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无穷级数概念与性质

教案1.无穷级数概念与性质
教案1.无穷级数概念与性质

高等数学教案1

第十一章 无穷级数

编写人:吴炯圻

I. 授课题目: 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Ⅱ.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

2、掌握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3、会采用级数敛散的定义或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判断较简单级数的敛散性;

4、了解柯西审敛原理。 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级数收敛与发散的定义; 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无穷个数量求和与有限个量求和的差别。 关键: 1.会把级数的问题转化为部分和序列来处理;

2.熟悉数列的收敛与发散的判别.

Ⅳ.讲授内容:

第一节 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

一、常数项级数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 1.古代人如何求圆的面积?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已经利用无穷级数的思想来计算圆的面积.

在半径为1的圆内作内接正六边形, 其面积记 为1a , 它是圆面积A 的一个近似值. 再以这正六边 形的每一边为底边分别作一个顶点在圆周上的等腰 三角形 (图1-1) , 算出这六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之 和2a . 那么21a a (即内接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也是

图1-1

A 的一个近似值, 其近似程度比正六边形的好. 同样

地, 在这正十二边形的每一边上分别作一个顶点在圆周上的等腰三角形, 算出这十二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之和3a . 那么321a a a ++(即内接正二十四边形的面积)是A 的一个更好的近似值. 如此继续进行n 次, 当n 是较大的整数时,得到的正多边形的面积

n n a a a s +++= 21就很接近A 的值了.

2.常数项级数的概念

古代数学家刘徽时代,人们只懂求有限个量之和,没有极限的概念,仅能把求圆面积的步骤和准确性停留在有限的数n 上。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自然认为,当n 无限增大时,则

n n a a a s +++= 21的极限就是圆的面积A ,即

)(lim lim 21n n n n a a a s A ++==∞

→∞

→. (1.1)

这时,上式右边括号中的项数无限增多,出现了无穷个数量累加的式子。

一般地, 给定一个数列 ,,,,,321n u u u u , 则由这数列构成的表达式

+++++n u u u u 321 (1.2)

叫做(常数项)无穷级数, 简称(常数项)级数, 记为

∑∞

=1

n n

u

, 即

∑∞

=1

n n

u

+++++=n u u u u 321,

其中第n 项u n 叫做级数的一般项或通项.

上述级数的定义只是一个形式的定义,怎样理解无穷级数中无穷多个数量相加呢? 联系上面计算圆的面积的例子,即(1.1)式,用有限项的和S n 的极限来定义无穷多个数量相加的“和”,我们自然要问,对一般的级数是否也可以这样做?

这个思路是对的。

为此,我们把级数(1.2)的前n 项之和s n = u 1+u 2 +…+u n 称为级数(1.1)的部分和, n 依次取

1,2,

时得数列 s 1, u 2 ,…, u n … 称为级数的部分和数列.

在上面求面积的例子中,部分和数列收敛(为什么?),并由此求得面积, 即求得无穷多个量之和12....n a a a A ++++=。

但是,能否由此推断, 所有级数的部分和数列收敛都收敛? (提问, 允许各种猜测.) 事实上, 正像一般的数列未必收敛一样,部分和数列也未必收敛。例如 1+(-1)+ 1+(-1)+ 1+(-1)+ 1+(-1)+……=1

1(1)n n -∞

=-∑.

其部分和数列是:1,0,1,0,…….,它显然不收敛。

总之, 部分和数列}{n s 可能收敛, 也可能发散, 我们可据此定义级数收敛或发散. 定义 如果级数

∑∞

=1

n n

u

的部分和数列}{n s 有极限s , 即s s n n =∞

→lim , 则称级数

∑∞

=1

n n

u

敛, 这时极限s 叫做这个级数的和, 并写成

s = u 1+u 2 +…+u n +…; 如果}{n s 没有极限, 则称级数

∑∞

=1

n n

u

发散.

对于收敛级数, 其部分和n s 可作为级数的和s 的近似值, 它们之间的差 ++=-=++21n n n n u u s s r ∑∞

+==

1

n k k

u

叫做级数的余项. ||n r 表示n s 代替和s 时所产生的误差. 显然, 对于收敛级数有

0lim =∞

→n n r .

从上述定义可知, 级数与数列极限有着密切的联系. 给定级数

∑∞

=1

n n

u

, 就有相应的部分

和数列}{n s ; 反之, 给定数列}{n s , 就有以}{n s 为部分和数列的级数

+-++-+-+-)()()(123121n n s s s s s s s ∑∞

==1

n n u ,

其中 )2(,111≥-==-n s s u s u n n n . 按定义, 级数∑∞

=1

n n

u

与数列}{n s 同时收敛或同时发散,

且在收敛时, 有

∑∞

=1

n n

u

n n s ∞

→=lim , 即

∑∞

=1

n n

u

→=n lim

∑=n

k k

u

1

.

例1 讨论如下公比为q 的等比级数(也称几何级数)的敛散性

∑∞

=0

n n

aq

+++++=n aq aq aq a 2 )0(≠a (1.3)

解 当1||≠q 时, 部分和

n s 1

2

-++++=n aq

aq aq a q

q a n --=1)1(,

如果 1||

→n

n q , 可得 q a s n n -=

→1lim , 因此级数(1.2)收敛, 其和为 q

a -1; 如果1||>q , 则由∞=∞

→n

n q lim , 得 ∞=∞

→n n s lim , 这时级数(1.2)发散.

当1||=q 时, 如果1-=q , 部分和n s a a a a n 1

)

1(--+-+-= 随n 为奇数或偶数

而等于a 或0, 从而n n s ∞

→lim 不存在, 级数(1.3)发散; 如果1=q , 部分和

n s na a a a =+++= , 从而∞=∞

→n n s lim , 因此级数(1. 3)发散.

