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

《大禹治水》评课稿

纵观崔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转载于:大禹治水评课稿)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崔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

“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

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崔老师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

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三、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崔老师抓住关键词“感激”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然后抓住“代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你会对你的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你的孩子也会对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如此激情,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在学完课文后,崔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课题,治水的是“禹”,为什么人们称他“大禹”呢?在学生的交流中,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奉献精神和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四、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崔老师的生字教学也颇有特色,选取了“治”、“制”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从古文字演变到现在的文字,不仅从字形上指导学生,也从字义上理解了汉字,然后找朋友,最后不忘学以致用,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用这两个字,十分巧妙,值得学习。篇二:大禹治水评课稿《大禹治水》评课稿

朱银华

昨天去太仓外国语小学听取了全柳芳校长的一节二年级的《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一个传说故事,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配有四幅插图,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有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作者从治水艰难和三过家门而不入两个方面表现了大于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不顾小家顾大家的献身精神。

纵观全老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以下特色: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下面详细来谈谈看法:一、迁情入境,引入教学

这一部分教师主要是引入新课并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她是这样导入的:

1.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

2.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等等,然后通过引读的方式指导了第一节的朗读,突出抓住“无家可归”,以及“滔滔”这两个词,充分感知滔滔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二、读中想象,体会感情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全老师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

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点出表现大禹治水辛苦的词“走遍”、“吃尽”、“千山万水、“九条大河”、“九座大山”。通过学生反复的朗读,细细体会大禹治水的辛苦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全老师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

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三、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全老师抓住关键词“感激”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然后抓住“代代相传”,大禹治水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你会对你的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你的孩子也会对孩子说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如此激情,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在学完课文后,全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课题,治水的是“禹”,为什么人们

称他“大禹”呢?在学生的交流中,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奉献精神和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拓展部分,教师设计了写出像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样的词,像这样类型的词语全老师在课上有所渗透,这一设计关键是要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四、生字教学,扎实有效

全老师的生字教学也颇有特色,选取了“治”、“制”两个容易混淆的字,从古文字演变到现在的文字,不仅从字形上指导学生,也从字义上理解了汉字,然后找朋友,最后不忘学以致用,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用这两个字,十分巧妙,值得学习。篇三:《大禹治水》说课稿《大禹治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内的一篇课文,纵观第六单

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

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大禹是我国传说中一个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

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二、关于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

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本课教学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

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

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会形成了可怕的洪水,

大家请看:(此时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

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轻松交谈,活跃

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

更乐于投入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

治水》,介绍大禹的

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第二部分,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

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

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

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

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

下了深深的印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

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

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

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

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

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

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

有进去看一看。雨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

笔账,一年365天,13 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

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

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

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

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

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第三部分、总结延伸。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

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

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

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

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

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

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

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情,

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通过小诗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滔滔洪水毁家园,

可怜百姓泪涟涟。

大禹治水十三载,

公而忘私代代传。

三、关于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及大禹治水的功绩。通过课件对比治水前与治水后的情景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形象。

四、关于教学流程。

(一)导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1、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交流。

(四)学习课文

1.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治水前。

2.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治水中。

学习第二自然段。学习第三自然段。

3. 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治水后。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儿歌作结。

滔滔洪水毁家园,

可怜百姓泪涟涟。

大禹治水十三载,

公而忘私代代传。篇四:公开课《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说课稿

汇仟小学安婷婷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纵观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材中大禹治水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仅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补充表现大禹的奉献精神,对此,我抓住教材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寻找想象训练点,在想象感悟中走进人物世界,丰富内心感受。然而,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营,如果仅靠文本内容,我想这是不够丰富的想象,因此,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大禹治水时,人们流传的一些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大禹,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也是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有助于渲染场景,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说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数量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这一课,我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读通、读好每一自然段,初步感知大禹是我国古代的英雄人物;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捕捉关键数量词,从中感悟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说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齐读课题,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当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感情,为大禹敢于下决心治理洪水作下情感铺垫。

