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六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I S-LM-BP模型;内外平衡;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固定汇率与货币主义的方法。政策环境与政策目标;资本可流动

情形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教学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要扎实掌握固定汇率下的分配法则,掌握资本流动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受到的限制,了解在不同冲

击下固定汇率制度对国内经济稳定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了解国际经济政策协

调的必要性及主要措施。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浮动汇率制度的

宏观经济政策,特别要扎实掌握浮动汇率制下的内外部平衡法,掌握资本流动下

的宏观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在不同冲击下浮动汇率制度对国内经济稳定

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了解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及主要措施。理解有关

固定汇率与实施浮动汇率的争论。

【教学难点】固定汇率制下,影响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因素。浮动汇率制下,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

【教学形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课堂提问,形成师生互动;通过适当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主,辅之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形式。

【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前面几章我们已分别介绍了汇率和国际收支及其调整问题,这一章我们介绍开放经济条

件下对应不同的汇率制度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

严重的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市场会失灵,因此,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采取适当的调

整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在开放经济中,一国采取的经济政策会受其贸易伙伴行为的影响,也

会影响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此时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政策,它会产生“溢出效应”,因此,国家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互动的。经济越开放,溢出效应和互动性就越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间的经济政策协调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常性的行为。

第一节内外平衡与政策工具

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同,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更多

的因素,政策环境和政策目标也更加复杂。概括而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的

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增长的

目标是长期的,从短期来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

平衡。这三大目标从内外经济的角度看就是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一国宏观经济政策手段的

运用就是为了实现内外经济的同时平衡。

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含义

英国经济学家,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米德(James Meade)在其重要

著作《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1951年)中提出了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

概念,比专门探讨了一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政策选择和配合问题。此后,不少

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经济学家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最初,内部平衡概念被说成是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米德指出:“内部平衡的

目标仅仅是保持足够高的对各国国内产品的总需求水平,以维持充分就业,但总需求水平又

不致高到使货币价格和成本出现持续的膨胀。”以后,出现了表达通货膨胀与失业交替关系

的菲利普斯曲线,人们又把内部平衡概念解释为菲利普斯曲线上的一个最优点,在这一点上,进一步降低失业的边际收益将被随之引起的通货膨胀上升的边际成本所超过。米尔顿、弗里

德曼提出自然失业率假说后,内部平衡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与自然失业率意义相同的概念。

总之,内部平衡可以一般地定义为一国内部经济保持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

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的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既无国际收支逆差,也无国际收支顺差。但是对于国际收支平衡,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解释。米德的分析主要限于经常项目,因此,外部平衡主要指经常项目不发生盈余,也不发生赤字的状态。以后的经济学家注意到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性,因此国际收支平衡或外部平衡是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一起的总平衡。我们这里讲的外部平衡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现代政策制订者充分注意到了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外部平衡的实现。若国际收支逆差太多,该国则难以支付国外债务;若顺差太多,又使外国难以支付该国债务。尽管一般情况下多数国家都优先考虑内部平衡,其次才是外部平衡,但当一国政府面临持续的、严重的外部不平衡时,也不得不改变轻重缓急的顺序,优先考虑外部平衡问题。

二、政府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手段

同时实现对内经济平衡和对外经济平衡,将使一国经济处于最适宜的发展状态。但这种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一国经济往往是在失衡-调整-平衡-再失衡的循环往复中,以及国内外经济的相互矛盾和制约中发展的。为达到内部和外部平衡的目标,政策制订者会采取相应的政策,一国政府可采用的宏观经济政策手段从结构上看,分为支出——改变政策、支出——转换政策、直接控制。

支出——改变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社会支出对总需求加以调节的一种需求管理手段。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指的是调整政府支出或税收,或者两者同时改变。当政府扩大支出和减少税收时,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这些行为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国内产出和收入的增加并且导致进口的增加(增加量取决于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这两者都会减少国内产值和收入并导致进口减少。货币政策涉及到国家货币供给的变化,这将影响国内的利率。如果国家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会下降,则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投资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使收入水平上升,并进而使进口增加。与此同时,利率的降低还会导致短期资本外流或短期资本流入减少。反之,如果政府减少货币供给,利率将上升,货币政策是紧缩的。这将阻碍投资收入和进口增长,并且将引起短期资本流入或流出减少。

支出——转换政策是一种通过改变汇率(货币贬值或升值)来调整国内需求结构,以实现经济均衡的政策。因而支出——转换政策是与对外经济目标直接联系的政策。货币贬值可使国外产品对国内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使需求转向国内产品,并刺激国内出口行业的发展,使国际收支逆差得以改善。但这也会使国内产值增长并由此引起进口增加,这将抵消掉一部分贸易收支的改善效果;货币升值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货币升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从而会使需求转向国外产品,并使国内出口行业减缩生产,这可用于调整国际收支的盈余。同时,这也将减少国内产值,相应地减少进口,因此会抵消掉一部分货币增殖对国际收支盈余的影响。

直接控制是指政府对市场进行约束。在国内经济方面,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行政条例、物价管制、法律限制等等。当其它政策失效时,直接控制中的价格和工资控制可用以缓解国内的通货膨胀。在国际经济方面,则包括关税、非关税措施、外汇管制以及其它限制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作法。直接控制的目的也是要改变国内的需求结构,以实现对内对外经济的平衡。但直接控制一般会导致低效率,因为它们经常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比如外汇管制,即是一个比较严厉的政策措施,尽管它能起到维持汇率稳定的作用,但是它所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大的,正常的国际经济交易可能受到干扰。因此,除非在十分困难的时期,该国一般不会采用该方法。此外,为了使直接控制有效,必须要有很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否则会招致报复,使政策失效。

