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

秦皇岛自然地理环境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秦皇岛市自然地理特征

秦皇岛市自然地理特征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东经118°33'至119°51',北纬39°22'至

40°37',北依燕山,南濒渤海,东西宽74km,南北长132km,总面积

7750km2。

秦皇岛市地形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分布。地貌类型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与平

原。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东段,海拔高程200~1000m,主峰都山,海拔高程

1846m,山与山间小盆地相间分布,面积4503 km2,占全市总面积58.1%。山

地南麓属冀东丘陵,海拔高程50~200m,面积1852km2,占全市总面积

23.9%。南部为洪积、冲积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其间分布有洼地、残留

水洼及沙带,沿海有沙丘广布。面积1395 km2,占总面积18%。

本市地质构造处燕辽沉降带东部,华北凹陷带东北边缘。地层出露比较齐全。以中生界燕山期侵入岩分布面积最大。广泛出露于北、东、东北三面,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境内都山、老岭、碣石山等为这一地层代表。第四纪沉积地层分布于山间谷地,和山麓、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地质构造以断裂变动为其主要特征,基底断裂多期活动,影响着全市境内地貌分异,水系展布及泉水出露。岩石主要类型俱全,对市内地下水分布影响较大。石灰岩分布地下水比较丰富,花岗岩区裂隙水水质优良,山前平原、滨海平原区第四纪含水层地下水埋深浅,厚度大,储量丰沛,水质好。

秦皇岛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大陆气团控制,天气寒

冷干燥,降雪稀少。以日均气温小于0℃为寒冷天气,自11月下旬至来年3月

中旬,约100天。春季很短,受变性冷空气影响,天气多变,大风多,降水仍

然稀少,蒸发量大,常有春旱发生。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高温多雨,但因受海洋调剂,并无酷热期。受地形影响,山地迎风坡多形成暴雨中心。秋季极地大陆气团逐渐加强,天气晴朗,气温迅速下降。

全市多年平均气温8~11℃,昌黎县最高,为11℃,青龙县最低为8.9℃。历年月平均气温最高为7月份,为24.1~24.5℃,极值40.3℃(昌黎县,1961年6月10日),历年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月份,为-5.0~-9.0℃,极值-29.2℃(青龙县,1962年2月13日)。

降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58.0mm (1956~1993年),降水量地域分布自北向南呈减少趋势。长城以北山区年降水量682.1mm, 最大区平均800mm,市境东部石河流域山区687.1mm,南部沿海区620.0mm。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量1273.5mm(市区 1969年),最小年降水量332.9mm(卢龙县1982年)。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其多年平均降水量533.5mm,约占年均总量的81.1%,沿长城一线大于550mm,分向北部山区530mm,南部平原500mm,东部石河流域山区560mm。10~翌年2月间,降水量最少,约占年均降水量的7.5%,3~5月,约占11.3%。

据水文部门统计,全市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504.6mm,北部山区523mm,石河、东洋河上游为450mm以下,京山铁路南平原区为537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50mm(E601蒸发器测定),长城沿线950~1050mm间,京山铁路以南平原区1110mm。蒸发量年内分配不均,以4~6月最大,约占全年总蒸发量的41.1%。

秦皇岛市河流分属滦河水系与冀东沿海独流入海诸河。境内流域面积大于

30km2的河流有54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有23条。隶属滦河水系的有12条。青龙河为滦河较大支流,也是流经本市最长,水量最丰沛的河流。较

大独流入海河流,自东向西有石河、汤河、戴河、洋河、饮马河等,自成水系、等距分布,由北及南,平行入海。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高中地理:地表环境的特征达标检测(含答案)

髙中地理:地表环境的特征达标检测(含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 5分,共50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岀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乂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屮、乙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海拔 (米) 1.与乙山脉相比,屮山脉自然带谱较丰富的主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②纬度较低 ③南北走向④相对高度较大 A.?? B. ?? C. ?? D. @? 2?乙山脉相同的自然带,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南坡为() A.阳坡,热量较多 B.阴坡,热量较少 C?迎风坡,降水较多D?迎风坡,降水较多 3.判断图中两座山脉纬度高低的依据有() ①基带类型差异 ②南北坡雪线高度差异 ③同一自然带海拔差异

