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议事六步法

阳光议事六步法
阳光议事六步法

阳光议事六步法

第一步:了解民意立议题

第二步:广泛走访拟方案

第三步:集中把脉调方案

第四步:投票表决定方案

第五步:全程公开促公信

第六步:注重监督抓落实

工作剪影

入户调查收集民意

召开会议民主表决

公布方案征求意见

重大事项表决票

注重监督抓落实

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村规民约

解决问题案例

《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武守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8 7+9 17—8 l6—7 15—5 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三、汇报交流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四、质疑答疑 你怎样判定多余条件? 五、专项练习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条件是多余的。 七、综合练习练习五1、2题 反思:本课例题,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且能很快汇报出问题答案。可就在这一过程中,好像没有几个同学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是多余条件,更没有谁

问题管理的六步法则

问题管理的六步法则 我们暂且不去探究什么是真正的管理学意义上的“问题管理”,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却大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在问题管理中的“思维流程”和“管理步骤”。因此,我把它叫做“问题管理的六步法则”。这种叫法是否符合管理学的要求,这不是我所关心的,我所关心的是问题管理的真正效果。 第一步法则:问题意识。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有效或高效地实施管理,都必须要有一个强烈的理念,那就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企业的管理说到底就是问题的管理,因此,一切管理行为都要围绕问题展开;二、企业的管理者其实就是问题的解决者,他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因此,不能解决问题的管理者不是合格的管理者;三、问题本身有各种分类:知识性的、探究性的、现实性的、危害和危机性的、潜在性的、突发性的、可预见性的、不可预见性的、目标和追求性的、理想和愿景性的,当然一定还有战略性的和战术性的等等。所以,有没有问题意识,是衡量一个管理者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 第二步法则:预测问题。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预测问题的能力,虽然你不能像诸葛亮那样能掐会算,但你也要能做到最基本的问题预测,而这种预测则来自于你对客观事物和管理规律的把握,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实事求是,必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步法则:发现问题。如果你不能很好地预测问题,但你必须以很职业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问题,但关键的问题在于你能否发现,试问:一个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管理者,他究竟在管理什么? 第四步法则:思辨问题。问题出现了,你要对问题做出三个方面的思维反映:首先,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然后,是什么原因致使问题发生?最后,怎样解决?然而,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这样煞费苦心去思考,更多的做法则是单凭经验和主观意念。 第五步法则:解决问题。这几乎是现今所有管理者的“核心职责”。企业用你就是让你来解决问题的,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那你就完全不合格了。管理者和领导者之间一个核心本质的区别就在于:领导者的使命是带领人们去到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而管理者的使命则是人们在去到没有去到的地方的过程中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第六步法则:防范问题。仅仅能够解决问题还算不得一个卓越的管理者,真正卓越的管理者则体现在对问题的防范上。平庸的管理者,没有问题意识;低级的管理者不会预测问题;一般的管理者只会发现问题;优秀的管理者能够解决问题;而卓越的管理者不但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解决问题之后采取措施防范问题的再度发生。为什么很多管理问题重复发生又重复解决?为什么很多问题屡禁不止、屡屡发生?为什么年年、月月、甚至天天在解决以前出现的问题?这就是不能很好地防范问题所致。 总之,问题管理的六步法则,即是管理者的工作模式,也是衡量管理者能力以及水准的尺度。如果,我们的管理者都能因循这六步法则对问题实施管理,可以断言,企业中的管理问题就会更少些,企业的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 系统管理问题的思维

《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一、教学理念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底单元100以内数的理解中的一个例题,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图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数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2、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玩串珠游戏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玩玩串珠游戏吧。 师述:我这里有一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请大家数一数,老师这里有多少颗珠子,如果老师要你们每10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你会做吗?让学生回答后老师复述题目并板书: 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让学生读题目,说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师问: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么解答?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动手做做看。 学生一:我是用画图圈一圈的方法做的,10个穿一串,58个珠子能够穿5串,还剩8个珠子。 学生二:我是用数的组成来做的。因为58里面有5个10和8个一,所以58个珠子能穿5串,还剩8个珠子。 学生三:我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做的。你能把你的想法给大家说说吗?直尺上每10小格为一段,50小格就是5段,还剩8小格,所以58个珠子能穿5串,还剩8个珠子。 你们真会动脑思考,那么,这个解答结果准确吗?谁能来验证一下?一串是10个珠子,5串就是50个珠子,加上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所以解答准确。 师继续提问,同样是58个珠子,如果5个穿一串,能穿几串?让学生解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最后,教师总结提问,大家从穿珠子的游戏中知道了什么?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啊,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勤于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 1、5个苹果装一袋,装了8袋,如果10个装一袋,这些苹果能够装机袋? 让学生看题目,说说这道题跟我们刚才讲的例题有什么不同?要想求出能够装机袋,必须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出理由。 【四】、作业 1、有50个羽毛球,12个装一打,能够装几打? 2、四年级有4个组,每组10人,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四年级同学排队做操,10人站一排,站了4排,如果8人站一排,能够站几

