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刚访谈录

林文刚访谈录
林文刚访谈录

林文刚访谈录

11-06-26 11:50:49林文刚来源:http://Figure/Ground.ca

罗利亚诺?拉隆(Laureano Ralon)采访,2011-4-16

林文刚(Casey Man Kong Lum)文

何道宽译,2011-5-15

导语

林文刚教授在美国新泽西州韦因的威廉?帕特森大学(William Paterson University)执教,主持传播学的传播教育计划。他是第一位获得纽约大学媒介环境学博士的华人,是媒介环境学会(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5位发起人之一,任该学会副会长。他大力推动学会的组织发展工作,推进学会在国内外的发展,使之以分会的形式加入美国传播学会(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和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这两个国际平台有助于推进媒介环境学会的学术研究,比如,在这两个国际学会的年会上,媒介环境学会都组织了专题讨论会。

他曾担任中华传播学会(Association for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会长,兼任该学会国际和跨文化传播分会会长,及其亚太美洲分会会长等职务,目前的其他社会兼职有城市传播基金会董事。林文刚教授是《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Perspectives o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Ecology Tradition)的编者和作者,该书2006年获媒介环境学会刘易斯?芒福德杰出学术成就奖,已出简体字版(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繁体字版(何道宽译,巨流出版社,高雄,2010)、韩文版(李东侯译,首尔,2009);韩文版2009年入选韩国科学院表彰的人文社科优秀图书。其他著作有《寻找声音:卡拉OK与美籍华人身份的构建》、《代代传承:文化身份的维持》、《我们的声音:文化、族裔身份和传播》、《世界卡拉OK研究:全球技术、地方歌声》等。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与他人合作出书,撰写章节。他与家人现居纽约曼哈顿。近年,他从媒介环境的角度研究都市饮食文化。

本文是2011年4月的一篇专访,内容围绕媒介环境学和媒介教育。记者是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传播学院的研究生罗利亚诺?拉隆(他熟悉伊尼斯、麦克卢汉、波斯曼、沃尔特?翁、约书亚?梅罗维兹等人的著作),文章已经由林文刚教授订正。文章起初发表在外观/背景网站(Figure/Ground)。拉隆所做的系列访谈约请若干领域的大学教授,围绕教育、技术和社会等问题展开,

旨在帮助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新教师成长。这个系列访谈的学者还有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伊丽莎白?爱森斯坦(Elizabeth Eisentein)、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罗伯特?洛根(Robert Logan)、埃里克?麦克卢汉(Eric McLuhan)等。

1. 拉隆:你如何决定当大学教授?是有意识的选择吗?

林:我并未谋划当大学教授,可以说这样的“决定”是不请自来的,大概是20年前吧。来美之前,我是媒体制作人。本科第一年,我在一出广播剧里担任一角(当时在香港浸會大學主修传播,副修电影)。有一位自由制片人为一家澳门电台制作广播剧,每周一出。稍后,我在这个班子里兼任剧本撰稿人和录音师。我个人的兴趣在于,这些节目销售到世界各地包括纽约市的华人移民社群中。因此,我人未到美国时,声音已提前几年到了。在读本科时,我为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打工,其中之一是为香港政府的街头巡游制作的一台节目,我担任木偶师,这些木偶剧在大卡车上演出,内容是社会服务,比如“清洁香港”、“远离毒品”等。大学毕业以后的前几年,我是全职的自由电影制作人。

我走上学术生涯的道路既漫长又渐进,却也自然。我决定到纽约读硕时,心中想到的主要是更新媒介知识。多年的全职学习加上在媒体兼职使我疲惫不堪,我想要读点书,清理一下思想,拿学位并不是主要的追求,更像是休假几年,然后回香港重操旧业,拍电影。

