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1lO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l期

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王艳花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

提要: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形式篇制与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开拓性。而艺术表现则多因袭其歌行体的特.点,这类诗对以岑参为代表的后世诗人的送另q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李白;歌行体送别诗;岑参

中图分类号:12c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9)01一0110一04

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些很特别的作品,这些诗既是歌行又是送别诗,题目多以“××歌(行、吟)送×××”为主要结构的形式出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或归录到“歌吟”一类,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徵君》《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金陵歌送别范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赤壁歌送别》;或归录于“留别”一类,如<梦迸天姥吟留别》;或归录于“送”一类,如《白云歌送友人>、《灞陵行送别》。从诗的功能来看,将这类诗的本质认定为送别诗更为妥帖一些,但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看这类诗又与一般的送别诗大相径庭,应该说这类诗是歌行与送别诗交叉叠加的产物,为论述方便我们可将这类诗暂且命名为“歌行体送别诗”。无疑,李白是中国诗歌历史上的最伟大的诗人,几乎在他所能接触到的诗歌创作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多个方面都有创新之功,而这类歌行体送别诗则是李白将其善于创新制奇的天才运用到送别诗写作的结果,是李白对歌行创作进行革新的一个重要尝试。虽然比起李白浩瀚的诗歌作品来说,留传至今的这十首诗微不足道,但这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却仍然证明了一个事实:李白对当时盛行的歌行进行了社会实用功能方面的开拓,也对传统的送别诗进行了体制构思方面的创革。在李白之前,七言歌行虽已出现,初唐时,卢照邻和骆宾王对七言歌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自制新题,创作了许多有律化倾向的传统歌行体,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畴昔篇》等,但这种“××歌(行、吟)送××人”的歌行体送别诗却没有出现,早于李白的其他诗人也无此类作品,然而晚于李白的诗人却创作了大量这类歌行体送别诗。虽无资料证明李白首创了这种歌行体送别诗,但李白在这类诗体的广泛流行过程中肯定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李白将其所擅长的歌行创作与诗的功能之一——赠别相结合而开创了这种新的送别诗模式。历来研究太白歌行的人很多,研究太白送别之作的人也不少,然而这类处于中间地带的歌行体送别诗大约因其数量之微而很少引起学者注意,仅见傅如一在其《李白乐府论》一文中论述李白乐府诗的演变时简略提及…。因此,本文旨在对李白的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拟从结构体制、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和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形式篇制之新构

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外在形式与结构体制方面开创了一种超越了传统送别诗的新的模式与构制,为后来诗人进行该类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模仿、循依学拟的范式样本。

1.题目。这类诗的题目一般以“××歌(行、吟)送×××”为主体结构,也有增加为“××歌(行、吟)送×××归(入、赴、往、游、使等)×××”(即进一步交代去向、行程或行动)的形式;也有省略为“××歌(行、吟)送别(留别)”的形式。“××歌”部分类似一般歌行的命名,通常由送别地点或被送之人所到达地点的名称加“歌”、“行”或“吟”字组成,如李白诗题中的“鸣皋歌”、“赤壁歌”、“灞陵行”等,后来岑参的同类诗歌作品题目中有“敷水歌”、“热海行”等;亦有以某个特定意象加“歌”、“行”或“吟”字命名的,如“白云歌”、“峨眉山月歌”,岑参诗题中的“秦筝歌”、“胡笳歌”等。而“送×××”部分是当时通用的送别诗的诗题形式,或仅仅点出送别对象,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鸣皋歌送岑徵君》,后来如皎然的《饮茶歌送郑容》《翔隼歌送王端公》《买药歌送杨山人》等诗题;或更进一步点明送别对象所到达的目的地并交代友人的行动,如《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等,后来如岑参《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刘商的《随阳雁歌送兄南游》、独孤及《官渡柳歌送李员外承恩往扬州觐省》等诗题均是这种格式。

2.诗篇。如王闽运在《论七言歌行流品答完夫问》中所说:“初唐犹沿六朝,多宫观闺情之作。未久而用以赠答送别分题,或拈一物一事为兴,篇末乃致其意。州21歌行体送别诗的结构多为两部分,前面多半部分用来写景咏物,且多以送别地点的景物烘托起兴,有的作品叙写想象中到达地点的景物或送别对象未来的生活情形以渲染铺垫,到诗的后半部分才点明赠别之意。另外,这一类诗是以歌行体的形式来抒写送别之意,故其篇幅不限,长短各异,句式灵活自由,以七言为主,但多杂入四言、五言及六言之句。例如李白在同时所做的《鸣皋歌送岑徼君》与《送岑徵君归鸣皋山》两首诗均为送别,且送别对象均为岑徵君,前一首为歌行体送别诗,长达5l句,字数多达324字,其中有七言、四言、五言等句式,甚至有八言、十言句,句式参差不齐,韵脚选择与疏密没有规律,大体按内容节奏来定,情感亦随之波澜起伏;而后者为一般的送别诗,形式整饬,押韵规律,全为五言句式,有24句,120字,大部分文字用于赞扬对方之雅望。于此可以看出,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的篇幅与句式相当灵活自由,这种自由是歌行体提供的,这为送别诗能在送人伤别之外抒情发愤、表怀明志开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思想内容之开拓

