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

简介

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耕地面积在这些地区之间差别悬殊。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1985年世界人口48.37亿,其中农业人口23.28亿,占48.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分别为1.28亿和22.01亿,分别占这些国家人口总数的10.5%和60.7%(表1)。 1985年世界总劳动力21.63亿,其中农业劳动力10.59亿,占49.0%。1965~1985年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从 1.07亿下降到0.62亿,在这些国家人口中的比重从10.52%下降到0.5%。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却从7.34亿增加到9.98亿;比重从31.78%下降到27.5%,下降幅度小,速度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农业生产有很大增长。 1934~1938年世界谷物年平均产量为5.43亿吨,1957年增至7.46亿吨。这一期间棉花(皮棉)总产量从 600万吨增至780万吨,原糖总产量从2260万吨增至3986万吨(以上均不包括苏联)。以1959~1960的年平均产量与1985年产量相比,世界谷物总产量从9.78亿吨增加到18.4亿吨,棉花(皮棉)从1090万吨增加到1703万吨,原糖从5202万吨增加到9787万吨,肉类从6060万吨增加到1.48亿吨,牛奶从3.06亿吨增加到5.07亿吨,水果从1969~1971的年平均2.28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3.12亿吨。其中稻谷、棉花和部分水果主要产自发展中国家,而小麦、玉米和肉类、牛奶则主要产自发达国家(表 2)。如按人均产量计算,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很大。1985年世界谷物的人均产量为0.38吨,发达国家为0.76吨,发展中国家为0.25吨。

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与生产资料投入的增加有关。1969~1971年世界农用拖拉机总数为1550万台,其中发达国家1417万台,发展中国家133万台;1984年拖拉机总数增至2395万台,其中发达国家1958万台,发展中国家 437万台。世界联合收割机1969~1971年平均总数为258万台,其中发达国家245万台,发展中国家13万台;1984年总数增至383.7万台,其中发达国家361.5万台,发展中国家22.2万台。世界化肥1965~1966年消费量4391万吨,1984~1985年已增至14000万吨。

战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长的速度大于农产品生产的增长。以1985年与1969~1971年的平均数比较,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值扩大4倍,其中发达

国家扩大4.2倍,发展中国家扩大3.8倍;畜产品贸易的增长更快于种植业产品。现在,农产品贸易愈来愈集中到发达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地区流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前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地区是西欧,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特产品和粮食以及北美、大洋洲的农产品都流向这个地区,以交换其工业品。战后,特别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以后,西欧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农产品的进口相对减少而出口增加。除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外,法国和阿根廷也已进入世界粮食的最大出口国之列。苏联则成了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日本的农产品进口也大增。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绝对值虽有所增长,但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相对比重不断下降,粮食出口大减,反而成为进口地区。只有部分热带特产品的出口还有所增加(见农产品国际贸易)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已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生产技术的新进步表现在:个别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已发展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形成机械化、自动化的综合系列;化肥、农药的施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且更趋高效化,生长剂、塑料薄膜等化工产品的应用也更加广泛;除传统育种技术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也开始在农业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控制生物遗传特性的能力,为获得更加高产、优质和抗逆的生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所有这些,加上核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的应用,已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产量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如1950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小麦产量为9000万吨,1985年达18956万吨,增加了1.1倍。小麦每公顷产量为2.64吨,比发展中国家的1.68

吨(不包括亚洲社会主义国家)高57%,其中法国和荷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高达每公顷6吨和6.6吨。1950~1985年美国农民每一人工时的农场产品增加了 5.7倍。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有了大量谷物剩余,农业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一般已超过种植业;居民食品中面包和薯类的比重下降,奶、蛋、肉类、水果、蔬菜的比重提高。同时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出口额。

农业生产经营上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也有新的发展。地区、农场经营项目的专业化,已发展为某一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如种植业中种子生产、施肥或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专业化,畜牧业中种畜、种禽生产,肉牛、肉鸡饲养的专业化等。农工商一体化则是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的产物。它使农业企业和农业产前、产后部门,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加工、运销部门,甚至有关的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通过合同等方式形成各种经济上的联合,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简化了商品流转环节,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以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为主的农业合作在60~70年代也有很大发展。现在美国参加各种合

作社的农民约每6个农场主中就有5个。法国和联邦德国约占70~80%,北欧国家和日本则几达百分之百。80年代这些国家的农产品经合作社销售的比例从30%至80%不等。许多农业合作组织投资开办农产品加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并也有向农工商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中的上述变化,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在国内,大生产排挤小生产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如从1950年到1985年,美国农场从565万个减少到233万个,减少的主要是面积在2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法国农户中农场面积在10公顷以下的小农户所占的比例也从1955年的56%下降到1983年的32%,而农场面积在50

