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

古罗马人的民族性格与其教育的关系

1、注重实用精神,因此不重视音乐和体育。

2、重视法律,如《罗马法》,出现了专门掌管法律的人员。

3、尚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如罗马帝国的出现。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关系

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继承的关系。古罗马的教育深受古希腊教育的影响,但同时并没有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而是将古希腊文明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古罗马文明。作为军事上的征服者,古罗马人并没有鄙视被征服者的文化习俗,而是积极的吸收、学习和改造,并将其传承于后代。用一句可以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古希腊人是天才般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是天才般的实践者”。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

古希腊完成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转变之后,形成了奴隶制城邦。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有代表性,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同点:

(1)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2)都重视体育训练。由于奴隶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斯巴达和雅典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斯巴达和雅典都实行格的出身体检制度。

(3)教育体制都比较完善。斯巴达和雅典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受的教育有比较格的规。

不同点:

(1)教育管理者不同。斯巴达的教育由控制,雅典的教育虽然重视,但并不完全控制和完全干预教育细节,只负责16-20岁青年教育,因此私人办学比较兴盛。

(2)教育类别不同。斯巴达的教育又称为武士教育,雅典教育又称为公民教育。

(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教育史为了培养武士,雅典教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4)教育容不同。斯巴达主要强调的是军事技艺和道德教育,雅典的教育容则是多样化的,包括德智体美等面。

古希腊“三哲”

1、格拉底“产婆术”

含义:“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格拉底用于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法,也称为格拉底法、格拉底问答法、精神助产法。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婆,他以助产术来形象的比喻自己的教学法。这种法分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讥讽指就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指通过谈话法帮助对回忆知识,得出自己的答案;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意义:“产婆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知。这种法的优点在于他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之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认识并总结错误,自然而然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对西教育教学发展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但这种法只是特

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和适度围使用,譬如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对象更适合具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等等。

2、柏拉图

(1)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名著。《理想国》是柏拉图在创办学园后逐步写成的,书中阐述了他对理想政体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其中也表达了他的教育观。

(2)哲学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来的教育目标。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构想了一个理想的,在这个国度里,统治者非单纯的政治家或者不问实际的哲学家,而是集政治权利和哲学思考于一身的哲学。他认为除非哲学家变成国,或者国或统治者能够肃认真的研究哲学,使哲学与政治结合,排斥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

3、亚里士多德

主要的教育思想:身心和谐发展、灵魂“白板说”、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重视法治。

4、智者派

B.C.5世纪至B.C.4世纪活跃在各个城邦的一批职业教育家、演说家、作家。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步形成一个阶层。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智者派的产生深刻反应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在希腊世界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5、总结

古希腊时期,教育与关系密切,重视人身心和谐发展,提倡道德教育,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广泛而全面的教育容。古希腊的文化通过罗马人的传播而扩散到古代世界多地区,并为后世尤其是文艺复兴以来记得教育家吸收和借鉴,从而大大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过程。

中世纪的教育和文化

1、城市学校

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统称。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由行会和商会开办,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管理的加强,这些学校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从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工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从培养目标上看,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于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

总之,城市学校是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起了促进作用。

2、行会教育

行会是西欧中世纪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团体,它对中世纪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行会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徒制进行的。按照行会制度,想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必须加入某一行会,先充当学徒,学徒期满后,才能出师。由学徒到出师的过程也就是接受职业技术

教育的过程,一般是由行会主持,制定师徒合同、规定职业技术的要求。行会也资助或兴办学校,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行业学校,,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自此,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技术训练代替了作坊中的学徒制度。

3、中世纪大学

产生的背景:(1)经济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出现,西欧封建社会在11-12世纪权日渐巩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成为专门职业,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2)文化条件。公元10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西班牙,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复;公元11世纪末-13世纪末十字军东征促进了地区间文化交流。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往往分为文、法、神、医四科进行。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就表现出自治的特征,教学式上注重辩论。其领导体制分为两种:“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并且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中世纪大学还享有一系列的特权:部设立法庭,实现部自治;免去兵役、缴纳赋税的义务;颁发教学特证的权利;享有罢教、迁校的权利。

性质:中世纪大学是一所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专业性的学习机构,具有高等教育的性质并兼有跨国的性质。它是组合而成的团体,具有行会的性质,是近代欧美大学的先驱。

评价:

中世纪大学时欧洲进步的表现,是欧洲文化的缩影,为欧洲大学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文、法、神、医的教学容对基督教神学独霸讲台的一大突破;教学式上注重辩论,改变了以往刻板的教学法,是对传统基督教学的一大突破;教学上语言、宗教上的统一,具有明显的国际色彩;尽管中世纪大学在教学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落后性,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古代的文明;此外,中世纪大学为当时的学者提供了舞台,孕育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4、中世纪文化和教育的特点

从公元5世纪末到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这段历史一般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时期,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经验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中世纪早期主要是教会教育,教育的形式包括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和堂区学校,教育的主要容是神学和七艺。查理曼大帝进行教育改革,包括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中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进行世俗性教育。为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崛起的需要,出现了学徒制、行会学校、城市学校等教育。最为突出的就是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先驱——中世纪大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时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发动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

2、人文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是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人文主义教育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主培养“全人”,拥有最高智慧的全才。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断拓展教育容,如将文法学分割成文法、文学、历史三门课程等。重视新的教学法,重视个别差异,反对纯书本教学,主游戏、户外实践等直观性的教学法进行教学。语言上,主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

同时人文主义教育还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

特点:(1)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腐专横的宗教以造就一种更富有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

(2)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3)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的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际上是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涵。

(4)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的目的还是课程设置等面来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者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加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5)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法上反对禁欲主义,解放个性,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综上可见,人本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总结:文艺复兴运动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取代了基督教文化,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来取代教士、顺民和骑士。宗教改革运动用符合人性的新教取代了泯灭人性的旧教。科学复兴运动表明知识就是力量。这三次运动为资产阶级理想的实现,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为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做好了准备。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怎么理解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呈现的“世俗化、化、普及化”的特点?

