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生产力结构

第三章 农业生产力结构
第三章 农业生产力结构

第三章 农业生产力结构

第一节 农业生产力的要素

一、农业生产力要素的组成

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我们必须掌握农业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规律。而要掌握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就要从剖析农业生产力结构入手,了解农业生产力由哪些要素组成?各个要素如何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农业生产力系统又是如何运转?

农业生产力有多种要素,这些要素按其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农业生产力要素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或三大种类。第一层次或第一大类的要素,是构成农业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具体包括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资料和农业劳动对象。第二层次或第二大类的要素,是组合性要素,它的作用是将各种实体性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具体包括分工与协作、管理与信息。第三层次或第三大类的要素,是渗透性要素,其作用是渗透到实体性要素和组合性要素之中,使这些要素发挥出更大的效率,具体包括科学、技术和教育。

此外,还有对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发挥重大影响的外部因素。农业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组成了有机的整体。

二、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构成农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直观可见的实体性要素。

1、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或科技知识)和劳动能力的农业劳动者。劳动者在农业生产力中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没有劳动者就不可能有农业生产。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不同,劳动者是具有主观意识、能动的要素,是创造价值的要素。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农业劳动者会发生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农业劳动者中体力的重要性日益被智力所取代。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在古代农业和传统农业中,农业劳动者的体力状况在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体力是农业劳动者质量的主要标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体力的重要性日益下降。在近代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中,劳动者的智力状况在生产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成为衡量农业劳动者质量的主要标准。二是农业劳动者的数量从相对减少到绝对减少。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商业以及其它行业日益从农业领域分离出来,从而使农业劳动者在全部劳动者中的比重下降,即出现农业劳动者相对下降的客观趋势。在当今的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日益智能化并配备先进的生产资料,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数量不仅相对下降,而且还绝对下降。农业劳动者的体力作用和数量下降,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在劳动者身上的反映,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农业劳动资料。农业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也称为劳动手段。劳动资料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具体就是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要素,包括机械性的生产工具(如各种手工工具和机器)和充当容器的生产工具(如管、桶、罐等)。其中尤以机械性生产工具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广义的劳动资料包括土地、厂房、仓库、道路、温室、水利设施和其他辅助生产设施。它们虽不直接参与劳动过程,但离开了它们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其状况如何对农业生产有极为明显的影响。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演进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所以劳动资料的状况通常成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3、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人类劳动加于其上的对象物。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的现存物,如原始森林中的树木、天然水域中的鱼类、野生动植物、未经开垦的处女地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如种子、苗木、肥料、农药、燃料等等。劳动对象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农业劳动对象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对象也会不断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劳动对象的种类不断增加,更多的自然物和人工产品作为新的劳动对象纳入农业生产领域;在劳动对象中自然物的比重下降,人类劳动产品的比重增加;农业劳动对象中,用农产品作为劳动对象的比重下降,而用工业品作为劳动对象不断增加。这种变化都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三、农业生产力的组合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农业生产力的三种基本要素,但它们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组合性要素的功能就是将各种实体性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以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它同样是农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这种要素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产力的组合性要素,主要表现在分工与协作、管理与信息。

分工是指不同的劳动者(或生产组织)分别完成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或完成同一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生产阶段。协作是指许多劳动者(或生产组织)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者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协作有简单协作和分工协作之分,简单协作是没有分工的协作,分工协作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所以分工与协作密不可分。分工越发达,协作就越密切,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就越高,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效能就越能充分发挥,所以分工协作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随着农业生产企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示出来。现代农业管理,包括农业企业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信息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现代社会,离开了信息,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将无法进行。正因为信息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才被称之为信息社会。

四、农业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

农业生产力的渗透性要素主要指科学、技术与教育。科学揭示了客观规律,技术把科学应用于物质资料生产,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并能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它们之所以称为渗透性要素是因为它们的作用是渗透在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和组合性要素之中的。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资料中,使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断更新,使生产力跃进到新的高度;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对象中,使劳动对象种类增加、质量提高,从而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者中,使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使劳动者能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并使它们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生产力组合要素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宏观管理、企业管理、信息收集与处理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等应用,正引起农业生产力组合要素的革命性变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然引起对教育与训练的需要。没有教育与训练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就成为空话。农业教育与训练已日益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要素。

第二节 农业生产力系统

一、农业生产力系统的概念

生产力诸要素各有特定的作用,不能互相替代。但是,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它们在发挥作用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现实中,生产力是由各要素按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统一

整体,这就是生产力系统。农业生产力系统就是农业生产力的统一整体,它反映了在农业生产力中由哪些要素按照什么样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系统。

关于农业生产力系统,我们要注意两点:

第一,农业生产力系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农业生产力的要素也会不断变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说,传统的农业生产力系统是相对简单直观的系统,那么现代农业生产力系统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力要素发展的规律,更要掌握农业生产力系统运动的规律。