②第二部分,解读数量词,切入合理想象,感受大禹精神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

“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遇到了哪些困难?老师适时引导,

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圈出数量词“九条、九座”,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 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你又会怎么想?假如你是大禹,初次路过家门时会想些什么?第二次,第三次呢?十多年来都不曾见过自己的儿子,大禹是狠心的父亲吗?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③总结延伸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

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发,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④留疑感悟

课文学完了,我留下疑问为什么课文开头叫禹,课文最后又叫大禹呢?从标题入手从标题结束本课,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作业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数量词的捕捉联系了学生的三次想象。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篇五: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智、大爱显奉献

——《大禹治水》说课稿

各位老师:

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大禹治水》。我将从四方面详细地阐述:【依据课标说理念,分析学情说教材,因材施教说方法,紧扣教材说流程。】

一、研读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教材和我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关注语言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立足单元主题“奉献”,感悟文本内涵,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分析学情说教材。

《大禹治水》叙述了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形象,我想把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放在三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文本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所在。

而三年级的孩子,童心灿烂,富有爱心,但对“大爱”却感知甚少。大禹治水是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总是充满神奇的幻想,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已久,与学生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甚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因而对大禹的奉献精神,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进

行正确的引导。

由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三、因材施教说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这篇课文有深厚人文积淀,行文简洁。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学生,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语言描述、视频复述故事等多样手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感悟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一次撼动心灵的精神对话。

四、紧扣教材说流程。

语文是读出来的,只有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对文章中静止的符号进行咀嚼品味时,才能使它流淌出迷人的情味和韵味,才能把静态的、抽象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才能引发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从以下五步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禹的大智和大爱。

1、认识洪水,铺垫奉献,英雄在洪水中挺立。(学习一自然段)

洪水是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茫然的,若对洪水没有透彻的认识,大禹的奉献精神就表现不出来,因此,我播放一段视频(播放录视频:洪水肆虐泛滥,冲毁田地、房屋的情景)请学生说说洪水是怎样的。【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在师生互动交流和朗读中想象体会大禹治水的巨大困难,激起学生对大禹的敬佩之情。大禹的英雄形象,在洪水中挺立起来。

2、品读词语,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学习三自然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

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我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文段之后小组合作,核心问题: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引发孩子思考讨论,汇报展示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收获。孩子们理解关键词语,“开凿”、“挖通”、“垒起”并透过词语明白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水的艰辛和不易。

并引导学生想象,在治水过程中,禹还会遇到哪些苦难呢?在孩子们的想象中,禹的形象逐渐清晰,禹不畏艰辛的品质,相信会给孩子们留下深深的印记。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之后,我动情讲述这段小资料【配乐】传说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由于走的路太多了,他两条腿上小腿的毛全部磨光了。小腿上划出了一道道的血痕,由于过的河太多了,得了严重的腿病。更厉害的是,由于长时间地浸泡在水中,他两只脚上的趾甲全部被泡掉啦,露出了鲜红鲜红的肉。

然后配乐,让学生朗读课文。此时学生对禹奉献精神的感悟更是刻骨铭心。大禹的英雄形象愈加明朗起来。

3、情景渲染,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播放视频的直观形

式,让孩子对话当时的真实情景,观看视频之后,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角色置换,走进人物内心,碰撞人物思想。而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才、仅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联系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此时孩子们理解禹“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并为之而感染.领悟到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

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大爱,就是奉献。板书:奉献,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板书:大爱。

4、对比人物,升华奉献,英雄在大智中挺立。(学习二自然段)

在学生明确了大禹的治水方法,领悟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后,我把话题一转,引到鲧身上。鲧是如何治水的呢?结果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治水方法的不同,结果的不同,感受他们两人身上都有奉献精神,但禹能够变堵为引更彰显了他的智慧。(板书:大智、引)至此,禹这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印象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禹受到人们敬仰和爱戴的原因也迎刃而解。

