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塞山怀古、天上谣

5、西塞山怀古、天上谣
5、西塞山怀古、天上谣

《西塞山怀古》《天上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2、了解刘禹锡、李贺生平与诗风,进一步了解怀古诗歌。

《西塞山怀古》

一、导入

和柳宗元有差不多遭遇的诗人还有一个叫刘禹锡,对他,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我们读过他的《陋室铭》(这是高考必备篇目)。现在我们齐背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预习反馈:

1、查资料:简介刘禹锡和写作背景

2、朗读并解释加点的词句

西塞山

...怀古

刘禹锡

王濬

..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

..。

..出石头

....沉江底,一片降幡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

....芦荻秋。

....日,故垒萧萧

西塞山——王濬——

千寻铁锁——降幡——

石头——四海为家——

故垒萧萧——

3、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力气有韵味,并和同学交流。

三、小组合作、质疑探究

1、请概括简评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后人评价刘禹锡的诗,说“语言浅切而含蕴深厚”,请找出诗句,分析说明。

四、总结提升

比较阅读刘禹锡的《石头城》,说说两诗的同与不同。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天上谣》

一、导入

中唐有一个只活了27岁的被称为“诗鬼”的诗人,就是李贺。他的诗作虽情绪低沉,然想像新奇,境界辽阔,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今天我们领略他的诗歌的风格。

二、预习反馈

1、查资料,简介作者李贺和写作背景

2、朗读并对照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3、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尽可能表现出诗歌的意境,并和同学交流

三、小组合作、质疑探究(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诗歌想像奇特,描绘出了一幅幅画面,可以看出有哪几幅画面?

2、这种用虚幻的情景影射现实的写法,我们还见谁的什么诗?本诗想要影射什么?

四、总结提升

诵读李贺的《梦天》,并与《天上谣》相比较,对照注解,再一次感受李贺诗中的梦幻般的宇宙世界。说说这首诗梦幻的是什么情景?

梦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①。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飒相逢桂香陌②。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③。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④。

[注]①[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老兔,这里皆为月的代名词。泣天色,月光初出,光影幽冷如泣。云楼,月中云雾里的楼阁。壁斜白,月光斜照,如楼阁在云雾之

中露出半侧白壁的样子。②[玉轮轧露湿团光,鸾巩相逢桂香陌]描写的是满月皎洁圆润,如玉轮一般。而四周的月晕,又如冷露一般,沾湿了玉轮周围的光辉。鸾琨,指佩戴鸾凤玉饰的仙女。桂香陌,月宫里长满桂树的道路。此时月宫景色清晰可辨,甚至可在桂香陌逢见仙女。③[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这里指仙山神境,在漫长的千年之中,经历了几度沧海桑田的变化。然而白天上而看,却犹如跑马一般迅速。黄尘,指桑田。清水,指沧海。三山,指传说中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④[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自天上俯视中国,其九州之土如九点烟尘,而周围的大海只是杯中泻出的一汪水。齐州,指中州,即中国。

【课后作业】

(10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西塞山怀古》由刘禹锡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⑸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降幡:降旗。 ⑹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故垒: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一) 我家最富的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给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儿,让我清净清净!”我无法A 父亲的举动。当我回家后B 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C 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分别是348和349,中彩号是348。“你能看出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其中一张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给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时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嘟哝了一声:“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国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件事。348那张是为凯特立克买的,可以看出那K字用大拇指轻轻擦过,但仍能看出淡淡的铅笔印。 对我来说,这是件简单的事。吉米·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以后,我们家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那一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话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馈赠 ..()()彩券.() ..()()咆哮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A.B.C. 3.文章题目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答: 。4.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文字叙述) 答:。5.文中的“贫”指什么“富”又指什么 答:。(参考答案:1.Kuì zèng páo xiào quàn 2.理解委屈安慰3.关键词是“最富”;其含义是指道德品质的富有。启示:富有不仅指物质和金钱上的富有,更重要的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富有。4.主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案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从军行 杨炯滕王阁 王勃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望月怀远 张九龄*送魏万之京 李颀 山居秋暝 王维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燕歌行 高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送友人 李白 将进酒 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兵车行 杜甫旅夜抒怀 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客至 杜甫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乱中寄怀 白居易天上谣 李贺 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安定城楼 李商隐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长安晚秋 赵嘏商山早行 温庭筠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 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冯延巳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璟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苏幕遮(碧云天) 范仲淹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竹打叶声)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幾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幾道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踏莎行(雾失楼台) 秦观 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陆游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 姜夔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辛弃疾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辛弃疾目录