第二,农业生产力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从整个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看,还是从自然界看,农业生产力系统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其他子系统又发生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可以概称为农业生产力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都作为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制约因素对农业生产力系统发生着重大的作用。

农业生产力系统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如图(见图3-1)所示。

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我们已在第一节中作了阐述,本节将对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结合形式和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二、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组合方式

前已指出,农业生产力诸要素是按一定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系统的。这一定的关系构成了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四种基本组合方式,即质态组合、量态组合、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这四种组合方式,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组成。

1、质态组合。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在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时必须在物质属性上互相适应,这种物质属性上的组合就是质态组合。农业生产力要素的各种不同的质态组合,通常统称为生产力结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各个产业的相互联系。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内部的产业分工日益发展,使农业成为包括多种产业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农业各部门发生密切的联系,由此形成了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结构是指农业各技术手段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各技术手段的比例关系和相互适应性等。农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农业生产力系统最基本的组合方式,它们的结构状况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2、量态组合。生产力诸要素在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时,除了在物质属性上要相互适应外,还必须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和一定的规模,这种数量比例或规模称之为量态组合。这种组合有两种

表现形式:一种是生产力要素在形成某种现实生产力时,各要素之间要有一定数量的比例关系。另一种是在某一经济实体内,要形成有效生产力,生产力要素要达到一定的聚集程度,即通常所说的企业规模。这两种数量关系合适与否,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力系统能否正常运转。

3、空间组合。生产力诸要素在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时,必然分布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形成一定的联系状态。这种空间组合方式统称为农业生产力布局。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总是使生产要素向着具有不同优势的地域空间聚集,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出现农业专业化以及地域上的分工与协作。所以农业生产力系统中不仅包括各产业的子系统,还包括各地区农业产业子系统,而且必须要相互协调。

4、时间组合。农业生产力各要素在构成农业生产力系统时,必须同时进入运行过程,才能相互结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但各要素在运动中存在有多方面的时间差异。从微观上看,各要素形成的时间不等、进入并停留在生产过程中的时间不等、生产要素的磨损和补偿的时间也不等,这就要求各个要素在时间上要按一定的顺序先后形成,才能在同一时间结合成现实生产力。从宏观上看,产业结构的升级、区域平衡发展等也都有个合理的时序问题。

上述四种基本组合方式,概括地说就形成了结构、规模、布局、时序等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经济问题。

三、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

农业生产力系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是一个与外界密切关联的开放系统。所谓开放,就是指农业生产力系统本身同其外部条件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离开了外部条件,农业生产力系统就不可能存在,而且这些外部条件不仅是作为前提条件存在着,它们在运行中还会相互渗透和转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后果。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共同组成了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自然环境,它们一方面对农业发生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提供了对象型的自然资源。这种自然资源是农业劳动的对象,是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自然界为农业提供了可直接纳入农业生产力的劳动对象,同时成为一切经过人类加工的劳动对象的物质基础。自然界除了提供已经成为现实可利用的劳动对象外,还存在将来有可能利用的劳动对象的潜在资源。由于劳动对象的质量、数量和种类对农业生产力有很大影响,所以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力系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第二,提供了条件型的自然资源。空气、温度、湿度、光照、雨量、地下水、地势、地形等自然资源属于广义的农业劳动资料,它们是对农业生产力系统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力。这种自然力对农业生产力的作用,既有有利部分,也有不利部分。人们能否利用自然力的有利因素,克服自然力的不利因素,直接关系着生产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和效益。

总体上说,自然环境会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状况。随着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力的能力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力系统的影响作用会逐步减小,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自然环境会变得无关紧要。人们对自然力的驾驭能力是建立在认识和尊重自然环境作用的基础上的,不尊重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的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生态系统是生物群体与无机环境通过食物链组成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复杂系统。自从有了农业,生态系统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形成了人工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运行既可能改善生态系统,也可能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在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必须注意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环境。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经济环境包含有两大方面。

第一,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力系统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局部,它必然要受整个经济全局的制约。作为子系统,也必然与其它子系统(如工业生产力系统、第三产业生产力系统等)有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它们实际上是互相联结的、交错的,甚至难以严格划清相互之间的界限。例如食品工业系统,既可看作农业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而实际上它还是工业生产力系统的组成部分。所以,处理好与各种产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保证农业生产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第二,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农业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力系统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条件下运行的。因此,农业中的诸生产关系会在各方面对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发生重大影响。生产关系或者会推进和改善农业生产力系统,或者会阻碍甚至破坏农业生产力系统。可以说,这是农业生产力系统更为重要的经济环境。