文学111

传统的送别诗多为应酬之作,具有模式化的套路,杨载在《诗法家数》中总结了其常见的行文思路和基本内容:“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的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第一联叙题意起。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咐,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前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要次第。末句要有规警,意味渊永为佳。¨…一般来说传统的送别诗内容最多也不超过以下几个方面:送别的时间地点、惜别情怀、别后相思、路上景物时令、设想到目的地的情形、对对方的赞扬。李白的送别诗突出景物的描写,而歌行体送别诗内容则更为丰富,涉及到怀古、咏史、咏物、写景、抒怀等多种题材,而且在一首诗之内也是涵盖内容颇多,使整个诗显得饱满充实,尺幅之内包蕴大量信息。

一方面,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涵括内容相当丰富,对思想内容的开拓主要体现为扩大诗篇的信息包容量和扩充题材内容的蕴藉性。“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风华,种种振绝。竹【41其中所谓“赠答歌行”即或含指李白的这类歌行体送别诗,。风卷云舒,惟意所向”形象地概括了这类诗内容抒写的自由性,其“××歌”部分,或咏山水、或咏景物、或记某个地方的重要人物、或描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借用歌行体的自由形式来充分驰骋想象、烘托气氛、描摹形象、开拓意境、抒发个人情怀。例如《金陵歌送别范宣》一诗就是熔送人、怀古、咏史为一体,其诗开篇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地形之固胜引入至对历史的追思和感慨:“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接着思维的触角又伸向侯景破丹阳之童谣传说,从而引出对往昔的追念——。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接续而后又转写豪华落尽的悲凉,进一步抒发面对历史的沧桑之感,“冠盖散为烟雾尽,金舆玉座成寒灰”这一句之内的时空跨越与今昔对比令人心惊而顿感悲凉,诗歌的情感基调由先前的气势雄大转为怀古悼今、感时伤物的伤感凄凉,“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历史的风云变幻、战争的离乱凄惨、朝代的更迭替代都委婉深沉地寓于其中。这首歌行体送别诗开篇描写石头钟山的形胜,将大半部分用于追述与金陵一地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直到篇末才道出送别之意——“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商山皓。”在一篇之内将写物、怀古、咏史、送人、抒情都囊括其中。这种内容的拓宽与丰富无疑是由歌行体送别诗这种特殊的形式所决定的。以同为与“金陵”有关的送别诗《金陵送张十一再递东吴》为例与《金陵歌送别范宣》相比较,可显见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着实是对传统送别诗的超越。《金陵送张十一再递东吴》其诗曰:“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谁人今继作?夫子世称贤。再动游吴棹,还浮人海船。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去国难为别,思归各未旋。空余贾生泪,相顾共愤然。”诗开篇是赞扬之辞,继而点明送别对象所去的目的地,最后抒发离别之情,形式整齐、内容平淡,虽其中“春光白门柳,霞色赤城天”二句为写景,但比之《金陵歌送别范宣》则相去甚远。

李白的这一类歌行体送别诗大多如此,如名篇《梦避天姥吟留别》,以梦境想象将诗的内容开拓到极致,“托言梦游,穷形尽相州纠“出以千丝铁网之思,运以百色流苏之局,忽而飞步凌顶,忽而烟云自舒。想其拈笔时,神魂毛发尽脱之毫楮,而不自知,其神耶!州刮《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也是无一句写送别,只将送别之深情化为缤纷之奇思,起笔感叹华山壮奇之境,接而叙写黄河奔腾涡转、巨灵咆哮擘山、白帝运气功化莲花等大量奇幻多姿的景物,最后描写丹丘生奇异恍惚的隐逸游仙之遇,全诗内容可谓庞杂富赡,“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州“。再如《赤壁歌送别》则简略铺叙历史事件,动态展现具有特殊历史含义的景象,画面感极强,紧扣诗题中“赤壁歌”,在历史的生动演示中表明送别之意,与一般的送别诗内容平淡刻板很不相同。

