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览解说词(试用稿)

(2006年10月)

一、序厅

一九三七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不久,平津沦陷。著名的北方三校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长沙,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继续办学。随后,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被迫迁至昆明,并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西南联大高举“爱国、民主、科学”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在昆八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对云南的科学、文化、经济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连接:这是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旗图形制作的倒三角锥体灯箱,底座是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昆明地图,寓意三校落脚昆明合组西南联大:顶部采用了光导纤维七色光线的变化制作了无数星星闪烁的星空,寓意了西南联大培养的人才像星空中闪烁的星星一样众多而耀眼)

二、西南联大的前身

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担任校长后,按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北大多方改革和整顿,延聘具有先进思想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到校任教,使北大走在新思想新科学的最前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传播马列主义的主要阵地。其中,北大校徽是前北大校长蔡元培请鲁迅先生设计的。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改称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担任校长后,推行“通才教育”,实施“教授治校”等制度,使清华成为我国又一所著名高校,教学与学术空前发展。

南开大学前身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1904年创办的私立敬业学堂,1907年改名为南开中学堂。1919年建大学部,成立南开大学,制定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倡导团体组织、注重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等五项“训练方针”,到30年代已成为我国最著名的私立高校。

北方三校南迁,全因战火所迫。“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不久,平津沦陷,天津的南开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罹难的高等学府,校舍尽被日军飞机炸毁,而清华大学的体育馆被改作日军厨房,图书馆也被挪作它用。

为保存中国的教育文化力量,北大、清华、南开随内地、沿海高校相继迁往大后方。最初三校迁至长沙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租借韭菜园、圣经书院、岳麓书院等地为校舍,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上课。(相关连接:因此每年的“11月1日”成为临大,后来的西

南联大和我们今天云南师大的校庆日。)不久,南京失陷,仅维持了4个月的长沙临大又被迫再度西迁。

长沙临大决定迁滇,是认为昆明离战区较远,相对安全,又有滇缅公路、滇越铁路通往国外,交通较为便利。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三路入滇: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转滇越铁路到昆明(相关连接:该路女生和教职员家眷);一路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至南宁,再经越南转滇越铁路到昆明(相关连接:该路10余位教师——朱自清、冯友兰、陈岱孙、钱穆等);另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跨三省进入昆明。同年4月,三路师生先后抵达昆明。其中,第三路是最为艰难,也是影响最大的一路。它由二百多名师生组成湘、黔、滇步行团,徒步三千五百里,历时两个多月抵达昆明,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相关连接:闻一多坚信抗战必胜,在路上未剃胡子,到昆明时已留起一部美髯,但没想到这一留便是八年,直到日本投降之日他才剃掉,一时传为美谈)

旅行团由闻一多、黄钰生等十一名教师组成辅导团,带领学生西行。当时的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先生十分关心教育,出发前,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了统一的行装:草绿色军服,外罩黑色棉布大衣,打绑腿、背干粮袋和水壶及一把长沙油纸伞,并委派了一位将军带队护送前行。

由于每天要步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挑脚泡”成了同学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在步行团到达贵州地界后,地形变得复杂艰险,像“鹅翅膀”、“二十四拐”这样的地形屡见不鲜。当然旅行团一路上也饱览了祖国的锦绣风光,同时师生们深感如此的大好河山,怎可任糟日寇践踏?途中,接到台儿庄大捷的消息,想到自己辛酸的求学史,同学们悲喜交加,团队和当地百姓一块儿冒雨庆祝。

当步行团抵达云南地界,云南省政府派专车为步行团接送行李,大大鼓舞了师生们的士气。4月28日,步行团在昆明东郊贤园整修后,整齐地列队进入昆明,受到了先期抵达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等的欢迎。在行军途中,同学沿途收集素材,著书立说,使得这次行军不仅是人员的迁徙,更具有教育的意味。这是步行团成员编著的《西南三千五百里》、《西南采风录》,其中,闻一多和朱自清专门为《西南采风录》作了序。随着步行团抵昆,也就开始了西南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同学们正当弱冠年华,血气方刚之际被迫迁滇求学,他们在祖国山区行走了三千多里,亲眼看到了山区的同胞是怎样过着封建愚昧、没有文化、极度贫困的生活!他们敏锐意识到国家领土无比辽阔,意识到了时间、空间及思想方面的可怕距离分隔了东部沿海城市地区和处于原始状态的内地。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责任。

三、西南联大在云南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时值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又屡遭日机轰炸,生活困苦不堪。但师生们克服种种困难,精诚合作,共济时艰,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继承和发扬三校优良校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影响延续至今,享誉世界。

奉教育部令,长沙临大抵昆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的校门,在今天云南师大正门的位置(相关连接:在向前推进八米的地方,因市政建设而拆)(相关连接:据一些老校友回忆,是由联大师生动手垒成)联大校歌,歌词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填写而成(相关连接:是一篇高昂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这首歌也一直为我们今天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所传唱)。

联大校徽,以大三角中套有三个小三角组成,寓意三校的团结与合作。校训为“刚毅坚卓”,刚强、有毅力、坚定而卓尔不凡,这一校训一直为我们今天的云南师大所沿用。(相关连接:联大校旗-——这面校旗是1941年10月10日,举行首届昆明市运动会,要求参赛的单位举棋绕场一周。为此,经讨论确定制定一面由三角形组成图案的校旗,三个等腰三角形代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该校旗原来为美国的联大校友保存,后来辗转送回国内,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讨论,认为该校旗应该保留在云南师范大学,1998年由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李传信同志转送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65周年校庆时,我校复制了三面分别赠送北大、清华和南开。).1938年4月启用关防,“关防”,作用相当于今天的公章。

西南联大的行政机构是汲取西方大学制度之长、结合中国国情、集三校管理经验而建立,适应了三校联合办学与战时特殊形势的实际,有较高的权威性与办事效率。联大最高领导机构为校常委会,其领导下的议事办事机构是“两会三处”,即校务委员会和教授会,教务处、总务处、建设处(后改为训导处)。

联大没有专门的校长,由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芩、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组成三常委,共管校务,由于张、蒋均在国民政府兼职,负责日常事务的是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相关连接:张伯苓——我的表你戴(代)着;蒋梦麟——我的不管就是管。)西南联大初到昆明,没有专门的校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工学院租用拓东路的迤西会馆、全蜀会馆等地,由于校舍紧张,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则在蒙自办学,直到一学年后,新校舍建成才迁回昆明。当时昆明流传一句话:昆明城有多大,西南联大就有多大。1939年新校舍建成。新校舍十分简陋,铁皮顶教室,茅草顶宿舍,唯一的瓦顶建筑是西南联大图书馆和学生食堂。(相关连接:“民主草坪”——图书馆前的草坪常举行各种时事讲演、聚会,称为“民主草坪”,今天的云南师大仍有所保留。“火腿椅”——当时联大学生使用的一种桌椅两用的椅子,称为“火腿椅”,这种椅子今天在联大旧教室内仍有保留。)图书馆前的草坪常举行各种时事讲演、聚会,称为“民主草坪”,今天的云南师大仍有所保留。当时联大学生使用一种桌椅两用的椅子,称为“火腿椅”,这种椅子今天在联大旧教室内仍有保留。学生们的学习条件是这样,生活条件呢?在这样一间宿舍里,要住四五十人,床挤着床。用水只有几眼土井,还得担心日军飞机的轰炸。

为躲避敌机轰炸,联大教授疏散到昆明城郊农村居住,加之战时物资匮乏,通货膨胀,货币一再贬值,师生们生活极其艰苦。但是,大家深信抗战必胜,保持乐观精神,崇尚真理,追求真知。

在这个小院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里,曾住过华罗庚和闻一多两家共十四口人,用一块布帘隔屋而居,为此,华罗庚曾赋诗一首:“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

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教授收入微薄,为了维持一家人生计,闻一多公开挂牌刻印以贴补家用……联大教授薪金比例表……教授们艰难,同学们更艰难……(介绍兼差示意图)。

联大在昆之初,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四学院,增设师范学院后,拥有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经常在校的教职工约35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约占一半,八年间在联大任教的教授先后共有300余人。联大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为当时国内教授阵容最强、学术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

