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读书笔记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读书笔记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读书笔记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读书笔记

一、全书概览

《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是菲利普·内莫《古典与中世纪政治思想史》的第二卷。全书分为五部分,作者首先对罗马从王政到共和国再到帝国的历史进行梳理,并介绍了罗马的政治体制以及私法,在最后的两部分中分别论述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观念。如果说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是希腊人的成果,那么将其付诸实践的就是罗马人。最初在城邦时代,希腊和罗马同源并无二致,但是最后罗马发展成为一个统治地中海两岸的帝国,这其中与罗马的政治实践分不开关系,可以称之为治国天才和政治天才的欧洲民族。正如奥克肖特所言,罗马是这样一个民族政治:他们的创造力不是用来从事危险的政治实验或令人眼花缭乱的投机性冒险,而是致力于解释和回应具体处境。1因此,内莫此书在梳理罗马历史进程及政治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关于共和国和帝国时期政治观念的论述体现出了罗马在政治实践中的智慧,与面向问题而产生的政治体制的变化。罗马共和国末年的动乱不是没有由来的,而奥古斯都建立的元首制,是基于当时政治实践的唯一解。通过君主的权力来维系国家的统一,平衡多元的民族。而“披着共和国外衣的元首制”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在元首继承制度上的种种问题,使得在戴克里先时期的改革讲罗马从元首制推向了君主制。内莫此书就对罗马各个阶段制度变化及其政治思想的变化进行了梳理。

二、罗马帝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罗马政治制度的变化呈现出一种渐进的方式,西方学者普遍把公元前31年,屋大维打败对手安东尼赢得亚克兴战役作为罗马共和国终结和帝国开端的标志,但是在屋大维实行的元首制时帝国还呈现出“披着共和国外衣”的现象。元首体制中存在传统的政治观念,这种观念强调了共和国与奥古斯都创立的政体之间的延续性。这些在奥古斯都本人所写的《奥古斯都的神圣成就》中得到了表达:“当元老院和罗马民众联合起来鼎力推选我,而非其他任何一位同僚,来执行法律和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威时,我拒绝履行任何同我们祖先的体制不相容的职责,我是

1

以护民官的职权行使元老院依托于我的政策。”奥古斯都在创立元首政体时断言除了恢复共和国末期因动荡而毁于一旦的“我们祖先的政体”之外别无他求。1罗马的政治制度变化是逐渐浮现出来的,是一种很微妙的重新安排。在每个阶段的变化都不很明显。正如奥克肖特在其《政治思想史》中所言,它是印引人注目的政治节约,从近在手边的材料中产生出来。罗马人从来不醉心于政治发明,只要他们能够在他们的典章制度中找到适合于当时情景的东西。2变化的每个阶段都很不明显,因为它根之前所出现的只有极小的不同,没有人能够有把握的说出老的在何处结束,新的在何处开始。屋大维将“共和国转交给元老院和罗马人民”,这是一个戏剧性的举动,所得到的回应同样是戏剧性的。经过公民大会批注,元老院把执政官的统治权授予屋大维本人。凡是需要的地方,都安排了牢固的控制通过把所有军团都置于一个人的指挥之下从而避免了内战的危险。在罗马的制度设计中,一个人可以在不担任任何职位的前提下行使该职位的权力。奥克肖特在其书中就对罗马政治中的权威与权力进行了比对梳理。权威(auctoritas)指的是拥有“创始”或“发起”的品质,是罗马最初家族祖先相关联的。权威是没有限制的,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权力(potestas),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合法性权力。所谓的统治是权力的行使而非权威的运用。因此,奥古斯都在《成就》中所说的:“我比所有人更有权威,但是同我所有担任不同职务的同僚相比,我拥有的权力并不比他们多。”奥古斯都凭借这种权威凌驾于其他拥有行省总督全权的行政官员之上。

在公园14年,奥古斯都去世了,理论上讲权力和权威应该与他一起消亡但是新的统治秩序已经赢得了这样的新任,以至于有一点开起来似乎很清楚,应该有人能偶并准备继承他。接下来,提比略继任了,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把他们曾经授予奥古斯都的一切权利和权威都授予了他。谁能不说,某种新的统治制度、某种堪比国家新建的东西已经出现。然而,谁又能满怀信心的宣称,老的共和政体已经成为过去?改变肯定是发生了,它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没有人准确的知道改变是何时发生的,也不知道究竟什么被改变了。