另一方面,李白的这类歌行体送别诗中的一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开拓走向了与丰富深杂完全不同的另一极端,这些诗意象单纯至极,格调自然明快,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送友人》《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此类诗仅仅截取一个主要意象如“白云”或“月”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宕开全文,写得灵思飞动、意境摇曳。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人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送别刘十六归湖南时所作,我们从诗句中只隐约看出送行的地点是“秦山”,友人刘十六归去的地方是“楚山”、“湘水”。关于“送别”,全诗只写了刘十六自秦归楚的行程,相当简明,但李白却借用“白云”这一形象作为兴发对象,“随手写去,自然流逸”哺j,将简单的内容写得含蓄蕴藉,灵动飘逸,全诗共六句,句句写白云,紧扣“白云”这一意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除了其洁白无瑕、自由流动、变化无形的自然特征之外,还有其丰富的文化蕴涵,相传南朝陶弘景隐于句曲山,“齐高祖问之日:‘山中何所有?’景赋诗以答之,词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高祖赏之州…。从此白云便与隐者相联系,成为隐逸的象征。这首诗直接从“白云”人手,既用典故暗示了友人此行的目的是隐居,也表达了“白云处处长随君”的绵长情意、“自云堪卧”亦表露了作者对友人隐逸这一举动的赞成态度,全诗内蕴颇深,但仅以单纯意象为主线行文运思,“吐语如转丸珠,又如白云卷舒,清风与归,画家逸品”¨…。只一白云的飘浮移动就将友人品质的高洁及其行动的高尚曲尽笔端,不多费词便造出清逸高洁的境界。再如《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人中京》则以“峨眉山月”为主要意象,通过“峨眉山月”来表明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峨眉山月”点明送行的地点与友人的去向,仍以“峨眉山月”点明作者对友人长安之行的态度,尾句“归时还弄峨眉月”暗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劝告意味,李白将自己在长安的生活体验融入“月”这一意象之中,“在中国人的眼里,永恒的月亮是人短暂的生命之流中最亲切、最神圣的意象之一,生与死、聚与散、圆与缺、永恒与短暂所有这些对人生的思考全都为这诗中月所流泻出来了。"【“1李白在此诗中则以峨眉山月作为友情的系带,以月来赋成这赠别名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和深挚的情感寄托。

由以上两方面的论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对思想内容的开拓呈现为丰富扩大与缩聚凝炼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使得这种送别诗与一般的送别诗不同,使诗歌内容具有包蕴性,可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进行敷衍铺叙,超越了传统送别诗内容的呆板客套和思路的僵化固定,将真实与想象融合,把现实与历史接通,思维在时空中自由穿行,意境开阔,意象鲜明,情感深蕴。

三、艺术表现之特色

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的艺术表现成功地承袭了李白歌行

112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l期

的特点,抒写自由,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为送别诗注入了浓郁的主体色彩,使送别之作借歌行之体而更显情感真诚,更能凸现作者的主体意识。

1.自由丰富的表现手法

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与其歌行一样运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虚构、想象、夸张、对比、譬喻、象征、烘托等手法信手拈来,运用得灵活自如、变化从心。这些手法在李白的歌行中都可以找到其影子,这是李白歌行所具有的普遍性特点,研究者多有评析,兹不赘述,仅以虚构与想象为例结合几首诗作简略分析。

虚构与想象是很平常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李白的诗歌中是随处可寻的,然而这种大量的虚构与想象成分出现在送别之作中则显示出一些不同寻常来。李白的这几首歌行体送别诗几乎全部都有想象与虚构的运用,尤其是《梦迸天姥吟留别》,此诗历来多被作为记梦诗或游仙诗来欣赏,然而此诗题后有“留别”二字,且该诗题目另作《别东鲁诸公》,可知其功用本在送别,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忽视它的送别之意图呢?究其原因当是它大量地用想象来成文,诗人在梦境的描述中为我们展示了倘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意境雄伟奇丽,情感激切深沉,这非一般的送别诗所能企及。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其中对华山奇壮之境的描绘、对往古神奇传说的表现都极尽虚构之能事。元丹丘到华山后将要度过的生活无非是隐迹山林的清寂岁月而已,诗人却运用自己的想象铺叙了元丹丘如梦如幻的连翩奇遇:“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通过虚构和想象将元丹丘的隐居生活描摹得奇妙生动,充满仙趣。虽然对被送对象到达目的地之后的生活进行想象摹写不是李白的独创,然而在送别诗中进行如此虚诞、荒蔓、大胆的铺衍则完全是李白的杰作,诗人往往在送别诗中加入无拘无束的想象和极度夸张的虚构,表现豪迈杏远的境界和深沉复杂的情感,显示出诗人超迈的精神状态与高逸的情怀志向。因此我们可以说李白其歌行体送别诗中将各种表现手法得心应手地熔于一炉,极大地拓宽了送别诗的艺术表现力,进一步提升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2.强烈凸现的主体意识