公顷以上的大农户则从1960年的 6%上升到1983年的14.6%。只是由于政府通过税收、信贷等措施的干预、调节,部分中小农场努力采用生物技术和土壤改良等以改善经营状况,同时由于大农场为了获得雇佣劳动力的来源,也并不要求完全消灭小生产,才使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的过程发展较为缓慢。现在许多小生产者被迫大量从事农业以外的兼业经营,在日本和美国、西欧就都有这种情况。日本农业合作和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虽对中小农场主不无助益,但由于这些经营形式实际上有利于垄断资本和大农场主加强对农业的控制,其结果也是增加了中小农场对大资本的依附性。从国际范围看,由于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产品长期生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农产品实际价格呈下降趋势,资本主义农业的潜在危机正日益深化。有的国家近又转而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等,这些措施只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市场争夺更加激烈。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业

苏联农业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以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国营农场实行专业化的或综合性的生产经营,商品生产率较高,是国家取得商品农产品的重要来源。集体农庄经过50年代以后的集中合并,有的转为国营农场,其数目已由1950年的12.1万个减少到1985年的2.67万个;而每个农庄的农业用地面积则由 122公顷扩大到6400公顷。同期国营农场由4988个增加到2.27万个,其播种面积占各类经济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3.5%,超过了集体农庄。东欧国家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的合作化,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和分配方式不同的农业合作社。同时建设国营农场(南斯拉夫为社会所有制农场)。有些国家的农业合作社也曾经历集中合并的过程。但个体经济在东欧国家农业中占有一定地位,而在波兰和南斯拉夫则占主要地位。1980年南斯拉夫私人农场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4%,1983年波兰个体农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6%。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农业合作社的职工、庄员、社员都有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或自留地,并饲养少量牲畜,作为家庭副业,其产品在蔬菜、

水果和家禽、蜂蜜等的生产供应上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上述体制正在发生变化。

60~70年代以后,苏联的农工商一体化有较大发展。横向一体化的主要形式是跨单位合作,如由几个农庄集股合办工厂、企业等。纵向一体化是由农庄、农场与工业部门合作举办各种农工综合体、农工联合公司等。东欧国家也有类似情况。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50年代中期以前,政府对国营农场和合作经济组织的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和牲畜头数等都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苏联自1965年以后改为国家只下达农产品收购量一项指标,并几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对超计划交售部分实行加价收购,1981年起又改为对超过前5年实际平均交售量的部分实行加价收购,同时扩大了农业生产单位可以自主向国营、合作社商业或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议价出售的农产品的范围。在东欧国家,除南斯拉夫早在50年代初已废除中央集中的计划制度外,其他国家也对原来的农业计划制度和农产品收购制度进行了改革。

苏联和东欧国家原来国营农场实行的劳动报酬工资加奖励制,合作社

或集体农庄实行的按劳动日分配制,也有了发展变化。苏联于1956年将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制度改为按月预支制(仍以劳动日为基础);1966年又改为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即按照国营农场职工相应工种的工资标准,按月发给庄员工资,另按产量和最终成果补发各种报酬或奖金,这样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和国营农场已趋接近。80年代以后,过去曾经试行而未能推广的集体(作业队)承包制又受重视,在部分地区推广较快,并开始试行个人、家庭承包制。东欧国家农业合作社按劳动日分配的劳动报酬制度也在70年代末前后改为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并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和东欧国家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物质技术水平都有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也取得一定发展。苏联的农业总产值指数,如以1950年为100,则1985年为273,年平均增长率为2.9%。1950~1985年苏联谷物产量从8120万吨增长到1.82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2.9%;肉类从490万吨增长到172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3.7%。在东欧国家中,

罗马尼亚和波兰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

并重,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则经常进口相当数量的粮食以发展畜牧业。现苏联和东欧国家畜牧业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比重,除罗马尼亚和波兰外,均已超过50%,民主德国则超过60%。苏联由于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和农业产量的不稳定性,自60年代中期起,已由粮食出口国变为进口国,1972年起变为粮食长期入超国家。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农业人口除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外,都占总人口半数以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高达70%以上,罗马尼亚达60%以上。战后实行工业化,农业人口有所减少,但速度不快。直到1970年后才有较大改变。1985年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阿