5、回扣课题,升华情感,英雄在学生心中挺立。

经过以上四个环节,学生扎进文本,做到了读进去。我此时想引领学生更上一层楼,再读出来,请学生再次读全文,去发现文中和课题中对禹称呼的不同。在禹和大禹两个称呼的区别中,更深刻的挖掘禹在人们心中的英雄地位。(板书:把大字写大)让学生满怀深情的再来读课题。

以上设计,层层叠进,环环相扣,使学生思路更加流畅,从深层挖掘了文章的表达意图,感受了禹的大智大爱和奉献精神。

本课至此戛然而止,达到了“课已终,而意蕴深远”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简洁明了,体现了文章的“文路”,教师的“教路”,而且引导了学生的“学路”。随着阅读的层层深入,“大”字的变红、变大,起到了深化主体的作用,同时也将大禹的英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孩子们的心中!(配乐)禹十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心怀天下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如同禹的名字世代流传!奉献,是一种品质;奉献,是一种精神;奉献,是一种信念。奉献,更是一种价值观。奉献,离不开传承。无私,需要光大。让我们修炼无私奉献精神吧,追求“心灵丰富”的永恒的幸福。

《精卫填海》说课稿

部编版教材 《精卫填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 《精卫填海》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四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作为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明了,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夸张。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的课文不久,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所以需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我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四、说教学过程 传统文化不同于语文课,但和语文有相同的载体。基于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我来猜 多媒体动画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还读过那些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像与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精卫填海》。 此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神话、与山海经的的距离。另外,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有所不同,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自然引出课题。(二)资料讲坛、我做主 学生成为讲坛的主人,依据课前预习中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代表,通过资料交流,借助单元解读,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这一部分的学习,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展开学习。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古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通过朗读去感受神话的

第3课评课稿件

第3课《华夏之祖》评课稿 本课主要是从传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证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关于这一课,杨老师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新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以为和过去上的课比较而言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又在远古的传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以黄帝、炎帝、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先祖们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使学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继承发扬中华辉煌文明以及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贯穿教学始终,并不断加强、层层推进,在朗诵孙中山的材料中将这样的情感体验推进到了最高峰。这条“情感线”是本课的“魂”之所在。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明,自然流畅,将教学三目标自然和谐地构建于教学设计中,紧密生成。 从导入新课,到教授新课中的“学生讲述传说”、“学生再现传说”、“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再到师生一起课堂小结,到最后的尾声升华课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 贯穿教学始终,落实识记与理解目标,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历史情景再现、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再次,本课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精卫填海》优秀说课稿

《精卫填海》优秀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精卫填海》,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精卫填海》作为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明了,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夸张。 四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所以需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我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说学法: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传统文化不同于语文课,但和语文有相同的载体。基于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我来猜 多媒体动画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还读过那些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象与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精卫填海》。 此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神话、与山海经的距离。另外,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有所不同,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自然引出课题 (二)资料讲坛、我做主 学生成为讲坛的主人,依据课前预习中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代表,通过资料交流,借助单元解读,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这一部分的学习,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展开学习。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古语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通过朗读去感受神话的魅力。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记生字读音和句中停顿。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朗读上有困难。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中,教师的范读、引读尤为重要。 2.学生自由朗读,力求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标准,然后以同桌竟读来检验读的效果。 3.师生评判,师生齐读。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3篇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3篇听、评课评语与建议1 1)能立足双基展开教学,知识点回顾较全面、详细,能利用练习加以温习巩固,从而夯实基础知识; 2)建议:①分析讲授题目时要注意思惟的分散,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加解决问题的能力;②要注意创设例情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听、评课评语2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知识由浅入深:谆谆引诱,创设情形:引发学生思惟,增进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例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体现新课程的“3 维目标”; 2)教学进程逻辑性较强,教学思路严谨,作为1名新教师来讲教学基本功较扎实; 3)建议:①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讨论,适当控制教学节奏;②创设的例可以增加1些难度,更好训练学生的思惟;③备课要斟酌多种因素,上课要灵活(遇到例,可让学生讨论)。 听、评课评语31)引课能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发学生讨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2)能创设例情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增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惟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3维目标”; 4)这是1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

