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听课记录

牛顿第一定律听课记录
牛顿第一定律听课记录

牛顿第一定律(潘天俊)听课记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八章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练习(含答案)

牛顿第一定律练习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D. 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2.牛顿第一定律() A. 它是由大量实验直接证明出来的 B. 它揭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C. 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经推理概括出来的 D. 它是由牛顿凭空想象出来的 3.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B. 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也能运动 C.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 4.关于汽车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运动时有惯性,静止时没有惯性 B. 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汽车在急刹车时的惯性最大 D. 汽车在行驶时、静止时以及急刹车时的惯性一样大 5.如图所示,教室里悬挂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它受到的所 有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A. 加速下落 B. 匀速下落 C. 减速下落 D. 保持静止 6.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受到的所有外力同时消失,将发生的现象() A. 物体会立即停下来 B. 物体将慢慢停下来 C. 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7.如图所示,小球沿弧形斜槽从A点运动到水平轨道的B 点时,如果小球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那么小球的 运动状态将是() A. 匀速直线运动 B. 立即停止运动 C. 速度越来越 快 D. 速度越来越慢 8.如图,一只钢球从圆槽的顶端滑下,若滑到最低点(O点) 时,钢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钢球的运动路线是 () A. 1 B. 2 C. 3 D. 4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牛顿第一定律》(北师大)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 教材分析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教学目标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1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2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教学重难点 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课前准备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 《《《《《《 1.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2.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板书: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三、讲授新知识 1.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会向什么方向倒?为什么?当汽车从停止状态起动时,人会向什么方向倒?为什么?跑动中的人开始向前运动,脚被绊停止,而身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向前摔倒。当汽车从停止状态起动时,人的脚底由于摩擦而随之静止,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慢速行驶的运动状态,所以加速时,人会后仰。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物体一直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其速度一直运动下去。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试题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表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数学推理计算得到的 C.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中直接得出的结论 D.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采用了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2.(2011?天津模拟)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B.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毫无意义 C.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 D.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3.若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则该物体() 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运动状态可能发生发改变 C.一定静止D.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能静止 4.(2011?黄石)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行驶的火车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C.羽毛球容易被扣杀是因为它的惯性小 D.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没有惯性 5.(2007?闵行区二模)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静止时不易推动,所以物体在静止时比运动时惯性大 B.当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能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物体不受力时才有惯性 C.物体高速运动时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D.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6.(2008?吴中区模拟)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正往更远的太空飞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C.立刻静止D.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7.(2013?温州)如图1是小明自创的”大炮”示意图.当瓶内产生的气体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将() A.立即沿竖直方向下落到地面上 B.向上运动 C.水平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D.立即静止图1 8.(2013?广州)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 A.始终静止不动 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 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 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9.(2007?银川)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是() A.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要助跑B.为了安全行驶,汽车不能超载 C.拍打衣服,可以把衣服上的尘土拍掉D.停止蹬自行车后,车仍能前进一段距离10.(2012?济南)由图2可知: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小刚用下面的四句话解释了安全带的作用:①撞向挡风玻璃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就可有效避免这种伤害.②当驾驶员驾车高速行驶时,发现前面出现情况紧急刹车.③驾驶员由于具有惯性,仍然保持向前运动的状态.④汽车滑行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不可能用实验直接来验证。 2)对任何物体都适用,不论固体、液体、气体。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它的运动状态) 5)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静止状态(保持它的静止状态) 二)惯性 1 2、惯性的理解 1)一切物体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性质,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惯性的大小与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位置及受力情况毫无关系。 3)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带来的危害:汽车安装安全气襄,汽车安装安全带。 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4、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二、基础知识检测 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

8年级物理下册 7.7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1)

7.7 牛顿第一定律 授课地点实验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仪器材料小车、斜面、铁架台、毛巾、棉布、木块电脑多媒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区别出惯性和惯性定律; (3)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惯性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 力; ②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理想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科学推理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习科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 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 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问题与猜想】 力是维持物体的运动,还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进行探究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课堂演示:教师手推一辆小车,小车可在讲台桌上 滑行一段距离,然后停了下来;教师问:小车为什 么能滑行一段距离?又为什么停了下来?你能试分 析一下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 题,并相互交流讨论; 小车能滑行一段距离,是 因为它具有惯性;停了下 来是因为它受到桌面给 它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小 车从运动状态变为静止 状态. 【制定计划】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实验.并说明实验学生讨论.

