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白云区建南村规划说明书

广州市白云区建南村规划说明书
广州市白云区建南村规划说明书

1 基本情况

1.1现状概况

1.1.1历史沿革

建南村现隶属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原属蚌湖镇),是广州市北郊著名的侨乡和文化之乡,历史上多为番禺所辖,1958年1月划归广州市郊区。1987年后广州市郊区分设白云﹑芳村﹑天河﹑黄埔4区,属白云区管辖。1987年成立原蚌湖镇,建南村为其辖属7个行政村之一。

1.1.2地理位置

建南村地处广州市白云区北片,原蚌湖镇域西南部。北接黄榜岭,东与人和镇隔河相望,西界江高镇,南邻镇湖村。江人公路穿境而过,东北至人和镇,西南达江高镇。村中心居民点位于原蚌湖西湖村东南部,江人公路南段的东侧,距市中心约20公里。

1.1.3自然条件

①气候

本村地处北回归线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短暂;日照较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降雨量为1754﹒7毫米,年平均积温7635℃,日较差3~5℃,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常年以东南风向为主,最大风速为28~32米/秒。

②地形地貌

建南村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略倾斜,海拔一般在7米左右(广州高程)。流溪河沿村东缘自北向南穿过,沟渠较多。本地土质为珠江三角洲积沙风岩土,地下水位较高。

1.1.4社会经济

①人口

至1999年底,全村总户数为911户,总人口2488人,其中常住农业人口1915人,村农转非人口573人。

②土地利用

建南村现状土地利用为村镇建设用地和农田﹑菜地﹑渔塘,城市征用地也较多,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其中以蚌湖实业公司占地最多,约为12公顷。全村现状总面积305.2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6.94公顷(其中含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72.45公顷),鱼塘面积为104.28公顷。

表1蚌湖镇建南村现状征地一览表

③经济

以蔬菜﹑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等为主的三高农业是村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进行,以“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工业企业有:建南手袋厂、金桥电脑织衣有限公司、广州市红风制锁厂,蚌湖实业公司等。

1.1.5公建设施

全村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现状公建主要有:村委会、小学、敬老院、卫生所、幼儿园、信用社、公厕等。(详见表3)。

表3建南村现状公建设施一览表

村内无农贸市场,村民日常购物主要去镇商贸市场。另村内有少量的商业点,村内设有几处肉档,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1.1.6道路交通

①对外交通

建南村对外交通尚不发达。主要对外公路为江人公路,宽16m,路面宽9m,路面质量良好,为水泥路面。

②道路

村内主要地段部分有水泥路通达,道路狭窄、弯曲(宽度为4~6 m),多是在原沙土路的基础上铺设。余下皆为3 m左右的沙土路,路面质量较差。

1.1.7市政设施

①供水

村内主要由原蚌湖镇自建水厂供水,水厂占地23.2亩,规模为6万吨/日(现有规模2.5万吨/日),供水干管管径为600、500mm,支管为300、150 mm,但尚未全面运营。部分抽取地下水。

②排水

村内主要路段设有下水管渠,管径300~600mm不等,总长度2公里左右,但雨污水合流(粪便经化粪池简易处理),就近排入村内池塘水体,经渠道入流溪河,对流溪河有一定的污染。

③供电

电力主要依靠江村供电所供电,村现状用电负荷为780KV A,电力尚能满足需要,但未来发展将产生用电紧张状况。

④邮电

电讯系统已并入广州市程控网,邮政利用镇邮电局。

1.2 城市规划情况

1.2.1总体布局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要求,建南村所处区域是以疏散广州市城

区人口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低密度居住区。也是广州市北部重

要的菜篮子基地暨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规划在北二环高速公路北侧布

置了大片生态保护﹑生产农业保护用地,沿流溪河规划设置为市级公园。

本地区为广州市城市发展密度四区。

1.2.2道路交通规划

根据广州市规划调整后的规划路网,在村域西部有新广花高速公路通过,中部有白云五线贯通东西。其中新广花高速公路,红线宽60米,两侧各控制20米绿化带;白云五线,红线宽60米,两侧各控制10米绿化带。

2规划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年4月1日起施行

2.2《广东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

——1992年7月18日广东省七届人大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2.3《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994年6月1日起施行

2.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2.5《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3年11月1日起执行

2.6《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年9月5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2.7《广州市B09、B15分区规划》

——广州市规划局

2.8《广东省农村管理区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

——1992年5月13日印发

2.9《广州市编制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规定》

——1994年7月1日起施行

2.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991年3月1日建设部制定

2.11《广东省标准居住小区技术规范》

——1994年5月1日起施行

2.12《广州市中心村规划编制和审批规定》(审查稿)

2.13《广州市城市规划条例》

——1997年4月1日起施行

2.14《广州市白云区建南村规划设计要点》

——广州市规划局(穗规城乡字[1998]第96号)

3规划目标

按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将建南村建成生活舒适,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的新型农村社区。

4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4.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双重要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

4.2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方针,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注重对生态环境、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菜蓝子基地等特殊区域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3以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改善中心村的基础设施水平和环境状况。协调好新旧关系,尽量避免和减少拆迁。结合当地自然、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创造一个协调优美、具有珠江三角洲特色的环境空间。