那么,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变化过程中,为什么选择了元首制?为什么共和国

1菲利普·内莫,张竝译:《罗马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21页。

2

的形制自某个时刻起变得过时了呢?而且既然“神圣君主制”这一前公民时代的形式显得极为落后,那么君主体制能通过何种意识形式来证明自己呢?随着在共和国时期攻城略地的扩张,巨大的版图无法使其适应城邦体制乃至共和国体制。内莫在书中指出:在“城邦”和“共和国”政治体制中存在一种同质的舆论(opinion publique),舆论可以在公共集会或者元老院得到表达。在奥克肖特的书中,他将罗马人的组织核心的东西称为由家庭组成的共同体(communitas)。但是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国家是开始称为多个种族及多元化的集合体,同质性消失。而且,在当时的条件下受制于交流技术的限制,舆论无法与社会或政治事件同步形成。在一个如此庞大的集合体中没有一个机会可以成为代表。因此,君主的产生可以替换同质性的舆论,为国家构建出一个内在统一体。在国家这个内在统一体中,只有一个统治者,所有人都能见到国家不同部分的“和谐”,所有人都以他马首是瞻,而统治者则确保管理职能上的一致性。但是,在元首制的控制下,君主发挥巨着巨大的权威也是有代价的,新的政府不再拥有以前的那种合法性,也不像以前那样在广场、元老院或者讲坛上自由讨论,为了保证这种权威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内莫指出,为了保证这种权威要不必须要以恐怖治国来瓦解反对派,要么就是建立哲学架构以从中受益。罗马帝国初期,告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是罗马的一种制度性毒瘤,它在帝国时期更为普遍主要是因为帝国的制度设计为其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内莫的书中,论述了很多思想家的政治观念,这些政治观念都有关于帝国制度的思考。比如塞涅卡,作为尼禄当政时期的“首相”,在他的《论仁慈》中,建议君主要表现仁慈,但是在进行进一步论述时却不折不扣地阐述了君主专制社会的必然性。他坚持认为罗马从此之后就是君主专制,他没有被共和国的外衣所迷惑,而且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带来和平。另外还有塔西佗,像内莫所言,因为他受过演讲术训练,所以他在论述不同主题时喜欢权衡每个论题正反两面。塔西佗论述了元首政体的平庸及罪行,但是他也指出,和平是基本的公民准则,只要推进了和平,那么君主就应当受到赞颂。

在罗马帝国初期,元首继承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罗马帝国初期,元首继承方式多样且不稳定。皇帝不能仅仅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因为这种方式体现了臭名昭著的传统君主制的主要特点。可他们又不能不去确定自己的继任者,

但这又会无政府状态再次打开方便之门。剩下的解决办法都不完善:制定继承人、将该继承人同权力结合起来、家族通婚、收养等等这些制度的不完善对帝国争夺继承权时导致的无序混乱均负有责任。

三、罗马帝国后期的政治制度

罗马帝国的元首制度从其产生起就带着自身的弱点,虽然它可以在君主的统一作用下使国家成为一个统一体,但是元首继承上的问题以及罗马帝国混乱的军事统治使得元首制也岌岌可危。但究竟在哪个时间节点上,元首制度得到重大修改,似乎又很难准确阐述。就像从共和国向元首制度过渡时一样,起初,它是奥古斯都根据当时的情况留下的坚实足记,他的每位继任者都在上面增加了自己的足迹,而且未必是跟着奠立者亦步亦趋的。人们普遍认为公元192年,也就是奥古斯都去世150年之后,非洲将领塞维鲁夺取皇权,标志着元首统治的结束和赤裸裸的独裁统治的开始。戴克里先结束了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创立的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为自己选取了新的头衔称为主和神,这与之前的皇帝称为元首和第一公民不一样,戴克里先在头衔的称谓上就移除了所有虚假的称呼,将自己设定为最高的君主。

在内莫的书中就君主时期的王权理论也进行了论述,并主要介绍了新毕达哥拉斯派的狄奥托金与艾柯方特的王权理论。这两篇论述王权的文本被收录于斯托比的《选集》中,他们在阐述王权本体论时提出了一些新颖和论点。狄奥托金指出了在王权、法律和正义之间的均衡,他心目中的国王不是滥用权利的暴君而是继承了希腊化时期传统“受到激发的法律。”“最公正的人才能成为国王,与法律最为相符的人才能最为公正。因为公正含于法律之中,法律是公正的原因,而国王是或者的法律,是顺应法律的行政官员。”1他认为国王的职责是指挥军队、施行正义和荣耀诸神。国王应该用某种方式使他的国王特质表现出来,即威严、权力和善良。威严是国王将自己立为尘世神明的一种品质,他异于常人。若国王效仿法神那就是为了让人类效仿他,无论何时对于人类来说国王就是存在的典范。艾柯方特对于君主权力的论述与狄奥托金的内容有很多相似,除此之外,艾柯方特更加强调国王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他认为国王统治在于凝神注视高等世界,

1菲利普·内莫,张竝译:《罗马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05

国王由于拥有高于其他人的优秀本质所以只有他才能同高等世界进行沟通。

四、罗马的私法和公法

在内莫的书中,作者也用了一定的篇幅来论述罗马的私法。在罗马早期阶段,法律是与古代时的宗教相结合的,是专属于贵族的。自从出现了联盟的军事首领后,法律随之改变,平民与贵族斗争之一就是促使《十二铜表法》出台。内莫将从那时起,罗马法的历史划分为了三个阶段:法定诉讼时期、程式诉讼时期和特别诉讼时期,分别对应着罗马共和国时期、共和国末期至帝国前期以及帝国后期三个阶段。在法律诉讼时期,司法是在私人领域,因为在罗马初始阶段,法律是在氏族内部应用的,但是纷争有可能会使不同氏族之间的个体互为对抗,产生族际仇杀的危险,因此要完全避免首次出现的联盟制王权造成这种危险,但是没法一下子从“部落”形式过渡到国家垄断司法的形式。所以,国王首先对私人的复仇行为进行引导,以便使其固定的形势得以实现但是又受到他控制,但是国王并不负责整个诉讼过程,集权制所持有的这种保留态度在今后很长时间都发挥了影响。这一特点在法定诉讼时期的两个阶段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即预审阶段和法官受理阶段。在那个时代,法律基本上有三种渊源:习俗、法令和法理。在共和国末期到帝国前期阶段中出现了程式诉讼,内莫称这种诉讼来源于外事大法官所拥有的强制执行权,因为他在确定自己掌握的诉讼特点时,无法在法律诉讼的已知范畴内定位,所以他就不得不应用某种程式(formulate)向法官发布命令。1这种诉讼方式更为灵活,在面对新情况时,大法官可以进行研究并找出符合现有案情的程式,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帝国后期的特别诉讼时期,法律成了大规模的系统化和编纂工作的对象,并随着查士丁尼法典的问世而达到顶峰,这些法律成果对于中世纪和现代西方的传播至关重要。在那个时期推广的诉讼程式被叫做“特别”是因为对于皇帝及其官员来说该诉讼可以跳过那些程序。帝国后期的法律原则更具综合性而少分析性,更为简化而少有创制,皇帝才是唯一创设法律的人。