并思考以下问题: 1.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高度滑下,为什么? 2.三种不同的材料,目的是为什么? 3.实验中是否要用同一辆小车? 【收集证据】 【分析与结论】 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指导学生按照教材图7-43安装实验器材, 按上述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接触面 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 小车运动的距离 毛巾 棉布 木板 教师介绍: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推理得出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的运动状态的.后来笛卡尔又推出,运动的运动物体不受阻力时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并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教师对惯性定律进一步分析理解: 条件:不受外力作用时;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样就保证了小车到达B 处开始水平运动时的速度相同; 便于比较. 用同一辆小车. 同学们安装好器材后;开始做实验. 小车三次都在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到水平面上;每次水平面的表面不同,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毛巾,第二次换成铺棉布,第三次就是木板.比较小车每次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情况在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 ①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②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③小车运动的长短与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 系? ④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的运动距离将会变长还是变短?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安庆蓝天实验学校中学物理汇报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运动和力总课时:6课时第1课时 课题: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物体的惯性●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知识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及推理方法. 3.明确惯性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要点梳理】 要点一、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要点诠释: 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第二个斜面倾斜角度较小如图乙,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用“实验+科学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反映了一种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要点二、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要点诠释: 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统称为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对牛顿第一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明确了惯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②确定了力的含义 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实际上是对力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点要切实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们不能把“不受外力”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要点三、惯性与质量 要点诠释: (1)惯性现象 惯性现象到处可以见到,例如:如图所示,一个玻璃杯内盛半杯水,上面盖一块塑料板,板上放一只鸡蛋,用小棒猛击塑料板,塑料板离杯飞出,鸡蛋却稳稳地落入杯中.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再如:如图甲,小车上放置一个带轮的木块,使带轮木块与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制动时,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又如:如图乙,小车上竖直放置一个木块,让木块随小车沿着桌面向右运动,当小车被挡板制动时,车上的木块向右倾倒.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都是惯性现象.

北师大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

七、牛顿第一定律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白板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实验纪录: 实验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试题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试 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ad17709250.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表明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牛顿第一定律是经过数学推理计算得到的 C.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中直接得出的结论 D.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采用了实验和科学推理相结合的方法 2.(2011?天津模拟)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B.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故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毫无意义 C.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具有惯性 D.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只有在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才具有惯性 3.若物体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则该物体() 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运动状态可能发生发改变 C.一定静止 D.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能静止4.(2011?黄石)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行驶的火车不容易停下来,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C.羽毛球容易被扣杀是因为它的惯性小 D.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没有惯性 5.(2007?闵行区二模)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静止时不易推动,所以物体在静止时比运动时惯性大 B.当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能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物体不受力时才有惯性 2

C.物体高速运动时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D.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6.(2008?吴中区模拟)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正往更远的太空飞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B.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C.立刻静止 D.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7.(2013?温州)如图1是小明自创的”大炮”示意图.当瓶内产生的气体增多时,瓶塞会水平向右冲出,若此时所有外力全部消失,瓶塞将() A.立即沿竖直方向下落到地面上B.向上运动 C.水平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 D.立即静止图1 8.(2013?广州)忽略一切阻力,原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头被另一块小石头水平撞击,大石头的运动情况是() A.始终静止不动B.动了一点点,很快停下来 C.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慢慢停下来D.撞击时开始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9.(2007?银川)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是() A.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要助跑 B.为了安全行驶,汽车不能超载 C.拍打衣服,可以把衣服上的尘土拍掉 D.停止蹬自行车后,车仍能前进一段距离 10.(2012?济南)由图2可知: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小刚用下面的四句话解释了安全带的作用:①撞向挡风玻璃造成伤害,系上安全带就可有效避免这种伤 3

