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植物及其防除措施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植物及其防除措施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植物及其防除措施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植物及其防除措施

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该名单的发布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相关部门和地方及科研单位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深远。

为更好地履行联合国 生物多样性公约 ,进一步加强生物物种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努力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制订了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并于2010年1月7日以环境保护部文件(环发[2010]4号)予以发布。

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有外来入侵植物10种,外来入侵动物9种。10种外来入侵植物名单如下:

1

马缨丹

学名:Lantana camara L.

英文名:co mmon l antana 别名:五色梅、如意草

分类地位:马鞭草科V erbenaceae

形态特征:直立或蔓性灌木,高1~2m,枝长可达4m 。茎枝均呈四棱形,有短柔毛,通常有短的倒钩状刺。叶对生,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心形或楔形,边缘有钝齿,表面有粗糙的皱纹和短柔毛,背面有小刚毛,揉烂后有强烈的臭味。花密集成头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粗壮。花萼管状,膜质,花冠黄色或橙黄色,开花后变为深红色。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地理分布:原产热带美洲,现已成为全球泛热带有害植物。

入侵历史:明末由西班牙人引入台湾,因花比较美丽而被广泛栽培引种,后逃逸。现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云南、四川南部等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

入侵危害:常以蔓生枝着地生根进行无性繁殖。适应性强,常形成密集的单优群落,严重妨碍并排挤其他植物生存,是我国南方牧场、林场、茶园和橘园的恶性竞争者,其全株或

残体可产生强烈的化感物质,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系

统。有毒植物,误食叶、花、果等均可引起牛、马、羊等牲畜以及人中毒。

防除方法:宜选用除草剂草甘膦(农达)进行化学防除。机械方法宜雨后人工根除,推荐结合机械、化学和生物替代等技术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2 三裂叶豚草

学名:Am bro si a tri f i da L .

英文名:g iant ragweed 别名:大破布草

分类地位:菊科Composit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50~120c m,叶对生,有时互

生,具叶柄,下部叶3~5裂,上部叶3裂或有时不裂。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边缘有锐锯齿,有三基出脉,粗糙,上面深绿色,背面灰绿色,两面被短糙伏毛。雄头状花序多数圆形,直径约5mm,有长2~3mm 的细花序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总状花序。雌头状花序在雄头状花序下面上部的叶状苞叶的腋部聚作团伞状,具一个无被能育的雌花。瘦果为总苞所包被,倒卵形至长倒卵形,果皮灰褐色至黑色。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洲。

入侵历史:20世纪30年代在辽宁铁岭地区发现,首先在辽宁省蔓延,随后向河北、北京地区扩散,目前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常生于荒地、路边、沟旁或农田中,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每株可产种子5000粒左右。主要靠水、鸟和人为携带传播。

入侵危害:危害小麦、大麦、大豆及各种园艺作物,遮盖和压制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影响作物产量。其散播的花粉引起人体过敏,产生哮喘,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防治方法:用除草剂苯达松、虎威、克无踪、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其生长。

3 大

学名:P is tia stra tiotes L .

英文名:wa ter l ettuce 别名:水浮莲

分类地位:天南星科A raceae

形态特征:多年生水生漂浮草本。主茎短缩、有白色成束的须根;匍匐茎从叶腋间向四周分出,茎顶端发出新植株,植株莲座状。叶簇生,叶片因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同,通常倒卵状楔形,先端浑圆或截形,两面被绒毛,叶鞘托叶状,干膜质。佛焰苞小,腋生,白色,外被绒毛,下部管状,上部张开。肉穗花序背面2/3与佛焰苞合生,雄花2~8朵生于上部,雌花单生于下部。花果期5~11月。

地理分布:原产巴西,现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入侵历史:据 本草纲目 记载,大约明末引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栽培。目前黄河以南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以南可以露地越冬。

入侵危害:在平静的淡水池塘和沟渠中极易通过匍匐茎快速繁殖,易被水流冲离栽培场所,带到下游湖泊、水库和静水河湾,引起扩散。常因大量生长而堵塞航道,影响水产养殖业,并导致沉水植物死亡和灭绝,危害水生生态系统。

防治方法:人工打捞,或是用暂时排水的方法使之脱离水源而致其死亡。慎施除草剂,避免污染水体。

4

加拿大一枝黄花

学名:Soli dago canadensis L .

英文名:Canad i an goldenrod

别名:黄莺、米兰、幸福花分类地位:菊科Co m pos i tae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长根状茎。茎直立,高0.3~2.5m ,全部或仅上部被短柔毛。叶互生,离基三出脉,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表面很粗糙,边缘具锐齿。头状花序小,在花序分枝上排列成蝎尾状,再组合成开展的大型圆锥花序。总苞具3~4层线状披针形的总苞片。缘花舌状,黄色,雌性;盘花管状,黄色,两性。瘦果具白色冠毛。花果期7~11月。

地理分布:原产北美,在北半球温带栽培和归化。

入侵历史: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20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成为杂草。各地作为花卉引种,目前在浙江、上海、安徽、湖北、湖南郴州、江苏、江西等地已对生态系统形成危害。

入侵危害:以种子和根状茎繁殖,根状茎发达,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迅速,生态适应性广阔,从山坡林地到沼泽地带均可生长。常入侵城镇庭园、郊野、荒地、河岸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等处,还入侵低山疏林湿地生态系统,严重消耗土壤肥力;花期长、花粉量大,可导致花粉过敏症。

防治方法:手工拔除并彻底根除其根状茎;采用草甘膦等除草剂进行喷施防除。

5 蒺藜草

学名:Cenchrus echina t us L .