尔巴尼亚为50%,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为23~25%,苏联、匈牙利为17%左右,保加利亚为12%,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最低,在10%左右。农业劳动力的情况大体相仿。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1985)以保加利亚为最高,占19.4%;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为最低,分别占12.1%和7.1%;其余均在15%左右。

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了解决各自农业中面临的问题和加速农业的发展,都在大力推进农工一体化,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改变着原有的经济体制。这方面的变化正在继续发展中。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业国。除了如中国等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以外,许多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对原来的土地制度等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它们不仅仍受资本主义世界的剥削,而且尚未摆脱国内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多数国家尚处于传统农业

阶段,有的还保存着原始的游牧农业和刀耕火种式农业。饲料、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主要依靠自给。农产品除一部分特产品供出口外,也以自给消费为主,商品率很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作物经营的局面长期未能彻底改变,农业人口庞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量水平都很低。战后发展中国家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虽呈下降趋势,如1960~1985年间印度的农业产值比重从50%下降到31%,埃及从30%下降到20%,巴西从16%下降到13%等,但农业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在有的国家仍是首要产业,农产品仍是主要出口产品。

战后初期,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重视发展农业。到60年代,一些国家曾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移向工业,农业生产一度下降。70年代起又重新肯定农业的重要性,大力予以扶持,在发展计划中给予较多的投资,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的投入。特别是发轫于墨西哥的“绿色革命”,通过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品种改良,对发展中国家的谷物增产以及粮食问题的缓和起了不小作用。许多国家还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对农产品实行保证价格,并发展农业信贷,改进农村交通,为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提供有利条件。1952~1985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年平均增长率达2.7%,高于发达国家。70年代起,农业增长的途径也由主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转变为主要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谷物总产量从1969~1971年年平均产量5.89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9.23亿吨,单位面积产量从每公顷 1.43吨增加到2.17吨,增长的速度均高于发达国家。按人口平均的谷物年产量也因此从1961~1965年的 218.5千克,增加到1979~1985年的243千克。现印度粮食已基本自给;巴西也已成为世界大国中农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85年的农产品净出口额居世界第2位;非洲科特迪瓦的农业产值1985年

比1970年增长43%,近年来粮食已能自给。其他国家的农业生产状况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经济、技术条件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按人口平均的农业生产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中国家60年代和70年代每人谷物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4%,80年代前期为0.2%,而发达国家60年代为1.3%,70年代为1.1%,80年代前期为0.8%。发展中国家每人平均占有的畜产品、每头牲畜的产品率和人民膳食中的动物蛋白质比重也均远低于发达国家。粮食供应不足仍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战前发展中国家尚有大量粮食可供出口,到40年代末已是进口大于出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正多方采取措施,在振兴国家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发展。由于许多国家不乏优越的自然资源,这种努力正在取得成效。

食品科学概论读书报告

食品科学概论读书报告 ——1046127 王泉龙食经一班 一、书名:《食品科学概论》 二、作者:张有林 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四、页数:708页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二十三章内容,语言简洁明了,结构紧密,并附带图片、表格等注释,以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理解。 第一章:食品科学及其发展学习到了食品科学的基本概念,了解到了食品科学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食品的品质、化学成分与营养学习了食品中的各化学成分组成与营养元素。 第三章:食品与健康学习到了合理营养与健康的紧密联系和各食品的功能性与人体的平衡。 第四章:食品工程原理学习到了有关食品方面的各种加工原理。 第五章: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本章详细介绍了关于食品加工过程中所要运用到的各类机械设备。 第六章:食品工厂设计本章详细介绍了食品工厂的各个系统设计及相关建设法规。 第七章:粮油食品加工本章详细介绍了粮油、面制食品、豆制食品、植物油脂等加工技术。

第八章:畜产品加工本章详细介绍了相关肉类、乳制品类、蛋类的加工技术及其卫生检验。 第九章:果品蔬菜加工本章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果品蔬菜罐头的加工工艺及果酒的酿制与蔬菜的腌制。 第十章:糖果食品加工本章简要为我们概述了糖果的特性、组成及生产工艺和巧克力制品。 第十一章:软饮料加工本章详细介绍了软饮料常用的原辅材料和各类饮料的加工工艺。 第十二章:水产食品加工本章着重从水产品的原料、水产食品的传统加工技术、水产品的综合利用几个角度为我们解析水产食品的相关知识。 第十三章:果品蔬菜储藏保鲜本章为我们带来的是果品蔬菜的采后生理及相关的储藏保鲜方式。 第十四章:食品微生物与发酵本章简述了食品微生物与相关发酵技术的联系及发酵产品的生产工艺。 第十五章:食品腐败与保藏本章为我们介绍的是食品的腐败和防止措施以及简略介绍了食品包装与保藏的关系。 第十六章:食品卫生与安全本章概述了食品污染来源和食品中毒问题及相关的卫生安全管理。 第十七章:食品添加剂本章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类食品添加剂及酶制剂。 第十八章: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本章为我们介绍了食用菌的分类