面对着多重目标和多种政策工具,政府必须选择合适的政策来完成它的每一个目标。根据丁伯根(Tinbergen,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政府需要的有效政策工具的数目通常与它独立目标的数目大体相同。即如果政府有两个目标,它就需要两个政策工具;如果它有三个目标,就需要三个政策工具,依此类推。有时一个政策工具应用于一个特别的目标时可能会帮助政府接近另一个目标,当然,它也可能更远地偏离第二个目标。例如,为削减国内失业率而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国际收支的盈余,但它将增加赤字。

三、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下的内外部平衡:斯旺曲线

一国要达到内外经济全面均衡的状态是比较困难的,各国往往处在未达到全面平衡的某种状态上。面对多重经济目标和多种政策手段,政府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运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手段,才能实现主要经济目标,而又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副作用呢?这里首先要搞清一国处在那种不均衡状态上,才好决定具体采取那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手段。下面我们用斯旺曲线分析采用不同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内外部平衡的机制。斯旺曲线因由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特雷佛·斯旺(Trevor Swan )首创而得名。

图中,横轴D 表示国内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纵轴R 表示汇率,汇率提高意味着本国货币贬值,反之则意味着本币升值。

EE 线上的如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和国内支出相配合所取得的外部平衡状态。它由 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这是因为,汇率的提高(本币贬值)会刺激出口增加,使

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为了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必须同时增加国内支出,即推动国内经济扩张,以便吸引较多的进口,不致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图,当汇率为R 1时,国内支出应为D 1,它们的交点M 位于EE 线之上,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若汇率从R 1上升到R 2,国内支出保持不变,仍为D 1,二者的交点为H ,国际收支失衡,有若干顺差出现;这时只有将国内支出从D 1增加到D 2,双方相交于N 点,国际收支方可达到新的平衡。EE 线左上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际收支存在顺差,EE 线右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对外收支存在逆差。

YY 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一定的汇率水平和国内支出相结合所决定的国内均衡状态。YY 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呈负斜率。这是因为,汇率和国内支出必须呈反方向运动才能保持国内均衡状态,由于降低汇率(本币升值)将导致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必然伴随着一个更大的国内消费,才不致使国内出现失业。例如,汇率从R 2降低到R 1,为使国家内部保持平衡,国内支出必须由D 3增加到D 4(当汇率为R 2时,国内支出应为D 3,国内才能保持平衡状态),如果国内支出不变或增长过小将导致失业,而增长过大超过D 4,将使需求过大,出现超额需求,并导致通货膨胀。YY 线右上方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内出现了超额需

4 1 3 02 图 斯旺曲线

求,有通货膨胀存在;在YY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需求不足,有失业存在。

只有在EE线和YY线的交点F,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才能同时实现。而在这两条线之间,则形成四个处于不同内外均衡状态的区域,它们是:

区域Ⅰ外部顺差与内部通货膨胀

区域Ⅱ外部逆差与内部通货膨胀

区域Ⅲ外部逆差与内部失业

区域Ⅳ外部顺差与内部失业

从图形中我们现在可以确定,为了同时实现对内对外经济均衡,即达到F点,必须合理地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但为了使这些政策更有针对性,必须首先弄清一国经济是处于哪种不均衡状态。例如,在d点,经济处于对外逆差与对内失业并存的失衡状态,为实现全面均衡,必须同时采取货币贬值和扩大支出的政策。如果仅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而未采取扩大支出的政策,虽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到达a点),但国内失业仍存在;若R进一步增长则可达到d’点,但外部又出现了顺差,仍不能同时达到内外部平衡;相反,若只采取扩大支出的政策而未采取货币贬值的政策,那么国内充分就业虽可实现,但国际收支逆差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点d和点h都在区域Ⅲ,点d需要国内支出增加,而点h则需减少国内支出以达到F点。另外,如果政府已经处于内部平衡状态,例如C点,仅仅通过货币贬值就可以达到EE线上的J点,但这样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因此,为达到两个目标,通常需要两个政策。只有当政府恰巧处在F点的垂直方向上,就可以只通过单一的政策工具就能达到F点。例如从b点,政府可以仅仅通过增加D,就可以达到F点。但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

一般来说,必须配合使用支出—改变和支出—转换政策,才能使全面均衡最后得以实现,至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配合使用这两方面的政策,怎样才能使政策运用更为有效和合理,这是我们下面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的汇率制度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汇率的影响。

第二节固定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尽管当今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往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但他们往往还是将其汇率钉住某一主要货币的汇率,尤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因而在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固定汇率的影响。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通过使用支出-改变政策来实现内外部平衡。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一个模型,指出使用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平衡,使用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因此,政府只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改变政策)也可以同时实现内外部平衡。

一、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平衡:蒙代尔模型

蒙代尔模型放松了前面没有资本流动的假设,资本的国际流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假设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前,价格水平不变,并假设利率不变。蒙代尔模型的分析工具是三条曲线:IS、LM、BP曲线。该模型实际上是IS-LM模型在开放经济中的状况。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G+X=S+T+M,I为国内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S为储蓄,T为税收,M和X分别为进口和出口。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在利率-收入坐标中,IS、LM的交叉点表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