我并未有意识地考虑当大学教授,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那一选择“自然而然地”向我开放了。首先,在社会研究新型学院(The New School)攻读媒介研究时,有一些教授的授课引人入胜,激发了我的兴趣。彼得?哈拉托尼克(Peter Haratonik)是使我走上教学道路的引路人,他是媒介教学专业的负责人。十余年前,他接替约翰?卡尔金博士(Dr. John Culkin)负责这一专业;创建人卡尔金博士是耶稣会士、媒介教育家。20世纪60年代,卡尔金博士在福德姆大学执教时,成功邀请麦克卢汉到福德姆大学讲学。回想起来,由于我有幸在此受业于这些很棒的教授(彼得的研究生保罗?莱文森也是我的老师),我觉得很喜欢他们那样的生活:学术界知识分子的生活。

同样重要的是,我在那里学的媒介理论引起我的兴趣。这些理论使我以新的视角去理解我过去在媒介产业里从事的工作,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我个人成长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理论使我能更好地理解我的母亲,她是偏重口语的人,以那种方式与我交流。“代沟是一种媒介环境现象。”我记得多年前就曾经不知不觉间自言自语,不经意间把心里想的话说出口。这一新发现使我能更好地与母亲交流。这时学到的许多媒介理论和理念,正是我多年研究和论述的媒介环境学。

英语是我的第二语言,却在我教学相长的路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在香港求学时的一位教授叫我每天至少读3小时的书。记得刚到新型学院读硕时的第一周,我每天花6个小时读诺伯特?维纳(Norbert Weiner)的《人有人的用处》(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那是彼得第一周布置的作业。我担心我的“媒介理论基础”课不能过关。我的英语还不够好,难以理解维纳整合许多学科的许多理念。

但一个星期以后,结果出来了:我是读完这本书的少数几个学生之一,我为此而感到高兴。更令人高兴的是,课堂讨论以后,其中的一些思想更清楚、更有趣了。至今我记得,那是我读硕期间最令人满意的经历之一。虽然许多媒介、文化和人类境遇的理念云里雾里,理解和消化起来极其困难,但每当脑子一亮、豁然开朗时,我又感到非常满意,这比过去的工作更有成就感,那种工作是谋生的手段,仅仅是为了让我根本不认识的人。

我不得不用第二语言去读那些书,谈论那些理论和理念,所以不得不加倍用功。有趣的是,这样的过程有助于我将学术著作和和谈论的话语“视像化”,以求充分理解其中的“叙事”。我过去和现在都有意识地弄清口笔语的结构或形式,以求理解其中的“内容”。我感悟到,尼尔?波斯曼教授等作家“平易”的文风对我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这种从形式到内容的学习过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即使仅就文风而言,许多人也会同意,波斯曼有一支神来之笔。

在新型学院读硕的过程既艰苦又愉快。我开始考虑如何更好地澄清那些思想,如何与更多人分享那些思想。回想起来,不知不觉间,我已经闯进了教学领域。读硕的第二年,彼得和保罗与我交谈,鼓励我到纽约大学去读博,学媒介环境学。我记不清那些谈话的细节了,但我当即决定拜访尼尔,了解他那个博士点的情况。就这样一步步走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历史吧。

2. 拉隆:约书亚?梅罗维兹在《地域感的消失》(No Sense of Place)里说,媒介一变,情景和角色随之改变。以你的经验看,大学教授的角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林:你的问题触及教学的许多方面。我想我只能提出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我读本科时,我们的教材主要是印刷材料(如书籍、文章和“讲义”),也用一些视听材料(如老师视为经典的电影),还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材料(如影视短片、广播剧、学生报)。那时没有今天这样的互联网、多媒体软件包或电子数据库。老师鼓励我们做一些研究(尤其在高年级),他们就是许多教材的守门人,控制我们必读书的质量,我们的任务就是阅读和学好那些“好东西”。

让我给你提供一点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我在香港读本科时,课堂教学或多或少是单向的教学过程。老师灌输信息和知识,学生做笔记、不大提问,师生没有多少互动。在那样的文化语境中,学生不提问,不发表不同于教授的意见。

如今的课堂上装备了媒介技术,增加了教学的互动,过去的条件不能与今天相比。如今,个人电脑普及,电讯资源丰富,学生在互联网上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和手机用户享受的服务。教育界的老师们都意识到并面对着这样的挑战。一个大问题是,教授们不再享

有印刷时代前辈那样广泛的信息控制,而学生并非总是拥有必要的分析批判能力,他们未必能加工众多的电子数据资源,未必能判定或编辑有价值的信息。我曾经读到一种主张,有人认为,今天教授的工作就是给学生导航,让他们到信息的“景观”里去航行。

3. 拉隆:今天老师教好书需要什么条件?在信息流量过份的“注意力受干扰的时代”(age of interruption),你如何“指令”学生的注意力?