④同一自然带的相对高度差异 A ?①? B??@ C.@? D ?③? 下图示意某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物或植物叶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枫叶 ① 4.图示该山地的四类植物所在海拔山高到低依次是() A.?@?? B. ??@? C. ?@@? 5?③是樟树叶,樟树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6?考察队员在屮、乙、丙、丁四地看到的典型自然景观依次是() A?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B?温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C?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硕叶林、热带荒漠、热带草原 7.考察队员发现戊地的降水比丁地多,该现象的产生() A.主要是山于两地的大气环流不同 B.主要是山于两地距海远近的不同 C.会导致自然带出现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

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答案版)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滚动训练 一、综合题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威特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濒临波斯湾,城市化水平高达98.3%;人口396.5万(2013年),其中科威特籍人口只占总人数的38%,外籍人口中以印度人最多,其次是埃及。该国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几乎全部农产品都需进口。近年来,该国重视发展多种经济,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范围。 (1)简述科威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吉首市为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中心,具有肩挑南北、承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枝柳铁路纵贯南北,209、319国道相互交汇。年降水量1,440.5毫米,日照1,382.5小时,无霜期285.8天。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吉首山川绮丽,风情独特。南联凤凰城,北接张家界,为湖南西部旅游黄金 线的中心,已成为西南地区新兴的旅游热点。已探明有很高开发价值的磷、石灰石等矿藏50余种。 材料三 苗族服饰及其着装习惯深受所生活区域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上图为我国苗族聚居区之一。该区域苗族男子日常多穿着对襟短衣和裤筒较宽大的长裤,外出时打“绑腿”。 (1)根据材料一,描述图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即大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图为我国“一带”建设局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该区域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4.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技法一 特征描述类

题型二综合题规范答题指导技法一特征描述类 命题人话命题特点 阅卷人说失分盲区 考查方式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 料为载体,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 析、提取加工,论证回答地理事物 分布特征、过程特征、变化特征等。 1.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进 行分析回答问题。 2.不能够正确把握限制性 词语,回答不全面。 3.回答问题没有条理,要点 不清晰。 设问形式“简要回答……特征”“描述……过程”“归纳……分布特征”“说明……变化趋势”等。 难度分值难度中等。分值6~8分。 典题示例 【典例1】(2017·北京文综,36,(1),(3),(4),30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述匈牙利的地形特征。(8分) (2)与甲河段相比,说明乙河段的水文特征及形成原因。(10分) 匈牙利的汽车工业历史悠久。杰尔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城市,拥有多家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研发和教育机构。近年来,杰尔、肖普朗、埃斯泰尔戈姆和松博特海伊等城市吸引了诸多跨国汽车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投资建厂,8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

(3)说明匈牙利汽车工业分布特点和原因。(12分) 【阅卷抽样】 【阅卷点评】 第(1)题,该答案答出了地形类型和地势的高低起伏,缺少对地形的分段描述和地势的准确方位描述,可得4分。第(2)题,水文特征从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流速等方面回答,整体思路较好,但对气候判断不准确(该处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应该有结冰期,可得8分。第(3)题,工业分布特点定位不太准确,应该是国土的西北部。原因中注重了文字信息的提取,但忽视了文字中“用于出口”即市场因素和图示中的“公路、铁路”等交通因素,可得6分。 答案(1)地形以平原、山地为主,北部为山地,面积小,多流水的侵蚀地貌;南部为平原,面积大,多流水的堆积地貌;地势是北高南低;冰川地貌广布。(2)甲河段流经山区,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流域面积小;流量小;且纬度高,结冰期较长而乙河段流经平原,河流流速慢;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汇水量大,流量大;且纬度低结冰期短。 (3)分布特点: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匈牙利西北部的首都和城市中。 原因:西北部汽车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完善,工业部门齐全;西北部公路、铁路线密集,交通便利;有众多的研发和教育机构,西北部汽车工业技术水平高,技术先进;西北部靠近欧洲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广阔。 特征类试题考查答题“三步法” 第一步,精准定位描述主体 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2019版高中地理:答题建模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描述类 Word版含答案