5规划期限

建南村规划的期限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保持一致,即远期至2010年。

6村域规划

6.1村域人口规模预测

村总人口为村域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包括农业人口、居民人口、华侨人口等),人口预测按下式计算:

Q = Q1(1 + K)n+ Q2+ P

式中Q ——总人口预测数(人);

Q1 ——现状常住农业人口数(人);

Q2 ——现状农转非人口数(人);

K ——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按有关规划取11‰);

n ——规划期限(年);

P ——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根据近年实际情况忽略不计)。

建南村现状常住农业人口为1915人,农转非人口573人,根据上式,到2010年全村总人口规模为:Q = 1915(1+11‰)12+573= 2782(人)。

6.2土地利用规划

6.2.1规划结构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人和镇总体规划,村委会意见及实际情况,建南村村域规划形成“两片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两片”是指村域由白云五线所分隔的南北两部分。“三区”是指三个功能区,即江人公路西北及与之相对应的农业生产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白云五线西南部的城市及村工业小区;江人公路东部商业区和村民生活区。6.2.2用地规模

村生活用地按照广州市土地征用、留用政策及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中第二级规划用地指标,即人均80~100平方米的标准。故建南村规划生活用地规模为21.81~27ha。而建南村现状村民生活用地为32.31ha,根据城市发展要求和建南村实际情况,确定到2010年建南村生活用地为30.13ha,人均约100平方米。

村经济发展用地规模根据《广州市中心村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规定》和其它有关规定,取人均10~15平方米,故建南村规划经济发展用地规模为2.7~4.09ha,考虑到建南村实际情况,村规划经济发展用地规模为4.63ha,即取人均15.6平方米。

6.3道路系统规划

村域道路系统规划主要依据广州市规划局的确定的路网,做好规划路网

与周围地区市规划路网的衔接,在基本不破坏自然现状及基本农田保

护区的条件下,合理开辟新的路网。60米宽规划道路通过该村,两侧建筑

退缩各10米作为防护绿带;15-60(不含15米)米宽规划道路通过该村,

两侧建筑退缩各5米作为防护绿带;15米以下(含15米)规划道路通过该村,两侧建筑退缩各3米作为防护绿带。

6.4绿化系统规划

建南村位处广州市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范围,按照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村域流溪河沿岸为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了大面积的绿化用地。建南村绿地主要由沿流溪河沿岸的防护绿地以及村西南部的市级公园绿地组成。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1.08ha,防护绿地面积13.24ha。

6.5 防洪排涝规划

根据分区规划和广州市城市排涝规划的要求,流溪河按百年一遇洪水设防,洪水位标高为8.24米,河堤高度为百年一遇洪水位加高2米;农田、林地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道路控制点标高必须满足百年一遇洪水标准。

建南村区域主要属龙洞坑分区、两湖新坑分区和建南排渠分区。其中龙洞坑分区主排渠由北向南在蚌湖桥上游约700米处汇入流溪河。坑口建有双孔排水涵一座,设手动螺杆启闭闸门。坑口设计流量38.0m3/s,设计洪水位6.26m,规划采用自流式排涝,抬高地面并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河涌整治,起点附近规划地面标高7.70m,汇入口附近规划地面标高6.76m;两湖新坑分区主排渠由北

向南在蚌湖桥上游约190米华侨中学旁汇入流溪河。坑口不设置防洪水闸。河口设计流量43.5m3/s,设计洪水位6.11m,起点附近规划地面标高8.80m,坑口附近规划地面标高6.61m。规划采用自流式排涝,抬高地面并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河涌整治;建南排渠分区主排渠为流溪河灌区右干渠,由北向南穿江人公路涵于白象岭汇入流溪河。河口设有两孔排水涵一座,有手动葫芦启闭闸门。河口设计流量58.9m3/s,设计洪水位5.35m,规划采用自流式排涝,抬高地面并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河涌整治。

6.6 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建南村规划的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原则上按照设计要点的要求并参照

规划进行落实,但作适当调整。

7村建设用地规划

7.1 土地利用规划

建南村建设用地的规划范围为村域规划确定的村建设用地范围,面积为32.63ha。

村建设用地分为村生活用地和村经济发展用地两大类。其中村生活用地面积为28ha,村经济发展用地面积为4.63ha。

村生活用地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绿化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等。

7.1.1 居住建筑用地

居住用地的选择以结合旧村及现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空地、水塘,在原有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生活区。新建村民住宅应采用联片、联排、多层等形式建设,不提倡传统的独院独户式。规划居住建筑用地总面积为27ha。

7.1.2 生产建筑用地

建南村原有的经济发展用地不多,约有1.1ha。规划在保留原有经济发展用地的基础上在江人公路西南部新增两块经发用地,总面积为3.53ha。

7.1.3 公共绿地

规划在村东北部建一街头公园,用地面积4040平方米,以改善和美化居住环境,由于该村东南部流溪河沿岸有大片防护绿地和面积较大的市级公园,故该村不再规划其它公共绿地。

