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doc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doc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doc

中国对外贸易研究文献综述

史进

中国属于外向型经济,所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该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折射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许多构成要素,并对其国际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2001年,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的外贸依存度大体稳定在14%~20%的范围内。同一时期,中国外贸总额却连创新高,外贸依存度从15%一路攀升,2003年更高达60.2%,远远高于上述发达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水平。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贸易及经济增长经受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次危机中,许多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几乎濒临破产。一些国家则通过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贸易政策及经济政策来拯救其处于困境中的经济。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及经济增长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我国诸多经济学者和人士,还有经济地理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经济与社会影响、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结构与要素、制度和法律及政策、战略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为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战略依据。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分析研究

“贸易是增长的发动机”。如何通过贸易实现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的平台,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因此,欲使我国经济今后能实现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勿先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以目前的主流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探讨出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理论模型。

刘亚晶、罗威的《中国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文,从贸易政策的供需角度阐明了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当代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中两个影响较为广泛的模型:“中间投票人模型”和“出售的保护政策模型”。并在以上两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介绍了Branstetter & Feenstra(2002)针对中国独特的国情所设计的中国的对外经济的贸易政治经济学模型,并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的检验。最后得出结论,从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到1995年间,中国政府在制订对外经贸政策时较大比重地考虑国有企业的利益,对消费者的福利的改善较为忽视,至少是采取放任的态度。这就需要我们政府今后在制定对外经贸政策时更加重视改善消费者的福利方面的问题。

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几轮多边谈判,保护性关税的税率已经降低,其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变化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国际贸易中与通关程序相关的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相对提升,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贸易便利化的热情和兴趣。万宁的《贸易便利化利益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从贸易便利化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的利益及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的启示:第一,积极投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便利化多边谈判;第二,认真分析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状况;第三,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国的贸易便利化进程。

农产品贸易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在很多品种农产品失去了原来的优势,严重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杨睿、刘德江、朱雯、朱震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一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我国自1978年以来农产品的RCA(表示了一国出口结构与OECD出口结构的比值)的变化特征:中国农业在1978年——1990年具有次强比较优势;1991年——1996年具有中等比较优势;1996年以后只具有较弱比较优势。并进一步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的总体特征。最后,还分析了我国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进口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为我国今后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

禀赋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一般均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的模式和贸易的福利效果,却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一个明显问题,即贸易流量问题。引力模型无疑为解释双边贸易流向和流量问题提供了最有力的分析工具。盛斌、廖明忠的《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一文,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析形成此种出口模式的原因,以期为提高我国贸易绩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分析依据。

在我国经济整体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各个地区的差异尤其是东部和中西部间的差距逐渐扩大,而且表现在生产、消费、贸易等多个方面。这种差异是在中国快速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黄玖立所著的《对外贸易、地理优势与中国的地区差异》一书,运用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对外贸易在中国地区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书中首先利用包含结构转换的两国三地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贸易开放度对国内地区差异的影响。其次,考虑到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流量的关系,又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开放度。再次,基于“五普”数据实证检验了劳动力跨区域迁移和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随后,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察和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产业布局及产业增长特征,并在区域特征和产业特征交互作用模型中分析影响中国产业布局的因素,而且尤其关注对外贸易中的地理优势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出口和地区市场规模对产业增长的作用。与以往这方面的研究相比,本书更加强调规模经济在地区差异中的作用且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

贸易通过分工、比较优势、拉动生产、促进竞争、技术改进等方式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并在一定程度是改变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进而影响其社会进程和社会结构。

陈柳钦、张谊浩的《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 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孙秀平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观察和评价》一文中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着重分析指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及其原因并提出其修正原则。

外贸依存度一般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它有不合理之处,但却被经常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上升至60.8%。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有着自己的特征。傅钧文《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一文,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

良好的关系等等。

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均从不同角度认为国际贸易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能力。而国民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工人的工资也将得到提高。此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Grossman和Helpman(1991)认为,贸易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Helpman和

Coe(1995)证实了这一效应。而技术能够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有利于工资的上升。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中国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关于国际贸易对某个产业的影响研究并不多。王铂的《中国对外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从工业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对工人工资的影响,先基于S—S定理和放大效应等贸易理论从理论上分析,再通过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包括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固定与随机效应检验和面板数据回归等。最后得出结论:国际贸易能够提高中国工人的工资,在工业部门中,工资对贸易变化的弹性为62.2%。这证实了,贸易有利于工人工资的提高,同时也证实了S—S定理和Jones (1965)的放大效应在中国的实用性。