3、社会环境。经济是社会的基础,但不是社会的全部。农业生产力系统不仅存在于一定的经济环境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受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等多种社会因素。它们或者会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力系统,或者通过影响生产关系作用于农业生产力系统。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力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为了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仅要了解农业生产力的要素,还要了解农业生产力系统及其环境条件。

第三节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用来反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通常用下列两大类指标来衡量:

1、一定时期内(通常指1年内)生产的农产品总量。反映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具体指标又有以下几种:

一是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如粮食总产量、棉花总产量、肉类总产量……等。由于各类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各不相同,农产品实物总量是不能相加的,所以实物总量指标将始终独立存在。

二是农业总产值。为了综合反映农业生产力水平,我国长期以来使用农业总产值指标。农业总产值采用两种价格计算,一是用当年价格来计算,主要用以反映当年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二是用可比价格(以一定年代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来计算,主要用以反映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

三是农业增加值。由于总产值指标没有扣除中间消耗而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国际上通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统计中已采用了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所以在农业中也采用了按此办法计算的农业增加值指标。这可以更加准确地综合反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投入产出率。投入产出率指标反映在农业生产中单位要素投入所得到的产出。应当指出,投入产出率指标本身是反应要素利用效率的指标,但由于要素利用效率主要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所以它也可以用来反映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在通常的农业经济分析中,最常用的要素生产率指标有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等指标,它们分别从劳动、土地、资金等投入要素来反映农业的产出。正如各种农产品实物量指标一样,上述指标都具有各自独立的意义,但难以反映农业生产力的全貌。所以,采用综合生产率指标(或叫总要素生产率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农业综合生产率=农业总产出/农业总投入。但由于农业综合生产率的计算十分复杂,国内外对如何综合的看法也不一致,目前还限于在科学研究中应用。

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通常是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反映农业生产力水平变动的状况。在农业经济分析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农业生产力已达到的水平,还必须考察它的发展速度,以便分析农业生产力系统的运行状况。

与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指标相适应,衡量农业生产力发展速度的指标也可分为两大类:

1、农产品总量增长速度指标。具体又有以下几种:

一是农业生产指数。在国际上,通常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编制的农业生产指数来反映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发展速度。如表3-1。

从表3-1不难看出,8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仍有较大增长,年递增2.3%,其中我国是农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二是农业总产值指数。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用反映农业生产力综合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从表3-2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很快,这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农业增加值指数。如前所述,农业总产值中有重复计算,而且随着农业要素投入的增加,农业中间消耗的比重加大,所以宜采用农业增加值指标。在表3-2中,可以比较看出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速度。

2、投入产出率提高速度指标。具体也可用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综合生产率等指标的提高速度来反映。

三、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意义

发展农业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前提条件。因为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农业提供的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的增长,意味着国民经济基础的增强。

第二,它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增长的基础。尽管各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不相同,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

第三,它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民收入的提高,不仅是农民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的物质基础,而且对扩大农村市场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尽管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会降低,但无论如何农业仍将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第四,它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物质前提。因为只有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才能把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把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从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主义生产力,尤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所以在农业领域,首要的任务是要千方百计发展农业生产力。

第四节 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

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自古至今,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了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处理农业生产关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1、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大体上指石器时代的农业。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使用石制的简单工具,采用刀耕火种、撂荒制等极为粗放的耕作方式,劳动者还不能离开群体,只能实行以部落内部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所以生产力还很低下。

2、古代农业(传统农业)

古代农业是泛指从原始农业到近代农业之间的农业。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在我国,大致从夏(前21世纪)、商(前17世纪)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以手工业制造的铁木农具为操作工具;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在生产技术上主要依靠农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起的传统经验;农业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型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低,而且进步缓慢。

在我国,通常把古代农业称之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含义,广义上讲,可泛指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农业。但今天我国传统农业的特定含义,就是指从秦(前221)汉(前206)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生产力状况。我们讲要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从实质上看,也就是从古代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

3、近代农业

近期农业是介于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大体上是指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4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阶段。近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以机器大工业制造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机具在农业生产工具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大工业生产的其它各种农用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农业技术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成果;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民的比重开始下降。

4、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新阶段,代表着当代的先进水平。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今天,经济发达国家所达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述如下: (1)在生产工具和其它劳动资料方面,现代大工业为农业提供了现代化的机器体系,使农业成为高度机械化的农业。机器首先在谷物、棉花、油料等作物的生产上实现了从整地到收获的机械化,进而在蔬菜、水果,以及畜禽饲养等领域也实现了机械化。机器还广泛应用于产品的分级、包装、仓储、冷藏、加工以及销售。电力在农业和农村更是广泛地大量应用。现代的水利工程、农业设施、公路网络等劳动资料成为现代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2)在生产技术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农业生产已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科学已经成为包括门类繁多、互相联系的学科体系,并形成了日新月异的农业技术体系。其中包括:用现代科技培育优良品种,建立科学的良种繁殖和推广体系,杂交优势广泛利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塑料薄膜等工业品的普遍应用;不断更新的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排灌技术、加工储运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激光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农业中广泛运用。总之,经验农业已演变为科学化农业。