表4建南村建设用地现状用地平衡表

表5 建南村建设用地规划用地平衡表

7.1.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建南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除考虑村常住人口外,兼顾流动人口和通勤人口的需求。其项目和规模按《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和《广州市中心村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的有关指标控制,其中独立地块的规定配套公建用地包括小学、幼儿园、卫生站、托老院、文化活动中心、肉菜市场、村委会等,该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共5公顷。建南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详见公建配套一览表。

表6建南村公共服务设施设施一览表

7.3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以广州市总体规划和分区道路系统为基础,与现状村庄、河流、地形及规划布局结构相协调。结合村实际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化,确定7米宽的村级道路系统。

根据广州市分区规划所确定的停车场,结合建南村现状汽车保有情况及规划预测,确定建南村内不需另外加设停车场。

7.4规划控制指标

表7建南村地块开发强度控制指标一览表

表8用地改变配置表

8工程管线规划

8.1给水工程规划

8.1.1用水量预测

建南村用水量取综合用水指标500升/人·日,总人口为2782人,水量计算结果详见下式:

综合用水量=500升/人·日×2782=1391M3/日

8.1.2水源

根据分区规划,建南村由江村水厂的管网系统供应。

8.1.3管网系统

建南村采用生活与消防共用的给水管道系统。根据分区规划确定的供水管

网并结合建南村具体情况,为提高供水可靠性和安全性,配水干管采用环状布置,管径为DN150~200mm,管网控制水压为0.28~0.33Mpa。

8.2排水工程规划

8.2.1排水体制

根据分区规划,建南村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8.2.2污水工程

①污水量

生活污水量和公建污水量按给水量的90%计,工业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5%计,未预见污水量按总污水量的15%计,预测建南村污水总排放量为2161m3/日(详见表9)。取总变化系数为1.7,则设计污水排放量为151.79m3/h。

表9建南村2010年污水量预测

②管网布置

根据分区规划,为确保流溪河水源不受污染,要求所有污水均必须排入城市市政污水管网,再输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经处理水质符合国家排放标准后排入自然水体。其中工业污水要求先进行处理达到现行《工业“三废”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有关规定后,方可进入市政管网。

根据分区规划,建南村区域属江高污水处理系统,故污水经提升后由管道输送至江高污水处理厂处理。

根据分区规划污水管网并结合建南村的具体情况,管线沿道路东、南侧布置,并尽可能以较短的管长和较小的埋深,实现最大面积的自流。管径为φ300 mm~φ1200mm,管端起点覆土厚度1.2m。

近期排污方案为在镇区(建南村流溪河岸)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生物氧化池)。

8.2.3雨水工程

①计算公式及设计参数

本规划采用广州地区的暴雨强度公式:

2424.17×(1+0.553lgP)

q =

(T+11)0.668

式中:q为暴雨强度(L/S·公顷)

P为设计重现期,规划取一年

T为降雨历时,集水时间取8分钟

雨水量计算公式Q =φ·q·F

式中:Q为雨水设计流量

φ为径流系数,规划取0.6

F为集水面积

②管网布置

雨水管沿路网布置,按照就近排放的原则,结合地貌特征,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就近排入河涌。管端起点覆土厚度大于0.7m。

8.3供电工程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合同

委托方: 承担方: 委托方委托承担方承担县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建设工程勘测设计合同条例》。 2.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3.规划工程批准文件。 第二条本合同设计项目: 1.项目名称:县健康产业园总体规划 2.项目阶段:园区城市总体规划。 3.规划范围:。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三条委托方应向承担方提交的有关资料及文件: 第四条承担方应向委托方交付的规划资料及成果文件: 1.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如下:

1)分析园区基本情况,确定园区发展条件。 2)确定规划区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规划区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现状建成区,提出建设控制标准。 5)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研究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 8)确定提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及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园区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交叉口形式,以及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10)确定绿地系统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保护范围。 11)确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原则。 12)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3)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4)确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提出建设要求。 15)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6)提出低碳节能减排要求和措施。 17)确定规划区技术经济指标,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2.成果文件 总体规划全套文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两部分。

