只看该作者] 1、あたまにくる和「むかつく」一样,是“气的发昏”、“惹人生气”的意思。「あたまにくる」、「あたまにきた」都很常用。 2、あたまを下(さ)げる/あたまが下(さ)がる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头低下来」的意思,不过可不是说因为犯错误或害羞,而是「钦佩/佩服」的意思。比如说:你的同学或同事——小李,在休息天也热心地去研究室做研究,让你感到钦佩时,你可以对他说「李さん、休日も实验だって。研究热心だね。あたまが下がるよ」。 3、アムラ-这个词的意思是:安室奈美惠的风格。大多指的是那些安室奈美惠的追星族,这些人的通常打扮大多模仿安室奈美惠的舞台风格——穿迷你超短裙和厚底的“松糕”鞋,并且把皮肤晒的黑黑的(因为安室奈美惠的出生地是冲绳,她有着一身象征健康的棕色皮肤)。前一段时间,随着安室奈美惠的歌声,アムラ-的打扮风格也风靡了全日本。 4、いい颜(かお)をしない这个词的字面翻译就是:没有好脸色,表示不赞成的意思。含有不满的语气。比如说「我想继续上研究生,可是男朋友不赞成。」用日语来表述就是「わたしは大学院まで进みたいけど、彼がいい颜をしないんだ」。 5、イケてる这是来自媒介的自创语,日语叫「造语zogo」。这是「格好良い」“酷、帅呆了”的意思。「今日の格好イケてるね。」“今天打扮得帅呆了。” 6、いちゃつく当情侣之间表现得很亲密时旁人最常用这个词,有时带点起哄的意思。「人前でいちゃつくのはみっともない」意思是“当着人眉来眼去(卿卿我我)真不象个样子。”「いちゃつく」还有一种说法叫「いちゃいちゃする」。「おい、そこでいちゃいちゃするなよ。」“喂,别在那儿眉来眼去的啊”。日本人通常不会在公共场合或者人多的地方和爱人拥抱或者表现得很亲密,虽然他们吸收很多美国文化但唯独这个方面日本人还是很保守的。所以说,当着日本人面前和自己的爱人搂搂抱抱会使他们不自在甚至被嘲笑。 7、いまいち表示不太满意,还差那么一点儿的意思。比如:“昨日みた映画はいまいちだった。”就是昨天的电影不像传说的那么好、不太值得看的意思。

古代年龄的别称完整版

古代年龄的别称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男子20岁称弱冠。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100岁乐期颐。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孩提:两至三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

古文年岁别称

古文年岁别称 古诗文中,表示年岁的别称多种多样,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出差错。区分了解这些别称,有助于我们阅读的翻译方言文。下面笔者说不同别称比婴儿到老年依次作分析说明:未孩:指初生婴儿。小儿笑曰孩初。生婴儿,还不懂笑。曰未孩。李商隐诗《行次西郊一百韵》中:“尔儿生未孩,弃之列惨颜。”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如《齐风·甫田》总角宴兮,总是束扎,古代未成年的人,头发束成两个髫,左右各一,形成牛角丫,叫总角。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也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表童年。如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裙,垂髫总发。” 另外髡,髦也表示童年。髡指头发下垂之状。髦指古时未成年时的发式,即头发从中间分,梳双髻,垂在两边。《诗经》中《诗·庸风·柏舟》髡彼两髦,实维我特。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结发:指成年,古时男女成年都把头发结上。古制:男二十两冠,女十五而笄,都是成年的标志,这时可以结婚嫁娶了。如《焦仲卿妻》并序》: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语出《礼记内则:“古有五年两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下曰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孔颖达疏:“二十成年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左思咏史诗之:“弱冠养柔翰,卓尔观群书。”白行简《李娃传》中,“知天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双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女:妇女,特指未嫁的。《诗·氓》:“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未婚男子。与女相对。《诗·召南·扌票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如《诗·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 丁壮,指青壮年男子。唐朝最初以二十一岁为丁,后改为二十三岁,白居易时以二十五岁为丁。白居易《观刈麦》中即有:“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而立: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方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基金,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惑”。以后用不惑作四十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中身:指中年。《尚书·无逸》中:“女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艾:指五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曰:“……我年以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知命,亦指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指六十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之如弄珠。” 黄发,头发由白转黄,特指高寿。语出《诗经》如《诗·鲁颂·闷宫》:“黄发台背。”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园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发台背。”台与鲐通用。如《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谓老人身上生斑如鱼。