(3)在生产力结合方面,农业已演化成为高度商品化的产业部门;农业企业规模扩大,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农业的产业分工、地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生产环节,如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饲料加工、农机具修理、农产品运输、加工等,不断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系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商和科技服务部门,形成了农业生产社会化的趋势。这一切使得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变为日益重要,现代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方法在农业广泛运用。

据上分析,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的农业。换个角度,也可以概括为用现代工业、现代科技、现代经济管理武装起来的农业。

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0世纪是世界各国先后从传统农业(或近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时期。中国也要按农业生产力发展规律,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农民富裕的必由之略。

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或近代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因为"化"就是事物性质的转变,因此,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就是农业生产力由落后向先进的转化过程。

一般地说,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用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来组织管理农业,使落后的传统农业或近代农业转化为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

为了全面地理解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我们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所谓历史性概念,它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它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才出现的,就是说它是在现代工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开始在农业中应用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在这以前是没有的,因而是一个新的概念。二是指农业现代化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它是一个既绝对又相对的概念。所谓绝对,是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客观标准,就当前而论,现代农业是指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农业。所谓相对,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客观标准各不相同。可以设想,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未来的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概念或标准,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第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这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单纯从一个国家的范围内来考察的,而是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考察的概念。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条件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的、具体道路和方法不同,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致的。我们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当同当时已经现代化了的国家的情况相比。只有在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超过、赶上或者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才算实现了或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三、农业现代化要从国情出发

根据历史经验,要加快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既要吸取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注意现代农业的共性,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切实有效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要求我们密切注意中国的实际。中国现在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从这个最大实际出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速度、政策等一切决策,都必须依据和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此前提下,还必须重视下列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国情:

1、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大国。这个特点决定了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任务更加复杂艰巨。人口众多固然不是农业现代化不可克服的障碍,但如无正确的对策,它势必给农业现代化造成巨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寻求一条在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民众多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特殊方式和方法,而不能照搬一些人口较少、特别是农民很少的国家的经验。

2、我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较少。我国土地面积广阔,耕地、草地、林地、水面、水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各国前列,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也比较优越。但是,各种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均低于世界平均数。这就要求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十分珍惜、保护和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

3、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都是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而我国这两者却是同步进行的。这些情况就要求我国在农业现代化上,既要强调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农业的支援,又要强调尽量发挥农业和农村的自身力量。

4、我国的现代科学技术虽然落后,但拥有丰富的传统农业技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除少数项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外,绝大多数尚存在很大差距,引进国外先进农林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农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农业技术经验是举世无双的。这些传统技术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需要扬弃的一面,但也有许多技术经过总结提高后可以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国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中,不能完全丢掉自己的优良传统,一切照搬国外的农业技术,而是必须处理好继承、引进和创新的关系。

5、地区条件差异大,经济条件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生产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有的地区人多地少,有的地区人少地多;有的地区较发达,有的地区还很落后;有的地区已具有现代农业的雏形,有的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这就要求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特别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无论在发展速度、途径,还是在步骤上,都不能强求一律和搞"一刀切"。

以上这些都是我国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所必须依据的国情。只有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密切地结合这些国情,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与步骤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设起一个发达的农业。即建设起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使我国的农、林、牧、渔的产品能够充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有一个十分发达的基础。

2、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农业现代化必须使农民日益富裕起来,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改善,达到较富裕的水平。为此,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同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结合起来,全面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的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3、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环境。即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持农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使上述的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使之便于执行和分析检查,需要有一个能够从数量上反映这些目标的指标体系。

反映农业发达程度的指标主要有:①按人口计算的主要农产品产量;②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产品产量;③每一农业劳动力的产量、增加值和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和总劳动力的比重;④主要现代技术和基础设施的配备和利用程度;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反映农村富裕程度的指标主要有:①按农村人口计算的农村GDP;②按农村人口计算的年纯收入和现金收入;③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④非农产业和居住在小城镇人口的比重;⑤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

反映农村环境良好的主要指标有:①森林覆盖率;②水土流失程度;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农业用地污染程度;⑤自然灾害成灾率。

以上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分析的目的进行增减。

上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根据我国的国情,预计在21世纪中叶,可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应与邓小平同志制定的国民经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相适应,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据此,农业现代化发展步骤大体上分:第一阶段,从1980--1990年,是准备阶段,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过程中,促进现代农业因素的形成,实现农业较快的发展,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使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这一步已经实现。

第二阶段,从1990--2000年,是起步阶段,在实现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过程中,提高现代农业因素的比重,继续实现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基本上实现从摆脱贫困向实现小康水平的转变。这一步也已基本实现。