西塞山怀古翻译、解析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赏析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

《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品评赏析 2.深入了解刘禹锡怀古诗的成就.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二.朗读全诗,品析鉴赏. 一读诗歌理解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三读诗歌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

高考古诗阅读题-解答咏史诗阅读题

咏史诗又称怀古咏史诗,是以历史题材为写作对象的诗词,即针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成败或历史人物的功过、朝代的兴衰等,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感悟的诗词。 一、知识梳理 1.在唐代创作咏史诗比较多的诗人有中唐刘禹锡、晚唐杜牧和李商隐。刘禹锡的咏史诗多采用七言律诗或绝句形式,如《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杜牧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七言咏史绝句,如《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是托古讽今之作,如《隋宫》、《贾生》、《筹笔驿》等。 2.咏史诗标题常含“怀古”一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或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入题,如杜甫的《蜀相》、杜庠的《赤壁》(2004年上海卷)。 3.咏史诗常见的题材有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情等,咏史诗中咏叹较多的历史地点有赤壁、金陵等,杜甫常咏赞蜀相诸葛亮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4.以诗论史是指在概括历史事件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如杜牧和王安石的同题诗《题乌江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异,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诗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

5.借古讽今是指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借剖析历史事件抨击封建统治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如杜牧《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一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6.借古抒怀是指借评析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间接抒情方法。此类诗中历史人物与作者之间是类比或对比关系。一类诗是借助类比手法,以历史人事与自己的相似点为抒怀连接点。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借廉颇老了尚思为国效力来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另一类诗是借助对比手法,以历史人事与自己的相反点为抒情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借追忆功业非凡的三国英雄周瑜,抒发了仰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7.咏史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一般有以下七种:(1)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2)抒发怀才不遇、志不得伸的苦闷;(3)抒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4)揭露(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奢侈淫逸的昏庸腐朽;(5)表达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的忧国伤时之情。(6)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历史覆辙。(7)抒发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慨。 8.咏史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借景抒情、对比、细节描写等。 二、题型分析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投箸(zhù)歧路(qí) 柯(kē)畔(pàn)暂(zàn)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

李文忠《摆渡老人》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课外阅读(13分)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20、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3分) 21.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3分) ________________ 22.第⑤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23.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2分) 24.“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两个句子。

安徽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安徽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 【注】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摆渡老人的阅读答案

摆渡老人的阅读答案 摆渡老人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

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辱,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爱,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3、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3 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 投箸.(zhù) 歧.路(qí) 柯.(kē) 畔.(pàn) 暂.(zàn)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西塞山怀古 赏析doc.

《西塞山怀古》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句首联,是刘禹锡给《西塞山怀古》这幅历史画卷选择的第一个情节。 距离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洲(今安徽滁县)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进攻。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濬,先于益州起造战舰——“以木为城,起楼檐,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注:《晋书·王濬传》]。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濬挥师于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东征,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殊为罕见。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化复杂为单纯,仅选择了“王濬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来作描述。 金陵的“王气”之说由来已久。秦始皇曾言“东南有天子气”[注:史记·高祖本记],乃至后来的北朝诗人虞信[注:就是‘虞信生平最萧瑟’里的那个虞信,见杜甫《咏怀古迹》]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提过“江表王气”之言。 因此,刘禹锡在《台城怀古》中也用“王气”一词来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他说:“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由此引伸,《西塞山怀古》一诗中的“王气”,则专指孙皓的政权。“黯然”一词,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收”字又和上句的“楼船下益州”中的“下”字形成连续性的对照,彼一“下”,此即“收”。一个“下”字,可见王濬楼船顺流直下,锐不可当的气势;一个“收”字,则综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土崩瓦解的形式。由此可见,仅在这两个字上,工夫便下的很讲究,确是锤炼精深,恰如其分的。 《西塞山怀古》历史画卷上的第二个情节是: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