关于IS -LM 模型我们己经已经在宏观经济学中学过,这里不再重复其推导过程,下面

我们介绍一下BP 曲线的推导过程。图中表示的是BP 曲线的推导过程。

在图中,图(a)显示了本国利率与短期资本净流出呈反比,r 下降资本流出增加,r 上升资本流出减少;图(b )显示,若有资本净流出(使国际收支逆差)一定要有一等额的

贸易差额的增加和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更低的利率和更大的资本流出(或更小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货币升值会使BP 曲线向左移动。在这里,我们假设汇率不变,BP 曲线就不会移动。

现在我们将IS 、LM 、BP 曲线放在同一座标里进行分析,即描述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处于平衡时情况,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如图 所示。

当IS 曲线、LM 曲线和BP 曲线恰好交于E 点的时候,便会有惟一的一组利率r E 和实际国民收入Y E ,使得商品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及国际收支均衡这三种均衡同时实现。三条曲线的共同交点E 是此r-Y 平面上的唯一一个三重均衡点。而r-Y 平面的其它任何点都是非三重均衡点。例如,如果BP 曲线位于IS 与LM 的交点E 的左方,如BP ’所示,由于表示r E 与Y E 的组合点E 位于BP ’线的右边,因此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共同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逆差;如果BP 曲线低于点E ,如BP ’’所示,则意味着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存在着国际收支顺差。

下面我们将用蒙代尔模型分析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及效果。

图 蒙代尔模型

E r

二、固定汇率制度下实现内外部平衡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面临内外平衡两个目标,根据丁伯根法则,政府至少需要两个政策工具。但在现实中,战后政府当局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需求管理)一种方式来干预经济,结果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困境,即仅仅使用总需求政策不可能即改善国内需求水平,又改善国际收支。罗伯特·蒙代尔和其它几位经济学家在对需求政策两难困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发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有相对不同的影响,它们实际上是两个政策工具而不是一种。财政政策通常对内部平衡的影响程度比较大,且方向明确;而货币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大,且方向明确。因此可以将这两种经济政策作为两个政策工具搭配使用,将平衡内部经济的任务交给财政政策,将外部平衡的任务交给货币政策,以便同时实现内部和外部平衡。这样就解决了总需求政策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拿高失业与国际收支赤字同时存在的情况来说,如果政府配合使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

扩张的财政政策,如图14.4所示,当政策强度适当时,经济会刚好处于充分就业的国民 收入水平(Y F ),同时也达到了国际收支平衡。

图中E 点是国内均衡点,因该点在BP 曲线的右边,因此,存在国际收支逆差。E 点只是国内均衡并非内部平衡点,因为此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即Y E <Y F 。此时应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IS ’,同时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LM 曲线左移到LM ’。这样IS ’和LM’在E ’处与BP 曲线相交,从而实现了内外部同时平衡。这时利率提高到r 2,国民收入增加到Y F 。

蒙代尔模型(IS-LM-/BP 模型)还可用于分析一国经济处于各种内外不平衡情况时的调整过程。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三、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它是一类 特殊的IS-LM-BP 模型,其特殊性表现在BP 曲线由于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而成为一条水平线,这时资本流动对于利率的变动具有完全的弹性。此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浮动汇率盛行前,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弗莱明所创立的。尽管其分析后来被不断地修正,但最初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有关解释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情况下政策如何发挥作用的部分均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情况下,利率的微小变化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即任何高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入,使国际收支处于顺差。同样,任何低于国外利率水平的国内利率都会导致巨额资本流出,使得国际收支处于逆差。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利率均与世界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任何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可能独立地操纵货币政策。假设一国货币当局希望提高利率,因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上升,很快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为了享有这一更高的利率而将 其资金转入该国。结果由于巨额资本流入,该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从而使该国货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由于是固定汇率,

Y ’

图 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该国中央银行有责任干预外汇市场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因此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抛售本币、买进外国货币。结果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抵消了最初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最终国内利率退回到最初水平。

上述过程可用图来说明。图中假设经济的初始状态处于E 点。这时国内利率水平

r 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r E 一致,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即BP=0。由于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所以BP 曲线为一条水平线。现在假设中央银行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LM 曲线右移到LM ’,经济处于E ’点。但在E ’点由于资本大量外流存在国际收支逆差,对国内货币产生贬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市场,抛售外汇,收回本币,使汇率保持稳定。与此同时,国内货币供应减少,LM ’曲线又向左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重新回到均衡点E 为止。实际上,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水平不会达到E’点对应的水平。因为资本流动数量巨大且非常迅速,在经济达到E’点之前中央银行就已经被迫取消扩张货币的措施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资本完全流动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如图所示。我们仍然假定经济最初处于均衡点E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执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 曲线右移至IS ’,经济达到E ’,利率r 与国民收入Y 都有所增加。这时利率高于国际均衡水平r E ,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本国,造成巨额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面临升值的压力。为保持

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必须在外汇市场上买进外汇,卖出本币。结果本国货币供给增加,LM 曲线发生右移。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点E ’’,使利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但这时收入进一步增加了,由Y ’上升到Y ’’。这说明在固定汇率和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一国只通过财政政策而不需任何货币政策就可以实现内外部平衡。