综上所述, 几何级数

∑∞

=0

n n aq , 当1||

q

a

-1; 当1||≥q 时发散. 例2 判别级数

∑∞

=+0)

1(1

n n n 的收敛性. 解 由于 1

11)1(1+-=+=

n n n n u n , 所以部分和

)

1(1321211+++?+?=

n n s n )11

1(

)3121()211(+-++-+-=n n

1

1

1+-=n 1→ )(∞→n ,

故所给级数收敛, 其和为1.

二、 常数项级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上一段的讨论, 当级数收敛时, 级数的和就存在, 即无穷个项(量)相加就有意义. 那么, 有限个量相加的运算律(回忆: 有限个量相加有什么运算律)是否也适用于无穷个量相加的情形? 无穷个量相加与有限个量相加有些什么不同之处么? 这自然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

我们首先要记住,考虑无穷个量之和时,首先要判断级数是收敛或发散. 而收敛或发散是根据部分和数列的收敛或发散来定义的. 因此,级数的运算律与数列的极限的运算律有关.

注意到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得出收敛级数的如下基本性质.

性质1 如果常数0≠k , 则级数

∑∞

=1

n n

u

∑∞

=1n n

ku

有相同的敛散性. 且若级数

∑∞

=1

n n

u

收敛

于s , 则

∑∞

=1

n n

ku

收敛于ks , 即有

∑∞

=1

n n

ku

∑∞

==1

n n u k .(思考: k=0时,情况如何?)

证 设n s 与n σ分别为

∑∞

=1

n n

u

∑∞

=1

n n

ku

的部分和, 则

=σn n ku ku ku +++ 21n n ks u u u k =+++=)(21 . 由于0≠k , 所以可知}{n σ与}{n s 有相同的敛散性, 这表明级数

∑∞

=1

n n

u

∑∞

=1

n n

ku

有相同的

敛散性. 且当

∑∞

=1

n n

u

s =时,

n n σ∞

→lim k s k n n ==∞

→lim n n s ∞

→lim ks =,

∑∞

=1

n n

ku

收敛于ks . 证毕.

同样地, 按照定义, 可证得如下性质2、性质3和性质4, 请读者练习. 性质2 如果级数

∑∞

=1

n n

u

∑∞

=1

n n

v

分别收敛于s 及σ, 则

∑∞

=±1

)(n n n

v u

也收敛, 且其和为

σ±s , 即有

∑∞

=±1)(n n n

v u

±

=∑∞

=1

n n u ∑∞

=1

n n

v

.

推论 如果

∑∞

=1

n n

u

收敛, 而

∑∞

=1

n n

v

发散, 则

∑∞

=±1

)(n n n

v u

发散.

性质3 在级数中去掉、加上或改变有限项, 不会改变级数的敛散性.

性质 4 收敛级数加括号后所成的新级数仍然收敛, 且其和不变.(提问:这与有限个量求和的什么运算律相对应?)

推论 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发散, 则原级数也发散.

注意 如果加括号后所成的级数收敛, 则不能断定去括号后原来的级数也收敛. 例如, 级数

+-++-+-)11()11()11( 收敛于零, 但级数

+-++-+-111111 却是发散的. (与有限个量求和的什么运算律相比较)

性质5 (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如果级数

∑∞

=1

n n

u

收敛, 则它的一般项n u 趋于零, 即

0lim =∞

→n n u .

证 设级数

∑∞

=1

n n

u

的部分和为n s , 且s s n n =∞

→lim , 则

=∞

→n n u lim =--∞

→)(lim 1n n n s s -∞

→n n s lim 0lim 1=-=-∞

→s s s n n . 证毕.

注意, 级数的一般项趋于零是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有些级数虽然一般项趋于零, 但仍然是发散的, 如下面的例 3. 其逆否命题,即 lim 0n n u →∞

≠,则级数

∑∞

=1

n n

u

发散. 可用它判断发散级数,如 13n n n ∞

=∑、2

1

sin n n ∞

=∑.

例3 试证调和级数

∑∞

=+++++=11312111n n n

发散. 证 利用第三章的微分中值定理可证得: 当0>x 时, 有)1ln(x x +>. 于是调和级数的部分和

n

s n 1

31211++++

= )1

1ln()311ln()211ln()11ln(n

++++++++>

)1ln()1

34232ln(+=+????=n n

n ,

所以 ∞=∞

→n n s lim , 故调和级数发散. 但当∞→n 时, 却有其一般项0→n u .

*三、柯西审敛准则

在第二小节我们已经看到,级数能参加运算,从而具有一系列性质的前提是收敛. 因此,如何判别一个级数的收敛与否,是一件重要的问题。

以下的柯西审敛准则, 给出了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

定理 (柯西审敛准则) 级数

∑∞

=1

n n

u

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对任意给定的正数ε, 总存

在自然数N , 使得当n >N 时, 对任意的自然数p , 都有 ε<++++++||21p n n n u u u 成立.

证明从略.

例:判别一个级数2

22

2

11111

123n n n ∞

==++++

+∑

的收敛性。

解:因为对任意自然数p ,

12|...|n n n p u u u ++++++=

21(1)n ++21(2)n ++ (2)

1()n p + <

1(1)n n ++1

(1)(2)

n n +++…+1(1)()n p n p +-+

= (11

1n n -+)+(1(1)n +-1(2)n +)+…+(1(1)n p +--1()n p +)

=11n n p -+<1

n

.

所以,对任意给定的正数ε, 取自然数N ≥ 1/ε, 则当n >N 时, 对任意自然数p , 都有

ε<++++++||21p n n n u u u

成立. 因此, 按柯西审敛准则, 级数2

11

n n

=∑

收敛.