1菲利普·内莫,张竝译:《罗马与帝国的遗产——古罗马政治思想史讲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87

法律系学生必知的法言法语

法律系学生必知的法言法语 1、能够认识到共同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并借助于别人认识到的利益来控制自己履行权利,使人意识到,权利应该得到履行;这也就意味着,应该有权利存在,而权力应该通过相互承认得到控制。——格林 2、法律的调整对象是行为,而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张文显 3、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马丁 4、即使判决并没有准确地判定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争端各方只要确信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也会自愿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迈克尔.D.贝勒斯 5、法律如果没有法院来阐说和界定其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就是一纸空文。——汉密尔顿 6、我已经发现,混乱和一切祸害的起源、原因和发展都与各种社会的腐败的法制有关。——[法]摩莱里:《自然法典》,第72页 7、在法学家眼中没有法律只有法理,在执法者手中没有法理只有法律.法学家的使命就在于将法律的理性变成理性的法律交到执法者手中。——邱兴隆 8、法律并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平等,但是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波洛克 9、一个不受民意和法律约束的政府,最终也无法受到民意和法律的保护。——贺卫方 10、法官对任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刑罚。——贝卡利亚 11、如同人们一般所理解的一样,法律行为是对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实要件的抽象,其中主要是那种不违法的行为,同时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为,这类行为也要产生法律上的后果。这种根据法律规则而导致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就是法律为。——弗卢梅 12、罪行是一种罪恶,在于以言行犯法律之所禁,或不为法律之所令。所以每一种罪行都是一种罪恶,但却不能说每一种罪恶都是一种罪行。——霍布斯 13、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有占有,是一种事实。一个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马克思 14、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埃尔曼 15、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棚濑孝雄16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只为实现其目标而绝对必需。所有超过于此的刑罚不仅是过分的恶,而且会制造大量的阻碍公正目标实现的坎坷。——边沁 17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孟德斯鸠18、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霍尔姆斯 19、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

培根随笔读后感400

培根随笔读后感400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400,欢迎浏览借鉴,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读过很多长篇小说之后,培根随笔的每一篇小文章让我眼前一亮。《培根随笔》这本书语言简洁,而且很富有哲理,令我受益匪浅。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句句都是经典哲理和名言,短小精悍,令人遐思! 在"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并且如果我们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品德高尚,也不至于会被人所嫉妒。 还有很多"论"、"谈"、"说",蕴含着丰富的这人生哲理。还有许多论点比如论美、论友谊、论家庭……其中句句都是名言警句,可是要做到这些可不容易,也可以说是很矛盾。其实,人无完人,一句老话: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达到培根随笔中那些思想境界。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美才是永恒的美。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在这本书里,让我学会了很多的哲理,我要多读这本书,让这些哲理永远记在我心里。 我看到了《培根随笔》这本书。 培根的文章,散发着古老的悠远的的历史的味道。

读书笔记

读《帝国的终结》心得 由于本人对历史较为感兴趣所以我选择了《帝国的终结》这本书,这本书是易中天先生所著,全书主要讲述了中国从西周的封建制制到大秦一统天下以郡县制建立帝国,之后帝国不断发展,不断集权,最终走向灭亡,中国走上共和之路的过程。在这本书中还意外的发现了彩蛋,也就是结尾有易中天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得失》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是我非常喜欢的钱穆先生所著,曾拜读过,所以颇感惊喜。易中天先生《帝国的终结》此书从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帝国政治制度进行了分析,其中部分观点与钱穆先生一致,思路清晰,语言诙谐,但我觉得读过此书之后并不解渴,部分内容较为浅显,观点较为简单,通过此书并不能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帝国的深层内在逻辑。通过阅读《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史纲》综合《帝国的终结》一并研究我认为政治逻辑及帝国运转机制分别要从时间、空间、经济、科技以及对外关系等过个维度考虑,所以我在完成《帝国的终结》此书的读书笔记的同时也想将我从其他书籍中获取的知识一并归纳,综合汇总成我的读书有感,也是对此部分内容的简单总结。 对《帝国的终结》此书的分析我想先从每一章节的内容逐一进行梳理,以下按照章节进行划分。 第一章:天下一统 本书第一章主要讲的是秦如何在战国群雄之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归结为制度之先,由封建制变为郡县制,成功将邦国整合成统一帝国,并着重介绍了邦国与城邦以及帝国之间的差异,得出结论集权是一种必然。我觉得易中天先生在书中点出了商周之变到周秦之变两个中国古代历史重要节点,秦国祖先身份并不高贵,在春秋时期极为重视礼的时代并不占据优势这是众所周知之事,那么为何秦国一统天下,书中归结为制度之变也就是以法家为代表的政治体制改革。我觉得变法是表现,而内在诱因为集权的突破。商周之变,由周天子联合各部落推翻了商的巫鬼文化,联合造反的正统性为商纣王暴虐无道,天命已改,天命在周天子而不再周,因为天命在周与商无异,周天子承接天命成为天下共主以致能够够成功联合其他部落,那么也就造就了后来春秋时期的贵族分封制。分封制造就了各诸侯王对底层百姓的控制力并不强,层层分封,实际土地产权与控制力已逐步分解,此为各诸侯王以及周天子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战国后期,科技突破,铁器耕牛的进步使得底层民众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分封中的重要制度井田制得以突破,百姓开垦私田这种不和制度的行为使得诸侯对底层百姓的控制得以绕开社会中层的贵族,那就是实行税收,与此同时社会层面的变革使得法家的改革包括郡县制的推行具备了成熟的基础,诸侯已经具备了压制贵族的绝对实力,法家的对外掠夺兴霸道的思路与诸侯王的需求一拍即合,最终导致了中央集权以及秦国的一统天下,这是中国农业社会发展不了市场自由经济之时兴霸道的必走之路。 第二章:中央集权 本书第二章主要是围绕集权进行的阐述,不论是秦帝国的以法(酷吏)治国,汉帝国软硬兼施,独尊儒术进行思想的控制,以至后代帝国的中央集权再集权,最终帝国在不断集权中灭亡,可谓成也集权败也集权。我认为中央集权并不如所想一般简单,比如汉帝国刘邦开国称帝,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平民皇帝,项羽灭秦后想要做的依然是恢复春秋时期一种贵族封建制(法家),刘邦开创汉朝后依然大封天下,其郡县实封建,因为权力并不如所想一般皇帝一人独裁,经过分封的刘姓王与异姓功臣之间的互为博弈,以及“文景之治”的无为而治(道家),历经削藩等一系列举措,汉朝实出现了平民式散沙状社会,汉武帝时期拥有了绝对的力量能够实行权力的集中,并且此时儒家思想实际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思

