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每天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

每天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1.走人行横道,靠路右边走。 2.走人行横道、天桥,不随意横穿马路。 3.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服从交通管理。 4.不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不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不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 7.不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9.不乘坐“三无”车辆,即不乘坐无车牌、无行驶证、无养路费行驶的机动车辆。 校园内外活动安全校内安全: 1.在校园内不用尖头铅笔或剪刀等物品打闹。 2、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不做危险活动和不安全的活动。 3、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 4、不互相追逐疯打。 5、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 校内劳动安全:

1、严禁学生擦楼房外窗玻璃。 2、做清洁时,防止滑倒跌伤、玻璃划伤、钉子刺伤。 3、严禁用湿布擦电器旋扭开关。 学生实验安全: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 消防安全、火灾的预防: 1、安全使用炉火和液化器、天然气。 2、安全用电。 3、少年儿童不要玩火。 4、严禁学生携带烟花爆竹入校。 5.不要乱烧废物。 6、报警:火警电话119。报警要报清失火地点街道名称。 火灾自救与逃生: 1.井然有序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 2.弄清楼层通道,不要盲目乱跑、不要盲目开门。 3.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势跑行。 4.楼梯火小,就冲出去,火大就用绳子、被单等从窗口、凉台上滑下。 5.身上着火,要脱掉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压灭火。 卫生防病饮食安全: 1、注意传染源,发现病人及时治疗,与病人密切接触的要检查。 2、切断传染途径: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水源、厕所清洁。消灭苍

最后一分钟第二课时

《最后一分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联系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初步感受新诗拟人、联想等表现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课: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 生:七单元前面的课文都是讲历史方面的。 师: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生:抓住关键词句。 师:是的,这个方法我们一直使用有效。 生:朗读。(板书:朗读) 师:是啊,学语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而且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更实用。因为它的体裁是? 生:诗歌。 师: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收集资料。 师:(板书:收集资料)很好的一个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将同样运用收集的资料来帮助我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 (板书课题) 师:一起朗读。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 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 师:既然讲的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那我们应该怎么读题?

生:激动地读。 师:请你读。 师:是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最后一分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国歌响起的这一时刻,人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激动地读——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一刻,让我们深情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诗歌。 师:这首诗总共有四个小节,我们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听听字音是否准确。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看来预习作业做得不错。 三、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读来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澎湃的新诗,不知哪个小节最让你热血澎湃,呆会我们将和你的小组伙伴一起学习。 (出示提示:请选择诗歌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一个或两个小节,运用你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写下你内心的感动,读出你奔涌的豪情。) (自学建议: 1)、第一小节写到香港的“风雨归程”,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2)、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第三小节写到哪些历史事件?分别是怎样的? 4)、第四小节写的是什么?让你想到什么?) 生合作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按照1到4小节的顺序说说各自的体会和收获。先请学了第1小节的小组: 生:我们读懂了“风雨归程”。 师:是吗?那请你为大家说说。 生:百年的沧桑,百年的风雨啊,所以说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师:这一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 生:可以。请大家打开《英才教程》24课,这里有关于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历史,我念给大家听。(生念)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听完这段历史,有什么感受?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下)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实行说明。 一、说教材《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以前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动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实行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使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实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环节二:自由读诗,感知内容1.首先我让学生自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 午夜。xx,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xx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xx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xx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xx,xx,我们的心! 我看见, xx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xx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xx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xx。xx,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xx的 含露的、芳香的

xx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xx……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最后一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xx。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 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20XX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最后一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每天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参考资料