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历史学、哲学心理学四个学系,知名教授约四十余人。许多基础课程常由几位教授同时或先后开设,让学生自由选修。文学院学生每学年一般在450人左右,共毕业本科生650余人。

理学院设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气象学五系。1942—1943年,有教授、副教授50余人,学生的共同必修课,除国文、英文、体育外,尚须修习中国通史、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等。每学年在校生平均约350人,共毕业本科生670余人。

法商学院初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商学四系。1940年5月,社会学系从历史社会学系中分出归入法商学院。1942—1943年,法商学院有教授约30人,学生700余人,占全校学生35%以上,其中经济学系500余人,是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学系,共毕业本科生1280余人。

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四系。1938年秋,增设航空工程学系。1939年初,又增设电讯专修科。本院有教授、副教授约70 人。全院有学生近2400人,毕业本科生929人。

联大师范学院为当时全国6所师范学院之一,共设国文学系、英语学系、史地系、数学系、理化系、教育学系和公民训育系七学系。系主任及任课教师多由联大其他学院教授兼任。1942—1943年,师院共有教授、副教授16人(未计兼任)。建院之初,借用昆华中学北院校舍,1940年10月日机轰炸,昆北院校舍几乎全毁,即迁往昆华工校,直到联大结束。师院共毕业本科生220余人(落实人数)、专科生80余人。为给云南培养更多的师资,师院开办了三年制的专修科,并与省教育厅合办过暑期讲习会、中学在职教员晋修班、中学理化教师实验讲习班等。

联大实行“通才教育”,既重视基础课程的教授,又适应抗战急需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中兼容并包,文理渗透,科学与人文并重,贯穿抗日救国教育思想,加之实施学分制、选修制与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在民族危亡关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联大的研究机构由三校独立设置,但研究工作则由联大统一协调。三校共设置13个研究所(室)32部(组),其中,北大有3所11部,清华有8所16部(组),南开有2所(室)5部(组)。研究实力之雄厚,在战时中国高校中首屈一指。它们除了培养出一批研究生(招生240人,毕业74人)外,还与联大各院系相互依托、配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

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联大科研的许多方面适应战时需要调整了研究重心,其中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在国防军事及工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研究,为抗战救国和大后方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是为抗日救亡、民族复兴而进行的一场中外罕见的教育大转移。它保证了我国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到最后胜利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本,为战后中国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和物质基础,为边远地区注入了新的文明因素和发展动力。西南联大以其人才、思想、学术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等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声。

教学与科研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传统。中国近代大学科研从20世纪20年代起步,至全面抗战前已有相当基础。在战时环境中,西南联大的科研特别注意汲取国内外最新成果,具有创新性与前沿性,有利于促进教学与培养学生成才。

抗战时期科研转向是时代的趋势,然而也有过分注重应用研究而忽视理论研究的偏向。此种情势下,联大既重视抗战急需的应用科学,又着力于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础科学,许多项重大研究成果,进入世界前列。

西南联大不仅在科研和学术走在时代的前列,同时也被誉为“民主堡垒”。

西南联大爱国民主运动是在中共联大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进行的。联大地下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层组织,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基层组织。它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先是长江局)和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皖南事变”以后,云南省工委主要在昆明以联大为中心展开学生、工人的工作。1944年国民党当局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被挫败后,联大党组织在上级领导下,发起组织了一系列爱国民主运动,联大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联大结束,三校北返,师院留昆,联大党员或到平津、或留云南,为新中国诞生作出了新的贡献。

抗战军兴,抵抗侵略的炮火唤起了国人的民族自强意识,抗日救亡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内地文化艺术单位和一批著名大学的迁入,众多文化名人相继来滇,昆明继重庆之后成为大后方又一文化中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昆明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其中,知识青年从军抗日和抗战文化活动是其主要方面之一。

1、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局势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反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战场与中国战场结合的云南,已从抗战后方变为反攻前线,为将侵略者逐出国土,中国与盟军配合,积极准备反攻滇西和缅北。满怀爱国热情的联大同学,响应前方召唤,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

2、战时昆明,抗战文艺社团及其创作、出版、演出等各种活动十分活跃。满怀爱国热情的联大师生是抗战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和积极参与者。

3、战时昆明先后出版的报刊有250种以上,其中,许多报刊由联大师生创办、编辑,或撰稿。联大师生通过报刊等大众传媒宣传抗战、倡导民主,为国人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局势,坚定抗战决心,重振民族精神、宏扬中华文化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4、1940年8月1日开播的昆明广播电台,是为抗战国际宣传而建立的中国最大的广播电台。西南联大以其强大的思想、学术、人才优势,全力支持了该台的抗战宣传。从1940年该台试播到抗战胜利,先后在该台专任或兼任编辑、播音员和技术人员的联大师生有100余人,成为该台编播人员的主体。

在民主运动低潮时期,1942年1月6日以联大学生自发的“倒孔”运动,打破了“皖南事变”后国统区沉寂的局面。从1944年起中共联大地下党组织、进步社团组织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因此西南联大及昆明被誉为中国抗日大后方的“民主堡垒”。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西南联大的历史使命结束,三校准备复员北返。云南人民依依不舍送别八年来生死与共的联大师生,对西南联大在转移学界风气、开拓边地文明等备加褒扬。

四、联大人杰

“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两弹元勋等一大批英才,还有一批志士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辉煌业绩,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联大在滇八年,总计前后在联大就读过的学生有8000余人。共培养联大学籍的本科毕业生近2500名、专科生约200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籍的本科毕业生1280名、研究生74名,总计毕业约4000名。是当时全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由于作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一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从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表彰大会,向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的23位科学家中有8位是联大校友。

我国自2000年起开始设立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在我国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业绩最突出的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发1次,每次奖励2位科学家。2001年,联大校友黄昆获此殊荣。2003年,联大校友刘东生获此殊荣。2005年联大校友叶笃正获此殊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当选者均为中国科学技术界学术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设立学部,选聘学部委员。以后停止评选。1980年重新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起改称院士。1995年开始评选院士。中国工程院1994年初次遴选院士,1995年开始增选院士。

西南联大除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众多建国需要的优秀人才外,还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其中有的进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有17位联大校友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立而英勇献身。

从1938年至今,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肩负历史的重任,发扬西南联大爱国、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恪守“刚毅坚卓”的校训,为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辉煌的业绩。作为西南联大五个学院之一的师范学院,今天的

继承者——云南师范大学,秉承历史、勇创未来,为国家特别是云南的教育、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8年根据教育部令,西南联大于当年8月增设师范学院,为当时中国的六所师范学院之一。西南联大迁滇,大师云集,名家荟萃,“一时文教之盛,遂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中心”。发展师范教育,培养人才成为当时社会之共同呼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在昆成立,培养了很多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并采取多种方式培养云南师资,对云南的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西南联大三校战时使命结束,返回在即。为了答谢云南人民对西南联大八年的鼎力支持,继续为西南培养师资,教育部决定,西南联大师院留昆独立设置,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是时全校共设有七个系,在校学生约1000余人。60年代初,云南体育学院、滇西、滇南大学撤销,相关专业并入昆明师范学院,学校发展成八个系12个专业,在校学生达2800余人。1984年4月11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8年7月经云南省报教育部批准,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合并办学,组建了新的云南师范大学。

构建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师范大学,已成为云南师大承负的历史重任。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中,它将为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展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参观!