《传播的偏向》读后感

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书评 哈罗德?伊尼斯是加拿大的传播学家,是“媒介决定论”的先驱。早年,他还是一位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因此,哈罗德?伊尼斯的传播学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他用幽广宏深的笔触铺叙了人类传播的历史,在媒介与历史的前行中讲述了时间偏向、空间偏向、时空的媒介对民族性格甚至历史的影响。 伊尼斯认为,“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纵向传播,尤其该媒介笨重而耐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它也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空间中里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轻巧而便于运输的时候”;“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其涵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1在他的归类中,偏向时间的媒介包括:语言、石头、黏土和羊皮纸等等,偏向空间的媒介有:纸张、文字、莎草纸等等。 那么现代新媒体属于哪种偏向呢?一方面,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信息,其触角近乎伸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使其带有空间偏向的色彩;另一方面,现代信息保存技术的极大进步又方便了信息保存,使得信息在长时间内得以存留,使其带有时间偏向的色彩。那么,现代新媒体似乎在时间和空间偏向间不断摇摆。但若我们细细思量后者便会发现,网络等新媒体虽然传播着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中充斥着谣言和“黄色”信息,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只占部分甚至少部分;而信息的不可靠性会加剧受众对其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感越强烈,受众保存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小——新媒体可能会传播信息,却不能传承文明;因此,在一个较长的历史范围内,新媒体不具有时间偏向。 伊尼斯认为,“我们对其他文明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些文明所用的媒介的性质。”2中国在美国投放的《人物篇》《Made With China》等广告片,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因为这些广告片,外国得以进一步了解中国。 “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之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传播的知识的特征。”3印刷媒介、电视媒介以及网络媒介传递的讯息的特征肯定是有差别的——报纸的内容比较规整有条理,电视节目的内容会注重画面感与生动性,而网络媒体更注重及时性。 虽然伊尼斯得出了以上观点,但是他没有预见到全球化进程以及文化霸权等现象,因此在其著作中也未得以体现,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徐莹莹翻译学院2012221610 1取自《传播的偏向》 2取自《传播的偏向》 3取自《传播的偏向》

法律帝国读后感

法律帝国读后感 德沃金是当代最著名、最活跃的法理学家之一。德沃金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他起初的兴趣是哲学,但在牛津时开始学习法学,从此发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随后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1957年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任法官汉德的办事员,以后又当过律师。1962年成为耶鲁大学教授,1969年他应邀担任英国牛津大学法理学首席教授,直到1998年。1975年开始同时担任纽约大学法学的教授至今,他还不定期地担任过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纳德?德沃金被公认为当代英美法学理论传统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总的来说,德沃金所展现的法理学是一种由政治自由主义指导的。其每一部重要的著作都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既有赞同者,亦有批判者。在德沃金的法理学体系中,有四个主要的观点(它们构成了当代法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批判并超越法律实证主义(哈特);第二、坚持认为法律理论依赖于政治与道德理论;第三、把法律理论根植于一种解释理论;第四,将平等的政治价值作为法律理论的核心部分。这四部分前后是联系在一起的。法律实证主义是德沃金的直接批判对象,也是论证的起点;德沃金将政治与道德价值融入自己的解释理论中,作为选择判断的标准;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平等与自由的政治社会。《法律帝国》是德沃金最重要的著作,

在书中对法律是什么及法律如何被阐释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全面体现了他的法律与政治思想。 西方法律自文艺复兴以来,经历了从法的神圣化到理性再到世俗化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在于法律的生命从神的怀抱最终回到浑浑噩噩的尘世,意即法律的渊源从上帝的旨意转向人类理性,并最终被经验取代之。与此相适应,法律是什么的问题始终是法学研究的中心,法律的确定性和正当性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在20世纪60年代,新分析法学和现实主义法学相继发展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新分析法学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语言分析方法,建立了新分析法学理论。这一理论将“规则的内在方面”、“次要规则”、“规则的确定中心”作为法律的存在方式,试图建立起明确规则内容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法律的确定性理论。然而,虽然主张“规则的内在方面”应当存在最低限度的自然法,但新分析法学派代表人物哈特仍然坚持认为如果用道德观念判断法律的存在与否,则只能会使人们忽视具有法律资格的规则,同时也不利于客观地研究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哈特主张法律与道德的分野。对于“恶法”,他认为也是法,只是我们不去运用罢了。法律与道德的分离引起了人们的不安。如果恶法亦法,那么他们一直执着追求正义的价值观将走向何方呢?