贸易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要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即对外贸易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还是福利提高的“加速器”。从近年来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成为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福利提高的“引擎”。但深入分析体现中国贸易利益的关键数据,可以发现存在出口结构低级化、贸易条件恶化、出口收入增加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大、加工贸易增值链较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的有效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刘志永的《对外贸易在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文,从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贫困化增长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相机而择的贸易战略;第二,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国际分工地位;第三,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合作。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目标;第四,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和贸易方式,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五,扩大内需,适度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等。

三、中国对外贸易的经济环境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很快,但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或内或外的阻力,诸如产业结构调整、非关税壁垒、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尤其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和竞争对手、贸易对象之间的贸易摩擦等都会影响我国的贸易决策和发展。顾卫平的《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一书,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近些年来, 围绕中国加入WTO 这一话题, 国内有关WTO 及其影响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 有解析WTO 规则的, 有分析WTO 对中国产业影响的, 有提出WTO 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的等等,但是, 鲜有系统完整地研究WTO 与中国外贸关系的著述,王平、钱雪峰所著的《WTO与中国对外贸易》一书,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世界所有国家,无论大小、贫富,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于外。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蒸蒸日上的发展中大国,更要清楚如何把握这样的机遇,或者应对这样的挑战,增强实力,提高自己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龙永图在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发表的《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与对外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首先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当前与海运业有关的一些新特点,然后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航运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以及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指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结构中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但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今后

中国经济应在政策、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处于一个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但是,世界的标准化却因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使国际贸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标准究竟怎样影响国际贸易的?中国的标准化对国际贸易影响程度如何?如何通过标准化来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互利共赢地健康发展?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现有文献来看,标准化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观点被普遍接受,但大多为理论假说和实证分析,侯俊军的《标准化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从规模经济、网络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标准化作用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机制,并从增加国内标准存量、强化国际标准竞争、提升国内标准自主技术含量等方面,就进一步发展我国标准化工作、强化标准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经济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与合作渐入佳境,双边贸易规模逐年递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更加强了双方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吴杨艳所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从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出发,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进行系统回顾,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的背景、进程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联系东亚区域现行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中国——东盟贸易区形式的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认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及东亚经济特殊“区情”下,中国——东盟贸易区有成功发展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发展将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并基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将会对我国及东盟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中国当积极推动把中国——东盟贸易区建成一个多领域、多层次共同推进的新型经济合作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有了日程安排,而“东亚自由贸易区”还停留在书面上。目前东亚经济合作主要是以3个“10+1”和“10+3”的形式进行。王超的《“10+3”合作方式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文,在把经济合作的利益抽象为外贸额增长的假设前提下,建立经济模型,用1994~2005年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得出从单纯的外贸增长角度“10+3”合作方式比“10+1”对中国经济利

益更大的结论。并把模型结论结合东亚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欧盟是21世纪世界重要的一极,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对象与经济合作伙伴。随着一体化的不断进展,欧盟将在未来的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对21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文,引入欧盟一体化相关背景和资料以建立研究的对象与体系,然后从四方面入手,分别阐述了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欧盟一体化进程下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前景及问题,并对此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金融部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等功能(Levine,1997)。发挥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的金融促进效应分析》一文,利用世界银行贸易与生产数据库中22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对1992年~1999年间中国金融发展对于出口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做初步的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在中国,金融发展改善贸易结构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对贸易结构的促进效应并没有有效地体现出来。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继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又一次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下滑,欧洲、日本等国和地区都受到重大影响,一时间,世界经济陷入剧烈“动荡”中,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展现着它无情的另一面。身处世界经济的漩涡中的中国经济,自然不能独善自身。《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一文,分析了在金融危机带来国际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和采取什么对策,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因素。

近些年虽然WTO逐渐发挥越来越大的调控作用,但同时非关税壁垒还在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严重的非关税壁垒的限制、侵扰和打击。而绿色壁垒是指一国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以及本国产品、市场而设置的各种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主要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成本和数量等方面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然后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应对措

施:第一,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第二,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三,完善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第四,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

1979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GDP增长的速度,中国在世界贸易总量排序中的位置大幅上升,随着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与主要贸易对象的贸易摩擦也呈不断上升之势。陈勇的《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一文,深层次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原因、贸易摩擦实质中的利益格局和现行国际贸易体系的规则缺陷和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等问题,揭示了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实质。

2006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442.63亿美元,增长3.8倍。中美贸易差额自2000年以后连年上升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升值问题也继续施加压力。外贸政策的调整将对我国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狄琳娜的《中美贸易顺差与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认为基于中美贸易的现状以及美国对中国频频施加压力,中国外贸政策的制定应当致力于缩小中美贸易差额,缓解贸易摩擦,同时为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对策。