(1)宗教改革时期,的权利和宗教权利分离,教育由控制领导权。

(2)一般人由于厌恶宗教斗争而越来越重视今世生活,教育与世俗生活的结合更趋于紧密,学校的课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世俗性知识比重加大,教育呈现世俗性的特点。

(3)宗教改革时期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时期仅局限于上层社会,而是一种更深刻、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改革运动,教育具有普及性的特点。

英国的教育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教育改革——中等教育

目标:中等教育公立化、中小教育衔接、课程容更新。

(1)背景

(2)容:

1、1895年《布莱斯顿报告》:1899年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取代科学工艺局)

2、《1902年教育法》(《巴尔福教育法》)颁布;

(3)影响

1、教育委员会的成立第一次统一了中央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2、《1902年教育法》确立了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规定了“地教育局”的权限和职责,使地政府有权统筹协调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

3、初等教育进一步发展(课程容扩展、形成品格,发展智力)

4、中等教育课程设置现代化。

(4)存在的问题

1、“双轨制”

2、公立学校系统未建立,机会均等的问题。

2、高等教育

1963年《罗宾斯报告》:“罗宾斯原则”

名词解释:“罗宾斯原则”是英国在1963年提出的教育改革案即《罗宾斯报告》。该文件探讨了英国高等教育如为社会服务这一重大问题。报告建议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提供高等教育课程。这个建议被称为“罗宾斯原则”,成为英国60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政策依据。

英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1、英国的教育经历了一段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历史

2、英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十分重视质量和效果。

法国时期的教育

一、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

1、性质和意义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封建、反教会、反禁欲),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对法国乃至整个欧美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狭义:18世纪中期开始在法国出现的,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解放运动。

广义:17世纪中期-18世纪末、19世纪早期

特点:用政治自由来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制度,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2、教育主

(1)世俗化。表现在领导权由掌握,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公民而不是为教会培养教士,道德教育上由世俗教育取代宗教道德教育;

(2)民主化。提倡普及教育,男女平等受教育权;

(3)实际化。教育的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摒弃古典教育;

(4)劳动化。

二、拿破仑时代法国的教育

帝国大学不是一所大学,是所有教育教学机构、管理机构、教学人员的统称,这集中表现出法国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帝国大学的特点表现在构造完整、组织密、高度的服从精神和格的纪律。

三、20世纪前期的法国教育(一战-二战)

背景:1、双轨制,体现出的等级不平等

2、古典色彩依然浓厚

3、过于强调教育的一致性,否定差异。

(一)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的控制

1、设立公共教学部

2、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教育世俗化。

(二)统一学校运动和对双轨制的改造

背景:BY“新大学同志会”,主建立“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为一切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结果:

(三)1902年中学课程改革案

强调古典学科与现代学科的价值和相互补充,确立法国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19年《埃斯蒂埃法案》颁布,使得法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一种管理的事业,该法在历史上有法国“技术教育宪章”之称。

(五)向指导班的设立与教学式法的改革

在中学的第一年设立,尊重儿童的个性,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倾向实施教育。

总之,20世纪前期,法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推动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二战法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德国的教育

“哈勒学园”是17-18世纪,德国中等教育的机构之一。哈勒学园是一个文实科性质的学校,类似于英国的“学园”,兼顾升学和就业的需要,既要学习古典又要学习现代拉丁语,废除了班级授课制。

一、19世纪初洪堡的教育改革

(一)背景

(二)改革结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近代国民教育体系。

1、国民学校

在学科容:语言、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实用性教学。

在教学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法;

教学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挖掘与发展记忆、理解、判断、审美等能力,培养道德与宗教感。

2、中等学校

1810年洪堡编制了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容,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规定只有通过考试成绩合格的才给以中学教师称号。

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提倡想象与语言的培育,交往与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洪堡的改革使文科中学的办学向、课程容、教学法以至教师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起色。改革改变了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打破了文科中学对僧侣依赖的局面。

3、大学

如理解洪堡的大学办学“三原则”?如评价洪堡的大学教育思想?

大学办学三原则:(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洪堡主培养精神贵族气质,主进行真正的科学研究,不收社会经济的牵扰;(2)教学、学术自由;(3)科学统一的原则,即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不同学科相统一。洪堡提倡“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科学统一”三原则的大学办学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大学的旧观念,树立了现代大学的新理念。

洪堡希望大学时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体现出了他反实政主义、无功利的大学教育思想,但这种教育思想是很难实现的。大学应该具有其社会责任,与社会经济保持联系,而不是远离世俗的。但是大学也不应该流于世俗,而是应该保持教学和学术上的纯洁性。因此大学应

该把握好这个度。

(三)洪堡教育改革的不足之处

1、导致了狭隘的爱国主义;

2、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对立起来;

3、对中等学校进行类别划分,使学生过早的面临职业选择。

二、玛时期的教育改革(1919-1933)

1、确立学制:基础学校(废除贵族化的预备学校);文科中学、文实中学、实科中学+德意志中学、上层建筑中学;高等学校。

2、坚持实行义务教育,重视师教育;

3、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沙文主义、主义。

三、德国教育改革的经验

优点:1、将教育看做是振兴的重要要素;2、对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视;3、重视师教育;4、在坚持学术性的同时,仍不忘职业教育。

缺陷:1、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德意志意识;2、大学改革偏重应用性,忽视学术性,导致德国在尖端科学和基础研究面失去了领先地位。

美国的教育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跨入垄断资产阶级阶段的美国,迫切需要教育为其正在兴起的科技革命和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提供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数量更大的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劳动大军,又需要教育为其对外侵略、对平息人民大众的反抗服务,以巩固垄断资本的统治。

2、19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教育理论和法旧;(2)中小学学制结构不合理;(3)公立中学发展缓慢,办学宗旨不明确;(4)高等学校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容充斥着人文主义;(5)各级教育质量低下。

(二)措施

1、中等教育改革:

(1)课程设置问题:1893年“十人委员会”提出中学课程计划;

(2)中学大学衔接问题:1895年“十三人委员会”研究学院的入学问题,八年研究(1933年-1941年)加强中学大学的合作,解决高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3)1913年《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六三三学制、综合中学、民主原则、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2、调整中学办学目标,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3、打破单一办学模式,创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4、走出象牙塔,大学教学、科研、服务三重职能的确定;

5、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6、进步主义运动、杜威的教育理论与美国的教育改革

1893年“十人委员会”研究中学的课程问题和大学衔接的问题。“十人委员会”提出一份关于中学课程计划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容有:(1)中学的课程中的一切科目应当以同等的分量交给全部的学生,而不是应有个别差异或只考虑学生将来可能的目标;(2)应当精学少数几门学科,而不是肤浅的学习多学科,并且使学习的课程相互联系起来。(3)中学课程可以按

照学生使用的语言分为四组,即古典学科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组、现代语言组和英语组。

1895年“十三人委员会”研究学院的入学条件问题。1899年,该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建议设立与六年制相互衔接的六年制中学;允学生选修各类学科。以学生取得的中学学科总学分作为学院的入学条件。这些建议确立了美国中学实行学分制和选修课制的基础。

“八年研究”

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试图通过中学与大学的合作关系来解决高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八年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试验研究计划,即“八年计划”。“八年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面的问题:(1)关于教育的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个人的发展并有效地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关于教育的管理;(3)关于课程、法的选择安排,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核心课程的思想。核心课程也称综合课程,它是把一些相关的学科进行合并,组合成新的学科的一种设计;(4)关于评估工作。

