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镜片的原理及应用

偏光镜片的原理及应用
偏光镜片的原理及应用

偏光镜片的原理及应用

作者:张瑶瑶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摘要:生活中,有太多的光源会产生有害的光线,偏光镜片具有将光偏极化的功能,能将有害光线阻隔却不影响可视光的透过,具有防紫外线、降低光强和有效滤除眩光的作用,从而真正达到保护眼睛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偏光镜片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关键字:偏光镜片眩光偏极化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polarized lens Abstract:Life, there are too many light sources will produce harmful light, polarized lenses will light polarization functions can be harmful light barrier does not affect visual light through, with anti - ultraviolet radiation, reduce the glare of light intensity and effective filtering with and thus truly achieve the role of eye prot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olarized lenses in all aspect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olarized lens glare polarization

引言: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增大,外出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和从凸凹不平的路面和水面产生的眩光会使人眼感到不适,产生疲劳,并影响视物的清晰,同时也影响拍照效果。根据光线的偏振原理制作而成的偏光镜片通过有选择的过滤某个方向的光线,可以有效滤除光束中的散射光线,隔绝大量紫外线和过滤偏振光,达到提高色彩饱和度、边缘清晰度、有效识别颜色和减少紫外线照射进入瞳孔的作用。偏光镜可用于光学研究,而在生活中,偏光镜多用于太阳镜和照相机镜头。

偏光(polarized light)又称偏振光。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叫做偏振,它是横波区别于其他纵波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光波电矢量振动的空间分布对于光的传播方向失去对称性的现象叫做光的偏振。

按照其性质,偏振光又可分为平面偏振光(线偏振光)、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部分偏振光几种。如果光波电矢量的振动方向只局限在一确定的平面内,则这种偏振光称为平面偏振光,若轨迹在传播过程中为一直线,故又称线偏振光。如果光波电矢量随时间作有规则地改变,即电矢量末端轨迹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呈圆形或椭圆形,则称为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如果光波电矢量的振动在传播过程中只是在某一确定的方向上占有相对优势,这种偏振光就称为部分偏振光。

偏光器件是光学调制器中的重要光学器件,在激光应用技术、光信息处理以

及成像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偏光器件的作用是将非线偏振光变为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或完成光偏振态间的相互转换。[1]

能够滤除偏振光的滤镜叫做偏光镜。偏光镜由两片光学玻璃着夹一片有定向作用的微小偏光性质晶体(如云母)组成。还有另一种制造方法,两片光学玻璃之间的夹层涂有聚乙烯膜或聚乙烯氰一类的结晶物,这一聚合物涂层可产生极细的栅栏状的结构,好像是一道细密的栅栏,只允许振动方向与缝隙相同的光通过。再将这两片玻璃各自独立地安装在可以旋转的环圈里,通过旋转其中一镜片便可以消除被摄物体表面的偏振反射光。这层涂膜会逐渐老化失效,而且受潮、撞击和震动也会缩短使用寿命。

偏光镜是根据光线的偏振原理制造的镜片,用来排除和滤除光束中的散射光线,使光线能于正轨之透光轴投入眼睛视觉影像,使视野清晰自然。就入射面为主截面的情况,分析了入射角对平行分束偏光镜剪切差的影响规律,从而得出一种当入射角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剪切差对入射角不敏感的平行分束偏光镜的设计方法,并且这种设计是消色差的。[2]

偏光镜除了运用在各种光学实验中,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就是照相机镜头和偏光太阳镜。

照相机使用的偏光镜分为两种,线偏光镜(PL镜)和圆偏光镜(CPL镜)。

线偏光镜外观呈灰色,它能让与其偏振方向同向的线偏振光通过约80%,而令与其偏振方向垂直振动的线偏振光透过不足1%。圆偏光镜的外观也呈灰色,是由一片线偏光镜与一片四分之一波片(为特殊双折射材料)胶合而成。该四分之一波片的光轴与线偏光镜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形成45°角。光线自线偏光镜一段射入为正向,自四分之一波片一端射入为反向。正向射向圆偏光镜的自然光,先后通过线偏光镜和四分之一波片后,即成为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的生成机理,旋转方向的控制方法与相关切换装置,圆偏振眼镜的结构及其应也可用于3D立体影像显示的优越性。[3]圆偏振光对于绝大多数光学元件来说,与非偏振光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圆偏光镜可以在任何相机上使用。

如何区分线偏光镜和圆偏光镜?

把偏光镜安装镜头的一方靠近眼睛,透过偏光镜看非金属的反光。转动偏光镜到某个角度,反光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把偏光镜反过来作同样的实验,PL 镜会看到同样的结果,而CPL镜就和普通的墨镜差不多。如果把两个线偏光镜重叠起来,转动到互相垂直的方向,透过头一个偏光镜的偏振光会被第二个偏光镜完全滤除,效果是完全不透光。转动其中的一个,透光率会逐渐增加,好像一个可变灰度镜。前面的偏光镜如果是CPL,就看不到这个现象。

偏光镜一般是用经碘浸染加工过的聚乙烯醇膜,胶合在二片平板光学玻璃之间制成的。它由镜片主体和一个与其相连并可以旋转的后座框组成。镜片主体由

极细的水晶玻璃组成光栅。旋转时,此光栅将阻挡那些与它不平行的偏振光线。因此,偏光镜能够控制和选择一些记录在胶片上的与它平行的反射光(此反射光为偏振光)的数量,以达到消除眩光,保持画面完整性的效果。

圆偏振光和平面偏振光,而这两种偏振光都是椭圆偏振光的特殊情况。迎着光的传播方向观察,光振动矢量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叫做右旋椭圆偏振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叫做左旋椭圆偏振光。[4]

当需要将消除景物上的杂色,透过玻璃拍摄后面的东西,或者水面反光拍摄水中物体时和想消除物体表面的反光拍摄静物时。普通的照相机不能完成,就需要在照相机镜头前安装偏光镜来削弱反射光和偏振光,以降低背景杂光对摄影主题的干扰。

普通的偏光镜叫做线偏光镜(PL镜)。把偏光镜装到镜头的前端,仔细旋转偏光镜,使得有害眩光减至最小甚至消失,这样就能拍摄出没有眩光的照片,景物光线会变暗。因为偏光镜不止滤掉了偏振光,还把非偏振光中的与偏振光振动方向相同的部分也滤掉了。所以,使用偏光镜以后,一般要增加一档以上的曝光量。