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一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蒙英华的《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证据》一文主要针对海外华商网络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海外华商网络在国际贸易中的经济效应、信息交流与合作机制等问题,指出近十年来海外华商对中国大陆投资的发展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进行转移,海外华商通常会把他的投资投向小城市与乡镇,而并不是投向原有的老工业区,华商的投资要比外国投资商的投资更为稳定,华商企业倾向于开展加工贸易,华商对华投资的动因可以归结为:“乡情说”、“机会说”、“交易成本说”,海外华商网络经营开始重视新兴的服务贸易方式,作为新跨国公司形式的代表——无母国型跨国公司。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与要素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因此,如何改善

我国的外贸结构就成为今后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高金田、王介雯的《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与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货物流向现状对贸易结构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主要是:第一,贸易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仍然很低,我国仍处在“以外商为主”的阶段,需进行转换;第二,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第三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等。这些问题近年也有些许变化与调整,主要表现为:第一,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进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第二,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高;第三,一般贸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稳定;第四,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第五,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市场多元化的成效逐步显现。然后,文章通过多年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特征为“集中化”,且出口集中化趋于减弱,进口集中化趋于增强。并针对这个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第二,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第三,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最后,扩大对外贸易模式结构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贸易结构与贸易流向相结合过程中的优化。

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是对外贸易诸结构中的重要方面。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结构也由过去过于“集中化”向“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改善,但到目前为止,贸易区域结构仍然很不平衡。《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研究》一文,从洲际结构、国别结构两方面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基本结论:第一,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二,我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呈现出“多层次、倒三角形”的特点,即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盟、美国和日本,形成倒三角形的顶端,底部为其他市场。这种倒三角形的市场结构极其不稳定,会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严重后果;第三,我

国同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相似,容易导致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然后文章针对这种结构失衡所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一,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新兴国家市场;第二,全面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三,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软化;第四,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第五,鼓励对外投资,以投资带动贸易。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以29.5%的年平均增长率高速增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一文,以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RCA)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测算指标,深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第一,我国出口产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第二,我国出口产品经常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纠纷;第三,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总之,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不强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然后,文章又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创新而非技术引进,原因主要有:第一,技术引进的速度和引进技术的先进性完全受制于技术领先国;第二,技术引进不能实现经济和技术上的超越;第三,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天然的矛盾;第四,政治因素也是阻碍技术引进国继续缩小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必须也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第一,加大对研发投入,提升我国整体的技术水平;第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三,健全和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贸易增长方式提供良好的环境;第四,加强国民教育,培养国民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传统,为提升贸易竞争力提供充足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对外贸易领域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逐步加大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力度、不断放松贸易管制、赋予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自主权、大幅度降低关税及削减非关税壁垒等,事实证明也确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如果站在全球经济及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则会发现中国的对外贸易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及经济强国。《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一文,首先总结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问题、中国在对

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等。然后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文章认为,中国贸易非市场化的根源是传统的国有产权制度,所以,为真正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自由化并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贸易强国,我们应进行实现财产权分散化的制度改革,从而使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都成为真正拥有独立财产的所有者或产权主体,并规定各所有者的财产权利一律平等。

进入新世纪,生态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重要性,而生态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有前途和最有效的经济形式。马涛的《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生态要素流分析:从生态经济学视角看贸易与环境》一书,首先从生态和经济的定义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区分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及生态学的区别;然后分析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梳理了我国对外贸易引发的环境问题;剖析了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生态可持续贸易;总结了与贸易相关的国际环境公约和中国环境外交的进展情况;最后,从物质流、体现能、虚拟水、污染流等角度,定量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各种生态要素流,研究了中国在国际生态要素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及起到的作用,并对中国构建可持续贸易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五、中国对外贸易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研究

2004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以下简称外贸法)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且自当年7月1日起实行,可以说,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沈四宝、张勇的《新外贸法的新特征》一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外贸法修订的必要性: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国外贸持续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内在需求;履行入世承诺的外在要求。然后,概况了新外贸法的特征:三个体现、四个亮点和五个突破,是对我国新外贸法较全面的一次解读。最后,也指出了新外贸法存在的不足:新外贸法仍较为原则,部分条款缺乏可操作性。总之,我国外贸法的修订之路仍然很长,需要今后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能更加完善。

世贸组织的法律体制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世界市场法律体系。“入世”后,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建立与世贸组织法律体系相吻合的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姜爱丽、刘岩的《入世与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一文,首先对比了我国《对外贸易法》(1994年颁布)与世贸法律体系的差距:我国《对外贸易法》过于简单和笼统,在运用世贸组织所体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并建议尽快进行《对外贸易法》(1994年颁布)的修订,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一,确立我国对外贸易法的透明度原则,设立相应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第二,优化外贸经营主体结构,按世贸组织规范赋予企业更广泛的外贸经营权,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三,改革进出口管理体制,逐步降低关税和取消进出口数量限制;第四,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原则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步伐,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继续扩大,我国政府也渐渐意识到修订原《对外贸易法》的迫切性,于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的《对外贸易法》,在我国经贸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又走出坚实的一步。随后几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接近世贸法律体系。