1958年9月《国防教育法》主要容:(1)加强自然科学、数学、现代外语等重要科目教学;(2)实施天才教育和普通教育;(3)发展职业教育;(4)为低收入的家庭儿童提供必要的援助。

美国教育改革的经验

1、教育改革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必须不失时机的把握它。

2、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3、教育改革必须选好突破口,抓住重点。

4、大力进行舆论教育,争取各界的广泛参与。

5、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术性和实用性,效率和平等,中央和地,物质调控和非物质调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

一、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教育传统进行全面的反思,推动了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在新教育运动中形成的思想和开展的实践,对20世纪欧美的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另一面也应看到,新教育家们思想的重点在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

二、进步教育

“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实验室”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的“新学校”来说,进步主义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生活相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1)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存在多矛盾和局限,例如,过分强调儿童个人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发展的决定作用。(3)进步教育运动在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多元化与运动的相对统一性之间,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也存在矛盾,导致了运动部的分

裂。

新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共同特点及局限性

共同特点:1、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2、重视儿童的研究及实地调查,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3、重视劳作、创造性的活动。

局限性:1、儿童的研究中具有生物化的倾向;2、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3、片面强调实用和适用生活,重眼前利益,忽视基础教育的学习,降低了教育质量。

日本的教育改革

日本教育改革的经验

1、把教育立国政策摆在战略的位置

2、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

3、注重以立法形式推动教育改革

4、正确处理弘扬本国传统与吸收国外经验的关系

5、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

6、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7、重视教育的投入。

为什么卢梭的自然教育又称为“消极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的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和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不良的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所以卢梭的“回归自然”教育也被称为是“消极教育”。

评述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1、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容

卢梭的自然教育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的地位,无须成人的灌输和强迫,教师只须创造学习的环境、防不良的影响。自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然人”,就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自然教育的原则和法,首先是正确的看待儿童,其次是给儿童充分的自由。自然教育的实施,卢梭提出分为四个教育阶段。

2、意义和局限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确立了一种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影响了几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奠定了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卢梭作为18世纪欧洲教育思想的伟人,其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当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局限性,既有一些落后的、相互矛盾的和主观臆测的东西。但在他那个生活的时代,他的教育思想却是富于革命性的,并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启发。

第斯多惠

在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问题上,第斯多惠认为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一面学生要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习能力,教师如果给没有能力的学生增加学习容,学生不可能消化这些知识。另一面学生的智力发展又离不开教材。只有采用不同的教材,才可以发展智力。但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之间是有主次之分的,相比之下,形式目

的应该在教学中占首位,是最后的目的。

教学法:启发诱导——“发展性”教学

第斯多惠提出的“发展性”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的能力。

杜威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的本质中,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崭新的教育观,表明了他认为教育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的观点。

“教育即生活”的涵主要包括:(1)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的到乐趣;(2)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教育即生长”是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来助于民主社会的达成;“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课程和教材上,他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认为课程和教材都要适应生活的需要,提出“从做中学”,主以“教材心理化”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还洋溢着现代的气息,大大超出前人。但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他对教育抱有太高的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来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案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运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光辉的希腊,伟大的罗马”,这是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特点的高度概括。如果说古代中国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 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爱琴海文明虽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迟,但其影响却更为巨大。换言之,上述文明以淘汰于历史长河之中,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却未被湮没,足可见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城联邦,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所谓的希腊文明是个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比较注重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等科学,总得来说都是比较先进。 古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 罗马文明更为复杂,一般我们说的古罗马文明好象说的是罗马第一帝国以及此前的罗马共和国。罗马从政体上看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较早地开创和实践了民主的概念。政体上很像现在的美国。与希腊文明相比较,罗马是个强大的国家,但文明远落后与希腊。因此罗马的文明是从希腊继承来的。这点与我国古代元、清等朝代有相似之处。古罗马受斯巴达很大,崇尚意志,有一种潜在的唯心哲学的雏形。另外,罗马的疆土的广大,使得罗马文明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包括继承吸收了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绯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等等。典型的强式文化,影响力大、多样、开放。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他们的不同: 一、政治与民主 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