如果需要分色偏振光摄影,就要将一块滤光镜和一块偏光镜叠在一起使用。这样既麻烦,又有可能遇到滤光镜和偏光镜接口不同的情况,而且有阻光率大和曝光补偿倍数大的缺点。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我们研制出红、绿、蓝、黄4种彩色偏光镜。偏振片厚度为0.1mm,彩色玻璃片厚度为0.6mm,透明玻璃片厚度为0.8mm,总厚度为1.5mm。彩色玻璃片和透明玻璃片均采用光学玻璃。[5]

要使偏光镜既能滤掉有害的偏振光,又能使经过偏光镜进入镜头的光线成为非偏振光,这种情况下就要使用圆偏光镜(CPL镜)。圆偏光镜可以消除有害的反射光,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和表现力。消除反射光,消除从水面或玻璃等光泽表面反射的光线。增加色彩饱和度,能够使蓝天、绿叶、山脊和建筑等的色彩更鲜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阳光和紫外线以外,光线通过凸凹不平的路面、水面等地方时会产生不规则的漫反射光,俗称“眩光”。眩光的出现会使人眼感到不适,产生疲劳,并影响视物的清晰。

生活中,有太多的光源会产生有害的光线,尤其是太阳光,太阳光里散发出来的光线有:可视光线、红外线、紫外线等三种。通常人们佩戴的普通太阳镜只能降低光的强度,却不能有效清除亮面的反光和四面八方的眩光。

而偏光镜除了防紫外线和降低光的强度以外,还可以有效滤除眩光,起到防眩晕的作用。偏光太阳镜因为具有将光偏极化的功能,所以能将所有之有害光线都阻隔掉却不影响可视光的透过,能够真正达到保护眼睛的功用。

偏光镜片结构由七层薄片合成,最外面两层是超硬的耐磨层,第二、六层是

防碎强化层,第三、五层是紫外线过滤层,最中间一层是偏光过滤层。

紫外线吸收层被紧压在偏光膜层的两侧,它们可以有效过滤有害的UVA、UVB、UVC紫外线,PTX高能吸收层紧压在UV子湾线吸收层之外,使得镜片具有材质轻巧、耐冲击、不易碎的特征性,最后,在镜片的内外表面附加一个耐刮蹭加硬层。

偏光过滤层是根据光线的偏振原理制成的,其材料是由竖直分子组成(百叶窗的原理),可以过滤掉耀眼的反射光和散射光,使凌乱的的光线变成平行光线进入眼睛,从而具有消除眩光的功能,更有效消弱强光,使视野更加清晰。

偏光过滤层的原理:将光可以看作是由一些微小的波构成的。这些波可以在任何一个平面上振动。在一个特定的光束中,有些波可以上下振动,有些波左右振动,有些波则沿对角方向振动。它们的振动方向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所有各个方向上,没有一个振动平面占优势或者在光波中比其他平面占有更大的份额——普通的太阳光或电灯泡的光都是这样。

可是,现在让我们设想光穿过一块透明的晶体。晶体是由排成规整的行列和平面的原子或原子团构成的。因此,光波会发现,当它的振动平面恰巧能塞进两个原子平面之间时它就很容易通过这块晶体。要是它的振动平面与原子的平面成一个角度,它就会撞在原子上。因此,光波就要消耗很多能方能继续振动下去。这样的光就会被局部或全部被吸收掉。

通俗的说偏光镜就是起到百叶窗的作用,把强光遮挡住让人们看实物看得更清晰。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航海、户外活动、夜间开车您都可以配戴偏光镜。

偏光镜片具有偏光性质,所以可完全阻隔因散射、屈折反射等各种因素所造成之刺眼的眩光。同时也能将对人眼有害的紫外光线完全阻隔,使人在强光下长期活动时,眼睛不易疲倦,达到真正保护的功能,而且能让看见的东西更清晰、立体。

偏光太阳镜因为具有将光偏极化的功能,所以能将所有之有害光线都阻隔掉却不影响可视光的透过,能够真正达到保护眼睛的功用。偏光太阳镜除了基本的防紫外线功能外,还具有防眩光、路面反射光线、水面鳞光等,适合驾驶、钓鱼、旅游、日常佩戴。

偏光镜片是全球公认最适合驾驶的镜片。光由物体表面反射时已部分被偏振而产生眩光。眩光的反面作用——增强亮度、减弱色彩饱和度;使物体轮廓变得模糊不清,使眼镜疲劳、不适。偏光片使根据光线的偏振原理制成,具有效消除眩光的特殊功能,过滤杂乱无章的光线,令驾驶者改进视觉,增添驾乘乐趣。

而偏光镜片也分等级,光学级则为太阳镜片的最高级别,它要求镜片“球面度”及散光度为“o”,更要求平光曲光度符合欧洲标准ce,snail偏光镜片能保证长时间开车的人士保持最佳的视觉感受。

偏光镜不但能在夏天阻挡强光,开车时能给驾驶员良好的视野,在医学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在激光手术过后,很多患者会出现畏光的症状,医生建议,如果在室外活动,可以佩戴偏光太阳镜。

偏光太阳镜可根据用途可以分为:滑雪镜,钓鱼镜,偏光驾驶镜,户外运动镜,高尔夫眼镜。

偏光太阳镜因为能够100%阻隔有害光线,故其可应用在一下两种方面:

医疗行业中,可用于眼睛手术患者,需要全方位的保护,偏光太阳镜是最好的选择。在户外活动中,如滑雪、钓鱼、水上活动等,都需要能完全阻隔有害光线的太阳镜,以避免眼睛受伤或疲劳。

如何鉴别偏光太阳镜和普通太阳镜?