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六篇

中学生的读书笔记六篇 我们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会跳舞的坎肩儿》,讲述了一只会跳舞的火狐狸红霞为了自己的愿望而牺牲了自己。从前,森林里有只被誉为舞蹈皇后的火狐名字叫红霞,好用有一身排红的皮毛。每当翩翩起舞时,他身上的毛就散发出绚丽的红光如同傍晚的霞光。 如今,森林老了,全身萎缩了。曾经广袤、繁荣的林海取失了,只剩下一小片稀疏的森林,勉强苟延残喘一般过活。唉!不过过去一百年,生机勃勃的森林衰败了。火狐红霞对自己的好朋友文利说自己要去参加全世界的舞蹈大赛。于是,红霞跑到了一家店里藏起来度夜一天,一个非常喜欢跳舞的小女孩来了,于是,红霞决定教她舞蹈红霞经过了三天三夜小女孩终于像红霞一样跳的美丽,可是红霞却不行了她看自己没希望了,于是,把希望全放在了小女孩身上。红霞死了以后,在临死前告诉她让她的妈妈用自己的皮毛做成,马夹。最终完成了红霞的心愿。 我的感受:我要是主人工红霞,我会给一个好心人在夜光下跳一段舞蹈,当他被我的舞蹈吸引住以后,她个人会收养我,他让我参加舞蹈大赛,这样,我不仅被人人成为舞蹈皇后,而且人人见了我都说:你瞧,那只狐狸多厉害身上可以发出红光。 我看到了:火狐红霞被锁在高大的水晶盒里,已经六天

了,六天来,他没有喝一滴水,没有吃一粒粮食,尽管这样,红霞每天晚上,依然会在小羽来之前跳一段舞。读了这一段,让我知道了,动物为了我们人类而牺牲自己,何况我们人类。 昨天,我读完了这本《埃米尔擒贼记》。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居住在德国新城的小男孩,他叫埃米尔。一天,他的妈妈把他送到了车站,并千叮咛万嘱咐他千万别把给外婆的140马克弄丢了。埃米尔点点头,就上了火车。后来,一个小偷趁他熟睡之际,偷走了埃米尔的140马克。埃米尔醒来之后发现并跟踪了他。后来,埃米尔在柏林的一站下了车,开始一路地跟踪他。埃米尔在跟踪的时候,结识一了一些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埃米尔成功地抓到了小偷,拿回了自己的140马克,另外还收到了柏林警局奖励的1000马克。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还觉得意犹未尽。喇叭男孩古斯塔夫,教授,小礼拜二和一些可爱的侦查员们都令我感到吃惊。没想到柏林的男孩们都这么勇敢,这么有智慧,这么团结。我也明白了,团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他们之所以没有水喝了就是因为他们不团结。你如果只想靠自己一个人成功的话,那根本就不可能。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弊病丛生,什么样的人都有。就像文中的那个小偷一样,他为了140马克,为了欺骗一个小孩子,光是姓名就有三个,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没有教授他们的帮忙,恐怕那个小偷早就逃之夭夭了。我很是佩服柏林的