摆渡老人阅读题答案

摆渡老人阅读题答案 读中学时学校与我们村隔着一条河由此认识了那摆渡老人。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靠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来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摇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摇过来。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睛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疲弱的身体沾满水碴?6?7碴á?6?8小碎块。的白胡子一双冻得发紫的手猛地问到“你干啥要受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乘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了笑容。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啊。”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用概括的语言填空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分析摆渡老人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词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和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的形象。用自己的话填空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新题型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训练联想和表达能力 2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关于女娲的远古神话,主要叙述其两大功勋,一是造人,二是( ) A.补天 B.治水 C.填海 D.射日 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出自( ) A.《毛诗序》 B.《吕氏春秋》 C.《尚书》 D.《国语》 3.《大雅》中的《生民》是一首( ) A.社会政治诗 B.史诗 C.农事诗 D.爱情诗 4.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汉以后陆续失传,只有一家流传下来,这一家是( ) A.赵人毛苌 B.齐人辕固 C.燕人韩婴 D.鲁人申培 5.现存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文集是( ) A.《逸周书》 B.《春秋》 C.《国语》 D.《尚书》 6.下列典籍中,最擅长描写战争的一部是( ) A.《春秋》 B.《左传》 C.《国语》 D.《韩非子》 7.《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 ) A.各国的国别史 B.各国的外交策略 C.各国国君的外事活动 D.纵横家的事迹、言论 8.“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 ) A.《少司命》 B.《湘夫人》 C.《山鬼》 D.《东君》 9.在《九章》的下列作品中,一般认为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是( ) A.《怀沙》 B.《涉江》 C.《橘颂》 D.《哀郢》 1

10.宋玉的楚辞作品是( ) A.《九辩》 B.《九难》 C.《九歌》 D.《九议》 11.著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的作者是( ) A.贾谊 B.晁错 C.董仲舒 D.王充 12.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性作品是( ) A.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B.枚乘的《七发》 C.扬雄的《长杨赋》 D.张衡的《二京赋》 13.作为文体特点,“劝百讽一”指的是汉代( ) A.骚体赋 B.咏物赋 C.大赋 D.抒情小赋 14.《汉书》编写的四种体例是( ) A.本纪、世家、表、书 B.本纪、表、书、传 C.本纪、表、志、传 D.本纪、书、志、传 15.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 ) A.西汉末叶 B.东汉初叶 C.东汉中叶 D.东汉末叶 16.被钟嵘《诗品》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人是( ) A.曹操 B.曹植 C.王粲 D.曹丕 17.正始时期在四言诗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是( ) A.阮籍 B.嵇康 C.应璩 D.何晏 18.下列诗人中,以悼亡诗著称的是( ) A.左思 B.郭璞 C.刘琨 D.潘岳 19.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的作者是( ) A.刘义庆 B.王嘉 C.吴均 D.张华 20.“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 A.清新自然 B.绮错婉媚 C.质朴刚健 D.冲和平淡 21.在格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诗人是( ) A.王维与孟浩然 B.高适与岑参 2

四年级阅读理解专题(含答案)

阅读理解专题(含答案) 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铺,由于他们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着头痛苦地说:“哎!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只五元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终于彻底破产。当妻子贫困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流着泪,悔恨地说:“我明白了……” (1)在文中找出与“红火”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①价格便宜,货物又好。________ ②形容气息微弱。________ (3)丈夫认为“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 (4)给短文的结尾补上“妻子”说的话。 我明白了________。 【答案】(1)兴隆 (2)物美价廉;奄奄一息 (3)诚信。 (4)略 【解析】【分析】(1)红火的意思是形容旺盛、热闹。根据意思从文中选择即可。(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可。(3)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补充句子:根据上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选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与它意思对应的词语。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4)这种类型的题,首先要仔细阅读并理解所给出的内容,再确定要补充的内容,写好之后读读是否符合文义。 2. 棉花里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