在国际贸易政策基本演进过程,保护性是国际贸易政策的本质属性。由于各国经济及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或贸易处于劣势的一方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本国的利益在国家贸易中也是一种经常行为。《分析中国三个方面的保护性对外贸易政策》一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向:第一,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第二,被保护的商品项目不断增加;第三,“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第四,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等。其次,指出产生保护性贸易政策的原因是世界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西方各国内部经济矛盾的转移、各国间政治斗争等。然后,针对性地分析了中国在出口鼓励、关税手段和非关税壁垒三个方面的保护性对外贸易政策。

技术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总体水平的重要贸易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加大了技术引进、技术转让和技术贸易的步伐,但技术贸易总体水平仍比较低。入世后,我国技术贸易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式,尤

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与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之间频频发生“知识产权”纠纷,严重影响了我国技术贸易的发展。徐家力的《中国对外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一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及亚太地区各国与技术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然后,在中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对技术进出口中的专利技术的保护、对专有技术的保护、对在技术进出口中涉及的商标的保护和对计算机软件进出口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

贸易的全球化趋势愈强,各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倾向也随之愈强,反倾销就成为大多数国家主要采取的贸易保障制度。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竞争的几近白热化、各国关税水平的不断下降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间的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显得更加激烈。以《WTO反倾销协议》、《WTO补贴与反补贴协议》、《WTO保障措施协议》为依据的“对外贸易救济”就成为各国经常用来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和安全的手段。中国既是贸易大国,又是贸易弱国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就是通过建立中国的贸易救济机制,铸造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安全阀。武长海的《如何构建中国对外贸易救济“一体两翼”的工作机制》一文认为,应该以市场经济导向为目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积极性,中介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地方政府的推动作用,商务部的总体指导、统一规划和对外交涉作用,建立以商务部为主体,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为两翼的工作机制。文章具体针对性地分析了商务部、地方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等在我国对外贸易救济“一体两翼”工作机制建立过程中所应作的工作,并对我国对外贸易救济“一体两翼”工作机制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协会和商会要充当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发挥其在贸易救济中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

六、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研究

通过经济发展战略,改善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

多年来,发展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及诸多经济学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开出了不少发展战略的“良方”,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战略的“良方”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却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中

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继续扩大开放,经济将会更加“市场化”,中国将更深层次的融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去,在发展中也将更多的与外部发生密切联系,更多地受到世界经济冲击和波动的影响。因此,审视以往中国的对外贸易经验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显得尤其重要和关键。

赵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一文,首先通过对跨越式发展战略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优势转化功能的理论考察,指出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不是一个能够自发完成的过程,要依靠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两者的转换。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就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跨越式发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体系,在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状况下,通过微观产业组织政策和宏观产业结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转换产业结构。在优化和选择的过程中,生产要素得到积累和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转换和提升。然后,文章又分析得出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的总体特征:第一,从总量上看,成绩突出;第二,从结构上看,由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制成品为主;第三,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比较优势正逐步丧失,国际市场占有率正逐步下降,竞争力不断下降,而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这使得我国外贸产业面临双重发展压力。并指出这种来自于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如果不尽快转化为竞争优胜,可能将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产业低级层次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最后,文章结合上述特征探讨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应该是出口创汇战略和利用进口促进发展战略并重,并分析了采取此战略的政策含义,即除关系国防安全的最重要资源型产业外,应把大量资源型耗能型产业逐步向境外转移;把以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逐步改造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生产逐步推向销售国,国家积极支持组织跨国企业,甚至可以投入必要的强化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主要是扶持最有希望在国际市场占据战略地位的产业发展;利用外资政策要为产业政策服务,通过引进外资首先着重引进技术,利用引进的技术提升中国的产业结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粗放型的增长,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和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等问题。如果继续按照现有模式增长,那么国内资金、资源、环境乃至国际贸易环境等条件将难以支持中国对外贸易高速持续发展下去。因

此,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贸易结构调整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耿协威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一文,首先通过回顾我国对外贸易先后经历的重商主义、比较优势和科学发展观等历程,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在体制、贸易政策、贸易主体和贸易秩序、能源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自主创新和配套政策、贸易服务和体系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第一,转变观念,从依靠数量和规模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发展贸易;第二,完善贸易政策体系,从普遍性的出口促进向重点突出转变,从只重视出口到向重视进出口转变;第三,优化贸易政策环境和贸易秩序,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贸易主体;第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有效的法律和服务体系。

