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

在中国文学史上
在中国文学史上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齐名,至今流传不衰,不仅大、中、小学生、自学青年、古代诗词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阅读宋词,中小学语文教师也把宋词作为进修内容。这里的词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为主,兼选别家,力图反映宋代词坛的各种风格、流派和宋词的发展全貌。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文坛名士,合称“三苏”。他政治上比较保守,曾反对王安石变法,但文学上力主革新,在艺术的各门类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文、书、画都被当时和后人所推重。他的词豪放、清新、雄奇,意境开阔,对后来的词风的转变有深远的影响。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历人。18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金兵占领汴京后,避难南方。建炎三年丈夫病逝,她便过着漂泊、凄凉的生活。她是著名的女词人,词风早期爽丽清秀,晚期凄凉幽怨,被目为婉约派正宗,但也不乏豪放之作。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21岁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失败后,率部回到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转运使、安抚使等职。因力主抗战。遭主和派打击,先后被贬闲居21年。他是倾全力写词的一个文学家,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同时兼有婉约清丽的风格。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官至参政

知事。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历史学家和诗人,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词感情真挚、深刻,题材广泛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20 分。) V 1. 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作品是: A. 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B. 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 C. 干宝的《搜神记》 D. 鲁迅《铸剑》 满分:2 分 2. 在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形式最为成熟的作品是()。 A. 《子夜歌》 B. 《读曲歌》 C. 《西洲曲》 D. 《那呵滩》 满分:2 分 3. ()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审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A. 《典论?论文》 B. 《文心雕龙》 C. 《文赋》 D. 《诗品》 满分:2 分 4. ?“无韵之《离骚》”,最根本的一个特点是()。 A. 写法上如《离骚》 B. 采用楚地的方言 C. 充分铺陈描写 D. 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满分:2 分 5.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 B. “怨” C. “悲” D. “怒” 满分:2 分 6. 《九歌》的名称非常古老,最早来源于()。 A. 宗教祭祀 B. 民族音乐 C. 典故 D. 神话传说 满分:2 分 7. 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汉代乐府民歌是()。 A. 《东门行》 B. 《十五从军征》 C. 《江南》 D. 《陌上桑》

满分:2 分 8. ()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文中写到归途的情景,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写出归家时的愉快和隐居的乐趣。 A. 《闲情赋》 B. 《归去来兮辞》 C. 《感士不遇赋》 D. 《桃花源记》 满分:2 分 9. 自言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的作品是()。 A. 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 B. 晋葛洪托名汉刘歆所作的《西京杂记》 C. 干宝的《搜神记》 D. 鲁迅《铸剑》 满分:2 分 10.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 A. 《昭明文选》 B. 《玉台新咏》 C. 《乐府诗集》 D. 《古文苑》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V 1. 就其内容的表现方式来说,()是构成“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A. 人民受压迫 B. 封建统治的残酷 C. 游子之歌 D. 思妇之叹 满分:2 分 2. 当时曹操的军国檄文都出自七子中的( )。 A. 应瑒 B. 阮瑀 C. 陈琳 D. 刘桢 满分:2 分 3. 《七发》在辞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两汉大赋形成内的标志。表现在: A. 在内容上它已呈现出叙事写物、铺张扬厉的特征 B. 在形式上改变楚辞句式中多用虚词的样式 C. 在美学上体现了对崇高壮美的追求 D. “述客主以首引”,此后遂成汉大赋之定式 满分:2 分 4. 下列选项中属于班固的作品的是()。 A. 《甘泉赋》 B. 《解嘲》 C. 《两都赋》

中国文学史梗概1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集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初步形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传统,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诗经》中的篇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那个时代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都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反映。战国后期,在南方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与《九章》,她的代表作《离骚》,就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 抒情诗,并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与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孟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与之相辉映的,就是或记事、或记言的历史散文,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

与《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秦朝二世而亡,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就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西汉时期,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辞赋应 运而生,并给予魏晋抒情小赋与唐宋文赋以直接的影响。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乐府民歌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诗经》一脉相承;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与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堪称传记文学的精品,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 如生的人物形象,叙述事件与刻画人物的高 超技巧,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都对后世散文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魏晋南北朝就是中国文学获得更加自觉发展的时代,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福师1009考试批次《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考试复习题一 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单价属 性 作者版本出版社 介质类 型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66(上下 册) 主 郭丹、陈 节 2008年10月第1 版 海峡文艺出 版社 书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一、填空题:(20分) 1、《诗经》分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4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作者及其他,参见P32 3、《国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考核知识点:《国语》其书,参见P56 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先驱是老子。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参见P84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6、《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考核知识点:《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参见P138、P134 7、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考核知识点:乐府诗的结集,参见P170