每天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参考资料 交通安全(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1. 走人行横道,靠路右边走。 2. 走人行横道、天桥,不随意横穿马路。 3. 注意道路和车辆信号,服从交通管理。 4. 不在车行道、桥梁、隧道上追逐、玩耍、打闹。 5. 不穿越、攀登、跨越道路隔离栏。 6. 不在铁路道轨上行走,玩耍。 7. 不横穿铁路和钻火车。 8. 听从铁道口管理和信号管理。 9.不乘坐“三无”车辆,即不乘坐无车牌、无行驶证、无养路费行驶的机动车辆。 校园内外活动安全 ●校内安全: 1.在校园内不用尖头铅笔或剪刀等物品打闹。 2、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不做危险活动和不安全的活动。 3、上下楼梯不要拥护、礼让慢行。 4、不互相追逐疯打。 5、不开无味的可造成伤害的玩笑。 ●校内劳动安全: 1、严禁学生擦楼房外窗玻璃。

2、做清洁时,防止滑倒跌伤、玻璃划伤、钉子刺伤。 3、严禁用湿布擦电器旋扭开关。 ●学生实验安全:必须严格遵守实验规则。 消防安全 ●火灾的预防: 1、安全使用炉火和液化器、天然气。 2、安全用电。 3、少年儿童不要玩火。 4、严禁学生携带烟花爆竹入校。 5.不要乱烧废物。 6、报警:火警电话119。报警要报清失火地点街道名称。 ●火灾自救与逃生: 1. 井然有序撤离火场,不要大声喊叫,以防吸入烟雾窒息。 2. 弄清楼层通道,不要盲目乱跑、不要盲目开门。 3. 冲出楼房,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势跑行。 4. 楼梯火小,就冲出去,火大就用绳子、被单等从窗口、凉台上滑下。 5. 身上着火,要脱掉衣服,或在地上打滚压灭火。 卫生防病饮食安全: 1、注意传染源,发现病人及时治疗,与病人密切接触的要检查。 2、切断传染途径:加强环境卫生、保护水源、厕所清洁。消灭苍蝇、老鼠。 3、饭前便后要洗手。 4、不随地吐痰,教室开窗通风换气。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资料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怨言的优美。”结合课外资料和课前的扩大阅读,引导学生收集图文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回归的历程,今日繁荣的香港,落实“大阅读”理念。自主研读,探究感悟,反复诵读,想象体悟,引导学生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相关美好未来的祝福。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图片。那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尊雕塑吗?看到它你马上想起了那里?想到了什么?(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联想到香港。)是啊,1997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的日子,香港这个与祖国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当这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 2、当时你们还没有出生,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播放香港回归录像) 看后你的心情怎样? 3、是啊,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就是我们的亲人,香港一个漂泊半世纪的游子终于要回家了,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我们的诗人李小雨也将自己的思绪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这令人难忘的最后一刻。这节课我们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公开课)

24《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材料读懂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语言形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 1、回顾本单元课文特点及学习方法。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2、观看影片,了解历史,做情感铺垫。 师:上课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生观看影片) 一、揭示课题,初读感知。 1、从1840年开始,古老中国就堕入了近代的屈辱史,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也和这段历史有关。(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这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时候?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诗歌(板:现代诗歌)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 1.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初步感受。 师: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请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 二、读准词语,提炼问题 1.读准第一组词语,读准音。(叩问悄然旗杆刹那骨髓) 3、读懂第二组词语,提炼相互矛盾的问题。(欢腾一寂静痛苦一欢乐午夜一清晨)