《论述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及障碍》一文,认为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以加工贸易及粗加工为主的出口方式导致我国经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我国出口商品正面临激烈的竞争、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倾向,因此,调整和转变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且从历史因素、世界经济秩序、国内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问题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然后,着重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障碍:第一,需求转移障碍;第二,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产业升级相互矛盾;第三,结构调整造成既得群体利益损失带来的障碍。最后,提出了关于我国对外贸易新战略的构想。

在如何开展对外贸易上,发展中国家大都是按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源优势,这样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也因此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使一国的长期发展缺乏后劲,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一文,认为在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要想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国际贸易新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实施创新的对外贸易战略——创新竞争优势战略:第一,积极促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经营策略创新,形成我国的竞争优势;第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高技术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内贸易指数;第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第四,实行政府适度保护政策等。最终成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张义桂的《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一文,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和贸易结构的影响,指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引起传统产业的衰落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推动贸易结构的升级。这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从“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转向“创新竞争优势”的新战略。

总的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通过借鉴国外主流经济贸易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及国家的发展目标,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综合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及战略研究通常比较滞后,且水平偏低,大多是对局部的修修补补和实证研究,鲜有创新。当然,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起步较晚,对外贸易所处的体制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的不确定因素也比较复杂,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即我国成为贸易强国之路任重而道远,这将是我辈今后努力的方向。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55904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生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年6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 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文献综述报告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 研究课题:雷公藤药物研究进展 班级:2016级中药1班 顾颖2016140836 姓名(学号): 邓颖2016140796 指导教师:田柳 完成时间:2017年11 月30日

文献综述综合报告选题申报表

目录 1.课题分析 (1) 2检索策略 (1) 2.1 选择检索工具 (1) 2.2 选择检索词 (1)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1) 3.1 万方医学网 (2) 3.2 实体图书馆 (4) 3.3网络免费学术信息资源 (5) 3.4中国知网 (6) 4.文献综述 (13) 5.参考文献 (17) 6.自我总结评价 (17)

1.课题分析 上次,我们的选题是“新型中药制剂技术”,这次,我们将上次的课题细化,选题为“雷公藤药物研究进展”。雷公藤自《神农本草经》记载,具有祛风除湿的功效。近年来,由于我国对中药的重视,雷公藤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发现,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在下面一些文献中,主要讲述雷公藤多苷类化学物质被发现并用于临床应用以及在免疫方面的作用;雷公藤产生毒副作用的机理以及相关减毒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毒副性越来越小。 2检索策 2.1 选择检索工具 2.2 选择检索词 3. 检索步骤、检索结果及其评价 3.1万方医学网 学位论文

从序号3选出 主题词:雷公藤AND药物AND研究AND(发展OR进展) 【篇名】雷公藤应用研究的在研讨和再评价 【作者】郑家润 【摘要】雷公藤热门研究和应用近半个世纪,项目涉及新药研究所有的医、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但研究发展很不平衡,留下很多需要再研讨和再评价的问题。单一结构药物、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滞后,阻碍了研究样品的标准化及量化;药效和毒理研究受累的同时,进一步制约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科学评价;能提供临床研究直接参考的、有指导性的实用基础资料不多,因而靠经验、靠观察作判断,从而产生带偶然性和盲目性的报告很难避免。在雷公藤自身药用研究还不充份和不均衡背景下,雷公藤新的药用衍生物的问世,带来了雷公藤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关键词】雷公藤药代动力学药用衍生物药用价值甾体激素毒副作用 【出处】第五届全国雷公藤学术会议论文集 【原文】该数据库提供了全文。 【篇名】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症状态及雷公藤多甙片的干预作用 【作者】刘玲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N 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中终末期肾衰的主要病因,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DN发病率呈明显地逐年增加趋势.DN一旦出现明显持续蛋白尿以后则病情基本不可逆转,常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本研究观察DN患者血浆白介素

文献综述的类型

文献综述是"一种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一定时空范围内有关特 定课题研究的全部或大部情报的基础上,简明的类述其中的最重要部分,并标引出处的情报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文献综述反映原始文献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它反映一定时期内或是某一时期一定空间范围的原始文献的内容。其次,文献综述集中反映一批相关文献的内容。其它二次文献如题录、索引、文摘、提要等一条只能揭示一篇原始文献的外表信息或内容信息,且各条目之间没有联系,而综述一篇可集中一批相关文献,且将这批文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予以揭示,信息含量比二次文献多得多。第三,文献综述是信息分析的高级产物。书目、索引等是对原始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文献内容,编写人员不需了解原始文献的内容,也不需具备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提要、文摘是对原始文献的 内容作简要介绍和评价,编写人员需要具有相关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以识别和评价原始文献;文献综述则要求编写人员对综述的主题有深 入的了解,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概述某一主题的内容。运用分析、比较、整理、归纳等方法对一定范围的文献进行深度加工,对于读者具有深度的引导功能,是创造性的研究活动。 文献综述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献综述进行划分,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文献综述反映内容深度的不同即信息含量的不同划分按照文献综述信息含量的不同,可将文献综述分为叙述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和专题研究报告三类。