英文名:B ea r g rass 别名:野巴夫草

分类地位:禾本科G ram i n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15~50c m,秆扁圆形,基部屈膝或横卧地面而于节上生根,下部各节常分枝。叶鞘具脊;叶舌短,具纤毛。总状花序顶生,穗轴粗糙;小穗2~6个,包藏在由多数不育小枝形成的球形刺苞内,椭圆状披针形,含2小花,第一颖具1脉,第二颖具5脉,第一小花雄性或中性,

第二小花两性。刺苞具多数微小的倒刺,总梗密被短毛。在潮湿的热带地方终年可开花结实。

地理分布:原产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入侵历史:1934年在台湾兰屿采到标本,现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和云南南部等地。

入侵危害:常生于低海拔的耕地、荒地、牧场、路旁、草地、沙丘、河岸和海滨沙地;刺苞倒刺可附着在衣服、动物皮毛和货物上传播;为花生、甘薯等多种作物田地和果园中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杂草,入侵后能很快扩充占领空地,降低生物多样性;还可成为热带牧场中的有害杂草,其刺苞可刺伤人和动物的皮肤,混在饲料或牧草里能刺伤动物的眼睛、口和舌头。

防治方法:在花期前喷施克无踪、草甘膦等除草剂。对于草场、草坪应及时刈割以防止其开花结实导致自然传播扩散。

6

银胶菊

学名:Par t heniu m hys terophorus L.

英文名:Comm on partheniu m 分类地位:菊科Co m posit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0.6~1m ,多分枝。茎下部和中部叶卵形或椭圆形,二回羽状深裂,上面疏被疣基糙毛,下面被较密的柔毛;上部叶无柄,羽裂或指状三裂。头状花序排成伞房花序;总苞片2层,每层5枚;舌状花5枚,白色,先端2裂;雄蕊4枚;冠毛2,鳞片状。花果期4~10月。

地理分布:原产美国德克萨斯州及墨西哥北部,现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地区。

入侵历史:1924年在越南北部被报道,1926年在云南采到标本,现已入侵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和福建等地。

入侵危害:生于旷地、路旁、河边、荒地,从海岸附近到海拔1500m 都有分布,在西南分布上限可达2400m;恶性杂草,对其他植物有化感作用,吸入其具毒性的花粉会造成过敏,直接接触还可引起人和家畜的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红肿。

防治方法:开花前人工拔除,生长旺季在其叶上喷施克

无踪、草甘膦等除草剂。

7 黄顶菊

学名:F laver i a b i dentis (L.)K un tze

英文名:Coasta l p l a i n ye llo w t ops 分类地位:菊科Co m pos i t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粗壮,有纵沟槽,高5~200c m 。叶有短柄,交互对生,长圆状矩圆形,具基出3脉,叶缘具齿。头状花序紧密地积聚在很短的花序梗顶端,呈平顶形伞房状或蝎尾状圆锥花序,花黄色,小花总苞片2~5枚,边缘花能育,舌状花长圆形,管状花冠筒不显著,雄蕊1。瘦果黑色,具10条纵肋,稍扁平,无毛。花果期6~10月。

地理分布:原产南美,北美归化。

入侵历史:于2000年发现于天津南开大学校园,目前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北等地,有继续扩散蔓延的趋势。

入侵危害:世界著名入侵种之一,恶性杂草,植株高大。

种子4~6月陆续发芽,生长极快,适应性极强。严重消耗土壤肥力,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根系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其他生物生长,并最终导致其他植物死亡,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

防治方法:及时人工锄草,或在苗期阶段适时喷施除草剂百草枯和草甘膦。

8 土荆芥

学名:Chenop odiu m a m brosioides L.

英文名:M ex i can tea herb 别名:臭草、杀虫芥、鸭脚草分类地位:藜科Chenopod i 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有强烈的令人不愉快的香味,高50~100cm ,茎多分枝,具棱;有毛或近无毛。叶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稀疏不整齐的大锯齿,具短柄,下面有散生油点并沿脉稍有毛,下部的叶较宽大,上部叶逐渐狭小而近全缘。花两性及雌性,通常3~5个团集,生于上部叶腋;花被裂片5,较少为3,绿色;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较少为4,丝状,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花果期在夏、秋季节,种子细小,结实量极大。

地理分布:原产中、南美洲,现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

入侵历史:1864年在台湾省台北淡水采到标本,现已广布于北京、山东、陕西、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香港、广西、湖南、湖北、重庆、贵州、云南等地。通常生长在路边、河岸等处的荒地以及农田中。

入侵危害:在长江流域经常是杂草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种群数量大,对生长环境要求不严,极易扩散,常常侵入并威胁种植在长江大堤上的草坪。含有毒的挥发油,对其他植物产生化感作用。也是花粉过敏源,对人体健康有害。

防治方法:苗期及时人工锄草,花期前喷施百草枯等除草剂。

9

刺苋

学名:Amaranthus sp ino sus L .