作业: P193 习题11-1

2(1),(2); 3(1),(2); 4(1)(2)(3)(5). 5(2).

棱柱的概念及性质

9.7棱柱的概念及性质 一、教学目标理解棱柱的概念、分类;掌握棱柱的性质. 二、教具准备投影胶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 教师拿几个模型(如图1)一一呈现出来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哪些是棱柱. ①②③④ ⑤⑥⑦ (图1) 教师指出①③⑤为棱柱,然后问,棱柱有什么样的特征?应当怎么定义呢? (1)概念(出示模型或投影仪) 通过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介绍概念:棱柱的定义、底面、侧面、棱、侧棱、顶点、对角线、高. (2)棱柱的分类(见图2) (图2) 从侧棱与底面的关系来分可分为: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 从底面多边形的边数来分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2.棱柱的性质(见图3) (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一些常见的四棱柱 (1)平行六面体: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 (2)直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 (3)长方体:底面是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 (4)正四棱柱:底面是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 (5)正方体: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 {正方体}?≠{正四棱柱}?≠{长方体}?≠{直平行六面体}?≠{平行六面体} 3.例题分析 例1 .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B .有两个面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叫棱柱 C .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 D .有两个相邻侧面垂直于底面的棱柱是直棱柱 解:如图4,面//ABC 面111A B C ,但图中的几何体中每相邻两 个四边形的公共边并不都互相平行,故不是棱柱.A 、B 都 不正确.当两个相邻侧面都垂直于底面时,它们的公共侧棱 垂直于底面,因此这样的棱柱是直棱柱,故选D . 例2 . 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 .直棱柱的侧棱就是直棱柱的高 B .有一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 C .直棱柱的侧面是矩形 D .有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的棱柱是直棱往 解:A .直棱往的侧棱垂直于底面,是直棱柱的高,命题为真. B .有一个侧面是矩形,并不能保证侧棱垂直于底面,命题为假. C .直棱柱的侧面是矩形,命题为真. D .因棱柱的侧棱相互平行,因此,有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则所有侧棱都垂直于底面, 构成直棱柱,命题为真. 故选B . 例3 . 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充要条件是( ) A .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边垂直 B .棱柱有一个侧面与底面的一条边垂直 C .棱柱有一个侧面是矩形,且它与底面垂直 D .棱柱的侧面与底面都是矩形 解:A .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边垂直推不出棱柱是直棱柱.(棱柱的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 边垂直,没有明确这两条边是否相交,保证不了测棱与底面垂直.) B .棱柱有一个侧面与底面的一条边垂直推不出棱柱是直棱柱.(棱柱有一个侧面与底面的一 C A A 1B 1 C 1 (图4)

定积分的概念(教学内容)

授课题目定积分的概念 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定积分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掌握解决积分学问题的“四步曲”。 重点与难点重点:定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定积分的概念形成过程。难点:定积分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学生从知识结构上来说属于好坏差别很大,有的接受新知识很快,有的很慢,有的根本听不懂,基 于这些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我以板书教学为主,多媒 体教学为辅,把概念较强的课本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 教材分析本次课是学生学习完导数和不定积分这两个概念后的学习,定积分概念的建立为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引出做了铺 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定积分概念的引入体 现着微积分“无限分割、无穷累加”“以直代曲、以不变 代变”的基本思想。所以无论从内容还是数学思想方面, 本次课在教材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根据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本次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讲与练互相结合,以教师的引导和讲 解为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 积极性。

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资源相结合。 课程资源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第七版)上册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定积分问题举例 1、曲边梯形的面积 设)(x f y =在区间],[b a 上非负连续。由)(,0,,x f y y b x a x ====所围成的图形称为曲边梯形(见下图),求其面积A ,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分割:在区间],[b a 中任意插入1-n 个分点 b x x x x x a n n =<<<<<=-1210Λ 把],[b a 分成n 个小区间 ],[,],,[],,[12110n n x x x x x x -Λ 它们的长度依次为:n x x x ???,,,21Λ (2)近似代替:区间],[1i i x x -对应的第i 个小曲边梯形面积,)(i i i x f A ?≈?ξ ]).,[(1i i i x x -∈?ξ (3)求和:曲边梯形面积∑∑==?≈?=n i i i n i i x f A A 1 1 )(ξ (4)取极限:曲边梯形面积,)(lim 10∑=→?=n i i i x f A ξλ其中 }.,,m ax {1n x x ??=Λλ 2、变速直线运动路程 设物体做直线运动,已知速度)(t v v =是时间间隔],[21T T 上的非负连续函数,计算这段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s ,具体计算步骤与上相似 x a b y o 1x i x 1-i x i ξ

棱柱教案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 “创新杯” 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 教案 所教学科:数学 课程名称:《棱柱》 时间: 2014年11月15日

课题9.5.1 棱柱课型新授授课专业及 班级 13数控班课时1课时 班额29人授课 时间 2014.6.3 使用教材高教版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认识了一些具体的棱柱(正方体,长方体等),经过半年的数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基本具备学习本节内容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启发思维法、任务驱动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剪刀、正五棱 柱纸质模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棱柱的结构特征; 2.掌握正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面积和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理解一般到特殊,类比与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能力、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正棱柱的性质及其面积、体积公式和它们的运用。 难点正棱柱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面积和体积公式的灵活应用。关键采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时间 分配教学过程及内容师生互动 教法学法 设计意图 2分钟2分钟【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教师填写日志 (一)激趣入题 活动1:展示图片:下列建筑物中包含了哪些你认 识的图形。 活动2:观察实物模型,提问几何体共性是什么?区 别是什么?并抽象出如下几何图形。 (5)(6)(7)(8) 师:多媒体 展示图片并 提问。 生:积极思 考,回答问 题。 师:引导学 生观察实物 模型并提出 问题,多媒 体归纳演示 体现从生 活走向数 学,激发学 生学习兴 趣,为探究 新知埋下 伏笔。 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 思考。 (2)(3)(4) (1)