“一二·一”运动展览解说词(试用稿)

(2006年10月)

1945年爆发的“一二·一”运动是继伟大的“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又一次震撼全国的著名学生运动。抗日战争结束后,它是国民党统治区燃起的第一把反内战、争民主的烈火;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工人、农民和爱国知识分子组成的同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第二条战线的起点。“一二·一”运动从1945年11月25日,由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英语专科学校在联大民主草坪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开始,到1946年3月17日争得出殡大游行而胜利结束,历时113天。

“一二·一”运动发生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是云南人民的骄傲,它继承和发扬了云南各族人民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是云南历史上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也是当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省情教育的极好教材。正如闻一多先生殉难前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中所说:“云南省光荣的历史,远的像护国运动,近的像‘一二·一’,这些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一定要发扬这些光荣的历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昆明成为后方重镇,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和中法大学及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纷纷南迁昆明,进步力量在此大汇合,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形成坚强的民主基地。

昆明的民主运动,是和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关怀与领导分不开的。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通过《新华日报》指导在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设在昆明青云街的《新华日报》昆明营业处旧址、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翠湖南路小井巷一号旧址,都表明昆明的民主运动是在中共南方局和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党中央派朱德同志做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和各界爱国人士的团结、争取工作,争取了一批社会上层和地方实力派人士站到爱国统一战线方面来,使昆明民主运动得以蓬勃开展。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8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经长沙迁到昆明,组成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些南迁来的人中,有不少知名的学者,而且有许多还参加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随着他们的到来,带来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火种,促成了“一二·一”运动的爆发。

西南联大当时被誉为国统区的“民主堡垒”,在西南联大的民主墙上,经常有各种进步社团刊出的反内战壁报和漫画。

抗战的胜利使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人们渴望休养生息,治疗战争创伤,重建祖国家园,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妄图夺取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维持其一党专制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于1949年8月25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声明实现和平、民主,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是全民族面临的重大任务。三天后,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到重庆同蒋介石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于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背信弃义,秘密印发了《剿匪手本》,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把大批国民党军队运到内战前线,疯狂进攻解放区,妄图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

为发动内战,控制云南。1945年10月3日,蒋介石派卢汉率部前往越南受降为名,调滇军主力离开云南,同时,命其嫡系部队发动突然袭击,以武力改组云南省政府,将龙云赶下台,由李宗黄代理云南省主席职务,准备镇压共产党领导的云南爱国民主运动。《新华日报》报道了云南改组事件。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独吞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1945年11月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正规军已达八十多万人,11月5日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用一切方法制止内战”。昆明学生酝酿以行动响应。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11月23日,由西南联大、云大、

中法大学、英语专科学校四校学生自治会发起,决定于11月25日在云大至公堂举办反内战时事晚会,但遭到国民党当局禁止,并强迫云大校方不准借给会场。

当晚,时事晚会改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大草坪举行,到会的有六千多名师生和各界人士,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潘大逵四教授先后在会上发表演讲,呼吁制止内战,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会议期间,国民党中央第五军包围了联大校本部,并切断电源,鸣枪放炮,还派特务查宗蕃捣乱,企图扰乱会场,破坏晚会。群众揭穿了特务的面目,将其赶出会场,师生冒着敌人的枪弹,点着小汽灯,聆听四位教授的讲演。大会通过了四大学学生团体建议:发表反对内战宣言,呼吁美国人民和政府,反对美军参加中国内战的提案。大会在《我们反对这个》的反内战歌曲中结束,这时国民党军队已实行戒严,封锁路口不准通行。学生群情激愤,纷纷签名罢课。第二天,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了“西郊匪警,黑夜枪声”的消息,完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愤慨,西南联大、云大、中法大学、昆华工校等十八所大、中学校学生相继罢课,发表了《昆明市大中学生为反对内战及抗议武装干涉集会告全国同胞书》,许多学生到接头讲演,遭到暴徒的追捕。学生们不畏强暴,继续写标语画漫画揭露国民党的暴政。

由于爱国学生罢课,广大群众投入到了反内战、争民主的激流中来。反动派凶相毕露,对手无寸铁的学生实行武力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12月1日上午九时左右,一帮军警、特务带着刺刀、铁棍、木棒、扁担闯进云大,撕毁标语,追打同学,并嚎叫“冲上去”。因云大门口台阶较高,加上学生早有准备,他们居高临下,用石头、瓦片不断还击,特务只好退去。云大当即派人向联大罢委会报信,联大学生当机立断,紧守校门,发动同学用黑板、课桌椅等顶住大门抵御暴徒、特务的进攻。十点左右,二百名佩带“军官总队”符号的武装特务,气势汹汹地向联大新校舍冲来,借口要看联大“民主墙”上的壁报,强行入校。先入校的十余名暴徒一进校就行凶打人,同学们闻讯纷纷赶来,群起反击,并爬上墙头高呼“中国人不打人”,奋力将暴徒逐出校门。暴徒在门外继续行凶,打伤前来劝阻的袁复礼教授等人。当一个暴徒揭开手榴弹,欲往联大校内扔时,南箐中学于再老师急忙上前,将正要行凶的特务拦腰抱住。几个特务将他推到几丈远的地方,随即将已拉开弦的手榴弹向他扔去。随着爆炸声,于再老师倒在了血泊之中。他用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挽救了无数战友。

十一时左右,另一帮暴徒在三青团头目周坤的率领下,闯到龙翔街的联大师范学院,配合反动派安插在学校的特务学生,拆毁师院大门一扇,冲到第三院(食堂前男女宿舍楼下),同学们退到西面楼上,抛掷石块、砖瓦与敌人对战。特务肆意行凶,在饭厅前投掷手榴弹一枚,学生们猝不及防,推开食堂窗口,退入隔壁昆华工校,与工校同学一起进行反击,将暴徒逐出大门。暴徒又打破大门,投进两枚手榴弹,炸倒学生多人。联大师院学生李鲁连头部中弹,在送往医院途中身亡。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被炸,弹片穿入脑中。英勇抢救同学师院女生潘琰(共产党员)被炸倒地,特务龚正德又用尖头铁条向她腹部猛刺三下。三人均于当天壮烈牺牲。一起参加反击暴徒的缪祥烈同学,被炸断了左腿,成了终身残疾。12月1日这一天,有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人牺牲,五十多人受了轻重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

为此,以联大为首的昆明三十余所大中学校成立了罢课联合委员会,并于12月2日为四烈士举行了入殓仪式。12月4日,“罢联”举行烈士公祭,控诉反动派的罪恶。设在联大图书馆的烈士灵堂,庄严肃穆,“党国所赐”的横幅特别醒目,它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政。至24日止,前来公祭的团体达六百五十多个,群众约十五万人次,捐款法币近三千万元。

反动派的残酷屠杀,激起了昆明大中学生的无比愤慨,同学们以“我们决不退下”的誓言投入斗争。罢联根据省工委的布署,组织了上百个宣传队,从12月2日起,走上街头、

郊区宣传,并深入居民中演讲,向各界群众说明事实真相,控诉反动派的罪行,以争取社会各界同情和支持,孤立反动派。学生宣传队在街头演讲、散发传单,为四烈士筹募殡葬费而进行义卖活动。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支部发言人发表了对制造“一二·一”惨案的抗议,联大教职员致函慰问受伤同学。在运动中全市中学生勇敢参加斗争,坚持罢课的中等学校达三十七所,轰轰烈烈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震撼昆明城乡。

“一二·一”惨案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为了援助国民党统治区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学生运动,在党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爆发了为援助昆明学生的游行示威,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一时席卷了整个中国并辐射海外。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12月11日发表了《延安青年纪念一二·九大会,向昆明学生致敬》的社论;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说:“今天是昆明学生无愧于‘一二·九’的后继者,的确是真正的爱国青年。”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也发表声援函:联大校友在重庆集会追悼四烈士,李公朴先生参加追悼会;上海各界群众二万人集会,追悼“一二·一”死难烈士;林汉达、柳亚子、马叙伦参加了于再同志的追悼会;马尼拉等地群众及华侨也声援“一二·一”学生运动;惨案发生后,上海、天津、成都、遵义等地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的暴政,声援昆明学生。

由于大中城市的学生纷纷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的暴政,使国民党当局十分害怕,被迫将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李宗黄调离昆明,将昆明血案祸首国民党云南省警备总司令关麟征停职。

