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

12-1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
12-1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

《品边塞诗篇感家国情怀——边塞诗歌赏析》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自古有云:大漠孤烟,长风冷月。那是战士厮杀的战场,那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能够引领学生去吟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相信一定会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由此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品边塞诗篇感家国情怀——边塞诗歌赏析

学生情况:授课对象正处于初三备考的重要复习阶段,但是此时也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紧密关系,有助于学生内动力的强化。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与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重点:

对边塞诗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的内涵,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受到熏陶感染。

教学设计特点分析

1、将教材上诗歌进行了归纳整合,选取了“品边塞诗歌感家国情怀——边塞诗歌赏析”的主题,此主题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而在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双主原则,它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4、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与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朗读感悟研究讨论展示评价

教学手段:导学案及相关资料 ppt mp3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基本特点,对边塞诗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通过自读、朗读和研讨等方式感悟、分析边塞诗特有的情境魅力;

3.深刻认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紧密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学常识

(课前播放歌曲《精忠报国》,渲染危急形式下的战场氛围,为“家国情怀”做铺垫)

1.千古边塞诗浓浓家国情(导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同学们,自古有云:大漠孤烟,长风冷月。那是战士厮杀的战场,那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自古以来,一条条保家卫国、守边戍疆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牺牲,也充满了荣光。在今天的课上,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再一次来传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

2. 边塞诗简介: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篇章不但是中华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二、学习活动

任务一:品边塞诗歌探赏析方法

1、朗读《使至塞上》

2. 研究与讨论: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称赞这首诗是“千古壮观”呢?

(1)找出诗中所涉及的意象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2)说说诗中的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征蓬——漂泊无依归雁——孤寂落寞(引导学生理解颈联是诗人在个人荣辱的小圈子里打转。)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阔大的境界

(引导学生理解颔联中景物的纯净给诗人震撼人心的力量,个人的失意在如此的大漠雄浑景象中已然烟消云散)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可补充: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3. 总结归纳鉴赏诗歌的方法找出意象——感受氛围——体悟情怀

任务二:绘边塞风物解文化现象 1.学生完成习题并进行展示

中考连接:(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密云区期末试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词的上片一个“异”字概括了边塞风光。请你描绘这幅奇异的画面。(3分)

答:对“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理解正确、想象合理即可。

2.讨论探究:

(1)教师引领学生结合学过的边塞诗歌归纳总结边塞诗常用的意象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雨雪、

风沙、碎石。

战事:铁骑、斗兵、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

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金

山、天山、阴山、受降城、长城、玉门关、榆关、瀚海、雪海、狼山、蓟北、边庭、边城、沙场、车师、关山、关西、安西、阳关、萧关、凉州、青海、金河、居延、楼兰、单于。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2)边塞诗歌意象的特点:①鲜明的边地风貌

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黄河②浓郁的汉代情结

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不仅如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等, 汉代英雄先国后家的伟大家国情怀,已经超越时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代诗人们渴望与汉代英雄们一样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这种情结既有强烈的现实感,也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还有浓重的文化情怀。它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消磨黯淡,而是历久弥新。家国情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3)探究分析意象在诗歌作品中的作用:

(教师明确:《尚书》有言“诗言志”,王国维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意象存在的意义就是更好的营造氛围,从而更加浓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怀。)

(4)《渔家傲秋思》要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视野比一般诗人更辽阔,格局也更宽广因为他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与西夏的边境上镇守了四年。他看到了底层士兵的辛苦,所以这里有“征夫泪”,可也有“将军白发”,统帅不仅要在军事上绞尽脑汁与对手斗智斗勇,更有用政治手段还边塞一个和平。虽然辛苦,虽然苍凉,虽然只能用“浊酒一杯”来消磨心中的思乡之情,但边关未宁,烽火未熄,当然绝不会考虑回家。这份秋思是统帅的惆怅,也是士兵的忧伤;是个人的苦闷,更是家国的情怀。

任务三:感战场氛围悟家国情怀

1.赏析《雁门太守行》中战况惨烈是如何描写的。

2.研究与讨论:

(1)分析是什么力量使戍边将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

(2)结合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说说你应该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与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吟诵、赏析了一首首令人激荡、慷慨激昂的边塞诗篇,自古以来,就有‘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古训。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奋斗!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评价及反思

这节课我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古代边塞诗歌中所蕴含的的家国情怀,探究边塞诗歌所特有的意象以及特点,引领学生在诵读中提升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除此之外,学生描绘脑海中的画面,有助于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而且学生也喜欢这个环节,他们渴望展示自己。但是最为重要的是,我引领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成功引领学生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中汲取了民族文化智慧,受到了熏陶感染。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