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1点上老师还应加强;5)较成功的1节课, 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1. 授课老师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安排公道效果良好。给我的感受是备课充分讲授精辟重点突出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力的前途,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在课堂上除接受知识,还带着本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1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1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与教师交往之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课堂活动展开的很有实际性,并且活动很有效果很成功,该老师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然后老师来描写,然后学生再通过回想老师说的话来话两条直线,这样的教学很有创意,学生的思惟会很广,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学的快乐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要是授课老师的表情更丰富1点就更完善了。 2. 教学进程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掌控重点,突出难点。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展开视察操作比较料想推理交换等多种情势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进程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换等。体现培养学生学数学思惟方式,培养思惟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从学生实际动身,充分相信学生自己会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同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教师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到达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学生思惟活跃,信息交换畅通;学生会学,课堂气氛好。使学

《大禹治水》教案(第二课时)

《大禹治水》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研读课文3.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大禹巧妙疏导的治水方法,一心一意的治水精神。 2.能正确、流利、熟练朗读课文,尝试复述课文。 3.通过拓展积累,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故事,并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重、难点: 1.熟读课文,尝试复述。 2.引导探究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所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大禹治水》。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洪水毒蛇猛兽伤害 灾难仍然认识恢复继续消退教训被动 (1)开火车读(横着读); (2)开火车读(竖着读); (3)全班齐读。 3.我们还学习了课文1、2自然段,谁来说说1、2自然段讲了什么? (1)要求用自己的话说。 (2)指名说。 4.小结过渡: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治水失败,百姓们只能继续过着痛苦的生活,怎么办呢? 引出:“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二、学习3、4自然段,体会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1.出示“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1)理解“继续”。 A.找近义词:连续。 B.选词填空。 连续继续 ①接力赛时,张轩琪摔倒了,他立刻爬起来()向前冲去。 ②洪皓()两年被评为“和乐好少年”。 ③取得成绩不能骄傲,要()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C.学生发现归纳“连续、继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同:都有接连的意思。 不同:“连续”重点在连着,没有间断。“继续”重点在接着,可以间断。 小结过渡:了解了“继续”的意思,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3、4自然段。 2.自由读3、4自然段,尝试完成表格。 (1)出示表格,小声自由读3、4自然段。 (2)指名完成表格,并试着说说3、4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3)研读第四自然段治水方法部分。 交流出示:“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最后流到大海里去。” A.指名读语段,聚焦“疏导”。 用“拆词法”理解:疏通+引导就是疏导;联系上下文“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理解;看图想象等方法多维度理解“疏导”意思。 B.指导朗读,感受治水方法之巧妙。 3.研读第三自然段,感受治水精神。 (1)大禹治水成功仅仅靠用对方法吗?引导学生关注治水精神。 (2)交流出示:“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多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

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教案

15《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大禹治水”的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神话故事 师: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同学们知道哪些呢?(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请学生讲其中三个神话故事 师:天地真是盘古开辟的吗?人真是女娲造的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千百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当温度下降到几千度时,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地球就是由星云凝结成的。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2、导入课题 师:这些神话难道完全是凭空产生的吗?(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盘古用他的凿和斧劈开了天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

就相信人的力量是伟大的,相信劳动可以创造世界。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艰难生活,正是由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很低,所以只能借助想象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当然,他们不仅停留于想象上,他们还付诸了行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禹治水。 板书课题:大禹治水 二、教学过程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对了,“大禹”是人名,“水”指的是“洪水”,也就是大禹治理洪水。 那在现实生活中,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灾难?(课件播放图片) 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一课。 2、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阅读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师:你在书中看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边倾听教师讲述故事,边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师结合资料讲述故事) 故事: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

15.大禹治水(说课稿)

