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案例

设计与案例
设计与案例

第一讲习题

1.数学教学设计过程一般是怎样的?

答:通常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比如,钻研课程标准等教学指导书籍,以明确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经验或者广泛涉猎数学教育的杂志和网站,以了解与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等等。然后,教师要针对实际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构思和酝酿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方案。最后,准备好所需的教具或计算机课件等辅助教学的材料,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这堂课的设计方案。

2.数学教师的哪些知识对其教学设计有直接的影响?

答:主要有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科课程知识、学生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目的知识这六个方面。

3.“数学学科内容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各指什么?区别在哪里?

答:“数学学科内容知识”指教师具备的数学知识,它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教师不仅要知道某学科的知识结构、知识组织的原则,还要知道这一学科探究知识的方法。教师要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通晓数学的难点、重点问题,应该对他所教的内容及其互相联系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所特有的知识,它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材料进行教学法加工,用易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知识,简单通俗地说就是如何把别人尽快教会的知识。显然,概念、公式、定理是“数学内容知识”,如何解释概念、公式、定理让学生容易明白或接受,这是“学科教学知识”。开展教学,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数学内容知识”,但还不够,为了使学生容易明白,教师要对学科内容进行教学法改造,为此,教师要懂得学习某一知识的关键是什么,有多少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呈现这一知识,哪一种适合哪种层次、知识背景的学生等“学科教学知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讲习题

数学内容的教学分析角度有哪些?读一读案例“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对学生学习的把握这个角度,分析一下该教师的教学设计。

答:对数学内容作教学分析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一是从数学内容的角度去分析,二是对数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分析。

对数学内容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具体来说有四项任务:区分学习结果类型(数学事实、概念、原理、问题解决、思想方法、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学习形式类型(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分解学习任务,了解这一内容的一般认知过程、教学难点和突破困难的关键点。

这节课有两个教学任务:(1)得出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判定法则;(2)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如何画出三角形。这两个任务对于小学生不要求证明,但强调学生自己通过操作发现、归纳,辅以适当水平的说理。因此学习结果类型是数学原理或者说数学命题、问题解决、思想方法、技能、和态度,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上述各方面都有设计,如作图技能,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用圆规和直尺画出三角形,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待解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先通过试误的方法去尝试解决,发现这样效率低下,观察和反思那些不成功的尝试,学生容易发现图上有两个“隐形的圆”,加上老师的提示“用什么工具

可以很快地画好呢?”容易想到用圆规找出这两个圆的交点即为所求。其间涉及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用集合思想思考问题的方法、作图技能本身和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态度。学习是并列结合学习,将要学习的这两个新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三角形概念在从属关系上是并列的,所以,学习过程中虽然与三角形概念有关,但是可利用的成分不多,所以要针对本课新内容提供新的丰富的材料,如供判断的三条线段的各种长度搭配。关于分解学习任务,第一个任务能否围成比较直观,所以老师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怎样让以为自己都会都懂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陷上,从而纠正、完善自己对新学命题的陈述。这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第二个教学任务如何让学生想到使用交规法是一个难点,教师采用将学生试误结果实物投影的办法和教师适时提示选用什么工具的办法,克服这一难点,效果还是很好的。这节课还有一个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想到在围成三角形的条件中要使用“任意”,该教师通过板书学生不合适的归纳,反问“你们都是这个意思吗?”,“将15,11,4中的4改为多长就可以围成了?”“这样的线段有多少条?你能用一句话表示所有这样的线段吗?”“是吗,你们大家都同意吗?”“现在你们还这样认为吗?为什么?”虽然只是为了得出“任意”二字,但是老师不惜花费很多时间通过质疑、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想必学生印象一定深刻。

第三讲习题

阅读潘小明案例“分数除以整数”,你认为文中案例1与案例2的两位教师教学前在设定教学目标方面有着怎样的区别?