林:我想我知道你指的是课堂上让学生注意的问题,但我想在传播教育的更大语境下来做一点发挥。

我们谈论的问题有几个焦点:思想史、理论基础和传播教育(如媒介理论、媒介史、媒介研究等)。但我们许多人坚守教育阵地的人必须要和另一种“干扰”作斗争。所谓“干扰”就是:传播系的学生未必有兴趣学习传播理论、历史和研究,或者意识到其重要性;上大学的成本越来越高;经济情况似乎并不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结果,许多学生及其家长一门心思在想:大学教育、学位、专业能使学生一毕业就找到工作。这些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就是许多争辩的背景,老师、教学计划修订委员会、大学领导都围绕这些问题辩论。我们如何在文理教育和就业前的业务训练之间求得平衡?(1)在两者间求平衡的做法好吗?(2)如何在教师和领导中就这些问题达成共识?(3)老师如何与学生交流,尤其与那些更多考虑就业的学生交流?如何让他们认识到文理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到学习传播理论、历史和研究对个人的发展和长期职业生涯的重要性?(4)在信息流过量、“注意力受干扰的时代”,老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5)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学问题和课堂管理的问题。如何让学生课堂上自我克制,不在笔记本电脑上收发邮件、不冲浪,这是一个长期的拉锯战。学生说:“我在笔记本电脑上记笔记,阅读你布置的作业。”有些同事禁止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似乎收效甚微。于是有人主张,老师用媒介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已经在课外用这些技术。这是他们“这一代”做事情的工具。实际上,许多中学生已经能很熟练地使用媒介(黑板、电脑软件如PPT和编辑软件等)。因此他们认为,课堂上用这些技术和互联网可以使授课更加有趣、更吸引人。你知道,许多学校将这些技术在课堂上的整合作为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之一。

我经常听见同事们说,要向学生传授“最新成就的东西”。我想他们多半是说媒介技术的“最新成就”。遗憾的是,这种话语或思想里缺失了一个要素:分析批判能力的“最新成就”。学生不仅需要这样的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和技术问题,而且要借此在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上做出可持续发展的选择和决定。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需要求得健康的平衡。

另一种回答你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媒介环境学的路径。在《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Teaching as a Conserving Activity)里,尼尔?波斯曼论述了两种“课程表”,一是社会上比较熟悉的“课程表”,这种“课程表”以电视和电子技术为基础,这是以视听材料为基础的理解世界、言说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苏珊?朗格(Suzanne Langer)所谓的表征符号或形式;二是以印刷材料为基础的“课程表”,这种“课程表”以书面文化和印刷符号或话语符号为基础。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求得平衡,他们要平衡这两种思维、表征、话语和感

觉经验的平衡。他们在课外的日常生活太“电视化”,太倚重电子媒介的中介,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灌输或传授印刷材料的“课程表”,换言之,老师要用印刷材料来抗衡课外电子媒介的“课程表”。

回头说你“回到课堂”的问题,我想在一定程度上,老师要能有效地将上述思想向学生传达(当然与同事沟通也应该有效),要使他们充分理解这些思想,使他们有紧迫感,使之努力谋求一些健康的平衡: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表征能力和话语能力、文理教育与就业前培训等方面的平衡。

4. 拉隆:读研期间有哪些老师教过你,你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最重要的教益?