8、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 考核知识点:正始文学之阮籍、嵇康,参见P204-211 9、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他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考核知识点:北朝诗人庾信,参见P256 二、名词解释:(20分) 1、三颂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3-5 参考答案:《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字可以释为容貌的“容”字,“容”即“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子样子。颂诗多无韵,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是其特点。 2、骚体赋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 参考答案: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等。 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考核知识点:西晋文学,参见P213-214 参考答案: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年间起,约有二十多年时间,是紧承建安至魏末的又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这一时间出现的作家较多。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描述了当时诗坛的盛况。过去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4、陶谢 考核知识点:陶渊明、谢灵运,参见P226-229、P244-248 参考答案: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

中国文学史复习(1) (1)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他们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发表《文学研究会宣言》宣称:“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因此很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人生的必要,并在创作上体现出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立场。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2、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又注重表现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 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创作社与文学研究会在创作、翻译、文艺批评问题上有过一些争论,其中不无门户之见,但也起到互相砥砺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文学的竞争和发展。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推动了30年代左翼文学的兴起。 3、湖畔社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福师《中国文学史专题(一)》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V 1. 建安七子中是曹操的反对派并被曹操所杀的是( )。 A. 孔融 B. 刘桢 C. 阮瑀 D. 王粲 满分:2 分 2. 现存的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 A. “ 杂曲歌辞” B. “ 清商曲辞” C. 《玉台新咏》 D. 《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 满分: 2 分 3. “兼爱”是( )。 A. 孔子的中心思想 B. 墨子的中心思想 C. 孟子的中心思想 D. 庄子的中心思想 满分:2 分 4. 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完整的七言诗是()。 A. 《七哀诗》

B. 《燕歌行》 C. 《荐弥衡表》 D. 《公燕诗》 满分:2 分 5. 标志散体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 A. 淮南小山《招隐士》 B. 《鵩鸟赋》 C. 贾谊《吊屈原赋》 D. 枚乘《七发》 满分:2 分 6. ()是诗人写作《离骚》的缘由,也是《离骚》的感情基调。 A. “喜” B. “怨” C. “悲” D. “怒” 满分:2 分 7. ()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文中写到归途的情景,回家后与家人团聚的情 景,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写出归家时的愉快和隐居的乐趣。 A. 《闲情赋》 B. 《归去来兮辞》 C. 《感士不遇赋》 D. 《桃花源记》 满分:2 分 8. 王粲今存赋二十多篇,多为抒情小赋,其中最为传诵的是()。 A. 《论盛孝章书》 B. 《荐弥衡表》 C. 《七哀诗》

D. 《登楼赋》 满分:2 分 9.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 《易经》 B. 《古诗十九首》 C. 《楚辞》 D. 《诗经》 满分:2 分 10. 孟子哲学思想的中心是()。 A. “礼” B. “仁” C. “性善论” D. 美 满分:2 分 二、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 《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感情的澎湃激越 B. 意象的运用 C. 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吸收楚国方言 D. 对上下求索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 满分:2 分 2. 当时曹操的军国檄文都出自七子中的( )。 A. 应瑒 B. 阮瑀 C. 陈琳 D. 刘桢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远古歌谣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土反其宅,水…”是一首农事祭歌。《弹歌》“断竹,续竹…”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愿望。 3.诗经,诗,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取其整数,称作“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风雅颂: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74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6.春秋笔法: (1)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3)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楚辞:(若问骚题诗的含义只答第2点即可) ①、“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中国文学史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形体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缎带体史书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著作——钟嵘,诗品 第一步文学理论和评论著作——刘勰,文心雕龙 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梦溪笔谈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西游记 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聊斋志异