李白的这种歌行体送别诗为作家抒情写怀开拓了更为自由的空间,这些诗往往洋溢着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用大量的文字来表发诗人对人生、政治、社会、历史的思考,能更好地展露诗人自己的才情、笔力和个性。这类诗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笔势开合大度,意象跳跃。如《梦递天姥吟留别》大量篇幅用以写梦遂天姥之奇境,飞扬的文字中可见出李白非凡的艺术才华、卓越的想象力和超逸的性格,结尾处更是直抒胸臆、愤然坦怀:“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失意的深沉感慨,道出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之士的心声,表明了不向权贵屈身低首的决绝态度和蔑视权贵的愤慨之情。《鸣皋歌送岑徵君》是李白在宋州梁园送好友岑徵君到河南嵩县鸣皋山隐居而作,虽“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一句点明此诗“送别”的意图,然而此诗多被论者认为是李白的拟《骚》之作,《艇斋诗话》日:“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鸣皋歌》云:‘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螺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如此等语,与《骚》无异。"[n1沈德潜评此诗曰:“学楚骚而长短疾徐,纵横驰骤,又复变化其体,是为仙才。竹[”1既为拟骚之作,其中必多身世离忧之感,。通篇仿《楚辞》意,发衰世之慨。竹【140其中有“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的无奈,亦有对愚胜智、假乱真、邪害正、丑凌美等世象的悲愤。从以上诗例中我们可看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似乎较少送别之意,更多为诗人自己胸怀情志的展示,即使篇末点明送别之意,也是勉励发愤之语较多,很少如一般的送别诗一样写到对方,更少有对送别对象的赞美之辞,而是从诗人的主观感受体验出发,表现作者主体情思,诗歌内容中渗透着浓郁的个性化色彩,借送别之体抒一己之情怀。

四、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开创的这种歌行体送别诗为送别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唐代及后代的送别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它的“××歌”部分为诗歌内容表现提供了自由的展示空间,可以咏史、怀古、写景、摹物,亦可抒情、发愤、言志、明理,能够塑造更为鲜明生动的形象、营造更为开阔宏大的意境、铺设更加广阔邈远的时空,这类送别诗借用歌行体的自由形式充分驰骋想象,多层次多角度地渲染铺垫、烘托气氛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诗人主体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的天地,使诗人的才华个性和艺术创造力在送别诗这一具有特殊社会交际功能的诗体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露,_二改一般送别诗送人惜别的窠臼,在模式化、应酬性的送别之作中融入了更多的诗人情怀和感受,在想象和虚构中表达着诗人心灵体验和情感的真实。

在李白之后,这种歌行体送别诗开始流行,许多诗人都有此类诗作留传下来。其中受这种诗体影响最大的要数岑参,因岑参对这种诗歌形式的接受最具代表性,兹以其诗为例进行分析。陈钱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1卸中一共收录了十二首这种形式的诗歌:《函谷关歌送刘平事使关西》《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冶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火山云歌送别》《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敷水歌送窦渐入京》,这其中几乎含括了岑参最优秀的诗作,李白这种歌行体送别诗对岑参诗歌创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首先,在艺术表现方面,岑参常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丰富的手法生动展现雄壮奇丽的景象,与李白一脉相承。岑参的这类诗与李白诗一样都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综合运用想象、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意调高远,奇情逸发,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押韵方面,李、岑二人都表现为灵活自由,“诗人往往根据情绪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来决定用韵,韵与意之间的转换关系复杂多样,……视诗歌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意义发展的需要而决定用韵的多寡疏密州拓j。

其次,在构思方法上岑参对李白亦多有借鉴,例如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的构思方法与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完全相同,都是前半部分用对比手法渲染昔日的繁华喧闹和今日的凄凉寂寥,后半部分抒发古今对比中得出的感叹,最末点出送别之意。

再次,与李白部分歌行体送别诗创作中凝缩内容、以单纯

文学113

从维多利亚时代看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陈静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730070)

提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当代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萨拉以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为其主要特征。本文结合福尔斯的生存观和文学观,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等级制度、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以及虚伪的道德价值观入手。分析了将萨拉逼入绝境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萨拉为了保持特性、实现自我而采取的生存策略和抗争手段。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约翰?福尔斯;维多利亚时代;绝境;抗争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9)01一0113一04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个体的生存状况。从《收藏家》(Thecollector,1963)到《魔法师》(TheMagus,1965),再到《法国中尉的女人》(TheFhnchlieute衄nt’sw咖锄,1969),不论其写作手法以及所描写的空间和时间如何变换,他都致力于表现作为个体的普通人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特定意义的独立的中心州IJl7。作为一名“个人独特性的坚强支持者”,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屈从于巨大的压力而循规蹈矩地生活在大众社会中"【2]3。他在《智者》(rnIeArist∞,1964)一书中写道:“人不仅仅需要食物,他们需要的所有其他东西只能在尽可能的幽居独处时得以最充分的实现,那就是平静,教育,空间和个人特性。州驯“他以文学为工具宣传倡导自己的生活观点。因此,“在无人引导,或

.+-—卜—■—-—卜——卜—+-+-—卜——卜—+-—卜_+-—●喟—+—?—■——●—+-■——■———卜斗—?+.——--+——●——+——+——■——J卜—?卜——}斗-+—+-+—+-+-—卜——卜——+_—JP—+-+?