综上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不可能偏离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如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企图都将引

r=r

图 完全弹性资本劳动下的货币政策 r=r BP=0 图 完全弹性资本流动下的财政政策

起资本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并迫使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从而迫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场上通行的水平,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财政政策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上述相同原因而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但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却进一步扩大了。

第三节 浮动汇率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自1973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许多国家相继采取了自由浮动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浮动汇率可通过汇率变动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使一国经济达到对外平衡,因此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宏观经济政策只需着眼于实现内部平衡就可以了,外部平衡的实现,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所以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将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面我们仍使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探讨浮动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情形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在刺激国内经济作用方面,与固定汇率下的效果截然不同。在 浮动汇率制度下,不管各国间是否存在完全的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内部平衡都具有很强的影响。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即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时,利率会下降,国内需求水平上升,进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同时由于需求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也会增加,结果贸易收支恶化。另一方面,利率降低将 导致资本外流,因而引起资本项目恶化。所以当一个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后,在刺激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短期内会使国

际收支恶化。然而,如果该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这种外部的失衡可以留给外汇市场来调节。因为当一国国际收支恶化时,外汇的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不能持久,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会贬值,进而刺激本国的出口,抑制进口,贸易收支因而会改善。同时国际收支恶化及因此引起的本国货币贬值导致本国的货币供给量减少,从而会使利率上升,利率上升资

本将回流,该国的国际收支逐步恢复平衡。外部平衡的恢复完全是汇率的自由浮动带来的。下面我们用图来说明浮动汇率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作用。

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

E ,当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量时,LM 曲线右移至LM ’。因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这会刺激国内需求,从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所以国内均衡点移至E ’点,但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使进口增加,因此贸易收支会恶化。在E ’点,由于国内利率低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导致大量资本流出,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于是本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于是IS 曲线向右移动,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为止。最终,均衡点移至E ’’点,在这一点上,国内收入水平提高了,利率也提高了,重新与国际均衡利率相等。结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产量、就业的提高和汇率的上升。这一分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有助于通过本币贬值改善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

r E r 图 浮动汇率下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如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结果正相反。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降低国民收入水平,并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于是本币升值,净进口增加,IS 曲线左移,直至国际收支恢复平衡,达到更低收入水平的均衡点。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货币当局实际上不能控制货币存量。因为当它扩张货币存量时,外汇储备的损失将会抵消国内货币存量的增长。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不必干预外汇市场,所以货币存量的增加就不会构成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抵消作用。在浮动汇率下,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存量是上述分析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一政策也被看作是在国内减少失业的同时向国外转移国内的失业,或将国内失业向国外出口的一种政策。

二、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财政政策对外部平衡的影响比较复杂,它的作用方向是不明确的。如图14.8所示。假设最初的均衡点为E ,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如减税或增加政府开支,会导致IS 曲线右移至IS’,国内经济均衡点也由E 点移至E’点(短期均衡点)。此时需求扩张,产量提高,对货币的需求也因此增加,导致利率上升。国内利率上升会造成资本大量流入国内,从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反映在外汇市场上,对本币的需求超过了本币的供给【由于是浮动汇率【于是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后【本国出口受到抑制【而进 口则会增加。这时IS 曲线将往回移动【直到净进口的增加抵消国际收支顺差为止。图中IS 曲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意味着合理的自由浮动机制对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了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致使扩张性财政政策达不到降低失业、提高收入水平的目的。

上述分析表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不会实现影响均衡收入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对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作用的分析只是一个概要的和粗略的分析,其具体的调整过程因众多变量之间相互交错的关系比我们的分析要复杂得多。

三、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之争

经济学家们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汇率制度的优劣的争议;二是关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之利弊的争议。后者我们将在下一节介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关于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孰优孰劣之争的一些主要观点。

早期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看。赞成固定汇率制的人认为,浮动汇率易导致汇率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会阻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例如,如果国际贸r r E 图 浮动汇率下的财政政策

易合同规定用他国货币作为结算单位,那么出口商就要承担本国货币未来汇率不会所带来的风险。虽然出口商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式来降低风险,但这又会增加国际贸易成本。对进口商来说,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种观点实际上强调的是短期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告诉我们,从长期看,浮动汇率将可降低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风险。例如,假设一名美国出口商在英国市场上销售其产品,价格为100英镑,美元和英镑之间的汇率为1英镑兑换2美元。现在假设美国物价水平相对英国上涨了50%。如果是固定汇率制,美国的出口商出口1单位产品收入是200美元。但若换成浮动汇率制,由于通货膨胀的差异,长期内美元汇率将变为1英镑兑换3美元,于是美国出口商出口单位产品的收入将增加到300美元,即其出口收益与美国物价水平保持同步变化,从而减少了出口收益的风险。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究竟有何影响的问题在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浮动汇率增加了汇率的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多少有些不利影响。

其次,从对外汇市场投机的影响看。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浮动汇率制容易引发投机活动,导致汇率的不稳定。对此,最早提出批评意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认为,投机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不会长久持续。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投机活动是一种长期性活动,它完全有可能使得汇率长期偏离其均衡水平。