培根随笔10篇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10篇读书笔记400字左右 1.论青年与老年,青年与老年进行比较:显示出青年与老年的优点与缺点, 青年人会为了某些事情过于冲动,往往掩盖了理性的判断,青年人较适于发明而不适于判断;较适于执行而不适于议论;较适于新的计划而不适于惯行的事务, 青年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这个世界不断发展的动力。可老年人呢?老年人沉稳而且善于判断,能够很好的把握局势。老年人也曾年轻过,但经历一路的坎坷后,老年人的棱角被磨平了,没有曾经的冲动与轻率。做事情,老年人喜欢固守平稳的路线走,把握局势。 作为一名学生,尤其是除中学时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青年的那般有满腔热情,有冲劲的激情与活力,但我们又必须学习老年的谨慎与敏锐的洞察力 青年时期总是有很多的缺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学习老年人身上的优点可以让我们少犯错误,为成功打下基础。培根的《论青年与老年》让我们明白,青年人应该多去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实现扬长避短,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志大才疏的人,年轻时抱负很大,晚年却不足为训。一生事业有始无终———培根 2.论厄运;;生活就像波涛起伏的海洋,人生如小舟飘浮于海上,有时候一帆风顺,有时候帆破桅断,真正勇敢的人,一定会正视并战胜生活中的起起伏伏。逆境与厄运会为成功者打造天梯,而顺境有时候反而会使人庸庸碌碌。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不没有希望”。这一句让我为之震撼,使我认识到,我应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厄运,在厄运面前要学会坚忍这本书包含着培根的思想与情感的价值观“幸运所需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所以我应该学会“直面人”,学会正视人生的苦东顺逆,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通过东面的健康人格。培根认为与厄运搏斗能磨励出坚忍的美德,最美好的品质出在恶运中被显示的,“使我不禁想起易卜生的一句话;真下的强者,关于从顺境中找表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效准自己前进的目标。他们的话让我在苦难面前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 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在明丽的背景上。——-培根 3.论逆境;培根在书中对顺境和逆境作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句话说道:“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更令人钦佩。”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拥有永远的一帆风顺,逆境是难免的。可偏偏有的同学容易在逆境面前低头。有一句话说得好:“海水不遇到礁石,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是的,没有逆境,我们的人生将平淡无奇;没有逆境,我们的生活将索然无味。只有勇敢的接受逆境,并坚持将其打败,那才是真正的人生! 逆境,是促使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是锻炼一个人意志的火炉。请那些成长在逆境中,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人们,不要悲伤,不要哀怨,不要让不利的环境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而应该舒展开自己的双臂,去拼搏,去创造!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全球通史》读书报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本《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讲述史前人类,从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食物的采集再到种族的出现以及农业的出现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向读者大致勾画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指出了当今种族分布的根源。作者尤其高度评价了农业出现对人类的影响: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转变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由于史前离当今时间相去甚远,众多问题皆无定论,作者对众多问题并未妄下结论,而是尽量顾及多种观点,让读者自己裁决。 随着农业的产生,文明也随之而生。在第二章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这大概是受到前人(指汤因比)以文明为单位研究世界历史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首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总述。接着分别对各个文明(包括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中国文明)进行说明,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论述得相对详细,而对印度、中国文明的很多问题则未作说明。例如,作者对希腊-罗马文明的形成作了清晰地说明,分期也相对明确,而对印度和中国文明的形成几未提及,分期也甚为模糊。这大概与作者的知识构成有关吧。令笔者困惑的是,作者对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文明仅是简要带过,而不曾给予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初文明足够重视,这一困惑时至今日仍不得其解。 在接着的第三章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文明作了阐述。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突厥和蒙古人的征服,传统的拜占廷文明以及儒家文明。作者认为,在这个时期“只有西方完成了向近代思潮的重大转变。”而其他文明要么被征服,要么因为封闭而趋于停滞。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入侵具有深远的意义——欧亚大陆联系的紧密以及中国技术发明的大批西传,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形成。在谈及儒家文明时,作者认为中国在6世纪到16世纪的这1000年中,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正是由于稳定而使中国趋于保守,最后被西方势不可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同样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此外,作者还分析了在19世纪面对西方的入侵时,日本之所以能够做出比中国积极、有创造性地反应,是因为日本没有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帝国结构。不过这只是原因之一,作者没有就此问题进行个更深入地分析。 在以往的世界史著作中,对地理大发现以前的美洲和澳洲以及非洲都鲜有描述。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在本书第四章中专门给读者展示了地理大发现以前的非欧亚大陆世界的历史。斯氏认为一部世界通史应该包括全人类的历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不能被忽略。不仅如此,作者还高度评价了非洲人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和美洲人为全人类培养的大量农作物。 第五章中作者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应从公元1500年开始?为什么偏偏是西方人在16世纪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索中起了主要作用?第一个问题斯氏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甚至在读完他的书后仍然不知道答案所在,作者称在第18章已做出回答,但笔者实不知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与上述问题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第二个问题倒是回答得简单明了:中东和中国的高度发达和富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以至没有适应变化的世界;而与此同时西欧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现代文明,从而开始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并决定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这一编是本书的过渡环节,现代文明的出现,预示着西方崛起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崛起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势必伴随扩张而来。在第六章中,作者论述了西方崛起时的扩张,分为伊比利亚阶段,荷、法、英阶段以及俄国在亚洲的扩张。斯氏认为伊

《传播的偏向》读书笔记

读《传播的偏向》的一点体会 《传播的偏向》一书历来被新闻传播界奉为杲臬,究其原因,比较学术的答案便是他开创了“媒介决定论”。而我个人浅读了一部分,用心灵最直接的感觉来说,觉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无与伦比的知识厚度与深度。 第一章密涅瓦的猫头鹰 本章开始即引用了黑格尔的一句话:“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才开始飞翔……”“密涅瓦的猫头鹰”是黑格尔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对于哲学的比喻。密涅瓦即英文单词ninerva的翻译。对应罗马神话中的雅典娜(Athena)。雅典娜是罗马神话中代表智慧的女神。栖息在雅典娜身旁的猫头鹰则是理性与思维的象征。 伊尼斯在此引用黑格尔的话,意在说明智慧的猫头鹰的飞翔,不仅开始于希腊文明的黄昏时期,而且开启了西方文明的黎明。而由此也牵引出本书的主题:传播。作者在此是在说明西方文明受到传播的深刻影响,传播的显著影响具有重大的涵义。 从文明史之初,人类的主要传播手段就是口头传播。口头传播鲜活而富有弹性。而随后出现的文字传播有利于知识的垄断和等级制度的形成。这是由于简单而灵活的文字,留有余地,适应口语,但是其适应过程缓慢。阅读与文字相应,暗示着对写作能力的被动承认。 同时,文化的传播也影响了法律的产生。当外来势力入侵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城邦之后,出现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样的文化现象使得集中控制不稳定,给有组织的宗教以巨大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法律。书面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字母表便可以表达更加细微的差别和细腻的意思。德古拉、索伦、克莱塞尼兹等人展开了法律改革,出现了成文法典,意味着一致性、公正和对法律的信任,而且更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与口头传统强调记忆与训练不同,文字更加强调逻辑。这就是对人才的筛选成为可能,也削弱了希腊的封建等级制度。文字有口头表达无法比拟的严密性,使得倚重口头表达的希腊城邦屈服于倚重文字表达的马其顿。但事物无不是具有两面性的,文字的盛行却暗示了表达力的衰落,让曾经盛极一时的雄辩、演讲、

