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3)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二

重点词语解释

(1)是日更定矣(这;初更以后晚八点左右;止停)

(2)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通“桡”撑;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3)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酒杯)

(6)上下一白(全白)

(7)及下船(等到)

(8)与余舟一芥(小草)

(9)客此(客居)

(10)舟子喃喃曰(船夫)通假字。余挐一小舟(”通“桡”撑船)

一词多义

(1)是(2)更(3)一(4)白(5)焉(6)别

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1)余(2)强(3)白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3)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

(4)上下一白(数词作副词全都)

重点句子默写

(1)文中正面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江雪》中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相呼应的诗句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与本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意境相近。

(4)《湖心亭看雪》开头交代游西湖环境的句子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5)含蓄地表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

都消失了。

(2)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个性落拓不羁专喜游山玩水。明朝灭亡后披发入山安贫为文。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一、课内阅读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多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这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6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做铺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与后来“舟中人两三粒”中“两三”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6分)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6分)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举目皆白的景象。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6分)

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文中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6分)

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疾态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二、比较阅读

【甲】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张岱《湖心亭看雪》

下列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6分)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翻译下列句子。(6分)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6分)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

(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6分)

甲诗乙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6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以上诗文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三、课外阅读西湖游记袁宏道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寺名在西湖东北岸上。②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③如绫:形容极细软平滑。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高耸的样子)(2)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划船)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春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才一抬头已经不知不觉如痴如醉。

(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作者描写西湖美景抓住了哪些景物?是怎样进行描写的?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分)

选取了山、春花、和风、湖水等景物进行描写描写时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比喻直接描写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还有侧面描写如写自己的感受:“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写出了西湖春光无限的风情表达了作者被西湖优美的风景深深迷醉的感情。作者写西湖的桃花——“花光如颊”。请你再写出一句描绘桃花的诗句。(6分)

示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附译文: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春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才一抬头已经不知不觉如痴如醉。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三

一、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四

1、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2、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3、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知识考点梳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 本文是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知识点(一) 春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朗润.yùn 水涨.zhǎng 嫩.nan 宛.wǎn转应和.ha 撑.chēng伞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niàng) 酝酿鸟(cháo) 巢披(su ō) 蓑戴(lì) 笠抖(sǒu) 擞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卖弄:炫耀。 (2)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贬的。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

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暖和.huo 着.zhu?落一髻.jì白花镶.xiāng 宽敞.chǎng 贮.zhù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2)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晴朗无云。 (3) 设若.. 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设若:假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第13课山中访友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栀zhī子湛zhàn蓝犬吠fai 津jīn津乐道禅chán心 2.解释下列词语。 (1)唱和:指歌唱时此唱彼和,互相呼应。 (2)玄奥:玄秘深奥。 (3)德高望重:道德高,名望重。 (4)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你好,瀑布大哥! 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山中访友》的作者是李汉荣。第14课秋天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伐木声丁.丁zhēng 鳊.biān鱼乌桕.jiù寥.liáo阔枯涸.h? 清洌.lia 梦寐.mai 2.解释下列词语。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课文翻译: 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去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沸腾。(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我(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感知阁: 1.这是一篇游记,请你说说本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及金陵二人事件:看雪 2.请从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字来评价张岱。如何理解“痴”? 答;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3.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答:“痴行”(1)“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是日更定”(3)“独往湖心亭看雪”;“痴景”,白描的手法写景,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4.你能找出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吗?并运用想像加以描绘。 景物描写: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描绘:(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等有何作用? 答:开头三句话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时间和背景。交代事件以示不忘故国之意。同时,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为读者呈现出一派萧杀的冷寂景象。 6.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这种做法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7.“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作者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别出心裁,在白雪迷蒙的底色上勾勒,一幅湖山夜景图就展示在眼前,充满了诗情画意。对长提、湖心亭、舟和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8.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答:奇: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不顾天寒地冻,醉心于写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9.如何理解“上下一白”?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第一单元》 【第1课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教学内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 全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 简答题(72道) (1).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 (1).答案解析:为了增加赏雪的情趣。 (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 (2).答案解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3).《湖心亭看雪》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答案解析: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 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值年关。(4).品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的妙处。 (4).答案解析: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意同也可) (5).《湖心亭看雪》的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照道理作者应该运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 (5).答案解析:作者用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湖心亭雪后的美好景象,而且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上,而是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意对即可) (6).作者写到眼前之景时,为什么用“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湖心亭”、“小舟”、“舟中人”? (6).答案解析:“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三个词极言事物之小,而这正是为了反衬雪之大,在天地之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7).答案解析:不矛盾。因为“舟子”虽与“相公”同行,但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犹如不存在,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 (8).《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8).答案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的“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 (9).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9).答案解析:独往看雪显情趣,对坐饮酒抒闲情。 (10).《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几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10).答案解析:①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作者写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 ③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顺序。(11).和作者一同前往的不是还有舟子吗,为什么说“独往”呢? (11).答案解析:一道去的舟子,那是生活所使,没有作者那种独特的审美情趣的。 (12).文章最后,舟子说相公和亭上两人“痴”,他们到底“痴”在何处? (12).答案解析:“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 (13).《湖心亭看雪》中,开头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已是清初,而作者却用明代纪年开头,表明了什么? (13).答案解析: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这仍是大明的天下,其中深喻对故国的怀念。 (14).《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14).答案解析:路无行人,天下无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15).《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5).答案解析:表现了作者孤傲高洁,不随波逐流的心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特立独行的个性。 (16).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16).答案解析: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17).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17).答案解析: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18).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这句话应该怎么来翻译呢? (18).答案解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中(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 张岱《湖心亭看雪》佳文的知识点有哪些呢?张岱《湖心亭看雪》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篇课文,也是考试的常考一篇文言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大全整理归纳一简答题(72道) (1).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既然是看雪,但为什么要写与金陵来客一起喝酒呢? (1).答案解析:为了增加赏雪的情趣。(2).《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采用了以小衬大的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2).答案解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3).《湖心亭看雪》文章结尾“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3).答案解析: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在湖心亭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值年关。 (4).品析“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的妙处。(4).答案解析:写出了西湖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意同也可) (5).《湖心亭看雪》的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照道理作者应该运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 (5).答案解析:作者用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湖心亭雪后的美好景象,而且作者并没有只停留在写景上,而是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

