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海学会

中国航海学会

中国航海学会是由航海领域有关单位和人员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下设船舶驾驶、通信导航、救助打捞、集装箱运输、航标、引航、遥感等23个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有综合事务部、学术交流部、科技服务部、会员联络部、科普活动部等7个部门;拥有《中国航海》和《航海技术》2个期刊编委会。学会目前发展单位会员360家,个人会员数量超过4000名。

举办中国航海日论坛。经国务院2005年4月25日批准,每年的7月11日

被确立为中国航海日,这是我国涉海领域唯一由国家设立的法定节日,以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为载体的中国航海日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影响空前,是我国航海业界级别最高、综合性最强、代表性最广的一项活动。中国航海学会是论坛的固定主办方之一。

举办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是航海领域重要学术品牌,也是航海领域科技工作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作为关注航海前沿热点技术、交流科技信息成果的高层次学术性活动,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不断改进办会模式、增强内容质量,巩固品牌效应,业已赢得行业内外多层次广泛认可和肯定。

举办中国国际救捞论坛。论坛自2004年创立,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内容涉及海上救助、抢险打捞、海洋工程、潜水作业等,是国际救捞界最重要的盛会之一,得到了国内外救捞机构和专业企业的积极响应,并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救捞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开展科技奖励工作。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自2002年经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和科技部批准设立至今,共评出获奖成果693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

开展科普工作。学会共命名39个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其中4个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已在国内外连续举办了38届的青少年航海夏令营和全国航海科普知识竞赛活动是学会科普工作两张靓丽的“名片”。自2014年起中国航海学会连续四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2016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联合评为“全国科普

工作先进集体”。

服务国家和社会。联合上海海事大学就

南海水域船舶航行安全实际状况进行了全

面、客观的分析与论证,形成了《南海航行

状况研究报告》;与上海海事大学于2018

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全球航行状况研究中心”,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的发展。第十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会场2017年中国航海学会学术年会颁奖现场2016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现场

《南海航行状况研究报告》成果发布会现场2016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

联合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中国航海日论坛主论坛中国航海学会

China Institute Of Navigation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中国古代海图的发展 篇一: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中国古代各时期航海发展现状概述 学号:20XX10710205班级:经济116姓名:张国庆 古代中国虽是灿烂黄色的农业文明,却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航海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中国现拥有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大陆的东面和南面有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现在海岸线长18000余公里,领海中有7000多个岛屿,岛屿线长14000余公里;现有河流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800余条,总长度420000公里,其中注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全部江河流域总面积的64%,此外,大小湖泊也有2000多个;还有相当重要的是沿海的风有着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在古代中国,我国辛勤的劳动人民就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进行了航海的探索。 中国古代航海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初创期,公元前221年前,即先秦时期;发展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即秦汉时期;徘徊起伏期,220年-589年,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期,589年-960年,即隋唐五代时期;全盛期,960年-1368年,即宋元时期;由顶锋转向停滞期1368年-1840年,即明清时期。下面就介绍一下中国古代航海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期

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的航海活动最早开始在新时期时代,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已能制造原始的水上航行工具,如竹筏、木筏和独木舟等;而木帆船的出现则带来了中国造船与航海文明史上的革命,殷墟遗址出土的物件更是证明商代已开展了海外航海贸易;在西周时期,我国与越南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已成雏形;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沿于江海、达于淮泗的讲话交叉的综合航行网络已初步形成,海上强国的出现更是致使海上战争频发。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而此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

2021年中国航海日宣传标语大全

xx年中国航海日宣传标语大全庆祝中国“航海日”,弘扬郑和精神、再创民族辉煌; 庆祝中国“航海日”,增强全民航海意识和蓝色国土意识; 庆祝中国“航海日”,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 爱我蓝色海洋,保护海洋环境。 安全发展,国泰民安。 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发展。 保护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发展 保卫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 加强航海教育提高海洋意识 普及航海知识助力经济发展 弘扬郑和精神丰富航海文化 推进水上运动强健国民体魄 发展旅游航海丰富生活品质 实施江海联动建设美好家园 加强两岸合作,同创民族复兴。 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海洋和谐。 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科学发展统领,促进海洋和谐。

促进航海和海洋事业的发展。 发展船舶工业,振兴海洋经济。 发展航海事业,构建和谐社会。 共贺两岸直航,同创民族复兴。 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郑和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郑和精神,再创民族辉煌。 环境友好,建设和谐社会。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风暴。 建设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和造船强国。 保卫海洋国土,保护海洋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保卫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 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海洋和谐。 庆中国航海日迎世界海事日 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运强国 扩大友好合作坚持和平发展 拓展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 秉承科学航海服务海洋经济 做强造船工业服务航海事业 庆祝中国“航海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 庆祝中国“航海日”,迎接“世界海事日”; 庆祝中国“航海日”,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李全平-中国航海日朗诵诗《迈向深蓝》

