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00字案例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00字案例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000字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S201511133周立新东北农民:给点阳光就灿烂

1.引子

“又大又甜的沙瓤西瓜随便拿,能拿多少拿多少,一分钱不要……”现如今,连撒泡尿都得花钱,还能有这样的好事?有,这是记者亲眼所见的真事儿!

2002年秋天,记者和同事去黑龙江农村采访,那是一个淫雨霏霏的黄昏,采访车在离哈同公路不到500米的一条老旧泥路上蹒跚而行。这时,令人心酸的画面映入眼帘————透过雨雾,只见道路两旁堆满了西瓜,小山一样的西瓜堆向远处延伸着。西瓜堆后面,一溜站着或穿雨衣,或打雨伞的瓜农,旁边一个牌子上写着,随便拿,不要钱。

瓜农对记者说:“没办法,这场雨哩哩啦啦下了一个月,路难走,运费“贼贵”,瓜又“贼便宜”,不能眼瞅着烂到地里呀,干脆谁想拿就拿。”

往车里装了几个西瓜,同行的女记者小唐掏出5元钱塞到瓜农手里。广袤的黑土,富饶的大东北。“九五”东北经济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13.3%,人均粮食产量为629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8倍。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模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东北多数地区既没有形成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又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动力,一度出现种地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现象。

2003年,党中央把振兴东北列入国策,给东北农村带来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正在踏上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小康生活的康庄大路。

2.吉林有个“蘑菇王”

栾玉霞在吉林市是个传奇人物。5年前,当取柴河镇大多数农户还在为滑子蘑的销路一愁莫展时,年轻的栾玉霞毅然背着蘑菇到陌生的省城闯市场,找销路。在她的努力下,取柴河的滑子蘑逐渐打开了市场,在长春、吉林两市供不应求。栾玉霞从此也多了一个身份——经纪人。几年来,在她的帮助下,取柴河镇的许多农户和一些经纪人靠载培、销售食用菌增收致富。随着眼光的不断开阔,栾玉霞觉得自己这种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要想把蛋糕做大,必须立足本地优势,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

干大事不是头脑一热说说而已。经过一番考察论证,栾玉霞决定组建食用菌公司。2003年

9月,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她注册了馨石市裕民食用菌公司,建立了以吉林农大为技术依托,占地4.7公顷的食用菌科研示范基地,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巩牢基础,以此架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之间的桥梁。年底,她又在吉林省市成功举办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优良菌种,同时也同这些农民签订了产品回收协议。栾玉霞说,她要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春风,构筑起当地食用菌产业的“龙头”。

3.瞄准俄罗斯,出口西红柿

西效乡是黑龙江省鸡西市近郊乡,全乡耕地面积11776亩,是全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乡里按照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方向,坚持面向市场找出路,调整结构增效益,在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的实践中闯出了一片新开地,初步形成了以西红柿为主的出口创汇型农业发展的新格局,有力地拉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全乡对俄罗斯出口西红柿450万公斤,销售收入267万元,农民增收96万元。

乡政府根据本乡的地缘优势,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棚室种植西红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乡政府根据俄罗斯市场需求,针对西红柿生产存在的品种退化,种植分散等问题,选择了果大、肉厚,口感好,耐储存的903这一新品种,在全乡大面积推广。实现了产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占领和巩固俄罗斯市场,提高西红柿的产品质量是关键。为此,他们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科技培训楼,安装了微机临近设备,对现代高效节能温室群实行微机临近。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做到了产前集中培训,产中随时指导,产后搞好服务。

4.老郭:“给点阳光咱保证灿烂”

老郭大号郭武,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拼死拼活也挣不了多少钱。去年春天,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黑龙江加格达奇市场上的新鲜蘑菇和木耳畅销,价格昂贵,就瞄准这个方向,登门拜访一位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的“老手”,10多天泡在那里,硬是把那套技术装进了自己的脑子。回来后,老郭又买来一些书籍,反复琢磨,试验,遇到技术难题,主动找食用菌方面的专家,孜孜不倦地探讨,摸索,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老郭积极参加东北农大教授、专家到小区举办的培训班,为了把新的技术学到手,在每年地区举办的科技大集上,老郭都去寻求科技信息,带回来书籍和报纸,掌握食用菌技术的最新动态。终于,他成了培育食用菌的行家里手。