现代产业园竖向规划说明书

项目名称:金寨现代产业园竖向规划 项目编号:2013-Z H -02 编制单位: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设计资质证书:甲级 A 134001056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甲级 [建]城规编第(081062) 院 长: 陶 其 中 高 工 主 管: 李 卫 群 高 工 审 核: 尹 凯 高 工 审 定: 李 卫 群 高 工 项目负责人: 王 亚 斌 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李卫群 高 工 王亚斌 工程师 黄从俊 正 高 林 琴 工程师 尹 凯 高 工 任伟强 工程师 黄定江 高 工 张 伟 工程师 陈 波 高 工 张乾坤 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背景 (1) 1.2规划范围 (3) 1.3规划年限 (4) 1.4规划依据 (4) 1.4.1国家相关法规、标准 (4) 1.4.2相关规划及基础资料 (4) 1.5规划原则 (4) 1.6规划内容 (5) 1.7规划目标 (5) 1.8相关要求和规定 (5) 第二章现状分析 (6) 2.1自然条件 (6) 2.1.1 地形地貌 (6) 2.1.2 地质构造 (6) 2.1.3 水文气象 (6) 2.2人口现状 (6) 2.3土地利用及交通现状 (7) 2.3.1 用地现状 (7) 2.3.2 交通现状 (7) 2.4河流水系及防洪 (8) 第三章相关规划解读 (9) 3.1金寨县总体规划(2007—2020年) (9) 3.2产业园总体发展规划 (9) 3.2.1产业园规模发展目标 (9) 3.2.2总体发展目标 (9) 3.2.3规划定位 (10) 3.2.4空间结构 (10) 3.2.5功能组团 (10) 3.3区域防洪排涝专项规划 (10) 3.4区域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10) 第四章竖向规划设计 (11) 4.1道路竖向规划 (11) 4.1.1 相关道路概况 (11) 4.1.2 道路竖向规划原则 (11) 4.1.3 本规划主要控制条件 (13) 4.1.4 道路竖向规划成果 (13) 4.2区域土方规划 (14) 4.2.1 土方规划目的 (14)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进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进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进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进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时期开发区进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进展,我们采纳咨询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进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进展的总体状况、要紧特点、制约因素和进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进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进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置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样预算收入1 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进展、可连续进展的新时期,出现良好的进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进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进展出现出四个明显特点:

庐阳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产业园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2002年3月,合肥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四个行政区,即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蜀山区。庐阳区所属范围为板桥河以西,南淝河以北以及环城路以内的老城,辖两镇一乡十个街道,人口37.14万人, 面积136.86平方公里。纵观庐阳区的行政区域,除城区以外,大部分区域位于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上游,建设发展受到相当大的限制。随着合肥市“千亿”规划的出台,各区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庐阳区也不例外。庐阳区人民政府在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情况下,提出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富民强区的战略目标,随后提出建设庐阳产业园的规划设想。我院于2002年6月与庐阳区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在城市北门地区建立庐阳产业园。经过多方讨论,将淮南铁路以西、合九铁路以北、铝厂以南、蒙城北路以东作为产业园用地,其中太和路以东为近期建设范围、太和路以西为产业园远期发展用地。之所以选择该地区建设产业园,是因为该地区属板桥河水系,不在两座水库的径流范围,产业园不会对两座水库产生水体污染。产业园近期建设规划与2002年12月完成。 庐阳产业园已动工建设,目前已引进项目18个,打通了部分道路,拆迁恢复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起步区的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指生产用地)已基本用完,部分项目已进入起步区以外的用地。按照目前的速度,近期的6.07平方公里可能不到2005年即被用完。同时,经过近半年的招商引资,园区内的部分道路和用地也作了一定的调整。为了保证产业园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产业园的远期进行总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庐阳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编制产业园远期总体规划。 第二章现状概况及建设条件分析 一、庐阳产业园建设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园总体规划设计建议

中国创意城项目 总 体 规 划 设 计 建 议 住宅集团 二〇〇八年六月

目录 一、项目简介 二、项目定位 三、规划设计原则 四、规划内容 五、项目地块划分示意图

一、项目简介 (一)项目位置 项目拟建场址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王河公路以北、凤河以东、103国道以西的地域内。项目主要交通道路为王河公路、103国道以及地块北侧一条规划路,通过规划路将项目与中国艺术家项目连接成为一体。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7760亩,场址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状况良好,交通便利,适宜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用地。(二)规划内容概述 中国创意城项目遵循“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规划建设思路,总体规划占地约7760亩,包括:“当代文化艺术群落”与“河西古镇”两大组成部分,其中“当代文化艺术群落”规划占地4760亩,“河西古镇”规划占地3000亩。 第一部分“当代文化艺术群落”包括国际艺术城、画廊文化街、亚洲当代艺术馆群、国际艺术家村、环球艺术广场、艺术大本营;第二部分“河西古镇”包括天下衙门、华夏古驿、漕运古风、圣贤书院。 二、项目定位 (一)项目主题定位: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现河西务历史文化的古镇。 (二)功能定位 接受“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集文化创意相关产业、周边产业于一体,涵盖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生产加工等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集旅游观光、文化博览、休闲度假、商务活

动为一体的河西古镇。 三、规划设计原则 经委托专业城市规划机构对河西务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进行考察与研究,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确定对河西务镇实施“魅力·河西务”、“文化·河西务”、“颐居·河西务”的三大品牌战略,而本项目正是借助开发“中国艺术家聚集区”的契机,在王河公路北侧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创建“文化·河西务”品牌,同时与南侧建设实施的“颐居·河西务”之中国养老社区项目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协调统一,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 此外,应注意本项目与高村新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区项目的空间及功能上的相统一、相呼应的整体协调关系。高村新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区主要规划建设首驿新城、开放式服务区、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等,这与本项目一起达到了支撑武清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北向战略”的目标。在项目的具体规划设计上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当代文化艺术群落”规划设计要求 当代文化艺术群落部分的规划设计,应考虑好产业的上下游关系,各功能区的布局,能够实现产业功能的有效衔接,增强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产业链条间便捷的配套、服务与生产要素的流通。 1、突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题,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文化元素与艺术感受; 2、根据各板块的功能差异,考虑交易、生产与生活空间(国际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 说明书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年8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 1.项目提出 2.现状概况 二、科技产业·生态 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三、现状·未来 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 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 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 四、选址·定位 1.优越性 2.前瞻性 3.目标与定位 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 5.产业发展特征 五、构思·设计 1.规划原则 2.总体构思 3.发展规模 4.形态与结构 5.生态功能布局 6.用地功能分区 7.用地规划 8.景观设计 9.交通体系 10.绿地系统 11.配套设施 12.形象策划 六、安全体系 1.环境保护 2.生态安全 3.综合防灾 4.环卫规划 七、信息化规划 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污水工程规划 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九、分期开发指引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开发模式 1.开发指引 2.分期开发 3.管理模式 4.融资渠道 5.开发模式 十二、附件 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