浅谈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浅谈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摘要: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古希腊人吸收、借鉴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希腊文化。古罗马人继承希腊和东方文化成果,逐渐建立罗马文化。纵观这两个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自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自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 关键词: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 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前146年被罗马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在雅典的领导下,成功抗击了波斯的侵略,并在前5世纪到前4世纪之间达到鼎盛,被称作“黄金时期”。在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希腊化文明在地中海西岸到中亚的大片地区继续繁荣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古希腊是一个城邦林立的地区,因此许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区获得实践和发展,有些古希腊城邦如斯巴达一样奉行君主制,将统治权集中在国王手中;有些城邦则如雅典一样实行民主政治;还有一些城邦则是由贵族统治或由少数人控制的议会进行统治。虽然古希腊所处地域狭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广泛的时间上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仅就政体来分古希腊就经历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的演变。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类对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尝试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民族特性我们在探讨古罗马文化形态时,不得不涉及到古罗马文明的起源。根据英国大史学家阿诺德·约·汤因比的“母文明”与“子文明”学说,只有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明才属于母文明,其他都属于子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理所当然地应当纳入子文明的范畴之中。 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张而形成的地跨欧、亚、非三州的奴隶制大帝国。罗马城位于意大利半岛,而半岛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是伊达拉里亚人。伊达拉里亚人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便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它通过商业贸易,外交往来,战争征服等等方式对罗马的政治、经济、文化施加影响。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同属于地中海文明。在同一片海洋孕育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从生活习性到社会变迁甚至是思想发展自然会有其相同之处。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后代,当然这个可能只是罗马人抬高身价的做法。罗马人属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的一支,之后融合了萨宾人。埃特鲁底亚人等意大利古民族,之后肯定还有希腊人,因为希腊人一直住在意大利南部,称大希腊地区。在罗马公民权普遍授于外省人后成分就更复杂了。 一.政治方面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艺术:这个不用我多说了吧,希腊被称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创造了美丽的艺术品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神话传说,而罗马,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却非常崇拜希腊的文化,比如,罗马的主神朱庇特就是宙斯,丘比特就是厄洛斯,朱诺就是赫拉等,罗马的神大部分都是从希腊那里“偷”来的,罗马的“五位贤帝”之一的哈德良还模仿希腊人蓄起了大胡子,在此之前罗马人是从不蓄胡子的. 哲学和诗歌,在希腊很多而在罗马很少,但不是没有,其中最伟大是就是奥维德,他的诗歌和书籍现在都还在出版,但的确,罗马人瞧不起艺术家并且对艺术家的作品管束很严,奥维德就是因为了写了《爱的艺术》而被奥古斯都大帝流放而死. 政治制度:有人曾经说过,罗马为什么那么强大,因为它有世界上最完美的政治制度(同时代相比,这是事实,和罗马同时代的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无法和罗马相比),罗马分为两个时期,罗马国和罗马帝国(注意!!!是国!!!),罗马城刚建立时,的确是有国王的,传说到了第7个国王时,这个国王是个暴君,结果被人民赶下台,从那以后罗马人就非常厌恶国王这个称号,在此后的几百年里,罗马的“议会”元老院的地位空前加强,罗马的统治者由2个从元老院里选出来的元老来担任,被称为执政官,任期1年,不得连任. 但尽管如此,罗马的平民还是觉得罗马的统治阶级权力太大,于是便宣布,如果不让平民也得到政治权力,他们就拒绝服兵役,这对于当时四处征战树敌的罗马来说是致命的,于是元老院选择退让,在平民中每年选出2个护民官(后来增加到10人),专门设定保护平民的法律和活动. 当然,制没有善始善终,在奥古斯都(屋大维)上任后,宣布自己为罗马的终生独裁者,标志着国的结束,但因为罗马人天生的对国王的憎恨,奥古斯都称自己为“第一公民”,从那以后,元老院形同虚设,大权全部在国王的手中,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谁都看得出来,古罗马的政治体制已经很现在的体制非常接近了. 而希腊,被征服前一直在走着和其他民族一样的国王独裁制,这种制度的缺陷在于,帝国的兴衰全部掌握在国王的手里,一个好国王可以使国家昌盛,而昏君和暴君则会使一个强大的帝国覆灭. 影响:罗马向来对于的统治是很宽松的,他们虽然造了万神殿来专门祭伺罗马的众神,但他们也允许别的存在并建建筑物来祭拜其他的神,但惟独一点,罗马人疯狂的迫害基督徒,因为基督徒认为他们的上帝是唯一的神,否认和诋毁其他的神并拒绝崇拜国王,这使得国王大为光火,下令将基督教定为邪教,惩罚一切有关基督教的事物. 但历史偏偏要和基督徒和罗马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在罗马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时,东罗马帝国的国王君士坦丁在一次辩论会上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将基督教发扬光大,决定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宗主权. 希腊没有什么重要的,对与历史有很大影响的,希腊后来也从了东罗马信基督教. 对战争的态度:这个是在太明显了,罗马是怎么建立的?战争!怎么毁灭的?战争!希腊也是靠战争脱颖而出的,但更主要的还是它的文化,罗马人城自己为战神的子,他们从建立到灭亡,没有一秒钟不在打仗,而且大部分战争是扩战争,埃及,高卢(法国和比利时),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迦太基(突尼斯),波斯,小亚细亚(土尔其),这些地方都是罗马的国土,全都是靠令人信服的战争征服得的.罗马的国家财经支出至少有一半都是军费开支,许多国家还是让士兵自己花钱买装备的时候,罗马就已经给士兵发装备了,这是世界军事的一大开创啊(汗...)

三、古罗马教育

三、古罗马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古罗马的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古罗马不只是古希腊文化教育的传播者,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教育的创造者。古罗马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共和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前1世纪)、帝国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 (一)王政时期的罗马教育(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1.特点 ①教育场所:以家庭教育为主; ②教育目的:培养军人和农民; ③以农业经济为主。 (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教育(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1.共和国早期的教育 (1)特点:兼有农民和军人双重特点的教育; (2)过程: ①七岁前,家庭教育为主,由母亲抚养; ②七到十六岁,女童由母亲抚养,男童是父子+师徒道德式的教育以及公民教育、各种实践活动。 ③十六岁以后服军(兵)役。 2.共和国后期的教育 (1)特点: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两种教育系统共存。 (2)学制 ①初等教育(卢达斯):读、写、算和《十二铜表法》以及道德格言;私立学校为主;教师地位比较低。 ②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希腊文和拉丁文以及地理、历史、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讲解、听写、背诵为教学方法;教师地位高。 ③高等教育:雄辩术学校或修辞学校,科目内容丰富。 (三)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①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教育制度。严格监督和控制初等教育,改部分私立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为国立,但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初等学校)仍是私立学校。 ②改变了教育目的,把教育目的定位培养效忠帝国的顺民和官吏; ③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由国家委派; ④中等教育: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压倒了希腊文法和文学;

⑤罗马帝国出现了法律私立学校、医护学校等; ⑥形式主义的分析教学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方法)盛行。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重要知识点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⒈克里特文明 ⑴时间:前2000——前1700年间,前1400年销声匿迹 ⑵表现:①克里特岛上产生了君主制国家②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 ⒉迈锡尼文明 ⑴时间:前1400年——前1100年 ⑵特点:新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的是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⒊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多年,被称为“黑暗时代”。二、古希腊城邦 ⒈兴起时间:前8世纪——前6世纪 ⒉概念: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 ⒊环境:多山,少耕地,三面环水,多港湾。 ⒋代表:雅典和斯巴达 ⒌特征:小国寡民和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⒍政体:贵族、民主、君主、寡头、僭主制,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流行。 总结 ⒈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海外殖民的影响 ⑴原因:①希腊为多山地形,不宜农耕,粮食不能自给,必须殖民扩张; ②希腊海岸线很长,海岛密布,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利于殖民扩张。 ⑵结果: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⒉希腊的城邦特点怎样推动民主发展? ⑴面积小,使公民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⑵独立自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⑶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发展历程 ⒈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⒉发展历程: ⑴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 ⑵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⑶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①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 ②国家机构: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 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的代表 民众法庭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构 ③确立新的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做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 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④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 ⑷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浅谈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异同 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的异同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形成了西欧古典文明。他们关系密切,人们总是将两者进行比较。“辉煌的希腊,伟大的罗马”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特征的高度概括。如果说中国古代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源头,那么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辉煌时代。古希腊文化也是罗马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理念和杰作。古希腊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作为古典文化的代表,古希腊文化在西方乃至世界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爱琴海文明晚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印度文明,但其影响更大。换句话说,上述文明已经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而古希腊文化精神并没有被抹杀,这显示了其文化内涵的深刻性。希腊是一个城市联盟,每个城市都是一个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府。所谓希腊文明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更多的注意力被放在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和其他科学上,这些学科通常更先进。罗马文化及其文化特征:罗马文明更加复杂。一般来说,我们谈论罗马文明就像我们谈论第一个罗马帝国和前罗马共和国一样。罗马在政治制度上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民主的概念是在更早的时候提出和实践的。政府制度与今天的美国非常相似。与希腊文明相比,罗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它的文明却远远落后于希腊。因此,罗马文明是从希腊继承的。这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元、清两代。古罗马深受