迈向深蓝(朗诵诗) ——献给第五个中国航海日 李全平 1 我的眼里 你是富饶的三江水孕育成的一千颗明珠 我的耳畔 海水在潮涌中混合着钢铁的节奏 这节奏——排山倒海生生不息 我的心中 你是汹涌的东海潮烘托出的一千粒宝石 我的身旁 汽笛在轰响中喷薄着前进的动力 这动力——源源不断可歌可泣 在北纬30度在千年的东方渔港 在一声声连绵不绝的号角中 在一朵朵如同音符般跳跃不停的浪花里 舟山像一艘满载着财富的巨轮 ——蓄势待发 ——乘风破浪 ——所向披靡 我听到浪花簇拥着浪花 发出振聋发聩的惊叹声: 不产一滴油 你却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原油储运中转基地 不产一粒矿砂 你却可以为中国最大的钢厂输送矿砂原料 不产一块煤 你却可以给华东地区的一座座电厂供给燃料…… 2 这就是雄奇的舟山—— 在历史的长河里

你那载满丝绸、陶瓷与茶叶的“绿眉毛” 曾经把文明的种子和中华民族的光辉 播撒到了广袤地球的 每一个角落每一座港口 这就是奋进的舟山—— 你的风度你的胸襟 你的气魄你的谋略 把海市蜃楼铸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殿堂 在新世纪的交响中 你已经成为屹立在中国蓝色版图上的弄潮儿 向陆地向海洋向明天 伸展着跨越的脊梁 我多么希望自己是个永远年轻的老船长 怀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激情 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我要带领着我的海员们 走向世界走向八方 舟山啊,我的心跳 已经融入你向往的那一片深蓝—— 你的万吨轮深水港 你的龙门吊跨海大桥 托举起了海洋经济的曙光 看呐,我看到你的怀抱里 ——日日夜夜百舸争流 ——时时刻刻千帆竞发 你,一座被热情和幸福充满的港湾 一个海上的花园之城 已经扬起了希望的风帆 你的名字 镌刻在中国海岸线的中央 ——每一位舟山人的心房 3 迈向深蓝—— 我们跟着你迈向醉人的深蓝! 有人说这里是海天佛国人杰地灵 有人说这里有物华天宝风生水起 有人说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龙 舟山——就是龙的眼睛

【专题】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专题】中国古代航海历史时间线 中国古代能人辈出,部分航海、造船技术一度领先于世界,处于现代中的我们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从古说起,浅观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航海发展。上古时期从浮具(人是跨着一根树干,或是抱着一个葫芦作为渡水的)到腰舟(数个葫芦用绳子绑到一起,以提高渡具的浮力)到筏(将有浮力的物体绑扎在一起可以加大浮力,足以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漂浮在水中)。筏的出现是人类摆脱水浸主动创造水上交通工具的一个飞跃标志。后又借助石斧和火(恩格斯断定)用整块木头制作成了舟(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7000年前的新石器的遗址证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舟 夏商周时期出现木板船,是造船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同样长短的木料,造出容量增大数倍的舟船。 从夏朝就开始航海活动,经证明隅夷(现在的辽宁省北镇县)与山东半岛之间设有一条定点的往返航线。 商代时人们已认识东南西北风。春秋战国时期 气象上——产生了八方风与十二方风的概念。这一时期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把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时令、方向等都相互联系,并和一些政治主张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网罗万物的体系。水文上——开始有所认识,海洋潮汐以及由

此而生的潮流对开航海活动影响很大。天文上——进展表现在对恒星与行星的观察的定量化上。确立东西方向,对北斗星与北极星的观测与辨认已相当精细了。出现交通运输通行证——节,水陆交通运输凭证(舟节主要用于水路运输通行;车节主要用于陆路运输通行。使用时货主与官吏各有相同的节,对核后无误才可通行)。 该时期是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在海上探险、大规模海上运输、海外贸易及频繁的海战中先后出现了海上强国——齐国、吴国和越国。 出现了一些固定的诸侯国之间的航线。以渤海湾口的芝罘(烟台)为中转点,北到辽东半岛,南到琅邪已有了一条南北航线。 最早的海战吴齐黄海海战。(吴王夫差在西破楚国,南降越国后,经过数年精心准备于公元前485年春,联合鲁、邾、郯等国,正式出兵北伐齐国,但以老牌临海国家齐国的胜利告终。)它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地区第一场大规模海战。标志着中国水上作战力量正式从早期的内河水军发展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尽管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出现“海军”这个专用名称)。吴、楚、越 吴、楚、越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以后,他们依江而居,凭借着高质量的船舶建造,其国家迅速发展。江南的

2008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2008年度“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一等奖(2项) 1.极地航海海洋气象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 主要完成人:魏文良、姜德忠、黄耀荣、解思梅、张林、袁绍宏、许淙、王勇、薛振和、邹斌、任北期、王殿昌、洪福忠、尹涛、沈权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 2.中远集运船舶全球动态监控系统 主要完成人:韩成敏、仇鑫尧、蔡德清、刘维波、蒋永根、王勇、吴雨华、包波涛、董建华、顾延军、董晗、徐波、王更五 主要完成单位: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上海远洋运输公司 二等奖(15项) 1.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墩柱分节预制安装整套施工技术 主要完成人:陈重、陈平、刘宝河、张宝智、王平、高雷、殷天军、李建明、阎明吉、陈健 主要完成单位: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2.防止和处置船舶重大油污染问题研究 主要完成人:刘功臣、徐国毅、张建斌、林志豪、杨新宅、鄂海亮、黄军根、徐石明、王盛明、孔祥昆 主要完成单位:交通部海事局、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深圳海事局、交通部环保中心 3.季节性冰冻河流航电枢纽工程防冻防冰问题的研究 主要完成人:陈德斌、龚延庆、刘常春、赵世青、高艳萍、张清明、刘炳慧、王海波 主要完成单位:黑龙江省航务管理局、黑龙江省航务勘察设计院4.《船舶修理技术标准》 主要完成人:王兴如、王在中、王亦工、林华、莫鉴辉、陈映秋、沙以兴、衷爱东、刘会纳、宋碧波 主要完成单位:中远集团 5.船舶应急响应服务(ERS)系统技术研究与开发 主要完成人:李科浚、莫鉴辉、高照杰、徐立、田伟、王志荣、张高峰、陈浩、顾晔昕、周雪春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船级社 6.长江三峡初期蓄水运用对航道影响及水库航运调度方式对策研究主要完成人:魏志刚、李矩海、刘怀汉、薛俊、傅钢、裴金林、王志军、