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来看,有很多理由支持浮动汇率制。例如,从政策目标来看,在固定汇率下,政府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国内目标的同时,还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这必然加大政府制定政策的代价,突出表现在政策的配套和干预程度很难正确确定上。而在浮动汇率下,政府无须干预外汇市场,只需关注国内经济目标即可;从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看,在浮动汇率下,政府可实行独立地货币政策;从国际传递机制看,固定汇率易在国际间传递通货膨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争论的焦点转移到:当一国经济受到冲击时,是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更能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于冲击的类型。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内收入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汇率制度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同样,内外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取决于货币制度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性。

如果冲击来自内部例如,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国内投资突然自主减少(或增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r,Y)坐标平面中IS曲线将向左(右)移动,但后续的变化过程将取决于汇率制度和资本的流动性。在资本完全不能流动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减少(增加)后,进口也随之减少(增加),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逆差)。但汇率的变化可自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不影响国内收入水平,因此冲击之后浮动汇率会导致国内收入水平的降低(提高)。但固定汇率不会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这是因为国际收支出现盈余(逆差)后,货币当局为维持汇率的稳定就不得不增加(降低)货币供给量,于是抵消了收入水平的变动,维持原来的均衡水平。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结果则正相反,即浮动汇率将保持收入稳定,而固定汇率则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

如果冲击来自外部,例如,当一国面临出口需求的冲击时,国际收支会出现逆差(盈余),那么该国所采取的汇率制度,决定了该国经济可能受冲击的程度。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的货币供给将不可避免的减少(增加),于是国内收入水平将成倍的减少(增加)。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出口需求冲击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相反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自由调整可消除这一影响,使国内收入水平保持不变,浮动汇率有助于缓解出口需求的冲击。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经常受到国际市场对其出口需求的冲击,特别是一些原材料的生产和出口国。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国家出口连续出现收支逆差,而又不愿意放弃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带来的。当然这次危机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出口需求的减少所引起的贸易收支恶化,进而是国民收入水平的下降,使投资者损失了信心。危机发生后,经济的被迫紧缩带来了经济的全面衰退。假设如果这些国家当时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度,也许出口需求减少不会形成累计,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冲击力也不会这样大。由此可以推论,对于那些对国际市场依赖比较强的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可能是比较好的。

总的来说,如果冲击来自外部,浮动汇率比固定汇率更能稳定经济;如果冲击来自内部,固定汇率比浮动汇率更能稳定经济。随着一国经济对外依赖性所增强,来自外部的冲击可能会逐步增大,该国经济受外部影响的机率加大,所以一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似乎应该逐步由

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过渡到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或者应逐步加强其汇率制度的灵活性。【课后作业】

1、比较在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的货币政策的效果

2、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合以货币贬值的汇率政

策,那么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如何?

3、浮动汇率制下的政策环境和目标与固定汇率之下有何区别?

4、分析在资本完全部流动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如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和冲突关系? 【参考答案】 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其中,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它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或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的状态。物价稳定是指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使某一时期内的一般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间跨度内一国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是指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之趋于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但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一致性主要是指对某一目标的追求或某一目标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促进或影响其他目标实现。互补关系主要表现在:一国经济能长期持续均衡增长,就业率就高,失业率就低,反之亦然。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来看,任何一种政策手段都有其副作用,对其他目标的实现产业不利的影响。著名的“米德冲突”说明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国际收支逆差与国内经济疲软并存或是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同伙膨胀并存的情况时左右为难;而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也经常发生冲突。 2.如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效应? 【参考答案】 财政政策效应是政府变动收支后对社会经济活动如就业、产出等产生的有效作用以及相应的反应。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应是指IS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这里考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情况,紧缩性财政政策与之相反变动。如图所示,当 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 0点时,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r 和均衡收入水平Y 。假

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共10页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基本已召开完毕,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也已浮出水面,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对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分析判断如下。 一、深化改革: 经济政策的总纲 当前我国改革的难点在于利益调整,改革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比较大,改革难度越来越大。为在改革中防止改革设计的“碎片化”,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防止推动主体的“部门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强化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可以预计2014年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将紧紧围绕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即将短期政策融入长期改革之中,注重短期宏观调控与重大制度建设相结合 2014年,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尤其是下放权力落实好“三个一律”:凡是市场能够调节的经济活动,政府一律不再审批;凡是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生态安全、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的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不再审批;对必须保留的审批项目,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交由地方和基层管理。 二、稳中求进:

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基调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国民经济企稳住并逐步向好,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和中央推动改革、调整结构来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举措是及时和有效的。因此,可以预计2014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即“明确区间,稳定政策,重在改调,长短结合”。 “明确区间”是指中央仍可能会明确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守住防通胀的上限,以增强社会信心,稳定社会预期。为改善民生,确保人民的就业、收入能够增长,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稳定政策”是指稳定宏观经济政策,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可以预期的平稳的政策环境,防止政策不当变动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在保持政策弹性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宏观政策的波动。 “重在改调”就是在稳定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发展的潜力,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进创新发展,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长短结合”是指政策要既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更着眼于为长期平稳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基础,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化解产能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标关系