方法一:一部液晶显示屏手机,透过偏光太阳镜片观察液晶屏幕,同时旋转屏幕,看到的液晶屏幕随着偏光太阳镜片的旋转而变黑屏,这是因为偏光太阳镜片过滤了屏幕发出的散射方向的光导致的

方法二:在户外,偏光镜的作用明显,可用于辨别偏光太阳镜与普通太阳镜。在阳光充足的白天驾驶汽车,从路面或周围建筑物的玻璃上反射过来的耀眼的阳光,常会使眼睛睁不开。由于光是横波,所以这些强烈的来自上空的散射光基本上是水平方向振动的。因此,只需带一副只能透射竖直方向偏振光的偏振太阳镜便可挡住部分的散射光。

除了以上两种用途,偏光镜还可应用与测定透明至半透明的宝石的光性、轴性和多色性。

参考文献:

[1]邓红艳,棱镜型偏光器件的光谱特性,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吴福全,李国华,宋连科,代作晓;激光高效偏光镜的研究[J],中国激光,1995年01期

[3]孙延禄,关于圆偏振光在3D立体影像显示中的应用——对《3D立体影像显示方法丛谈》的补充诠释[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4]贺玲凤,椭圆偏振光旋向问题的分析,《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年

[5]杨玉柱,朱宝礼,潘国光,高松,彩色偏光镜的研制与应用,《中国刑警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偏光镜的原理及应用

偏光镜原理和运用 1.用途 检测宝石的光性和多色性 2.组构 由两个振动方向垂直的偏光片、支架和底部照明灯组成。上偏光片放在上支架上,可任意转动. 3.原理 平面偏振光垂直相交,光线通不过的原理(如图2-10)。 4.光性测定 A.打开照明灯 B.调整上偏光方位,使视域全黑 C.将宝石置于上、下偏光片之间 D.由上偏光片的上方观察样品转动360度时的变化情况 a.样品全黑,没有明暗变化,应将样品调转一个角度观察,如果仍然全黑,则属均质体或非晶质体宝石。自然光通过下偏光片后,其振动方向与下偏光片方向一致,通过均质体宝石后,其振动方向不变,与上偏光片方向垂直,故不能通过上偏光片如图2-10。

b.样品有4次明暗变化,则为非均质体。自然光经过下偏光片后,变为偏振光,其振动方向与下偏光片方向一致,在通过非均质体宝石时,若宝石的主折射率方向与上、下偏光片方向斜交,则偏振光分解成两束互相垂直的偏振光,两束偏振光经分解后,一部分能通过上偏光,故视域亮;若宝石的主折射率方向分别与上、下偏光片平行,通过宝石的偏振光其振动方向仍然与下偏光片一致,与上偏光片垂直,故不能通过上偏光片,视域全暗(如图2-10)。 c.样品明亮,没有明暗变化,则可能是隐晶质或微晶集合体 d.如果样品具灰暗的蛇纹状、网格状或不规则状的现象,则可能是均质体的异常双折射或非均质体,需进一步验证: (a)将宝石转到最亮位置,再将上偏光片转动90度,观察宝石的明暗变化 (b)宝石变得更亮,则为异常双折射 (c)宝石亮度保持不变或变暗,则为双折射。 图2-10偏光镜工作原理 ①转动宝石360°过程中,宝石呈全暗,称为全消光,是单折射的宝石。 ②转动宝石360°过程中,宝石呈四明四暗,称为正常消光,一般为双折射宝石。 ③转动宝石360°过程中,宝石呈全亮,称为集合消光,为双折射集合体,如翡翠、玛瑙等。 ④转动宝石360°过程中,宝石呈出现黑十字(无色圈)、格子状或者斑块状消光和晕彩,称为异常消光(图8-2-28),为异常双折射的宝石,如玻璃、塑料、石榴石、钻石等。这些宝石是单折射的,但是由于内应力等原因引内部结构的不均一,产生这种异常双折射。

LCD偏光片生产的基本方法

L C D偏光片生产的基本方法-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LCD偏光片生产的基本方法 发布时间:2006-5-30 10:37:15 编辑:xjr 来源: 目前偏光片生产技术以PVA膜的延伸工艺划分,有干法和湿发两大类;以PVA 膜染色方法划分,有染料系和碘染色两大类。 偏光片的干法生产技术是指PVA膜是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的蒸汽环境下进行延伸的工艺方法,早期使用这种工艺方法的目的,是可以提高工艺的生产效率,使用幅宽较大的PVA膜进行生产而不至于经常断膜。但这种工艺的局限性在于PVA膜在延伸过程中的均匀性受到限制,因此所形成的偏光片原膜的复合张力、色调的均匀性和耐久性不易稳定,因而在实际生产工艺中应用较少。 偏光片的湿法生产技术是指PVA膜是在一定配比的液体中进行染色、拉伸的工艺方法。这种工艺方法早期的局限性在于PVA膜在液体中延伸的稳定控制难度较大,因此使用这种工艺加工时PVA膜容易断膜,且PVA膜的幅宽受到限制。但随着工业控制技术的改进,这些湿法加工工艺的局限性已经得到极大的改进,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日本偏光片企业已经普遍采用幅宽1330㎜的TAC膜用湿法工艺进行偏光片的生产。特别是由于大尺寸TFT-LCD产品的大规模普及,为提高偏光片产品的利用率,以1330㎜为基本宽度的偏光片生产已经成为液晶用偏光片生产的基本方法。 偏光片生产工艺中的染色方法有碘染色法和染料染色法两种工艺。碘染色法是指在偏光片染色、拉伸过程中,使用碘和碘化钾作为二向性介质使PVA膜产生极性化偏光特性。这种染色方法的优点是比较容易获得%以上的高偏光度和42%以上高透过率的偏光特性。所以在早期的偏光材料产品或需要高偏光、高透过特性的偏光材料产品中大多都采用碘染色工艺进行加工。但这种工艺的不足之处就是由于碘的分子结构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易于破坏,因此使用碘染色工艺生产的偏光片耐久性较差,一般只能满足干温:80℃×500HR,湿热:60℃×90%RH×500HR以下的工作条件使用。 但随着LCD产品使用范围的扩大,对偏光产品的湿热工作条件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已经出现要求在100℃和90%RH条件下工作的偏光片产品需求,对这种工作条件要求,碘染色工艺就无能为力了。为满足这种技术要求,首先由日本化药公司发明了偏光片生产所需的染料,并由日本化药的子公司日本波拉公司生产了染料系的高耐久性偏光片产品。利用二向性染料进行偏光片染色工艺所生产的偏光片产品,目前最高可以满足干温:105℃×500HR,湿热:90℃×95%RH×500HR以下的工作条件的使用要求。但这种工艺方法所生产的偏光片产品一般偏光度和透过率较低,其偏光度一般不超过90%、透过率不超过40%,且价格昂贵。 本文来自中华液晶网地址