意象为主线而行文运思的做法相同,岑参诗中也有这样意象简明、格调清逸的作品,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和《敷水歌送窦渐入京》,以“秦筝”、“胡笳”引领全篇,在如怨如诉的秦筝之音和悲凄哀婉的胡笳之声中写尽送别之黯然。

最后,岑参较之李白,其歌行体送别诗也有自己的特色,他在这类诗中更多地写边塞奇观,他为我们再现了边地荒漠的奇异风光和风物人情,描述了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展现了紧张宏大的战争场面,与李白相比,则是另一种奇伟瑰丽之美。

除岑参之外,其他诗人也多有这种歌行体送别诗的创作,杜甫有《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刘长卿有《听笛歌留别郑协律》,皎然有《翔隼歌送王端公裴端公使君清席》《赋得青桂歌送徐长史奉同颜使君真卿》《清风楼赋得洞庭歌送吴炼师归林屋洞》《买药歌送杨山人》《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饮茶歌送郑容》等,独孤及有《官渡柳歌送李员外承恩往扬州觐省》等,皇甫冉有《杂言湖山歌送许鸣谦》《江草歌送卢判官》《杂言月洲歌送赵冽还襄阳》《庐山歌送至弘法师兼呈薛江州》等,窦庠有《于阗钟歌送灵彻上人归越》等,戴叔伦有《柳花歌送客往桂阳》等,顾况有《黄鹄楼歌送独孤助》《庐山瀑布歌送李顾》《五两歌送张夏》等,卢纶有《赋得白鸥歌送李伯康归使》等,李端有《荆门歌送兄赴夔州》等,刘商有《随阳雁歌送兄南游》《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柳条歌送客》等,武元衡有《桃源行送友》等,权德舆有《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等,刘禹锡有《观棋歌送儇师西游》等,孟郊有《新平歌送许问》等,不胜枚举。唐代诗人多有所作,宋人亦有此类作品,如居简的《续东野铜斗歌送平江张都承》、陈傅良的《夷门歌送德修还阙》、杨傺的《豫章行送周裕》、李流谦的《公归行送王显谟》、程公许的《忆昔行送李成之征君》、王令的《桃源行送张颉仲举归武陵》、郭祥正的《御风行送武夷道人谢迭山》等等。总之,李白的这类诗对后世送别诗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傅如一.李白乐府论[J].文学遗产,1994,(1):25—33.

[2]王闽运.湘绮楼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6:2161.

[3](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l:734.

[4](明)陆时雍编.唐诗镜卷十七[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ll册)[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441.

[5儿7][8][13](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9,183,198,195.

[6][14](明)周璎辑.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十九[0].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25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6:29,31.

[9](宋)李防.太平广记卷二。二[c].北京:中华书局,1961:1525.

[10](清)乾隆十七年敕编.唐宋诗醇卷五[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48册)[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140.

[11]刘艳芬.佛教月意象及其与诗学的相互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8—72.

[12](宋)曾季狸.艇斋诗话[M].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3:322.

[15]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魏祖钦.论盛唐七古对七言古诗诗型完善的贡献[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9—84.

[17](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本文所引李白诗均出此)

作者简介:王艳花(1983一),女,甘肃金昌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责任编辑:林杰;校对:文雨

论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

作者:王艳花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

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GANSU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3条)

1.傅如一李白乐府论 1994(01)

2.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 1996

3.何文焕历代诗话 1981

4.陆时雍唐诗镜 1983

5.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1979

6.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十九 1996

7.李昉太平广记 1961

8.乾隆十七年敕唐宋诗醇 1983

9.刘艳芬佛教月意象及其与诗学的相互影响[期刊论文]-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10.曾季狸艇斋诗话 1983

11.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 1981

12.魏祖钦论盛唐七古对七言古诗诗型完善的贡献[期刊论文]-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13.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1977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d12842272.html,/Periodical_gsshkx200901026.aspx