英文名:T ho rny a m aranth

别名:野苋菜(该属统称)、土苋菜、刺刺菜、野勒苋分类地位:苋科Am aranthaceae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00c m;茎直立,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圆钝,具小凸尖,叶柄基部两侧各有1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花被片

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或带紫色。胞果长圆形,

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花果期7~11月,种子细小,结实量极大。

地理分布:原产热带美洲,目前中国、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皆有分布。

入侵历史:19世纪30年代在澳门发现,1857年在香港采到。现已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常见杂草,广布于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台湾等地。

入侵危害:入侵旷地、园圃、农耕地等,常大量孳生危害旱作农田、蔬菜地及果园,严重消耗土壤肥力,成熟植株有刺因而清除比较困难,并伤害人畜。

防治方法:苗期及时人工锄草,花期前喷施百草枯。

10 落葵薯

学名:A nre dera cordifolia (T enore)Steen is

英文名:M ade ira v ine ,M i gnonette v i ne ,Br i dal w rea t h 别名:藤三七、藤子三七、川七、洋落葵分类地位:落葵科Base llaceae

形态特征:常绿大型藤本,长可达10m 以上。根状茎粗壮。叶卵形至近圆形,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稍肉质,腋生珠芽(小块茎)常多枚集聚,形状不规则。总状花序具多花,花序轴纤细,弯垂;花小,白色。在我国一般不结果。

地理分布:南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入侵历史:20世纪70年代从东南亚引种,目前已在重

庆、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福建等地逸为野生。

入侵危害:以块根、珠芽、断枝高效率繁殖,生长迅速,珠芽滚落或人为携带,极易扩散蔓延,由于其枝叶的密集覆盖,从而导致下面被覆盖的植物死亡,同时也对多种农作物有显著的化感作用。

防治方法:机械拔除,地下要彻底挖出其块根,同时彻底清理地上散落的珠芽,连同茎秆一起干燥粉碎或者深埋,避免再次孳生蔓延。化学防治宜在幼苗期,成年植株抗药性很强。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机制 一.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1、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 通过竞争或占据本地物种的生态位,排挤本地种,改变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或功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单一或退化,破坏或污染生态环境。 2、导致巨大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6%;其中13种主要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 3.严重威胁人类与家畜健康和安全 4.无序杂交种质丧失:与近源的土著种杂交,改变土著种的基因组成,造成遗传污染。 二.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机制 1、外来入侵植物的特点(内因) (1)适应性、耐性强,入侵潜力大。 (2)繁殖能力强: A、有的外来种靠地下茎等进行无性繁殖,可避免或少受火等因素的干扰,难以清除; B、靠种子进行系繁殖的,生产种子多,种子易于传播(动物、风等),种子发芽率高,幼苗生长快,幼龄期 短,种群增长快,生殖时间短,克服寒冷的蛰伏期短。 (3)对资源的竞争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力大。 2、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外因 (1)被入侵的环境:栖息地相似,环境中光、温度、水分、营养和金属元素等。 (2)需要传播媒体:如动物(如人、兽、鸟类、蚂蚁等)、风等。 (3)栖息地受到干扰或破坏(非健康的生态系统)。 (4)其它:如竞争、食草动物、病原体、天敌、季节性干旱等气候变化,等等。 3、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途径 (1)人为有意引入。(2)园林中的引入种逃逸到野外。 (3)由旅客、轮船(如压舱水等)、运输的货物等无意携带而引进。 ?因此,有必要在确定是否引进某一外来物种前,对其进行风险评价。 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 ?1、外来种在原起源地的分布范围。?2、个体生态学方面的特性。 ?3、生活史。?4、繁殖率。?5、开始引进的个体数量。?6、干扰对其的影响 四、控制/防除外来种的方法 1、物理法:即采用人工清除、机械清除、遮光等物理方法防除外来入侵植物。 2、化学法:采用化学药品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 3、生物控制法:采用引入或种植其他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如天敌等)达到杀死或控制外来入侵植物的方法。 4、综合防除法:即采用物理、化学及生物相结合的综合防除外来种的方法。 五、中国外来入侵植物 中国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有半数以上是陆生植物,有一半是无意引入的。 中国现有外来植物有800多种,有40%以上来自美洲,其次是欧洲和非洲。危害较大的有紫茎泽兰、薇甘菊、互花米草、水葫芦、凤眼莲等,多数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学校防止外来人员非法入侵校园应急预案

十三中红山校区防止外来人员非法入侵校园 应急预案 一、启动条件 发生非法入侵后,立即启动预案。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施救、调查、确认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二、组织指挥 成立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程晓江 副组长:周德刚傅长柏 组员:孙力杨晓军孙传友朱方雨年级组长班主任 职责:及时处理突发的非法入侵事件,及时向区教育局汇报处理的进展情况,落实相关应急措施,配合处置后的调查等后续工作。 三、处置程序 1、如有可疑人员强行闯入校门,门卫立即通报校安全负责人以及校长办公室,并记录该人的特征和有关资料。安全办负责人负责全权处理,其他同志负责协助;安全办立即拨打110报警;各年级组长负责指挥各年级组保护好学生。对强行闯入校内,并有持械暴力行为的,门卫要予以阻止,并立即启动一键报警,同时拨打110报警,立即向区教育局应急办报告。组长负责全面指挥,各相关人员按照应急预案就位。学校派出专人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尽量将犯罪嫌疑人控制在远离学生的地方,各楼梯口均安排男教师把守。各年级组长负责指挥各年级组保护好学生。一旦发生人员伤害事故,及时拨打120进行紧急

