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初中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初中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99-02

近几年来,诗歌鉴赏一直是考试的一个热门,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容易失分的题型。对于课内的诗歌,学生掌握得很好,而一遇到课外的,就不知如何下笔了,似乎慌了阵脚。现在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谈几点看法。

首先明确何为诗歌?诗歌是以凝练而富有音乐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想像,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平时的教学中又该如何把握诗歌的教学呢?诗歌以情感人,教学诗歌也应以情入诗,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所以,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不外乎以下的几种:

①思乡怀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我寄愁心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⑵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学考复习——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学案)

高中语文学考复习——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学案) 学习要点: 1、了解诗歌中各主要表现手法的名称和内涵。 2、学会准确判断诗歌表现手法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考点分析 2009年学考试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来抒怀的意象。这首词是“咏梅”的杰作,它意在言外,成功地运用了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品格。(4分) 2011年学考试题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问题:这首诗运用了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艺术手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 B、修辞手法;C表现手法;D结构技巧(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意象组合等) 二、知识积累:表现手法的分类 (一)抒情方式:表达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所用的手法。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直接抒情,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②托物言志:对一个物极力地描绘,融入自己的情感,用它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③怀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借古言志:借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来感慨个人遭遇、抒发志趣或抨击现实,感伤时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二)、描写方式:对人物、事件、环境做具体描绘和刻画所用的手法。 1、正侧描写: (1)正面描写:就是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 (2)侧面描写:从侧面对对象进行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渲染:从多角度、多方面对环境或对象进行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前两联描绘所见所闻,多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3白描: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4、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5、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完整)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一.看作者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二.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为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三.找意象。 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家国之情;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渔翁、鹦鹉洲喻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 四.定感情。 ①喜:欣喜欢快、闲适愉悦、豪迈奔放、感奋振作 ②怒:愤懑不平、苦闷压抑、愤世嫉俗、蔑视愤怒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从内容,表现手法,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并举出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加以说明,浅显易懂。内容上是从题目、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一、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二、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

初一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祁阳四中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案 主备人:桂华锋上课时间: 学情分析: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古诗表达的情感类型,希望通过对类型的掌握及答题技巧的掌握能够解决高考出现的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的问题。 复习目标:掌握古诗中的表达情感的类型;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复习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复习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复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测 ,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rú] :红罗短袄。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二、教学过程(问题聚集): (一)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诗歌鉴赏抒情手法及常用典故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喜怒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写得率意真诚,叫人怦然心动:夫戍边关妾在关,西风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 君边衣到无?全诗以第一人称(妾)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妻子对丈夫 的思念和牵挂,首句念夫远隔天涯,次句忧夫边关苦寒,复次寄衣 和泪修书,最后悬想寄衣到否。四句细腻逼真、层次井然的心理描 写直截了当地揭示出夫妻之间刻骨铭心、体贴入微的恩爱深情。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1)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2)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 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 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5)用典抒情 用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 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 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指导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套路 第一种模式--内容情感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性 提问方式: (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一、诗歌鉴赏,请仔细阅读,细细揣摩,认真作答。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3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冰壶洞》(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2分)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梅花》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中考复习:古诗鉴赏之把握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之把握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类分析诗文,掌握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 2.通过方法总结,提高鉴赏古典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学习内容】 一.了解考点 (1)《2017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说明》对文言文和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 ①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②鉴赏作品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 (2)考点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诗歌流露的思绪情感、理想抱负、及对当时社会的评判。 二.方法探究 1.分析标题 (1)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还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思念与牵挂 (2)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田园乐(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译文 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被雨打落得花瓣洒满庭园,家童还未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睡。 表现诗人对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喜爱。 2、分析序、注,知人论世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初中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

初中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实录 河南省实验中学初中语文组王桂荣 学习目标: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重点: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难点: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 课型:专题复习课 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 (生大笑) 师: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情感(师板书课题)【导入方法二】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艺术神魔,它就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

的情感光芒能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激发读者的灵感,感召读者的人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代诗歌,一起触摸文人墨客的喜怒哀乐吧! 二、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师:理解古诗词情感是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常考点,也是应试中的难点。古诗词语言精炼典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这给理解古诗词情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实,只要掌握了方法,找到解读情感的切入点,如同有了开启情感迷宫的钥匙,就能够登堂入室,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有了破译古诗情感密码,就能领略古诗词艺术殿堂的华美。 (一)破译古诗情感密码之一读题目-----把握作者情感的流向。 师:题目,是流露作者情感的一双眼睛。诗题对诗歌的内容有或明或暗的提示作用,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把握出诗歌的内容走向、题材类别、表现手法以及情感基调。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思想内容。下面我们一起细读诗题,抓诗题中的关键字,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 (带领学生一起细读诗题,抓诗题中的关键字) 师:《春夜喜雨》 生:从“喜”字可以看出作者喜悦之情。 师:《潼关怀古》 生:从“怀古”字可以看出作者怀古伤今之感。 师:《天净沙秋思》《渔家傲秋思》《夜雨寄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从“思”“寄”“忆”中流露出思念家乡之情。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 一、专题提要 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古诗词的鉴赏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渡荆门送别》,其题眼为“送别”,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离愁别绪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射天狼”这两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专项训练 一、高考题示例 【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问题】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参考答案】 (1)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2)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附】 1、一般答题步骤和要领: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2、解题格式和模板: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二、巩固练习 (一)湖北省黄冈市2019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答题步骤: 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⑵“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的把握 【教学导引】: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