德沃金法律帝国2

索引(之二) 【分类号】《法律帝国》 【分类名】法学 【书名】法律帝国 【著者】[美]德沃金 【译者】李常青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1 Law,theories of,See conventionlism;Integrity,law as;Legal realism; Plain-fact view of law;positivism,legal;Pragmatism,legal;semantic theories of law法律理论,见因袭主义;作为整体的法律;法律现实主义;法律事实昭然论;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实用主义;法律语义学理论 Law as integrity,See Integrity,law as作为整体的法律,见作为整体的法律 Law as interpretive concept;and analysis of interpretation;law in wicked places;and force of law;and law as integrity;and chain of law; and liberal-conservative distinction;and interpretivist- noniterpretivist distinction作为阐释性概念的法律,87—89、90—92、410—411;阐释的分析;50;在邪恶地方的法律,101—102;法律的约束力,111;作为整体的法律,226—227、228;法律的锁链,228—238、239、313;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区别,357—358;阐释主义者与非阐释主义者的区别,360 Lawsuits:significance of;issues raised in;under unilateralism;See also Cases;Hard case法律诉讼:……的意义,1—3;在……中所提出的问题,3; 根据单一主义,143,也见案例;疑难案件 Law of unintended inyury:economic theory of(see also Economic theory on uninteaded damage);and utilitarianism;egolitarion interpretation of;and resource egalitarianism;antiliberalism argument from.非故意伤害法:……的经济理论276—285;310(也见过失损害赔偿的经济理论);功利主义,288—295;……的平等主义阐释,295—309、312;资源平等主义,297—298、299、301—309、312、403—404;根据反自由主义的论点,441—444注释20 Leader,Sheldon,谢尔登·利德 Legal conventions,See also Conventionalism法律惯例,也见因袭主义 Legal language flexibility of法律语言的灵活性,104—105 Legal philossphy,see jurisprudence法哲学,见法理学 Legal positivism,See Positivism legal法律实证主义,见法律实证主义 Legal practice:as argumentative;identifying of ;and rise of Supreme Court;constraints on noncomputabitity of法律实践:作为可有争议的,13;……的鉴别,90—91;在……中的惯例,120—124;法律实用主义,158—160;作为整体的法律,225;最高法院的崛起,356;对……的抑制,401—403、410;……的不可计算性,412 Legal realism;https://www.360docs.net/doc/ad9416432.html,w as integrity;critical legal studies法律现实主义,36—37、153、161—162;对比作为整体的法律,228;批判法学,272 Legal rights See Rights,legal法律权利 Legal theory:aspects of;“external”grounds and force of law in. See also Theoretiol disagreement in law:Theory of legislation法律理论:……的方面,11—12;“外在的”14;法律的依据和约束力,110,也见法律的理坌哉?br> Legislation:in concaptions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心流》读书笔记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流》读书笔记1 最近用三天时间仔细阅读了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一书,英文原版名称为“flow”,此书的副标题为“最优心理学体验”。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智慧的光芒,也解答了好多困扰我多年的心理疑问,更是一本能够提升我们生活幸福感的指南。 ”心流”一词指的是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并且在做完这件事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给大家举一些常见的例子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体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打球、游泳、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时候。 书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来阐述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的状态,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

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的体验。下面就选取书中的一些有启发之处与大家分享。 1、为什么幸福感如此的难能可贵? 幸福如此难能可贵,主要要从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异说起。其他动物的心灵只能容纳环境中确实存在的,并且与自身切身相关、靠直觉判断的资讯。比如一只饥饿的老虎智能注意到猎物的资讯,而一只吃饱后的老虎则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面......除了人之外,其他动物都不会自作自受,它们的进化程度还不足以感受悲伤、沮丧这些复杂的情绪,只要没有外在的干扰,它们就能保持自身的和谐稳定,体验到人类所说的“心流”。而人类的神经系统过于发达,这无疑有利于我们的生存,但却也是我们感知更多苦恼的罪魁祸首。也可以说,自然选择出的生理机制只是服务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从来没有考虑过增加幸福感。 2、是什么在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感? 幸福并非只发生在一瞬间,它与运气和概率无关,用金钱买不到,也不能依仗权势强取豪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在事物的阐释。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取决于一个人在内心如何阐释这件事。比如同样是遇到堵车,有的人就会变得脾气暴躁,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毫无耐心的按着喇叭或者破口大骂,虽然这些做法对于解决问题无一点用处,但有些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一、《培根随笔》的名句 ?知识就是力量。 ?奇迹总是在不畏中闪现。 ? 安逸和满足易成为腐败与堕落的温床。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 ?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才德有如宝石,最好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培根论说文集》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培根论说文集》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 《培根论说文集》 ?过于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培根论说文集》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 望。--- 《培根论说文集》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 美。--- 培根:《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肃然起敬的。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谄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培根论说文集》 ? 饶舌的人多虚妄。

《培根随笔》的佳段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800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800 我们在这平淡的一年里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性,即使人们总是能够发现某一时刻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想要解决问题,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却是困难重重的。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800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800 其实这书看的我挺困惑的,书的故事不算新鲜,却也不算老黄历,诸如李贽、申时行等人又不能算是史书上的高光人物,有点拾遗的味道。但看完全书却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感觉,找不到整体脉络,更难以理解作者的重心。也可能是我自动忽略了他的重心:当时没有法律,也不以法律为社会行动准则——毕竟我以为这个结论多少有些显而易见。然而不显而易见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上看起来多少有点拼凑之嫌,内容在时间或空间上的逻辑性不大,又或者我的期望太高,很难在这之中看出这本书作为法学的推荐书籍到底重大意义在哪。 全书看完,我总是在想这样的问题,到底这书为什么叫《万历十五年》,回过头来看,似乎我连万历十五年发生了什么都还没搞清楚,甚至可以说一点点印象都没有。可是这书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呢?其实作者一早就告诉我们了。正如最后写道,本书的英文版译名为《无关紧要的一五八九年》。那些我们都谙熟的写作技巧,例如长篇大论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的最后写道“而这一年正是一五八九年”,在这里并不