答:案例1的老师实际上是把教学的目标定在“会计算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技能上,所以,当个别学生会了,其他学生经过示范也知道了运算法则后,该教师就认为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巩固外没什么可教了。即课前该教师很有可能未对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认真思考设计。正因为他自己没有很好准备,所以只好凭借教师权威,安排学生练习了事。

案例2的老师不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数除以整数的技能,从他在课上至始至终强调学生不拘一格说出自己的算理可以看出,该教师课前就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三方面都有思考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的各种计算方法得以展示,接着是进一步在师生集体对话中说明、弄清各种算法的算理。之后,再进一步,讨论各种算法的适用性,让学生之间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加深对各种算法的认识,在比较中鉴别方法适用的场合。从对课堂教学的描述来看,这样的集体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理能力,也了解到了不同于自己的其他同学的思维,开拓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增强了一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由于期间的对话主要在学生之间进行,所以这样的教学过程会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使用的语言,辅之以教师的点拨、追问,会启发和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案例二中有生动的示范。

第四讲习题

在用概念形成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时,从具体事例中抽取概念的本质属性非常重要。请以一个数学概念教学为例,说明如何突出与概念本质属性相关的信息,克服无关信息的干扰。

答:我们把某一概念反映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叫做这个概念的内涵,把适合于该概念的所有对象的范围称为这个概念的外延。通常说,给概念下定义,就是揭示其内涵或外延。用概念形成方法教学概念关键是要呈现体现内涵的丰富实例,在这些实例中,本质属性反复出现,但非本质的属性只在个别实

例中出现,这样便于学生从实例中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内涵)。

这里举一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课作为例子。这位老师一上课,先复习对顶角与邻补角,并复习对顶角与邻补角的共同特点(有公共顶点)。再添加一直线,形成“三线八角”图。

然后介绍截线和被截线,说明今天将要研究的是“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中“两角”和“三线”的位置关系,将六幅图分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将六幅图分为3组,并归纳出每组两幅图中两角的共同特点,形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概念。

接着,练习如何找截线:

强调找截线的方法是找两角的公共边所在直线。

接下来,老师要求学生运用概念在基本图形和更难的变式图形中判别(找)三类角,并要先指出截线。

师生一起归纳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步骤:(1)先找截线

(2)再看位置特征。

再在较复杂的背景中辨析、寻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探

究:三角形ABC中,AB、AC被直线DE所截,图中共有多少对内错角?

该教师给出六幅图,让学生把有共同特征的角分在同一组,再归纳它们的共

同特征,得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虽然概念的内涵在给出概念之

前已观察得到,但在概念给出之后继续通过变式训练逐渐明晰化。教师选择的从

简单到复杂,从标准图形到非标准图形,从直线组成的图形到有射线到有线段组

成的图形,突出了与概念本质属性相关的信息,克服无关信息的干扰,对学生概

念形成是有益的。

第五讲习题

阅读潘小明案例“比公式更重要的是数学方法------“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这里既有概念教学也有公式教学,体会为什么他说比公式更重要的是数学方法?他又是如何落实到教学中的?

答:这节课,周长概念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是两个主要教学内容。3个设计的确比较专注于计算公式的获得与理解,但在为什么要学周长,一般平面图形有没有周长,如何求周长这些更为基本的问题上没有涉及,感觉教学还是比较看重学习和继承知识本身,对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容在数学方法和情感态度上的发展考虑不够。其实,学生离开学校,将来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直接使用的在中小学学到的数学知识是很少的,大量使用的是数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公式背后的思想方法,公式的价值在哪里等等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方案的话,既要注意到学生

主动学习知识,又要将学生的学习放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下,不脱离知识本身但又不拘泥于知识本身,把周长概念的本质和计算周长的通法突显出来。我们还是要防范数学知识教学的常见病:(1)没有形成基础,强加于人;(2)对使用的条件印象模糊,不会应用;(3)死背概念和定理的表述,不抓实质,理解不深,无法对付变化。

第六讲习题

联系马明“从解题引出的思索”,谈谈解题设计的注意点

第七讲习题

请撰写与分析一个案例,说明教师创设的情境对学生学习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节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初中生物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第一节,意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其中包括探讨人口增长趋势和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从而为后续的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打好基础。 本节知识面较广,知识量较多,与人类生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内容学生也很感兴趣,环境保护是个热门话题,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认同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目前世界乃至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我国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层度和保护我们的家园的一些要求和方法都不是很清楚;对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有所耳闻,但也存在一些迷惑和顾虑,他们对保护环境意义和具体措施都不是很了解。 3教学策略 通过丰富的的图片使学生对“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了解,知道“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例,对环境保护有了感性的认识和了解。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层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小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在观看视频、分析表格中学会思考,学会小组分工、合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4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运用数学分析和推算的方法,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2)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3)利用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多方面的影响。 (4)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2)通过小组收集资料,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3)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活动进行讨论,体验进行科学决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影响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5重点难点 (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2)认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6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及分配工作,各组通过各个渠道查找相关信息。 2.多媒体课件。 7教学过程 7.1 第一学时 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小学教学案例范文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