海洋强国这五年 中国历史涉海“关键词”

海洋强国这五年中国历史涉海“关键词” 中国是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历史上海洋不仅以其丰厚的物产养育了耕海牧鱼的广大中国渔民,也因其通道畅达为历代王朝带来了八方来朝的荣光。 近代以后,危险也通过海上来到中国,促发中国人看向海外。经过百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走在了“海洋强国”的征途上。而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些里程碑事件,也在历史长河中沉淀至今并将始终激发国人前行。 沙船、福船、广船 中国人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发明独木舟,此后又发明了适用于不同航道、不同用途的各种船型,主要的船型有三种。一种是沙船,船底较平,适宜航行于水浅多沙滩的航道,通常行走于黄海、渤海航线。 一种是福船,是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远洋著称。宋人称:“海舟以福建为上。”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即福船船型。据《明史·郑和传》记载,船队最大的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丈八者六十二”。正是仰仗福船的卓越性能和船员们高超的航行技术,郑和的船队航线遍及亚非大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还有一种是广船,产于广东,也是一种尖底海船,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适合远航。中国海船在世界上最早采用水密舱结构,即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

单独舱区。水密舱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在海船中普遍使用,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增加了远航的安全系数。罗盘与火长 早期船只在海上行驶,一般利用辨别星辰的天文导航、辨别沿岸与海中地物的地文导航等,在远洋航行时,受到很大局限。11、12世纪之交,中国海船率先使用指南针导航。2014年6月4日,在海南省东部的琼海小镇潭门,64 岁的渔民卢家炳在展示配合《更路簿》使用的罗盘 北宋朱彧所著《萍洲可谈》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情况,“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放置指南针的罗盘由火长执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江海船舰》载:“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釐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火长,又称舟师,即今日的船长、驾驶员。 指南针用于航海后,不论晴雨明晦,船员皆可辨识方向,航海从此进入“定量航海”的阶段,“虽天际穷发不毛之地,无不可通之理焉。”这是中国人对世界航海作出的巨大贡献。 海道针经 用指南针标示的航路称为针路,在记载郑和下西洋航线的《郑和航海图》上,除了标记国名、山川地物等多种信息外,也标记了针路和更数,更数是以“更”标记的航行时间。 1935年,时任北京图书馆研究员的向达先生在牛津大学图

2019年整理--国际航海日

国际航海日 每年3月17日是国际航海节日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对中国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故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位参加庆祝活动的业内人士表示,所有举办航海节的国家在纪念日的选择背景方面,都没有中国郑和七下西洋这么伟大、这么有重大历史影响、这么对人类航海有重大贡献。 台湾地区把7月11日也定为“航海节”。交通部认为,海峡两岸在同一天庆祝节日,必将成为联结两岸华人的感情纽带,同时,还将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有利于实现“三通”,推进祖国的统一。2005年中国的“航海日”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交通部负责人特别强调,“航海日”也是属于全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

活动日,“航海日”活动就是把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和大众化。 由中国提出: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走向远洋的壮举,今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作为一个航海和海洋大国,有必要设立航海节,以此增强广大民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由国务院正式批复交通部,同意自今年起每年 7月11日设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因为: 1.“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加的全民性文化范畴的全国性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造船、渔业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和海洋知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今年7月11日适逢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选定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2 .我国设立“航海日”并确定“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具体实施日期,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义务,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航海事业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弘扬我国睦邻友好的悠久历史传统,树立和平外交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情感凝聚力。 3. 首届“航海日”活动的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以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航海事业和海洋