第三阶段,从2000--2050年,是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民从小康走向富裕,全面地实现上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又将分为若干小阶段。

上述农业现代化的步骤是从全国而言的。各个地区应根据本地的情况研究制定。事实上,少数村、乡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后将继续增多。预计在大中城市郊区和东部地区,在有条件的地方,将陆续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必须很好地研究确定所需要采取的战略性措施。所谓战略措施,即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所需要采取的关系全局的重大方向性措施。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抓好下几个方面措施。

1、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发展战略。农业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产业,农业又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易遭忽视的弱质产业。所以,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首位,保持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顺利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条件。

2、要加快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步伐。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商品化和市场经济机制将引导农民选择发展适销对路的产业、选择适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选择先进的经营与销售方式,从而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程。同时,市场将导向农户和农业企业逐步走向专业化,进而形成地区的专业化。专业化有利于技术改革,并导致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专业化还将使农业产业进一步分工细化,出现农业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专业化越发展,农业对社会协作的要求就越强烈,农业也就日益社会化。因此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必须加快建设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使农产品商品化,而且还必须使资金、劳动力、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商品化。

3、要大力推进农业的技术改革,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过程是现代技术取代传统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技术革命的过程。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必将日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具体说,就是要把农业进一步从外延型增长方式向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从传统的主要追求产品数量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战略向为实现小康水平、进而为达到较富裕水平的发展战略转变。根据我国的国情,要在

继续重视提高产量的基础上,转移到高产与优质并重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定地以高产、优质、高效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所占的份额,已由改革开放前的20%左右提高到1997年42%,而已经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约达70%-80%。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改革的步伐。一方面,要加快把现代工业的技术引进农业;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以生物科学为核心的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是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从我国国情出发,确保粮食的稳步增长,是保证农业以至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但必需腾出更多资源加强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特种作物、饲料作物、畜牧业、渔业以及林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农业各部门转变为为市场生产、谋取利润的现代产业部门。

5、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是农业日益集约化的过程和逐步从劳动密集转变为资金密集,进而实现"资金+技术"的密集型农业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农业还不发达时,农业的比较利益通常较低,因此需要强调从宏观调控上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应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的物质生产条件。

6、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进程。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不断产生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如果不能及时为剩余劳动力找到适当的出路,就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农业现代化过程,也是农民非农化过程。这个问题,在有13亿人口、9亿农民、5亿农业劳动力的中国就更为严重和复杂。在现阶段,通过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可以吸纳部分剩余劳动力,但这是有限的,农业劳动力必须从相对下降至绝对下降。为此,要推进农民的非农化,使之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我国,城市大工业支援农业,并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各种措施,必须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强。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农村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并相应建设城市化的小城镇,使更多的农业人口在实现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城乡区域转移,以养活农村人口。

7、迎接农业的国际化。农业的国际化是当代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实质上是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已越出了国家的界限,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跨越国界的分工与协作。所以农业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但同时,要看到当代国家之间有利益冲突的一面,存在有利用国际化来侵犯别国利益的事实。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农业的国际化,为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同时要经常密切注视保护我国的合法利益,采取必要的对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护航。

8、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由于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环境、生态方面欠债很多,不仅危及后代,而且产生已经危及当代人的严重问题。所以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9、要稳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制度。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要根据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来确定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但是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受上层建筑的制约,所以确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措施时,必须考虑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稳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制度。所谓稳定,是指要坚持农村基本政策,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经营制度和分配制度,因为这是长期实践形成的、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所谓完善,就是要在坚持上述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使上述制度不断完善起来,成为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实质上说,农业现代化本身没有社

会制度的质的属性,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演进的,从而带上社会制度的烙印。换句话说,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演进。

最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 一、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近些年,随着大庆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两头两尾”工程为突破口,助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14—2018年间,大庆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360.5亿元增加到390.1亿元,增加了8.21%。其中种植业产值增加了15.1亿元,达到171亿元,增长了9.6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3%左右。2018年与2014相比,种植业表现出“三减一增”态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减少4.5万公顷,其中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减少3.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减少121.2万吨,油料产量增加1.5万吨,蔬菜产量减少64.6万吨,可以看出在减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蔬菜产量的同时种植业效益大幅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明显。林业产值增加了3.7亿元,达到7.1亿元,增长了108.82%,增长最快,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2%。林业完成植树造林减少5.1万亩,实现产值确增加3.6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8.7亿元,达到18.6亿元,增长了87.8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2.75%上升到4.77%。其中水产品产量