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 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 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1)“ 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 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3)“ 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案例二】 杨帆同学是一个安安静静、其貌不扬的小姑娘,在班里不显山不显水,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案例分析 一、案例情况 2003年12月8日上午第四节课,某小学一年级(1)班学生在没 有教师在场的情况下做作业。教师在上课前曾到教室给该班学生布 置作业,并让各小组组长维持纪律。7岁的陈某在写作业时,多次 与同桌说话。陈某所在小组组长郭某(7岁)便拿起课本击打陈某的 头部数下,致使陈某当场昏倒在地。事故发生后,学校立即派人把 陈某送往医院,经诊断为癫痫病(击打行为系诱发因素)。陈某住院 45天,其间花去医疗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各项费用共计7600元。后因赔偿问题未达成协议,陈某将学校和郭某及监护人诉至法院。 二、案例分析 1、根据《教师法》第7条规定,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 教学的改革和实验。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但这是一种职权,只 能依法行使而不能随意转让。教师在上课期间不到课堂维持秩序, 应告知学校安排其他教师代管班级,而不能将管理学生的职责交给 未成年的班干部(案例中的郭某),其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教育 要求的。 2、《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 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四)学校组织学 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3、所以学校应对教师疏于管理、安排未成年班干部(郭某) 你不对!球是要从上面传的! 实况记录: 体育活动课上,看着放在地上的五颜六色的皮球,孩子们立刻显得格外兴奋、激动。让他们安静后,我就与孩子们共同讨论皮球可 以怎么玩?多数孩子提出皮球可以滚。然后我让幼儿以自己的方法玩

球。自己在一旁观察他们是怎么玩的。一段时间后,我集中了幼儿,这时我赶紧抛出这节课的活动内容及要求:“今天我们都是去参加 运动会的运动员,我们参加的项目叫《皮球快快跑》,是来比赛传 球!当老师拍手的时候,你们开始从头上一个一个传球,老师手一停,球在谁的手里,谁就要表演双手交替拍球,听明白了吗?”游戏在大 家的兴致勃勃中热烈的展开了。突然,韩成凯和袁野竟大声地吵了 起来,“韩成凯,你不对!老师说了球是要从上面传的!你不对!”于是,我马上暂停游戏,我示意让韩成凯传一次让我看看,原来,韩 成凯的手是举起来了,可能由于是怕老师突然之间停止拍手而球留 在手里,于是韩成凯就迫不及待地想把球传过去,再者可能是因为 韩成凯人高马大的缘故,把手举过头顶会觉得太高,所以导致动作 不是很标准。我轻轻地拍了拍两个孩子的小脑袋,说:“你们是怕 老师停止拍手停了球留在自己手里要表演节目吧?其实老师会拍一段 时间的,不会那么快停下,所以不用紧张,好吗?另外,老师今天给 拿到球的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哦!一会你们就会知道是什么好礼 物了。”经过解说之后,孩子们再也不怕接到球,传的时候不着急了,动作也标准了,韩成凯也传的又稳又准确! 分析与思考: 皮球是幼儿既熟悉又喜欢的玩具之一,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玩具,却蕴涵了很多的知识。我班的孩子尤爱玩球,在上这一节体育课时,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的确很喜欢滚球,但是几个小朋友手部 的肌肉力量较弱,两臂用力不够均匀,控制球滚动方向的能力较差。后来当孩子们拿到皮球时,有滚着玩的、有抱着扔的、有向上抛的、有用脚踢的、还有个别干脆抱着不放手的。如何利用皮球发展我班 孩子们的运动技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呢?后来我设计了一个《皮球快快跑》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 提高了孩子们动作的协调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传球仅仅是玩球方法中的一个玩法而已,老师应做一个 有心人,玩球的花样是百变的,鼓励幼儿探索各种玩球的方法,然后把孩子零散的玩球经验借助集体活动辐射给全班幼儿,把幼儿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设计简述: 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都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并以交际法语言教学为理论依据。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发现语言规则并创造性地活用这些规则的过程,任何人类语言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著名语言学家布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首先要努力创设真实自然的社会语言情景。不仅要借助手式、动作、表情、实物、图片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贴近教材内容的直观情景,而且要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描述创设言语情景。在本堂课的设计中也是充分体现了这点。在教授有关疾病的单词时,我就借助绷带,通过绷带绑的不同位置来解决单词。某些绷带无法表示的疾病如cough,cold等就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来展示。其次,交际法教学强调“以任务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实践,要求根据显示生活中对英语的实际需求,模拟各种生活语境,情境,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机会,它注重的不仅是语言在形式,语法上的准确性,更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可行性,交际的技巧性,以及训练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应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堂课中,为了训练目标语言,我设置了各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来操练目标语言,并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模拟看病的过程,让学生在交际的同时,体验生活。通过这个活动,把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使课堂变为一种具体的社会交往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交际过程。这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交际法教学让学生参与,有时伴有情景或模拟场景,这样让学生更能贴近生活,学生成了主角,自然而然地他们就对英语感兴趣,把学英语当作一种乐趣。 2、教材分析:

我的教育案例

我的教育案例 陕西商丹高新学校陈娟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更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芸芸众生,沧海一粟,我也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自参加工作十载来,为了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成长,在教育生涯中兢兢业业,以良好的师德书写着我的教育故事。教书育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2008年从教至今,我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书写着我的师德教育故事。 奖状成家里唯一的装饰品 时间倒流到2012年12月,吴美刚是砚池河镇九年制学校初一的一名学生,家住砚池河镇的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向来品学兼优的他,可突然有一天,我却发现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偶尔还会发呆,我感觉自己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过一番调查,我才从班主任刘老师那里知道了这个孩子家里的具体情况:父亲忠厚老实,母亲多重残疾,常年卧床,年近六旬的大伯也患有重病,他们一家四口人生活在三间土坯房里,家境极其贫寒,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没过几天,事态还在恶化:孩子提出退学的想法。班主任刘老师知道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告诉了张校长,几番询问,吴美刚才口出真言:“自己挫学回家是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听了这些话后,我们几个代课老师轮番给孩子做思想工作,几经口舌,孩子终于打消了退学的念头,但提

出了想回家看看的想法。在张校长的建议下,我们一行六人准备去家访。 我们冒着鹅毛大雪,翻山越岭,提着一些生活必需品,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吴美刚的家。进了家门,我被眼前的情景惊愕了:这是一座三间的老式土坯房,吴美刚一家四口就住在这里。房屋因为年久失修,墙壁都变得漆黑了。在光线稍好的堂屋里堆放着土豆和一筐白菜,吴美刚说这是他们冬天的唯一的蔬菜。因为房子太小,吴美刚就直接住在了厨房里。在紧挨床铺的墙上,贴满了吴美刚在学校获得的奖状,这半面墙的奖状也成了这个家里唯一的装饰品。看到这里,我的泪花在眼眶里打转,突然感觉揪心得疼:真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贫困的家庭,看起来开朗阳光的孩子还背负着这么沉重的负担。 孩子把我们领到了他的“卧室“,这其实根本算不上卧室。吴美刚的卧室里床铺和灶台相邻,灶台上有两个大锅,一个锅里放着没有清洗的碗筷,一个锅里放着煮给猪吃的猪食。看着这些,吴美刚没有休息,赶紧脱下棉袄穿着一件薄秋衣,迅速地洗起了碗筷。吴美刚说他们家里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种地和板栗收入,一年下来也就2000余元。看着如此懂事的孩子,我不禁发出感叹:有生如此,老师何求?可此时我早已泣不成声,其他同事的眼睛里也闪烁着泪珠。 此情此景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感动,当时我就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其他同行的老师也纷纷慷慨解囊,吴美刚却再三推辞,最后在我们的再三劝说下,孩子才流着泪收下了钱,还连连说:“我以后有能力了会把钱还给老师的。”我们在吴美刚的家里停留了半天,

48篇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例谈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 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学习者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往往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例或一个事件),通过学习者独立分析或相互讨论,来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上海市一位青年教师曾写过一篇《走近语文教学的艺术殿堂》,其中写到在一次作文讲评课上,让一个男生上讲台朗读,结果这位略有口吃的同学遭到了哄笑。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然而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一个男孩难道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吗?不,绝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大家都趴在桌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讲台站定,同学们也

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的背后传来了轻巧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了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案例分析并不注重“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更注重学习者的思考与分析过程。) 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师教育理论学习 案例是学校问题解决的源泉。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当前教育理论界风行的"浅入浅出"、急功利近,"深入深出"、食洋不犯"浅入深出"、故弄玄虚,以及刻意包装、虚假宣传、浮躁肤浅的不良风气,课题组鲜明地提出,要"深入浅出",返朴归真,坚持深入学校实际,研究现实问题,脚踏实地做学问。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教育实验研究设计案例