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背景及依据 (2) 1.1规划背景 (2) 1.2规划依据 (3)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5) 2.1指导思想 (5) 2.2发展原则 (5) 三、产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7) 3.1基本情况 (7) 3.2产业发展现状 (8) 3.3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0) 四、产业选择及发展目标 (17) 4.1产业选择 (17) 4.2产业发展目标 (24) 五、产业布局 (26) 5.1布局原则 (26) 5.2产业布局 (27) 六、支柱产业发展规划 (29) 6.1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产业 (29) 6.2机械制造产业 (44) 6.3现代轻纺产业 (56)

6.4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 (66) 七、成长型产业发展规划 (78) 7.1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 (78) 7.2精细化工产业 (86) 7.3电子电器及信息产业 (96) 八、保障措施 (109) 8.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的前瞻指导性 (109) 8.2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积聚 (110) 8.3落实重大项目,壮大主导产业总量 (110) 8.4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技术保障 (111) 8.5强化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 (112) 8.6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平台保障 (112) 8.7实施人才工程,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113) 8.8完善物流体系,强化物流与信息保障 (113) 8.9加强土地供应,保障新增工业用地 (114) 附图1:赣州沙河工业园沙河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附图2: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纵深推进赣州市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年强攻工业”的实施纲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章贡区实现向工业强区的跨越,结合章贡区实际及未来六年的发展趋势,特编制《章贡区工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以下简称产业规划。 本产业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当前章贡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发展主重点,以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现代轻纺产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和培育扶持“三大成长型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电子电器及信息产业)作为产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六年章贡区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任务、目标和方向等。 产业规划范围:章贡区辖区全境,包括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57个行政村、9个镇居委会、4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425.5平方公里。 本产业规划是指导章贡区工业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广东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指引教程文件.docx

广州市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指引(试行) 1、导则 1.1 为满足广州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的需要,实现新期广州市的产业发 展目标,科学的利用土地,促进经济发展更好的发挥城市效能,特制定本指引。 1.2 本指引使用范围为广州市行政辖区内工业园区规划及建设。有关发展规范 及规划标准的准则,应在规划新工业区时应用;如情况许可,该准则亦宜在现有 工业区内逐步施行,尤其应在现有工业用地重新整合调整时施行。 1.3 本指引是以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的有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参照香港、 台湾和国内相关城市的同类标准及准则,结合广州市的具体情况,及历年来城市建设管理经验编制而成。 1.4 本指引主要针对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一般共性问题的建议引导,特殊要求的工业用地按相关专业要求执行。规划工业园区时,一般应采用上述设计原则,尽管每项具体设计都会受制于个别地块的环境及项目性质。 1.5本指引未包括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的有关规范及标准及 相关专业规范要求。 1.6 本指引应定期的更新以适应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状况的变化及相关 规范、工艺、技术的更新。 2、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2.1 工业园区的界定及分类 2.1.1 工业用途——本指引“工业用途”与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 用地标准》中所分类叙述的工业用地M用途一致。定义一般可表述如下:凡任何 处所、或建筑物、构筑物内( 不包括露天矿场用地 ) 用作进行物品的制造、更改、 清洗、修理、装饰、精加工、出售前改装、捣碎或拆除、进行物料的改变、包装, 或与上述程序项配套的贮存、装卸及有关的研究设计均属工业用途。 2.1.2 工业园区——本指引所指的工业园区为集中一定规模的城市用地用 来主要发展工业用途。广州目前情况,根据不同的管理关系,可大致分为国家级、市级、区级、镇级。 2.1.3 工业用地分类——工业用地一般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 设施用地。本指引主要按国标( 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分类 标准》分类,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本市的实际情况,在国标现有三类工业用地的基 础上补充增加高新技术园区用地。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阶段开发区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立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般预算收入

1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显着特点: 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积极培育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明;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迅猛;

潍坊滨海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潍坊滨海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二 一三年八月