师:到诗中找出这3 组词语所在的诗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既是午夜,又怎会是清晨?) 三、自读自悟,小组讨论。 1、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2、小组讨论学习:选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已的感受。 四、聚焦画面,精读感悟。 预设交流点之一:感受“痛苦与欢乐”(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三节) 1、读出痛苦。(1)圈点历史事件,感受百年屈辱。 关于这段历史,老师收集了一段资料,请看——(课件不平等条约) 师: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情怎么样?( (2)反刍诗歌语言,读出百感交集。 师:帝国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所以作者说——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这种切肤之痛犹如刀子划破我们的皮肤,穿过我们的血肉,扎进我们骨髓。所以那最后一分钟,作者看见—— 2,读出欢乐。 师:此刻,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你的心情又如何? 师:旧中国无能,丢失了香港;新中国强大,收回了香港。看—— 师:痛苦的泪为屈辱的过去而流啊,欢乐的泪为富强的今天流淌!这一滴泪里暗藏的是一颗——(爱国的心)。它的分量有多重啊,竟能使大海沸腾! 3、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从这一节中,你知道香港的沦陷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捉到这些历史事件的? (2)师小结: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它用最凝练、最概括的语言,展现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浓烈的情感。(板书:语言凝练、感情浓烈) 预设交流点之二:体会“欢腾与寂静”。(学生自由交流,大屏幕显示第二节) 1、读出画面。 师:同学们,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旗帜、旗杆,天空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四篇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接受上节上节课的教训,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视频,并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预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查找关于“虎门硝烟”以及《南京条约》的签定等历史知识,去过香港的同学找当时的图片。 回顾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1、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轻松驾驭。有了历史资料和写作背景的铺垫,学生课上学习兴趣浓厚,对诗歌中理解感悟轻松又有激情。特别去过香港的同学,对香港的感情似乎更深厚,从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能感受到。 2、以读为主,让生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读完一个小节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采用多种手段,令学生情感升华。通过交接仪式视频、中英谈判图片及历史资料,让学生感受祖国飞速发展以及民族强大的自豪,提升学生感情。 在情感升华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鼓励他们背下来。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2 现在的小学语文非常重视古诗文的积累古诗还在积累,对于现代诗歌的重视程度就明显不如前者了.就连我们的阅读等级考核,也只是在6级测试中见到了一首《再别康桥》.虽然我本人一向认为中国诗歌的最精华所在是古诗,尤其是唐诗.但是,不可否认,现代诗歌中也有许多难能可贵的珍品.而且,现代诗歌的语言习惯与我们现今的语言习惯相同,描绘的内容情感也更贴近当今生活,所以学生在诗句的理解上应该更容易一些,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学生对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特别有帮助.同时,由于诗歌是语言最凝练的表达形式,现代诗歌中包含着许多古代没有的,现代独具的优美词藻,所以诵读现代诗歌对于孩子们积累语言也很有帮助. 《最后一分钟》就是这样一首现代诗,语言凝炼,包含激情,用简短的篇幅表现了香港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无比激动表现地淋漓尽致. 不过《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 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还是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签订《南京条约》的纪录片,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最后一分钟》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最后一分钟》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阳埠中心小学刘风羚 一、教材简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二、设计理念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景;然后交流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三、学情分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亲身经历过那一天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但对当时只有刚出生的现五年级学生来说,实际上还体会不到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感悟不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能理解不了人们的激动、自豪、喜悦之情。因此,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现在等资料,先学生自主地了解香港,再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了解历史 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你们爱看图画吗?我们今天就来边看图画,边听老师讲故事。 1、出示虎门销烟图 这幅图上画的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叫做《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位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大人。林大人为什么要虎门销烟呢?销的又是谁的烟呢?这要从英国人到中国做生意说起。 2、出示中英商贸示意图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人到中国做生意,整船整船的布运到中国来卖。而中国呢,就卖给英国人瓷器、茶叶、丝绸。英国的布在中国几乎没人要,而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呢,却大受英国人的欢迎。结果,英国人回家的时候,拉回的一船一船的破布,而中国人回家的时候,拉回的是一船一船的银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赚钱了,英国人亏本了。 亏本的生意可不好做啊。于是英国人想到一个狠毒的办法,贩鸦片来中国卖!鸦片是害人的东西,中国人能让他卖吗?当然不行!于是林大人就把英国人的鸦片给烧了。这就是“虎门销烟”。 鸦片被烧了,英国人不干了。就派兵侵略我们中国。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人家都打到家门口来了,咱就跟他打呗!于是就发生了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 3、出示鸦片战争图 当时中国参战军队有近十万人,英国只有两万人。十万对两万,你们猜,谁打羸了?英国人打羸了!清朝政府太腐败了,清朝的军队太无能了,这么多人参战,而且还在自己的家门口,居然打败了!中国输了!(出示战败图)