从9.6万吨增加到11.8万吨。畜牧业产值仅增加了1.4亿元,达到190.3亿元,增长最慢,仅增长了0.742%,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从52.4%下降到48.78%。服务业增加0.7亿元,增加了29.17%(见表1)。 二、大庆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缺乏动力。一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对种植结构调整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户长期耕种玉米,对玉米形成了长期的技术依赖和政策依赖。二是大庆市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主要围绕玉米作物展开的,针对其它农作物的生产配套设施都相对落后,为其它农作物构建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难以支撑大规模大批量的种植业结构转型。三是种植业结构优化需要大量的成本,既包括技术、肥料、农用机械设备、果蔬大棚、冷库及改种其它农作物相关显性成本的支出,又包括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带来的隐形成本。四是农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较高,农户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二)畜牧业发展受阻于环境制约。近年来,大庆市畜牧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两牛一猪一羊三禽”为主导的养殖格局,但仍存在来自环境和技术的制约。一是对空间环境的约束压力正在逐渐增大。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导致粪便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按照不超过土地承载粪污能力总量的30%要求,一些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目前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不适应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认识、现存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which highlights one of the problems is that the marke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not suited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ow to solve these new contradictions and new problems, is placed in front of u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knowledg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several aspects, were discussed. 关键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Keywords: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正文: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之所以说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因为:从农业生产来看,我国农业已由资源约束为主转变为市场约束为主。从追求目标来看,农业发展由以追求产量为主转变为以追求效益为主。从发展动力来看,农业发展由体制推动为主转变为技术推动为主。从政府作用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已由过去的行政领导为主转变为政策引导为主。从销售市场来看,沿海省份已呈现由过去的国内市场为主,逐步转变为国际市场为主的趋势。这一系列的改变,使得我国农业发展必须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所谓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生产结构,主要表现为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二是产品结构,主要表现为同一生产部门中不同产品之间的结构,如种植业中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等作物之间的比例;三是品种结构,主要表现为某一产品中不同品种之间的比例,如小麦当中的硬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比例,大豆当中转基因品种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 级的意见 【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甬政发[2010]98号 【发布部门】宁波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0.11.11 【实施日期】2010.11.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甬政发[2010]9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十二五”我市现代农业建设进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6号)精神,结合宁波实际,现就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在全面建成“一区

二十园百基地”的基础上,按照“拓展基地,提升功能,创新服务,生态循环”的要求,以“五提升一拓展”为重点内容,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要载体,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点面结合,产业联动;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科技支撑,创新经营机制,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精良化装备、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循环利用和社会化服务,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二、目标要求 从2011年开始,争取用5年时间,全市建成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面提升40万亩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的20个左右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生产设施完善、产品优质安全、集中连片的6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建成设施装备先进、竞争优势明显、晶牌效应突出、经济效益领先的1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使之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产业布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根据我市农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化发展要求,明确我市“十二五”农业产业布局为“一圈”、“两带”、“四区块”,即围绕中心城区分布的“都市农业圈”;分布在四明山、天台山脉沿线的“生态林特产业带”;分布在象山港、三门湾、杭州湾沿岸的“水产养殖产业带”;分布在余姚、慈溪北部的“蔬果畜牧产业区块”;分布在宁海、象山南部的“蔬果畜牧产业区块”;分布在姚江、奉化江两岸的“粮经畜牧产业区块”;分布在环象山港滨海小平原的“粮经畜牧产业区块”。按照“种养结合、合理布局”的要求,在种植业区域合理配套布局畜牧产业。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达到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按照现代农业物质装备要求,农田基础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2019年10月自考《农业生态基础》预测试题(2)

2019年10月自考《农业生态基础》预测试题(2)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实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实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食物连:在生态系统中,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个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地使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动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就是指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着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逆行演替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的水准取决于外界作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当作用力强或持续时间长时,原有群落可能一直要退化到次生裸地。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因为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合,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微生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共5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主要依靠太阳辐射能以外,还需要人类提供辅助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贮藏、加工等)。 2.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因素较简单,稳定性较差。 4. 农业生态系统属于开放性系统,人类要从农业生态系统中获取食物、纤维、畜产品、果蔬产品,而且往往有一部分远销他地,从而将这些农畜产品中所含能量和物质脱离该系统。 5. 农业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较高。这是因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优生种主要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牧草、果木、家畜、家禽等,它们是经过人类长期有目的选择,具有优良丰产性状的物种类群,人类总是采取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保持其优良种性及高的生产力。 6. 农业生态系统常采用人工调控和自然调控相结合的“双向调控”措施,多属外部调控。 2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有哪些?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论发言 心得体会

学习“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讨 论发言+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动能结构整体谋划,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为抓手,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书记强调要适应农产品消费加快升级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农产品,发展糖料蔗、特色水果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发展富晒农业和林业经济,抓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创建,提高农业综合素质、效益、竞争力。我区粮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叶、桑蚕、食用菌、肉牛肉羊、生猪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部分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高品质农产品不多,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率低,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与消费升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总书记多次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要落实粮食安