授权使用:qkskzh(qkskzh),授权号:aff9335f-f80c-417f-9907-9de9012b1752

下载时间:2010年9月6日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赵昀李白的诗鲜明地表现了盛唐气象,同时又发展和丰富了盛唐气象。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一、政治抱负诗——自信豁达昂扬,乃盛唐气象的最强音李白在诗中歌唱理想,赞美时代,体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李白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又不愿走科举入世之路或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平交王侯而立扺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归隐江湖。诗歌《出山》中“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四方之志。在《驾去温泉宫赠杨山人》中诗人写道:“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诗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在《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说“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侯”,充满了自信昂扬。 二、山水田园诗——万千磅礴气势,展现盛唐昂扬气概李白对祖国山川异乎寻常地热爱,他写了很多山水诗。在诗中,李白半是仙人、半是侠士的豪迈的性格借歌颂祖国壮丽山川极好地得到表现。那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与前代以及后来的山水诗相比,明显体现出他的个性特色和盛唐气象。在《望庐山瀑布》中他这样写庐山飞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诗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奇壮丽、气象万千,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热爱山河的壮丽以及自然界的一种无拘无束的境界。诗中蕴含的那种气势,是吟风弄月者们所不能比的,而这种心胸气势也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又如诗《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再如《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诗中对壮丽山河的描绘,气势磅礴,又有一种昂扬的内在旋律,这正是盛唐诗歌的普遍特征。三、游仙寻道诗——飘逸洒脱,体现盛唐自由解放个性李白诗歌当中也有对神仙道教的膜拜,渴望融入自然,在其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这也是盛唐精神的体现。在他的人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山水漫游,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道教为李白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如李白所写的那样:“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道教世界里,仙人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构筑“想象世界”的大量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李白在《游泰山》一诗中就以神仙自诩:“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而诗中的许多意象如“王母池”、“天门阙”、“织女”等也都与道教离不开。无疑,道教鼓吹的神仙世界,投合了李白飘逸洒脱的个性。现实生活的黑暗龌龊使他更强烈地幻想和追求美好的神仙世界。道教给李白安上了神游四方的想象翅膀,使他的诗歌增加了恍惚飘逸、光怪陆离的神异浪漫色彩。四、个性风格——热烈追求大胆批判,强化盛唐气象布封说:“风格即人。”李白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使他的诗歌具有奔放飘逸的风格。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又善于调动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在《梦游天姆吟留别》中,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进行描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是“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

唐诗三百首李白送别诗

李白送别诗选析 郑焕明生物科学102 13210217 “唐朝三百年,诗传五万篇”,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朝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论诗人,则名家辈出,灿若群星;论作品,则百花齐放,争奇斗丽”。其中,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样杰出的大诗人,早已家喻户晓。本文就《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部分送别诗进行赏析。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全诗大意: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全诗大意: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评析: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这首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全诗大意: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评析: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还是乐府诗、歌行体诗歌的确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而含蓄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这与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特别是乐府诗歌的学习和借鉴系系相关。例如李白的《长干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继承了《孔雀东南飞》中的创作手法,李诗中“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等句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极为相似。在他的《上三峡》中,又是以古代名歌《三峡谣》改造而成,歌谣原词为: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李白诗为“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正是因为李白善于学习乐府民歌诗歌就有了民歌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的特点。就像出水芙蓉,不禁有让人采而啖之的迫切愿望。除此之外,像《独坐静亭山》《赠汪伦》等清新流畅的七绝也显其诗风的清新自然的特点。在《赠汪伦》中诗人以故事体的格式引出了诗歌,又用口语般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汪伦的一片真情,似行去流水般自然,但又扣人心弦,让人深受感动和震撼。在《独坐静亭山》中作者与静亭山相顾无言,但又心有灵犀,人山在静默之中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惆怅。语言朴实无华却让人深思并达到共鸣。于无华之处显其精神的升华。他的自然质朴绝不是简单的除去雕琢,浅显明白,而是语近情遥有丰富的意味,堪称炉火纯青的语言大师。为了更进一步从语言风格上欣赏李白诗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一、语言学分析 李白现有诗歌九百多首,一般评论家认为他擅长七古和七绝,通过对李白绝句的分析可以看出李白在语音的韵角上善于多用an\ang韵。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本诗中“烟、川、天”以an韵一韵到底;在《望天门山中》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本诗中“开、回、来”以ai韵一韵到底;在《独坐静亭山》中“众鸟高飞尽,孤去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闲、厌、山”以an韵一韵到底;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以ang韵一韵到底;在《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丈、长、霜”以ang韵一韵到底;在《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去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间、还、山”以an韵一韵到底。 综上所述,李白在创作中多以an\ang韵为韵角,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李白诗歌明快、清新、明丽的语言风格,这也是李白诗歌语言的一大亮点。 二、语汇学分析 纵览李白的古诗、律诗、乐府诗等各种体裁的诗歌,“山、水、月、仙、酒”这些词汇比比皆是,现就山、水做一简要分析。诗人笔下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天门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天姥山;“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山;“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进万重山”的三峡之山;“相看两不厌,唯有静亭山”中的静亭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的莲花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庐山。 当然诗人写山并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把山和水紧密的结为一体,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记录着人间真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惟见长江天际流”显示了浩淼无边的长江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庐山瀑布之水尽收眼底;“划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充和伸发。他在该文中认为,“盛唐气象”是指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李白诗歌研究报告 高一一班贾卓冉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李白,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李白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名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思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 但是,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想符合。所有的所有,都在他的诗情中,他的豪情中。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度强强盛,经济文化呈现空前繁荣景象,人民创造精神也有所发扬。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古风》第四十六首说: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想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和腐化。在《古风》第三首里,李白又用咏史的形式作了类似的描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诗人表面是咏史,实际是对唐王朝极盛而渐衰的征象深表忧虑。诗的后端写秦始皇菜肴蓬莱,显然是讽刺唐玄宗好神仙求长生的荒唐梦想。 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他幻想过一种君臣之间互相礼让尊敬的平等关系“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当他意识到这种想法不现实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功成身退、不事王侯的清高人物。例如《古风》第十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万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对鲁仲连却秦的功绩深表仰慕,对鲁仲连意轻千金、顾笑平原的风度更倾心折服。 后来,他到长安所见朝廷当权的李林甫、高力士之流更是贪鄙自私、不学无术的小人,他自然也就日益伴狂自负。“一生傲岸苦不谐,思疏媒劳志多乖”,就是他政治失意的悲剧。 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浪游生活,写下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其中还有一些诗和他求仙学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后,这种诗歌也写得特别多,特别好。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