中国航海日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

xx航海日是郑和下xx多少周年 xx航海日是郑和下xx多少周年纪念日?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3月17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2005年中国航海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2016年中国航海日是郑和下西洋611周年纪念日。 xx航海日简介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2005年7月11日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家决定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7月11日成为中国“航海日”的生日。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航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历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在陆上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时代,船舶运输担当着主要的交通工具。从"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郑和下西洋,再到现代的先进的远洋技术,中国航海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同时通过海路走向世界, 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发展友好关系,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舟筏时代人类以舟筏作为运输、狩猎和捕鱼的工具,至少起源于石器时代。中国1956年在浙江出土的古代木桨,据鉴定是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舟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年代。 独木舟原始人类将巨大树干用火烧或用石斧加工成中空的独木舟,是最古老的水水上运输工具。它的踪迹遍于全世界,至今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群岛的居民,仍使用独木舟作为生产和交通工具。 筏远古人类就知道将树干、竹竿、芦苇等捆扎成筏,或用兽皮做成皮筏,在水上漂行。筏较独木舟吃水浅,航行平稳,而且取材方便,制造简易。在中国东南山区溪流中,使用竹筏作为交通工具迄今仍然相当普遍。 木板船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对木材的加工能力提高了,于是将原木加工成木板来造船。木板船可以造得比独木舟大,性能比筏好。木板平接或搭接成为船壳,内部用隔壁和肋骨以增加强度,形成若干个舱室。早期的木板船,板和板之间、船板和框架构件之间是用纤维绳或皮条绑缚起来的,后来用铜钉或铁钉连接。板和板之间则用麻布、油灰捻缝,使其水密。 桨、篙和橹舟筏时代的船舶靠人力来推进和操纵,所用的工具为桨、篙和橹。桨不受水域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在地中海区域应用极为广泛。古罗马的划桨船,用奴隶划桨,一船桨数多至数十根甚至百余根。篙可以直接触及水底和河岸,使用轻便,主要用于浅水航道。橹是比桨先进的划船工具,效率高而不占水面,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在中国内河木船上广泛使用。 帆船时代据记载,远在公元前四千年,古埃及就有了帆船。中国使用帆船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公元以前。从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是帆船发展的鼎盛时期。15世纪初中国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15世纪末C.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们

中国航海业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2005年7月11日,在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迎来第一个航海节。尽管拥有1.8万公里的海岸线,但每当提起中国,人们都习惯性地将之与农耕文化相联系,实际上,中国曾是拥有深厚航海传统和先进造船技术的海洋大国。 远古时代,中国先民就先后制造出木筏和独木舟,并发展了对沿海岛屿的海上交通。商代,中国出现木板船,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曾派人乘船追捕自海上逃亡的奴隶。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混战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水战甚至海战。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派大臣自海上伐齐,但在黄海海域被齐国舰队击退,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次海战。 至秦汉时,中国的版图直达南海。秦时有几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其中徐福东渡日本广为流传。在繁荣昌盛的汉武帝时代,中国开通了自东南沿海通往印度西部和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从而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联结起来,构成一条贯通欧非亚的海上通道,其时往返一次需时28个月,航程数万公里。 在这背后,有日臻成熟的造船技术作为支撑,中国出现了第一个造船业高峰。最迟至汉时,中国已经发明了舵、锚、帆、橹,这是当时其他国家船只所不具备的。至三国年间,以水军立国的东吴,先后派水师前往台湾和海南,并开始同罗马帝国直接交往。中国丝绸分别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成为罗马帝国上层社会的奢侈品。 伴随着强盛的隋唐时代的到来,中国航海进入大发展阶段。隋炀帝对开发南方海外通道投入巨大力量,他多次派出使节出访东南沿海各国。唐代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商船可远达阿拉伯半岛的亚丁附近。唐代史册记载了许多关于远洋航海的记载,在《新唐书·地理志》中记录了从广州启航经新加坡、斯里兰卡、波斯湾,南达东非达累斯萨拉姆的当时世界最长航线。由于国家经济的高度发达,中国造船业此时出现鼎盛时期。贞观年间,有年造大海船400艘的记载。 宋代,中国人为世界航海技术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指南针的发明使人类从此真正摆脱了海岸的羁绊探索广阔的海洋。繁盛的海上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至南宋末年,朝廷海外贸易的年度税收已达200万贯。南宋建立了当时最为强大的水师,拥有战船最多时达到6000余艘,官兵数万。 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还当属郑和下西洋时代。自1405年起,由数百艘大小船只,2、3万官兵组成的中国船队,在郑和及其助手的统率下,七次进入印度洋,剿灭海盗,经营贸易,调解诸国纠纷,迎送各地使节。其船队的规模和所用船只的大小,远远超出了世界上的其他海上力量。 当时,造船工场遍及中国沿海、沿江各地,其中最大的南京龙江船厂所建造的郑和宝船,长130余米,宽近50米,9桅12帆,排水量在1500吨至约2000吨之间,这是史载人类所建最大的木帆船。 然而,大规模的航行终因糜费过巨难以为继而中止。明中期以后,中国转入闭关自守状态,明禁民出海法令竟实施200年之久。清朝继续实施禁海政策。与此同时,西方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发展各自进入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轨道。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航海业翻开崭新的篇章。目前,中国已拥有运输船舶21万艘,载重量8600多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造船能力位居世界第三,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科学考察船已多次远航南北两极考察。

中国航海日的建立意义

中国航海日的建立意义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的日期,这一天对中国航海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故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法定“航海日”。这是对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是世界航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绕过好望角早98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郑和是世界航海先驱。郑和航海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已超越国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意义 一位参加庆祝活动的业内人士表示,所有举办航海节的国家在纪念日的选择背景方面,都没有中国郑和七下西洋这么伟大、这么有重大历史影响、这么对人类航海有重大贡献。 台湾地区把3月17日也定为“航海节”。交通部认为,海峡两岸在同一天庆祝节日,必将成为联结两岸华人的感情纽带,同时,还将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和经贸交流,有利于实现“三通”,推进祖国的统一。 我国是海洋大国、航海大国,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有1400多个港口和21万艘运输船舶。我国外贸进出口物资