林:我个人的不足甚多,成就甚小。之所以今天能在传播学领域里从事教学,做一点研究和实际的工作,部分原因是,我有幸受业于一些名师,得到他们的关爱和指导,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没有足够的篇幅一一表示充分的感谢,详述他们给我的教益。但既然我们谈到媒介环境学和媒介教育,我应该感谢彼得?哈拉托尼克和保罗?莱文森,他们是我在新型学院读硕时的老师。我要感谢尼尔?波斯曼、特伦斯?莫兰(Terence Moran)、克里斯琴?尼斯特洛姆(Christian Nystrom)、亨利?珀金森(Henry Perkinson),他们是我在纽约大学读博时的导师。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方式、直接间接给我教益,在我的人格成长和业务进步上,我都获益良多。

具体地说,我想重提上一个问题里谈到的要点,这些良师益友让我知道基础宽厚的文理教育的重要意义,使我学会了理解文化、技术和传播的媒介环境学视野。他们让我知道,如果你爱护学生,你就能帮助他们成长。言传固然重要,身教更加重要。此外,老师们还让我学会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叫我要问题先行,而不是“方法论”先行。也就是说,不要因为你会数豆子就去寻找豆子。

我想,我可能(之所以说“可能”,因为如果我在这一点上有误,我不想让他们为我负责)还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另一种东西:有一点“顽皮的童心”和幽默并无不好,就是说,来一点创意思维(think outside of the box)是可以的;思考问题时不要因为太认真而走向教条。我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东西,不胜枚举。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特别强调,尼尔无疑是我最重要的精神导师。他文章练达,爱护学生,在媒介教育中富有创见。他是媒介、文化和教育领域成就卓著的公共知识分子。这表明,如果优秀的学问和思想不仅送达精英或决策者,而且送达一般的公众,它们就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做出重大的贡献。同样重要的是,尼尔是谦谦君子,非常幽默,他的风范表现在他的重大成就和众多角色中。在一次媒介环境学讨论会会间休息时,我与他一道散步,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们在会场背后的乡间土路上漫步,我问他如何看待对他的学问表示质疑的态度;我问,当“事实”支持他的观点时,为什么他对批评抱无所谓的态度。他用略微嘶哑、永远柔和的声音回答说:“凯西,

你知道为什么吗?他们说错了,我不是学究,我是社会批评家。”他让我重视严肃学者应该拥有社会关怀和道德关怀,这使我受益匪浅,感激不尽。

5. 拉隆:你对研究生和大学新教师有何忠告?

林:我资历尚浅,难以提出这样的忠告,但恭敬不如从命。多年来,我在会议上注意到,年轻老师和研究生对自己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已经知之甚多。我觉得,他们许多人明白:为了长远的发展,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建立和维持良好的记录是多么重要;在供职的学校里和工作的学科领域,他们的学术要有成就,教学的效果要好,服务要积极。

目前,经济不景气,学校实行紧缩政策,在学校求职越来越困难。这是一个买方市场。工作难找,必然使求职者产生焦躁情绪,尤其那些履历和实力不佳的人难免会焦燥。所以,希望将来在大学任教的研究生们要未雨绸缪。优良的成绩、优秀的论文、让人眼睛一亮的推荐书是很好的条件,但已经不再是充足的求职条件了;部分原因是,许多竞争者的条件与你不相上下。当然,大学层次的教学经验是一个优势。无论你怎么看,教学好仍然是(应该是)教学工作的黄油面包。一切自重的教师聘任委员会都希望看到求职者里的优秀教师。

但会教书、足以满足招聘单位的条件仅仅是你的资产之一。你对空缺的岗位有多少了解?你的学术履历和兴趣如何适应、多大程度上适应招聘单位的教学计划?更加重要的是,你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其变革的动因,能促使其上一个档次?为什么?假定求职者的其他条件相同,你有什么出众的优势?你(你的所作所为或代表性)如何与众不同?用市场营销的话说,你作为年轻学者或大学教师处在什么档次?你搞什么研究、有什么学问、你有志于从事的工作如何使你与众不同?你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对招聘单位希望你从事的教学和研究有兴趣、有热情?如果你真有热情、真能担当,你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在学校工作和社会上都做优秀的公民。一切系科简介都说,服务工作是续聘、终身教职和晋升的三大标准之一,但也是最不受重视的标准,在奉行“不出版即死亡”的学校里尤其如此。与其他行业和产业不同的是,教学工作和大学的其他工作是培养人的事业。出色和积极的服务有助于拓展你在同事里的人脉,得到其认可,得到报偿。社团(包括学术社团)的品质全赖其成员之优异。