目录

前言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湾南畔,是连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大板块的重要结合部,战略位置重要,土地资源富足,发展潜力巨大。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四化”同步发展和“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引导先导性强、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环渤海南岸经济聚集带的重要增长区域、高效生态经济与海洋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极,构筑与中心城区双核驱动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突破滨海加快蓝黄战略实施推动全市科学发展的决定》等,特制定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范围陆域总面积约67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公里,海域面积510平方公里,下辖大家洼、央子两个街道。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 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20年,其中近期目标到2015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指导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编制相关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和山东科学发展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土地资源丰富,政策叠加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在带动全市转型发展,促进全市乃至蓝黄“两区”科学发展、支撑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发展优势 (一)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湾南畔,东临青烟威城市群,北靠京津冀都市圈,与辽东半岛、天津滨海新区隔海相望,是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三大板块的重要结合部。距潍坊市中心30公里,距潍坊港20公里,距青岛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济青、荣乌高速公路连接区内外,贯通南北的潍日高速加快推进,益羊、德龙烟铁路将滨海与中国铁路大动脉相连接,区内潍坊森达美港为中国一类开放口岸,可直接通航世界各地。 (二)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土地后备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区内大部分为工业用地,集中连片分布,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海岸线长69公里,浅海滩涂20余万亩;随着沿海防潮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将持续增加。地下卤水、地热、风能等资源丰富,其中地下卤水静储量60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原盐和溴素生产基地。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近海海洋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方案

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方案 工作小组 2018年04月

目录 一、项目提要 (4) (一)项目名称 (5) (二)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 (5) (三)项目运营负责人 (5) (四)规划编制单位及编制负责人 (5) (五)项目建设地点 (5) (六)项目总体建设目标 (5) (七)投资与资金筹措 (6) (八)经济效益分析 (6) (九)规划分年度实施目标 (7) (十)运行机制 (7) 二、项目区概况 (7) (一)项目区的提出及建设现状 (7) 1. 项目的立项背景 (7) 2. 项目区建设现状 (8) (二)自然资源概况 (9) 三、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0) (一)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0) 1. 规划的指导思想 (10) 2. 规划的基本原则 (10) 3. 项目区建设标准 (10)

(二)规划水平年度与目标 (11) 1. 规划水平年度 (11) 2. 规划的具体目标 (11) 四、项目区的布局与功能 (12) (一)项目功能分区及评价 (12) (二)项目区内各功能区的布局 (13) 五、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案 (16) (一)项目区建设内容 (16) 1、有机蔬菜生产区 (16) 2、花果苗木种植园 (16) 3、畜禽养殖区 (17) 4、水产养殖区 (17) 5、农产品加工园 (17) 6、休闲观光旅游区 (18) (二)项目区生产的技术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有机蔬菜生产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花果苗木种植园.................. 错误!未定义书签。 3、畜禽养殖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水库养殖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项目区建设方案的技术评价 (19) 1. 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19) 2. 规模的合理性评价 (19)

广州开发区产业规划

广州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萝岗区重点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试行)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一)高端软件 1?面向通信、消费类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高清数字电视和智能手机嵌入式软件 2?服务器、桌面操作系统、高性能海量数据库的开发及产业化 3?三维CAD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 )、辅助工程(CAE)系统开发生产,虚拟现实与平台 4?中文处理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 5?软件产品检验检测应用和服务 (二)物联网和云计算 1?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天线、读写器、中间件等技术协同研发及产业化 2?传感器敏感元件、微纳制造和智能系统集成技术联合研发及产业化 3?物联网感知技术与无线射频(RFID)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4. 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专网等各种网络间相互融合技术研发 5. 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超算中心、云计算中心和服务平台 6. 云计算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软件开发和应用 7. 云计算资源自动调度管理 (三)网络通信(含移动互联网) 1. 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设备、终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2. 长期演进技术及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LTE/LTE-Advaneed )及终端产品 3. 新型绿色基站、无线网络组网、无线网络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制 4. 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超高速无线局域、面向专网应用的数字集群通信和数字对讲技术和产品研发 5. 下一代互联网在科研、商业、政府事务、公共安全等领域中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示范应用 6. 数字移动通信、接入网系统、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路由器、网关灯网络设备制造 7. 新一代通信操作系统、业务平台及应用软件 8.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 (四)新型显示 1?高世代TFT-LCD面板和驱动电路、玻璃基板、靶材、彩色滤光片、偏光片、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提纲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四五” 产业发展规划 (提纲)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0年12月

目录 前言 (3)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4) (一)发展基础 (4) (二)面临形势 (4)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4) (一)发展思路 (4) (二)发展原则 (4) (三)发展目标 (4) 三、产业布局 (4) 四、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4) (一)大健康 (4) (二)大数据 (4) (三)新材料 (4) (四)新能源 (4) (五)高端装备制造 (4) 五、重点任务 (4) (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4) (二)科技企业培育建设工程 (4) (三)创新创业服务优化工程 (4) (四)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4) 六、环境影响评价 (4) 七、保障措施 (5) (一)加强组织领导 (5) (二)强化政策支撑 (5) (三)优化营商环境 (5) (四)加大资金投入 (5) (五)创新开放合作 (5) (六)落实规划任务 (5)

前言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产业布局 四、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一)大健康 (二)大数据 (三)新材料 (四)新能源 (五)高端装备制造 五、重点任务 (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二)科技企业培育建设工程 (三)创新创业服务优化工程 (四)产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一)规划实施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七、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政策支撑(三)优化营商环境(四)加大资金投入(五)创新开放合作(六)落实规划任务