2018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 标关系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提高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需要向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会导致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增加进口,往往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滞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以上四大目标的关系如表16.1所示。 表4-1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0 - * + 充分就业- 0 + - 经济增长* + 0 - 国际收支平衡+ - - 0 注:表中“+”表示目标关系一致;“-”表示目标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外部性 3.货币流通速度 4.国内生产总值 5.通货膨胀 6.市场失灵 7.负外部性 8.挤出效应 9.潜在GDP 10.赤字依存度 二、简单题 1.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2.当增加政府支出时,IS曲线如何移动?为什么? 3.财政扩张带来的挤出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4.请结合货币数量论(方程)说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 5.何为自动稳定器?请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6.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什么? 7.请阐述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8.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民储蓄的含义及其关系 三、论述题 1.请说明IS曲线、LM曲线的形状及原因,并分析曲线斜率的变化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2.请阐述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效果 3.请推导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及平衡预算乘数 4.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四、分析题 1.假设对于一个特定的经济体,在特定的时期内,投资等于100,政府支出为75,净税收固定在100,消费有下面的消费方程决定: C=25+0.8Y D 是可支配收入。请回答: 其中,Y D (1)均衡收入水平是多少? (2)政府支出乘数值是多少?税收乘数呢? (3)假设投资下降了40个单位,变成60,请问新的均衡收入是多少? 2.请结合IS-LM-BP模型分析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增发货币所产生的影响。 3.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货币供给为M=200,消费C=90+0.8Yd,税收T=50, 投资I=140-5r,政府支出G=50,求: (1)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它情况不变,政府支出G增加20,那么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已知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分别为C=130+0.6Y和I=750–2000r,设政府支出为G=750亿元。试计算: (1)若投资函数变为I=750–3000r,请推导投资函数变化前和变化后的IS 曲线并比较斜率。 (2)增加政府支出时,请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的收入变化大?为什么? (3)增加货币供给时,比较投资函数在变化前和变化后哪种情况对收入的影响大?为什么?

宏观经济政策模拟4_1

宏观经济政策模拟4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通过对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创新实施强有力的支援,以实现产业在不断更新的技术支持下取得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的政策是。 A.产业政策 B.产业技术政策 C.产业经济政策 D.产业结构政策 答案:B [解答] 产业技术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促使那些处于开发研究阶段的技术,具体应用于产品开发或改良,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推动经济持续不断增长。 2. 下列关于我国三次产业划分的表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包括农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B.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是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是第二产业,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是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D.第一产业是指农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他产业构成第三产业 答案:B 3. 在21世纪前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 A.工业化 B.农业产业化,商品化

C.经济社会信息化 D.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 答案:A 4. 外商投资项目的申请人,凭的核准文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手续。 A.商务部门 B.发展改革部门 C.财政部门 D.国土资源部门 答案:B [解答] 外商投资项目的申请人,凭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准文件,依法办理土地使用、城市规划、质量监管、安全生产、资源利用、企业设立(变更)、资本项目管理、设备进口及适用税收政策等方面手续。未经核准的外商投资项目,土地、城市规划、质量监竹、安全生产监管、工商、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5. 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四大目标之一。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经济政策 D.宏观调控 答案:D 6. 发展高新技术及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与能力,其核心目的在于推动。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 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 C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D 充分就业和公平。 2、下列不属于自动稳定器的项目是()。 A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B 政府税收; C 政府转移支付; D 政府公债支出。 3、自稳定器的功能()。 A 旨在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 旨在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 旨在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 推迟经济的衰退。 4、属于紧缩性财政工具的是()。 A 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 增加政府支出; B 提高个人所得税; C 提高公司所得税; D 增加货币发行量。 6、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货币政策。 A 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 增加财政支出; C 扩大财政赤字; D 减少货币供给 7、通货是指()。 A 铸币、纸币; B 储蓄存款; C 活期存款; D 定期存款。 8、下列哪种情况是M2的一部分而不是M1的一部分()。 A 活期存款; B 储蓄存款; C 旅行支票; D 其他支票存款。 9、如果人们收入增加,则增加的将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的谨慎需求; C 货币的预防需求; D 以上任何一种。 10、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买债券的风险将会()。 A 变得很小; B 变得很大; C 不发生变化; D 难以确定。