90%由海运承担,是世界第三大造船国。航运、港口、渔业、造船、海洋石油开发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5年中国的“航海日”主题是“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交通部负责人特别强调,“航海日”也是属于全国全民性文化范畴的活动日,“航海日”活动就是把纪念郑和下西洋活动制度化、社会化和大众化。 由中国提出: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走向远洋的壮举,今年3月17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郑和下西洋纪念日作为中国“航海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中国作为一个航海和海洋大国,有必要设立航海节,以此增强广大民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华夏史上最伟大航海壮举~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标志着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的顶峰。 明初,元代的“驱口”得到了自由,手工业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取得了恢复发展,明朝前期我国国势强盛,矿冶业、纺织业、制瓷业特别是沿江海发达的造船业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突出的特色展现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经过“靖难之役”(公元1399;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夺得帝位,是为成祖。为了争取海外地区对政权更替的了解和归附,提高威望,显示中国富强,加强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友好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中国历代航海技术发展概述

一、先秦时期 殷商与西周时期,人们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说明殷人行船已经使用帆,不过,这时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陆地江河航行中。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海上活动兴起,人们航海的地理知识逐渐增加,将中国东部外测的不同水划成“北海”(今渤海)、“东海”(今黄海)、“南海”(今东海)。人们已了解到“百川归海”并一开始在沿海巡航。同时,人们在江河和航海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风,并利用风和帆航行。 在这一时期,人们在认识风的同时,也对一些云雨气象有所了解,如《尚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从风雨”等都是人们在航行中注意天气变化而总结出的经验规律。 这一时期,人们对海洋水文特别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书·禹贡》“朝夕迎之,则遂行而上”等,说明当时人们已知知道趁涨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顺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海上导航技术已与天文学联系起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对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恒星进行了定量观测,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并把海上航行与天文学相结合,利用北极星为航行定向。战国时期,磁石“司南”已发明。但其用途主要用于陆上定位。英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 总之,先秦时期的航海技术已有一定的基础,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逐渐深刻,对洋流、风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气象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太阳和北极星为海上导航标志,并发明了海上测天体高度的仪器。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远洋航海,人们已开始自觉使用季风航海。中国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的季风规律,并已应用于航海活动。实际上,东汉应勋在《风俗通义》已经提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落梅风”意即梅雨季节以后出现的东南季风。两汉时期人们只有利用季风,才能做远洋航行。 在先秦时期天文导航的基础上,秦汉时期的导航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汉书·艺文志》载,西汉时海上导航的占星书已有《海中星占验》十二卷,《海中五星经杂事》二十二卷等有关书籍总计达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国航海人员载航海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文经验和规律。其内容应是记录航海中对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确认航线。 除天文导航外,地文导航与陆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汉时,人们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确测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风《海岛精算》记载了这种利用矩或表进行两次观测,可求得海岛之高度和与船的距离,这对后世航图的测绘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远的影响。 汉时,人们对潮汐已不仅局限与水面的涨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论衡·书虚篇》第一次科学地将潮汐成因与月球运动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潮汐认识的进步,同时对人们航海借海潮流向进出港湾有一定的帮组。并开辟了三条重要航线,分别是:1.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白仑河口南北沿海航线。2.从山东沿岸经黄海通向朝鲜、日本。3.海上丝绸之路:徐闻、合浦航线 总之,秦汉时期造船业发达,已能利用季风航行,天文和地理导航几时进一步提高,并能对潮汐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已步入了世界先进航海国家的行列。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海事局“中国航海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海事局“中国航海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文章来山课件w w 5k J.cO m文秘海事局“中国航海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一、目的意义 宣传教育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海洋和谐为要求,以“发展航海事业,构建海洋和谐”为主题,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全省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进行海洋知识、航海知识和海事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大家进一步认识海洋、了解海事、热爱航海,进一步增强蓝色国土观念和发展航运意识,弘扬“郑和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祖国的航海事业、海洋事业、海事事业。 二、活动时间 2016年7月至10月。 三、活动主题 发展航海事业,构建海洋和谐。 四、主要内容 (一)邀请大连海事大学王xx校长在xx《岭南大讲堂》作一次讲座

讲座内容:弘扬航海文化与建设航海强省。 讲座时间:7月下旬。 参加人员: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主办的《岭南大讲堂》听众、xx 省相关港航单位领导和部门负责任、部分高校学生。 (二)巡回讲座 讲座内容: 1、中国航海史。 2、航海文化与航海强省建设。 讲座时间:7月-8月。 讲座安排:安排专家在广州、汕头、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茂名、湛江等地市和部分高校作讲座。 参加人员: 1、市委党校部分学员、港航企事业单位有关领导和中层干部。 2、相关地市青少年。 (三)组织参观 参观时间:7-9月份。 参观安排: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组织青少年参观港口码头、海事船只(重点是“海巡31”船)、航运企业、航海院校等。听老船长讲航海故事,了解港口发展历史和港口经济发展情况。 团省委和xx海事局分批组织小记者团到“海巡31”船和航海院校参观采访。 (四)航海夏令营。