叙述性综述是围绕某一问题或专题,广泛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和综合,并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对有关的理论、观点、数据、方法、发展概况等作综合、客观的描述的信息分析产品。叙述性综述最主要特点是客观,即必须客观地介绍和描述原始文献中的各种观点和方法。一般不提出撰写者的评论、褒贬,只是系统地罗列。叙述性综述的特点使得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花费较少的精力了解到本学科、专业或课题中的各种观点、方法、理论、数据,把握全局,获取资料。 评论性综述是在对某一问题或专题进行综合描述的基础上,从纵向或横向上作对比、分析和评论,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取舍的一种信息分析报告。评论性综述的主要特点是分析和评价,因此有人也将其称为分析性综述。评论性综述在综述各种观点、理论或方法的同时,还要对每种意见、每类数据、每种技术做出分析和评价,表明撰写者自己的看法,提出最终的评论结果。可以启发思路,引导读者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专题研究报告是就某一专题,一般是涉及国家经济、科研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进行反映与评价,并提出发展对策、趋势预测。"是一种现实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情报分析研究成果"。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预测性,它在对各类事实或数据、理论分别介绍描述后,进行论证、预测的推演,最后提出对今后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预测及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对于科研部门确定研究重点和学科发展方向,领导部门制定各项决策,有效实施管理起着参考和依据的作用。这一类综述主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传媒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锁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美国着名传媒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James Poter)在其1995年出版的着作《媒介素养》一书中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也曾经特别指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力的阅听大众。……进一步的责任,乃是鼓励对媒体展开睿智的批评……最后,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2]国内最早由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将媒介素养引入到中国传播学视野下[3];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of opening rep ort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格式及写法 前言: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文献综述怎么写】 1论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 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文献综述的写作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 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 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

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 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 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 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 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3文献综述的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 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科研文献综述正文范例

法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全面 《文献综述》写作规范(试行) 一、写作文献综述的总体要求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法学院本科生在毕业论文选题确定后,除传统研究论文写作形式外,可以围绕毕业论文选题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提交研究成果代替传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论文)的答辩稿和终稿应当包括封面、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致谢词等几部分,各部分的排版格式与法学院规定的普通论文排版格式一样,正文字数8000字以上。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结构内容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研究动态、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体和总结。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即立题依据和综述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引言不宜过长,文句要简练、重点突出。 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的主体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是对全文主题的简明扼要的总结,包括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进行必要的评述,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1、文献综述的论文标题一般采用“主题词+文献研究综述”或“主题词+理论研究综述”等形式命题。

文献综述报告-范文

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中学教学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班级:数学102班姓名:黄强学号:1020151211 目录 1 前言 2 数学美学研究现状 2.1近十年来数学美学研究分成两个时期 2. 2研究简况 2.3主要研究成果 3、数学美学的研究发展方向 3.1对数学美本质的进一步探索 3.2数学美学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形成 3.3数学美学思想史的研究 3.4对数学美追求的方法论意义的研究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1. 前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将世界带入了一个计算机和网络深入千家万户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安全的问题日益重要。信息安全不但关系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稳定,也关系到社会中每一个人的数字化生存的质量。由于系统的设计缺陷、网络协议的脆弱性,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各种漏洞,都可能被攻击者加以利用进行网络攻击。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真正的政治经济的安全。信息革命是否得以保障决定了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否真正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安全,美国多年来一直将信息安全技术列为国防重点项目,并已形成庞大的信息安全产业。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也在信息安全领域投入巨资,拥有相当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信息安全涵盖了很多的方面,比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网络安全等等。 当前,以Internet 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渗,因此网络安全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网络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密码算法和密码协议。密码协议又称为安全协议。它们构成了网络安全体系的两个层次:密码算法为网络上传递的消息提供高强度的加密解密操作和其他辅助算法,而密码协议则在这些算法的基础上为各种网络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提供实现方案。安全协议是基于密码算法的更高一层的算法,它为有安全需求的各方提供了一个步骤序列,以使它们能够安全地完成实体之间的认证、在实体之间安全地分配密钥或其他各种秘密、确认发送和接收的消息的非否认性等。网络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安全的密码算法。安全协议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全协议越来越多地用于保护因特网上传送的各种交易。网络协议的安全性分析和验证是当今计算机安全领域的热点和重大课题。 经验告诉我们,设计和分析一个正确的安全协议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即使我们只讨论安全协议中最基本的认证协议,其中参加协议的主体只有两三个,交换的消息只有3~5条,设计一个正确的、符合认证目标的、没有冗余的认证协议也很不容易[1][2]¨。许多安全协议在提出之初被认为是足够安全的,然而在一段时间内被证明有漏洞。如:Needham-Schroeder[3]协议是最为著名的早期的认证协议,该协议可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下的两种版本,分别简称为NSSK协议和NSPK协议。从1978年NSPK协议问世以来,到Lowe于1996年发现NSPK协议的安全缺陷,已经过去了大约l7年之久。安全协议设计的困难性和安全协议分析的微妙性,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漏洞严重的威胁了网络安全。 目前越来越多的安全协议不断地涌现,伴随着相应协议的漏洞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对