救护,或以最快的速度将伤者送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学校根据情况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同时,严格按照有关指示处理。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年段)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做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2、事故处理结束后及时成立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学校已采取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事态发生变化等,事故调查组听取有关方面事故报告,对事故做出结论,对责任事故做出处理。在第一时间向区教育局汇报。成立善后处理组,发生事故后,积极主动做好家长的解释、抚慰工作,消除分歧,妥善解决问题。善后处理组协助保险部门为投保学生做好补偿赔付工作。 四、工作要求 1、坚持预防为先。建立健全学校门卫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南京市中小学校幼儿园门卫管理制度》,把好校园安全第一道关;学校应做好日常预警预防工作,与街道、教育局、派出所、交警、消防、医院等基层应急单位建立联动机制,保持联系渠道全天候畅通;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物种调查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09生态学,青岛 266003) 摘要:当今外来入侵物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283<2006年),其中恶性外来入侵种有几十种之多。本文在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中国外来五中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危害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入侵物种经济损失应对策略 外来入侵物种

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成功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中,草本植物107种,外来昆虫32种,外来微生物23种<柏成寿,2004)。 1外来入侵物种概述 国内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带分异、生态环境错杂,为可能入侵的外来物种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除了青藏高原上少数人迹罕至的片源保护区外,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外来生物入侵物种的影响和威胁。自20实际801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动植物检疫和防治工作。2003年全国口岸进京职务检疫达到59万批,解惑有害生物48139批1900多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外来生物物种在我国的扩散具有加快蔓延的趋势。 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此次调查查明了283种外来入侵物种的分类地位、起源、一如路径、生态和经济影响等详细信息,并建立了数据库。从调查结果看,外来入侵物种中,一半以上市陆生植物;其次是陆生无脊椎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水生植物位居第五。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来自美洲的有178次,占总频次的55.1%<原产地总频次为323);来源于欧洲的有70次,占总频次的21.7%;来自亚洲的有32次,占总频次的9.9%;来自非洲的有26次,占总频次的8.1%;来源于大洋洲的有2次,占总频次的0.6%。这些因外来入侵

植物免疫的机制

植物免疫的机制 摘要:植物具有特异与动物的免疫机制,它表现在避病性、抗病性及耐病性三方面,是植物在于病原物对抗并协同进化的过程中获得的。植物在受到病原物入侵后,不亲和植株能通过在入侵部位识别诱导因子,再通过各种信号传递途径引起预存诱导防卫系统及诱导防卫系统的应答,依靠物理性及化学性的防御机制,阻止病原物的入侵,同时整株植株获得诱导性系统抗性。 关键词:植物;免疫机制 Mechanisms of Plants’ immunity Summary: Plants have immune mechanism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animals, they represent at three ways—preventing, resisting and enduring. These mechanisms are obtained by antagonizing and evolving with pathogens. After invaded by pathogens, antipathic plants can recognize inducing factors in invasive place, response by prestored inducible system and inducible system throught many kinds of signal ways, stop pathogens’ invading by physics and chemistry recovery mechanisms and obtain inductivity systemic fastness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plants; immune mechanisms.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与各种病原物的接触无时无处不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却能正常生长发育并繁衍后代,这是因为植物在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与病原物对抗的途径,获得了免疫性。由于植物营固着生活,不像动物般能通过运动来躲避病原物,也不具有动物般的神经系统及体液循环系统,因此,植物的免疫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点。 1.植物免疫性的表现 植物的免疫性表现在避病性、抗病性及耐病性三方面。 1.1.植物的避病性 自然界的各种病原物几乎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发生和传播期,这是因为病原物的生长、传播及繁殖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使其生长周期与节气相关。比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大量发生和传播的最适条件是低温和高湿,对应我国华北地区就是七、八月份的雨季。同时,植物对某些病害又有一个最易染病期,上述的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易染病期就在现蕾之后。不难发现这是由病原物的入侵特性决定的,如病原物特定的入侵途径、特定的入侵部位等,使其入侵与植物的生长周期相关。 如此一来,有的植物就可以通过发展出使其最易染病期避开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的免疫的机制而免受或少受病原物入侵,即获得了避病性。 植物的避病性的获得相信是生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即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相一致的植物因受病原物入侵而灭亡,不能通过繁殖而将其基因传给后代,而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不一致的植物却得以繁衍,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种群获得了避病性。 1.2.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直接抵抗病原物入侵的特性,包括抗侵入、抗寄生及抗再侵染三方面。 1.2.1.抗入侵 抗入侵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通过机械力量或酶类溶解植物表层或植物的伤口的方式入侵时,依靠其表面角质层、蜡质层、木栓层等结构,或者较迅速地愈合伤口,或者在被入