牛顿第一定律讲述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同州中学教师:王亚文 1.知识与技能一、三维目标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二、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游戏,引入课题 撕纸游戏 猜一猜: 1.一张纸已剪成两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2.现在把纸剪成三截,但未完全剪断,如果迅速用力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大家不要动手,先猜一猜。 3.如果在中间的纸下面夹一个夹子,然后迅速撕两边,纸会断成几截? 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果呢?怎样解释我们的游戏呢?其实,在我们的游戏中还涉及到一个古老的话题──力和运动:用力撕纸,纸条断开运动起来。运动和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7“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归纳练习题(无答案)

7.7“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归纳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每次实验时,应使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 B. 由于惯性,小车到达水平面后继续向前运动 C. 水平表面越粗糙,小车的速度减小得越快 D. 实验表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我国著名跨栏飞人刘翔宣布退役,刘翔曾多次打破百米跨栏记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刘翔到达终点线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惯性的原因 B. 刘翔到达终点的速度越快,越难停下来,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刘翔在起跳跨栏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 刘翔比赛时穿着钉鞋,因为相比普通运动鞋,钉鞋的摩擦力更大,更不易打滑 3.如图为教材中的插图,关于图中所示情景说法错误的是() A. 如图的运动员正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B. 如图表示小铁球受磁铁吸引的情况,说明受力的物体一定会改变运动状态 C. 如图是船中的人推另一只船时,自己坐的船同时后退,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如图所示为盖房子所用的重垂线,所利用的物理知识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说法正确的是( ) A. 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是做不出来的,因此该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B. 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不能做出来,但是可以经过科学推理而得出,因此该定律是正确的 C. 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是可以做出来的,因此该定律肯定是正确的 D. 选用优质的材料,一定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该定律

5.生活中许多实例应用到物理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吸管从瓶中吸饮料——液压技术 B. 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C. 纸飞机离开手以后,还会继续飞行——惯性 D. 从纸条上方沿纸条吹气时,纸条向上飘起——伯努利原理 6.下列事实或设备没有利用惯性的是() A. 洗衣机的甩干筒 B. 熟的苹果会落到地面 C. 拍打衣服除去灰尘 D. 跳远快速助跑可以提高成绩 7.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 物体运动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 在太空中的宇航员没有惯性 D. 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不受摩擦力 8.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有关地震涉及物理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救灾直升飞机保持一定高度匀速飞行并空投物资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B. 由于惯性,救援人员必须提前在飞机还未到达目标区域上方时投放物资 C. 直升飞机升空时,因螺旋桨高速转动在桨上下表面形成压强差使直升机所受升力大于重力 D. 强烈地震引发珠峰雪崩,冰雪、石块飞速涌下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减小 9.乒乓球是我国人们最爱运动项目之一,下列关于乒乓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球在空中飞行时只受重力作用 B. 球拍击球时,球拍不会受到球给的力 C. 击打球的不同部位,球的旋转方向不同,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D. 运动的乒乓球在碰到桌面后会改变运动方向,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0.一个被运动员踢出的在空中向前运动的足球所受力的情况是()(空气阻力忽略不计) A.只受重力 B.受到向前的力和重力 C.比静止在地面上时所受重力小 D.足球向前运动是因为受到惯性的作用 11.图为小强打篮球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3.1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步步高)

