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课题

结题报告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很大。对此现状,我校语文教研组实施了《初中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的课题研究,并被列为市级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做出如下报告。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应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教会学生确立自主目标;获得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初中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办法,其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研究从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历时将近近一年,分两个阶段进行,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等活动,总结了我校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现状,并研究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由实验教师进行实践,发现新问题,再讨论交流,不断改进,最终得到了一套较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与策略,推荐给老师们使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参与;教学设计;发展性评价

经过了为期不到一年的系统观察和实验研究,课题组完成了课题实验中的各项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下面就课题实验的基本情况作综合报告。

一、研究背景、容及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

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根据我校当前教师教法旧、理念落后和学生学不得法、费时长、收效微的现状,促使教师改进教法,引导学生确立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课题研究。

2、主要研究容:

(1)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

(2)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3)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与培养。

(4)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调控的能力。

(5)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探索。

3、研究意义:(1)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今时代是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面对知识爆炸式的发展和更新周期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口号。按照现代学习论的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型社会中,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自我构建、自我发展。

(2)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那么学生就能有效解决自己的很多问题,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教学质量当然也就能提高。同时,学生会从被动学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得更开心,教师也能从“手把手地教”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指导自主学习,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

二、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简析

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学习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自主参与落实得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础教育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素质教育在学校轰轰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标准是分不开的,教学质量仍是学校工作的唯一重点。

2、教师未能从旧观念中摆脱出来

应该承认,当今教坛上,还有不少教师在潜意识中仍存在“教学教学,我教你学”、“传道授业”、“师道尊严”这些狭隘的传统观念。其主要表现是:教学目标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数,而忽视素质发展的多元建构;教学过程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由媒体到学生,而忽视了课堂教学还需要由学生对教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学任务是单一的——单纯传授知识,狭隘地诠释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热的“学习能力”,其本质上也无非是训练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唯手熟尔”。

3、老师未摸索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门道、掌握适当的方法。

现在,许多教师都希望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尝试,希望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缺乏具体指导和系统、有效方法的情况下,往往收效甚微:讲少了,既怕被批为放羊式,又怕学生不懂,应付不了考试;讲多了,则被告知“方法旧”、“满堂灌”,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初衷。可以说,许多老师都无法掌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总是感到有心无力、事倍功半。

三、课堂教学的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涵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大部分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关注知识与技能、关注学习成绩;而应关注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的人的发展。当前,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如何将新课程中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动呢?下面我就课堂教学实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涵谈谈我们的认识。

1、对“课堂教学的实质”应该有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巴班斯基),是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场所,也是不同时代教学改革的核心容。美国教育学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参与是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条件,也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且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的涵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而不是单纯记忆、复制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容,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

(一)、彻底改变“师主”的课堂教学机制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对话、展示、讨论、探究等,忙个不停,很难看到学生无事不主动学习的状态,而是学生主体性明显提高。“师主”迹象明显淡化;二是课堂强化教师课堂的主导作用,还课堂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扮演着一种全新的角色——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1、以目标指导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准备。搞好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讲新课前,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的和任务,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以语文阅读课为例:(1)、了解作者,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阅读课文;(3)、初读课文,感知基本容;(4)、理清思路,分析结构层次;(5)、初步感悟,领会文章的主题;(6)、写出个人读后的感言。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就抓住了听课的主动权,才能抓住听课重点、难点、疑点,轻松掌握所学的新课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落实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二)、建立自主学习的评价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认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都具有个别的、有潜在价值的思维个性,都存在着经过自主努力达到掌握的学习潜能,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蕴藏着日后走向发展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以一试卷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单一的做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1、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论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已被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单指结果。只有关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传统的评价中,往往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对活动过程很少关注。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如何获得答案,却无任何要求,实际上是把学生获得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等对学生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都被摈弃于评价的视野之外。这种做法

会不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乐趣的深刻体验,进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这种做法也使得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失去了一个良好的依据。

2、既关注知识,也重视方法

叶圣认为:“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新课程中提出关注“过程与方法”。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教学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关注知识,更主要的关注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所以我们的老师能善于结合日常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细水长流地加以评价引导;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习以为常,使之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3、既关注能力,也重视情感

新课程将学生的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评价要向情感目标延伸,即关注学生的状态、反应,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局面中走出来,在学习中焕发新的生命。每一个赏识的目光、每一句鼓励的语言,都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良好的学习心境,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既关注终结评价,也重视形成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优劣程度,并以分等鉴定为标志;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是考官,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师生难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学习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过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它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朗读情况我们就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这个学生

每次朗读后,老师、同学都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后,老师采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对该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出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三)、在教学设计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容。什么是学科教学设计?周庆元同志认为:“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学科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学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学科教学的整体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而“学科课堂教学设计”则偏重于学科课每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策划。

1、吃透教材,找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生长点”

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必须有透彻的理解,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我们要了解语文学科知识,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课本上体现出来的知识点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除此之外,了解语文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即问题情境。许多教师只会教教材而不会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找不到生长点。一个教师如果只会教,甚至只会按课本顺序讲一遍课本容,举一些课本和教参上的例子,而不会结合学生的实际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不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会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没有了交流、互动,课程的动态生成就成为一句空话。可以说: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好。

2、目标的确立、练习的设计要留有余地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当处理意外问题,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备课环节,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从教材特点、

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3、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师生问答的环节里,学生基本是被动地接受,所以老师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要知道,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大凡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参与率高、参与度深、参与面广。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在实施时保证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时的三分之二,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讨论、评价。

五、课题研究效果与存在问题

(一)、效果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开展研究以来,教师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开展,形成气氛轻松活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自主开放、凸显个性的生动课堂,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了,兴趣更高了,参与意识很强,学习方式也更加多样了,学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学生自信心增强,自主参与学习

如果有人问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以来,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们可以一口气回答:“学生的胆子大了,变得自信了,敢提问题了,而且问题特别多;课堂上,他们显得特别活跃,好像眼睛特别亮;学生变得聪明又能干,有了课前预习和学习资源包,他们有备而来,总是能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讨论问题,大胆地进行质疑;过去上课,学生主要是听,现在,学生要想、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