防非法入侵校园应急预案

霍邱县周集镇中心小学防非法入侵校园应急预案 2018年10月 一、应急组织机构 组长:刘敬相 副组长:彭光胜 成员:保安及全体教职工. 二、工作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预防和抵御外来侵害的宣传教育,系统常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相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侵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三、防止外来人员入侵校园工作方案 (一)预防措施 1、加强门卫管理,白天学校两位保安值班,晚上一人值班. 2、加强对外来人员的辨别与登记制度,要经学校领导及相关教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并做好登记. 3、加强与安全联动单位的联系,请派值勤保安在上、放学时间在门口值勤. 4、配备钢叉等必要的防暴器械. (二)应急措施 一旦学校发生非法入侵或暴力事件,务必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一般按照下列程序操作: 1、报警:学校门卫(或发现人)一旦发现疑似暴力非法入侵现象,立即关闭校门,并迅速通报校长、行政等;门卫(或发现人)要立即向周边教职工救助,并第一时间先打桥南片区改建办治安值勤点、池店镇派出所联系人电话寻求紧急救援;再打校长和分管行政、其他保卫人员电话、“110”报警电话等; 3、如果可疑人员强行闯入校门,立即打“110”,并拿好器械上前拦阻.校长(校领导)或指派人员迅速前往校门口对入侵人员进行询问,与之周旋,同时把他限制在局部区域内,拖延时间,防止进入教学区域内.

中国古代以来外来物种的引进

中国古代以来外来物种的引进 1. 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554种,鱼类3862种,高等植物约30000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 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云南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Xanthomonas citri)、木薯细菌性枯萎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e subsp. mishiganen)、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spp.)等。不过在我国浩繁的生物种类中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尚不得而知。同时,中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侵害。由于我国南北跨度5500km,东西距离5200km,跨越50个纬度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a. 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2002年5月,中国共建立了15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大约9%,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b.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c. 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d. 带来的危害严重:在我国许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1、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 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

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停止过。 2、植物的迁徙伴着病虫害外来的植物也会对当地的物种产生影响: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三种外来植物,但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91种,欧洲植物占到了当地植被数量的一半。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为的是提供树篱。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的障碍。到1925年,有6000万英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最后,靠着引进南美的毛虫──它们以刺梨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控制。3、中国的“狼来了”: 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出现在南宁观赏鱼市场上的热带小鱼在广西成了有关部门追捕的对象。这种外形优美,色彩艳丽的热带小鱼名叫“食人鲳”,食人鲳又称“水中狼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人鱼”。食人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即使是在它的原产地南美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生物。据有关报道,每年在亚马逊河流域,每年就有1000多头水牛被食人鲳吃掉,而食人鲳攻

入侵植物侵入机制进展

入侵植物侵入机制进展概述 摘要: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不同植物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也将拥有自己的一套生理生化机制。在众多的植物中,入侵植物之所以能够很好的适应它们的侵入地,抢占先前该地植物的生存空间,甚至是对本土植物造成伤害,最终破坏当地的生态结构,当然与它们各自独特的入侵机制有关。随着时间的发展,生态系统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入侵植物为了成功入侵它们的入侵机制当然也变化着。 关键词:入侵植物环境 1 生物入侵的概念与危害 1.1 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外来物种被引入新的生境中,并对新生境、本地物种及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现象,具有入侵性的生物叫做入侵生物【1】。 1.2 生物入侵的危害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分4方面:破坏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本地种灭绝与消失;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威胁让人体健康【2】。 2 入侵植物的机制 外来植物被引入、定居在新栖息地后,通过自身生物潜力的发挥建立种群,潜伏或扩散爆发,与新栖息地的环境和生物建立起复杂的关系,外来物种能否入侵成功,与其生物学特性、新居地的抗干扰能力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2.1入侵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成功的外来种是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因子的,即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它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占据一定得生态位。 使得某种入侵植物能够成功成为入侵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干旱胁迫对假臭草幼苗生长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假臭草在干旱胁迫下,体内的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及分配、光合蒸腾、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表明其体内抗旱机制多种多样,能够适应多种生境,可能是其成势入侵植物的原因之一【3】。入侵植物的繁殖能力与入侵也有关系。南美蟛蜞菊最初是作为观赏性植物引进的,在逃逸为野生后,以其旺盛的生长、繁殖能力和生存竞争使种群不断扩大、蔓延,成为一种外来入侵植物。在此过

植物入侵的过程和防控的研究

关于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的初探 摘要: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健康、妨碍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因此全面了解植物入侵的发生原因,掌握其发生机制是控制和预防植物入侵的重要前提;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植物入侵机制:(1)外来植物的侵染性功能性状;(2)新栖息地的可侵入性;(3)植物入侵的外部驱动力。深入剖析了植物入侵的外因和内因,并总结了植物入侵对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带来的主要危害,提出了防控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外来植物;入侵机制;功能性状;可入侵性;驱动力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lien plant invasions Abstract:Invasions of alien plants have become a major threat that destroy the ecological balance, endanger human health and hinder social development,thu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plant invasion and its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in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invasive plants.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invasive plant was reviewed with respect to these three aspects:(1) Functional traits of alien plants contributing to successful plant invasions;(2)Invasiveness of new habitat;(3)External driving force of plant invasion. The paper dives deep into their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and reviewed the major hazard plant invasions do to the Eco-system and human society,proposing suggestions abou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alien plant; invasive mechanism; functional traits; invasiveness; driving Force 引言 外来植物入侵是指植物从其原生地,通过人为或自然力进入新栖息地,并在新栖息地爆发性扩散,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打破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危害的现象。目前我国已经有入侵植物380种,每年损失达上百亿元。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大大提高了生物入侵的机率,入侵类群更普遍,入侵生境更多样性,因此,植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掌握外来植物是如何入侵和扩散是控制植物入侵的关键。在众多关于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中,还未有定论,但普遍认为外来植物能成功入侵的内因在于其具有较强的侵染力[1],外因则是新栖息地可侵入性强[2,3],自然或人为的传播以及环境干扰则是其驱动力,且植物入侵的