中国文学源头是上古神话和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的特点:劳动生活是原始诗歌的主题; 宗教仪式和巫术祭祀; 诗乐舞结合(核心) 原始歌谣:候人歌,弹歌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四大神话保留在淮南子中)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文献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 神话的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 洪水神话:大禹治水 战争神话:黄帝战蚩尤 发明创造神话与抗争神话 神话的民族特点: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意识; 抗争精神。 神话的文学意义: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作为民族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源头,其想象、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成为我国浪漫主 义的基本特质,为历代作家广泛运用; 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庄子、楚辞、唐传奇和明清 小说都广泛借用了神话素材和形象。 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是一种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 神话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神话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编订成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始称诗经。 诗经的编订:献诗说,公卿列士对朝政有所不满,献诗以陈,所献之诗,既有自己所作,又有采集而得。 采诗说,汉代认为周朝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与朝廷,编订成册 删诗说,汉代人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把收集来的诗经残本按照合乎礼仪 的标准去其重杂,删成305篇。删诗说出自史记。 诗经的体制: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雅颂)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有十五国风。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周王朝国都的乐调,分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赋比兴)赋,铺陈直叙 比,比喻或比拟 兴,托物起兴,触物兴词

中国文学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

中国文学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阅读下面这则上古歌谣,回答问题:“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则歌谣反映得内容就是什么?从题材内容上瞧这则歌谣属于哪一类型?从这首歌谣上瞧有什么艺术特征? 2、阅读下面这则神话,分析其反映了哪些自然或社会现象,体现了什么民族精神?“刑天与(黄)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郭璞注云:“干,盾;戚,斧也。”原来就是古代常用得两种兵器。) 3、名词解释:《诗经》得“六义”。 4、赏析诗歌 月出陈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首诗属于什么题材?反映了什么思想内容?有何特色? 5、默写《关雎》中表现主人公因追求心爱女子而不得得诗句。 6、先秦历史散文得发展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7、我国现存最早得历史散文总集就是____。 8、《春秋》就是我国现存得第一部____体史书。 9、_______就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得编年体断代史。 10、我国现存得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就是____。 11、《战国策》最主要得文学成就表现在:_________。

12、孔子思想得核心就是___与___。 13、孟子得思想主要就是主张___与___。 14、墨子得主张有:___,___等。 15、《韩非子》得突出特点就是什么? 16、解释词语:“楚辞”。 17、联系所学《离骚》内容,试分析《离骚》得艺术成就。 18、汉赋分为哪几类?《子虚赋》与《两都赋》分别就是谁得代表作,属于哪一类? 19、张衡得代表作有___、___。 20、《七发》就是___得代表作。 21、《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 22、《史记》分为哪五体? 23、什么叫“乐府”?乐府诗歌(包括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主要保存于何处? 24、《妇病行》与《十五从军征》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体现了汉乐府诗怎样得艺术特色?(结合诗句来分析) 25、汉代文人五言诗最成熟得标志就是_____、 26、比较文人诗《行行重行行》与汉乐府诗《上山采蘼芜》,同样就是弃妇题材,文人与民间创作有何不同? 27、什么叫“建安风骨”? 28、“三曹”分别就是指谁?她们得诗作分别呈现怎样得风格? 29、我国现存得第一首完整得山水诗就是_____。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讲解学习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先秦历史散文除《尚书》外,重要的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2、《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汇集在《内外储说》,《说林上下》等篇中。 3、荀子是__儒家学派的学者,庄子是___道家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4、《史记·屈原列传》认为:“《离骚》者,犹__离忧____也。” 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_吊屈原赋__》和《___服鸟赋___》等。 6、《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中情景交融的诗句是:“__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雨雪霏霏“。 7、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是宋代__郭茂倩____编的《__乐府诗集__》。 8、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以晋干宝的《__搜神记__》为代表;志人小说以南朝宋___刘义庆__的《__世说新语__》为代表。 9、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10、《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11、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12、庄子名周,生卒年不详,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曾为蒙地漆园吏。 13、《逍遥游》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1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论语》。 15、《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6、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7、《有所思》是《汉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内容庞杂,叙战阵、纪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 18、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19、《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书经 20、《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_高等教育出版社)大纲-1