自动化考研方向及学校排名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课程设置矩阵论,泛函分析,线性系统理论,优化理论与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系统辨识与建模,随机过程与随机控制,离散事件系统理论,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机器人控制等。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课程设置矩阵分析,数学物理方程,误差分析,现代控制理论,近代物理基础,电磁场理论,检测理论,信号处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测试与故障诊断技术,仪表智能化技术,仪表可靠性技术,工业计算机网络和集散控制系统,过程模型化与软测量技术等。

系统工程 课程设置数理统计及随机过程,矩阵论,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系统工程导论,系统工程方法论,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控制理论基础,智能控制,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分析,经济系统分析(宏观和微观)等。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课程设置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矩阵论,优化理论,近世代数,数理逻辑,数字信号处理,图象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机器人

学,计算智能,非线性理论(如分形、混沌等),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与决策,计算机网络理论等。 导航、制导与控制 课程设置矩阵论,泛函分析,数值分析,线性系统理论,随机过程与滤波,系统辨识,计算机控制系统,最优控制,运动体控制与制导系统,导航系统,火力控制技术,传感技术及应用,信息融合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人工智能等。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排名学科代码:081101 1 清华大学A++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 山东大学A++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3 北京科技大学A++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 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自动化世界经济 一、科技革命阶段划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发展共经历了5次大的飞跃,第一次为1945-1955年,是以原子能的释放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第二次为1955-1965年,是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摆脱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的进军;第三次为1965-1975年,是以1973年重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第四次为1975-1985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广泛为标志,揭开了扩大人脑能力的新篇章;第五次为1985年至今,是以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新纪元。这五次飞跃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 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就迈进了先是以各种各样的机器生产代替人的体力劳动和技能,再是以自动化机器和自动化程序替代人的脑力劳动的历史进程。从理论上说,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必然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这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将增进人类的福利 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世界大战的推动,军事科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战争结束后,大量的军事科学技术被运用于民用生产,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此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推动下,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家用电器业异军突起、信息产业后来居上,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宇航工程等等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不断开发出巨大的新市场,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非常有力的推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而巨大的提高。另一方面,战争与危机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缓和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从而使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能够较为顺利地向前发展。 在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接近4%,世界国民生产总值达30万亿美元,其中西方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为3/4;同20世纪初相比,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约100倍。现代资本主义取得的成就及其优势地位,主要是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的,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二战以来经济增长的70%~80%产生于科学技术创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强化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和教育,争夺科技人才,抢占科技制高点,使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改变了生产力的规模和结构,使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1-6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一)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C合资经营D.合作经营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农业概论答案

1.: 2.什么叫农业 目前“农业”的概念是: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3.什么叫温室效应 空气中的CO2、CH4等气体能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又能阻挡地球长波辐射向空气中散发,使地球天空犹如温室的玻璃,吸收阳光而防止热量散失,因此,大气层CO2、CH4等气体增加会使地球温度逐步增高,这种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4.农业生产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的波动性, 二、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三、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四、农产品的特殊性 5.什么叫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是使用铁、木农具,利用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和自然肥料,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 6.$ 7.古代农业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成就:1、促进了原始农业阶段驯化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的传播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各地农业生物资源,为各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提供了适应的动植物。 2、改变了原始农业只靠长期休闲、自然恢复地力的状况,创造了利用人工施有机肥的办法来提高土壤肥力,初步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自然生态平衡得以基本维持。3、形成了农牧结合的生产体系。 不足:1、投入古代农业中的能量仅是农业当中的人力、畜力和有机肥等,投入不足,数量有限,并且生产效益低下,进步缓慢。 2、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是低水平的。 8.什么是近代农业 近代农业是从古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踏入工业社会的阶段。 9.近代农业的主要成就和不足 成就: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直接作用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的能量输入农业,从而使农业的产量达到从未有过的新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促使社会分工深化,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生产逐渐形成。 不足:1、由于近代农业的高产依赖于农业以外能量的输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加上能量输入技术的不完善,能量的利用上便出现了严重的浪费。 2、农用化学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后,其在土壤和水中的残留部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并通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危害人类健康。 10.{ 11.农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 12.什么叫农业区化 农业区划是对农业生产空间分布的一种科学分类的方法。它是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制定农业规划的科学手段和依据。农业区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分类划区。 13.10个主要农区是什么 将东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 秦岭—淮河以北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 西部划分为甘新区、青藏区。 此外,还将中国的海域划为一个海洋水产区。 14.*