最后一分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我首先用风雨归程这个词语作为切入点,接着抓两个重点句的理解,然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尊雕塑的名称吗?这又是哪里的标志呢?那你们知不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的呢?(学生回答)

师:当 1997年6月30日11时59分,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深深的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所有中国人的心沸腾了,你们想知道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一起来感受那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感知全诗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是一首诗歌。也知道了这首诗歌一共有几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诗歌并听清老师的要求。 1、自由朗读,思考: 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经历了一段坎坷的路程,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请把它找出来。 2、读“风雨归程” 师:课文读好了,并找到了概括香港回归历程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风雨归程”。这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他找得非常准确,就是“风雨归程”。(板书:风雨归程。)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这个词。 3、理解“风雨归程” 师:孩子们,你们课前收集了香港回归的资料,刚刚又初读了诗歌,谈一谈你对风雨归程的理解。(请两名学生谈)

一分钟教学设计

《一分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钟、零”等8个字,会正确书写“哈、欠、钟、 元、迟”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了解元元迟到的原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 做遵守纪律的孩子。 二、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一天有几个小时吗(1天=24小时)一个小时有几分钟呢(1小时=60分钟)那你知道一天有多少分钟吗(1天=1440分钟) 有点被难倒了,一天有1440分钟 2.设疑:我们每天都有这么多分钟可以使用,而一分钟(板书课题:一分钟) 又是这么的渺小,短暂,相信大家谁也不会在乎,是吗(不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游戏,感受一下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全体起立,立正,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时间到,同学们请坐,你觉得一分钟长吗 一分钟可以说是很长,也可以说很短。想把握安排好一分钟是很不容易的。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小朋友——元元他就是因为一分钟而上学迟到了20分钟。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文识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了老师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 生自由谈) 2、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认读字词。师: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指名读生字词。 齐读一遍。 师:词语认得不错,去掉熟字只剩下生字,还会读吗我们进行抢答游戏,准备好了吗开火车读。 4、识记生字

师:同学们生字认的棒极了。选择喜欢的一个字跟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认识的,并组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小组讨论再汇报。如: a.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b.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c.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慢走了一尺(迟)合不拢嘴(哈) (三)、朗读感悟 师: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同学们肯定能将课文读得更正确、更流利。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 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我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 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分组讨论。)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起床时间到了,元元还想睡一分钟,觉得不会迟到的。) 3)师:在这里元元认为一分钟重要吗(不重要,谁能把元元当时的心情读出来)范读一次。 2、自学课文2~6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2——6自然段。想一想:事情真的如元元所想得那样,再睡一分钟不会迟到吗教师个别指导朗读。 2.汇报:元元上学怎么样了呢(板书:迟到20分钟) 3.观察书上24页的图,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元元此时的心情。 投影显示句子:“元元非常后悔。” (1)理解“后悔”的意思。后悔:后悔是说明自己对以前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自责和愧疚。 你能读出元元当时的心情吗 师:希望我们的同学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2)元元因为什么而后悔(学生说到哪里,就出示这段话,并指导朗读。) A、元元错过红灯时他的心情会怎样(后悔)课文中元元是怎样说的(第2节) B、这时上学的时间已经不早了,可是等呀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这时的心情又 会怎样(着急,更加后悔)(第3、4节)

2020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励志范文

2020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励志范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 ___网精心的2020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励志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最后一分钟1

