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经济学备考重点

全球政治经济学备考重点
全球政治经济学备考重点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以国家为中心,强调国家和国家利益。但它只是一种哲学视角,不一定在道义上对民族国家负有责任。2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和权力关系在国际事务中起重要作用,而权力可以以国际关系中军事的、经济的、甚至是心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3现实主义对国际事务的阐述就国际事务的性质做出了几个基本假设。它把国家作为无序国际体系中国际事务的重要行为者。

4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并不排斥精神道义和价值观念在决定行为中的重要性

2.重商主义

1著名社会科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重商主义时期的主要标志是对商业和商人的重视,具体表现为:追求财富而进行的地理扩张;贸易的拓展;商业资本的兴起;国家机器的加强。

2重商主义者的共同主张就是,国家利益是经济活动的首要目标。

3就经济政策主张而言,重商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早

期重商主义阶段和晚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者强调货币(铸币的绝对增加,多卖少买,发展成为货币平衡论;而晚期重商主义强调通过对外贸易来增加货币,发展成为贸易平衡论。

4早期重商主义者相信,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个国家的财富的多少就在于拥有金或银等贵重金属的绝对数量;保护关税是晚期重商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国家保护本国工业和商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3.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主张国际政治是由“社会建构的”,而不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组成的流派。

2它的基本信条是:人类社会的结构主要是由人类共同的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人的身份地位和利益都是人为构成的,或者说是由共同观念所产生,而不是天生的。

3建构主义强调共同观念和世界建构的重要性,但是其现实可行性受到世界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4建构主义虽然纠正了现实主义的某些偏差,但其包含的假设——抛弃原有的国际政治知识,这种设想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4.新自由制度主义

1新自由制度主义以国家继续具有重要性为立足点,认为正式的国际机制和制度是必要的。

2新自由制度主义像现实主义一样,承认民族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作用,认为国家是自由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关注合作和绝对收益超过关注为相对收益而发生的冲突。3它认为国际制度已经发展壮大,足以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且,如果发觉现存机制有缺陷,可以创立新的机制或者加以改正。

5.新中世纪主义

1“新中世纪主义”是以世界上的国家主权已经终结这个观点为基础的,它不能接受以主权国家之间合作为基础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的思想。

2新中世纪的重要思想是,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的管理中需要发挥或者至少应当具有核心作用。

3新世纪主义者认为,国家主权的终止以及由此导致的权力扩散,使公正的非政府组织应当出面解决世界上环境污染等紧迫问题。

6.跨政府主义

1跨政府主义承认民族国家继续存在,并认为国家的管理职能可以分离出来,托付给处理具体政策问题的政府间机构或网络。

2跨政府主义认为,各国政府机构在某些具体功能领域进行国际合作很快会取代各国中央政府在管理全球经济时的

决策侧职能。

3它还认为民族国家可以按职能分为几个组成部分,技术问题可与政治分开,独立解决。

4跨政府主义预见将来的世界没有权力,没有民族利益,也没有国家间冲突,它所设想的世界几乎不存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

二.简答题

1.霸权稳定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争论

内容:

霸权稳定论的主要观点为霸权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霸权自我牺牲、霸权必衰、霸权丧失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1.自由经济制度是霸权的产物,没有霸权就没有自由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 霸权国或领导者有责任提供这三类公共商品,并承担其全部成本。

核心问题:一个开放的和自由的市场体系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和前提,侧重探讨权力的霸权分配与开放的经济秩序的概念联系。

核心思想: 国际体系的稳定需要一个主导国家来制定与实施国际体系中重要国家间互动的规则,提供维持现状、自由贸易、对外投资与国际货币体系等公共产品。

争论:

1.基欧汉的后霸权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多国间的合作而形成的国际制度来维持国际秩序,也就是用国际制度取代霸权。

2.劳森认为开放的贸易结构出现在地区或全球竞争的条件下而不是与政治霸权相关。

3.国内学者秦亚青教授认为所谓霸权国力主要指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

4.斯特兰奇把其分为两种形式:一者为当霸权国运用其权力维持秩序时,才会产生世界的稳定和秩序;二者为霸权国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5.吉尔平认为,霸权稳定论的一个优点,是它集中关注民族国家体系的作用,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组织和管理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6.艾肯格林在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和运作中的作用证明了霸权稳定论的正确性。

7.蒙代尔指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必须依仗一个占支配地位的大国。

8.奥尔森认为如果存在一个霸权国——这个国家觉得促使各种国际公共物品得到供应完全符合自己的利益——世界上的事情就会做得更好。

2.日本的发展型资本主义体系

1.“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最恰当抓住了该体系的本质,表达了国家必须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与西方竞争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思想。

2. 在日本人的规则中,经济是服从于社会和政治目标的。自

明治维新以来,国家就在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三大企业联盟战略联盟为追求赶超西方的目标而采取贸易保护、出口导向型增长和其他政策来迅速实现工业化。