送别诗知识积累

送别诗知识积累 一、送别诗分类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通常以“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离别诗所含情感:伤感、惆怅、留恋、嘱咐、安慰、祝愿、期待。 送别诗并不是绝对的分类,常和其他类别的诗混合 与咏物诗相似,在近年高考中,常常出现与其他类别混合的送别诗。由于送别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因此这“别离原因”往往也就成为混合其他类型的原因。送别诗的常见混合类别有以下几种: 1、羁旅行役诗 “羁”即停留,使停留,羁旅就是长久寄居他乡,“羁”也有束缚、拘束之意,可见羁旅给旅人带来的多是不快之感,此意从“行役”一词也可看出。羁旅行役诗最常与送别诗相结合,因为二者常是先后关系,先是送别,接着便踏上旅途;或是因果关系,因为不得已要踏上羁旅,所以有了送别一事。因此,掌握好这两种诗的混合是十分重要的。 2、爱国遗民诗 送别诗也常常和爱国遗民诗结合。在古诗中,爱国常常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或国破家亡的悲痛,遗民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钟情故国,念念不忘。送别诗与爱国遗民诗结合的契合点常常是故国景。如《送人归京师》中,在国土沦丧,南北分裂的背景下,友人归京,触景生情,心中便生发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人常常在送别之际看到或想起故国之景,故国之物,由此在离愁之外又添一层国殇。 3、咏怀诗 咏怀诗之“怀”多指人的心情,咏怀诗常常吟咏的是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引起郁闷的原因以仕途不顺为核心,还包括家贫多病、人生坎坷等。送别诗与咏怀诗的结合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送别之际想到一别再难相见,前程迷茫,离别也许就是永诀的伤感之意;一是离别之人遭到贬谪,前途黯淡,借送别抒发仕途不顺,才华未施的郁闷之情。 二、送别诗的常用技巧 托物寓情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 《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 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著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

送别诗(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典型题例】 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参考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反思总结】 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二、送别诗的类别: 谢别: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恋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壮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阔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送别诗常用意象

李白诗歌研究

李白歌行体诗研究 摘要:本文以李白歌行体诗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李白歌行体诗的概况、内容、艺术特色、 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李白歌行体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反映盛唐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抒写自己理想与情怀的,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的诗歌以及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等,其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李白的歌行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李白歌行艺术构思意象跳跃

目录 一、引言 (3) 二、李白歌行体诗歌创作概况 (3) 三、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内容 (3) (一)反映盛唐时代和精神面貌的诗歌 (4) (二)抒写自己情怀与理想的诗歌 (4) (三)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及批判的诗歌 (4) (四)描写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 (5) 四、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5) (一)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5) (二)雄奇奔放的诗歌风格 (6) (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7) 五、李白歌行体诗歌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8) 致谢 (10)

引言 李白是盛唐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在他留下的近一千首诗歌中,尤以其歌行体诗歌广受人们赞誉。李白是一流的诗人,一流的诗人往往有一流的表达方式,尽情、尽兴。李白最狂,也最具豪情,他是与其同时代的杜甫心目中的人气之星,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李白,因而李白研究也具有开放性。李白诗歌创作除了天赋外,更多的是对前人成果的汲取,这点在其歌行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李白,歌行则是必读作品。本论文以李白歌行体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及其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李白研究的深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李白歌行体诗的创作概况 歌行体是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在唐代以前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唐音癸笺》中也提到歌行体诗歌通常以歌、行或者歌行命名。胡应麟认为七言古诗都可以作为歌行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歌行的界定就不统一,尤其是在歌行与乐府之间,很难划清界限。清人冯班在《钝吟杂录》中提到歌行,并简单总结了歌行发展的几个阶段:①魏文帝《燕歌行》对歌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南北朝时以鲍照《拟行路难》、江总《宛转歌》等为代表,已经初步具备歌行的体制;③初唐以卢照邻的《行路难》、骆宾王的《帝京篇》等为代表,歌行获得进一步发展;④盛唐以李白为代表,歌行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综合前人观点,本文对歌行的界定如下:歌行应属于古体诗一类,它源自于乐府,题目多沿乐府古题或自创新题;句式以七言为主,但也夹有杂言;内容多指事咏物,抒写情意,篇幅较长;气势起伏跌宕,开阖多变。 根据篇幅长短,本文将李白歌行分为以下两大类进行浅析:①李白歌行中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的长篇歌行。如:《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庐侍御虚舟》、《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烛照山水壁画歌》等;②李白歌行体诗中的短篇歌行。此类代表有《乌栖曲》、《古朗月行》、《秋浦歌》、《把酒问月》等。 二、李白歌行体诗的内容