单、双、多层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单、双、多层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转载自网络并整理) ? 单层λ/4增透膜 λ/4的光学增透膜(下面讨论时光学元件用玻璃来代替, 初始入射介质用空气来代替), 一般为在玻璃上镀一层光学厚度为λ/4的薄膜,且薄膜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 小于玻璃的折射率由菲涅耳公式知, 光线垂直人射时, 反射光在空气一薄膜界面和薄膜一玻璃界面都有半波损失设空气、镀膜、玻璃的折射率分别为n0,n1,n2 且n2>n1>n0定义R01,T01为空气-薄膜界面的反射率与透射率,R01,T01为薄膜-空气界面的反射率与透射率,R12,T12为薄膜-玻璃界面的反射率与透射率, R21,T21为玻璃-薄膜界面的反射率与透射率如图4-1所示示, 为了区分人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这里将入射光线画成斜入射,图4-1中反射光线1和2的光程差为λ/2, 这样反射光便能完全相消由菲涅耳公式知道, 光垂直通过界面时, 反射率R 和透射率T 与折射率n 的关系为: 2 212 11221122 1 21221 122 101 00110012 1011001)(41) ()(41) (n n n n R T T n n n n R R n n n n R T T n n n n R R += -==+-==+= -==+-== 设人射光的光强为I0, 则反射光线1的光强I1=I0R0, 反射光线2的光强I2=I0I01R12T10。余下的反射光的光强中会出现反射率的平方, 因为反射率都比较小, 故可不再考虑。λ/4的光学增透膜使反射光线1与反射光线2的光程差为δ=2n1d1=λ/2, 故相位差为л, 由干涉理论知, 干涉后的光强为: 212010102121)(cos R T R I I I I I I p -=++=π 因为折射率n0,n1,n2比较接近,例如n0=1,n2=1.5的界面,T=96%,故可近似地取T01和T10为1,若使Ip 为0 ,则有R01=R12,即: 21 21220101)()( n n n n n n n n +-=+-

膜分离的原理

膜分离的原理是什么? 何为纳滤膜? 答:纳滤膜的透过物大小在1-10nm,科学家们推测纳滤膜表面分离层可能拥有纳米级(10nm以下)的孔结构,故习惯上称之为"纳滤膜"又叫"纳米膜"、"纳米管"。 纳滤膜净化原理? 答:(1)溶解--扩散原理:渗透物溶解在膜中,并沿着它的推动力梯度扩散传递,在膜的表面形成物相之间的化学平衡,传递的形式是:能量=浓度o淌度o推动力,使得一种物质通过膜的时候必须克服渗透压力。 (2)电效应:纳滤膜与电解质离子间形成静电作用,电解质盐离子的电荷强度不同,造成膜对离子的截留率有差异,在含有不同价态离子的多元体系中,由于道南(DONNAN)效应,使得膜对不同离子的选择性不一样,不同的离子通过膜的比例也不相同。 道南平衡:当把荷电膜置于盐溶液中会发生动力学平衡。膜相中的反离子浓度比主体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高而同性离子的浓度低,从而在主体溶液中产生道南能位势,该能位势阻止了反离子从膜相向主体溶液的扩散和同性离子从主体溶液向膜的扩散。当压力梯度驱动水通过膜进同样会产生一个能位势,道南能位势排斥同性离子进入膜,同时保持电中性,反离子也被排斥。 三达纳滤膜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超低压力下工作(0.15Mpa的压力下就可以稳定工作)。 ②大通量供水。在普通的市政水压下就可以使用,水通量可达15m2/小时。 ③选择性离子脱除。在去除细菌、病毒、过量金属离子、低分子有机物、氟、砷等有害物质的同时,保留一定量钾、钠、钙、铁等对人体有益矿物质。 ④使用领域广。在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医药和食品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如何保存纳滤膜? 答:纳滤膜的保存目标是防止微生物在膜表布的繁殖及破坏,防止膜的水解,冻结及膜的收缩变形。前人就有微生物对膜性能的影响进行过多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微生物对膜的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防止膜的水解,对任何膜都很重要。温度和PH值是醋酸纤维素膜水解的两个主要因素。对芳香聚酰胺膜,PH值及水中游离氯的含量则是其水解的主要因素。纳滤膜的冻结在冬季运输过程中常常发生。经验表明膜的冻结使膜中的水分形成冰晶而使膜结构膨胀,造成膜的性能大幅度下降或破坏。膜的收缩变形,发生在湿态膜保存时的失水、及膜在与高深度溶液接触时膜中的水急剧向溶液中扩散。不同种类的纳滤膜,其保存方法不同。醋酸纤维素纳滤膜在干态时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要保存在荫凉、干燥的地方。保存温度以8~35℃。 三达纳滤膜用在水处理时与反渗透膜有什么区别? 答:纳滤膜是荷电膜,能进行电性吸附,它具有敏锐的分子截留区,对不同物质能有目的地提纯或去除的优越分离效果。反渗透膜的滤分子量在100以下,只能过滤掉水中的水分子和气体。在相同的水质及环境下制水,纳滤膜所需的压力小于反渗透膜所需的压力。 三达纳滤膜与反渗透制水水质有何不同? 答:经纳滤膜过滤后的自来水能脱除细菌、病毒、低分子有机物、重金属等物质,保留部分

液晶偏光片的组成与应用讲解学习

2017-10-10 1、偏光片工作原理 偏光片(Polarizer)全称为偏振光片,可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自然光在通过偏光片时,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垂直的光将被吸收,透过光只剩下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平行的偏振光。 液晶显示模组中有两张偏光片分别贴在玻璃基板两侧,下偏光片用于将背光源产生的光束转换为偏振光,上偏光片用于解析经液晶电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从而产生显示画面。 液晶显示模组的成像必须依靠偏振光,少了任何一张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都不能显示图像。 液晶显示模组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2、偏光片基本结构 偏光片主要由PVA膜、TAC膜、保护膜、离型膜和压敏胶等复合制成。偏光片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偏光片的基本结构

偏光片中起偏振作用的核心膜材是PVA膜。PVA膜经染色后吸附具有二向吸收功能的碘分子,通过拉伸使碘分子在PVA膜上有序排列,形成具有均匀二向吸收性能的偏光膜,其透过轴与拉伸的方向垂直。 构成偏光片的各种主要膜材所具备的特性及作用如下表所示: LCD面板特性与偏光片质量息息相关

从价值分布上讲,在所有偏光片的原料成本中,PVA膜和TAC膜的成本占比最高,其中TAC膜占全部原料成本的50%左右,PVA膜占12%左右。 偏光片在整个显示产业链中,利润较好 PVA (polyvinyl alcohol)膜全称聚乙烯醇薄膜,其组分主要是碳氢氧等轻原子,因此具有高透光和高延展性等特点。