-棱锥教学设计

《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标:理解棱锥的概念,各个元素的名称及棱锥的分类,掌握棱锥的性质 教学的重点:棱锥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的难点:棱锥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1观察例子观察下列几何体,有什么相同点 棱锥的概念 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 的三角形,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2棱锥的元素名称: 如图,棱锥的侧棱有, 棱锥的顶点是,棱锥的侧面有 棱锥的底面是,棱锥的S D

高是. 3棱锥的表示方法 4棱锥的分类 5思考:棱锥能否与棱柱一样分类呢?即按底面边数或按侧棱与垂直来分呢? 6基础练习 判断题 ( 1)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它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2)一个棱锥可以有两条侧棱和底面垂直。() (3)一个棱锥可以有一个侧面和底面垂直。() (4) 底面是正多边形的棱锥一定是正棱锥。() (5 )所有的侧棱的长都相等的棱锥一定是正棱锥。( ) (6)下面给出的那些是正棱锥?说明理由( ) A.高过底面多边形的外接圆的圆心的棱锥 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的棱锥 C.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的棱锥 关于棱锥的一个定理: 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他们的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和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面积比=相似比的平方) 7正棱锥的性质

8正棱锥的性质 (1)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叫正棱锥的斜高) (2)棱锥的高、斜高和在底面上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上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例题讲析: 例一:已知:正四棱锥S --ABCD 中,底面边长为2,斜高为2。 求:(1)侧棱长; (2)棱锥的高; (3)侧棱与底所成 的角的正切值; (4)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 例二:已知:正三棱锥V -ABC ,VO 为高, AB =6,VO =6,求侧棱长及斜高 例三:设一个正三棱锥的侧面和底面的交角为60o ,则棱锥的侧棱和底面的交角的余弦值是多少? A B D C O V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22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22定积分的概念与性 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目的】: 1. 理解曲边梯形的面积求法的思维方法; 2.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性质; 3. 掌握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 【教学重点】: 1. 定积分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 1. 曲边梯形面积求法的思维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 案例研究 引例5.1.1 曲边梯形的面积问题 所谓曲边梯形是指由连续曲线)(x f y =(设0)(≥x f ),直线a x =,b x =和 0=y (即x 轴)所围成的此类型的平面图形(如图5-1所示).下面来求该曲边 梯形的面积. 分析 由于“矩形面积=底?高”,而曲边梯形在底边上各点处的高()f x 在区间 [,]a b 上是变动的,故它的面积不能按矩形面积公式计算. 另一方面,由于曲线()y f x =在[,]a b 上是连续变化的,所以当点x 在区间 [,]a b 上某处变化很小时,相应的()f x 也就变化不大.于是,考虑用一组平行于 y 轴的直线把曲边梯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曲边梯形,当分割得较细,每个小曲边图5-1 图5-2

梯形很窄时,其高()f x 的变化就很小.这样,可以在每个小曲边梯形上作一个 与它同底、以底上某点函数值为高的小矩形,用小矩形的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 梯形的面积,进而用所有小曲边梯形的面积之和近似代替整个曲边梯形的面积 (如图5-2所示).显然,分割越细,近似程度越高,当无限细分时,所有小矩 形面积之和的极限就是曲边梯形面积的精确值. 根据以上分析,可按以下四步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A . (1)分割 在闭区间],[b a 上任意插入1n -个分点, 01211......i i n n a x x x x x x x b --=<<<<<<<<=, 将闭区间[,]a b 分成n 个小区间 ],[,],,[,],[],,[112110n n i i x x x x x x x x -- , 它们的长度依次为 11022111,,...,,...,i i i n n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过每一个分点作平行于y 轴的直线,把曲边梯形分成n 个小曲边梯形; (2)取近似 在每个小区间1[,]i i x x -(1,2,...,)i n =上任取一点 1()i i i i x x ξξ-≤≤,以小区间1i i i x x x -?=-为底,()i f ξ为高作小矩形,用小矩形的 面积()i i f x ξ?近似代替相应的小曲边梯形的面积A ?,即 ()(1,2,...,)i i A f x i n ξ?=?=, (3)求和 把这样得到的n 个小矩形的面积加起来,得和式∑=?n i i i x f 1)(ξ, 将其作为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即 11()n n i i i i i A A f x ξ===?≈?∑∑; (4)取极限 当分点个数n 无限增加,且小区间长度的最大值λ (max{}i x λ=?)趋于零时,上述和式的极限值就是曲边梯形面积的精确值, 即 01lim ()n i i i A f x λξ→==?∑. 5.1.1 定积分的定义 定义1 设函数()y f x =在闭区间[,]a b 上有界,在闭区间[,]a b 中任意插 入1n -个分点 01211......i i n n a x x x x x x x b --=<<<<<<<<=, 将区间[,]a b 分成n 个小区间 011211[,],[,],...,[,],...,[,]i i n n x x x x x x x x --, 各小区间的长度依次为 11022111,,...,,...,i i i n n n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在每个小区间上任取一点)(1i i i i x x ≤≤-ξξ,作函数值)(i f ξ与小区间长度i x ?的 乘积),,2,1()(n i x f i i =?ξ,并作和∑=?n i i i x f 1)(ξ,记 }max {i x ?=λ, ),,2,1(n i =, 当n 无限增大且0→λ时,若上述和式的极限存在,则称函数()y f x =在区