欢迎共阅 教育实验研究设计案例 例1:小学生运算思维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大心理学林崇德教授) 研究假设:从小学生运算思维品质入手,通过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 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减轻学生的负担。 研究问题: 小学生在数学运算过程中 (1)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 处理11种 处理例研究问题: (1)从发展教师自我概念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2)探讨角色改变、摄像自我评价、现场指导三种方法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教师课堂能力的不同维度及其发展速度研究 (4)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关系。 实验处理:对实验组进行干预训练。 (1)角色改变。教师参与科研,方法是:(a )专家提供6次关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讲座并组织讨论。(b )每学期承担2次观摩教学课。(c )参与学生测验的数据处理。(d )每一实验老师设计并进行一项教育实验,写出研究报告。 (2)摄像自我评价(上课录像进行自我评价)。

欢迎共阅 (3)现场指导。研究者尽可能多地提供不同类型的课堂行为模式供实验老师选择,帮助确定目标,教给一定策略,激发动机,增强自信心。 取样: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初中数学女教师18人。平均年龄为39.9岁,平均教龄为19年,学历都是大学本科。 所教班的学生数:实验组教师10人,学生442人(其中男220人,女222人),控制组教师8人,学生428人(其中男200人,女228人)。 因变量的操作定义(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测定): (1)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量表。包括三个测验:主体自我、镜像自我、理想自我。每个分测验四个维度:身体自我、社会自握、能力自我和人格自我。 (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测验。包括: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 另外,以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测验(20题)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问卷(20题)作为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

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

三种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黄晖 (一)概述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识字4》是一首韵文,描写夏天的动物特点。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扩展阅读以及网上作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20个生字;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能够借助拼音比较准确地朗读6-8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的大意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留言板描写夏天、描写动物或改编儿歌进行创新写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能够说出形声的构字方法,能掌握根据构字方法拓展生字及正确认读拓展出来的生字的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说出韵文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动物的喜爱。 (三)学生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一(5)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

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 教学资源和工具 ·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网络留言板 (六)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巩固生字,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扩展识字。 第二阶段:学习课文,通过范读、引读、自读、赏读,体会韵文的语言美。 第三阶段:自主探索学习课文。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进入老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进行扩展阅读的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五阶段:启发学生,再创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模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明得了36分,你知道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明投进了x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E事业部顶面图 HE事业部的建筑构造形式更加丰富,运用曲线与拐角打造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形式。 HE事业部平面图 建筑构造形式的改变在带动空间流动方向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室内陈设布置的形式。使展品脱离死板的摆放展示,赋予其流动的美感。 HI事业部顶面图 HI事业部的空间表达更为简单,以纵横的空间流通方式将视点集中于中部展台,突出展品。

HI事业部平面图 HS事业部顶面图 HS事业部以整体的开敞形式来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将部分隔断放入整体的空间形态中来划分区域的界限,将不同风格展品从中总体中分割出来,达到展品与区域的统一,区域与整体空间的统一。 办公区入口1 办公区入口1运用实体性分割进行空间划分,将字母形式的镂空空间隔断运用到空间划分中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与趣味性。 采用简单的美式装饰风格,运用木质材料的暖色调与铁艺吊灯的暖色灯光来调和白色的冰冷感,增加空间美感,使办公空间更加温馨和谐。 木质的镂空吊顶与前台的公司LOGO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更加强调了空间的形式美感。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的教育经验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幼师对幼儿的教育会影响他们的成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篇一 —让我们牵手,一起走进孩子的世界 案例产生的背景: 当前,我国幼教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时代要求幼儿教育的目的应由只对幼儿传授知识技巧转向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上来。然而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它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班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生活上得到了父母的关注,物质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教育得法;成才率会很高,否则适得其反。幼儿不仅要有一个充实的物质环境,更需要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家长工作中,积极从情感入手,主动与家长联系,真心、真实的去帮助家长解决教育上的难题,共同关心孩子的进步与成长,达到同步教育。案例实录: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李佳妮,天真、活波、可爱。有一天,她神情忧郁,不爱吃饭,不想参加游戏。当我蹲下去,同情的问她的时候,