将PVA膜在染色槽中染色后,其表面会均匀地富集一层碘分子(或染料分子)。未经处理的PVA分子链呈杂乱分布,此时吸附其上的碘分子(或染料分子)也杂乱分布;当PVA经外力作用拉伸后,PVA 分子链延外力方向分布,此时碘分子(或染料分子)也有序分布,从而使PVA膜具备了偏光的功能。 PVA膜经拉伸后,其中的PVA分子链有序分布 PVA膜拉伸及碘分子排列情况如下表所示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陕西省安塞县安塞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贺军 摘要:在光学元件中,由于元件表面的反射作用而使光能损失,为了减少元件表面的反射损失,常在光学元件表面镀层透明介质薄膜,这种薄膜就叫增透膜。本文分别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性分析;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量解释;利用电动力学的电磁理论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理论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 关键词:增透膜;干涉;增透膜材料;镀膜技术 1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光学增透膜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观念。这些模糊的观念不仅在高中生中有,而且在大学生中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不少人认为入射光从增透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后形成两列反射光,因为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两列反射光干涉相消,使整个反射光减弱或消失,从而使透射光增强,透射率增大。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反射回来的两列光不管是干涉相消还是干涉相长,反射光肯定是没有透射过去,因增加了一个反射面,反射回来的光应该是多了,透射过去的光应该是少了,这样的话,应当说增透膜不仅不能增透,而且要进一步减弱光的透射,怎么是增强透射呢?也有人对增透膜的属性和技术含量不甚了解,对它进行清洁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增透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利用光学及其他物理学知识对增透膜原理给以全面深入的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让人们对增透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排除在应用时的无知感和迷惑感。 2增透原理 2.1 定性分析 光学仪器中,光学元件表面的反射,不仅影响光学元件的通光能量;而且这些反射光还会在仪器中形成杂散光,影响光学仪器的成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光学元件的表面镀上一定厚度的单层或多层膜,目的是为了减小元件表面的反射光,这样的膜叫光学增透膜(或减反膜)。 这里我们首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光学增透膜的增透原理给予分析。一般情况下,当光入射在给定的材料的光学元件的表面时,所产生的反射光与透射光能量确定,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与透射光的总能量等于入射光的能量。即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当光学元件表面镀膜后,在不考虑膜的吸收及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和透射光与入射光仍满足能量守恒定律。而所镀膜的作用是使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对增透膜而言,分配的结果使反射光的能量减小,透射光的能量增大。由此可见,增透膜的作用使得光学元件表面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分配的结果是透射光能量增大,反射光能量减小。光就有这样的特性:通过改变反射区的光强可以改变透射区的光强。 2.2 定量描述光从一种介质反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把 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叫做反射率。用表示,,和分别表示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振幅。 设入射的光强度为1,则反射光的强度为,在不考虑吸收及散射情况下,折射光的强度为(1-ρ)。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可知:当入射角很小时,光从折射率n1的介质射向折射率n2介质,反射率 (1) 例如光线由很小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 1.8的介质时,则反射率为

膜分离技术的介绍及应用讲解

题目:膜分离技术读书报告日期2015年11月20日

目录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1) 二、最新膜分离技术进展 (3) 1.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膜分离中的应用 (3) 1.1 静电纺丝技术的历史发展 (3) 1.2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新型结构复合膜 (3) 1.2.1 在超滤方面 (4) 1.2.2 在纳滤方面 (4) 1.2.3 在渗透方面 (5) 1.2.4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空气过滤膜 (5) 2. 多孔陶瓷膜应用技术 (6) 2.1 高渗透选择性陶瓷膜制备技术 (7) 2.1.1 溶胶—凝胶技术 (7) 2.1.2 修饰技术 (7)

一、膜的种类特点及分离原理 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MST)是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和温度差等外界能量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常用的膜分离方法主要有微滤(micro-filtration, MF)、超滤(ultra-filtration,UF)、纳滤(nano-filtration,NF)、反渗透(reverse-osmosis, RO)和电渗析(eletro-dialysis, ED)等。MST具有节能、高效、简单、造价较低、易于操作等特点、可代替传统的如精馏、蒸发、萃取、结晶等分离,可以说是对传统分离方法的一次革命,被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也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效益技术之一。 分离膜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按照分离过程中的推动力和所用膜的孔径不同,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的MF、20世纪40年代的渗析(Dialysis, D)、20世纪50年代的ED、20世纪60年代的RO、20世纪70年代的UF、20世 纪80年代的气体分离 (gas-separation, GS)、20世纪90 年代的PV和乳化液膜(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ELM)等。 制备膜元件的材料通常是有 机高分子材料或陶瓷材料,膜材料中的孔隙结构为物质透过分离膜而发生选择性分离提供了前提,膜孔径决定了混合体系中相应粒径大小的物质能否透过分离膜。图1是MF、UF、NF、RO的工作示意图。MF的推动力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去除物料中的大分子颗粒、细菌和悬浮物等;UF的推动力也是膜两端的压力差,主要用来处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或者不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应用较多的领域有蛋白质或多肽溶液浓缩、抗生素发酵液脱色、酶制剂纯化、病毒或多聚糖的浓缩或分离等;NF自身一般会带有一定的电荷,它对二价离子特别是二价阴离子的截留率可达99%,在水净化方面应用较多,同时可以透析被RO膜截留的无机盐;RO是一种非对称膜,利用对溶液施加一定的压力来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向从溶液

偏光片的基本原理

偏光片的基本原理 偏极光与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偏极光 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部分的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3.1873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特性。 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非偏极光的E可以用图2表示,图2中许多对称等长的辐射线表示E在E、H所组成的平面上振动,并且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当E的分布不均时就称之为偏极化(Polarization),如图3所示为部份偏极光,当E只在一个方向振动时则称之为线性偏极光(图4)。从向量的观点来看,当图2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和Y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后,非偏极光可以分解为两条相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偏极光的制造 一般而言,制造偏极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个步骤: 1.制造普通非偏极光(图2)。 2.分解此非偏极光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3.舍弃一条偏极光,应用另一条偏极光(图4)。 能将非偏极光分解为两条偏极光,而舍弃其一的仪器称之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用如吸收、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效应来产生偏极光。 一般较常用的起偏器种类有以下数种: (1) 反射型 当光线斜射入玻璃表面时,其反射光将被部分偏极化。利用多层玻璃的连续反射效果即可将非偏极光转为线性偏极光。 (2) 复屈折型 将两片方解石晶体接合,入射光线会被分解为两道偏极光,称为平常光与非常光。 (3) 二色性微晶型 将具有二色性的微小晶体有规则地吸附排列在透明的薄片上,这是人工第一次做出偏光膜的方法。 (4) 高分子二色性型 利用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将膜内分子加以定向,再吸着具有二色性的物质,此为现今生产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这类吸收式的起偏器都是以膜(Film)或是板(Plate or Sheet)的形式存在,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偏光膜(Polarizing Film)或偏光板(Polarizing Plate or Sheet)。英文上另外一个更通俗的称呼是Polarizing Filter。