适用,这一年平淡无奇、这一年无关紧要,而本书更进一步在论述内容时多用阳历,仿佛可以避开传统的年号纪年,更淡化这一年的影子。 结合“大历史观”来看,作者特意选择这一年的目的正是在于他的平淡,正如一块翘翘板的中间点——两头摇晃的再厉害也岿然不动,无论是破是立表面上都与之无关,看上去没有特别事发生,也没有特别的影响。而正是因为这样这一年的情况才显得贴近真实的历史状况本身。就拿这块翘翘板的前端来说,那边分量很重,张居正刻下了他的名字,那一年无论是万历多少年,那一年甚至可以直接被称为“张居正年”,而翘翘板的后面,即使很轻,却不断的在清算先前的“重臣”——世间已无张居正。只有这么平淡的一年其实才具有我们所说的典型性。 我们在这平淡的一年里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性,即使人们总是能够发现某一时刻所存在的问题,但是想要解决问题,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却是困难重重的。更何况,往往在旧制度中产生的对立面与之本是同体,就算非常叛逆,你又如何能期待他打破自己的“基因”呢!所以万历年间试图来解决问题的申时行也好张居正也好,无论是妥协还是努力都撞了一鼻子灰,想要在这样的漩涡里不被冲走,连九五之尊的万历皇帝也只有消极怠工一途,讲到这里不得不说,消极怠工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充分说明了他还是那个年少时聪明的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是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伊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哈罗德·伊尼斯,1920年起,一直执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政治经济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他在政治经济学、文明史和传播学诸领域的成就,使他成为世界级的著名学者、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先驱。前期的代表作聚焦于加拿大经济史和文明史,主要有有《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加拿大经济史》、《鳕鱼业》。后期的两本代表作成为传播学的经典,它们是《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 一、本书的构造 《帝国与传播》这本书作者从历史的视角,来阐述不同媒介在各种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将不同帝国的文明进行了对比。本书分为七章,我把这七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第一章的绪论部分,在这一章,作者指出“一种基本媒介对其所在文明的意义,是难以评估的,因为评估的手段本身受到媒介的影响”,同时指出,文字发明以后,口头传统和集体社会中那种升华的语言形态,让位于个人的写作,记录和信件取代了集体记忆,诗歌有文字记录下来,从集体节日里分离出来等等。第二个部分主要介绍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帝国等国家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必然给帝国的文明带来重大的影响,一个成功的帝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空间问题和时间问题,应当不断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作为媒介的羊皮纸、纸张和印刷机在帝国发展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一些消极影响。作者将他所谓的帝国分为两大类,即政治性帝国和宗教性帝国,政治性帝国倚重空间而不断进行着疆域的拓展,宗教性帝国倚重时间的传承,比较能够经受该朝换代的折腾合帝王更替的沧桑。 二、口头传统与希腊文明 希腊文明是口语词力量的反映,“灵活的字母表有助于阿拉姆语、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的传播,促进了印欧语系语言文学的发展。后来西方政治帝国的问题,尾随着这个字母表的适应力而起起落落。”随后,字母表挣脱了圣书经文的局限,而使有效的表音功能保留下来了,使希腊人能保持丰富的口头传统。苏格拉底是

超级经典的法学法理名言

超级经典的法学法理名言 经典法理名言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卷首语——我在这块土地上创立法和公正,在这时光里我使人们幸福。 13世纪欧洲神学家阿奎那——法律的制定是为人们享受和平的、有德行的生活所必需的。 公元前8世纪犹太先知阿摩司语录——以色列人啊,你们要持公平如静静湖水,主正义如滔滔江河。 古希腊女神雅典娜对雅典法官的告诫——法官应该是严肃的、公正的和清廉的,他们不应受贿赂,不贪求私利,只是全力保护这城市所有人民的权利。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为实现正义,哪怕它天崩地裂!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法官只有一个上司,那就是法律。 古代西方法律格言——法无明文不为罪。 19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鲁道夫?耶林《罗马法的精神》——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及与各个民族结缘,第一次是通过武力,第二次是通过宗教,而第三次是通过它的法律。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论义务》——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它的部分。 古罗马法学家——所谓正义,主要的不是关于实际规则的对或错。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一次不公正的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

读书笔记高中六篇

读书笔记600字高中【六篇】 【篇一】呐喊读书笔记600字高中 《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 *族生活的 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其实在读完《呐喊》 人们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教育。 我对《呐喊》中的阿Q正传,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阿Q 今发达的21世纪,也几乎没有象啊Q 是空想。 如今,像这样发达的21 昧的国* 区别,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肚子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又加深了理解。 【篇三】《喜福会》读书笔记600字 运的航行,控制不了剧情的发展; ”。君, 是的,母亲最后成为了一只天鹅,拥有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而那根仅留在箱底的天鹅毛,至死也没敢送给女儿,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当爱已无声的时候,我们还能错过什么?打个电话,送个平安,说声妈妈,我爱你! 【篇四】《西游记》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是罗贯中,他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的历尽艰险、斩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这,就是《四大名着》中的《西游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