斯巴达的影响,崇尚意志,并具有潜在的理想主义哲学的雏形。此外,罗马广阔的疆域使罗马文明更加多样化,包括继承和吸收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腓尼基文明、日耳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明。典型的强势文化具有影响力、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它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比较它们在以下方面的差异: 一、政治与民主 当我们谈论民主时,我们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是民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一方面,希腊的民主政治给成百上千的人带来了民主;另一方面,它剥夺了成千上万的奴隶和自由人参与政府事务的权利。当时,希腊民主的本质是:多数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的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它只适用于公民,但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已经远远超出了它的时代。与我们时代的民主相比,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相同的。尽管当代西方政界一直在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维护人权”,但这种民主真的存在吗?例如,在美国,其政治仍然掌握在少数拥有金钱和权力的大资本家手中,这表现在由美国总统资助的“民主”发言人的出现。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公民仍然经常被“民主”幻觉中的政客所愚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与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早期罗马的政治制度是仿照希腊的。自奥古斯都·凯撒以来,“民主”在后期就不复存在,并成为绝对的君主政体,直至其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和穷人之间激烈的矛盾和斗争中,第一部成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漫谈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不同及原因 9W-24E,36-45N,我们看到地中海的淼淼烟渚之上悠然泊着“三叶扁舟”。从东往西,它们分别叫做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这三个半岛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地域,它们都曾经作为“世界”的中心[1],无限风光:最早的是巴尔干,这里升起了古希腊文明的荣光;紧随其后的是亚平宁,古罗马文明钟情于它;最后轮到伊比利亚,它开启了乘风破浪的大航海时代。在这里,我们来谈一谈其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西欧古典文明,它们关系密切,人们也总是将二者相提并论。然而古希腊与古罗马之间却存有一道鸿沟。譬如橄榄枝与凯旋门——我认为这两个典型的意象能很好的反映它们各自代表的文明的特色,至少能表达其文明进程中一些主流的情绪:希腊向往和平,罗马热衷战争;希腊渴望与自然的血脉相亲相融,罗马梦想在交绕着各种复杂关系的人类社会里披荆斩棘。当然,用橄榄枝与凯旋门来类比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精神差异,这尽管是简便而直观的,但也是危险的。因为那容易使人误以为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文明完全是孑然对立的。而真实的情形当然不是这样。 首先,古希腊与古罗马的不同在于它们文明基调的不同,而这主要源自它们地理位置的差异所造成的各自文明形成初期对东方文化的汲收程度不同。 历史上溯到前三千纪,倘若说,那时的西方人自己已经有了一粒文明的种子,但还需要空气、阳光、土壤和水才能萌发,那么慷慨赠与西方人这些珍贵的生命因子的就是近东的两大文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确,西欧古典文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近东两大文明向外辐射的产物。在遥远的上古,希腊地区在地理上比亚平宁和伊比利亚更显优势,一则希腊的岛屿、良港众多,海上交通非常便利,二则希腊非常靠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这样,希腊可以频繁地、充分地与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交流,从而在后者的浸润与滋养下率先成长起来。而罗马位于地中海中部,虽然这在后来有利于它的军事扩张,但在文明之初,这种地理上远离近东文明策源地的情况使它只能依赖希腊的带动来发展自身。这样,希腊向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直接地学习东方文化,罗马则向希腊间接地学习东方文化。换言之,如果说希腊已经是对东方文化的“二度审美”,那么罗马就只能算是对这个“二度审美”的“二度审美“了[2]。这样“审”出来的结果当然就有很大差别——希腊文明的东方色彩浓烈一些;罗马文明的东方色彩淡薄一些。而我们知道,东方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优雅、精致、细腻、修养以及生活的品位,那么希腊与罗马之间在文明基调上的不同就因各自身上所挟之东方色彩之强弱而显现了出来:前者与东方人一样,甚至更加强烈地追求着优雅、精致、细腻、修养以及生活的品位;后者则比较质朴、粗犷、务实和倾向武力。所以如果要给这样两个文明涂抹颜色,我会为希腊选择如梦如幻的蓝色,为罗马选择如火如荼的红色。

7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2015年10月 11.学前教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 A.古希伯来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12.反对儿童教育中的体罚现象,认为“对于如此纤弱,如此无力抗拒虐待的幼年,任何人都不允许滥用权威”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2015年4月 11,学前教育完全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是【】 A.古希伯来 B.古印度 C.古希腊 D.古罗马 正确答案:A(1分) 12.最早论述学前教育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正确答案:B(1分) 2014年10月 13.古代希伯来人重视学前教育的原因是

【】 A.幼儿教育非常重要 B.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 C.古代希伯来人喜欢幼儿 D.受希腊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B(1分) 14.古希腊雅典的学前教育方法注重【】 A.简练、严厉和服从 B.简练和温情 C.和谐、灵活和温情 D.和谐、灵活和严厉正确答案:C(1分) 28.柏拉图提出了儿童的与体质和谐发展的观点。 正确答案:心灵。教材P323 2014年4月 11.“我每天挨打,如同吃饭一样的习惯和有规律”、“男孩的耳朵是生在背上的”反映了古代埃及哪种学校教育的情形? A.宫廷学校 B.职官学校 C.文士学校 D.寺庙学校 正确答案:A(1分) 12.坚持“儿童是国家的财富,对他们进行

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思想的国家是 A.雅典 B.古罗马 C.古希伯来 D.斯巴达 正确答案:D(1分) 13.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优生优育的幼儿教育体系的是 A.卢梭 B.昆体良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C(1分) 28.亚里士多德认为决定儿童道德品质的构成有3个因素,一是天性,二是______,三是理智。 正确答案:习惯(1分) 42.简述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共同点。正确答案:(7分)教材P314 斯巴达和雅典学前教育的共同点: (1)斯巴达和雅典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的具体措施。 (2)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 (3)轻视任何形成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教材讲义-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圣才出品】

第四章 古罗马教育的蜕变 学习目标及考点 学习目标:本章大部分内容为了解和理解,为理解和掌握之后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做准备。 考点: 1.罗马帝国时期国家对教育的干预(简答); 2.雄辩术原理(名词解释) 3.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4.古罗马的历史可分为: 王政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末; 共和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1世纪; 帝国时期:公元前1年至公元5世纪. 第一节 概 述