中国100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04

附录1中国100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Appendix 1Namelist of 100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名称Species所属类别Category Ⅰ.微生物Microorganism 1)大豆疫病菌Phytophthora megasperma腐霉科Pythiaceae 2)马铃薯癌肿病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集壶菌科Synchytriaceae 3)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Clavibater michiganensis棒形杆菌属Clavibater 4)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 5)桉树青枯病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 6)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丛梗孢科Moniliaceae 7)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 spot virus豇豆花叶病毒科Comoviridae 8)落叶松枯梢病菌Botryosphaeria laricina座囊菌科Dothideaceae 9)松针红斑病菌Mycosphaerella pini黑盘孢科Melanconiaceae 10)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长喙霉科Ceratocystiaceae Ⅱ.水生植物Aquatic plant 11)洞剌角刺藻Chaetoceros concavicornis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12)新月圆柱藻Cyclindrotheca closterium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13)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甲藻门Pyrrophyta 14)反屈原甲藻P. sigmoides甲藻门Pyrrophyta 15)斯氏梨形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甲藻门Pyrrophyta 16)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croides苋科Amaranthaceae 17)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禾本科Gramineae 18)大米草S. anglica禾本科Gramineae 19)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 Ⅲ.陆生植物Terrestrial plant 20)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苋科(Amaranthaceae) 21)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苋科(Amaranthaceae) 22)刺苋A. spinosus苋科(Amaranthaceae) 23)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商陆科(Phytolaccaceae) 24)王不留行Vaccaria segetalis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25)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藜科(Chenopodiaceae) 26)杂配藜C. hybridum藜科(Chenopodiaceae) 27)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菊科(Compositae) 28)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菊科(Compositae) 29)三裂叶豚草A. trifida菊科(Compositae) 30)大狼把草Bidens frondosa菊科(Compositae) 31)三叶鬼针草B. pilosa菊科(Compositae) 32)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菊科(Compositae) 33)小白酒草C. canadensis菊科(Compositae) 34)苏门白酒草C. sumatrensis菊科(Compositae) 35)一年蓬Erigeron annuus菊科(Compositae) 36)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菊科(Compositae) 37)飞机草E. odoratum菊科(Compositae)

防止外来人员非法入侵应急预案

防止外来人员非法入侵 应急预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李庙中学防止外来人员非法入侵应急预案1、如有可疑人员强行闯入校门,门卫立即通报幼儿园安全负责人以及园长办公室,并记录该人的特征和有关资料。安全负责人负责全权处理,其他同志负责协助;安全办公室立即拨打110报警;各班老师保护好本班幼儿。 对强行闯入园内,并有持械暴力行为的,门卫和保安要予以阻止,并立即启动一键报警,同时拨打110报警,立即向区教育局应急办报告。组长负责全面指挥,各相关人员按照应急预案就位。幼儿园派出专人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尽量将犯罪嫌疑人控制在远离幼儿的地方,各楼梯口均安排男教工把守。各负责人负责指挥各班级保护好本班幼儿。一旦发生人员伤害事故,及时拨打120进行紧急救护,或以最快的速度将伤者送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幼儿园根据情况及时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同时,严格按照有关指示处理。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园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幼儿园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做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2、事故处理结束后及时成立事故调查组,负责事故的调查工作,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幼儿园已采取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事态发生变化等,事故调查组听取有关方面事故报告,对事故做出结论,对责任事故做出处理。在第一时间向区教育局汇报。成立善后处理组,发生事故后,积极主动做好家长的解释、抚慰工作,消除分歧,妥善解决问题。善后处理组协助保险部门为投保幼儿做好补偿赔付工作。 3、坚持预防为先。建立健全学校门卫管理制度,把好校园安全第一道关;幼儿园应做好日常预警预防工作,与街道、教育局、派出所、交警、消防、医院等基层应急单位建立联动机制,保持联系渠道全天候畅通;幼儿园各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锻虎鱼GbeCbieoisod 生 中国外来人侵物种 外来人侵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括亚包 麦穗鱼TpotGdenomuhugoPeouoaruspa食蚊鱼Msuofh胎鳝LvbaesierrPeiieeld鲈PrhecPrfviclals鲢SvraierHpp

tmchlrlcpahymtx 甲壳类a 克氏螯虾CafhriysPoabucrisli 软体动物u 福寿螺Aaoiniallaa 非洲大蜗牛GatfcanAinlnc 其所有可能存活、而繁殖的部分、子或繁殖体。继配外来入侵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该生态系在统中原来并沿有这个物种的存在,它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人自然情况下,_、山脉河流、洋等的阻隔以及气候、海土壤、