15.大禹治水 一、说教材 《大禹治水》讲地是一个流传千古地神话故事。本课讲述地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地事。通过本课地阅读让学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地原因,体会大禹不顾个人利益,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地精神。 本课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地景象,点明大禹治水地原因。第2、3、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地经过。第5自然段讲大禹治水地结果。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这节课介绍地是第一课时地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地方法独立自主地识字,读准字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地能力。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洪水地泛滥给百姓带来地灾难,为深入理解大禹一心一意治水地奉献精神做好铺垫。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地统一。 三、说教学重为、难点: 1.识字方面:掌握15个字地读音,8个字地字形。理解“倒塌、淹没”等词地意思。 2.内容方面:抓住“淹没、倒塌、冲毁”等词语感悟洪水泛滥地景象,为下文体会大禹地奉献精神做好铺垫。 四、教学方法与理念: 1.明确主题,养成习惯。 对于当今社会都是独生子女地现象,从小培养学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地精神是十分必要地。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出示本单元主题:奉

献。(师)你能按自己地理解说说什么是奉献吗?(学生畅谈自己地感受)(师)唐.李商隐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蚷成灰泪始干。”中华民族从远古至今就有许多具有奉献精神地英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 2.了解人物,进入课题。 由于时代背景和人物与学生地生活距离很远,因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大禹地资料不仅有效地开发了课本资源,而且也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体现地精神做了准备。(出示大禹头像)(师)同学们课前收集了许多大禹地资料,一定对大禹有了一些了解,谁愿意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教师出示电脑)(师)关于大禹提传说有许多许多,我们要学习地是广为流传地一篇《大禹治水》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和教师一起来书空“禹”字。(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地,那就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述这个故事地。 3.初读课文,独立识字。 a.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让学生在初读中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b.指名读课文,全班纠正字音,重点指导“婚、鲧”地字音。在听读中纠正字音,培养合作精神。在独立识字中产生成就感。(师)课文中又来了一些“朋友”,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 c.出示生词。学生掌握了一些独立识字地方法,本着《大纲》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地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如:“息壤”地意思;“塌、牲”地字形结构;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泰兴镇大生小学徐明香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的线索,展现了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形象。 【设计意图】 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把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仿写句子,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大禹顾大家、弃小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的智慧、勇敢、坚强。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整篇课文的内

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洪水)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洪水?指名说 师: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危害呢?出示课件 师:农田被淹没了,老百姓就没有吃的了;房屋被冲倒了,老百姓就没有住的地方了,老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啊?出示第一小节生齐答 相机板书:无家可归 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 2.过渡:洪水这么无情,老百姓多么可怜,是谁来救老百姓的呀?(大禹)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件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们被洪水袭击的悲惨场面,学生受到了视觉冲击,心灵也因此被深深震撼,为后面的学习做了情感的铺垫。 二、简单回顾课文 1.师: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洪水有没有被制服呢?请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自由读课文 2.师:洪水被制服了吗?(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什么样的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

15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大禹治水虽然吃尽千山万苦,却仍意志顽强的语 气。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洪灾、无家可归”等,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洪水的凶猛,了解大禹是一位为民造福的大英雄。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大禹为人民谋利益的感人 形象。 一、导入揭题,复习词语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齐读课题。 2、组词语 洪(洪灾)(洪水) 毒(有毒)(毒蛇) 蛇(毒蛇)(蛇尾) 兽(野兽)(禽兽) 伤(受伤)(伤害) 灾(灾难)(灾害) 难(灾难)(苦难) 继(继续)(后继有人) 续(后续)(继续) 退(后退)(退步) 被(被动)(被子) 耕(耕田)(耕地) 恢(恢复)(天网恢恢) 3、你能用洪水淹没毒蛇猛兽恢复安居乐业上几个词语说说课文讲了生一 个什么故事吗? 大禹治理的是什么样的洪水呢?快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读完了吗?在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最能看出洪水的凶猛?把它们圈出来。 2. 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 猛兽到处伤害牲畜和百姓,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1)哪些词语写出了洪水来势凶猛?(泛滥淹没冲毁) (2)抓住这些词语,你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吗? (3)淹没了田地,人们将——冲毁了房屋,人们将—— 谁再来读读? 3.多么悲惨呀!谁再来读读? 过渡:这一切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所以—— 三、品读文字,精读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 板块一体会“治水”决心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篇二】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大禹治水》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大禹治水》 说课稿