岁数的别称

岁数的别称 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如13岁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庆”。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诞月来自《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曩日即昔日。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鸠车是古代一种儿童玩具,抚尘是堆沙之类的游戏。这是用儿童爱作游戏的特点代指年龄。 古时说男孩生下八个月生牙,八岁换牙,女孩七个月生牙,七岁换牙,所以八岁称“龆齿”,七八岁称“龆龄”。(龆,tiáo音条,是换牙的意思。)唐代人杨炯所作《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说:“龆龄之际,羞言霸道。”陶潜的《祭从弟敬远文》说:“相及龆齿,并罹偏咎”罹指遭受不幸事故,偏咎指父母双亲中一方去世,此诗指八岁时母亲亡故。 十岁称“幼学之年”。语出《礼记·曲礼》:“人生十年曰幼,学。”意思是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 十三岁称“舞勺之年”。语出《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勺是一种管乐器。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刘允济《经庐岳想洛州有作》:“礼乐富垂髫,诗书成舞勺。”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豆蔻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十四岁常称“二七”。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十五岁称“志学”《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来就以志学为十五岁的代称。 女子十五岁称“及笄”或“笄年”。笄,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未许嫁,二十则笄。”后因以“始

古代年龄说法

古代年龄说法种种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 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人的年龄划分和别称 中国古代(旧社会)年岁的别称(划分时间),过去中国民间认为: 1岁以内(初生至1岁、不满周岁)----乳儿期、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至3岁----婴儿期; 2~3岁的儿童----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6岁-----学前期或幼儿期(1—7岁为幼儿)、孩提; 6--12岁-----学龄初期、童年期; 7--8----(换牙时期)童龄; 7岁(女)--髫年; 8岁(男)--龆年;龆[tiao]:儿童换牙。髫[tiáo]年,髫[tiáo]龄,童年,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8---14岁为少年; 9岁九龄 10岁以下--黄口; 12岁(女)--金钗之年; 12岁以下是童年,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12---15岁-----学龄中期或少年期 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女)--及笄之年;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

古代年龄

豆蔻一词,典出唐朝杜牧《赠别诗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枝头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尽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人,卷起珠帘故作娇俏的美女没有人比得上她。 这是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诗中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因此,豆蔻后来就被用来专以形容十三、四岁的年轻美少女。豆蔻,也可写作“豆蔻”。 另外,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女子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特殊叫法。女子十三、四岁称为“豆蔻年华”,典出唐朝杜牧诗中之意。十五岁称为“及笄”,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又称笄年。据《礼记·曲礼上》载∶“女子许嫁,笄而字。”是说,女子成年许嫁才能命“字”,故女子尚未有婚嫁之约,称为“待字”。 女子十六岁称为“二八年华”、“破瓜”、“瓜字初分”。二八是指“二个八的年纪”,又“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成二个八字,八加八就是十六。而女子到了出嫁年龄称为“摽梅之年”,取自《诗经·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摽梅,原意是指梅子成熟后从树上掉落。 女子二十岁称为“双十年华”、“桃李年华”。双十就是二个十,即二十;又二十岁正如桃花、李花盛开时的艳丽动人。另女子二十四岁称为“花信”,每年春天,花开季节所吹的风称为“花信风”。小寒至谷雨,四个月共有八气二十四候,每气有三番,每候有一种花的信风,故又称为“二十四番花信风”。因此,古人认为要吹过“二十四番花信风”才会进入夏季。 “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另附: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古代年岁别称