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教案

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棱锥、正棱锥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2.通过对正棱锥中相关元素的相互转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正棱锥的性质.教学难点是认识及掌握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了棱柱的有关知识,当棱柱的上底面缩为一点时,想一想,其侧面、侧棱有何变化 如:金字塔、帐蓬等 二、棱锥的概念 要求学生通过上述的实际例子描述棱锥的本质特征。 (提示学生可以从底面、侧面的形状特点加以描述)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表示:棱锥S-ABCDE或棱锥S-AC. 与棱柱类似,棱锥可以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 n 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及性质. 对比正棱柱定义让学生描述一下正棱锥:由顶点向底面作垂线,垂足必为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的棱锥才是正棱锥. 正棱锥的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这是正棱锥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正棱锥的其它性质. 如图是正五棱锥,你能说出其侧棱、各侧面有何性质吗 【例题1】已知:正四棱锥S-ABCD中,底面边长为2,斜高为2.求:(1) 侧棱长; (2)棱锥的高;(3)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 4)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

=60°. 证明:连结 SO ,由正棱锥性质有 SO ⊥面 ABCD .取 BC 的中点 M ,连结 SM , OM .因为等腰△ SBC ,所以 SM ⊥BC .在 Rt △SMB 中, 在 Rt △SOM 中, OM 1 AB 1,所以 SO= 3 2 因为 SO ⊥面 AC ,所以∠ SBO 为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在 因为 SM ⊥BC ,OM ⊥BC ,所以∠ SMO 为侧面与底面所 例题 2】 求:侧棱长及斜高.

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定积分与曲边梯形的面积有关。下面我们通过曲顶柱体的体积来引出二重积分的概念,在此我们不作详述,请大家参考有关书籍。 二重积分的定义 设z=f(x,y)为有界闭区域(σ)上的有界函数: (1)把区域(σ)任意划分成n个子域(△σk)(k=1,2,3,…,n),其面积记作△σk(k=1,2,3,…,n); (2)在每一个子域(△σk)上任取一点,作乘积; (3)把所有这些乘积相加,即作出和数 (4)记子域的最大直径d.如果不论子域怎样划分以及怎样选取,上述和数当n→+∞且d→0时的极限存在,那末称此极限为函数f(x,y)在区域(σ)上的二重积分.记作: 即:= 其中x与y称为积分变量,函数f(x,y)称为被积函数,f(x,y)dσ称为被积表达式,(σ)称为积分区域. 关于二重积分的问题 对于二重积分的定义,我们并没有f(x,y)≥0的限.容易看出,当f(x,y)≥0时,二重积分在几何上就是以z=f(x,y)为曲顶,以(σ)为底且母线平行于z轴的曲顶柱体的体积。 上述就是二重积分的几何意义。

如果被积函数f(x,y)在积分区域(σ)上连续,那末二重积分必定存在。 二重积分的性质 (1).被积函数中的常数因子可以提到二重积分符号外面去. (2).有限个函数代数和的二重积分等于各函数二重积分的代数和. (3).如果把积分区域(σ)分成两个子域(σ1)与(σ2),即(σ)=(σ1)+(σ2),那末: (4).如果在(σ)上有f(x,y)≤g(x,y),那末: ≤ (5).设f(x,y)在闭域(σ)上连续,则在(σ)上至少存在一点(ξ,η),使 其中σ是区域(σ)的面积. 二重积分的计算法 直角坐标系中的计算方法 这里我们采取的方法是累次积分法。也就是先把x看成常量,对y进行积分,然后在对x进行积分,或者是先把y看成常量,对x进行积分,然后在对y进行积分。为此我们有积分公式,如下:

定积分的概念(教案)

1.5.3.定积分的概念 一、复习回顾: 1. 回忆前面曲边梯形的面积,汽车行驶的路程等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步骤: 2.上述两个问题的共性是什么? 二、新知探究 1.定积分的概念 注: 说明:(1)定积分()b a f x dx ?是一个 ,即n S 无限趋近的常数S (n →+∞时)记为 ()b a f x dx ?,而不是n S . (2)用定义求定积分的一般方法是: (3)曲边图形面积: 变速运动路程: 变力做功: 例1:利用定积分的定义,计算 dx x ?102 、 dx x ?1 03 的值.

2.定积分的性质 根据定积分的定义,不难得出定积分的如下性质: 性质1 ?b a dx x kf )(= ; 性质2 dx x g x f b a ?±)]()([= 性质3 ??=c a b a dx x f dx x f )()( + 3.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从几何上看,如果在区间[],a b 上函数()f x 连续且恒有()0f x ≥, 那么定积分()b a f x dx ?表示由直线 和曲线 所围成的曲边梯形(如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这就是定积分 ()b a f x dx ?的 几何意义。 思考: (1)在[,]a b 上0)(≥x f ,()b a f x dx ?= (2)在[,]a b 上0)(≤x f ,()b a f x dx ?= (3)在[,]a b 上)(x f 变号,()b a f x dx ?=

⑤ 练习: 1、利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判断下列定积分值的正、负号。 (1) dx x ?20sin π (2)dx x ?-212 (3)dx x ?-1 23 2、利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说明下列各式成立 (1) 0sin 22=?-dx x π π , 0sin 20=?dx x π (2)dx x dx x ??=200sin 2sin π π 3、计算下列定积分 (1)dx b a ?1 (2)11x dx -?. (3) 5 0(24)x dx -? (4) dx x ?-1021 (5)120(2)x x dx -? 三、课堂小结: ①定积分的概念及性质②用定义法求简单的定积分③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高中数学《棱锥的概念和性质》说课稿模板.