农业概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农业:人类利用土地,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人类 所需各种生活物品的生产事业。或说是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2、农业生产的本质: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 3、农业的基本特征:①土地的特殊重要性;②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 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的波动性;③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4、农业的主要贡献:①提供了人类生存最必要的生活资料;②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必不可 少的劳动力;③提供了其他部门发展所需要的部分资料。 5、采集→农耕→种植业;渔猎→畜牧→养殖业 6、现代农业的作用 ⑴农业的经济作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⑵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⑶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 1、农业自然环境:包括生物环境(调节制约因素,如:杂草、昆虫、病害等)和非生物环 境(必要条件,如:光、温、水、气、土壤等)。 2、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 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是种植业,种植业的对象是作物生产。 ⑴光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⑵温度是农作物必需的生活条件之一; ⑶水分是作物生存极重要的生活因子,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 ⑷养分是作物必须的生活条件之一; ⑸土壤是作物赖以立足和摄取水分、养分的场所。 3、我国三大自然区域:东部季风区、西部内陆干旱区、青藏高寒山区 4、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如果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则全球平均气温将 升高4—5℃,降水将增加8—15%。 5、气候变化对中国局部地区的影响 ⑴高海拔地区将可生产水稻、玉米、棉花;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世界经济概论 题目: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姓名:杨帆 学号:20117624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四班 指导老师:尹华北 2013年 12月 15日

摘要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国都把气候问题和经济发展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于是低碳经济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有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足,环境容纳不足,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所以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此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低碳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所以如何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引资战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及建立碳交易市场等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待解之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1.低碳经济的内容及特征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主要包括低碳服务、低碳消费以及低碳生产三方面内容。低碳服务包括碳抵消与碳足迹的商品与服务、企业碳管理服务、绿色金融服务、CDM 咨询服务等。其中CDM 也就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是《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减排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互合作的一种机制,它的核心是允许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转让与获得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 1.2、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消费是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以低碳为导向,平衡生态消费、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更具科学化及合理化,比如进行低碳装修,即使用低碳节能电器,减少塑料袋等“便利消费”。低碳生产有三方面内容:首先,在使用能源的过程中,利用科技水平使高碳使用率进一步提高,最终使低碳排放降低;其次,开发并使用海洋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实现低碳生产;最后,使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能够帮助实现低碳,同时还应使第二产业对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和降低能耗,即: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第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不 能同步增长,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第三,为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第四,开发可再生的新型清洁的能源;第五,制定法律体系和相关制制度以适应低碳技术的创新。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1.3当今世界的现状 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二氧化碳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球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另据世界能源大会传出消息,全球石油资源仅够人类再开采41年,天然气仅够开采60年,煤炭资源仅够开采100年,全球化碳基能源开采的极限期正在到来。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只能致力于扩大新能源发展,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正共同面临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这将深度触及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于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都持续较快增长。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可持续发展问题将日益突显。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谁在环境技术创新中领先,谁就将主宰绿色发展的潮流。

农业概论在线作业1-2

农业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1 一、单选题 1.我国90%以上的农林牧渔业分布在以下的年降雨量等值线以东 (500mm) 2.农产品市场流通运作的一般原则不包括(计划经济原则)。 3.按总人口计,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400公斤)。 4猪的料肉(活重)比约为(4:1)。 5. 当前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础地位)。 6.我国当前城镇化程度约为(40%)。 7.地球上谷物生产最多的是(亚洲)。 8. 农作制(系统)是一种(人工开放系统)。 9.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具有(相对有限性)。 10.在世界上我国水产品产量的位次是(首位)。 11.农作物的蒸腾系数是(乔木>玉米>灌木)。 二、多选题 1.当前我国缺粮地区主要是(华南、华东)。 2. 当前世界上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包括(法国、美国)。 3.我国三农滞后主要原因有(先天不足、投入少、一些重大政策失误)。 4.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包括(生产工具与工艺现代化、自给性生产转为商品性生产)。 5.中国的农业科技已对农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有(良种、多熟制技术、灌溉技术、化肥制造工艺)。 6.森林的功能是(减少水土流失、生产木材)。 7.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多参照以下模式(韩国、中国台湾省)。