第1讲 牛顿三定律的理解 自测1 教材P70第1至3题改编(多选)下面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飞机投弹时,如果当目标在飞机的正下方时投下炸弹,能击中目标 B.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你向上跳起来后,还会落到原地 C.安全带的作用是防止汽车刹车时人由于具有惯性仍向前运动而发生危险 D.有的同学说,向上抛出的物体,在空中向上运动时,肯定受到了向上的作用力 自测2 (多选)关于运动状态与所受外力的关系,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恒定的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B.物体受到不为零的合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C.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它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它所受的合力的方向可能相同 自测3 (多选)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取计数时间间隔为0.1 s ,测得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的平均值Δx =1.2 cm ,若还测出小车的质量为500 g ,则关于加速度、合外力的大小及单位,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 A.a =1.20.1 2 m/s 2=120 m/s 2 B.a =1.2×10- 2 0.12 m/s 2=1.2 m/s 2 C.F =500×1.2 N =600 N D.F =0.5×1.2 N =0.60 N 命题点一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1 (2014·北京理综·19)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 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降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 图2 A.如果斜面光滑,小球将上升到与O 点等高的位置 B.如果小球不受力,它将一直保持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C.如果小球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 D.小球受到的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77牛顿第一定律练习试题

7.7牛顿第一定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凭空想象出来的 B.物体只要运动,就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 D.如果物体不受到力的作用,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原有的速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2.关于惯性现象的解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的小球速度越来越大,惯性增大了 B.“漂浮”在空间站的宇航员,惯性消失了 C.系安全带可以减少驾驶员的惯性 D.抛出的实心球在空中运动是由于实心球具有惯性 3.如图所示,小球沿弧形斜槽从 A 点运动到水平轨道的 B 点时,如果小球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那么小球的运动状态将是( ) B.匀速直线运动.立即停止运动A C.速度越来越快 D.速度越来越慢.如图所示,轮船在海上匀速航行,小明在甲板中央竖直向上跳起下落时,则小明4 ) ( A.仍在起跳点 B.在起跳点前 C.在起跳点后 D.可能在船后部落水 5.小宇在家观看汽车拉力赛的电视节目,发现汽车行驶速度很快。其中途经一段“S”形弯道时,如图。他想:现场观看的观众为了更安全,应站的位置是图中() D.乙、丁 C.乙、丙.甲、丙A B.甲、丁主许多汽车上都配置安全带,但火车上却没有配置.6.为防止因惯性可能造成的伤害,要原因是.人在火车上惯性消失了A .火车的速度比汽车的速度大B .火车极少急刹和突然加速C .人在火车上所受重力比在汽车上所受重力大D.研学旅行途中,小明同学坐在匀速直线行驶的动车上,他正上方行李架的书包里有7 )一包餐巾

纸掉落,则这包餐巾纸掉落的位置在( .小明的身上 A.小明前排乘客身上B .无法判断C.小明后排乘客身上 D 8.如图所示,小车运动时木块向右倾倒,则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是 A.可能向右减速.一定向右加速B .可能向左减速C. D.一定向左加速 二、多选题 9.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静止时不容易推动,所以物体在静止时比在运动时惯性大 B.物体在高速运动时不容易停下来,所以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当物体没有受到力时,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所以物体不受外力时才有惯性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10.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下列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A.拍打衣服,把灰尘拍去 B.公路上汽车必须限速行驶 C.跳远时要快速助跑 D.锤头松了,将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 11.某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后背突然向后紧贴着座椅的靠背,则对汽车此时的运动状态说法错 误的是 A.匀速行驶 B.加速行驶 D.正在拐弯 C.减速行驶 12.如图所示,小明每次都让小车在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然后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 上运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关于这实验,下面叙述中正确的是 .在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小车是为了保证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惯性相同A .小车的轮子起 到减小摩擦的作用B .小车滑下斜面后,在毛巾、纸、玻璃等三个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相同C.D.小车滑下斜面后,由于惯性在水平面上还能滑行一段距离 三、简答题 13.小新坐在行驶的火车上,当火车刹车减速时,他发现放在桌面上的鸡蛋向前滚动起来。请你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并另举一个可以运用相同的物理知识解释的实例。 14.在马戏团表演中,坐在奔跑的马背上的演员突然从飞奔的马背上向上跳起来,正当你担心他 会掉在马屁股后面时,演员却稳健地落到马背上。这是什么原因呢?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习题 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B.物体若不受外力的作用,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运动的物体若去掉外力作用,物体一定慢慢停下来 D.物体的运动是依靠力来维持的和 2、下列实例中,属于减少惯性的不利影响的是() A.跳远运动员跳远时助跑 B.劳动时,斧头松了,把手柄的下端撞击树墩,使斧头被套牢 C.小型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系好安全带 D.用力拍打刚晒过的被子使灰尘落下 3、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发现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会影响小车运动的距离,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远,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得到了牛顿第一定律?以下物理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 A.探究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B.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研究分子的运动 C.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D.真空不能传声