最后一分钟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组图 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这些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结束了10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回到祖国妈妈怀抱前后的情景。这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了英国国旗在香港上空降下,中国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缓缓升起的那一分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2.出示难读词语 脊(jǐ)梁--(轻声)刹(chà)那 骨髓(suǐ)悄(qiǎo)然落地旗杆gān 血xiě 3. 师:这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经过精心锤炼,琅琅上口,适合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同桌互读,注意正音。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课题是最后一分钟,课文中也多次出现最后一分钟,说说读了诗歌以后,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激动人心令人期盼—板书) 2.香港回归为什么那么令人期待,激动人心呢? 还是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香港在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吧。(准备一段香港屈辱史介绍) 资料:(出示)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听了老师讲述,你想说什么? 是啊,香港回归多么令人期待? 3.诗歌中哪一节回顾了这段历史?(第三节) 自由读课文,用朗读表达你们刚才谈到的情感。 出示:(可以不出示)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课堂实录 一、激情导入: 师:大家听过《东方之珠》这首歌,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 生:香港。 师: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的? 生:1997年7月1日。 师:对!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多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播放视频。)二、活动一:知作者 师:初读课文,注意字词,读出韵味。知道作者是谁? 生:小组内读课文,注意字词。 师:出示生字词幻灯片,让学生认读。并出示小练习:我会填。生:香港于1997 年7 月 1 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生: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是董建华,现任长官是梁振英。 三、活动三:明诗意 师: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让我们走进课文,看活动三:明诗意。小组内细读课文,思考:这首诗有几节?每节讲了什么?

生:小组内细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生:有4小节。 生:第一节讲了香港回归前,人们激动、企盼的心情。 生:第二节讲了升起五星红旗时,我们激动、自豪的感情。 生:第三节讲了作者的联想,香港的屈辱史。 生:第四节讲了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师:大家了解诗意,看看会不读,出示小练习:我会读。 生:1、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C ) 2、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A ) 3、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B ) A、满怀激情,殷切期盼 B、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C、扬眉吐气,欢欣鼓舞 四、活动四:悟诗情 师:我们知道了诗的意思,看看这首诗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我们走进活动四:悟诗情。小组内品读课文,“最后一分钟”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体会。 生:小组内品读课文。四次。 师:出示小练习:我理解。

最后一分钟

24、最后一分钟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诉说了1997年7月1里,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诗中有一些意象及词语设计了香港的历史,需要老师点拨。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联系香港历史理解课文。根据本诗结构仿写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联系香港回归的历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为祖国自豪的感情。4、了解本诗的结构,以北京奥运开幕式为内容,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师导入:(出示中国地图。)在祖国的南端,有一个富裕的岛屿,那就是香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他们的情感流露于一首首诗中,今天,我们就来品读其中的一首:最后一分钟。

2、出示课题,齐读。 3、每首诗都需要我们用心地多读几次。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诗,一遍一遍地读,一遍一遍地感受。 4、每个人都用心地读过了。也许还是朦朦胧胧的了解,但是,读了诗,肯定有体会。最后一分钟中,包含着人们怎样的感情。(简单交流) 二、品读第一小节,感受激动的心情。 1、就让我们跟随着诗歌,重回那个午夜。指名读第一小节。 2、抓住叩问体会: (1)理解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就是叩问。 (2)所有的中国人住你的手,叩问着你,这个“你“指指的就是——香港。 用上拟人的写法,更加亲切了。 (3)孩子们,中华儿女在向即将回归祖国怀抱的香港真诚热切地询问什么? (4)是的,血脉相通,这就是一份亲情、关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三、了解文章的脉络 1、如果说第一自然段只是告诉了我们诗歌的背景,是诗歌的引子,(引子)那么23自然段又分别讲述什么内容,请同学们默读23段,自己概括 2、交流:现实历史 3、认真听老师读第四自然段,概括这一段的内容:祝愿。理解:紫荆代表的是香港。 四、学习第二、三小节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5年9月21日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 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早晨闹钟响时,元元是怎么做的?自由朗读。 2、学生演示打哈欠,理解意思。 3、重点研读“再睡一分钟,就一分钟”,感受元元没睡够,体会元元的不在乎。 过渡:可是,事情真的像元元想的那样吗?他发生了什么事? (二)精读第五、第六自然段 1、出示图片:红着脸,低着头的元元。说说元元此刻的心理。 2、学生扮演元元迟到的场景,体会元元的尴尬。 过渡:元元明明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再读课文,看看他把时间丢在哪儿了?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重点读“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体会元元后悔的心情。 2、开火车读“很快地”。 过渡:错过了绿灯,元元还会遇到什么状况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