高中数学《棱锥的概念和性质》说课稿模板 2019-01-01 作为的数学老师的你还在为撰写教学反思而坐不住吗?下面YJBYS小编为您整理了一篇的范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立体几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节第八小节《棱锥》的第一课时:《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棱柱的后续内容,又是学习球的必要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棱锥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猜想、类比、比较、转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因此,应该利用这节课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 (1)能力训练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的概念。 ②使学生掌握截面的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及各元素间的关系式。 (2)德育渗透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形状到归纳其性质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重点:1.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 2.正棱锥的性质。

难点:培养学生善于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事物与事物的区别。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启发性题目,采用启发式诱导法,讲练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大纲》中“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思维量大,整节课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积极探索。 三、说学法: 这节课的核心是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锥)、由一般(棱锥)到特殊(正棱锥)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学程序: [复习引入新课] 1.棱柱的性质:(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2.几个重要的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 思考:如果将棱柱的上底面给缩小成一个点,那么我们得到的将会是什么样的体呢? [讲授新课] 1、棱锥的基本概念 (1).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的概念

棱柱的概念和性质教学设计.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5课题9.7 棱柱——棱柱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 ( 一) 知识目标 (1)棱柱及底面、侧面、侧棱、顶点、对角线、高、对角面 (2)棱柱的表示方法、分类 (3)棱柱、直棱柱、正棱柱的性质 (4)正棱柱的侧面积、全面积、体积公式及其简单应用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棱柱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对角面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一般棱柱、直棱柱、正棱柱的区别与联系。 (3)使学生掌握正棱柱的性质,会求其侧面积、全面积、体积。 (4)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形状到归纳性质的能力,寻求数学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正棱柱的概念、性质; (2)会求正棱柱的侧面积、全面积、体积。 教学难点 (1)深入探究棱柱概念的实质及其正棱柱性质的归纳与应用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观念,实现对图形认识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 教学方法 : 观察归纳法 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课题引入 教师先演示三棱镜、粉笔盒、方砖和不是棱柱的模型,让学生分类, 然后教师指出它们(三棱镜、粉笔盒、方砖的模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 最基本、最常见、最简单的一种几何体——棱柱(板书) (设计意图:由实物到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归纳——棱柱的概念与分类 (1)引导启发并棱柱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多面体,看看它们的底面,侧面分有什么特征? 启发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归纳总结,给出能反应棱柱的特征定义。(板书)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 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 ,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 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设计意图:由观察具体事物,经过积极思维、归纳、抽象出事物 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通 过投影幻灯片使学生能够逐步认识棱柱的立体图形。)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备课教案

第十章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理解二类曲线积分的概念,了解两类曲线积分的性质及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 2、会计算两类曲线积分 3、掌握(Green)公式,会使用平面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的条件。 4、了解两类曲面积分的概念及高斯(Grass)公式和斯托克斯(Stokes)公式并会计算两类曲面积分。 5、了解通量,散度,旋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6、会用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求一些几何量与物理量(如曲面面积、弧长、质量、重心、转动惯量、功、流量等)。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对弧长的曲线积分2学时 第二节对坐标的曲线积分2学时 第三节格林公式及其应用4学时 第四节对面积的曲面积分2学时 第五节对坐标的曲面积分2学时 第六节高斯公式通量与散度2学时 第七节斯托克斯公式环流量与旋度2学时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1、二类曲线积分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二类曲面积分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及斯托克斯公式 4、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的物理应用和几何应用也是本章重点。 5、两类曲线积分的关系和区别 6、两类曲面积分的关系和区别 7、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物理应用及几何应用 五、思考题与习题 第一节习题10—1 131页:3(单数)、4、5 第二节习题10-2 141页:3(单数)、4、5、7(单数) 第三节习题10-3 153页:1、2、3、4(单数)、5(单数)6(单数)、7 第四节习题10-4 158页:4、5、6(单数)、7、8 第五节习题10-5 167页:3(单数)、4 第六节习题10-6 174页:1(单数)、2(单数)、3(单数) 第七节习题10-7 183页:1(单数)、2、3、4 第一节对弧长的曲线积分 一、内容要点 由例子引入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的定义给出性质,然后介绍将对弧长的曲线积分化为定积分的计算方法。 1、引例:求曲线形构件的质量

高三数学棱柱、棱锥的概念和性质1

沙城中学补习班数学第一轮复习学案 编录:刘世亮 第64讲:棱柱、棱锥的概念和性质 一、棱柱 (1)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2) 棱柱的性质: ①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③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3)棱柱的分类: ①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分类:②按侧棱与底面的位置关系分类: (4)特殊的四棱柱: 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 →正方体.请在“→”上方添上相应的条件. (5)长方体对角线定理: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的长的平方和. (6)棱柱的体积公式:Sh V 柱,S 是棱柱的底面积,h 是棱柱的高. 二、棱锥 1.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 如果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2.正棱锥的性质: (1)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 (2)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上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上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3.一般棱锥的性质——定理: 棱锥被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面和底面相似,且其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和已知棱锥高的平方比. 4.棱锥的体积: V=13 Sh ,其S 是棱锥的底面积,h 是高. 三、求体积常见方法有:①直接法(公式法);②利用体积比:(ⅰ)底面积相同积之比等于其底面积的比;(ⅱ)高相同的体积之比等于其底面积的比;③分割法:把所求几何体分割成基本几何体的体积;④补形法:通过补形化归为基本几何体的体积;⑤四面体体积变换法; 1.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是 (B A .B . C . D . 2.(2009·开封模拟)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十二条棱长度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为(C A .23 B .14 C .5 D .6 3.平行于棱锥底面的截面把棱锥某侧面分成面积比1∶3两部分,则棱锥的侧棱分成两部分长度比(从上到下)为 ( A ) A .1∶1 B .1∶3 C .1∶2 D .1∶5 4.已知正四棱柱的对角线的长为6,且对角线与底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则该正四棱柱的体积等于 2 . 典例剖析