先秦文学大纲 一、先秦文学五大内容 1、神话(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2、诗经(民族真情的自由渲泻) 3、诸子散文(民族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 4、历史散文(时代与民族精神、性格及观念变迁的辙痕) 5、楚辞(文人心灵世界的第一次展示)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 3、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 4、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一、神话 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方面的知识: 1、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2、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与基本精神。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二、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原始神话的基本内容大约有三类: 1、解释性神话:如羲和生日、常羲生月、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以及民族起源、工具发明 等; 2、人与自然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 3、社会生活神话:黄帝战蚩尤、共工颛顼之争、刑天及《山海经》中的海外方国等。 三、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及整理成果 1、在中国古籍中缺少专门的神话著作,神话资料零散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其次是《楚辞·天问》、《淮南子》等。另外《左传》、《国 语》、《墨子》、《庄子》等先秦古籍中,也有一些零星的神话资料。在汉代出现的纬书 中,则保存了较多的经过汉儒自觉处理的神话。 1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1(1)

36.“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A )。 A.荀子的文章B.屈原的文章 C.宋玉的文章D.贾谊的文章 37.《七发》的作者是(C )。 A.王褒B.东方朔 C.枚乘D.贾谊 38.最早奠定汉大赋体式的作品是(A )。 A.枚乘的《七发》B.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C.扬雄的《长杨赋》D.班固的《归田赋》 39.开创汉大赋写作体式的人是( A )。 A.枚乘B.司马相如 C.贾谊D.扬雄 40.把汉大赋推向高峰的人是(C )。 A.班固B.张衡 C.司马相如D.扬雄 41.“劝百讽一”说的是(C )。 A.西汉初年的政论文B.汉代骚体赋 C.汉大赋D.汉代后期的抒情小赋 42.《两都赋》的作者是(A )。 A.班固B.班彪 C.张衡D.扬雄 43.张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A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4.赵壹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D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5.祢衡创作的抒情小赋是( B )。 A.《归田赋》B.《鹦鹉赋》 C.《二京赋》D.《刺世疾邪赋》 4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C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D )。 A.《左传》B.《国语》 C.《史记》D.《汉书》 48.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是( B )。A.《楚辞》B.《史记》 C.《汉帛》D.《新书》 49.《史记》属于(B )。 A.断代史B.纪传体 C.国别体D.编年体 50.《汉书》的作者是( D )。 A.范晔B.张衡

中国文学史唐宋时期复习整理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 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 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大量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以反映民瘼,讽谕时事,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 诗文革新运动:一场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运动。代表人物有欧阳修以及他提携的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他们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甚至使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以诗人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王孟诗派。其中的王维成就最高,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韩孟诗派:中唐的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

《中国文学史专题二》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30分(每空1分)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愁情绪,表现了初唐诗人崭新的精神面貌。骆宾王用比兴的手法,借咏蝉寄托身世之感的作品是《在狱咏蝉》。 2、盛唐山水诗人除王维之外,还有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人。 3、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脍炙人口的歌颂友谊的名篇。其原诗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杜甫著名的“三吏”诗分别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5、韩愈的《马说》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压抑、遭排斥现象的强烈不满,而柳宗元的寓言名篇《三戒》则入木三分地讽刺了世态。 6、唐代传奇中的《枕中计》和《南柯太守传》是著名的讽刺小说,成语黄粱美梦、南柯一梦即从两篇小说而来。 7、柳永最擅长写离情别绪,他著名的《雨霖铃》词最后几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8、李清照《词论》的主要观点是词别是一家。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名句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陆游晚年写了两首哀婉悱恻的《沈园》,分别是: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又,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棉。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10、元代散曲主要的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 二、名词解释。12分(每道4分) 1、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包括志怪、写实,具有有意作小说,多幻设语,篇幅漫长、记叙委婉等特点。 2、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在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方法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3、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近200篇。“三言”是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则是凌蒙初所编《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三、简答题。24分(每道8分) 1、赏析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有感于诗句的动乱、人民的灾难,流下了眼泪;鸟也为了人们的生离死别之悲,而心弦震颤。以无情之花鸟的感时念乱,突出人在战乱中的深切痛苦。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2、简要谈谈《琵琶记》的文化意义。 总体上看作者主观希望“为文人立心”,宣传忠孝君臣的封建道德。但其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表明封建社会忠孝难以两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时又有一定批判。在宣传封建道德时,对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如牛丞相的专横,地方官的腐败。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诗歌部分 先秦两汉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4.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5.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6. 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7.《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