在中共云南省工委的领导下,昆明学生掌握斗争策略,把复课条件同反对内战要求区分开。“罢联”提出了罢课的三大目标(严惩主犯李宗黄、关麟征;负担死难同学之抚恤费,受伤同学之医药费;赔偿一切公私损失等)五条要求(保障人身自由,不得非法逮捕师生;取消禁止集会的非法禁令;负担丧葬、善后费、赔偿公私损失;中央社更正诬蔑学生的消息;继续控诉凶犯力争严惩)。昆明学生通过艰苦斗争,在五条要求达到后,宣告罢课胜利结束。12月27日,“罢联”发表了《复课宣言》,全市三万学生有秩序地正式“停灵复课”,反内战、争民主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昆明学生复课后,立即转入了新的斗争。1946年3月17日,为四烈士举行了盛大的出殡及公葬仪式。出殡行列以“一二·一死难四烈士殡仪”的横幅布标为前导,撞击自由钟开路,由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参加的殡仪主席团走在出殡队伍前面。队伍中有在惨案中被暴徒炸断左腿的联大师院学生缪祥烈,有昆华工校、昆华师范、云大附中、昆华女中、联大工学院、云南大学等校的师生三万多人,行经昆明的主要街道近日楼、金碧路、护国门等地,沿途均设路祭台。昆明群众涌向街头,含悲注目,送别四烈士。下午,殡仪队伍回到西南联大校本部,举行四烈士公葬仪式。闻一多、吴晗教授作了悲愤的讲话,学联代表三万多群众在烈士墓前宣誓:安息吧,勇士!我们将以更坚决的步伐前进,我们要集中一切力量,向反动的中国法西斯余孽痛击!最后公葬了四烈士。至此,“一二·一”运动胜利结束。

“一二·一”运动吹响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它给国民党发动派以沉重的打击,丰富和发展了青年学生运动的经验。随内迁学校的复员和学生的毕业,师生们把“一二·一”运动的精神带到了北方和全国各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国青年学生继续掀起新的爱国运动。他们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发动派的第二条战线,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装斗争,加速了革命的进程,迎来了全国的解放。“一二·一”运动是继“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以来最深入、最持久、规模最大的一次爱国学生民主运动。它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代表了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全国人民共同的迫切要求,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援,逐渐成为全国性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运动。继“一二·一”运动之后,爱国民主运动方兴未艾:1946年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大游行;上海工人举行反饥饿游行;1947年,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举行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总罢课;上海复旦大学学生首先举行了“反美扶日”大游行;昆明学生开展人权保障活动等等。

在昆明,“一二·一”惨案使广大青年学生看清了国民党当局的真面目。他们纷纷觉醒,在党领导下,许多学生纷纷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纵队,有的成了边纵各支队的骨干,有的为了云南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了。在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和云南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起义。1950年2月22日,周保中、陈赓、宋任穷率二野四兵团进入昆明,云南和平解放。

先烈虽与世长辞,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每年“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都有许多大、中、小学学生和各界人士前来参观、祭扫、悼念先烈。我们纪念馆也专门成立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生义务宣讲团,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西南联大和“一二·一”运动精神。

196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四烈士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建“一二·一”运动陈列室,1985年更名“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邓颖超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1992年、1994年,纪念馆先后被列为昆明市、云南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纪念馆被中宣部列为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2006年,西南联大旧址(内含“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和纪念馆)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二·一”运动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区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内战、争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继承和发扬了“五四”和“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青年为祖国的命运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写下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李公朴、闻一多殉难展览解说词

“一二·一”运动反内战爱国民主运动刚刚过去,1946年7月,在昆明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李闻惨案”。国民党发动派暗杀了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和闻一多。

1946年国民党发动派悍然撕毁政协协议,在全面向解放区发动进攻的同时,加强对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血腥镇压,妄图用逮捕、监视、屠杀等恐怖手段把一切爱国者斩尽杀绝,以建立其法西斯独裁统治。当时的昆明“黑云压城城欲摧”,进步力量自西南联大复员后有所削弱。面对白色恐怖,著名的民主战士、民盟中共执行委员李公朴、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中,获得各界人士的支持,同时也招致国民党发动派的忌恨,加紧了对李、闻的暗害活动。李公朴听说国民党特务已把他列入暗杀的黑名单后,毫无惧色,对家里人说:“我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进来。”表现出为民主革命事业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先生和夫人张曼筠外出归来行至大兴街学院坡(现青云街)时,被国民党特务枪击受重伤,于12日清晨牺牲,临死前痛骂国民党“无耻”,并用尽力气说“我为民主而死”。

对于李公朴先生的被害,闻一多怒不可遏,大家劝他暂时避一避,但他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参加了李公朴先生丧葬委员会,并于7月15日去云大至公堂参加为李公朴举行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他发表了他那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演讲》,愤怒地谴责国民党的

罪行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极端蔑视反动派,把生死置之度外,并庄严宣告:“我们随时象李先生一样,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在跨回来。”当天下午,他出席《民主周刊》社举行的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发动派杀害李公朴的罪行。会后,闻一多在归途中被特务暗杀于西仓坡联大教授宿舍门前。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受了重伤。

一城之内,五日之间,两位民主战士惨遭杀害,消息传出,举国共愤。毛泽东、朱德从延安分别电唁李、闻家属,并高度赞扬李、闻“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在上海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邓颖超宣读了周恩来亲撰的悼词:“今天再次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人们异常悲愤,但此时此地有何话说?我谨以自己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有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烈士为民主而死,烈士的血没有白流,它唤起了更多的群众丢掉幻想,投入到埋葬蒋家王朝的战斗中。

李、闻生评述略

李公朴(1902—1946),祖籍江苏常州,生于镇江。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著名社会活动家和杰出的社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1935年任上海各届救国会执行委员。1936年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11月,在上海与邹韬奋等六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世称救国会“七君子事件”。抗战爆发后获释。1939年5月到达延安,率领“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教育和宣传,1941年底到昆明曾开设“北门书屋”,后又开办“北门出版社”,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并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一二·一”运动中李公朴坚决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多次撰文抨击国民党,痛悼烈士。1946年他在重庆“较场口事件”中被特务打伤,伤未愈又回昆投入新的战斗,同年7月11日晚被国民党特务枪击重伤,次日清晨牺牲。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教授,是近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从事诗歌创作。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先后在北京艺专、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清华等高校抗战南迁,他随校到长沙临时大学。因战火所迫,学校西迁,他随“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行走三千五百华里,沿途考察风土民情并写生。1938年任西南联大教授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国和民主运动。1943年后积极参加昆明的民主运动,“一二·一”运动中积极支持爱国学生,向反动黑暗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是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生前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成为记载“一二·一”运动的不朽文献。

外景讲解词

欢迎大家来到“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参观,我是本馆的讲解员学院级班的学生,今天由我给大家做总体的讲解。

1982年11月27日,为纪念“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纪念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并作为“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中坚力量的西南联大,纪念支持“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并为争民主、和平献身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修建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

纪念馆初建于时称“一二·一”运动陈列室。1985年9月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批准,更名为“一二·一”运动纪念馆,邓颖超同志亲自题写了馆名。1992年、1994年纪念馆先后被列为昆明市、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又被中宣部列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2月,纪念馆及四烈士墓又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个中央和国家部委、局选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并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昆明——会理——攀枝花——冕宁——西昌”,成为昆明市唯一一家入选的单位。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占地总面积7000余平方米,内含不可移动文物: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衣冠冢,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联大旧教室等。设两个展馆及一个展室: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云南师范大学校史暨成果展览室,展室面积共计1422平方米。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及“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分别陈列展出了西南联大校史、“一二·一”运动历史以及李公朴和闻一多俩先生的生平事迹三个展览,共计展出696幅历史图片,12幅图表,161件实物,300余万字,是目前全国有关西南联大及“一二·一”运动资料最多、最集中的展馆。

“一二·一”运动纪念馆建馆至今,共接待海内外各界人士90余万人次,其中90%为大、中、小学学生,每逢清明、“五·四”及“一二·一”纪念日期间,他们都到这里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及成人宣誓仪式。李岚清、李铁映、周培源、雷洁琼、费孝通、王汉斌、彭珮云、孙孚凌、朱光亚、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学者均来馆视察和参观过。

20多年了,纪念馆已成为宣传云南、昆明的重要窗口,以及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和阵地。西南联大和“一二·一”的历史虽然都已成为历史,但历史不容遗忘,历史创造的伟大精神更不容遗忘,让爱国主义精神永

驻人心!