关于棱锥的概念和性质的课件

关于棱锥的概念和性质的课件 关于棱锥的概念和性质的课件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棱锥”这节教材是《立体几何》的第2.2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若干基本图形以及棱柱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面体的又一常见几何体。它既是线面关系的具体化,又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棱台的概念和性质奠定了基础。因此掌握好棱锥的概念和性质尤其是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意义非常重要,同时,这节课也是进一步培养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2、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运用正棱锥的性质解决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通过观察具体几何体模型引出棱锥的概念;通过棱柱与棱锥类比引入正棱锥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逐步探索和发现正棱锥的性质,从而找到解决正棱锥问题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做,学生会感到自然,好接受。对教材的内容则有所增减,处理方式也有适当改变。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一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通过棱锥,正棱锥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 (2)领会应用正棱锥的性质解题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通过对正棱锥中相关元素的相互转化的研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空间问题向平面转化的能力; (4)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空间观念正逐步形成。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往往是正棱锥,它的性质用处较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探索,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棱锥的最重要性质及其实质;而如何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本节课则通过抓住正棱锥中的基本图形这一难点实现突破,教学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正棱锥的线线,线面垂直关系。 二、教法分析

(完整版)定积分教案

《数学分析》 之九 第九章定积分(14+4学时) 教学大纲 教学要求: 1.理解Riemann定积分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2.了解上和与下和及其有关性质 3.理解函数可积的充要条件,了解Riemann可积函数类 4.熟练掌握定积分的主要运算性质以及相关的不等式 5.了解积分第一中值定理 6.掌握变上限积分及其性质 7.熟练掌握Newton-Leibniz公式,定积分换元法,分部积分法 教学内容: 问题的引入(曲边梯形的面积及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定积分定义,几何意义,可积的必要条件,上和、下和及其性质,可积的充分条件,可积函数类,定积分的性质,积分中值定理,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牛顿一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换元法及分部法。 第页

此表2学时填写一份,“教学过程”不足时可续页 第页

=i 1 。 则称函数)(x f 在[b a .]上可积或黎曼可积。数J 称为函数)(x f 在[b a .]上 的定积分或黎曼积分,记作: ?=b a dx x f J )( 其中)(x f 称为被积函数,x 称为积分变量,[b a .]称为积分区间,dx x f )(称为被积式,b a ,分别称为积分的下限和上限。 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连续函数定积分存在(见定理9.3) 三、举例: 例1 已知函数 在区间 上可积 .用定义求积分 . 解 取 等分区间 作为分法 n b x T i = ?, 取 .= . 由函数)(x f 在区间],0[b 上可积 ,每个特殊积分和之极限均为该积分值 . 例2 已知函数2 11 )(x x f += 在区间]1,0[上可积 ,用定义求积分 . 解 分法与介点集选法如例1 , 有 . 上式最后的极限求不出来 , 但却表明该极限值就是积分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2-2:《定积分的概念》教案-新版

1.5.3 定积分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 通过定积分的概念的学习,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目标 (1)借助几何直观体会定积分的基本思想; (2)初步了解定积分的概念. 3.学习重点 定积分的概念与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4.学习难点 定积分的概念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任务:预习教材P 45—P 48,完成相应练习题 2.预习自测 1.设 f (x )=????? x 2(x ≥0),2x (x <0), 则??-1 1f (x )dx 等于( ) A .??-11x 2dx B .??-1 12x d C .??-10x 2dx +??012x dx D .??-102x dx +??01x 2dx 答案:D 2.定积分?1 3 (-3)dx 等( )

A .-6 B .6 C .-3 D .3 答案:A 3.已知t >0,若??0t (2x -2)dx =8,则t =( ) A .1 B .-2 C .-2或4 D .4 答案:D (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 求曲边梯形面积的步骤 ①分割:把区间[a ,b ]等分成n 个小区间; ②近似代替:对每个小曲边梯形“以直代曲”,用小矩形的面积近似代替小曲边梯形的面积,得到每个小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 ③求和:计算出n 个小矩形的面积之和n S ,n S 即为曲边梯形面积的近似值; ④取极限:求lim n n S S →+∞ =(S 即为曲边梯形的面积) 2.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 什么是定积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到定积分的定义,并概括出求定积分的基本步骤: 如果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连续,用分点0121i i n a x x x x x x b -=<<< <<< <=将区间[,]a b 等分成n 个小区间,在每个小区间1[,]i i x x -上任取一点()12i i ,,...,n ξ=,作和式1 1 ()()n n i i i i b a f x f n ξξ==-?=∑∑ ,当n →∞时,上述和式无限接近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的定积分,记做()b a f x dx ?.

棱锥的概念和性质说课教案

《棱锥的概念和性质》说课稿 第一部分:教学理念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学生情况分析 第四部分:教法与学法 第五部分:教学程序的设计 教材:高级中学课本(人教版必修)数学第二册(下B)第九章第九节一、教学理念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数学课程标准》又提出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以此为理念,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通过和棱柱类比,得出棱锥的性质,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高中数学二年级下册B版第9章第九节的内容。棱锥是在研究了空间直线和平面基本关系的基础上,继学习棱柱之后的另一种简单几何体。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空间直线和平面的基本关系的好素材,起着巩固旧知识,拓展新知识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进一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2.教学目标 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高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棱锥、正棱锥的概念,掌握其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类比(比较)教学,对学生进行联系、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棱锥、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认清棱锥中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以后,就需要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过棱柱,对三维空间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再加上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实例,所以学生对棱锥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很怕空间的图形,不懂得把空间问题平面化,因此有待进一步的指点,提高与深化。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采用“实例观察,质疑启发,类比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比较)教学,使学生将已知的棱柱知识迁移到未知的棱锥知识,让学生掌握两种几何体的联系与区别,达到了既掌握了新知识,又巩固了旧知识的目的。 面对新教材,通过《几何画板》,《3DS max》或其它三维动画的演示,借助于计算机的直观显示及动态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使学生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又实现了在黑板上难以完成的动态渐变过程,努力提高45分钟教学效果。 2.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比较)的方法来学习新知识。类比(比较)学习方式,是人们掌握新知识的一种较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两种相近的事物(如概念)