大智、大爱显奉献 --《大禹治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客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大禹治水》。 我将从四方面详细地阐述:【依据课程说理念,分析学情说教材,因材施教说方法,紧扣教材说流程。】 一、研读课标说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教材和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 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关注语言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 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感悟文本内涵,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分析学情说教材。三年级的孩子,童心灿烂,富有爱心,但对“大爱”却感知甚少。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已久,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甚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因而对大禹的奉献精神,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指导。《大禹治水》叙述了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形象,我想把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放在三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文本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所在。因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欣欣向荣、开凿、挖通、垒起”等词语。 2.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三、因材施教说方法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本篇课文有深厚人文积淀,行文简洁,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学生,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故事复述等多样手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 四、紧扣教材说流程。本课教学共分两个课时,四个环节。 【课件】第一课时: 第一个环节:谈话交流,初识英雄。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文,走近英雄。 第二课时: 第三个环节:品读感悟,走进英雄。 第四个环节:回扣课题,升华英雄。语文是读出来的,只有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对文章中静止的符号进行咀嚼品味时,才能使它流淌出迷人的情味和韵味,才能把静态的、抽象地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才能引发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学时,我将从以下五步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禹的大智和大爱。 1.认识洪水,铺垫奉献,英雄在洪水中挺立。(学习一自然段) 洪水是什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茫然的,若对洪水没有透彻的认识,大禹的奉献精神就表现不出来,因此,我将播放录像(播放录像: 洪水肆虐泛滥,冲毁田地、房屋的情景)请学生说说洪水是怎样的,指导学生活学活用这些重点词语。 【课件】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在师生互动交流和朗读中想象体会大禹治水的巨大困难,激起学生对大禹的敬佩之情。大禹的英雄形象,在洪水中挺立起来。

《大禹治水》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里的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文章表达的主旨,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4、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文字中理解、感悟主人公形象。 教具准备: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聪明才智和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 3、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一、复习导入,了解字词掌握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下面打开听写本,我们一起来听写词语,看看同学们本课词语是否掌握了。 洪水泛滥倒塌堵塞英雄 师:我们一起检查一下。你们认为自己全对的请举手,真不错,下课组长把听写本收起来,老师还要看看谁写的字得到的红圈圈最多!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认识了一位伟大的治水英雄——(),那么上节课,同学们提出大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怎样治水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大禹治水》,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二、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亲历洪水之灾,了解主人公治水的缘由(精读第一段) 同学们,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带你回到过去,(出示第一段):自己轻声地读读这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一小节,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案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泛滥、淹没、冲毁、到处”要重读。

指名试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 3.说说“洪、灾、难”的结构和偏旁。 二、继续细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鲧是采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的?(老师简要介绍下鲧)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上述数量词要重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公开课 《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说课稿 汇仟小学安婷婷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纵观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材中大禹治水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仅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补充表现大禹的奉献精神,对此,我抓住教材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寻找想象训练点,在想象感悟中走进人物世界,丰富内心感受。然而,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营,如果仅靠文本内容,我想这是不够丰富的想象,因此,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大禹治水时,人们流传的一些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大禹,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也是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有助于渲染场景,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说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难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优质教案+说课稿

《精卫填海》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中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积累带有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教学重点:认识本课中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精卫与大海的对话情景,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预习课文,注意以下问题 1、精卫填海这篇文章与夸父逐日同出自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山海经) 2、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3、“精卫”以前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变成鸟?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帝断其首断 (2)乃以乳为目为 (3)文首,白喙文 (4)以堙于东海堙答案断:斩断为:作为文:通“纹”,有花纹的堙:填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女娃在东海游泳,淹死在里面,死后化为精卫。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的一项是(A )其他三项都是“的” A葬之常样之山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于厅事之东北角 7、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远古人们怎样的精神?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二、教学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精卫。象《精卫填海》这样启迪我们做人,丰富我们情感的神话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逐日》……让我们课后走进更广阔的神话世界,去阅读更多更好的神话故事。 三、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改写成600字的故事