新中国航海史:几多坎坷几多辉煌

新中国航海史:几多坎坷几多辉煌 《大航海时代:中国远洋航运60年纪实》,蔡桂林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35.00元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这是很多国家民族的历史证明了的一个事实。在世界航海史上,中华民族不仅留下了舵、水密舱壁、车轮舟和指南针等影响世界的重要发明,也留下过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 前无古人的壮举,在人类海洋文明中刻下了中华民族的深深烙印。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航海史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史。六十年来,新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而且走得愈来愈坚定,愈来愈清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之际,蔡桂林的《大航海时代:中国远洋航运60年纪实》悄然付梓。该书以八章三十六节的篇幅,概述中国航海事业曾经的辉煌与近代历史的惨淡,纵论新中国航海事业由举步维艰到克难跋涉再到昂首阔步的历程,全景勾勒出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以来中国远洋航运事业的发展实况。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呼吸共命运的新中国航海事业,在诞生之初,即刻下了鲜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痕迹。以协助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为目的而建立的“联和行”掀启了新中国航海事业的序幕。从方枕流率领“海辽”号全体船员起义,招商局集体揭竿,到人民海军艰难初创,新中国航海事业在浓厚的革命色彩中正式扬帆启航。 第一声汽笛、第一位女性、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次高潮……伴随着

一个个第一,展示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业待兴。新中国港口建设的三次高潮,船舶建造事业、船舶检验事业、海事事业的起步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渐次展开。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运集团的成立、发展与壮大,使中国的航运事业真正走上民族复兴之路。今天中国已跻身于造船大国的行列,远洋船队在无垠的海洋中遨游,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谱写着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本书还生动记述了中国航海人的英雄事迹。使德国人折服的船长贝汉廷,以周小龙、严氏二雄为代表的“水鬼”――潜水员,被誉为“神女”的灯塔工……他们或者是闻名于世的航海人物,或者是名不见经传、为航海事业默默奉献的普通工人,他们的故事使人读后无不动容。为中国航海事业奋斗的普通海员们,“在晕船中涅?,在单调的音响、单调的色彩、单调的风景中涅?,在无尽的离别、牵挂、思念轮回中涅?,在种种难以预测的风险灾难中涅?”。这是什么?这是中国航海人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当然,海运复兴之路颇多坎坷,正如国运亦多坎坷。中国航海事业经历了“外有列强封锁、苏联逼债,内有天灾人祸,物资匮乏”的困难时期,即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仍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百般刁难。让世界认识和接受中国,需要中国人自己的努力,而中国航海事业的蓬勃兴盛,为之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与渠道。 《大航海时代》绝不仅仅是一部航海史的记述,还是一部抒情史诗,作者借之尽情抒发着民族复兴的豪迈情怀,展现着一个泱泱大国的宽广胸怀。

海事局“中国航海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海事局“中国航海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 文秘海事局“中国航海日”宣传教育活动方案一、目的意义宣传教育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海洋和谐为要求,以“发展航海事业,构建海洋和谐”为主题,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在全省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进行海洋知识、航海知识和海事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大家进一步认识海洋、了解海事、热爱航海,进一步增强蓝色国土观念和发展航运意识,弘扬“郑和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祖国的航海事业、海洋事业、海事事业。二、活动时间7 月至10 月。三、活动主题发展航海事业,构建海洋和谐。四、主要内容(一)邀请大连海事大学王xx 校长在xx《岭南大讲堂》作一次讲座讲座内容:弘扬航海文化与建设航海强省。讲座时间:7 月下旬。参加人员:省委宣传部和省社科联主办的《岭南大讲堂》听众、xx 省相关港航单位领导和部门负责任、部分高校学生。(二)巡回讲座讲座内容:1、中国航海史。2、航海文化与航海强省建设。讲座时间:7 月-8 月。讲座安排:安排专家在广州、汕头、惠州、珠海、中、江门、茂名、湛江等地市和部分高校作讲座。参加人员:1、市委党校部分学员、港航企事业单位有关领导和中层干部。2、相关地市青少年。(三)组织参观参观时间:7-9 月份。参观安排: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组织青少年参观港口码头、海事船只(重点是“海巡31”船)、航运企业、航海院校等。 听老船长讲航海故事,了解港口发展历史和港口经济发展情况。团省委和xx 海事局分批组织小记者团到“海巡31”船和航海院校参观采访。(四)航海夏 令营。活动时间:7 月15 日-19 日。营员组织:向各地市招募优秀青少年,招募通知另行下发。主要内容:1、开营仪式。“航海日”当天(7 月11 日)举行庆祝“航海日”活动启动仪式暨航海夏令营开营仪式。主要内容包括:出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历史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历史的影响 所谓航海,就是人类在海上航行,跨越海洋,由一方陆地去到另一方陆地的活动。中国的航海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先秦时期,考古发现已经证实了中国人除了会制造船舶之外,已能制成帆而利用风力航行。在战国时期,天文航海就已经出现。秦朝时期更是有“秦王巡海”,“徐福东渡日本”。之后的航海事业也是逐步发展,在明朝以前,中国人已经在印度洋太平洋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明初时期,中国的航海进入了鼎盛时期。明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富裕,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地位,扩大国际影响,派遣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 明朝建立初期,曾经实行过“海禁”,与海外交往没有什么交往。明成祖朱棣上台之后,取消了海禁,决定派出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沿着之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远航。船队包括各类大小船只达到二百余艘,船工人员更是有二万七千多人,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近三十年,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率领这支船队的就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理论基础 郑和的七下西洋对设备的要求很高,由于之前两宋时期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到了明朝,指南针更是得到普及,而且指南针的应用方法也更为丰富,精确度更高,对其航路航向的选择有很大帮助,几个指南针可以一齐工作来确定航向。对于航程,明朝时期的计量单位叫做“更”,一“更”约为六十里。指南针和更的结合应用是明代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反映出明代航海技术所具有的先进性。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也是中国航海史上对天文航海和地文航海应用的一个范例。天文航海在明朝时已经发展的趋于成熟,所谓天文航海,就是观察天象,包括星位、信风及海流潮汛等的变化规律,用“牵星术”来确定船舶的航行位置。而所谓的“牵星术”,就是指在当时的一种利用天文状况进行测位的航海技术。具体是在船上利用“牵星板”来观察某一星辰的高度,从而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势难以提供有效的识别,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参照,只能用天象来确定航位。在《郑和航海图》中就附有《过洋牵星图》,记录了在印度洋地区的“牵星航海”。当时的明朝人对于海上风云气候、海流潮汐的变化规律也十分熟悉,因此郑和下西洋就能充分的利用季风等地理条件。 而地文航海指的就是观察航路的地形水势,然后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浅滩。当时的人测量水地深浅叫做“打水”,以“托”作为它的单位。明人在航海图绘制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宋元时期已有航海图样问世,但只是以沿海为主,远洋航海图并没有出现。直至明代,航海图的绘制才有很大的进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仅对于沿海地区,对于海外远海地区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仪所辑《武备志》卷二百四十附图上所载的《郑和航海图》。这个图从南京开始画起,一直延伸到东非沿岸,航图遍及广大的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海岸地区,记载了五百多个地名,并绘有“针路”以及各处星位高低。对于航行途中的山峰、岛屿、浅滩、礁岩、险狭用的海图,当时的人对于掌握航路地形水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认识。对于地文航海的实际应用更是反映出了明代航海技术的先进发展水平。