产业园建筑设计说明新版2018

铅山智慧电商产业园项目规划设计 方案说明 第一章概述 1.1规划背景 1.1.1项目简介 电商时代城市核心 随着城市的发展,铅山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四大主题”、推进“四项工程”、加速“六化”进程,加快“三区”建设,主动对接和融入上饶市“1+6”都市发展区,城市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铅山,东近浙江,西接赣中,南邻福建,北望安徽,总面积217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1.1.2基地现状 基地东面长约157米,西面长约149米,南面长约102米,北面长约90米,地块成梯形四边形,规划用地面积13621.97平方米。 1.2规划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2014版》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与城市用地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GB50220-9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2014 《城市道路和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商业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J114-2001 各工种工程设计的国家规范及地方规定 设计要求、地形及红线图 第二章总平面规划 2.3规划目标 2.3.1充分满足建设单位的建设规模、功能要求、商业配比、服务配套等要求, 同时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成为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并与周边地区环境相协调。 2.3.2塑造产业园形象特色,使产业园规划设计更具识别性。 2.3.3注重项目运作的可行性,从规划布局到单体均注重当地气候特点、使用习惯。 2.3.5单体设计力求体型规整、方正。最大化的降低建筑成本。 2.4规划总体格局 2.4.1规划以多层办公为主,使办公有良好的日照及通风采光。 2.5道路交通规划 整个产业园通过道路的划分,将其分为两个组团,每个组团内部又以环形道路贯通,划分合理有序。 2.6绿化景观系统 绿化与公共空间布局在满足工作产业园相关的同时,注重绿化与公共空间的有效

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提纲

甘肃省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 编制大纲 (初稿) 总则 规划范围 规划目的和作用 规划依据 规划期限 〔以上内容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发展现状 〔开发区所处位置及区域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等。开发区所处区域(市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开发区经济特别是产业等发展现状。〕 第二节优势条件 〔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资源;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条件;相关限制因素〕 第三节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战略意义 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指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不是编制原则〕 第三节战略定位 第四节发展目标 〔形成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发展目标体系: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目标)要与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要有所体现〕 第三章产业发展 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第三节主导产业 〔分段表述各主导产业〕 第四节重点项目

〔各主导产业重点项目支撑〕 第四章空间结构(一区多园的可分节表述) 第一节功能分区 第二节用地布局(地块控制) 第三节产业及人口承载容量 第五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 〔突出与主导产业有关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服务体系、人才支撑保障等〕第六章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道路交通 第二节市政配套设施 〔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管线综合等配套基础设施〕 第三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开发区社会事业相关领域的建设发展〕 第四节绿地景观系统 〔包括城市设计框架〕

第七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第一节环境容量 〔1、人口容量;2、大气环境;3、水环境;4、固体废物等环境质量现状〕 第二节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 〔环境保护原则、目标及措施〕 第三节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建设 〔循环经济相关内容。在产业布局、工艺设计中要注意节地、节水和节能等要求,突出产业集聚效应〕 第四节节能减排 第七章综合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地震、防洪、消防等〕 第八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区域协作) 第一节协作区域范围 第二节协作内容 〔突出经济联系和产业联动〕 第九章投资与效益评价

泰州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规划背景 从空间上分析,泰州位于沿海与长江“T”型发展轴的结合部,交通较为便捷,两条铁路、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其中,距泰州仅20多公里的苏中机场已纳入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泰州经济开发区是泰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工业经济的集聚区。在泰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开发区“十一五”规划大的发展框架指引下,开发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体形成了“一区四园”的空间框架,规划面积达到64.2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其中,春兰工业园4.42平方公里、高新技术园12.68平方公里、民营科技园5平方公里和滨江工业园9.98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春兰、LG、中源机电、康翔铝业、中海油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家电、车件和电子产业、石油化工等产业的空间相对集聚。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快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泰州经济开发区作为江苏省“四沿”战略中沿江经济带的一个重要节点,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十一五”以来,开发区发展步伐较大,发展规模和速度、招商引资力度均某种程度上超出了当初“十一五”规划设定的目标,急需对现行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同时,目前开发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产业特色、企业分布、资源配置、产业产品链、配套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进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整体上梳理、优化开发区内的产业产品链是开发区面临的最为突出的课题。 据此,有必要在泰州经济开发区“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研究泰州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纵向层面,“十一五”规划实施两年来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设定目标;横向层面,与全省136个开发区相比,泰州经济开发区位列何处,在哪些特定领域具有特定的优势。同时,将泰州经济开发区放到江苏省的小“T”型发展轴以及长三角大“T”型发展轴中分析,有哪些产业泰州更加适合发展?服务业层面泰州经济开发区更加适合发展哪些业态,