全行政首长责任制,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亿斤,确保口粮基本自给。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发展优质稻、地方特色粮食品种和富硒有机品种。完善粮食直补订单收购制度,健全粮食储备体系,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蔗糖业转型升级,推进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研发和推广良种良法,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支持蔗糖业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壮大奶水牛等优势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发展深水养殖、外海与远洋渔业。加快调整树种结构,推进国家储备林基地、亚热带珍贵树种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油料。加快桑蚕业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丝绸服装、家纺等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秋冬菜,优化柑橘、荔枝、龙眼等大宗水果品种结构,加快发展芒果、火龙果、百香果等南亚热带优势特色水果。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抓好农产品质量管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和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要积极发展生态种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建设绿色植保技术示范区,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加快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农林结合、粮草兼顾,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猪沼果”、林下经济

1981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1981~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2011-01-18 摘要:中国地域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生态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因此研究其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空间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数据库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估计了1981~2000年期间中国陆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的时空变化,分析了中国陆地碳汇的地域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NEP的20年平均值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中部和西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格局;NEP正值(碳吸收)主要在西南地区西部、藏东南、三江平原、大兴安岭以及华北中西部,NEP负值(碳释放)主要在华中、西南南部、新疆北部、内蒙西北部、华北平原一些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东北平原中部和黄土高原的NEP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在华中大部分地区有增加趋势.研究时段内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不明显,其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碳源,但在90年代转为一个碳汇;草地和灌丛由于面积广阔,其碳吸收量占整个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的近四分之三.作者:陶波曹明奎李克让顾峰雪季劲钧黄玫张雷明作者单位:陶波,曹明奎,李克让,顾峰雪,黄玫,张雷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季劲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期刊:中国科学D辑 ISTICPKU Journal: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年,卷(期):2006, 36(12) 分类号:X8 关键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空间格局气候变化

2021年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 于XX年3月中旬至下旬, 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XX年,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 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 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 农业产值38217万元, 林业产值518万元, 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 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XX年的2875元, 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 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XX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XX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 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XX年, 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 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 占57, 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 占43。粮食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

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的必要性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必要性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比改革开放时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目前仍要继续优化。总体上说,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过去单一的变为资源和需求双重约束,农产品结构和质量问题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并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面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从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从追求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我国加入WT()后,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来安排农产品的生产,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生产资源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从目前看,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潜力已经不大。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一方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4.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农业资源一方面相对短缺,过度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由于各地的条件不同,农业产业结构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一般说,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能局限于本地市场,而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不仅要瞄准农产品的现实需要,还要研究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便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反应灵敏的信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及对策和建议 2014年以来,水城县立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合理、比重日趋协调的农业生产新格局。预计到2016年初,全县“核桃、猕猴桃、茶叶、蔬菜、刺梨、中药材、红豆杉、特色经果、烤烟”等八大经济作物将突破76万亩,全县粮经比将从40:60调整到20:80。 一、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水城县辖30个乡(镇、街道),境内喀斯特地貌突出,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种植以玉米、土豆、水稻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按照人均年收入3028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水城县至今仍有22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5.58%。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 (一)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或一乡一特”要求,对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地区,现行发展了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不断提高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形成了猕猴桃、刺

梨、核桃、茶业、特色经果、蔬菜、红豆杉、烤烟等8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目前,正形成加工、冷链、物流、研发、旅游、电子商务等基础功能齐全、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综合性高效发展平台,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接二连三”。 (二)全面推进“三变”工作。如何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村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提升。 三、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当前,制约水城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弱、相关政策短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成果推广难等方面。具体表示如下: 受传统农业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地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小打小闹”的特色农业推进模式比较突出,基地零碎分散而不集中,管理粗放而不精细,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升。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经过多年来的结构调整,尽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以往的结构调整,还只是一种适应性调整,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蓟县设施蔬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设施农业生产是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农产品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我县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并开始发展了设施农业,主要大类有蔬菜、食用菌、瓜类、林果和畜禽养殖等, 2008年以来,蓟县设施蔬菜的发展得到快速发展和全面提升,结合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宗旨和我本人接触设施蔬菜生产的工作特点,通过走访县农委、侯家营镇等农业主管部门,向农业生产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民种植大户了解设施农业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征询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山东寿光市的先进经验,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和研究,提出蓟县加快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蓟县设施蔬菜发展的现状 1、