一、共和时期的学校教育类型 王政时期保留下来的史料很少,因此人们无法具体描述那时罗马的教育情况;共和初期,古代罗马虽然有了文字,但是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来承担的。 在共和前期,罗马教育主要是一种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后期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到共和后期,由于罗马人向外扩张,因此,大量吸收了古代希腊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1)初级学校(7-12岁),为平民设立的,贵族子弟请家庭教师教育,学校的主要内容是读写算,“十二铜表法”(罗马法律刻在十二块铜牌上); (2)文法学校(12-16岁),为贵族和其他富裕人家子弟设立的,也是私立的,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教师多数由希腊人担任。 (3)修辞学校(16-20岁),为贵族、富裕人家子弟设立。课程有修辞学、哲学、希腊文、法律、数学、天文、音乐等,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二、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特点 公元前30年,共和政体结束,罗马将军乌大维称帝,罗马从此进入帝国时期。 1.国家干预和控制教育;一切学校由国家管理,把学校大部分变为国立的,对私立学校实行监督; 2.给予教师豁免权:免税、免服兵役等; 3.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教师,由政府任命并提高薪水;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学案【课标要求】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考纲要求】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 【课标分解】 一、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地理概况:多、多、多、少。 2、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①政治上:导致城邦和民主政治的形成。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各邦。 ②经济上:经济不发达,业发达;_______生产和_______贸易占主导地位。这就铸成希腊人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 ③文化上:促使人们进行殖民扩张,便于吸收东方先进文

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提示: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有影响但非决定性因素! 巩固练习: 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凋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晌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2.下列对古代希腊城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8-6世纪希腊城邦发展起来. B.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 C.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 D.希腊各城邦均隶属于斯巴达 3.希腊城邦公民是指 A.全体成年国民 B.有公民身份的成年男性 C.妇女、奴隶 D.外邦移民

初中历史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异同

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异同。 相同点:都孕育于地中海;奴隶制共和国都出现于公元前6世纪;都有民主政治色彩,如雅典公民大会、罗马贵族元老院。 不同点:古希腊:由各个城邦国家组成的联盟不统一;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古罗马:共和国发展到帝国历经近千年,统一而强大,公元前2世纪共和国称霸地中海。 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 相同点:性质相同,都属于侵略战争或非正义的战争 方式相同, 都采取暴力入侵的方式 结果相同,都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 影响相同,客观上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点:方式不同,罗马扩张除暴力方式外,还有和平交往的方式 结果不同,希波战争中,波斯帝国战败。而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都获得了成功。 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结合课本P46——50) A、宗教作为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 B、其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我们应当给予尊重。 C、宗教在诞生时期为了宣传教义,编成一些生动的神话传说,添加了夸张甚至虚构的成分,值得研究却不能迷信。 D、作为中学生应该不求神,不拜佛,不干涉他人的信仰自由,树立远大理想,立志做祖国有用的人才。 三大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影响: 佛教是反对婆罗门特权压迫的产物,佛教传播促进了印度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利于加强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基督教是反对罗马帝国残暴统治的产物,给苦难中的人以精神安慰,主张平等、互助、友爱。 三大宗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 佛教主张忍耐服从,基督教主张忍受苦难,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利用;中世纪,基督教会在欧洲的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宗教扩张、宗教争端成为战争的起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反复而曲折。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夺取国家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而没落的封建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必然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进行垂死的挣扎。因而,资产阶级的革命过程往往是反复而曲折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特点是革命的不彻底,保留了封建残余势力。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二者的内在联系: 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孕育了近代西方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西欧国家对海外进行殖民掠夺,从海外掠夺的大量财富,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力量的伟大。 亚非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大河上游高山积雪的融化,导致河水的定期泛滥,泛滥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位文明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物质文明。 简述罗马征服地中海的史实。 罗马共和国建立后,首先征服(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扩张。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迦太基。布匿战争的胜利,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或:到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谈谈你对历史上的征服(战争)的认识。 历史上的征服战争一方面充满暴力,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论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

论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 古希腊建筑艺术经过四个时期发展到巅峰状态,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结构、以神庙为主要样式的建筑体系。古希腊建筑被评论家称之为“非建筑的”,而且还可以被看作是“大型雕塑”,它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古罗马建筑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建筑,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古罗马建筑的非凡创造达到了古典时期建筑的最高峰。 古希腊建筑: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古希腊建筑形式主要以柱式为主,早期较粗大但已有一定的智识和技能.石墙有三类一是乱石砌墙法,二是条石砌枪法,三是多边石砌墙法。古希腊房屋构造以简单和谐为原则且对光的幻影有深的研究并发展创造了三大柱有:多立克(象征男性)、爱奥尼克(象征女性)、科林斯(象征有钱人)。其三大柱式因此希腊的艺术演变有三阶段——宏伟、精美、对称。 古罗马建筑:古罗马建筑式样则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古希腊那三种柱式之外还还衍生出了自己的式样塔斯干式柱和组合式柱式。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发展曷脱洛利亚人的圈拱顶圆顶形成混合式建筑。最显著高仅砌墙的材料是石和三合土。 在建筑细部上比较,平面上,古希腊庙宇平面、以简单正确均衡对称为准,它仅一正殿四周有柱廊环绕,特呈妩媚形态。其露天剧场多圆形平面;而古罗马建筑以宏伟壮观为准公共建筑极其伟大,其他水道桥梁等公共建筑尤为扩张罗马文化。罗马人应用了法圈,故门窗洞及柱间跨度均可加大,庙宇平面不仅为方形还有圆形。墙垣,古希腊墙垣以石块或云石实砌,石块间用金属搭攀勾连,无灰浆墙面磨琢光滑,庙宇常建于界限清晰的连座上表示一种坚实状态;古罗马与希腊不同,他不以块石实砌,用三合土建筑。外表面用石板或砖料或涂以灰泥,内表面护以彩色云石、雪花石膏、斑岩等,用铜质搭攀勾连。门窗,古希腊门窗口均为方头,门口向上缩小。庙宇正面没窗但有悬立柱子;古罗马柱廊与圈廊用于内外,门头有半圆式也有楣式,窗头普通的是半圆式有时是弓形式。屋顶,古希腊为人字山墙斜度,庙宇的屋顶载于正殿墙及回廊柱上。椽子为木质,上盖云石版瓦,古罗马用拱顶与圆顶,平顶上常作井字形。柱子,古希腊三大柱式:1多立克柱式,为最雄壮的柱式没柱础直接放在阶座上柱式简单、朴素、森严;2爱奥尼克柱式轻巧、雅致柱头带涡卷具有女性美;3科林新柱式更加细致。希腊的柱子常与法圈和构柱并用成了装饰的作用常用重叠柱式。罗马有五种柱式:1脱斯干柱式,柱身无凹槽;2陶立克柱式,罗马人很少用;3爱奥尼克柱式,卷涡的支配与希腊不同四面都有相同的角卷涡;4科林新柱式,罗马人的最爱也最为常见,柱帽头雕刻富丽,四周的叶瓣为软毛茛叶螺旋或人物雕镂;5混合柱式全部与科林新式相似,时奥尼克式和科林新式混合而成。线脚,希腊的线脚柔美而精美,分别有正波纹线、反波纹线、蛋纹线、小平线、小圆凸线、凹线、半圆线、鸟嘴线檐版;罗马的线脚富于雕镂对轮廓不如希腊的研究。他的线脚多为圆形。 古希腊建筑的配置与环境紧密结合,采用几何性对称性和直交网格为控制因素。富有雕塑性表达明晰的结构内外廊以及创造的三大柱式对世界建筑的影响深远。古罗马建筑常以严格的轴线为基础来组织,并赋予轴线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性以及其对室内空间的拓展和多样化的使用,这与其积极的外部空间相呼应。古罗马使用了古典柱式,却用了一种根本上创新的方式使它赋予了一种在空间上整合的新型环境的特征。罗马庙宇森林柱子发展为深的门廊而内殿成为了一个与进坛同宽的统一空间,其行式对日后的教堂影响深远。