各不可移动文物介绍:

1、“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建于1946年3月,在216平方米的墓地上,从右至左排列着于再、潘琰、李鲁连、张华昌四烈士的水洗石长方形墓,墓前各有墓碑一块。上刻烈士姓名、籍贯、所在学校、终年春秋。四烈士墓的后方正中间是高3.2米,宽3.55米的自由女神像浮雕石屏。自由女神身后跟随着无数热血青年,呼唤光明;石屏基座上为阴文镌刻的冯至、萧获等人写的5首悼诗。四烈士墓前是闻一多先生衣冠冢。烈士墓四周有铁链围栏。进入墓台的台阶之上刻有一柄“自由民主”之剑,象征了闻一多先生的勇敢战斗精神。整个陵园为参天塔柏翠竹衬托,庄严肃穆。墓地正前方两侧矗立着两根高3.5米的石雕火炬柱,两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其基座上镌刻着闻一多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是记载“一二·一”运动的不朽文献。同时,四烈士墓后还有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公朴先生的衣冠冢,因“李闻事件”的特殊历史关系,1980年3月26日而从昆明西山迁移至此。

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位于四烈士墓西侧,立于1946年5月4日,碑为墨石,由碑首、碑身、碑座和石拱券组成。碑首半圆形,高0.55米,宽1.23米。通高3.5米。碑额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由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题写。碑文由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写,联大中国文学系系主任罗庸书丹。被称为现代“三绝碑”。碑文详细记述了西南联大前后九年的办学经历,是一篇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杰作。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阴面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同年而立,碑为墨石,碑身高2.28米,宽0.88米,碑首为圆形,高0.6米,宽1.23米。碑座高0.65米,宽1.23米。通高3.5米,碑文由联大校志委员会纂列,楷书、阴刻,27行,共记抗战八年联大投笔从戎学生834人名单,是西南联大学生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

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旁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独立设置题写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标柱,为火炬形,寓意联大光荣传统代代相传,背面有“教学相长”四个篆字。

4、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教室,为土坯墙,铁皮顶,东西向,长条形,长16米,宽5.8米,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艰苦办学的历史见证。

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 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与设在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的高教界两颗璀璨明星之一,在秦岭与巴山之间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文化弦歌,不仅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收容流离失所的沦陷区广大师生,培养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建设者,而且奠定了抗战时期及战后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根基。 然而,目前西北联大的历史处于被遗忘的边缘,无论对西北联大办学地周围的群众,还是对西北地区的文化教育界来说,它都已经成为“一所鲜为人知的大学”。如果不及时地去追寻它的点滴、缀连它的足迹、回味它的历程,它也许将永远沉寂在历史的风烟中。 1 西北联大的研 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 1979年到2012 年4月的资源中, 以“西北联大” 和“西北联合大 学”为论述主题 的文章共9篇, 且简要介绍性的 多,研究性的少。 同时,组成西 北联大的学校或由西北联合大学分立出来的学校,在编写校史时对西北联大的历史有简要的、线索式的叙述,比如西北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的《西北大学史稿(上卷)》(1902-1949),王明汉、衡均编的《西北师范大学校史(1939-1989)》,刘基、丁虎生主编的《西北师大逸事》,《北京师范大学校史》(1902-1982),《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1895年10月至1949年1月),《回忆北洋大学》等等。 另外,通过“百度”可以搜索到两篇网络博客文章对西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有所探究。一篇是刘利民的《走出一片蓝蓝的天——西北联合大学记忆》,对已有的部分有关西北联大的回忆进行梳理之后,阐述了西北联大的来龙去脉;另一篇是刘明伟《“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之办学比较》,主要以西北联大为对照物,分析了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原因与经验。 可以看出,专门研究西北联大的严肃的学术性文章非常少见,系统展示西北联大历史的学术专著至今没有,更不要说能形成一个较稳定的西北联大研究学者群了。 与西北联大研究的冷清相比,对同样是抗战期间由几所大学内迁合组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却呈现出一番热闹的景象:在“中国知网”1979年到2012年4月的资源中,以“西南联大”和“西南联合大学”为题名的文章达600多篇;关于西南联大的学术专著已经出版的有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西南联大历史时空中的观照》、闻黎明《抗日战争与中国知识分子——西南联合大学的抗战轨迹》、杨立德《西南联大教育史》、谢泳《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等十多种,且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研究群。 因此,相较于西南联大的研究,西北联大的研究目前还基本处于被学术界遗忘的角落,属于一块有待学术界开发的处女地。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史馆讲解部分

下面我们进入“走向辉煌”部分 学校精神校名是由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第五套人民币百元版 该部分分为11个板块来介绍学校从2001年9月组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到2013年学院在改革发展中所取得的突出成绩。 “重德、精业、求实、创新”是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也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它既是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深化。既要求学生技艺精湛,更注重学生不断完善思想品德,以踏实、勤奋、创新的精神上下求索。 办学理念和校训内涵相呼应,诚信、能力、特色、创新分别与重德、精业、求实、创新相呼应。彰显出学校的办学秉承的理念:以育人为本,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领导关怀在一个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特别是近年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情切关怀。这里展出的11副图片,着力反映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历代学人为了国家建材行业的发展,上下求索。 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地重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根据专业和市场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任成才培养模式。如材料技术工程专业,选用需求定向、工学交替无缝对接模式。学校根据企业及行业的需求,安排理论和实践专业课程,通过校内外实操和定岗实习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学校引企业入校园,引产品入实训,引工程入课堂,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推广“厂中校、校中厂”模式。目前,学校共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拥有实验实训室138个,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79个。如:学校与绵阳力道有限公司共建设计工作室,与北京欣利伟共建“校中厂”,与长虹集团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等。同时,学校在校内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81所、国家建材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以及各类技能考核培训机构。技能鉴定、考核、培训面向校内学生,通过建立“双证书”制度,实现了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0%以上。 目前,学校共开设50余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示范性专业5个。材料类特色专业群在全国建材类职业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电子信息、机电等一批优势专业群支撑地方支柱性产业的发展。学校主编或参编各类专业教材150余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30余部。 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特征,校企共同构造了“能力本位+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院级精品课程54门。 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立了“一个体系、两个课堂、全员参与”培训机制,弘扬“两弹一星”和“抗争救灾”的伟大精神,实施综合素质工程,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增强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创造能力。在第二课堂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文艺表演、作品展览等活动,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陶冶学生情操。在图片展示中,学校艺术系学生刘琴在2010世界华人创新设计大奖上获银奖。右下角的图片展示的是学校机电系代表队在全国3D大赛现场的图片,该团队荣获团体一等奖。 下面我们看的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学校历年的招生情况,自2005年以来,招生人数始终保持在3000人以上,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这充分说明了学校所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连年攀升。 师资队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三组灯箱翔实的勾画了学校的狮子情况。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45人,副高以上职称155人,省级教育名师人(肖争鸣教授),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人(左明扬),荣获国家建材行业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人(杨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材料技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拥有院级教学团队12个,拥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 文冯友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新稿)

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参观西安工程大学校史馆! 前言 西安工程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等学校,现为中央和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政府管理为主的学校。 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织科,其后历经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西北联合大学机织工程系、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等多个办学阶段。1978年独立建校,成立西北纺织工学院,隶属纺织工业部。1998年,学校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经过百年风雨历练,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8万余名,为地方、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史展分“实业报国负重奋进”(初创阶段1912—1978年)、“务实开拓砥砺前行”(学院阶段1978—2006年)、“秉承传统再创辉煌”(大学阶段2006—至今)三个部分,讲述了西安工程大学风雨沧桑一百载,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办学历程。 一、独立建校前阶段 实业报国负重奋进(1912—1978年) 1912年,鉴于发展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意义,北京工业专门学校筹设了机织科,这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纺织系科之一,也是我校前身纺织工程系办学历史的开端。 1924年北京工业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大学,1927年北京工业大学更名为京师大学工科,1928年京师大学工科更名为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1929年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更名为北平大学工学院。虽然学校多次更名,但机织科一直是学校的主要系科,并于1928年改名为机织工程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机织工程系随北平大学工学院迁至陕西,先后隶属于西安临时大学和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西北工学院成立,以原北平大学工学院机织工程系为基础,组建成纺织工程系,成为西北工学院的主干系之一。