古代年岁别称 不满周岁——襁褓(qiǎng bǎo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2~3岁——孩提;“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是指可以提抱,指其小。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的古字《说文解字》:“孩,古文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咳咳之声。 女孩7岁——髫(tiáo)年;龆龀(tiáo chan )(古时候小孩前额下垂的头发,引伸以指童年) 男孩8岁——龆(tiáo)年;龆龀(tiáo chan ) (儿童换牙之年。引申幼年) 幼年泛称——总角;古时未成年的人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借指童年:把帽子除下,丢在路旁,油光光露个总角儿 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20岁——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jí jī)之年;笄: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5岁——志学: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20岁(女)——桃李年华;出自陆游的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24岁(女)——花信年华;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至出嫁——标梅之年;是指女子出嫁的时期。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初加冠,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30岁(男)——而立之年;出自《论语·为政》,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 区别编辑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迂腐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始龀、髫年:女孩七岁。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标梅之年:出嫁 [yū fǔ]迂腐 基本信息 【词语】:迂腐 【注音】:yū fǔ 【释义】:拘泥于陈旧的、固定的模式、准则;不知变通,不合时宜。迂腐之论,形容人老实。【解释】形容固执保守,不通世故。 【探源】:尹会一《吕语集粹·治道》:“而迂腐之儒犹曰:…宜崇长厚,勿为激切。?” 【用法】:形容不会变通的人

【近义词】:死板,陈腐 1基本解释编辑 1. 守旧固执、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思想 2. 言、行拘泥于陈腐的准则,不切合实际 迂腐之谈[1] 2详细解释编辑 1、指言谈、举止、行为拘泥于旧准则.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尝见文人中有等迂腐及浮薄者,往往指斥持法勤事之士,以为俗流。”《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可恨这老斋长,执此迂腐之论,把世界上佛老鬼神之说,扫得精光。”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他是正经人,但有时也不免略带迂腐。”[1] 2、迂腐,陈腐[chén fǔ]:它们均为形容词,都有“陈旧过时”的意思。“迂腐”指“人的言 谈、行事陈旧死板,不合时宜”,多用于人和人的言行举止,适用范围较小。 陈腐”指“思想、观念等抽象事物陈旧过时”,除用于人和人的言行外,还可用于事物,适用范围较大。 迂腐自然有其不好的一面,很多时候迂腐意味着因循守旧、不知变通,顽固不化。但我们现在并不想强调这层意思。我们要强调的,是当下中国社会最缺乏的一种精神。 耄耋,八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10画;耋:12画)。 写法编辑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qiǎng bǎo]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女子16岁称为碧玉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 瓜字初分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处: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 陆游诗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女子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摽梅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摽梅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助词。摽,落下。摽梅﹐谓梅子成熟而落下。后以“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 婚年龄。 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杖朝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期颐之年。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 〖释意〗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出处〗《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古代年龄别称

古代年龄别称 阅读天地 0505 1757 古代年龄别称 我国具有5000年的灿烂文化,历史渊源流长.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仅对年龄的别称就很多,至今很多青年人可能并不了解,今天我随便搜集了一些,供朋友们在茶余饭后品味,了以解闷.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陶渊明《荣木》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60岁还有称"耳顺". 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人各年龄段的别称 襁褓:不满周岁。(qiǎng bǎo)亦作"襁葆"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chèn tiáo)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Tiáo)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Chāi)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dòu kòu nián huá)“豆蔻年华”,出自唐人杜牧《赠别》诗。杜牧年轻时曾随丞相牛僧孺在扬州供职,后来离开扬州赵长安,临行时写了两首七绝给一位女子,其中一首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豆蔻,草木植物,春末开花,色淡红,极鲜艳。二月初豆蔻花正含苞待放,因而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jíjī)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花季:一般指十六岁, 雨季:一般指十七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Huò)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杖朝:八十岁。 期颐:(qī/jīyí)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中国古代月份别称