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异同点

西方文化概论 第 一 次 作 业 姓名:夏诗瑶 学号:1125801089 班级:中文系11级文秘班

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异同点 一、地理位置 相同点:都处于半岛之上,三面临海,另一面为山地,适于海运,国内被山地分隔为小块,初期发展为一个个城邦。 不同点:希腊临近爱琴海,属于山地小国帮;罗马帝国属于陆陆型国家;占地面积不同。 二、文化 相同点: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文化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二者既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即古罗马的文化多师承古希腊又由于各自的特性。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文化,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文学、史学、哲学、建筑、宗教等诸多方面。 不同点: 1、希腊文化:主要是指公元前5至4世纪希腊古典时代以雅典为代表的文化,即希腊古典文化。希腊——多神,对应于其内部林立的多个城邦。希腊民风尚武,这一点往往为人所忽视。应该说直到今天,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与构架都深深地受到古希腊人文的影响,古罗马更是其遗产的直接继承人。 (1)民族性格:古希腊民族是世界上少有的“商业民族”常年的航海和商业活动使希腊民族形成了敢于冒险、积极进取、活泼、机智、开放的民族性格这种优良的民族性格成为古希腊取得卓越的文化成就的内在动力。正是基于这种民族性格,早在公元前 7 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源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哲学思想。希腊哲学是古希腊文明的精髓。古希腊也是欧洲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时代的原子论思想被后来古罗马的唯物论哲学思想家们所继承、综合和发展。 (2)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治的保障: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时代走向成熟而希腊的文化也在这个时期走向繁荣。为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 (3)经济的繁荣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果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那么“希腊内部的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在这个时期开明的民主政治为希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政治环境。而这个时期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发

古罗马的教育总结

古罗马时代的教育 古代罗马教育思想的形成 ?吸收希腊教育思想的精华基础。 ?具有鲜明的罗马民族的特性。 ?较为重视实用力行。 古罗马的民族特质及文化特性 ?农业民族,重实用,有毅力。敬古尊古。保守。重父权。 ?重视传统,力主安定。 ?Monroe说希腊人是年青的,罗马人则是成熟的。后者常产生杰出的法政人才。 ?罗马以实用性来过滤希腊的理论性。 古罗马的文化成就 ─特别在法律方面 ?450B. C.制定了罗马的第一个成文法─十二铜表法(The Twelve Tables)。为传统罗马人共同遵守的法律。 ?公元后六世纪初编制了查士丁尼法典 (Justinian Code)。为民法的大成,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法学教材。 ?建筑与道路建设发达。 十二铜表法 Lex Duodecim Tabularum 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 ?至公元534年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编撰完成并颁布施行,后人称之为《民法大全》。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读者可以从这里节选的一些条文中领略到罗马法的博大精深,如对证据、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约精神的肯定。 古代罗马历史的分期 ?公元前8世纪至六世纪─王政时期 ?公元前509年至前1世纪─共和时期 ?公元前30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帝国时期

希腊罗马文教的交流 ?罗马人征服希腊后,两种不同型态的文教活动产生大幅度的交流。 ?文化交流也像作战一样,都是在屈人之兵。但文化战是渐进的,是透过双方原有文化优劣的比较,彼此取舍长短,而使双方人员能由衷吸取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 ?希罗文化交流有几种结果:希腊文教输入罗马;罗马人反对希腊文教;罗马文教希腊化。 希腊文教输入罗马 ?部份希腊人早在公元前八世纪时就定居于意大利南部。 ?公元前四五世纪之交,罗马世界中不管宗教、艺术、甚至城市建筑,都有希腊文化的痕迹。 ?荷马史诗翻译为拉丁文。希腊人学者Livius Andronicus(c.284-204 B.C.)被俘成为奴隶,他267B.C. 时至罗马。其将奥德塞译为拉丁文,并被罗马人使用三四百年之久。 ?罗马学者研习希腊学术。有罗马学者赴希腊求学者,如Ennius(240-169 B. C.)、Cicero、Caesar(100-40 B. C.)、M. J. Brutus(85-42 B. C.)、Horace, 65-8 B. C.);聘请希腊学者至罗马教学。包括文法师、修辞师、辩者、画家、雕刻家等,贵族家庭还有沙龙(Salon),希腊学者经常出入其间。 ?另外,罗马人学习希腊文字,认为熟练希腊文是一种身份高贵的象征。希腊文教遭受罗马人反对 ?批评希腊文教带来了“松软”及“伤风败俗”的毒素。 ?反对希腊修辞辩说术,如政治家M. P. Cato, 234-149 B. C.),认为希腊雄辩之士“油腔滑调,徒逞口舌之学”;痛恶伊比鸠鲁派哲学家,因其“宣扬快乐学说”;反对轻浮不具实用性举动,特别是舞蹈,Cicero:”没有人舞蹈,除非他跛脚“,罗马人也反对希腊体育竞赛。罗马文教希腊化 ?Cato死后,罗马希腊化运动步入坦途。公元前二世纪后的议员大都倾心希腊学术,整个罗马社会都有希腊文化的意味。Horace:”罗马以铁蹄横扫希腊,希腊则以文化奴役了罗马。“ ?罗马可说以实用的民族特质适应希腊的理论学术。他们以文法与修辞两学科为主科。 ?重视双语学习。教育史上同时学习本国语文及外国语文大概始自罗马。