检索综述性文献的方法

中文:“综述性”的表示有,研究、进展、综述; English: Review Summary Overview 找某领域大牛的综述的方法: 1.Google 搜索“invited review”or“news and views” a. “invited review”AND“interested keywords”这类综述性文献比较全面,SCI影响因子 较高,但是这类并不是就某个关键点展开详细的回顾和评论 b.“news and views”OR“news&views”AND“interested keywords” site:https://www.360docs.net/doc/ad11672304.html,,或者science、cell之类的网址,这类一般是大牛就某个突破性的实验结果或某个关键点展开详细回顾和评论性质的REVIEW 2.SCI 进入SCI网站,输入“interested keywords”,限定出版类型为REVIEW,cited by times,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篇或者两篇就是综述 可以先在CSA(英国剑桥文摘)中用“Review”以及主题词获得摘要,再找全文。一般检索用CNKI、SCI、EI。 1.检索summary或者review 2.检索关键词找引用率较高的 3.找到引用率较高的文献之后就可以获得作者的信息,再去作者的主页上找综述 1.利用ISI Web of Knowledge 进行检索:首先检索某个专题文献,然后点击“分析检索结果”,在“根据字段排列记录:”下方的下拉菜单中点击“文献类型”,点击“分析”,勾选Review前面的复选框,点击“查看记录”即可获取所需要的高品质综述; 2.生物医学类综述文章可利用NCBI进行检索:进入NCBI网站,在“Search”下拉菜单中,点击进入“Pubmed”,再点击“Limits”,在“Type of Article”下拉菜单中找到“Review”并选中,然后在Search框中输入所需要的检索词或检索式即可获得相关综述性文章; 3.通过全文数据库获取综述性文章的方法:先进行专题信息检索,然后用“Review”进行二次检索,或者直接使用高级检索,将Review作为检索词进行组配同样可以获得综述; 4.利用中文全文数据库可以直接使用“综述”、“进展”等词对已有的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检索即可; 5.通过阅读优秀的硕博士论文的综述部分也可以获得某个领域的综述信息; 6.利用Google或Google Scholar,输入关键词+Review 或survey也可以获得大量综述性论文。

文献综述报告范文

关于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报告》的写作规定 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所学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以及专业文献综述的写作能力。现对本科学生专业文献综述(论文)作如下暂行规定。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包括有关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一)目的 科技文献检索和专业文献综述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对本科学生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方法和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写作的训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工作能力。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继承和借鉴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2.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文献的种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大量搜集、阅读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分析对比和归纳,综合论述有关主题并撰写论文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要求 1.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属教学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每位本科毕业生必须完成。 2.每位同学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撰写出与本人参与的课题有关的文献综述一篇。文献综述(论文)要求3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5篇以上,外文文献至少2篇。 3.专业文献综述(论文)应由学生自己用计算机排版打印(16K纸),统一封面。 学生提交的文献综述要经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上报工商管理(双)专业教务员。 二、学习和指导 (一)课程选修 学生通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等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专业文献综述(论文)的写作方法。 (二)指导 各学科应加强对此教学环节的指导。应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将有关文献综述方法的内容有机融入课程讲授过程中。此外,各学科必要时应开设相应的讲座,指导学生查阅文献、选择题目、撰写提纲和论文。 三、文献检索 科技文献是记录有科学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反映科学研究的成果和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文献种类繁多,有学术论文、科技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会议文献等原始文献,也有在此基础上经整理、加工、压缩、提炼后编制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书目、题录、索引、文摘、百科、手册、年鉴和名录等。如何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有关文献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本科学生在撰写专业文献综述(论文)之前要进行科技文献检索。文献检索的要求是: 1、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包括直接检索法和间接检索法;

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如何写

中国网络大学 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如何写 院系名称:网络学院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123456789 指导老师: 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 2015年11月20日

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如何写 开题报告如何写: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骤