古代月份的别称 1、农历一月: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 正月:正阳之月。 A、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B、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嬴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C、献春:《魏书·乐志》:“自献春被旨,赐令博采经传,更制金石。”《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献春。” D、太簇: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太簇,是古代音乐十二律中阳律的第二律。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太簇长八寸,积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农历正月的别名。 E、肇春::1.开始,初始:~始。~生。~端。 2、农历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阳、酣月、大壮 A、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B、令月:指夏历二月。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二月》引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阳,曰令月。” C、大壮:《易》六十四卦之一。即乾下震上。为阳刚盛长之象。 D、花朝: 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中,就有一个花朝节,也

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据明末清初文学家、绍兴籍人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所记载:“西湖香市,始于花朝(农历二月十二,即所谓‘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我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亦称“百花生日”。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宫廷民间皆剪彩条为幡,系于花树之上,名叫“赏红”,表示对花神的祝贺。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E、竹秋:宋·赞宁《笋谱》:“凡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若笋,以鞭行时分芽、露白月为春……及乎外苞内实,冒土而生,当二三月为秋。”故称农历二月为“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二月为竹秋。” 3、农历三月: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蚕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古代年龄的代称

國文教學補充資料陳意存編 (一)古代年齡的代稱(1) 瀏覽古代的詩詞文賦時,都經常會遇到年齡的代稱,現將較為常見的介紹如下。○襁褓之年:幼年。襁褓ㄑㄧㄤˇㄅㄠˇ,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 ○百晬:小兒出生滿一百天所舉行的宴會。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 列盤琖ㄓㄢˇ於地,盛果木、飯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 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周晬:一歲。小兒周歲時所舉行的宴會。小孩出生後滿一周歲稱為「晬」ㄗㄨㄟˋ。 週歲:嬰兒出生滿一年。=周歲。 ○晬日:生子周歲稱為「晬日」。 ○度晬:閩南方言。即小孩出生滿一週歲之意。 ○抓週:舊俗於小孩滿週歲時,長輩將書本、算盤、筆墨等各種物品擺在孩子面前,讓他隨意抓取,由此來推測他未來的志向。亦稱為「試周」、「試 晬」、「試兒」。 ○嫛婗:ㄧㄋㄧˊ,嬰兒、幼小時。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一說:十歲以下。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繈褓中,一至三歲的孩童(一說:兩至三歲)。需人提攜、懷抱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另說:指國小或幼稚園的學童。

○總丱:指童年。丱,ㄍㄨㄢˋ,小孩束髮成兩角的樣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沖齡:幼年。多指天子而言。 小年:幼年。 童年:幼年時期。 幼年:年歲幼少的時候。 齠齔:ㄊㄧㄠˊㄔㄣˋ,兒童乳齒脫落,更換新齒的年紀。兒童換牙的年齡,指 幼年、童年。=齠年、髫齡、髫年。 齠年稚齒:孩童時期。 ○始齔之年:年幼的人。七、八歲。齔,ㄔㄣˋ,自乳齒脫換為成人的牙齒。說文解字:「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 歲而齔。」女孩七歲稱髫年,男孩八歲稱齠年或髫年。根據生理狀 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觿年:指童年。語本詩經.衛風.芃蘭(植物名。蘿藦科蘿藦屬。多年生草本。 蔓生,葉心形,對生,莖、葉含白色汁液,可食。果實大,種子生白絮,隨風飛散。又做「芄ㄨㄢˊ蘭」芃,ㄆㄥˊ,草木茂盛。):「芃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觿,ㄒㄧ,用獸骨製成的錐子。可解開繩結,亦可作為佩飾。 ○黃童:孩童。因幼童毛髮未黑,故稱為「黃童」。 ○白叟黃童:指老老少少。白叟,老人。黃童,小孩。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垂髮:比喻兒童或童年。=垂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