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意对即可) (6).作者写到眼前之景时,为什么用“一点”、“一芥”、“两三粒”来形容“湖心亭”、“小舟”、“舟中人”?(6).答案解析:“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三个词极言事物之小,而这正是为了反衬雪之大,在天地之间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 (7).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7).答案解析:不矛盾。因为“舟子”虽与“相公”同行,但由于学识、修养、志趣、个性的不同,他对“相公”的行为不能理解,所以他存在犹如不存在,因此无视“舟子”的存在。(8).《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8).答案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相公的“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9).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9).答案解析:独往看雪显情趣,对坐饮酒抒闲情。(10).《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是哪几句?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的?写景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 (10).答案解析:①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作者写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叫白描。③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描写顺序。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小到大、由远到

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超详)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语音课标要求; 1、了解《汉语拼音方案》; 2、识记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会标写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3、识记3500个常用汉字。 知识回顾: 音节拼音规则: (一)书写字母要规范:1.一律用印刷体小写字母,不可掺杂手写体。2.要安在四线三格上书写字母的规定写字母。3.拼写人名、地名、国名及专有名词时,第一个字母应当大写,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我看了不少鲁迅的作品。 (二)注意有些声母、韵母不能拼写在一起:声母b p m f 能和o 拼,不能和uo 拼。如:bō(波),不能拼成buō (三)注意拼音规则: 韵母"儿"写成"er",用作韵尾时写成"r"。如:儿童(ér tóng),花儿(huār) y、w的使用: 韵母表中i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y 开头。(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w开头。(3)韵母表中ü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也要用y开头。加y后,ü的两点要省去。 使用y、w,主要是为了连写时明确音节的分界,y、w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如:把"大衣"二字连写成dai,就会以为是一个音节。用了y,写成 dayi,音节的分界就分明了。 省写:(1)韵母iou ,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优),ui(威),un(温)。如:牛、归、论(2)ü和n、l 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四)注意标音位置:1.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声调符号应标在元音上。2.如果有两个元音,声调符号就按a,o,e,i,u,ü的顺序标记。3.i,u两个元音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tuī(推),qiú(球)4.调号恰巧标在i的上面,那么i上的小点要省去。5.轻声音节不标调。如:萝卜、桌子标调歌:见了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 (五)注意使用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爱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p í'ǎo(皮袄) 正确拼读字可使用下列方法: 1、语境定音法:分析语境,了解语意,从而推断读音; 2、词性定音法:有些词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 3、记忆积累法:对特殊的,少量的要强行记忆; 4、声旁类推法:据声旁推断读音。 附: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A 1.挨紧āi 2.挨饿受冻ái 3.白皑皑ái 4.狭隘ài 5.不谙水性ān 6.熬菜āo 7.煎熬áo 8.鏖战áo 9.拗断ǎo 10.拗口令ào B 1.纵横捭阖bǎi hé 2.稗官野史bài 3.扳平bān 4.同胞bāo 5. 炮羊肉bāo 6.剥皮bāo 7.薄纸báo 8.并行不悖bèi 9.蓓蕾bèi lěi 10.奔波bō11.投奔bèn 12.迸发bèng 13.包庇bì14.麻痹bì 15.奴颜婢膝bìxī16.刚愎自用bì17.复辟bì18.濒临bīn 19.针砭biān 20.屏气bǐng 21.摒弃 bǐng22.剥削bōxuē23.波涛bō24.菠菜bō25.停泊bó26.淡薄bó27.哺育bǔ C 1.粗糙cāo 2.嘈杂cáo 3.参差cēn cī 4.差错chā 5.偏差chā 6.差距chā 7.搽粉chá 8.猹chá 9.刹那chà10.差遣chāi 11.诌媚chǎn 12.忏悔chàn 13.羼水chàn 14.场院cháng 15.一场雨 cháng 16.赔偿cháng 17.偿佯cháng 18.绰起chāo 19.风驰电掣chè20.瞠目结舌chēng 21.乘机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一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问题 翻译句子 湖上影子,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问题:“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试分析其中妙处。 回答:意境是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银白世界。 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八年级《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复习二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