李白的送别诗

李白的送别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的送别诗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6、《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8、《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9、《赤壁歌送别》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10、《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2、《送杨山人归嵩山》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抒情诗、叙事诗、怀古诗、田园诗、送别诗、悼亡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现代诗

送别诗: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借景抒情的古诗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叙事诗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3、《阴雨》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4、《客中寒食》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5、《虞美人》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 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逐步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所以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 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 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个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 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实行的。李白心里 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 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 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所以一提到黄鹤楼,

送别诗 咏物诗

2016 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 都是,从抒情手法看,李诗; 王诗。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 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 “洒脱” “伤感” 亦可) 1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分类鉴赏---咏物抒怀诗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差异? 答: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里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 [注:①阿谁,即“谁”。] 3.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 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2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 1954年,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认为,“李白的时代不但是唐代社会上升的最高峰,也是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健康发展的最高潮”,“这个当时全世界封建社会中最先进的民族,正走在她胜利的高峰上,她的无限的展望,带来了自由的丰富的想像,少年的解放的精神,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与礼赞,她需要尽情的歌唱,这乃是人民普遍的愿望,无数诗人都努力在满足人民这一个愿望,也就是在这高峰上,于是出现了李白”,“李白就是最优秀的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使命的人。没有李白,我们今天对于盛唐高潮的认识就要减低,没有李白,盛唐的高潮就要为之减色,这就是李白诗歌的现实性”。 林庚此文先是在1954年6月下旬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举行的讨论会上发表的,有些与会学者对林文中所说的“太平盛世”的性质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否认李白对盛唐的歌颂,如赵树理在同意林文对盛唐性质的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李白的诗作既反映了盛唐好的一面,但他对现实还是不满的,因此也反映了盛唐坏的一面。 此文在报刊上正式发表以后,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是否反映了“盛唐气象”的讨论。有些学者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如胡国瑞在其《评〈诗人李白〉》中认为林文“对李白诗歌所表现的要求解放的精神力量的历史意义估价过高”,裴斐在《谈李白的诗歌》中认为,“李白诗歌贯穿着怀才不遇与人生若梦这样两个基本主题,其感情基调不是乐观、少年解放、青春奋发,而是忧郁和愤怒”,“当李白以一个卓越的诗人姿态出现时,面对的已经不是‘上升发展的现实’,而是唐帝国开始崩溃的时期了”。还有一些学者持调和的观点。如时萌在《谈研究李白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既不同意林庚的观点,也不同意裴斐的观点。他认为李白“既然经历过那个全盛阶段,那么他诗中的反映‘盛唐气象’,也真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实”,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转变,李白的笔尖逐渐转向,笔上的彩色逐渐沾上了天宝以后的现实生活的灰黯色彩,诗篇里流露着忧愤的控诉”。 1958年,林庚又发表了《盛唐气象》一文,对其“盛唐气象”的观点进行补

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 导读:本文咏物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盛唐时期的盛唐气象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集中地体现了盛唐气象的诗人,往往是富有魅力的人物。例如王维,那个时代培育出来的全才,便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佛教造诣很深,而且能将禅意融会到诗里。他是书法家,又是音乐家和画家,被后人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他的画迹,据《宣和画谱》着录,仅宋朝宫廷里就有一百二十六件。王维九岁就会作诗属文,他的政治感遇诗、山水诗、边塞诗、赠别诗,都是第一流的。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李白的魅力更是无人可以匹敌,他以一种震慑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读者。他不甘心走一般士人的科举之路,要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直取卿相。他常自比为大鹏,任意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秘书监贺知章在长安初遇李白,诵其《蜀道难》,竟呼为“谪仙人”,解下身上的佩饰金龟换酒为乐。唐玄宗也降辇步迎,御手调羹以招待他。杜甫在赴长安应试的途中与离开长安东下漫游的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杜甫对他仍念念不忘,写了许多诗怀念他,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踪李白几千里,终于在广陵见面,称赞李白的诗“鬼出神入”。盛唐诗人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们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形成魅力的条件。 盛唐气象作为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也呈现在书法、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之中。张旭的草书狂放不羁,李颀在《赠张旭》中形容他写字时的神态:“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