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设计(地勘)三岔湖zgy (2)

总体设计(地勘)三岔湖zgy (2)
总体设计(地勘)三岔湖zgy (2)

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形、地貌

路线走廊地处简阳市与双流县接壤处,为龙泉山与平原之间的浅丘过渡地带,从起点至终点总体地势略有升高,属侵蚀剥蚀与堆积地貌。在桩号K0~K8+880桩号前为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由低矮的浑圆状、条状山丘与侵蚀洼地相间分布,起伏差10~25m,山体部份大多基岩裸露,覆盖第四系全新统土层,下覆基岩由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薄层状泥岩与夹关组(K1j)块状细砂岩组成;丘间洼地覆盖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Q2al)低液限粘土(可~硬塑)。K8+880~K9+400为鹿溪河Ⅰ级阶地地貌,地表覆盖第四系冲积、冲洪积粘土、卵石质土。桩号K9+400以后,为东山台地地貌,地形开阔、平坦,地表广泛覆盖Q2al低液限粘土层,厚度较大,地形起伏差一般小于15m。(二)地层岩性

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路线通过地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和耕植土(Q4pd)、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冲积层(Q2al)、有机质低液限粘土(Q4f),下伏或出露基岩为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2j)、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现将各岩、土层工程地质基本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e):

杂色,稍湿,成分主要为块石土及混凝土,填筑较密实。零星分

布于堰塘堤坎及既有公路一带,厚度1~5m。

第四系全新统种植土(Q4pd): 紫红色、砖红色,主要为低液限粘土构成, 植物根系发育,含有较多有机质,结构松散,均一性较差,多呈干~稍湿状态,分布于斜坡与槽谷第四系坡洪积层表层,层厚0.30~0.80m。

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主要由紫红色、砖红色(含块、碎石)低液限粘土及块碎石土组成。低液限粘土,含有少量强风化砂岩和泥岩碎屑、角砾,稍湿~湿,呈可塑状态,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块碎石土,稍湿~湿,松散~密实,以块石和碎石为主,其母岩以砂岩和泥岩为主,一般粒径20~200mm,个别可达200 mm以上,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充填物以粘性土和砂粒为主,含少量角砾,块碎石含量50~80%左右。坡洪积层厚度0.5~6.0m,多分布槽谷地带,分布范围较广。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主要由低液限粘土及漂卵石土组成。低液限粘土,含有少量强风化砂岩和泥岩碎屑、角砾,稍湿~湿,呈可塑状态,干强度和韧性中等,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漂卵石土,稍湿~饱和,稍密~密实,以漂石和卵石为主,其母岩以砂岩为主,一般粒径20~200mm,个别可达200 mm以上,呈次棱角状~次圆状,充填物以砂粒为主,含少量砾石和粘粒;冲洪积层厚度0~10m,主要分布于鹿溪河沿岸及其Ⅰ级阶地。

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冲积堆积层(Q2a1):岩性主要为低液限粘土:

灰黄、棕黄色,可塑~硬塑状,不规则网状裂隙较发育,局部含约10~20%的砾石,属II级普通土。厚度2~20m不等。该层地表为约0.5m厚的耕植土层。该底部局部地段分布厚0.5~3.0m的卵砾石土透镜体。该层多具弱膨胀潜势。

有机质低液限粘土(Q 4f):灰~深灰色,湿~饱水,软塑~流塑,有机质含量较高,略具臭味,厚0.5~1.5m左右,主要分布于沿线沟槽、鱼塘底部。

白垩系下统夹关组(K2j):灰色、紫灰色块状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砂岩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及岩屑,泥质或钙泥质孔隙式胶结,岩性较软,属Ⅳ级软石。在丘顶有出露。

白垩系下统天马山组(K1t):紫红色泥岩,粘土矿物为主,致密薄层状,暴露后易开裂风化,岩性软弱,属Ⅳ级软质岩石。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

本区大地构造部位处于杨子准地台西部,属四川盆地弱活动断裂构造区,西侧蒲江——新津断裂距路线起点约10~13km,东侧龙泉山西坡断裂之龙泉驿断层距路线终点2~3km。各断层活动特征如下:蒲江——新津断裂,掩埋于成都平原第四系堆积层之下,呈北东——南西向延伸,该断裂于1734年和1966年在蒲江分别发生过5级和5.1级地震,1971年在新都发生过3.4级地震,为一活动性断裂。

龙泉驿断层为一压性逆掩断层,走向为N15°~40°E,倾向SE,倾角35°~70°,据断层泥SEM特征分析,其主要活动时间是早更

新世,中晚更新世仍有活动。

另外,工作区背斜主要为正兴背斜,该背斜为一宽缓背斜,轴部呈北东30°方向延伸。

路线通过区内无其它断裂,岩层倾角平缓,岩层产状160°∠5°。工区地震稳定性主要受外围中强地震活动的影响。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2008年1号修改文件,区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建议设防烈度为Ⅵ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线路区位于双流县,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为第三组,建议按此设防。

(四)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自第四系以来,沉积物追循喜山运动造成的凹陷生成发展,成都凹陷有随两侧边界断裂不断活动而持续下陷接受沉积的特点,沉降速度相对缓慢,属新构造运动的相对稳定区。线路区地形相对平缓,切割深度不大,以浅丘和低山为主,不易因地震因素影响而诱发地灾,区域稳定性较好。

(五)不良地质现象

工程区为浅丘区,地形较开阔,山体低矮平缓,起伏不大,无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形地质条件,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发育,仅零星出现小规模的浅表滑塌现象。工程区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特殊性岩土