偏极光与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偏极光与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大多数的人仍然对偏光膜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而不很清楚,故在此先对偏极光的现象及基本原理稍做说明。 偏极光 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部分的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3.1873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 图2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特性。

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非偏极光的E可以用图2表示,图2中许多对称等长的辐射线表示E在E、H所组成的平面上振动,并且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当E的分布不均时就称之为偏极化(Polarization),如图3所示为部份偏极光,当E只在一个方向振动时则称之为线性偏极光(图4)。从向量的观点来看,当图2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和Y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后,非偏极光可以分解为两条相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图2:非偏极光 图3:部份偏极光 图4:线性偏极光

图5: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 偏极光的制造 一般而言,制造偏极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个步骤: 1.制造普通非偏极光(图2)。 2.分解此非偏极光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3.舍弃一条偏极光,应用另一条偏极光(图4)。 能将非偏极光分解为两条偏极光,而舍弃其一的仪器称之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用如吸收、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效应来产生偏极光。 一般较常用的起偏器种类有以下数种: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增透膜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在光学元件中,由于元件表面的反射作用而使光能损失,为了减少元件表面的反射损失,常在光学元件表面镀层透明介质薄膜,这种薄膜就叫增透膜。本文分别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性分析;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定量解释;利用电动力学的电磁理论对增透膜增加透射的原理给予理论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 关键词:增透膜;干涉;增透膜材料;镀膜技术 1前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光学增透膜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观念。这些模糊的观念不仅在高中生中有,而且在大学生中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不少人认为入射光从增透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后形成两列反射光,因为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两列反射光干涉相消,使整个反射光减弱或消失,从而使透射光增强,透射率增大。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反射回来的两列光不管是干涉相消还是干涉相长,反射光肯定是没有透射过去,因增加了一个反射面,反射回来的光应该是多了,透射过去的光应该是少了,这样的话,应当说增透膜不仅不能增透,而且要进一步减弱光的透射,怎么是增强透射呢?也有人对增透膜的属性和技术含量不甚了解,对它进行清洁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增透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利用光学及其他物理学知识对增透膜原理给以全面深入的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让人们对增透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排除在应用时的无知感和迷惑感。 2增透原理 2.1 定性分析 光学仪器中,光学元件表面的反射,不仅影响光学元件的通光能量;而且这些反射光还会在仪器中形成杂散光,影响光学仪器的成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光学元件的表面镀上一定厚度的单层或多层膜,目的是为了减小元件表面的反射光,这样的膜叫光学增透膜(或减反膜)。 这里我们首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光学增透膜的增透原理给予分析。一般情况下,当光入射在给定的材料的光学元件的表面时,所产生的反射光与透射光能量确定,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与透射光的总能量等于入射光的能量。即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当光学元件表面镀膜后,在不考虑膜的吸收及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和透射光与入射光仍满足能量守恒定律。而所镀膜的作用是使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对增透膜而言,分配的结果使反射光的能量减小,透射光的能量增大。由此可见,增透膜的作用使得光学元件表面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分配的结果是透射光能量增大,反射光能量减小。光就有这样的特性:通过改变反射区的光强可以改变透射区的光强。 2.2 定量描述

膜分离技术及其原理的介绍

膜分离技术及其原理的介绍

人们对膜进行科学研究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反渗透膜是膜分离技术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时代。其发展的历史大致为:20世纪30年代微孔过滤;40年代透析;50年代电渗析;60年代反渗透;70年代超滤和液膜;80年代气体分离;90年代渗透汽化。此外,以膜为基础的其它新型分离过程,以及膜分离与其它分离过程结合的集成过程也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 一、膜分离原理 膜分离过程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不同的膜过程使用不同的膜,推动力也不同。目前已经工业化应用的膜分离过程有微滤(MF)、超滤(UF)、反渗透(RO)、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渗透汽化(PV)、乳化液膜(ELM)等。 二、膜分离技术 反渗透、超滤、微滤、电渗析这四大过程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已有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有许多商品化的产品可供不同用途使用。这里主要以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为代表介绍一下。 反渗透膜(RO)

反渗透膜使用的材料,最初是醋酸纤维素(CA),1966年开发出聚酰胺膜,后来又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合成复合膜。CA膜耐氯性强,但抗菌性较差。合成复合膜具有较高的透水性和有机物截留性能,但对次氯酸等酸性物质抗性较弱。这两种材料耐热性较差,高温度大约是60℃左右,这使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中受到限制。 超滤膜(UF) 超滤膜也是使用CA做材料,后来各种合成高分子材料得以广泛应用。其材料多种多样,共同特点是具有耐热、耐酸碱、耐生物腐蚀等优点。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滤波片的增透膜作用及原理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光学增透膜的理解,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观念。这些模糊的观念不仅在高中生中有,而且在大学生中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不少人认为入射光从增透膜的上、下表面反射后形成两列反射光,因为光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这两列反射光干涉相消,使整个反射光减弱或消失,从而使透射光增强,透射率增大。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反射回来的两列光不管是干涉相消还是干涉相长,反射光肯定是没有透射过去,因增加了一个反射面,反射回来的光应该是多了,透射过去的光应该是少了,这样的话,应当说增透膜不仅不能增透,而且要进一步减弱光的透射,怎么是增强透射呢?也有人对增透膜的属性和技术含量不甚了解,对它进行清洁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坏。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增透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本文利用光学及其他物理学知识对增透膜原理给以全面深入的解释,同时对增透膜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作一介绍。让人们对增透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排除在应用时的无知感和迷惑感。 2增透原理 2.1 定性分析 光学仪器中,光学元件表面的反射,不仅影响光学元件的通光能量;而且这些反射光还会在仪器中形成杂散光,影响光学仪器的成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常在光学元件的表面镀上一定厚度的单层或多层膜,目的是为了减小元件表面的反射光,这样的膜叫光学增透膜(或减反膜)。 这里我们首先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对光学增透膜的增透原理给予分析。一般情况下,当光入射在给定的材料的光学元件的表面时,所产生的反射光与透射光能量确定,在不考虑吸收、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与透射光的总能量等于入射光的能量。即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当光学元件表面镀膜后,在不考虑膜的吸收及散射等其他因素时,反射光和透射光与入射光仍满足能量守恒定律。而所镀膜的作用是使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对增透膜而言,分配的结果使反射光的能量减小,透射光的能量增大。由此可见,增透膜的作用使得光学元件表面反射光与透射光的能量重新分配,分配的结果是透射光能量增大,反射光能量减小。光就有这样的特性:通过改变反射区的光强可以改变透射区的光强。 2.2 定量描述 光从一种介质反射到另一种介质时,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将发生反射和折射,把反射 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叫做反射率。用表示,,和分别表示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振幅。 设入射的光强度为1,则反射光的强度为,在不考虑吸收及散射情况下,折射光的 的介强度为(1-ρ)。根据菲涅尔公式和折射定律可知:当入射角很小时,光从折射率n 1 质射向折射率n 介质,反射率 2