8. 世界上实行东方型小规模现代集约农作制的国家有(日本、以色列、韩国) 9. 我国2020年的农业发展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农业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太阳光不是(无限要素)。 2. 中国农业资源的主要问题不包括(农村劳力缺乏)。 3.中国农业起源于(7000年前)。 4.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在(中部平原区)。 5.世界上粮食出口最多的是(北美洲)。 6. 耕地的性质是(自然基础上的人工要素)。 7. 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经济效益将出现(先增后减)。 8. 按总人口计,我国人均耕地约为(0.1公顷)。 9. 一般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约为(20%-30%)。 10. 关于20世纪后半叶中国农业生产指数的增长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低于发达国家)。 11.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指的是(土地劳力资金)。 二、多选题 1. 当前我国农业所处的阶段与水平是(传统农业阶段、小农经济水平)。 2. 我国东部沿海气候上属于(季风气候、湿润半湿润气候)。

农学概论的心得体会三篇

农学概论的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农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总结 花芽分化:作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期,茎类的分生组织不再分化时,原基和腋芽原基在分化形成花或花序原基的过程。 叶的生长:叶原基发育生长的过程为:顶端生长。出缘生长。居间生长 1.简述作物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特点是一个不可逆的数量化过程。如营养器官(如根、茎、叶)的生长,通常用大小、长短、粗细、轻重和多少来表示。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了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性变化。特点是分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质变过程。如幼穗分化、花芽分化、维管束发育以及气孔分化等。 2.作物的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各有什么特点? 作物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是作物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并进的阶段,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关系。 3.种子的概念与区别 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

种子分为三类:胚株发育而形成的种子,如豆类 子房发育形成的果实如水果 根茎作物用于繁殖的营养器官如马铃薯块茎 *1.光对作物的重要性 作物生产所需能量主要太阳光,其次不同的人工光源。 光在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包括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作为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直接作用是促进作物形态器官建成,如种子萌发,叶芽花芽分化等。此外,光还会影响作物某些生理代谢过程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总而言之。光对作物生产的重要性最终体现在作物群体结构的改变和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变上。 光和速率:每小时每平方分米的叶片面积吸收CO2的毫克数 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的同化产物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物质达到平衡时所接受的光照强度(光和速率=0). 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一昼夜间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作物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受日照长度的影响醉舞发育对日照长度的反应。P70作物温度三基点,最低点,最适点,最高点 积温: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3.简述自由水束缚水的区别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025059 总课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预修要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以世界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运行及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贸易关系、国际金融关系、国际投资关系: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要研究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世界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够从世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分析世界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学生做作业、撰写论文。考试形式将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 三、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48学时。如遇计划课时增减,或使用不同教材,教学内容可作适当调整。 大纲正文 第一章社会生产力与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学时:6学时本章阐述本章介绍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讲授要点:三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及其对世界经济影响。 重点: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生产力的历史性进步不可分离。 难点:科学、技术、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第一节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萌芽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含义及其特点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社会生产力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三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 A.国际商品市场 B.国际人才市场 C.国际资本市场 D.外汇市场 2.下列各种现象属于经济全球化以整个世界的负面作用的是()。 A.非法收入的国际转移 B.毒品越境走私的泛滥 C.传染病的国际蔓延 D.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3.跨国公司在结构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A.营业规模B.经营环境 C.地理分布 D.股权结构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改善了扩大再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 5.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8.作为生产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与作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 A. 投资者拥有企业控制权 B. 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C. 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D. 投资周期长、风险大 9.战后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 A.全面性和世界性 B.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C.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D.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 10.各国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政策通常包括()。 A.对外贸易总政策B.自由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等政策 11.米德冲突发生在()。 A. 固定汇率制度下 B. 浮动汇率制度下 C. 任何汇率安排下 D.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 12.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的发展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 A.投资来源国和东道国的地理分布及投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B.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C.国际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D.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农业概论作业1-答案

《农业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是非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 二、填空 1. 经济再生产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 2. 土地质量位臵数量 3. 农林牧渔 4. 产品部门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三次产业划分 5. 光温水养分空气 6. 光温水养分空气 7.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8. 生物工程技术的利用机械化智能化 9. 植业资源林业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 10.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三、名词解释 1. 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2. 是指产品处于生产状态的时间,其中包括劳动作用于产品的时间 3. 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 4.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5. 在环境中与生物体的生存、分布,生长发育及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有密切关系的因子 6. 是指农业生物周围的植被、杂草、昆虫、病害等因素,它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调节因素和制约因素。 7. 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某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个过程里某一项作业的专业化 8. 是指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工业化之前这一阶段 9. 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10. 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 四、简答题