4.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描述类 模板展示 描述角度答题角度 位置高、中、低纬,东(西、南、北)半球 地形地形类型、分布状况 气候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水文内流河、外流河,河流的特征 植被主要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 土壤土壤类型,如红壤、黑土,土壤肥力高(低),等等 应用体验 1.盐地碱蓬染红了半个中国。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盐地碱蓬,一年生草木,夏秋季节呈火红色,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简述我国盐地碱蓬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解答示例:

答案略。 解析略。 2.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描述图示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回答问题。 阐述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答案精解精析 应用体验 2.答案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大,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含沙量小。植被: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 解析结合答题模板,从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等方面说明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3.答案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10度到20度之间,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 该区的高山均由北向南延伸,大河由北向南流动,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格局。沿河分布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热量充足、雨热同期的气候,平坦的平原、三角洲地形,以及肥沃的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使得中南半岛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产区,且水稻主产区主要分布于各大河流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由于沿河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丰富,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人口多聚居于此,城市也多沿河分布,且主要分布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解析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特征。根据图示判读该地地形格局。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生长习性,可以得出水稻主产区在该地的分布。人口与城市多沿河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 我国人口基数大。各族过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生活。基本以黑河腾冲为界,以东人口多,以西人口少。沿海人口多,内陆人口少。平原人口多、高原山地人口少 中国人口现状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

1.澳大利亚东北部近海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 【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影响珊瑚的生存环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A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3.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答案】 2.A 3.B 4.下图所示是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种群的个体数)。由图可知( )

A.绵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B.绵羊的数量不可能与该岛屿的环境形成一种平衡 C.在自然状态下绵羊种群的数量最后基本稳定,证明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绵羊种群的数量变化和该岛屿的地理环境互不相干 【解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可以使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平衡状态。在自然状态下,最终绵羊的数量基本稳定,这也是地理环境平衡功能的体现。 【答案】 C 5.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的最突出特征是________。该地区各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沼泽众多,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根据图中的“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色暗的肥沃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为我国的东北地区;东北河流一年一般有两次汛期。沼泽就是地表积

地理特征描述类(答案版)

高考地理综合题设问模式系列 (一)地理特征描述类 一、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二.答题模板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 ↓ 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 ↓ 特征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 ↓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 ↓ 简洁、准确描述 三、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 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1)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2)地势特征: 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3)地表环境特征: 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4)河流的水文特征: 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5)河流的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6)气候特征: 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热量条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也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一)疆域 (1)夏朝:夏代始于公元前1300年。中国古代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当时的华夏族同蛮、夷、狄等不同族类经过长期的交往和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华夏族分为几个不同的部落,这些不同的部落集团先是生息在黄河及其支流一带,后来发展到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等广大地区,建立了持续600多年的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始于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朝的文化非常发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最大的成就就是甲骨文,仅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十多万块甲骨上,已发现的单字就有5000个。(3)周朝: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延续了800多年的周朝。周文王姬昌用姜子牙治理国政,国运昌盛。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东周建都洛邑。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4)春秋战国:从东周开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500多年,习惯上称春秋战国。在此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火不断,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 (5)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它是在公元前221年由秦王赢政建立起来的。秦王朝立国仅15年,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 (6)汉朝: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都长安,先后统治达214年,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间,越南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8)元帝国,是中国北方的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元世祖忽必烈灭掉南宋后,疆域辽阔,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 (9)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疆域北接西伯利亚,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知识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科学。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差异性 一、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