西南联合大学

中国教育史最璀璨的明珠 -----------西南联合大学 自清末民初引入现代大学制度以来,中国大学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现如今并没有一所中国大学在世界上有足够的影响力,但是在中国曾经的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方,却有一个培养出获诺贝尔获得者的好大学。至今人们提起它,都在国内和国际上有极高的声誉,这所学校就是西南联合大学。在上这门课程之前我只知道在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所学校,但通过课程的学习加上对于资料的整理让我的内心对这样一所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为之一振。这样一所学校及其所取得的旷世成就深深的吸引了我。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Israel说过:“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以下是我对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的一些看法,及对其成功原因的一些分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存在的时间不满9年,就读学生不过八千,而且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学、教育、新闻、出版、工程技术、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少西南联大校友成为业务和政治骨干。在台湾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联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这所在抗战期间临时组建的大学.为什么能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培育出超过北大、清华、南开30年里培养的人才,取得了堪比牛津、哈佛、耶鲁的辉煌成就?西南联大培养杰出人才的秘诀何在?西南联大的教育成功应该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人以怎样的启示? 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办学理念的相融相契——西南联大成功联合的根本所在

2020年村史馆解说词

村史馆解说词 村史馆解说词 欢迎各位领导和来宾来到五一村史馆,迎面看到的是我们制作的五一村的一分钟宣传短片。建这个村史馆,既是为了纪念30年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向国庆60周年献礼,更是为了铭记五一历史、教育青年儿童、共创美好明天。从常州市的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五一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东北部,南靠沪宁高速横山道口,交通出行还是十分便捷的。。五一村由8个自然村和一个新村组成,户籍人口2526人,占地2.5平方公里,各个自然村和重点企业的分布能在五一村地图上反映出来。五一村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面请大家了解下五一村的党组织和村委会的演变史。1958年初建立了村党支部;1988年5月升格为村党总支;1993年5月18日建立村级党委,下设8个党支部,党员有220人。五一村党委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一村委会的发展道路和全国各地大致是一样的,经历了从高级合作社到生产大队再到建立革委会,直到1983年成立村民委员会。1997年,五一村委被评为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在我们左手方的马头墙上,记录了一些对五一昨日的回忆。昔日的五一村是“芦花白茫茫,野鸭满天飞”的芦苇滩,地理条件闭塞,村级经济落后,百姓生活贫困。穷则思变,如何变。五一村人认准一个理,大力发展经济。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才有五一村今日的喜人局面。首先从农业做起,五一村于1951年起进行土地改革;1982年开始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1996年率先推进“一田制”改革,办起了12个小型农场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农业的发展,富余劳动力的增加,当时村党支部一班人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大力兴办工业企业,不断加快创新投入,促进了五一村工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五一村现有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4家,分别为:江南集团、兰陵集团、合成材料厂、华耐衬里厂。2008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55.9亿元、销售收入55.8亿元,经济实力可谓是“常州市第一村”。创业之初,面临着资金短缺、项目缺乏、销路面窄的困难局面,村委一班人处处发挥带头作用、迎难而上,创办了横山五一刀模厂、武进防腐材料厂和五一钢球厂。现在村里2个大型集团公司分别是江南集团和兰陵集团。江苏江南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7月,是首批全国乡镇集团之一。集团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至2008年底,集团拥有固定资产20亿元,流动资金16亿元,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是全国500强企业,江南集团现有4个总厂,员工3250余人。江苏兰陵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创立于1980年,占地25万平方米,员工近600人。2008年,集团完成工业总产值4.36亿元。旗下的“兰陵”牌涂料是中国驰名商标,被广泛用于人民大会堂、火箭发射架等防腐工程。另外,五一村还有合成厂和华耐厂等10多家企业。接下来请跟着我走,这个房间内放置着我们五一村五、六十年代生产和生活器具的实物和图片。能更直观的了解下旧时的生活,大家可以随意看看。看完请继续跟我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五一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逐步过上了全面小康生活,大家从墙上村民运动、住房、出行等照片就能看出来(用光束笔来指),真正实现了吃讲科学营养、穿着气派时尚、住房舒适宽敞、行有机动车辆、文化娱乐多样、生活社会保障。200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5488元。幸福的笑容时时展现在村民的脸上,成为五一村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五一村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手势)这边是领导视察五一时留下的照片,其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国家副总理回良玉、政协副主席王文元等。大家这边走。五一村通过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受到各级领导和百姓的肯定,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成为五一村继续奋进的新起点。这边是五一村近年来获得的部分荣誉。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村民的努力,也离不开为五一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村民代表。我们选择了一些典型代表,大家可以简略看一看。经济的发展,村级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村委大力投入社会事业建设提供了物资保证。五一村成为常州市首批通过五化三有的行政村之一,道路硬化达到100%并成为常州市第一个实现村级主干道路“白改黑”村。还把村里的河塘建成了天然泳池和免费垂钓区。大力实施村庄绿化,绿化率达到了30%。积极推行垃圾袋装化村,并成立专门的物管中心,成为常州第一个全村物业管理化村。大型的公园和广场美化了五一村的环境。村委还投入1.6亿元努力打造了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亮点——五一新苑。同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和老年人活动的开展,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和老有所乐。2005年,五一村成为使用管道天然气“全国第一村”,长江水、数字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都是一应俱全。五一村在加快发展一、二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建立了“江南一条街”,既完善了农村功能,又方便了村民生活,更打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五一村在开展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同时也牢抓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学习型村、学习型企业创建的同时,深入开展了“十星级学习型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并成为了常州市第一个全国文明村。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个电视宣传片,能更好的加深对五一村情况的了解,看完各位领导这边请。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五一村将牢牢把握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条主线,努力把五一村建设成为五一特色的新农村,更加美丽的“江南一枝花”。感谢各位领导的参观,您的每一次光临都是对五一村的关心与厚爱,衷心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的解说就到这里,谢谢大

校史编写方案

淮阳中学校史编写工作方案(草稿) 2018年,淮阳中学将迎来建校115周年纪念,根据学校制定的“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原则,届时淮阳中学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庆祝活动,撰写校史已经列入纪念活动的一部分。 校史的编写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编写《校史》,对于回顾和总结学校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继承弘扬一直以来学校坚持的宝贵精神和优良学风、教风、班风校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振奋精神,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推动校史编辑工作稳步推进,确保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校史编撰工作是一项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记载历史、教育后人,传承历史,激励未来。我校校史将记录学校风风雨雨中演变的历程,应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光荣的历史,也应是一部有特色的历史,它将成为淮阳县及淮阳中学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校史编写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编写校史为主要任务,存史立鉴,为学校今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校史编写原则: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述而不论,科学规范;全面记录,远略近详;经纬结合,时段分割;以志为主,图表为辅。三、校史系列编辑分工: 《淮阳中学校史简明读本》负责人() 《淮阳中学大事记》负责人() 《淮中骄傲》(知名校友辑录)负责人() 《图说淮中》(画册)负责人() 《淮阳中学教师作品选》负责人() 《淮阳中学校友及学生作品选》负责人() 《校庆专题片》脚本撰写( ) 《校史展室文字解说词》负责人() 《淮阳中学知名教师名录》负责人()配发照片事迹简介 四、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副组长: 组员:全体校委会成员 2.特邀顾问:(建议县志办领导和政协文史委领导) 3.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西南联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 题目:第141讲《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意义》 嘉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 时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 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 现场实录 陈平原:谢谢主持人跟在座各位朋友,今天我讨论一个题目是西南联大的意义,70年前,就是1937年11月1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撤退到长沙,三校旧生1月18日开始报到,三校学生报到人数是1120人,第二年因为战局的发展,兵分三路,撤退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7月3日联大结束,三校各自返回平津。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国立、省立有108所,职员4200人,学生4万多,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这些高等学校是141所,教员一万多人,学生八万多人,大学生没有减少,还在发展,这个是那时候高等教育的情况。不管怎么说,那个年代没有因为战争而把中国大学摧毁,反而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给日后中国的建设发展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1年10月25号,解放日报有抗战以后学校集中的区域,大部分东南沿海大学到西部去了,包括遗憾、四川、东北、中央大学等等,这些学校撤退到了成都,在重庆学生有7千人,有女子师范学院等等,在昆明学生有4500人,在贵阳学生大概有七千人,在西北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等等,还有在两广,没有被侵占的地方,有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等,在江西有湖南大学师范学院,就是钱钟书先生的父亲就是在那个师范学院,除此以外,在上海还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因为这个时候是1941年10月份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所以在租界还可以办学,这些学校以后都撤掉了。 到了80年代、90年代我们重新整理发现,当时是西南几个省,云贵川几个省统计,发现从东南大学迁到云贵川的大学有56所,中间还有一些没有列在里面,比如1941年从西南重新迁回去,有的是还没有迁多,但是即便如此,还有几所大学,山东医学专科学校,还有国立音乐学院等等,这些大学没有被列入。最近十年,学术界开始关注,抗战中大学内迁的研究,讨论他们如果历经千辛万苦从东南迁到西南或者是西北重新办学,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协助了西部地区思想、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状态,因为战争绝大部分的大学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且坚持下来,最后能够坚持,众多学校之间唯一能够比的是前苏联,我们看苏联的教育史家如何谈那一段历史。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卫国战争形势,不能不影响到国民教育和苏维埃学校活动,成千成万高年级学生,老师和大学生,满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离校参加了民兵、红军和游击队,为了抢救高等学校的物质、文化财富,高等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进行了奋不顾身的斗争,把34所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馆珍贵陈列品,撤退到国家的后方。斯大林格勒消灭法西斯后第八天,一批教授又到这个被彻底破坏的城市,莫斯科大学有数百名教师和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保卫祖国的斗争。1941年6月22号打仗,到了10月份,眼看着莫斯科很可能保不住,当时的中央命令把莫斯科大学迁走,迁到土库曼斯坦北部,两个月时间重新复课,第二年战争进一步推进,土库曼也保不住,又迁了一次。不过随着苏联红军战略转移,莫斯科大学又重新迁回莫斯科。莫斯科大学漂流在外的时间,其实不到一年半,他们也有大学的内迁,但是因为时间不长。 中国人对学问的重视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大学教授牺牲,但是没有让大学教授上前线当兵,换句话说当时的国民政府意识到战争的长期性,而且坚信最后中国人能够打赢,让大学生留在校园里面,让大学教授继续他们的研究,战争中大学教师、学生的牺牲的比例比起其他的国家要小得多。