1.农业即是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其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的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异、农业生产的多变性、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1).食物供应2).原料供应3).市场需求4).劳动力转移5).资金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6).改善国际收支状况7).改善生活环境 3.(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全民族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2)增加森林、草地、农田作物的绿色覆盖,减少土地裸露;(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4)优化产业结构,改革生产技术;(5)消除农业自身污染。 4.全世界划分为十大农区类型,它们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北非西亚农业区、东南亚与南亚农业区、拉丁美洲农业区、西欧北欧南欧农业区、北美农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农业区、东欧与西伯利亚农业区、中亚农业区、东亚农业区。 5.(1)系统性与整体性(2)地域性(3)持续性(4)动态性(5)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6)稀缺性与有价值性 五、分析题 1.农业在现代社会的经济作用可能相对下降,但其生态环境作用和社会文化作用则不断上升。 (1)农业的经济作用:农业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结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此外,农业在缓解以至消除就业问题方面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2)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利用土地、植树造林、改造沙漠、建立野生动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而农业部门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正在发挥主要作用。在治理污染方面,农业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粪便和一些生产、生活废弃物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中可以用作有机肥料、饲料、饵料,或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利用。此外,在减少温室效应,降低噪声、减少空气中的悬浮物,削弱都市的“热岛”效应,利用微生物无害化处理废液和废渣等方面农业都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3)农业的社会文化作用:无论是植树造林、改造沙漠,还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都不是单纯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它们同时也是改变人们意识的精神和文化活动。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观光农业也不仅是经济生产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消费,它们同时也是精神文化活动。 农村社会具有十分明显的社区特征,人们重视伦理、亲情等传统价值观念,道德、风俗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概论读书报告

绪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指出:“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 的思想。”他说,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发展农业是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永恒主题。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了《关于农业和 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 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 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可见农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 性,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 认识将进一步拓宽与深化。但这项工作任重道远将会面临众多挑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 要我们共同努力。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诸多考古学和生物调查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世界640种最重要栽培作物中就136种是起源于中国的,约占世界总数的五分之一。除粟、黍、豆等重要大田作物外,中国也是桃、李、杏和茶叶的起源地,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2000年前,中国就以世界7%的耕地供养了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 科学家在中国多处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稻壳、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所以推测距今一万年前,中国南方稻作和北方旱作农业就开始发展。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夏周商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普遍。与铁犁相配,牛马被 用于农业,从而实现了农业动力上由人力耦耕向畜力耕作的革命性变迁。铁器的应用与推广 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一些大型水利工程诞生。如中国最早的和 最大的坡塘蓄水工程芍坡”、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综合性水利枢纽都江堰等等,这些水利工 程为保障当时农业的稳产高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 传统农业继续快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成型;隋唐宋元时期, 由于发生了多次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南方精 耕细作技术体系也趋于成熟。随着南方农业开发的加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从北方黄河流域 转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南方生产水平远远超过北方,东南太湖地区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命脉。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多熟种植遍及全国,为中国经济规模 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近代以后,由于晚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经济转型及现代农业科教体系发展的缓慢,中国农业逐渐落后。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得 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才开启了新的篇章。在此期间,中国的农业教育、科学研究与 技术推广体系已普遍建立,并且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获得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的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 饭问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长期贫困落后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010年下学期数学院研究生《泛函分析》复习与练习4答案

2011年下学期数学院研究生《泛函分析》复习与练习4 1、证明 1()l l ∞'=。 (第八章:P229,例题1) 2、设T 是赋范线性空间X 到赋范线性空间Y 的线性算子,若T 的零空间是闭集, T 是否一定有界? (第八章:P236,#6) 解:令[]0,1X Y ?==,其中[]0,1?是[]0,1上多项式函数全体,视为C []0,1的子空间 T 是X 到Y 的微分算子。若0Tf =,则f 是常值函数。显然常值函数全体是闭子集,但T 是非有界的。(见教材底一节例九) 3、证明:A 是实内积空间X 上的自伴算子时,0A =的充要条件是对所有x X ∈,成立(),0Ax x =。 (第九章:P266,#16) 证明:0A =时。显然结论成立。 反之,对任意,x y X ∈,令V=ax+y ; (AV ,V )=(A (ax+y ),ax+y ) =2a(Ax,y)=0 由y 的任意性,取Ax=y,则Ax=0; 由x 的任意性知,A=0 (这是参考教材P261,引理1做的) 4、设X 是实内积空间,若222 x y x y +=+,则x y ⊥,当X 是复内积空间时,这个结论是否依然成立? (第九章:P265,#4) 解 当 X 是实内积空间且 222 x y x y +=+时,由 ()2 2 2 ,2,x y x y x y x y x y ++= +=++得,0x y =即x y ⊥ 在复内积空间上此结论不成立 ,例如0,x y ix ≠=,1x = ()2 ,x y x ix x ix +=++2222 ,,x y i x x i x x x y =++-=+ 但(),,x y x ix i ==-0≠