温度、度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构成了物种迁移湿 昆虫Isc:s 白蚁Trie 松突圆蚧PnclHmbrsishl)iSaeicraat 的障碍,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国准的。虽然也有由于气候和地质构 造变化,动物、物或病原体进入新的系统的情使植 蔗扁蛾Bnnoh 湿地松粉蚧LboypneluOaeaau)ollimabgeelLaMnrLrm

zieaeiav稻水象Aracarevipnac 德国小蠊GrnCcraheokocBatlgrnamaeamc苹果棉蚜WolplAhEioalneuoyApepirsmirm)ldrpotosPyoeioilatif 线虫o 松材线虫Nrmecnpeodnmtensol 这个外来种就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生态平衡,改 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成为外来人侵种。 真菌Fni:

如何对待非法入侵

如何对待非法入侵 为有效预防精神失常者、社会不良分子、恐怖分子、在案逃犯等对在校师生的人生侵犯,有效地控制事态的扩大,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与国家财产的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我们应该学会防止非法入侵。 一、预防措施: 1、学校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门卫,严格执行门卫来访登记、验证制度,如果有精神失常者、社会不良分子、恐怖分子、在案逃犯等想强行进入学校,门卫人员一方面与他周旋,另一方面想方设法与学校安全小组取得联系,控制非法入侵人员进入学校。 2、学校安全小组得到信息后,人员分成二组,一组(谈判组)马上赶到门岗与非法入侵者谈判、协商,尽量阻止非法入侵,另一组与派出所取得联系,寻求他们的帮助;同时分头通知各年级组长,各年级组长通知班主任或课任老师,作好疏散逃离的准备。 3、在警察未到的情况下,谈判组想方设法让非法入侵者转移到办公室或远离校门口的地方,继续与他周旋,一旦非法入侵者拿出凶器,谈判组人员不惊慌不逃离,哪怕自身受到伤害,也要保护师生、学校的生命、财产安全。 4、疏散组人员与年级组长分散到各个层面,指挥师生有序逃离,不争抢、不推攘,以免意外事故发生。一旦非法入侵者侵入,疏散组与年级组长马上上前围堵,哪怕自身受到伤害,也要保护师生、学校的生命、财产安全。 5、积极组织师生进行防范非法入侵事件的演习,提高师生的防范和自救自护能力。 二、事件的处理: 一旦发生非法入侵暴力事件,务必以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按照下列程序处理: 1、门卫或安全小组报警。拨打“110”报警电话。 2、选派应变能力强、口才较好的老师、身体强壮的老师与非法入侵者周旋,对非法入侵者进行劝说,以拖延时间。 3、保护有关对象及全体学生,将保护者护送到安全处。 4、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学校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班主任通知家长或亲属。 5、将情况速报县教育局。 6、学校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配合警方调查,作善后处理。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外来生物入侵经典案例 导读:1、澳大利亚兔子的启示: 历史上,外来物种引入某一地区及由其引起严重后果是伴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历史而被人们所知晓的。从公元1500年起,随着欧洲海外扩张的进程,欧洲人把猪、牛、羊、马等牲畜带到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当这些动物逃跑变野后,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居住地内很快地散布开来。不可否认,这样的物种迁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非本地物种的引入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就会严重危害到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害生态环境。1859年,当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夫为了打猎而从外国弄来几只兔子后,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兔子是出了名的快速繁殖者,在澳大利亚它没有天敌,由于数量不断翻番,它很快就开始毁坏庄稼。到1880年,它们到达新南威尔士,开始影响南澳地区的牧羊业。人们组织了大规模的灭兔行动,但收效甚微。到了19世纪90年代,当兔群抵达西澳时,人们修了一条长达1000英里的栅栏,试图将其拦住。但是,这个栅栏很快被冲破了。1950年,澳大利亚的兔子的数量从最初的五只增加到了五亿只,这个国家绝大部分地区的庄稼或草地都遭到了极大损失,一些小岛甚至发生了水土流失。绝望之中,人们从巴西引入了多发黏液瘤病,以对付迅速繁殖的兔子。但是针对兔子的细菌战被证明只是使不断恶化的状况得到暂时缓解,一小部分兔子对这种病毒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它们在侥幸逃生后又快速繁殖起来。整个20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的灭兔行动从未

停止过。 2、植物的迁徙伴着病虫害外来的植物也会对当地的物种产生影响: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1769年时只有三种外来植物,但过了一个世纪,外来植物就达到91种,欧洲植物占到了当地植被数量的一半。刺梨是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的,为的是提供树篱。它很快就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疯长开了,形成了超过六英尺高的障碍。到1925年,有6000万英亩的土地受到影响,这些地区有一半的土地除刺梨外其他什么植物都不能生长。最后,靠着引进南美的毛虫──它们以刺梨为食,刺梨才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控制。 3、中国的“狼来了”: 近段时间以来,一种出现在南宁观赏鱼市场上的热带小鱼在广西成了有关部门追捕的对象。这种外形优美,色彩艳丽的热带小鱼名叫“食人鲳”,食人鲳又称“水中狼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食人鱼”。食人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性情暴烈,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即使是在它的原产地南美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生物。据有关报道,每年在亚马逊河流域,每年就有1000多头水牛被食人鲳吃掉,而食人鲳攻击人类的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对于广西而言,更为现实的威胁是,一旦这些作为观赏鱼类引进的热带小鱼进入河流湖泊,当地的其他水中生物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广西自然环境与南美类似,食人鲳没有天敌,进入之后将形成优势物种,破坏生态平衡。 以下是记者对两位专家的专访:

入侵生物生态学作业

外来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M081116 周奋启 外来入侵植物是指在非原生态系统进化出来的植物,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被引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环境或其中的物种构成-定威胁的植物[1]。据调查,目前中国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88种,其中水生植物18种、陆生植物170种,隶属41科.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49种)和禾本科(33种),来自美洲的有125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66.5%[2]。外来入侵植物被带入-个新的地区,经过潜伏期和归化期的生境适应后,不断繁殖、扩展,-旦条件适宜便可能暴发成灾,则彻底改变原有的生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广泛的生物污染,从而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通过次生化合物的释放而产生相互作用,以保护自己有利的生态环境,即化感作用(又称他感作用)[3]。广义的化感作用既包括对植物的化感作用,也包括对其他生物的化感作用。外来入侵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对本地伴生植物产生显著的抑制排挤效应。近来大量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化感作用是促使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扩张的重要因素[4-6],并成为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中的-个热点问题。 1. 我国外来植物的化感现象 研究表明,传入我国的外来植物中有-部分已被证实存在化感作用,这些外来植物有些已经演化成恶性入侵植物。 菊科植物豚草属(Ambrosia)中的豚草(A.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trifida),起源于北美洲,20世纪3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我国东部地区迅速传播,它混杂并侵入农作物田如大麻、玉米、大豆等地和蔬菜地,以及果园、苗圃、牧场及风景旅游区,造成严重危害。研究发现豚草和三裂叶豚草释放化感物质对其周围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7]。 菊科泽兰属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南美洲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约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它以单优势成片生长方式,排挤了其它植物的生存,它还能分泌毒素和激素,造成牲畜忌畏,危害牲畜健康。研究表明,紫茎泽兰对周围植物有化感作用)-川。其同属的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系原产于美洲的有害杂草,分布于我国海南、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地 区,也被证实有化感作用[8]。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在大洋洲和澳大利亚也有分布,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入我国广东沿海地区,其蔓延速度极其惊人,在广东省内伶汀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造成相当严重的灾害,被其覆盖,致使树木枯死,大面积的乔灌丛林逆行演替成草丛,被称为“植物杀手”,是危害经济作物和森林植被的主要害草。邵华等[9]研究表明,薇甘菊 生长迅速与其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有着密切联系。 水葫芦(Eichhonia crassipes)原产南美,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和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大陆[10]。曾利用其分泌化感物质抑制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生长[11],而作为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原产于美洲的马缨丹(Lantana amara.)现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份,已成为侵犯牧场、林场、茶园和果园的恶性杂草,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它同时也是“毒草”,牲畜和人不慎误食可引起食物中毒。研究表明马缨丹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能抑制周围植物的生 长[12-14]。 膨蟆菊(Wedilia chinensis)原产于非洲,我国南方用其作为绿肥,蜂蟆菊在南方趋向高密度、单-种群生长。曾任森等[15,16]通过实验证实了膨蟆菊对邻近植物有化感作用,以此推断

北满菜小学防止外来人员非法入侵校园应急预案

北满菜小学防止外来人员非法入侵校园应急预案 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外来人员入侵校园,伤害师生身心,扰乱教学秩序等事故的发生,同时为确保学校发生外来侵害时,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根据学校实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应急组织机构 组长:樊安元 副组长:焦成为于景超 成员:孙建樊洪亮张凤杰保安及全体教职工。 二、工作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预防和抵御外来侵害的宣传教育,系统常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相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侵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恢复教育教学秩序,全面保证和促进社会安全稳定。 三、防止外来人员入侵校园工作方案 (一)预防措施 1、加强门卫管理,白天学校两位保安值班,晚上一人值班。 2、加强对外来人员的辨别与登记制度,要经学校领导及相关教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并做好登记。 3、加强与安全联动单位的联系,请派值勤保安在上、放学时间在门口值勤。

4、配备钢叉等必要的防暴器械。 (二)应急措施 一旦学校发生非法入侵或暴力事件,务必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目的,一般按照下列程序操作: 1、报警:学校门卫(或发现人)一旦发现疑似暴力非法入侵现象,立即关闭校门,并迅速通报校长、行政等;门卫(或发现人)要立即向周边教职工救助,并第一时间先打桥南片区改建办治安值勤点、池店镇派出所联系人电话寻求紧急救援;再打校长和分管行政、其他保卫人员电话、“110”报警电话等; 3、如果可疑人员强行闯入校门,立即打“110”,并拿好器械上前拦阻。校长(校领导)或指派人员迅速前往校门口对入侵人员进行询问,与之周旋,同时把他限制在局部区域内,拖延时间,防止进入教学区域内。 4、如遇上课期间,分管安全副校长立即通知到各年级组,并立即上报教育局。 5、一旦发生人员伤害事故,办公室负责及时拨打120进行紧急救护,或以最快的速度将伤者送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 6、保护现场,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作善后处理。 四、综合治理值班 #p##e# (1)门卫人员应严格执行门卫工作制度,加强对校外人员进出的审查、登记制度,提高警惕,禁止携带可疑物品的人员和神志不清、酗酒及形迹可疑人员进入校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