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和前景

膜分离技术概论 XXX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机械104班1003010414 摘要:膜分离是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的一门分离技术,膜分离主要包括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等功能且操作简单、易于操作,因此目前膜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供水、制药、食品、环保、废品回收、水的淡化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膜分离技术中的一些概念、膜的种类及其原理,然后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膜分离过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最后介绍了我国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前景,概况 Membrane-Seperating technology Abstract: Membrane-Seperating technology is a separating technology which developed fast in the 1960s. This technology involves in various functions like separating、concrntrating、purifying and refining,what else, for it’s easily to operate it’s now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s of water supplyment、medicine production、food、environment protecting、waste water recycling and so on, make great econom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ssage first explain some concepts membrane technology、main theory involved and sort of it. Key words: Membrane-Seperating,technology,introduction,prospect 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 现代膜分离技术分离的根本原理在于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膜分离法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薄膜,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可用于液相和气相。对于液相分离,可用于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其他微粒的水溶液体系。以下重点介绍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微滤原理及超滤原理。

增透膜原理

增透膜原理 增透膜原理: 增透膜原理:“当薄膜的厚度适当时,在薄膜的两个面上反射的光,路程差恰好等于半个波长,因而互相抵消。这就大大减少了光的反射损失,增强了透射光的强度。” 其一是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如果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相差减小,反射光的能量减小,透射光的能量增加。当光射到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时,若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光有可能发生全反射;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反射光有半波损失。对于玻璃镜头上的增透膜,其折射率大小介于玻璃和空气折射率之间,当光由空气射向镜头时,使得膜两面的反射光均有半波损失,从而使膜的厚度仅仅只满足两反射光的光程差为半个波长。膜的后表面上的反射光比前表面上的反射光多经历的路程,即为膜的厚度的两倍。所以,膜厚应为光在薄膜介质中波长的1/4,从而使两反射光相互抵消。由此可知,增透膜的厚度d =λ/4n(其中n为膜的折射率,λ为光在空气中的波长)。 如果镜头表面不涂薄膜,光直接由折射率为n1=1.0空气垂直入射到折射率为n2=1.5的玻璃的介面时,反射率,即将有4%的入射光能被反射,96%的入射光能进入玻璃,这说明光学器件表面的反射光会导致光能损失。进入玻璃的光再从玻璃垂直进入空气的分介面时,透射光与入射光相比,又要产生相同比例的能量损失。即一个简单玻璃透镜,光通过它的两个透光表面,透射光的强度I只占原入射光强度I0 的。 人们普遍使用较高级照相机的物镜、潜水艇上用的潜望镜等一般都由多个透镜组成,其目的是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性质消除相差。光能损失越大,所成像的质量越差,而且反射光还可能被其它表面再反射到像的附近,形成有害的杂光,将进一步减弱成像质量。 如果在玻璃镜头表面涂上一层其折射率介于玻璃和空气之间的透明介质,当有增透膜时透射光的能量是原入射光能量的。增加氟化镁薄膜后,透射光能提高了97.3%-92%=5.3%,所以反射光能减少了。则涂有增透膜的6个透镜组成的镜头,与相同情况下光直接由空气进入玻璃镜头时相比较,提高了透射光能量84.8%-61%=23.8%,减少了光的反射损失。 利用薄膜干涉的原理,增加了透射光的能量。因为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反射光有半波损失,即反射光与入射光相位恰好相反。

液晶显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液晶显示器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偏极光与偏光膜的基本原理大多数的人仍然对偏光膜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而不很清楚,故在此先对偏极光的现象及基本原理稍做说明。偏极光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部分的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3.1873 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图1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 种特性。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非偏极光的E 可以用图2 表示,图2 中许多对称等长的辐射线表示E 在E、H 所组成的平面上振动,并且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当E 的分布不均时就称之为偏极化(Polarization),如图3 所示为部份偏极光,当E 只在一个方向振动时则称之为线性偏极光(图4)。从向量的观点来看,当图2 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 和Y 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后,非偏极光可以分解为两条相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图2:非偏极光图3:部份偏极光图4:线性偏极光图5: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偏极光的制造一般而言,制造偏极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个步骤: 1.制造普通非偏极光(图2)。 2.分解此非偏极光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3.舍弃一条偏极光,应用另一条偏极光(图4)。能将非偏极光分解为两条偏极光,而舍弃其一的仪器称之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

增透膜与高反膜

增透膜与高反膜 薄膜干涉使用扩展光源,虽然相干性不好,但因能在明亮环境观察,所以实用价值高。利用上述原理可以测定薄膜的厚度e或光波波长λ。在光学器件上镀上一层厚度为d的薄膜,使强度相等的两束反射光(或透射光)的光程差δ满足干涉加强(δ=kλ)或减弱(δ=(k+1/2) λ)条件,可以提高光学器件的透射率或反射率。增加透射率(即透射光的光程差δ=kλ)的薄膜叫增透膜,增加反射率(即反射光的光程差δ=kλ)的薄膜叫高反膜。增透膜和高反膜常用在光学仪器的镜头上。由于相邻两束光的强度不等,实际常采用多层膜,使高反膜的反射率达99%以上。 减反射膜 涂敷在透明光学元件表面、用来消除或减弱反射光以达增透目的的光学薄膜。又称增透膜。最简单的减反射膜是单层介质膜,其折射率一般介于空气折射率和光学元件折射率之间,使用最普遍的介质膜材料为氟化镁。减反射膜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薄膜干涉原理。入射光在介质膜两表面反射后得两束相干光,选择折射率适当的介质膜材料,可使两束相干光的振幅接近相等,再控制薄膜厚度,使两相干光的光程差满足干涉极小条件,此时反射光能量将完全消除或大大减弱。反射能量的大小是由光波在介质膜表面的边界条件确定,适当条件下可完全没有反射光或只有很弱的反射光。单层减反射膜只能对某个波长和它附近的较窄波段内的光波起增透作用,为在较宽的光谱范围达到更有效的增透效果,常使用多层介质膜。常见的多层膜系统是玻璃-高折射率材料低折射率材料-空气,简称gHLa系统。H层通常用二氧化锆(n=2.1)、二氧化钛(n=2.40)和硫化锌(n=2.32)等,L层一般用氟化镁(n=1.38)等。 减反射膜广泛用于各种光学元件的表面处理,例如照相机镜头上涂减反射膜后,可减少由反射引起的杂散光并显著增加像的亮度。