中国航海日的由来_作文素材

中国航海日的由来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中国航海日的由来,感谢您的阅读! 1405年7月11日,明朝正使郑和率2.7万多人,乘大船62艘,第一次出使西洋。此后则七下西洋,拉开了人类走向远洋的序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之久、规模之大、航程之远与抵达国家和地区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达伽马的远洋航行时间早了半个多世纪。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许多人都倡议把每年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节”。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不少地方都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在当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福建省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林嘉騋提出了《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提案,建议: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契机设立中国航海节,以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7月11日为中国航海节的法定日,其目的是为传承从郑和下西洋开始的中国航海文化与航海文明。 林嘉騋说:“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设立了‘航海节’”,林嘉騋表示,中国可以在“航海节”里举办与航海、海洋领域相关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航海宣传、教育活动。 林嘉騋认为,设立“中国航海节”有四个优点: 第一,有利于增强海洋意识和海洋国土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港口航运事业发展的氛围,推动海洋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 第二,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第三,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海内外同胞,

促进中国统一大业早日完成; 第四,有利于向海外宣传中华民族正义、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国务院法制办在收到林嘉騋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设立中国航海节》的提案后,进行了认真研究,答复如下:同意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

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

中国历史来在航海上的作为 丁芍艺 国航181,201810623015 【摘要】从航海实践看,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国家航海行为,汉朝时期就打通了中国沿海的航路,把分散的海疆统一起来,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有甘英远航大秦,法显、鉴真海上弘扬佛法,郑和七下西洋等许多辉煌的海洋实践。在航海科技方面,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祖先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 【关键字】中国;航海历史;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木帆船的逐步诞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到秦汉时代,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从随唐五代到宋元时期,中国航海业全面繁荣、海上丝绸之路远届红海与东非之滨。由于以罗盘导航为标志的航海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领先西方进入'定量航海'时期。到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遍访亚非各国。这一航海盛举,不但将中国古代航海业推向顶峰,而且在整个人类航海史上,竖起了一座永垂史册的丰碑。然而,随着中国晚期封建主义逐渐保守与僵化,严重阻碍了中国航海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航海业从而进入由盛转衰的时期。虽有晚清搞洋务运动,于1865年创设江南制造局以发展民族造船业,于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发展民族航运业,于1909年在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以培养民族高级航海专门人才,终难成大势。 回顾世界的航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古埃及就有人驾驶帆桨船沿地中海东航至黎巴嫩,古希腊人毕菲在公元前4世纪在海上探险中发现了不列颠群岛。中国发明的罗盘(指南针)在14世纪前后,分别由阿拉伯人和埃及人传入欧洲,欧洲海洋国家的航海活动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之后87年、92年、114年,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497年葡萄牙人达o伽马绕过好望角远航印度,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向西作环球航行,也载入世界航海史册。 中国人很早对中国陆海关系有了认识,在早期的典籍《尚书》中,就有记载中国地理环境“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称为“环九州为四海”;春秋时期,沿海大国齐国为相管仲就提出“官山海”。