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3)垂直地带性(重点--理解背诵,学会应用) 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同一自然带向海拔高处倾斜的一坡为阳坡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1.描述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地理位置(纬度及海陆位置)②地形类型及地貌特点③气候类型及特点④水系水文特征⑤植被类型及特点⑥土壤类型及特点⑦自然资源⑧自然灾害 2、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特点: (1)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特点①半球位置(世界范围)②纬度位置(经纬度位置、热量带)③海陆位置(所处的大陆、濒临的海洋)④相邻位置(所处行政区、地形区的方位;周围所临地区)(⑤板块位置) (2)说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①所处地理位置②通过的重要交通线分布③处于联系哪些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和交通 枢纽地位④在交通或战略方面的意义 3.描述区域地形特征、分析成因(等高线、图例、河流流向) ①描述地形特征(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势高低趋势、海拔和地形起伏、典型地貌) ②描述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分布的方位、排列特点、山脉和平原的走向和延展) ③分析地形成因(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形成的地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形成的地貌) 4、说明区域主要地质灾害 ①类型: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 ②分布: ③成因: ④危害: ⑤防御措施:监测预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5.描述该区域气候特征、分析成因 ①描述气温空间分布特点(高低变化的总趋势、海陆差异、地形差异、洋流差异、高温与低温中心、极值地点),分析影响因素(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地形、洋流)。 ②描述等温线特点(走向、数值递变、疏密、弯曲、闭合) ③描述气温时间变化特点(日变化、年变化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纬度、地形、大气环流、海陆、洋流) ④描述降水时空分布特点(递变趋势、多雨区和少雨区),分析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地形、洋、 ⑤描述等降水量线特点(走向、数值递变、疏密、弯曲、闭合),分析影响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地形、洋流) 6、说明区域常见的气象灾害 ①类型: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 ②分布: ③成因: ④危害: ⑤防御措施:监测预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7.描述区域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分析影响因素: ①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流域面积、支流、长度、河网密度、落差、 ②分析影响水系特征因素 ③描述河流水文特点 ④分析影响水文特征因素

最新地理特征描述类综合题答题模版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版 特征描述类 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 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等)、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1、自然环境特征 描述角度: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及特征(湿、热、冷、干);河湖特征;植被状况(自然带);土壤、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警等 (09年四川卷39题) 2、地理位置特征 描述角度:半球位置;纬度位置(中高低纬、热量带);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相对位置)(13年四川卷14题) 3、地形、地势特征 描述角度: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为主);地形空间分布(某某地形分布在什么地区);地势特征(起伏大/小;倾斜方向);海岸线(曲折/平直) (12年四川卷36题) 4.1气候特征 类型特征(多样/单一,若为山地高原区则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气温(年均温定量高低+定性年、日较差+积温+生长期);降水(年降水总量的定量多少+定性的季节变化);水热组合(越热同期,水热条件好等);若材料中有光照、风等情况也需要描述 (11年四川卷36) (08年四川卷36) 4.2天气特征 气温高低或变化;气压高低或变化;干湿状况;风的大小及方向;天气状况(阴或晴)(13年新课标卷I) (08年山东卷26) 5、河流特征 5.1水文特征 径流量大小;水位的季节变化;汛期(集中时间和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有无及长短);水流平缓或湍急;含沙量大小;水能、水运条件 (注:根据分值多少重点描述) (09年安徽卷) 5.2水系特征 源地、流向、注入地;干流流程及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水系状况(放射状、向心状、对称状、树枝状、平行状等);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例如黄土高原河网密度、树枝状水系与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四川盆地向心状水系和盆地地形;横断山区南北平形状水系与平行山脉);河道特征(河面宽窄、河床深浅、河道曲折、河道形状V型/U型);干支流河床比降(比降:河流落差与长度之比) 6、经济特征 描述角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总GDP);三大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 6.1农业生产特征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一、地理位置和疆域 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 18000km, 岛屿岸线 14000km。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通中国和欧洲。 二、地形地貌 1、概况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地形的主要特征是: (1)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2)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2、分述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三、河流水系 1、概述 中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些河流、湖泊不仅是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内外流区域兼备。总的来说,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多为内陆咸水湖。 2、河流 中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 中国的河流,按照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与海洋不相沟通的内流河。 长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长的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约100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它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中部,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公里,是中国第二大

[gzdl]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再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同一演化过程.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图片】泰宁金湖景区风光、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长江三角洲的景观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学生讨论】图片上反映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这些要素,他们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吗?(不是)那么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举例说明图中地理要素间如何相互联系? 【教师小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生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物种丰富; 气候→水文:降水丰富,河流众多; 植被→地貌: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等. 水文→地貌:流水的侵蚀使黄土高原的地表变得千沟万壑.

【引入新课】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过渡】整体性就是自然环境所具有的特征,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承转】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这些地理要素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1、水循环 水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2、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定义、如何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怎样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生物循环(重点讲解:生物循环中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小组讨论】案例1中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提示: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影响).并结合示意图,绘制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简图.在此基础上思考生物循环如何改造了三大圈层,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承转】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教师小结】能量流动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环 境 物质循环过程: 通过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 了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地理环境. 【投影小结】 【学生思考】图5.2,树如何自养? 【教师小结】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这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