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智、大爱显奉献 ——《大禹治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说客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奉献”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大禹治水》。我将从四方面详细地阐述:【依据课程说理念,分析学情说教材,因材施教说方法,紧扣教材说流程。】一、研读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依据教材和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在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的同时,关注语言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感悟文本内涵,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分析学情说教材。 三年级的孩子,童心灿烂,富有爱心,但对“大爱”却感知甚少。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已久,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甚远,要读懂课文,并且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难度颇大,因而对大禹的奉献精神,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进行正确

的指导。 《大禹治水》叙述了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融大智、大爱于一身的英雄形象,我想把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放在三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文本所要体现的核心内容所在。 因此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欣欣向 荣、开凿、挖通、垒起”等词语。 2、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三、因材施教说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富有生命力,本篇课文有深厚人文积淀,行文简洁,教学时我想方设法做到深入浅出,贴近学生,让学生“读进去”,”读出来”。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简笔画、语言描述、故事复述等多样手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体悟禹治水的艰苦卓绝,师生跨越时空与大禹作一次撼人心灵的精神对话。 四、紧扣教材说流程。 本课教学共分两个课时,四个环节。【课件】 第一课时: 第一个环节:谈话交流,初识英雄。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教学方法与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就有好几处想象的训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词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老师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一条小河,同时课件播放:小河潺潺的流水声,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这是小河正唱着欢快的歌曲呢!小河有高兴的时候,也会有生气的时候,当天气变化,连续不断地下大雨,河水暴涨就会形成了可怕的洪水,大家请看:(此时课件播放洪水泛滥的画面)大家看到的这个画面是1998年,特大洪水暴发的场景,看了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教师首先与学生进行轻松交谈,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更乐于投入新课的学习。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第二部分、读中想象,体会感情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15大禹治水

15 大禹治水 【教学要求】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3.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难点】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初读课文,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传说古时候,洪水泛滥,没有人能治得了,只有大禹用了整整十三年的时间,带领人们制服了洪水,人们终于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归家园,安居乐业。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大禹治水》)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1)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2) hónɡ zāi nán dào rèn bèi yè chǎn 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①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难、认、产”,后鼻音“洪”以及整体认读音节“业”。 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3) 洪水毒蛇猛兽灾难消退继续农业恢复耕种 ①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4)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填一填。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5)洪灾难道认被业产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氵”加“共”是“洪”;“讠”加“人”是“认”,“首”加“辶”是“道”。 (2)换一换:“波”减“氵”换“衤”就是“被”。“推”减“扌”换“又”就是“难”。 (3)减一减:“亚”减“一”是“业”。 (4)猜谜语:“家里失火了。”是“灾”,“建立厂子”就是“产”。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精卫填海》说课稿

《精卫填海》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精卫填海》,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精卫填海》作为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文字简洁明了,却给人以奇特的想象,浪漫夸张。 四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的课文,对于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感到陌生,所以需要先由教师带领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直到读通顺为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我将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了解《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寓意。 此外我还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说学法: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传统文化不同于语文课,但和语文有相同的载体。基于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有所收获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 一)故事导入,我来猜 多媒体动画展示“女娲补天”的故事,让学生竞猜,并拓展举例,你还读过那些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等,这些故事都有着雄奇的想像与夸张,但又和现实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过的现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精卫填海》。 此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神话、与山海经的的距离。另外,神话与传说、民间故事有所不同,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自然引出课题 二)资料讲坛、我做主 学生成为讲坛的主人,依据课前预习中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山海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代表,通过资料交流,借助单元解读,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这一部分的学习,将《精卫填海》这个故事置于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中,展开学习。 三)经典神话,我诵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