她的大眼睛回避了我的目光。我说:"好朋友,看到你的这个样子,我的心里好难过。你有什么困难,请告诉我,我会帮助你的"。她"哇"一声扑进了我的怀里:"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不要我了。""不会的,老师来帮助你"。我安慰她。 晚上,我和她的母亲谈了很久,她泪流满面。我帮助他,分析它们之间的"战争",只是一些琐事的积累和误会。我说:想想你们恋爱的情景,希望你冷静一下,重新开始。由于你们的争吵,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创伤,孩子会因为你们的不和睦而变得郁郁寡欢"。我又说:"只要佳妮在我班一天,我就要为孩子负责,因为我实在不忍心看孩子那张痛苦的小脸"。事后,我又劝孩子的父亲,要他学会体贴妻子,关心孩子,担负起做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用心观察佳妮父母的情况,随时做一些工作。为此我设计了两次联谊活动——"全家长"节目。通过这个节目,使佳妮父母深受感动,关系有了很的大好转。"五一"前我问佳妮:"老师一看见你那快乐的小脸,就知道爸爸妈妈和好了,是吗?"她说"爸爸外出打工了,不在家。爸爸打电话给妈妈,说妈妈过生日时,爸爸要送她一条漂亮的项链。"噢,多么真切的希望和灿烂的笑容呀!儿童节后,佳妮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到我的身边说:"爸爸、妈妈带我去儿童游乐场玩了。"那神情令我无限的欣慰和轻松。我为又一个家庭恢复了往日的温馨,为又一个小朋友绽开了笑脸而高兴。 之后,我又在班级举行了绘画比赛,题目是: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和五颜六色的画笔绘出了一幅幅精彩的图画。他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35min) 他看到女排队员们时想起9月29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2019年女排 世界杯赛第三阶段A组循环赛比赛中,中国队以3比0战胜阿根廷队,取得十 一连胜,成功卫冕。 视频播放:《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中国队和阿根廷队3比0获胜画 面。 设置问题: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以3;0战胜阿根廷,在这场比赛 中,中国和阿根廷是一种什么关系很好,是竞争对手是对立的,但如果没有了 其中任何一方,这场排球赛还能打得下去吗这说明他们还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上我们就叫矛盾。 (一)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含义: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过渡: 十一假期的二三四这几天,小明同学想把学习中的薄弱点再强化 一下,尤其是一些像哲学这样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所以向他姐姐求助, 姐姐也非常有耐心的给他讲解了一些原理。这一天的姐弟的教学活动中,有过 两个人非常有默契,快乐的地方,也有意见不合,吵过架的地方,姐姐:你怎么 这么笨,这么点小问题还不懂,还做错。弟弟:你没有教我这个呀,我哪知道等 等,虽然学习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到每天晚上有了那么多的收获,两个人都很开 心。这几天就在欢乐和痛苦中度过了。(配相关图片) 教师联系两个国家女排在比赛时“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概念分 析,并请几位同学介绍说明自己想到的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事例。 学生结合生活与学习提出例子,教与学、黑与白、好与坏、善与恶等等。 教师结合学生的举例加以点拨: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 的概念混淆。 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 而哲学上指的是矛盾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即对立统一,那么根据小明同学和女排的例子,让我们来概括一 下什么是矛盾的对立的属性和斗争的属性。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 势。两层含义: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 转化。通过以高二学生的十一假期生活为线索,结合时政热点和一些生活事例,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与参与度。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素质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今最时髦的教育术语,什么是素质教育?具体怎样实施素质教育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教师最大的难题。而且有时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能力,还要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所以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部分知识历来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里,涉及面很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有两大性质的企业封建性官僚企业和具有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所以内容很多,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难处理的部分。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讨论赛: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样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共同学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部分内容,本节内容比较复杂,经济术语多,专业性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有哪些表现,进一步思考导致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有哪些,变动对中国产生了那些影响等。 学生开始认真的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前两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到最后谈影响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争先恐后的谈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的很好。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就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正要进行分组讨论时,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话:“老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哗的也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涉及到必修一的一部分内容,而且也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的,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我呢,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但大家手头的资料是有限的,只能先从书本中找到甲午战争这一节的内容,找到了清政府的强大的海军力量如何在甲午战争中洋务运动失败,特别是威海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看了之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不过他们最起码懂了两点:知道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海军力量覆没了,知道了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妥协退让,学生的表情是义愤填膺的,大骂李鸿章妥协卖国,看到学生的激动情绪,我也深受感染,我说:“同学们,这就是大清的水师,这就是大清的腐败,更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和悲哀,即使我们进行了奋力的抵抗,最终也无法阻挡资本主义国家铁蹄的践踏,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不变革中国的落后体制,而是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不能让国家富强的,不实现民族的独立,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国家的强国梦。”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90以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中的宠儿,他们根本不懂的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更不屑一顾,这同样也是民族的悲哀。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到,属于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