由于交通不便,为了把新鲜的产品运到城区,老郭每天半夜刚过就得起床,用自行车绑上两大筐猴头,木耳往市场上送,因为市场已被占领了,有的时候一年下来倒赔个一两万元,为了寻求出路,老郭冥思苦想睡不着觉。

加北乡决定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给老郭带来了大干一场的机会。他和所有敢闯敢拼的“拓荒者”一样,来到小区投资建设两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已没有再生产资金的老郭向乡政府求援,乡政府帮他贷款3万元。在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一撮撮鲜嫩的蘑菇,一朵朵洁白如雪毛茸茸的猴头问世了,一袋袋木耳,成筐的蘑菇运进了城。老郭算了一下帐,几年来,他共产销了木耳菌2万多袋,猴头菌1.5万袋,蘑菇3万袋,总收入超过了4万元。老郭乐得合不上嘴:“给点阳光咱保证灿烂”。

分析:

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制度的、宏微观的、福利的、发展的和演化的分析视角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农产品经营模式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东北多数地区既没有形成畅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又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动力,一度出现种地不赚钱甚至赔钱的现象。

2003年,党中央把振兴东北列入国策,给东北农村带来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正在踏上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小康生活的康庄大路。跟着制度和国策走才能长远地享受到福利和发展,才经历良好的变化。

以上四个小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国策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度为农民和商人创造了支持的宏观环境和福利。而农民商人本身的对自身从事的经济活动的付出和努力的结果也随着周围宏观微观的环境变化而变化。他们的财富多寡和获得难易程度,可受所处的国策和政策环境影响。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经典性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国策和地方政策以及国家制度使农民和商人给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而农民和商人也在从事

这些经济活动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技术。对于原本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人士来说,想要快速致富还是要搭上制度的列车,判断好宏观走向,才会领得到福利,才会谋得自己事业的发展。制度可以弥补农民的经济基础这个先天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现有的增长能力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在市场化和开放政策的框架内能够利用高储蓄而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在2000年前后,包括我在内的海内外很多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后续的增长势头都非常的不看好。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看到资本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于它的产出速度,这样就导致年度的资本对GDP的比率在1995年以来从1.6持续上升到90年代末的2以上。而且的确,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有放慢的迹象。因为稀缺总是存在,因此人们不得不进行选择。竞争无处不在,竞争都有所凭:凭暴力、凭权威、凭排队、凭需要、凭排辈、凭考分、凭交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凭需要和凭交易的正常运行和更加顺利便捷公正。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在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不仅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制造业落后的多,而且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比沿海也显著落后。根据谢千里和他的学生提供的2005年的计算数据,如果把沿海地区的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标准化为1,那么,西部地区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就只有0.7,低了30%。农业和服务业也是如此。农业在中西部的劳动生产率比沿海地区平均要低一半。不仅同一个行业在中国的地区之间劳动生产率差距非常之大,而且在不同的行业之间生产率差距也非常大。比如说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比工业低两三倍,服务业也要低40%。劳动生产率不仅在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而且在行业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

这么大的生产率差距当然就会反映在人均GDP上。不可否认,中国的人均GDP在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动态来看,这些生产率的差距包含着未来人均GDP增长的一个源泉,因为,只要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金能够从低生产率的部门和地区向高生产率的部门和地区不断转移,我们整体的生产率水平和人均收入就会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这个提高的过程是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生产率水平与收入不断缩小的结果。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3倍以上的这个方案从总体上来讲就要求中国未来的赶超政策应该是鼓励生产要素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进一步流动而不是相反。中国劳动力人口的持续流动在未来还是很重要的,即使到未来的话,我想我们的劳动力从农业还是要大量转移出来,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不仅在东部,而且在中西部地区更低,这就意味着农业仍然有太多的劳动力需要出来。人口的转移需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