航空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

一、规划概况 1.规划范围 “汤阴县航空产业园”位于汤阴县城区东部,紧邻新建的安阳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总规划面积约4.2平方公里。目前,机场选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2.规划期限 本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的完成期限与产业园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3.区位条件 汤阴县隶属安阳市,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方圆250公里范围内,有郑州、石家庄、济南、太原4座省会城市。因此,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汤阴成为辐射豫、冀、鲁、晋4省的商品集散地。便捷的交通是汤阴的主要特点。京广铁路与汤鹤支线和汤濮铁路连接南北西东,使汤阴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和鹤台、汤上省道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二、规划背景 为了具体落实《汤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以及《安阳(汤阴)产业园总体规划》,顺利实现打造豫北区域性的物流基地的总体目标,推动汤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中原经济区整体战略布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为了保证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协调有序,适应新形式下的城市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和提升物流产业服务水平,特制定本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具体的规划管理及相关控制标准。 安阳市作出了着力打造“航空运动之都”和通用航空发展改革试点的战略决策,提出以拉动通用航空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航空运动和通用航空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安阳市的通用航空和航空运动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 国家体育总局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坐落在安阳,是新中国航空运动的摇篮,在航空运动人才培养和通用航空发展上享有盛誉;安阳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被誉为国际滑翔圣地,已成为国际重要的滑翔训练和比赛场所;安阳自然条件适宜通航发展;航空运动产业有一定基础。近年,安阳市把握低空开放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建设航空运动之都的目标,并把开展安阳市通用航空产业园区试点作为航空运动之都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连续举办中国(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旅游节,不断扩大安阳的知名度,实现航空运动中心城市定位;持续推进安阳机场建设,完善通用航空起降点布局,加快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出台全市航空产业促进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安阳航校整体迁建,提升航空运动项目优势;加大通用航空人才培养力度,采用多层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主动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等工作,持续推进全市航空运动之都建设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6)《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 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8)《安阳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规划》 9)《汤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 10)国家、河南省及地方相关法规、 四、现状研究 1.自然条件 (1)气候

航空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编制背景 1.河南省物流体系强化带来的契机 《安阳(汤阴)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发展概念规划研究报告》指出,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在全国现代物流体系构建和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河南省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河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确立了以郑州为核心物流枢纽,以安阳、洛阳、南阳、信阳、商丘分别为豫北、豫西、豫西南、豫南、豫东区域物流枢纽的现代物流体系总体格局和长远发展规划。安阳市是豫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极具区位交通优势的物流中心城市,安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发展定位是,将安阳建设成为对安阳市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充分支撑保障作用和对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区域物流枢纽城市。 2012~2020年是汤阴县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汤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战略机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产业提升战略、产城互动战略、绿色低碳战略和统筹发展战略,打造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现代服务业相配合、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将汤阴县建成中原经济区北部豫冀交界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现代化工贸强县。为了给现代化工业和商贸业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条件,汤阴县提出充分发挥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豫北区域性的物流基地。 2.安阳市构建航空运动之都 安阳市作出了着力打造“航空运动之都”和通用航空发展改革试点的战略决策,提出以拉动通用航空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航空运动和通用航空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战略目标。安阳市的通用航空和航空运动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 国家体育总局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坐落在安阳,是新中国航空运动的摇篮,在航空运动人才培养和通用航空发展上享有盛誉;安阳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被誉为国际滑翔圣地,已成为国际重要的滑翔训练和比赛场所;安阳自然条件适宜通航发展;航空运动产业有一定基础。近年,安阳市把握低空开放的历史机遇,提出了建设航空运动之都的目标,并把开展安阳市通用航空产业园区试点作为航空运动之都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连续举办中国(安阳)国际航空运动旅游节,不断扩大安阳的知名度,实现航空运动中心城市定位;持续推进安阳机场建设,完善通用航空起降点布局,加快航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出台全市航空产业促进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积极服务安阳航校整体迁建,提升航空运动项目优势;加大通用航空人才培养力度,采用多层次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主动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等工作,持续推进全市航空运动之都建设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3.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导 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以高投入为主,环境代价大等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新的形式和任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从而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指导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也是我国当前进行城乡建设和规划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二、本次规划编制的原因、思路、方法与重点 1.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因 (1)汤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城市性质:中原经济区食品医药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晋冀鲁豫交界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安汤鹤一体化战略支点,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2015年城市人口万人;2020年城市人口30万人;2030年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45平方米/人。 (2)城市拓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要求 汤阴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积极推动汤北新区建设,构建安汤鹤一体化战略支点,提升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向北:依托汤河改造、新政中心建设、羑里城的开发改造、中华路商务带的建设,积极引导安阳第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职教产业。向东南: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陆路港和安阳支线机场建设,四港联动,发展产业园区,向南推进与鹤壁联接。 规划结构:一心、两轴、三区,一心——以新行政中心为依托,集行政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高端住宅为一体的城市中心;两轴——南北向城市发展轴和东西向城市生态景观轴;三区——汤北中心商贸区、老城文化宜居片区及城东南产业物流片区。 2.思路 1)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区域发展条件、产业发展潜力、需要与可能等方面出发,按照和谐发展的理念,确立该地区经济与城镇协同发展的思路,实现空间的战略拓展与整合——推动区域合作,提升园区地位。 2)结合当地现状条件、自然环境,优化新区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塑造园区的特色风貌。 3)着眼于城乡统筹发展,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土地利用、设施配置和城乡建设。 4)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注重科技创新,加快产业集聚,以现代物流业引领产业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梳理和重整空间构架,积极构筑新的经济发展平台,提升发展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