八年级语文各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战争记忆 第1课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a气阻遏.a 绥.suí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泽东。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za歪转弯抹.m?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3课蜡烛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 ..pú 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 淹没.m? (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 gōng) 鞠躬肃(mù) 穆 3.解释下列词语。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原文、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

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二、文学常识积累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阴(籍贯)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相关背景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张岱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上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继“公安”“竟陵”两派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成就较高的“殿军”。《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石公,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顺治三年(1645)避兵入山,仅携带数箧书籍而行。而所存者为清兵所居,日裂以炊烟;又用图书做甲湖心亭 张岱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的小品文,多为描写江南山水风光,风俗民习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追忆往昔之繁华,从中流露出对亡明的缅怀。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极具条理的说明文。无论是生动形象、用语典雅地介绍物候现象,还是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地介绍与物候有关的知识,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说明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 《大雁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大雁是春的使者,给人间带来春色、生机。雁群与人类有不少相似之处,它们的群体结构也以家庭为单位,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应该自愧不如。遗憾的是,人类的猎杀行径,给大雁制造着灾难。本文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记。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5.大自然的语言 冰雪融róng化:春天来了,温度上升,冰和雪都融化了。比喻万物重新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的场面。孕yùn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ù簌:形容纷纷落下的样子。风雪载zài途:载,满。形容气候恶劣。 销声匿nì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延迟:推迟到较后的时间。 草长莺yīng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刺槐huái连翘qiáo 衰shuāi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次第:依次。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鸟臀tún目恐龙:恐龙的一个目,骨盆构造与鸟类相似,多为植食性或杂食性。 潮汐xī:海水的定时的涨落,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所造成。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遗骸hái:指的是弃置而暴露的尸体。致密:精致紧密。 天衣无缝fèng: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褶zhě皱zhòu: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携xié带:随身带着。劫jié难:泛指灾难。 追溯sù:溯,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7.大雁归来 喧闹:喧哗热闹。集会:集合在一起开会。寂寥:寂静;空旷。 沼泽地: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情趣:情调趣味。缄j iān默:闭口不说话。 狩shòu猎:打猎。凋diāo零:草木凋谢零落。滑翔:在空中飘行。 目空一切: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8.时间的脚印 山麓:山坡和周围平地相连接的部分。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烘烤:用火或蒸气使身体暖和或使物体变热、干燥。法子:办法,方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湖心亭看雪 》知识点整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人物介绍】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重点注释】 1、是日更定是:这。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拿:撑,划。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九、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一、小说 (一)小说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二、议论文 (一)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三)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四)议论文基本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五)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十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说明顺序: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③、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

z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 一、《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人。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三、重点字解释: 余:我俱:全,都绝:消失挐:通“桡”,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白:全白焉得:哪能更:还强:尽力 客此:在此地客居 三、思想感情(中心):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四、文章理解: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每点1分)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每点1分,共2分) 3、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五、比较阅读: 1《湖心亭看雪》《江雪》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有什么异同: ①、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②、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从甲《江雪》诗中“独钓寒江雪”和乙《湖心亭看雪》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①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②《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六、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初二重点语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初二重点语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归纳重点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提高语文成绩,在初二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由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初二重点语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二重点语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 云南的歌会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ǐ西糯nuò米酬和hè 忌讳huì 即物起兴xìng 龙吟风哕huì 柞zuò木林 点拨:"和"是多音字,应结合语境正确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pì) 譬喻(xī)熹微(chún) 淳朴蹲(jù) 踞 3.解释下列词语。 (1)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2)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3)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4)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云南的歌会》选自《沈从文散文选》,原文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作者沈从文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称谓)。 初二重点语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二) 吆喝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lái 铁铉x uàn 囿饽yòu bō 饽钹bō 荸荠bí qí 秫秸shú jiē 2.解释下列词语。 (1)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2)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3)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4)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2.听过相声《卖布头》或《改行》的,都不免会佩服当年那些叫卖者的本事。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吆喝》选自《北京城杂忆》。 初二重点语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三) 诗五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