新材料概论课程论文

新材料概论课程论文 摘要 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技术则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一、概论 新材料(或称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新材料按材料的属性划分,有金属材料、无机非多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的使用性能性能分,有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的力学和理化性能,以满足高强度、高刚度、高硬度、耐高温、耐磨、耐蚀、抗辐照等性能要求;功能材料主要是利用材料具有的电、磁、声、光热等效应,以实现某种功能,如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光敏材料、热敏材料、隐身材料和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材料等。新材料在国防建设上作用重大。例如,超纯硅、砷化镓研制成功,导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诞生,使计算机运算速度从每秒几十万次提高到现在的每秒百亿次以上;航空发动机材料的工作温度每提高100℃,推力可增大24%;隐身材料能吸收电磁波或降低武器装备的红外辐射,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等等。 新材料技术被称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 二、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它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同传统材料一样,新材料可以从结构组成、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多种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和嵌套,目前,一般按应用领域和当今的研究热点把新材料分为以下的主要领域: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含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智能材料、新型建筑及化工新材料等 三、新材料技术发展的方向 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革命,而且对制造业、物资供应以及个人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高科技发展报告”课题组的有关专家,请他们介绍了当前世界上新材料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材料技术的进步使得“芯片上的实验室”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技术的发展赋予材料科学新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新材料技术正朝着研制生产更小、更智能、多功能、环保型以及可定制的产品、元件等方向发展纳米材料20世纪90年代,全球逐步掀起了纳米材料研究热潮。由于纳米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材料和器件的制造方法,使得纳米材料在磁、光、电敏感性方面呈现出常规材料不具备的许多特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专家预测,纳米材料的研究开发将是一次技术革命,进而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业革命。日本三井物产公司曾在去年末宣布该公司将批量生产碳纳米管,从2002年4月开始建立年产量120吨的生产设备,9月份投入试生产,这是世界上首次批量生产低价纳米产品。美国ibm公司的科研人员,在2001年4月,用碳纳米管制造出了第一批晶体管,这一利用电子的波性,而不是常规导线实现传递住处的技术突破,有可能导致更快更小的产品出现,并可能使现有的硅芯片技术逐渐被淘汰。在碳纳米管研究方兴未艾的同时,纳米事业的新秀--“纳米带”又问世了。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工作的三位中国科学家2001年初利用高温气体固相法,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半导体化物纳米带状结构。这是继发现多壁碳纳米管和合成单壁纳米管以来,一维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又一大突破。这种纳米带的横截面是一个窄矩形结构,带宽为30~300mm,厚度为5~10nm,而长度可达几毫米,是迄今为止合成的惟一具有结构可控且无缺陷的宽带半导体准一维带状结构。

《世界经济概论》选择判断1-6及答案

试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 1.国际分工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不同可分为()。 A.以商品为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B.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 C.垂直型国际分工 D.混合型国际分工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主要包括()。 A.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C.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D.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3.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有()。 A.减少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确定性 B.缓和了不同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冲突 C.避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的剧烈波动 D.抑制了世界生态环境和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 4.战后科技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的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更是十分巨大的,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表现有() 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扩大了资本积累 C.增加了就业 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 5.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 B.劳动力短缺 C.经济发展加快 D.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6.下列属于发达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A.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B.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C.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D.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7.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的内容具有突出的新特点()。 A.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B.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 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 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8. 经过近30年的探索,中国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具体表现在()。 A.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B. 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入 C.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D.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9.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可以分为()。 A.独资经营 B.国有经营 C合资经营 D.合作经营 E.合作开发 10.跨国公司在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多消极作用,主要包括()。 A.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B.整个经济可能受到投资国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以及技术自主开发可能受阻 C.跨国公司能够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 D.污染严重、高耗能产业可能被转移到后进国家 11.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