偏光片知识

内容摘要:木文简要叙述了LCD偏光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了LCD偏光片生产的基本工艺方法和各种工艺方法的不同特点,对LCD偏光片的基本性能技术指标,以及影响偏光片技术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做了介绍。文章结合我国第一家从日本引进成套技术和生产线设备的LCD偏光片生产企业一一广东福地日合偏光器件有限公司的开发成果,对我国LCD偏光片产品的技术发展动态和市场前景作出了概要的叙述,同时介绍了几种国产的新型LGD偏光片产品。 从1996年,中国深纺集团盛波偏光器伴有限公司开始试制LCD偏光片为发端,到2001年广东福地日合偏光器件有限公司生产的普通型(PLN型)、中耐久、高对比型(PMN型)和半透过型(HR型)偏光片产品的批量投放市场,中国的LCD偏光片产业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在2001年LCD偏光片行业极为艰难的市场坏境下,以引进技术为基础,经过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广东福地日合偏光器件有限公司已经初步掌握了TN和STN-LCD 偏光片的基本技术。截止2001午8月。广东福地日合偏光器件有限公司的日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0平方米,生产品种已包括通用型PLN产品、中耐久、高对此型PMN产品和半透过型HR产品三大系列的20个产品,并正在进行STN-LCD偏光片的试制工作。现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对中国LCD偏光片产品的技术发展扣市场发展趋势做一个简要的报告。 LCD偏光片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偏光片的主要用途是使通过偏光膜二向色性介质的光线产生偏振性(见图1),是影响LCD显示屏发光效率的一种重要部件。目前LCD常用的偏光片,大多是采用将聚乙烯醇(PVA)作为基材,用各类具有二向色性的有机染料进行染色,同时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进行延伸。使其吸收二向色性染料形成偏振性能,在脱水、烘干后形成偏光片原膜。由于PVA 膜具有极强的亲水性,为保护偏光膜的物理特性,因此要在偏光膜的两侧,各复合一层具有高光透过率、耐水性好又有一定机械强度的三醋酸纤维素(TAG)薄膜进行防护,这就形成了偏光片原板。在普通TN型LCD偏光片生产中,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需要在偏光片原板的一侧涂复一定厚度的压敏胶,并复合上对压敏胶进行保护的隔离膜;而在另一侧要根据产品类型,分别复合保护膜、反射膜·半透半反胶层膜,由此形成偏光片成品。对STN型T.CD 偏光片产品,还要在压敏胶层一侧,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按一定的补偿角度复合具有一定位相差补偿值的位相差膜和保护膜,由此形成STN型LCD偏光片产品,这就是LCD偏光片的基本结构和作用原理。 LCD偏光片生产的基本方法 目前偏光片生产技术以PVA膜的延伸工艺划分,有干法和湿发两大类;以PVA膜染色方法划分,有染料系和碘染色两大类。 偏光片的干法生产技术是指PVA膜是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的蒸汽环境下进行延

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偏光膜的基本原理 大多数的人仍然对偏光膜这个名词感到陌生而不很清楚,故在此先对偏极光的现象及基本原理稍做说明。 偏极光 人类对光的了解依序可分成以下四个重要阶段: 1.十七世纪中,牛顿首先开始对光做有系统的研究,他发现到所谓的白光(White Light)是由所有的色光(Colored Light)混合而成。为了要解释这个现象,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衍生出来。 2.十九世纪初,杨氏(Thomas Young)利用波动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大部分的光学现象如反射、折射和绕射等。 3.1873年,马克斯威尔发现光波是电磁波,其中它的电波和磁波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电场(E)、磁场(H)与电磁波进行的方向(k)这三者是呈相互垂直的关系。 图2 4.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光的能量要用粒子学说才能解释,因而衍生出量子学。换言之,光同时具有波动及粒子两种特性。 因为偏极光的理论是用波动学来解释的,所以往后的讨论都将光视为电磁波,并且为了

简化易懂,我们只考虑其电场向量E。非偏极光的E可以用图2表示,图2中许多对称等长的辐射线表示E在E、H所组成的平面上振动,并且在各方向振动的机会均等。当E的分布不均时就称之为偏极化(Polarization),如图3所示为部份偏极光,当E只在一个方向振动时则称之为线性偏极光(图4)。从向量的观点来看,当图2中各方向的向量投影到X和Y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后,非偏极光可以分解为两条相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图2:非偏极光图3:部分极性偏振光 图4:线性偏极光图5: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振光

偏极光的制造 一般而言,制造偏极光的方法是由以下三个步骤: 1.制造普通非偏极光(图2)。 2.分解此非偏极光为两个相互垂直的线性偏极光(图5)。 3.舍弃一条偏极光,应用另一条偏极光(图4)。 能将非偏极光分解为两条偏极光,而舍弃其一的仪器称之为起偏器(Polarizer),起偏器可以利用如吸收、反射、折射、绕射等光学效应来产生偏极光。 一般较常用的起偏器种类有以下数种: (1) 反射型 当光线斜射入玻璃表面时,其反射光将被部分偏极化。利用多层玻璃的连续反射效果即可将非偏极光转为线性偏极光。 (2) 复屈折型 将两片方解石晶体接合,入射光线会被分解为两道偏极光,称为平常光与非常光。 (3) 二色性微晶型 将具有二色性的微小晶体有规则地吸附排列在透明的薄片上,这是人工第一次做出偏光膜的方法。 (4) 高分子二色性型 利用透光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将膜内分子加以定向,再吸着具有二色性的物质,此为现今生产偏光膜最主要的方法。这类吸收式的起偏器都是以膜(Film)或是板(Plate or Sheet)的形式存在,因此,通常又称之为偏光膜(Polarizing Film)或偏光板(Polarizing Plate or Sheet)。英文上另外一个更通俗的称呼是Polarizing Filter。 偏光膜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