3.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一方面政府内部机构分立,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拥有不同寻常的独立性和权力。但不同经济机构之间的政策矛盾百出,使得到了后期,日本行政部门的软弱显然成为日本处理经济和金融难题的一个严重障碍。

4.日本私人企业承担了很多“公共”责任。日本把指导企业活动的大多数职责授予私人企业协会。

5.日本产业关系体系的特点就是存在着两种劳动力市场:终身雇佣制与非终身雇佣制。在融资体系方面,日本公司依赖未分配的企业盈余,最重要的是依赖分支银行的贷款

6.市场进入的差异或不对称问题是日本与外国贸易伙伴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3.德国的“社会市场”资本主义体系

1.“社会市场”这个概念明确阐述了产业效率和公共福利可以成为双驾马车。德国很重视国内和睦与团结的价值。

2.德国的政治经济体系试图实现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之间的平衡,其政府和私人企业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

3.德国的劳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特别突出,这种体系是能促使劳资关系比较宽松的重要因素。德国具有高度发达的成文法体系,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

4.德国政治经济体系的核心是中央银行,但是德国没有积极的产业政策。

5.德国中兴私营企业在经济中发挥很大作用和公众公司的股票在德国证券市场上自由交易是其产业组织的特点。

6.在德国经济整体结构和治理中,最重要的公司是与银行联系密切的公司,金融和产业的结合是德国公司治理中值得关注的特点。

4.开放的贸易体系受到的新威胁(劳工,环境等

1.随着贸易额扩大,贸易日益与政治敏感事件缠绕在一起,并与强大国内利益发生冲突,而产生了“新贸易议程”,包括“公平”劳动力标准、人权、环境保护和国家和主权问题。

2.劳动力标准问题已经成为贸易自由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劳动力标准,人权和童工这些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合理的,但是纠正这些问题却特别困难。世界劳工组织已经建立了劳动力标准,但大多数劳动力标准的支持者和童工的反对者认为该组织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教育和经济的同步发展来解决。

3.环境保护主义者已经成为有关贸易组织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力量。因为贸易谈判和贸易机制确实将利益摆在环境保护之前,他们有理由担忧贸易谈判导致环境协调标准的降低。5.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前景

改革:1.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实行固

定汇率还是浮动汇率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核心的问题。

2.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涉及一些十分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处理货币和金融事务所需要的正规模型和数学方法已不是大多数非经济学家甚至是许多经济学家所能掌握的。

前景:1.采用浮动的汇率制。这有利于国际资本流动和由于经济冲击而必须做出的调整,并带来宏观经济独立。但是会导致货币和价格的过度波动,增加国际贸易的风险。

2.恢复稳定的汇率制。可以确保价格稳定,减少干扰贸易和投资的不确定性。但会使调整更加困难,成本更高。

3.再进一步保持国际货币稳定和各国政府可以采取灵活政策之间采取这种办法,因为各国政府确实需要能够对付经济冲击和其他事态。

6.区域一体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主要:政治理论,折中方法;次要:经济理论

1.政治理论:关注一体化思想的人们主要受联邦主义,新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政府间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1经济和技术力量推动世界走向更高层次的政治一体化,这个观念是新功能主义的核心。(2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在解决经济等问题中的作用,他坚持认为制度有助于改善市场失灵的状况。(3政府间主义强调经济利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动力。它强调国际制度的重要性,认为建立国际制度是方便和确保一体化进展的必要途径。

2.折中方法:1要对范围广泛的现象做出普遍适用的解释或者建立一种通用的理论是不可能的,采用折中方法是合理的2折中方法应当重视每个区域一体化运动都涉及某种政治动机和新的经济强国的崛起、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因素。3折中方法应该认识到:如果国际上没有强大的领导国,区域注意就会受到鼓励,而且经济区域注意还受到经济安全困境的促动。

3.经济理论:1新经济政治学强调利益集团政治和经济区域主义对分配产生的影响。2新的贸易和增长理论有力的影响了经济学家对区域一体化的看法,但他们忽略了某些重要的政治和战略动机也是经济一体化的原因。

三.论述题

论述荷兰,英国,美国的霸权转移及区别(PPT

转移:

从荷兰到美国,霸权的发展是在不断把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内部化来进行的。荷兰把军事保护内部化,英国把生产内部化,而美国把国际生产内部化。

阿瑞吉认为,霸权的兴衰与解决市场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关。荷兰的发展焦点只是贸易,依靠各国生产的产品,在交换中取利,而英国则是更注重产品生产,主要通过对自己产品的贸易来发展。到了美国霸权,自己的生产已经可以通过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进行了。

荷兰:

授予私人企业充分地开展商业活动的自由,这不仅反映了统治者与臣民在战争手段和生活手段的可靠供应方面的共同利益,同时也反映了荷兰资本主义寡头政治在无节制的资本积累方面的特别利益。这种出于资本积累的考虑而重组政治空间的做法,不仅标志现代国际关系的诞生,也标志作为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的开始。