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关系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古希腊人吸收、借鉴古代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希腊文化。古罗马人继承希腊和东方文化成果,逐渐建立罗马文化。 纵观这两个在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同属于地中海文明。在同一片海洋孕育下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从生活习性到社会变迁甚至是思想发展自然会有其相同之处。 罗马人自称是特洛伊人埃涅阿斯的后代,当然这个可能只是罗马人抬高身价的做法。罗马人属于亚平宁半岛上的拉丁人的一支(当然是说“纯种”的罗马人)。之后融合了萨宾人。埃特鲁底亚人等意大利古民族,之后肯定还有希腊人,因为希腊人一直住在意大利南部,称大希腊地区。在罗马公民权普遍授于外省人后成分就更复杂了。 希腊是罗马的老师,罗马的法律来自希腊雅典;罗马神话基本都是来自希腊神话;罗马的政体吸收了希腊成分;整个罗马时期,罗马人虽然不愿意接受希腊对戏剧,竞技的爱好,但是很多艺术,文学,还有哲学却仍然来自希腊。 一、政治方面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雅典民主政治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同时也要理解其无法逾越的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罗马法为罗马文明的内核,有力的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世的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启示。 1.就政治文明拓展的方式而言,古希腊是通过殖民建立新的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的;而古罗马却是通过兼并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来拓展罗马文明。 2.就国家的形式而言,古希腊是分散的城邦制,各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古罗马实行统一的集权制,采取行省制度,实行总督统治。 3.就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而言,古希腊经历了从君主个人统治到贵族集体统治,再到全体公民集体统治的制度演变,在古代首次实现了公民普遍参与、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而古罗马在摆脱了君主制后建立了共和国,但是一开始全力就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共和国并没有进一步演化为民主制,而是一种贵族共和国,随着疆域的扩大,共和国转化为帝国,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比较

解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形式特点 姓名:李春丽 班级:艺设082班 学号:200810079 指导老师:刘珊 日期:2011.6.6

解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形式特点 摘要:古希腊建筑艺术经过四个时期发展到巅峰状态,形成了以柱式为主要结构、以神庙为主要样式的建筑体系。古希腊建筑被评论家称之为“非建筑的”,而且还可以被看作是“大型雕塑”,它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古罗马建筑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建筑,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古罗马建筑的非凡创造达到了古典时期建筑的最高峰。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继承 前言: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摇篮,所创造的柱式影响了整个世界,雅典卫城更是古希腊建筑群的代表作,而古罗马的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以其辉煌的拱券和公共建筑向世界展示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古罗马将柱式与拱券完美的结合,至今令人回味无穷。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特点 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古希腊建筑形式主要以柱式为主,早期较粗大但已有一定的智识和技能.石墙有三类一是乱石砌墙法二是条石砌枪法三是多边石砌墙法;海赉聂克时期形成柱梁式建筑结构简单化、直线化自然的把发圈、拱顶、园顶复杂性,由是消灭。希腊房屋构造以简单和谐为原则且对光的幻影有深的研究并发展创造了三大柱有:多立克(象征男性)、爱奥尼克(象征女性)、科林斯(象征有钱人)。其三大柱式因此希腊的艺术演变有三阶段——宏伟、精美、对称。古罗马建筑:而古罗马建筑式样则是在古希腊的基础上加以改进。除了古希腊那三种柱式之外还还衍生出了自己的式样塔斯干式柱和组合式柱式。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发展曷脱洛利亚人的圈拱顶圆顶形成混合式建筑。最显著高仅砌墙的材料是石和三合土。 古希腊柱式:柱式一般由檐部、柱子、基座三部分组成,有时只包括前两部分。檐口、檐壁、柱头等部位常有各种雕刻装饰,各部分交接处常有各种线脚。 多立克(Doric)柱式: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一带的。,柱身有尖棱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杀较明显,没有柱础,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较厚重,线脚较少,多为直面。总体上,力求刚劲、,柱身有尖棱角的凹槽,柱身收分、卷杀较明显,没有柱础,直接

罗马发展历史简介

罗马发展历史简介 说起罗马,有人脑中立即闪出古竞技场、万神殿、许愿泉、圣彼得大教堂和西班牙广场等壮丽建筑的姿容,有人会忆起好莱坞电影「宾汉」、「埃及艳后」、「罗马假日……片中关於这座永恒之都的种种画面。 古罗马位于欧洲南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南临地中海。。 着名建筑:凯旋门、万神殿和圆形竞技场,多用柱子和拱型结构,庄严厚重、雄伟壮观。其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席卷西方,影响深远。 今天的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 不论古代罗马帝国或今日的义大利共和国,都是以罗马为国都,因此又有「永恒之都」的称呼。罗马是一做古城,建於西元前753年4月21日,当时在义大利南部以农业为主的拉丁族兴建这座城市,并且在它的四周建了一道围墙,用以保护他们免於受其他部族的侵犯。城墙完成后,罗马城也就诞生了。 一.古罗马的历史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王政时代(约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前六世纪); 2.共和时代(约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 3.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二.发展过程: 1.罗马城的起源 据古罗马作家瓦罗(前116―前27)推算,罗马城奠基的日期应该是公元前754-753年间。以后,古罗马人习惯以公元前753年 4月21日为纪元。 古罗马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它延续了1200年,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政时代,版图不断扩张,横跨欧洲和北非,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工商业和高利贷业兴盛,奴隶制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对后世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影响。威廉·麦克尼尔说:“罗马政府是个集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成分于一体的奇特混合物。”而马文·佩里则说:“它超越了城邦制狭隘的政治框架,创立了一个将地中海世界的不同国家合为一体的世界国家。”这里我们先说说古罗马王政时代。 如果说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之源,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摇篮,那么台伯河就是罗马人民的母亲之河。 罗马建城立国有一段优美的传说,说的是古希腊人攻破特洛伊城后,特洛伊人伊利亚德带领着一帮人逃了出来。逃亡者的船只在大海里漂泊了很久,最后海风把他们吹到岸边,疲惫不堪的逃亡者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这里是意大利东岸的台伯河畔拉丁姆区。伊利亚德的儿子在拉丁姆区建立了一座城市,取名为亚尔巴·龙伽城。此后王位代代相传,至国王努米托尔时,王位被其弟阿穆略篡夺。为了防止哥哥的后代向他复仇,阿穆略强迫努米托尔的女儿西尔维亚做了女祭司,由于女祭司是不准结婚的,所以阿穆略认为哥哥不会再有后代,不会有人向他报仇了。 然而战神马尔斯却爱上了西尔维亚,并让她生下了一对双胞胎。阿穆略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恨又怕,他马上派人杀死了西尔维亚,并让女奴把两个婴儿装到篮子里扔到台伯河里去。由于当时台伯河正在泛滥,白浪滔天,战战兢兢的女奴把篮子放在河边转身就走了。 没想到篮子被河水冲到岸边的一根树枝上,一头到河边饮水的母狼循着孩子的哭声走了过来,这头母狼刚刚失去幼崽,伟大的母爱不仅没有让它吃掉这两个孩子,反而用狼奶喂养了他们。刚好看到这一幕的牧人于是在母狼离开后,就把这两个小孩带回了家,给他们取名罗慕洛和勒莫。后来兄弟俩在明白了他们的身世后,一起领导了亚尔巴·龙伽城人民起义,杀死了残暴的阿穆略,又找到隐居乡间的外公,把政权还给了他。 罗慕洛和勒莫做完这些事后,不愿再留在亚尔巴·龙伽城,他们决定在台伯河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