11、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以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C、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 12、如果流动性偏好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 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多变动; C 货币需求不受利率变动影响; D 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存在。 13、货币乘数的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 法定准备金率; B 现金存款比率; C 超额准备率; D 以上都是。 14、按照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供给增加将()。 A 降低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B 减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C 提高利率,从而减少投资; D 提高利率,从而增加投资。 15、当法定准备金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3000货币单位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 20000货币单位; B 80000货币单位; C 15000货币单位; D 60000货币单位。 16、利率变动反映最敏感的是()。 A 货币的交易需求; B 货币谨慎需求; C 货币的投机需求; D三种需求反应相同 17、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厂发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18、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的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准备金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19、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的贴现率提高,则() A、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会增加 B、银行保留的准备金减少 C、银行保留的准备金不变 D、以上情况均可能 20、市场利率提高时,银行准备金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都有可能 21、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准备,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习题+答案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解答:C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 A.政府支出增加; B.政府税收增加; C.政府税收减少; 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解答:B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解答:A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B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答:A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试图( )。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解答:C 8.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的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变动要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纯粹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纯粹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针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混合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试题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 一、判断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2、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3、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可以很方便地变为交换媒介,所以按美国官方的货币分类,应归入 M之中。(×) 1 4、大众持有现金的偏好增强,货币创造乘数会下降。(√) 5、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创造乘数也就越大。(×) 6、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 7、如果一个存款者从银行提取了现金,那么,银行的准备率就会下降。(√) 8、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率,那么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证券。(×) 9、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下降,国民收入上升。(√) 10、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11、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比实现财政平衡更为重要。(√) 12、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3、在物价水平不变使,中央银行决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得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4、当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 响最大(√)。 15、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利率上升,只会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16、当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陡峭时,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二、选择题 1、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D )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2、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D ) A、库存现金; B、贷款; C、证券投资; D、活期存款。 3、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D )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4、商业银行的储备如低于法定储备,它将( D ) A、发行股票以筹措资金; B、增加贷款以增加资产; C、增加利率以吸引存款; D、收回部分贷款。 5、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B ) A、吸收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适合的贷款对象;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单项选择题 1.假设一国人口为2000万,就业人数为9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那么,该国的失业率为()。 A.10% B.5% C.11% D.8% 2.使货币创造乘数变大的原因是()。 A.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提高 B.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上升,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C.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上升 D.居民户和企业存款中的通货比率下降,或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下降 3.下列哪一项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A.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B.稳定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C.国际收支平衡D.政府预算盈余 4.在经济过热时,按照凯恩斯学派的观点,政府应该()。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B.增加货币供给量 C.增加政府财政支出D.减少税收 5.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起了()。 A.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上升B.总供给冲击,通胀率下降 C.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上升D.总需求冲击,通胀率下降 6.所得税率增加将会导致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7.内在稳定器的功能()。 A.旨在减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B.可以稳定收入,但会导致价格波动 C.足够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D.可以取代财政政策 8.凯恩斯认为,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外,社会还存在()。 A.非自愿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当超额储备率为多少时,货币创造乘数达到最大()。 A.等于法定准备金率B.为负数C.等于零D.趋近于无穷大 10.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A.将增加商业银行的贷款愿望B.给经济活动降温 C.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D.通常导致政债券价格的下跌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 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解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的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自动稳定器的制度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就税收制度而言,在经济繁荣时期,随着收入的增多,边际税率越高,上缴的税收就越多,税收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导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进而对消费起到抑制作用,再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速下降,税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随着收入的下降,纳税时按照相对低的税率缴税,导致税收减少幅度大于收入下降幅度,造成个人可支配收入比国民收入下降的慢,可以看做相对地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进而增加消费和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税收自动减轻经济萧条。 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两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越大,自动稳定作用就越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三部门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就越大。这一点可以从三部门 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 1-β(1-t) 中得出。边际税率t越大,支出乘数就越小,从而边际税率变动稳定经济的作用就越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边际税率为0.1时, 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1×1 1-0.8×(1-0.1) =3.57美元,当边际税率增至0.25 时,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1× 1 1-0.8×(1-0.25) =2.5美元,可见,边际税率 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解答: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用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美,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和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都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就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根据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中国当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21世纪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必然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越来越多的机构采用不同的标准来研究和评价中国经济,国际社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将会进一步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结构中的竞争力,制造业优势的不断强化将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世界工厂”。 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是,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发展快速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在全国各区域均等分布,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宏观经济政策”(macro economic 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 在宏观经济学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它在广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状态。一些经济学家还用所谓奥肯定律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1个百分点。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价格稳定成文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由于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价格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扁你,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做生产的人均收入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 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即便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讲课讲稿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 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机会成本 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 10万元的其他商品。 “机会成本” 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1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去年中国经济继续以超高速度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骄傲的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也给政府带来了尴尬既给中国带来了骄傲是,中国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似乎正朝着其梦寐以求的世界强国的地位又迈进了一步。尴尬的是,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改变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增长的经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如降低增长速度、几乎所有的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济结构、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都没有能如期实现。中央政府的权威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效。这种尴尬的局面表明,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正面临进退失据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三个难点问题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第一个难点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既高不得、又低不得。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始终停留在一种外延式的增长陷阱之中。按照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口径,如果将增长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也考虑在内,中国实际上是负增长。换一句话说,中国当前的增长,是以破中国当前的增长,中国当前的增长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这样的增长,说好听一点是借来的增长,说坏未来中国人民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来实现的难听一点是掠夺来的增长。这样的增长一是没有福利效果,二是不可能持续。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了,把经济中的结构问题调整好。但是,中国目前有五六千万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两亿多的剩余农村人口等待流向城镇。经济速度一降下来,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第十七章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判断题 (×)1.财政政策能影响总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货币政策则不能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况下,任何影响IS曲线位置的因素变化,都会影响总需求曲线的位置。 (√)3.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价格水平和工资总是处于粘性状态,经济恢复一般均衡需要较长的时间。 (×)4.当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时,由于各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因此居民不会减少对各产品的需求,总需求水平也保持不变。 (×)5.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将会使各经济主体收入增加,因此,总需求增加。 (√)6.当一般价格水平上升时,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降低,资产市场均衡的实际利率提高,总需求将下降。 (×)7.潜在总产出就是资本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时的总产出。 (√)8.长期总供给曲线所表示的总产出是经济中的潜在产出水平。 (×)9.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区别是斜率不同。 (√)10.在AD-AS模型中短期均衡是指短期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 二、选择题 1. 价格水平上升时,会( B )。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并使LM左移 2. 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 D )。 A.当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3.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D )。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标关系