事实上,荷兰资本主义寡头统治集团的财富和权力,更多地依赖于它对世界金融网络,而不是商业网络的控制。荷兰人不仅是资本积累的领导者,也是军事技术合理化的领头人。英国:

18世纪英国的经济策略是以重商主义为指导的,到了19世纪初开始倾向于自由贸易与市场。英国拥有一个超强的国内经济力量转化机制。这个转化机制建立在国家与社会相对平衡的权力关系之上。

英国体系的中心-边缘关系是由两条主线连在一起的。一个是贸易,另一个是金融。

英国在海外扩张方面十分成功,在非西方世界建立帝国一直是它的世界霸权的组成部分。这些成功为英国提供了处理欧洲大陆均势的必要手段,以便使其对手们忙于内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良性/恶性循环将英国置于这样的地位:它可以淘汰海外扩张中的所有竞争对手,同时成为无可争议的欧

洲均势的主宰者。美国:美国霸权是通过有选择地适应国家主义的无产阶级化才将国际体系进一步扩张的。美国发展成了主要的磁极,吸引着世界经济的劳动力、资本以及企业家资源,这和它的国内经济在 19 世纪达到大陆规模密切相关。美国霸权背离了 19 世纪自由主义的原则和惯例,而青睐于政府对经济调节以

及国民福利承担更大的责任。美国作为中心国家与边缘地区的贸易关系已经不像英国那样是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而是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贸易关系的本质仍然是高附加值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交换。与英国体系不同的是,美国体系内中心-边缘的联系除了贸易以外又多了一个国外直接投资。如果从体系内相比较,英国体系与美国体系最大的不同是对国际市场和国内社会关系的权重不同。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简答题

重点问题: 1.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汇总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政治经济学答题复习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 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第一章 货币流通规律、及其运用 (1)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一定时期内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 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 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 总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等于商品的 价格总额,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可 以说是由商品的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 两因素决定的。可用公式来表示为: 这一公式表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 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 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1)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竞争规 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而支配这 些规律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全过程的是 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 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因此说,价值 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 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 值的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 础(价值的实现)。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 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3)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4)价值规律的作用有: 第一,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 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 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展开激 烈的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 优胜劣汰的局面。 第三,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 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 的分配。 生产社会化及内容 生产的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 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 生产的过程。生产的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 系的方面: 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 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 用。 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 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 动。 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 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及其在商品经济中 的实现 (1)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 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 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 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 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 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 依靠价值规律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 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第二章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小蓝本P52 第三章 金融资本的形成及金融寡头的统治 (1)金融资本是指银行垄断资本和工 业垄断资本日益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 型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随着银行业的集 中和垄断的形成,银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即由普通的中介者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垄 断大银行通过金融联系、资本渗透、人事结 合控制大企业;与此同时,垄断工业企业也 通过同样途径控制大银行。这样银行垄断资 本与工业垄断资本相互溶合,形成了金融资 本。 (2)金融寡头是指极少数既控制着银 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 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垄断组织的指挥者和 操纵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统治者。它 是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实现其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 制”来实现的,即金融寡头首先掌握主要公 司的股票控制额,把它作为母公司,然后再 以同样的办法控制下一层公司。金融寡头就 是通过这种层层控制的办法来实现其在经 济领域里的统治的。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是通过“个人 联合”来实现的,即他们通过收买高级官吏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00009政治经济学简答 导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2)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 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物质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3)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2)生产力越发展,科学技术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3)科学技术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通过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起作用的。 5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三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6.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经济规律的特点:一是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三是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类型:一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三是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7.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8.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为我们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知识、深入思考各类经济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3)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第1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化 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 2.自然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一是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式;二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三是直接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条件主要有: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4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交换经济。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 6试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 第2章商品和价值 1.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统一的,二者互相依赖、互为条件,彼此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解决。 2.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坚实基础。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重要基础。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及其他一系列理论建立的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和影响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直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备考资料(3)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备 考资料(3)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是:G—W—G‘。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4、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5、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6、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7、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条途径。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10、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ABD) A.自行增殖的价值 B.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C.一定的物品 D.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一种剥削关系 E.一定数量的货币 2.剩余价值(ABE) A.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 B.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C.是由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 D.体现

着商品经济的一般经济关系E.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3.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BD) A.固定资本 B.不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可变资本 E.流通资本 4.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BD) A.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B.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C.降低雇佣工人工资 D.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E.提高工人劳动强度 5.资本家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BD)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延长工作日 C.改进生产技术 D.提高劳动强度 E.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6.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是(CE) 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需求 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力 7.相对过剩人口(BCD) A.产生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 B.产生的原因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D.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E.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出现的过剩 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是:(ABC) A.单个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B.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C.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