校史馆讲解员招募通知及相关校史馆事项

关于江西理工大学校史馆招募讲解员的 通知 各学院: 我校校史馆始建于2008年50周年校庆之际,至今正式运行已将近6年时间,接待各级领导、专家、校友等超过万人。校长办公室聘请了多批校史馆讲解员,他们为推介宣传学校、展示学校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较好地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目前,担任讲解员的部分同学即将毕业,为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高素质讲解员队伍,继续做好校史馆讲解工作,特补充招募若干名讲解员志愿者。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招募对象 学校全日制2012级、2011级在校本科生。 二、招募数量 校史讲解员拟招募7人。 三、招募条件 1.热爱学校,了解学校,有志于弘扬宣传学校光荣历史。 2.刻苦学习,乐于奉献,能够较好处理学习与讲解工作关系。 3.普通话标准,口才较好。有诗歌朗诵、演讲基础,英语口语能力较强者优先。 4.身体健康,形象气质佳。男生身高要求170cm以上,女生身高要求160cm以上。 四、招募办法 本次招募报名采用自愿报名和学院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名额不限)。望各位同学积极参与,踊跃报名。 有意者请登录校长办公室网站浏览相关通知并认真填写“校史馆讲解员报名表”,于2013年5月15日前发至 438035449@https://www.360docs.net/doc/ad15236432.html,(校办陈老师邮箱)。

校办将组织招聘工作小组进行面试、筛选产生入选名单。 五、讲解员培训 校办将组织对入选人员进行有关校史知识、讲解技能培训。 六、奖惩机制 1.正式录用的讲解员服务满一年,经考核合格,将颁发“校史馆讲解员”证书。考核优秀,将授予“优秀讲解员”荣誉称号。 2.参照校内勤工助学岗标准,结合讲解工作时间计算发放酬金。 3.择优推荐参与评优评先。 4.择优向学院推荐德育素质加分。 5.每学年考核一次,对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附件:江西理工大学校史馆讲解员报名表 校长办公室 2013年5月4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云南师范学院留昆旧址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旧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训刚毅坚卓 校歌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为联大校歌。歌词中的“仇寇”二字原为“倭虏”。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阀。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著名教师 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 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

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 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 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 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廖世承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的因由及其经过

廖世承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的因由及其经过 廖世承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的因由及其经过 我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是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的创始人。创办于战火之中的国师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之一。回溯历史,人们会问:国师为何会创办于抗战前期?院址为何选择在湖南安化蓝田?廖世承为何成为执掌国师的人选?本文以史料作基础初步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基础教育质量的滑坡和民族危机是国立师范学院创设的因由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在中华民国的发展随着政策的转变而几经起落。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了《师范教育令》,将高等师范学校定位国立,由教育总长在全国范围内规定地点及校数分别设立,以造就中学校、示范学校教员为目的,对高等师范教育可谓相当重视。1922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决定将高等师范学校提高程度,称为师范大学校,由此掀起了“高师改大”的风潮,六所高等师

范学校升格的结果却是师范大学仅剩下北京一所,其他五所均改成了普通大学,高等师范教育由此陷入低谷。1932年10月,教育部拟定的《改革我国教育之倾向及办法》中甚至提出:“现行师范教育一律取消,小学师资以中学毕业,受一年师范训练者充之;中等师范以大学毕业,再受一年师范训练者充之。” [1]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忽视可见一斑。到三十年代中期,高师停办导致中等学校师资缺乏教育训练、中等学校教育质量低下成为一致公认的事实,“如教员之无道德修养,对学生不能有人格的领导;教育界风气的不良,青年缺乏良好的训练;中学教材教法之成问题,学生程度之低下;教师不会做职业的指导,毕业生出路之成问题;办学者对于体育卫生之不会领导,青年体质之不能增进。”[2]师资缺少教育科学的专门训练,势必损害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个道理逐渐为当局认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服务于战争的人才严重匮乏,使国民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观念大为改变。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指出“过去吾国所谓新教育者之病根,大要不外数端:学校徒偏重课本之讲授,而忽略德行之指导,此由于修己合群之德育未加重视者,一也。运动之目的在竞赛,操场之建筑为点缀,此由于强身卫国之体育全被误解者,

校史馆解说词

黄 冈 职 院 校 史 馆 解 说 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校友们,欢迎你们来到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我是今天的讲解员某某。我们即将参观的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史馆,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请跟我往里面走。在参观之前提醒大家:校史馆是我们全校师生的智慧结晶,希望大家在观看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各项财产。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说是与共和国同行,走过了 65年的辉煌历程,65年春华秋实,喜育桃李十万,65年斗转星移,旧貌已换新颜。大家请往这边看。首先映入眼帘的这9个鲜红的大字就是我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办学战略,我校在 树品牌,创特色,建示范 这样的办学战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而分列其两边的就是我校的校训了,我校在这样的校训精神指引下,已经形成了 以崇德为方向,以强能为目的,以务实为方法和手段,以创新为动力 的办学思想。 大家在理解完校训之后,请往上面看,这个圆形的图标就是我院额校徽了,大家是不是觉得很耐人寻味呢?整个校徽是以寓意着充满希望的绿色为底色,同时以黄冈两个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H和G为基本框架的,H在这里衍生成一条成才之路,是学院为学生成人成才就业创业铺就的通向社会谋求发展的阳光大道,而在我们看到H中间这一横时,是不是感觉像是看到了一只展翅飞翔的大鹏呢?同时它也寓意着一本翻开的书,代表着全院师生正在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看完这些请往这边看: 扬子江为我们欢快奔腾,大别山为我们引吭高歌。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我校的校歌了,我校校歌是由原任书记涂普生作词,胡耀武作曲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更值得黄职学子骄傲的是,我校校徽以及校歌在2008年1月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 校歌、校徽、校训 展评颁奖大会上,均荣获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学院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支持,李先念、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来我校实习基地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教育部以及省市级各级领导,也多次来