解决问题六步法

解决问题六步法 (1)鉴别与选择问题每一步工作 (2)理解问题与探究根因细化流程收集相关信息分析找出根因 (3)制定解决方案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4)选择方案(5)执行方案(6)评估与总结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项目和问题: 实物数量 1.有实物无账记录 2.同一款实物多处放,难找到; 3.实物超领/借领没有登账; 4.料号同变更前后实物已分开但账目没分开. 账目系统 1.没有做物卡账单; 2.先发料再集中做账 3.入/出库物料不登账记录. 准确率 账实不符严重,造成急补需求、产线停线 定义与范围 要求从收料实物与入账对应关系,经IQC检验合格后实物与账目对应关系, 仓管入库登账与点数实物对应关系,实物点数与记录物卡账目对应关系,到实物数与出库减账后对应关系,必须以实物对应系统入/出账目记录,要求一一对应、完全相符的账实管理作业流程. 人员参与范围 物料课所有的仓管员、账务员、稽核员全面参与 区域范围: 适应物料仓库所有实数物料的入/出库帐目管理与稽查. 账实不符资料收集 总结X月份内帐实不符发生频次统计(以料号为单位)责任人 团队分工 明确项目里程碑 STEP1:收集急待解决问题点/加以分析整理 STEP2:收集问题点资料/数据/分析产生探究根因 STEP3:设计提案方案/配置相应资源 STEP4:选择最佳处理方案 STEP5:方案执行与落实 STEP6:评估加总结 1.要求合理物流流程的细化 2.规定所有物料入/出库时必须全数点数作业 3.建立制造在线仓,理顺超发物料的管理 4.要求商务提供日收货计划 5.建立变更物料、复检物料、呆滞物料专人管理规定 6.建立帐物卡管理作业 7.整理归纳分类所有物料的标识 8.规定仓库出/入库物料管理、及物料配送要求归类分区定位标识改进---评估与选择 分类分区/位置标识/物料标示

案例分析的六个步骤

案例分析的步骤(一) 无论采取何种分析方法,案例分析的深度、质量,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所采取的策略和在案例分析中进入角色的程度。对案例分析,一般采取下面几个步骤: ①明确所分析的案例与已学课程的那些内容相联系,并找出该案例中的关键问题,以确定能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分析的依据。 ②察觉和判断出在案例中并未明确提出、也未有任何暗示的关键问题。 ③选择分析该案例应采取的一般方法。 ④认真思考,找出案例的整个系统中的主次关系,并作为逻辑分析的依据。 ⑤确定所要采取的分析类型和扮演的角色。 案例分析的步骤(二) (1)彻底读懂每个案例 拿到一篇案例,读者需要进行反复阅读,才能对案例中的相关信息了然于胸。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好对案例中的背景、主要事实及意见、面临的难题、利弊条件及重要论点等内容进行一一记录,以方便下一个步骤的进行。 (2)设身处地进行分析 对案例中的主要角色所面临的问题、活动或困难进行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搜集全部已知事实,并且要对每一事实认真估价、仔细区别、筛选分类。必须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依靠案例中所给的数据或事实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因为这些数据及事实有一些是表面现象,必须去伪存真才能保证分析的正

确性。也不能让案例中人物的观点来左右自己的思路,因为个人的主张往往过于褊狭,缺乏全局观念。例如,公司的新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不力,是定价过高?广告宣传力度不够?销售渠道不够畅通?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每个人都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读者在进行分析时需确定每个人物的观点是拥有充分证据的重大信息?还是缺乏根据的信口开河? (3)概括问题 在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概括,对问题的概括应指出关键之处何在?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这一环节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读者在详细理解问题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合理的假设。要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新产品销售不力只是表面现象,是生产、管理、销售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究竟是什么? (4)提出多种决策方案 对于问题的解决,一般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以供选择。例如为了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可以进行人员推销,可以采用广告宣传,也可以举办或参与一些公共关系活动。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企业选择的余地也就大。要学会集思广益,从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中得到启发,来帮助自己进行判断和决策。 (5)提出决策的标准 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后,为了确定最终方案,有必要对选择方案时依据的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企业在制定产品的价格时,有时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有时是为了进行市场渗透,扩大市场占有率;有时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究竟怎样定价,应视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定。而这一发展目标,就是在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所必须参照的标准。

《解决问题的策略》 的案例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案例分析利用视频听了一节陈慧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感触颇深。“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在前面的教科书里,已经教学了常用的解题思路,从条件向问题推理与从问题向条件推理;教学了理解题意、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列表和画图以及一一列举。 一、陈慧老师有主体意识,能很好的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整节课的教学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以至提炼其中的数量关系,陈老师都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给学生提供了真正的自主学习以及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中也体现了,教师不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始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二、“还有补充吗?”、“还有疑问吗?”、“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吗?”、“谁还有问题要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在陈慧老师的课堂中多次出现,这样虽不是直接的提问,但是效果却比提问还要好。因为原来单个学生的述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就成为了多个学生之间的对话。 三、陈慧老师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原始信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如:“72”是什么?、你这个正方形表示什么”。 四、在课堂实施中,生成的火花时时闪现,我们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点,展开讨论,加以提升,增加课堂的厚度。这一点我觉得陈老师做的也很好,比如:出现的“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关系”,她让学生说说这个线段图与题目的意思怎么样?鼓励孩子以后学会将“生活中的图变为数学中的图”。