1.过湿土问题

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低液限粘土夹少量碎块石构成,呈软塑~可塑状,主要分布在工作区水田表层种植土邻下范围内,厚度0.4~0.6m。由于长期积水影响,使土体天然含水量高,含水率38.0~42.0﹪,孔隙比0.8~1.0,液限指数0.72~0.90,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容许承载力为80~120Kpa,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清除。主要分布在K0+200~K0+313、K0+800~K1+146、K1+280~K1+390、K2+241~K2+420、K2+550~K2+767、K5+012~K5+080、K5+705~K5+760、K5+810~K6+057、K6+258~K6+442、K7+659~K7+783、K8+131~K8+172等路段。

过湿土土工试验成果

指标项目频

范围值

平均值Φ

m

标准

σf

变异系

δ

修正系

ψi

修正

Φk

含水率ω(%)

3 38~41 39.7

密度ρ(g/cm3) 1.80~1.81 1.8 比重Gs 2.61~2.69 2.7

孔隙比eo 0.968~

1.092

1.000

饱和度Sr(%) 98~100 99.3 液限ωL(%) 42.1~42.3 42.2 塑限ωP(%) 27.3~29.5 18.6 塑性指数I p12.7~14.8 13.6 液性指数I L0.72~0.90 0.8

备注变异系数:δ=σf/σm

统计修正系数:ψi=1±[1.704/n0.5+4.678/n2] σ修正值:Φk=ψiΦm

2.软弱路基问题

软土主要零星分布在工作区鱼塘及沟渠内,以有机质低液限粘土(Q4f)为主,主要为淤泥质土,呈流塑~软塑状,厚度0.6~1.5m。该土体天然含水量高,含水率39.0~48.0﹪,孔隙比1.1~1.4,液限指数0.81~1.31,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容许承载力为60~80Kpa,不能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清除。主要分布在K0+140~k0+200、K0+680~k0+730、K1+160~K1+280、K2+420~K2+550、K3+380~K3+430、K3+680~K3+780、K3+980~K4+080、K4+180~K4+260、K4+650~K4+720、K4+880~K4+990、K5+760~K5+810、K8+060~K8+120、K8+800~K8+850、K8+910~K8+970、K9+920~K9+980、K10+250~K10+280、K10+850~K10+890、K11+040~K10+110、K12+090~K12+190、K12+860~K13+020、K13+200~K13+280、K13+360~K13+440等路段。

试验资料详见:《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成都段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2008.10)四川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3.膨胀土问题

根据调查及取样试验,膨胀土主要集中区域上属高阶地台地的K9+480~K15+681.336段。该段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段冲积堆积层低液限粘土(Q2a1),具成都粘土特征,含较多的亲水矿物,易胀缩变形,根据实验资料可知其自由膨胀率为40~57%,膨胀力57~70Kpa,收缩系数0.42~0.62,其胀缩等级综合判定为Ⅰ级,具弱膨胀性,容许承载力为160~190Kpa,对路线地基开挖后的影响较小,

建议采取相应工程处理措施后,作为路基持力层。

试验资料详见:《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成都段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2008.10)四川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七)水文地质条件及评价

本合同段地表水系、冲沟发育,地表水系主要为沱江和岷江水系。

区内河流水系主要为鹿溪河,于桩号K9+100处通过;另外,东风渠、南干渠主干渠分别于桩号K4+950和桩号K12+650处通过。

根据区内地层岩性组合及地下水赋存条件,路线走廊带内地下水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基岩裂隙弱含水岩组二大类和相对隔水层。

1.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主要由河床及漫滩冲洪积漂石、卵石层及细砂层等组成,该类含水层多具较大孔隙,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径流补给,受含水层规模小、厚度薄以及岩土界面起伏等影响,富水性一般较弱,区内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虽较大的孔隙的特点,孔隙内多被粘性土及中粒砂充填,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局部多形成孔隙潜水或上层滞水,受岩性和地形条件制约,地下水就近向低处排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短程运移特点。

2.风化带网状裂隙弱含水岩组

风化带网状裂隙弱含水岩组由线路区的强风化砂岩组成。下伏隔水底板以弱风化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等为主。地下水赋存于强风化带

内下部的网状风化裂隙、层面裂隙、构造裂隙中,受裂隙发育程度、充填状况影响,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渗透性、富水性极不均一。

区内网状裂隙水虽然水量有限,但对岩体强风化与弱风化界面、特别是外倾界面的斜坡、边坡稳定性影响突出。

3.相对隔水岩组

区内的砂质泥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及构造岩渗透性极弱,富水性差,基本不含水,属于线路区的区域性的相对隔水层。

4.水质评价

此次勘察在鹿溪河及部分冲沟采集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了简分析及侵蚀性CO2测试。鹿溪河河水为HC03—Ca或HC03一Mg·Ca型水,普通水泥拌制的砼都无腐蚀性,可作为施工用水。

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不具结晶类腐蚀、不具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防护等级应为常规防护。

试验资料详见:《三岔湖旅游快速通道成都段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2008.10)四川蜀通岩土工程公司。

(八)气象特征

工区位于成都平原东南部,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4~17℃,极端最高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4.8℃,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0~84%,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相对湿度最小在冬季。据气象资料统计,多年降雨量为1000~2000mm,一般5~10月为丰水期,11月~次年4月为枯水期。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00~950m,以7~8月最大。冬春季节有雾,多发于凌晨,午后消失。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