第一节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教案

第九章 重积分 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 一.二重积分的概念 1.引例 引例1 曲顶柱体的体积 设有一立体的底是xy 面上的有界闭区域D ,侧面是以D 的边界曲线为准线、母线平行于z 轴的柱面,顶是有二元非负连续函数),(y x f z = 所表示的曲面, 如图9—1所示, 这个立体称为D 上的曲顶柱体,试求该曲顶柱体的体积。 图9—1 图9—2 图9—3 解 对于平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 ,然而,曲顶柱体不是平顶柱体,那么具体作法如下 (1)分割 把区域D 任意划分成n 个小闭区域n σσσ???,,,2 1 ,其中i σ?表示第i 个小闭区域, 也表示它的面积。在每个小闭区域内,以它的边界曲线为准线、母线平行于z 轴的柱面,如图9—2所示。这些柱面就那原来的曲顶柱体分割成n 个小曲顶柱体。 (2)近似 在每一个小闭区域i σ?上任取一点),(i i ηξ,以),(i i f ηξ为高,i σ?为底的平顶柱体 的体积i i i f σηξ?),(近似代替第i 个小曲顶柱体的体积。

i i i f V σηξ?≈?),( (3)求和 这n 个小平顶柱体的体积之和即为曲顶柱体体积的近似值 ∑=?≈?=n i i i i f V V 1),(σηξ (4)取极限 将区域D 无限细分,且每个小闭区域趋向于或说缩成一点,这个近似值趋近于曲顶柱体的体积。即 ∑=→?=n i i i i f V 10 ),(lim σηξλ 其中λ表示这n 个小闭区域i σ?直径中最大值的直径(有界闭区域的直径是指区 域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 引例2 平面薄片的质量 设有一平面薄片占有xy 面上的有界闭区域D ,它的密度为D 上的连续函数 ),(y x z ρ=,试求平面薄片的质量。 解 对于均匀平面薄片的质量薄片面积密度?=m ,然而,平面薄片并非均匀,那么具体作法如下 (1)分割 将薄片(即区域D )任意划分成n 个小薄片n σσσ???,,,2 1 ,其中i σ?表示第i 个 小小薄片,也表示它的面积,如图9—3所示。 (2)近似 在每一个小薄片i σ?上任取一点),(i i ηξ,以),(i i ηξρ为其密度,当i σ?很小时,认 为小薄片是均匀的,则i i i σηξρ?),(近似代替第i 个小薄片的质量。即 i i i m σηξρ?≈?),( (3)求和 这n 个小薄片的质量之和即为薄片的质量的近似值

棱柱的概念

棱柱的概念和性质(2课时) 【教学内容】 掌握棱柱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棱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棱柱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图例引入 让学生观察如下几个图: (二)棱柱及有关概念的定义 观察上图(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棱柱) 图2-1到图2-3所表示的几何体均由一些面围成,而面与面之间有交线,因此我们可以从“面”和“线”两个角度去找它们的特点,先观察图2-1. (1)看面:从面和面的关系及面的形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为四边形.

(2)看线:从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让学生就图2-2,图2-3分析是否也有以上两条特点. 叙述棱柱的定义(注意纠正学生的表达)。看书,并弄清楚各线、面的名称。 就下图2-4请同学们说出部分点、线、面的名称(或说出名称请学生找点、线、面). (三)棱柱的表示法 棱柱的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用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如图2-4中的棱柱可表示为棱柱A1B1C1D1—ABCD,或者用表示一条对角线的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如图2—4中的棱柱也可表示为棱柱D、B(强调一定要冠以“棱柱”两字). (四)棱柱的分类 棱柱根据侧棱和底面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当侧棱与底面不垂直时,称为斜棱柱;另一种当侧棱与底面垂直时,称为直棱柱.直棱柱的面若为正多边形则称为正棱柱. 即: {正棱柱} {直棱柱} 让学生就图2-1到图2-4说明哪些是直棱柱,哪些是斜棱柱,哪些是正棱柱.

问题1.有一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不是直棱柱?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不是直棱柱?有两个相邻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不是直棱柱? 我们判断一个棱柱是否是直棱柱主要看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引导学生从线面垂直的判定出发,就问题中所给三个不同条件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第一种情况不一定是直棱柱;第二种情况也不一定是直棱柱;第三种情况一定是直棱柱. 根据棱柱多边形的边数棱柱又可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问题2.哪一种棱柱的表示法只能有一种? 三棱柱(因为三棱柱没有对角线). 问题3.如果五棱柱的底面是正五边形,那么它是正五棱柱吗? (不一定) 强调:正棱柱首先要是直棱柱. (五)棱柱的性质 请同学们就图2-4考虑侧棱长有何关系?为什么? 问:棱柱的侧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问:棱柱的上、下底面多边形是否全等?为什么?用一个平行底面的平面去截棱柱截面与上、下底面的关系又如何? (引导学生考虑对应角、对应边的关系,讨论后回答). 问:图2-4中过AA1,CC1的截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根据以上讨论总结棱柱的三条性质.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特殊的棱柱所具有的特点,得到棱柱两大共性,因而给出棱柱的定义,又通过棱柱的分类给出直棱柱、斜棱柱及正棱柱的概念,最后由定义出发还得到棱柱的三条性质.这些概念及性质,都是我们解题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