2016考研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四大目 标关系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运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会增加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量,从而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要实现物价稳定,就必须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量和总需求,从而导致较高的失业率。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在价格和工资由自由市场决定的经济社会中,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必然要在高失业和大的GNP缺口方面付出沉重的代价。” 2.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的一面。这是因为,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但是,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要提高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需要向知识和资本投资,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这会导致资本特别是机器对劳动的替代,从而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 3.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充分就业的实现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往往需要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这也会妨碍国际收支平衡和对国外质优价廉商品的进口,降低本国居民的效用水平。为了享受国外的低价商品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需要增加进口,往往引起相关行业的工人失业。 4.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一个国家要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需要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必要时,还要实行工资和价格管制。这势必会恶化投资环境,造成价格扭曲,滞缓经济增长,降低经济效率。反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需要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这样,出现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 以上四大目标的关系如表16.1所示。 表4-1 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稳定物价0 - * + 充分就业- 0 + - 经济增长* + 0 - 国际收支平衡+ - - 0 注:表中“+”表示目标关系一致;“-”表示目标关系矛盾;“*”表示目标关系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0”表示目标相同。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政策2.自动稳定器3.挤出效应 4.货币政策5.存款准备6.公开市场业务 二、判断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间具有冲突性。()2.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两个目标一定可以同时实现。()3.按照凯恩斯主义,政府的财政预算应该保持稳定。()4.内在稳定器与自主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 5.转移支付不是财政政策工具,而是收入政策的手段。( ) 6.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收入管理。( ) 7.松的财政政策的内涵是货币供给的增加。( ) 8.由于货币的流通性强,所以财政政策对收入影响的效果不如货币政策。( ) 9.货币交易需求反映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 ) 10.超额准备金是指法定准备金超过实际准备金的金额。( ) 11.当公众从中央银行手中购买政府证券时,货币供给增加。( ) 12.松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货币供给。( ) 13.利息率的改变对投资支出的影响大于对消费支出的影响。( ) 14.当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时实际预算可能存在赤字。( ) 15.拉弗曲线表明税率为50%时税收总额最大。( ) 16.由于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道义劝告不起作用。( ) 17.存在货币投机需求的流动性陷阱时,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最小。( ) 18.财政政策虽然具有挤出效应,但对于总收入而言其效果可以比货币政策明显。( ) 19.投资预期比较悲观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将削弱。( ) 20.对于“滞涨”问题,传统凯恩斯主义无能为力。( ) 三、单项选择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本质是( )。 A.货币供给扩张B.政府规模扩大C.物价更稳定D.增加GDP 2.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本质是( )。 A.货币供给紧缩B.政府规模缩小C.实现物价稳定D.减少GDP 3.以下( )不能视为自动稳定器。 A.失业救济B.累进税C.社会保障D.国防开支 4.财政盈余与( )对均衡GDP水平的影响效果相同。 A.储蓄减少B.储蓄增加C.消费增加D.投资增加 5.投资支出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为保证经济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政府应( )。 A.使税收和政府支出相等B.使税收超过政府支出 C.使政府支出超过税收D.提高税率 6.如果社会总需求的构成是消费1 000亿元,投资400亿元,净出口1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200亿元,充分就业的GDP为1 200亿元。为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政府应( )。 A.内在稳定器能部分地抵消经济波动B.内在稳定器无法缓解失业 C.内在稳定器可以完全抵消任何经济波动D.以上都不对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 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GDP

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 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 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 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 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 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 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 一个函数:

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 1.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 常下降。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 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GDP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GDP 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GDP 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已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什么特点?该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共同解答。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形式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其联系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 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变化 市场经济各国从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始于1930年代。政府系统地调节经济的宏观政策起源于这时的大萧条而不是凯恩斯主义。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萧条使市场经济各国的经济倒退回一战前的水平,失业率高达25%,用当时一位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整个社会是“革命就在拐弯处”。面对这种形势,无论有没有凯恩斯主义或其他思想,政府都不能无动于衷,听其自然。各国政府都不得不“亲自”挽救经济。美国罗斯福新政、北欧国家的就业与社会福利政策,英国增加政府投资,都是病急乱求医的做法。并没有系统理论的指导。凯恩斯只不过是把政府已经做过好事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证明这种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正如美国经济学学克莱因所说的,是先有国家干预的政策而后有凯恩斯主义,并不是相反。

但凯恩斯主义时战后各国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有重大的影响。美国国会1946年通过的“就业结案”显然就是凯恩斯主义的结果。这个结案明确指出:“促进充分就是和生产是联邦政府一贯的政策和变化。”经济学家认为,该法案确定了政府对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但这种责任实际上有两种含义。温和的含义是政府应该避免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根据这种含义,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应该是稳定。另一有野心的含义是政府应该刺激经济实现增长和充分就业。战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逐渐从增长转向稳定的。 在托宾这样的凯恩斯主义者看来,美国政府在1950年代的做法“胆子仍不够大,步子也迈得太小”。因为这一时期经济并不够繁荣。他们提出了“新经济学”的思想,强调美国经济能够而且应该实现充分就业的增长目标。他们把美国的潜在GDP定为每年增长3%,低于这一目标就是要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刺激。他们主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刺激经济,尤其是财政政策要从惧怕财政赤字的框框下解放出来,用赤字支出刺激经济。这种主张与雄心勃勃地要振兴美国经济的年青总统肯尼迪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而由理论变为政策实践。这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增长。用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正是凯恩斯本人思想的原意。196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实现了这一点,所以,美国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实验室”。 以增长为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确实现了美国经济1960年代的高速增长,迎来了战后第一个繁荣时期。这也使凯恩斯主义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但这种大好形势并没有持续下去。以稳定为目标的宏观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