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阶段测评1(2015年版) 1.单选题 1.1《资政新篇》的致命弱点是() D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1.2当维新派得知守旧势力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能求助于拥有兵权的()D袁世凯 1.3 1861年清政府设立的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是()B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1.4 1836年,扬言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是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B义律 1.5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标志是()A金田起义 1.6 1913年6月,袁世凯为实行尊孔复古向全国发布了()C《通令尊崇孔圣文》 1.7最早规定外国列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不平等条约是()C《五口通商章程》 1.8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史称()D百日维新 1.9 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10 1911年4月27日,黄兴亲自带领120多名革命志士发动了()A黄花岗起义 1.11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受慈禧太后委派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的是()B李鸿章、奕匡 1.12 由清政府选送,后来成为着名铁路工程师的赴美幼童是()A詹天佑 1.13 1914年5月,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成果后炮制了()D《中华民国约法》 1.14 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核心是()A儒家思想 1.15 在戊戌政变发生后拒绝出走,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A谭嗣同 1.16 标志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历史事件是()B清帝退位 1.17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 C《天津条约》 1.18 近代中国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的时间是在()B洋务运动时期 1.19 在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中,崇厚创办了()C天津机器局 1.20 1844年,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扩大领事裁判权的国家是()C美国 1.21 维新运动期间,被维新派痛斥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的是()B科举制度 1.22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自()A《进化与伦理》 1.23 1894年11月,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人是()C孙中山 1.24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C《辛丑条约》的签订 1.25 金田起义后,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有利于起义的发展的措施是()A永安建制 1.26 对洋务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B冯桂芬 1.27 下列不属于近代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代表作是()B《十款天条》 1.28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D内阁总理大臣 1.29 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A工业革命的发生 1.30 1890年至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每年平均入超额为()A 770多万两 2.多选题 2.1 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先后被杀的太平天国将领是()A杨秀清B韦昌辉 2.2 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主要是为了()A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B交通运输的需要 C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2.3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提拔的主要将领是()C李秀成D陈玉成 2.4 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民族主义的内容包括()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2.5维新变法失败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有()C京师大学堂D各地新式学堂 2.6袁世凯为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制定了()A《暂行新刑律》B《戒严法》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

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第四、六章正文)(8月27号)

第四章西南联大的教学管理及其思想 西南联大八年,教学自然为其主要活动之一。其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无不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独特之处。联大“通识教育”思想则是其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识教育成功应用于其教学活动之中,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其独特价值。此外,研究生教育及留学生的选派,也显示出西南联大教学方面的特别之处。 第一节联大课程设置及其特点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以后,即开学开讲,其继承原三校课程设置传统,统筹兼顾,综合考虑,着手制定西南联大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值得总结。 一、联大课程设置 早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渡联合组设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时,即行制定《长沙临时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分院系设置教学课程。西迁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7年至1946年分学年度分别制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如1937至1938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38至1939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1945至1946年度必修选修学程表等等。这些学程表,规定各学院各系专业所开课程,以及每门课程的学分、必修或选修情况、授课教师等。以下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课程设置的相关情况给予具体陈述与适当分析。 (一)各学院各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状况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后,分学年分别制定学程表,对各学年所开课程做出明确规定,此处即以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为代表做一描述,以呈现联大课程设置的一些具体情况。① 1940年至1941年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师范学院五大学院。每一学院又分若干系,如文学院分为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社会学系、哲学心理学系,共五系;理学院系分为算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地质地理气象学系、生物学系,共五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共五系;法商学院分为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商业学系,共三系;师范学院分教育学系、公民训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算学系,共六系。 就文学院中国文学系而言,其所开课程主要有文字学概要、声韵学概要、中国文学史等概要性课程,有历代文选(唐、宋)、历代诗选(唐)、词选、中国语言文字学专书选读(说文)、中国文学专书选读(诗经)、中国文学专书选读(左传)、中国文学专书选读(庄子)、中国语言文学专书选读(古籀甫)等选读性课程,有古文字学研究、古音研究、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中国文法研究、中国音韵史专题研究、汉越语研究、铜器铭文研究、六国文学研究等专题研究性课程。另外,还开有各体文习作、校勘实习、中国小说、杂剧与传奇、中国文学批评、古代神话、陶谢诗等课程。中国文学系既有宏观性的课程,又有分期分体裁设置的课程,既有专业基础性课程,又 ①《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各院系必修选修学程表》(1940年至1941年度),以下对课程设置的描述,请参阅《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三)《教学、科研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4-233页。

展览馆影片解说词

郑各庄展览馆影片解说词 恢弘大气的皇城王府,小桥流水的红楼岛; 现代时尚的温都水城,古朴典雅的南牌楼。 这是京郊大地一朵奇葩,这是北京最美的乡村,这里是壮志满怀、阔步向前的郑各庄! 郑各庄展览馆概念设计方案 一、主题主线 展览以“北京最美的乡村”为主题,突出在党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郑各庄人在黄福水同志带领下,忠实践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主线,艰苦奋斗、兴村富民、开拓创新,促进村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进步。 二、设计构思 致力运用淬炼后的东方美学来诠释郑各庄的发展之道,使整个展厅同时具有古典精髓与现代特征,让时尚简约与深厚底蕴相得益彰。 三、平面布局 整个展览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村庄概况、第二部分创业初期(1986-1996)、第三部分励精图治(1996-2006)、第四部分发展壮大(2006-今)、第五部分继往开来。 四、参观路线 宽敞的通道结构,合理的人流走线,舒适的观赏视角,前进后出的出口设置,符合一般参观习惯。 五、整套设计方案,独具匠心的构造了十大看点—— 1、主题鲜明的序厅 2、区位优势电动图表 3、史话郑各庄立体卷轴影像系统 4、1949-1986村庄多媒体互动查询 5、时光隧道 6、印象郑各庄魔幻光影沙盘 7、三维立体弧幕影院 8、新闻媒体报道互动魔镜墙 9、高科技VR自驾游 10、多媒体互动触摸桌 六、设计方案

展馆看点之一:主题鲜明的序厅 序厅提取郑各庄典型特征作为设计元素。米色地砖和黄色光韵凸显皇城气运;荷叶造型与顶部云纹交相辉映,恰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契合水城特质;主背墙体利用立体钻石造型形成黄金分割,象征村庄璀璨夺目的支柱产业。 序厅右侧领导关怀区域,设置超高清LCD液晶播放系统,循环演示郑各庄人在跨越一切障碍的历程中,受到国家、北京市、昌平区等各界政府和领导亲切关怀视频图文。 展馆看点之二:区位优势电动图表 区位优势超大电动图表,动态演绎郑各庄位于京畿龙脉、亲山近水的独特区位优势;与前方触摸屏实现有机互动,拓展展示内容。 第一部分一级标题“村庄概况”简洁醒目;展示空间通畅大气,配合图案成像灯光,烘托空间氛围;借助灯箱图文,展示村庄历史沿革、皇城史话、水城神韵。 展馆看点之三:史话郑各庄立体卷轴影像系统 郑各庄北望绵绵燕山,南延京城龙脉,自明代成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灿烂的历史文脉吸引着海外宾朋络绎而来,古朴典雅的卷轴造型从展示墙体一直延伸到顶部,仿佛打开的历史画卷,结合投影播放系统,向人们娓娓阐述郑各庄的悠久历史。 展馆看点之四:1949-1986村庄多媒体互动查询 观众伫立多媒体互动查询系统前,轻点屏幕循环变幻的年份数字,即可深入了解对应年份郑各庄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创业初期”,集中展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黄福水为村书记的党总支部领导下,郑各庄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开创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 展区借助图文内容、触摸屏展现昔日郑各庄破败不堪的村容、穷困辛酸的苦日子,突显今日的化碟之变,幸福来之不易。借助液晶电视播放当年组建土方施工队、集资购买运输车的酸甜苦辣。 展区辅助展线阵列的展示结构,手法细腻的历任党支部书记人物雕塑,配合简要介绍,见证村庄往昔历程。 展馆看点之五:时光隧道 时光隧道总长30米,在设计过程中,巧妙借助艺术灯光,营造光影随行、科技现代的空间氛围,时光隧道两侧发光字集中展示宏福集团下属企业、村企荣誉、重点工程内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化劣势为亮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