认识到海洋提供的“盐渔之利,舟济之便”。唐朝诗人方干:“西方尚在星辰下,东城已过寅卯时。大海浪中分国界,扶桑树底是天涯。满船若有归风便,到岸犹须隔岁期。”到明中叶提出“海上经略”的战略思想。 从航海实践看,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国家航海行为,汉朝时期就打通了中国沿海的航路,把分散的海疆统一起来,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之后有甘英远航大秦,法显、鉴真海上弘扬佛法,郑和七下西洋等许多辉煌的海洋实践。 在航海科技方面,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我们祖先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对海洋科学的认识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 明朝海军曾装备过的一种战船,不过通过影子的分析(个人见解)似乎这是仿造的葡萄牙的一种近海的战舰。 《殊域周咨录》卷九“佛郎机”条是这样记载的:“佛郎机番船用夹板,长十丈,阔三尺,两旁架橹四十余枝,周围置铳三十四个。船底尖,两面平,不畏风浪。人立之处,用板捍蔽,不畏矢石。每船二百人撑驾,橹多人众,虽无风可以疾走。各铳举发,弹落如雨,所向无敌,号蜈蚣船。其铳用铜铸造,大者一千余斤,中者五百余斤,小者一百五十斤,每铳一管,……铳管以铁为之。铳弹内用铁,外用铅,大者八斤。其火药制法与中国异。其铳一举放,远可去百余丈,木石犯之皆碎。”其中佛郎机是指当时的葡萄牙。 明朝海道副使汪鋐通过在葡萄牙船上的中国水手,得到了机铳和蜈蚣船的资料。“有东莞县白沙巡检何儒,前因委抽分曾到佛郎机船,见有中国人杨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国,备知造船、铸铳及制火药之法。鋐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卖酒米为由,潜与杨三等通话,谕令向化,重加赏赉,彼遂乐从。约定其夜,何儒密驾小船,接引到岸,研审是实,遂令如式制造。”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汪鋐就使用在杨三、戴明等指导下仿制的葡式炮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败葡萄牙人,驱逐在粤葡萄牙出境,凿沉葡船,夺得大小火铳二十多管。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葡萄牙殖民者别都卢(Pedro Homen)率船队入侵新会西草湾,汪鋐又用仿造的葡式炮船大败入侵者,这一仗活捉别都卢等42人,杀死35人,缴获大小火炮20多门和战船2艘。 《明史》中记载“。蜈蚣船,象形也,能驾佛朗机铳,底尖面阔,两傍楫数十,行如飞。” 桨船 (或名游艇)原为平时载运游客於江面游玩的小型桨船,但在战争发生时被徵调改良为一种小型突击舰艇。船上不设女墙,船身低矮,船舷上之桨床左右随艇之大小长短每四尺置一可让士兵坐著的木床。由於体积小,行动灵活,前进、回转、后退皆十分方便,兼之速度极快,便於偷袭敌舰,惟甚惧火攻或巨型炮弹的攻击,平时可做民船或小型货船之用。此型桨船在南宋孝宗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曾由当时的水军统治官冯湛改良研制成长八丈三尺,具有涉浅、迎敌、破浪等多功能的新式桨船。 古船-走舸 三国时代称运兵船为走舸,也类似于后汉时代的露桡。《三国志?周瑜传》提到,黄盖“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黄盖放船引火后,就是改乘这些走舸。值得一提的是在正史中,《三国志》是第一个用舸这个字,更是唯一提到走舸这名词的正史。 公元237年,割据幽州辽东郡将近五十年的公孙氏拒绝曹睿的召见,击败毋丘俭,正式叛变,改年号绍汉元年;次年238年,曹睿派大将军司马懿率兵马四万远征,包围辽东郡首府襄平县。《三国志公孙渊附传》提到七月时,“霖雨三十余日,辽水暴长,运船自辽口径至城下。”士兵不安,部将打算撤退到高地,司马懿不准。终于雨停,在投石车部份提到,司马懿军发动总攻击,消灭了公孙氏。《三国志?孙权传》也提到“曹休使臧霸以轻船五百、敢死万人袭攻徐陵”,计算起来,这次轻船的运量也与走舸相类似。 汉武帝的“楼船”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前在位)统治时,社会经济发展,国势强盛。为了统一沿海地区,发展近海与远洋的交通贸易,所以加强造船业,建立强大的水师并七次巡海航行。 据书籍和解放后出土的汉代船模研究,汉代已能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种类型的船,有客船、战船、货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舟扁)、艇、扁舟、轻舟(舟令)舟、舫舟等。战船中又有弋船、桥船、艨艟、斗舰、楼船等。汉代造船的数量很多。当时所造的船是以长度“丈”来计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一千丈。 从考古发掘中也能知道汉代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先进。1973----1974年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上西汉墓中出土了木质船模,长71厘米,中部最宽处为10.5厘米,头部较窄,尾部稍宽,底部平坦呈梭形,两端呈流线型上翘。与船模同时出土的木简中也有记载舟船的资料。 1951------1952年,在长沙发掘的西汉203号汉墓中发现一只两头小,中间大,船形狭长的船模,有16支划浆,船模两侧边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规则的钉眼,说明这种船已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钉接技术了。 1955年,在广州郊外的东汉墓(木郭)中出土一只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舱,舱上都有盖顶,船首两旁有浆架三根,船舱有横架梁橹8根,船的两侧设有撑篙用的边走道,有舵锚。是一只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内河客货船。 汉代我国造船技术已经成熟,有船尾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最能说明汉代造船技术高超的是楼船。楼船是水军的代称,也是对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