文献综述----研究性学习

文献综述----研究性学习 研究资料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发生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欧美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 1.研究性学习在中国 我国的研究性学习以上海、江苏等地为典型代表,现以上海的研究性学习为例,其发展轨迹为: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动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门要求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其中的科技活动事实上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初萌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的创造教育强调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手脑结合等,都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但当时创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小制作、小发明、创造技法学习、创造性思维训练等,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影响较为有限。 ——20世纪90年代初全面展开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将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使教学改革进入了课程开发领域,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保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学校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上层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更趋活跃。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华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小课题研究”、七宝中学的“人与自然”系列研究等。这种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过程,强调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对传统的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是一个突破。 2 .研究性学习在美国 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98年制订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四个领域,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层次的国家标准,除规定了所有中小学生在四个领域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 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 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 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 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导读:本文是关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随着毕业设计的结束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让我对大学三年的所学的课程进行了整体的回顾和再次学习。让我从中又学到了一些以前没有注意或没有掌握的知识。同在这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去查阅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如何利用现在的资源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也明白了老师们的一片苦心。在未来的社会中我们现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自学的能力才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 在此次的毕业设计中,我搜集了许多资料,使我能够去通过查阅一些书籍而独自去解决一些问题。这是我以前所不能的。通过这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使我学到了许我东西,同时也使我再次感受到了知识是无边际,我们要学的太多了,而这些都是自己要去学的,是的三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交给我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交支我了自己如何去学习,去解决一些问题。这是我以后工作所离不开的。 现在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参考的书籍: asp后台数据库网站制作实例经典。 本书的设计思想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通过模拟一个标准网站的建设流程来体现的,本书设计的每一项技术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包括网站的建设。数据库的建设,网站与数据库的连接以

及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此外,还精选了很多典型例子和相关的技术和技巧,供我们参考学习内容翔实。由浅入深,结构清晰,实例丰富,为初学者的最佳手册。 在毕业设计中,很多动态网站,都是能通过借鉴此书实现的,例如,实现上下页,反馈信息等。 asp程序设计教程 内容包括:asp基础,web页面制作基础,vbscript脚本语言基础,request和repose对象,session对象,application对象,server和objectcontext对象,asp组件,文件系统组件,web 数据库基础,ado对象,web数据库的操作,容错环节与asp程序调试,设计实例—税务征管资料电子档案系统。 通过些书使我对asp又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就好像又学一次一样,会了很asp的语法,比如,当借鉴其它的书籍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错误,这时我就需要用些书里面语法去解决,发现错误。 网站建设案例精粹 本书精选了各种典型的网站案例,包括实时新闻发布网站,休闲娱乐网站,企业门户网站,网上书屋—btoc电子商务网站,企业电子交易与物流网站—的系统设计及其程实现方法。 在制作网站的过程中,很多网页风格都是通过此书所产生的。 当然一个好的网站除了借鉴别人的,也要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的风格,比如在网站中有许多图片是由自己制作而成,这就是需要一本比较好的平面设计方面的书籍,它是photo7.0经典实例158例,全书涉及面广,介绍详细,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比如,第

文献综述报告

【摘要】随着Internet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项新的技术来为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服务。由于WEB页面能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不但使信息的显示更加生动,而且使信息的浏览更为方便,同时WEB页能实现网上交易平台、客户信息反馈方便了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交流,因此许多企业纷纷建设网站以增强企业知名度。但目前中小企业在建设网站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使企业网站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从而阻碍了中小企业网站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网站网站建设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ique in China ,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the new tech as a tool severing their life and study . Because WEB page can collect text, image, sound, animation, video together.and the hypertext property of homepage can not only make the display of information pages lively, but also make the browse of information more convenient.So,Many enterprises also make their publications online . But now the process of SMEs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corporate sites should not play a role, thus imped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construction sites. 【Key words】Small Business Website Construction site 随着互联网的排山倒海式浪卷全球,网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每日有众多的网民荡游在网海中。低廉的成本,却可以广搜天下,让你得到最新、最专、最全的信息,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网站的迭出纷繁多杂起来。目前,对于网站的利用率来说,中小企业可以说是一大用户。面对投资费用昂贵的影视传播手段,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不敢触碰的;面对报纸、杂志等文字载体的宣传手段,虽然费用比影视手段小的多,但对于宣传效果而言,则是不可预见的,未知数甚多。所以,网络宣传手段,成为了目前几乎所有中小企业的首选宣传途径,即建立中小企业自己的门户网站。 然而企业网站建设,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内容之一,时常困扰着中小企业主。经常有这样的抱怨,花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建设的企业网站,却不能很好地与访问者互动,效果大打折扣;企业发展,网站需要扩建升级,升级成本比想象中高出不少;安全性不高,频繁地被注入木马和提交垃圾信息等等。 网站已经成为现阶段众多企业不可或缺的网络营销平台,互联网应用规模正不断扩大。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