200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次“涉农”;为深入贯彻市委十届全会和《中共天津市委2009年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广州市农村工作会议、番禺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的精神,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办紧紧围绕“思想大解放、农业大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研。 中国农业也由此步入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2004-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次“涉农”;2003-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2011年三农投入有望突破9000亿;“十二五”期间农业由政策的外部扶持逐步变为市场的内在推动,未来五年甚至十年都是农业投资的黄金期。 设施农业栽培是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农产品的重要手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性的产业,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繁荣的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因此,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农业产业当然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优化措施和建议,最后对农业产业结构做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议; 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结构效率、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是指静态的农业产业结构水平的高低,而是指通过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等结构的调整,使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化的过程。综观世界农业发展进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二是转换能力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对技术进步、社会资源供给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适应能力的优化,包括传统农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能力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和比重不断降低的过程。 2 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农村“三个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调不够 在“三个产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发展速度、水平不同,在劳动力分布、产值和投资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形成农村“三个产业”较好协调发展的合理布局。其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农业资源的局限;比较利益少,农产品价格低,抑制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作物种植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效益低;原有基础设施老化且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够;农业投资下降等原因造成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2)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低。二是企业所需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有效持续供应。三是由于城乡工业规划不统一,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又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加剧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争夺。(3)农村第三产业仍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农村商业与农村产业结构不适应。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交通运输资源紧缺。三是农村技术服务状况不佳。 2.2 农村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副、渔各行业比例不够协调 在广义农业层次上,农业的产值比重高达53%,仍然占据第一的位置,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仍显不足。在狭义农业内部,粮食生产又占据第一位。 2.3 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占有很大比重 农村工业内部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二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联系性很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自我制约因素;以粗放型经营为典型;“五小企业”(小炼铁,小炼焦,小化肥,小造纸,小煤窑)比重较大,等等。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作者: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0引言 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和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437.09万t和516.54万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95%和8.44%,而其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投入量分别为655.15万t和10195.89万kW,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78%和10.99%。农业生产因投入要素相对较高致使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同时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农业投入要素也带来了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能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必然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考验。河南是农业大省,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定量研究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将为维护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核算 1.1研究区域简介 河南省省域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和1.74%和6.51%。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商品粮重要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已成为河

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1.2研究方法 能值为某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能量的数量,能克服传统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无法在统一尺度上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资源进行量化计算的缺陷,能以同一种能量类别单位来衡量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类别的物质。由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为能值分析。 1.3数据来源 能值分析所需主要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2-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公告;能量折算系数[1]、能值转换率[2-4]和计算公式与方法[5]参照相关的研究文献。 1.4能值核算过程 1.4.1投入能值分析表编制本研究以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投入数据为基础,部分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按照能量折算规则换算成能量状态,再将计算得来的数据乘以相应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得到其能值数值。农业生产投入按照可更新环境资源R、不可更新环境资源N、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F和可更新有机能T4项投入分类编制,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表,如表1所示。 1.4.2产出能值分析表编制按照能值的计量规则,计算河南省各种农产品的能值,同时农业生产各种产出又按照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4项产出分类编制,最终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前言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 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特别是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面临严峻市场冲击,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总结农业产业结构的规律牲,坚 持和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系统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的科学、合理优化,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长 年以来,农业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黄豆、高粱等为主,农民收入没有保障,难以提高。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一 些特色产业正在逐渐形成、壮大。该调查对**乡进行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的教训、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乡今后的调整提出了建议,对其它地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内容摘要 一、**乡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 **乡地处**县中北部,属浅山丘陵区,是典型的“望天收”的山岗地,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困扰**乡农业发展的一个难

题。 二、**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乡紧抓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抓住了乡域特色,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些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壮大。 一是建成立体种养园区; 二是建成食用菌基地; 三是建成红薯生产加工基地; 四是建成养殖小区; 五是建成大枣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以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原因 一是担心赔本吃亏,不敢调整。改革开放以后,**乡大部农民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停留在“吃饭种田,种田吃饭”的低层次水平,在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情况下,农民不肯去冒险,认为种“老六样”“老两茬”保险,宁可亏本挣吃喝。还有的农民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急于求成,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一调就灵,一调就富,结果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同时,一部分乡镇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措施不力,怕担风险,怕负责任,一定程度

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调查报告模板(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9181-13 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调查报告模板(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调 查报告模板(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在耕地不断减少、粮食需求日益增加、环境问题逐渐突出的今天,中国该怎样提高养分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因养分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双重压力?为解决困惑中国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试图为中国开出良方。 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主办的“养分管理国际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欧美、亚太等12个国家的42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决中国养分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进行专门研讨

并提出诸多建议。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调查报告范文 欧美发达国家在养分管理方面有着先进的经验,他们在如何节约养分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养分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了众多先进的技术。然而,这些研究都是以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缺乏在增加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同时能保护环境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实践,而这正是中国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欧盟农业环境政策科学顾问、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养分管理专家oeneoenema博士指出,这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并需要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他说,中国在生产实践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同时作为占世界人口10%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是对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贡献。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调查报告范文 在五天的研讨中,来自土壤、植物营养、农业生态、环境工程、化肥工业、动物营养、动植物育种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管理理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

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