解决问题案例1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通过两步计算问题的解决,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分析问题的两种策略 1.出示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创设情境。 2.教师谈话:同学们精神真不错,看得出身体棒棒,调查一下,你们平时有哪些锻炼身体的方式呢? 3.学生简要举例。 教师谈话:身体棒棒,我们才不怕挑战,不仅如此,在这些活动中,还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跑步的情景吧! 2.收集数学信息。 (1)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课件上强调显示数学信息:每天跑两圈、每圈400米、一个星期(7)天。 (2)提问: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课件上强调显示: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解决问题。(1)审题指导。教师谈话:请仔细默读这些信息和问题,想想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预计学生理解题意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感受审题这个环节,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师谈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已知信息和问题。视学生状况适时结束审题,进入解决环节。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回顾反思。教师谈话: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在作业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根据大屏幕上的问题回想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学生独立解答,大屏幕显示反思提纲:①你是怎么想的?②每一步求的是什么?③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运算方法?2012年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2 4.提炼解题策略。全班就反思提纲进行汇报。 (1)教师主要就①展开详细的追问,帮助学生明确思路:A.综合法:“你是读到这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前者,则继续追问:“哦,你是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发现?”课件逐步显示框图,教师借助框图梳理分析方法:“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已知信息出发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行分析的。当他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又发现可以求出……。课件框图举例:“还有没像他这样也是从已知信息出发来进行分析的?”……B.分析法:“你是读到这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后者,则继续追问:“你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需要先求……,怎么解决的呢?”课件逐步显示框图,教师借助框图梳理分析方法。类似A的步骤。 (2)对②的汇报一般不做追问,对③的汇报如果学生出现困难,教师可引导表述,例如:跑道一圈400米,两圈就是两个400米,求两个4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通过表述检查这种运算是否合理,加深运算意义的理解,但不做过多追问。在汇报中可能会

解决问题案例与评析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比较,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掌握“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这两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小强的妈妈去了一趟超市买回了 2.5千克的香油,现在遇到了两个问题想请同学们来帮忙解决,你们愿意吗? 二、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一):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中,每个瓶最多装0.4千克,需要多少个瓶子? (1)大家一起把题目完整地说一遍,从题目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应怎样列式?结合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 (3)大家试着计算一下需要几个?学生独立计算, (4)展示出现的三种答案(6.25个、6个、7个) (5)组织同学辩论,说说理由。 抓住几个问题:为什么把商保留整数?这一题能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吗? (6)小结: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不适合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这里,装满6瓶后不管余下来多少都需要准备一个瓶子。也就是在商的个位上加1。像这样取近似值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进一法”。 (7)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 2、出示问题(二):小强的妈妈想把这些油放在一个盒子里,并用丝带包装好。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如果有25米长的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1)让学生轻轻读题目,并试着做一做。 (2)大家把刚才的做法来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想的? (3)展开讨论: 16.66…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法本应进1,你为什么舍去了?这道题为什么不能像刚才第一题这样进一呢? (4)教师小结:在这道题目中,除到整数商之后,只要有余数,不管余下来是几,都不够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这道题也不适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而应当把后面的尾数都舍去。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 三、组织比较 刚才两道题目解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让学生明确:算出的两道题目的结果都是小数,都没有明确提出取近似值的要求,而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取商的近似值。由于瓶子和礼盒数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整数商。

《解决问题》案例分析

让模型“生根” ——《7的应用解决问题》案例分析三小聂秀芹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4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7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知道括号和问号在图中表示的意义,正确理解题意和图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式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识图,知道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图意正确地选择算法。 案例背景: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形式,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括号和问号在图中表示的意义,正确理解题意和图中表示的数量关系,并能列式计算。通过课后精心设计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解题。但是,我发现学生只是通过训练“记住”了知识,并不真正理解减法的意义,也没有建立起清晰直观的模型。10月22日,李主任来我校指导课堂教学工作,在李主任的耐心指导下,我又一次重新设计并执教了这一课,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

一、口算天天练:限时完成15到口算题,提高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二、创设情境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的朋友,你还记得他们吗? 生:是大括号和问号。 师:这节课我们和这两位朋友继续来解决新的问题好吗?(板书:解决问题) 生:好。 三、建立模型 师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2朵荷花。 生2:我发现有2只青蛙蹦到了河里。 生3:我发现荷叶上有青蛙。 师出示第二幅情境图: 师:那一共有几只青蛙呢? 生根据情境图回答出一共有7只青蛙。 师随即板书:一共有7只青蛙。 师:那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2只青蛙蹦到了河里。 师板书:跳走了3只。 7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