A. C. 都是小车突然减速时发生的 B. 都是小车突然加速时发生的图甲是小车突然减速时发生的 D. 图乙是小车突然减速时发生的 4、如图甲、乙所示是小车载着木块向右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阳0

5、如图所示,在车厢中的 a 是用绳拴在底部上的氢气球, b 是用绳挂在车厢顶的金属球,开始时它们和车一起向右 作匀速直线运动,若忽然刹车使车厢作匀减速运动,则下列几个图能正确表示刹车期间车内的情况是( 6、对生括中一些惯性现象的解释: ① 水平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能继续行驶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具有惯性; ② 跳远运动员跑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③ 小汽车配置安全气囊,可以减小惯性带来的危害; ④ 抛岀去的实心球还会在空中运动一段时间,是因为实心球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以上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7、下列四幅图中,属于利用惯性的 A. 在草坪上滚动的足球,滚动得越来越慢,是由于它的惯性越来越小 B. 高速行驶的汽车即使紧急刹车也要滑行一段距离后才能停下来,这是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跳远运动员助跑起跳,是为了利用他自身的惯性来提高成绩 D. 推岀去的铅球能在空气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9、.如图2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为了预防惯性造成危害的是 ( ) A. 跳远前的助跑 B.溜冰时脚向后蹬地 C.锤头松了撞击锤柄 A ? 只有①② B 只有①③ C 只有②③ D ?只有①④ 8、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D.司机系安全带 是 盘山公跑 透柄檯击木凳 拦河大坝 锤头套贤 挥杆跳高运动员褪 杆上升过程中 D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7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

第7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2.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 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惯性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49,完成以下问题:1.一切物体都有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的性质,这种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 固有 属性. 【合作探究】 演示一惯性现象 猛然抽出纸条 1.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答:观察到猛然抽出纸条,杯子留在原地的现象;因为被子原来是静止的,当纸条被抽 走,杯子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的性质,因此留在原地.2.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载有木块的小车突然受阻停止运动,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 载有木块的小车突然受阻停止运动 答:会看到硬纸板被打飞,鸡蛋却落入杯子以及小车虽受阻停止,木块却继续运动飞离 了小车的现象;因为鸡蛋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木块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当硬纸板被打飞,小车突然停止运动,鸡蛋将会在重力作用下掉入杯子,木块将会继续运动脱离 小车. 3.这几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为进一步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定量关系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理想化方法建立起来的。并且,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存在惯性、确立了惯性参考系,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被称为牛顿力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使用的理想化方法,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及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能力和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本内容标准条目中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包含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理解。与初中课程标准中的“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要求比较可知,知识的要求由初中的“认识”提高到了高中的“理解”。说明高中的教学应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前面安排的“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等3章内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后面紧跟着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涉及外,学生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只知道伽利略是通过一个理想实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学生头脑中这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因此,正确形成惯性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与惯性。 3.知道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度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能举例说明一切物体具有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