积极提倡你的学科信念。这是我多年来奉行并欣赏的原则之一。容我仅举一例:在过去的日子里,许多纽约大学媒介环境学的同事不太热心外出开会或参与其他的专业活动。毕竟,我们这个博士点有自己的学术会。尼尔长期主编国际语义学会的专刊《如此等等》(Etc),所以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已经拥有发表成果的园地,因为这个刊物与媒介环境学惺惺相惜。这当然很好,但时间一久,我就觉得,我们是在自己的圈子里交流。诚然,我们中间产生了许多了不起的令人惊叹的思想,我们举行的媒介环境学研讨会上产生了不少

这样的洞见(我至今认为,我们这些研讨会仍然位列我参加过的最好的研讨会)。然而回过头看,用许多标准来衡量,媒介环境学同仁仍然是一个自己抱团、在传播学科里不太为人所知的流派。

正如兰斯?斯特拉特在接受外观/背景网站的访谈录时所言,我主张同仁“出去开会、宣读论文,去了解传播领域的动态,找到合适的立足之地。”这样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在新型学院读硕时,我就参与亚洲影视社团(Asian CineVision)的工作,起初是无报酬的志愿者,后来才有薪酬。这个组织是美国最资深的亚美媒介艺术中心之一。我们制作、放映片子,推进亚太裔美国人的媒介和文化。在亚洲影视社团工作期间,我开始认识到,宣传工作对处于边缘的个人和群体是多么重要。我在香港成长时不必考虑宣传,因为我是多数族裔成员。1992~1993年,在纽约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几年以后,在参与言语传播学会(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该学会是美国传播学会的前身)的活动时,我又看见了宣传工作的作用。由加州大学诺斯里奇分校的戈登中川(Gordon Nakagawa)牵头,一群亚太裔美国学者申请以分会资格参加美国传播学会,以推动亚太裔美国学者的媒介和传播学术。1993年,亚太裔美国传播学小组

(Asian/Pacific American Caucus)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参加美国传播学会年会。我当选该分会的副会长。几年以后,我们这个学会正式成为美国传播学会的亚太裔美国传播学分会(Asian/Pacific American Communication Studies Division)。在许多方面,媒介环境学在传播学领域仍然是一个小群体,但我主张同仁走出去参与主流传播学派的工作。我以同样的精神提倡媒介环境学,1998年,我参与组建媒介环境学会。

如上所述,社团的品质全赖其成员之优异。优秀的公民素养是优秀和健康社团的基础。深深嵌入宣传工作的是我们的热情和奉献意识。这也是年轻学子发出声音、找到立足之地的方式之一。

6. 拉隆:你撰写并编辑了一个大部头的文集《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现在又有了汉语和韩语两种译本。媒介环境学在亚洲得势吗?伊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洞见的在亚洲有恰如其分的地位吗?

林:总体上,纽约大学那个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和我编辑的《媒介环境学》所阐述的思想在亚洲还是一个相当新的研究领域。然而,促使媒介环境学派崛起的一些学者的著作已经在亚洲一些地区翻译出版了。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初看见过《理解媒介》的中译本,但出版社的名字记不起了。我这本书的翻译由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教授承担。他为中国大陆的读者翻译了麦克卢汉的《机器新娘》、《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麦克卢汉书简》、《理解我:麦克卢汉如是说》。他还翻译了伊尼斯的《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除了我的《媒介环境学》以外,他还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媒介环境学译丛”翻译了尼尔?波斯曼的《技术垄断》、伊丽莎白?爱森斯坦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以及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中国的其他出版社还出版了尼尔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

逝》。我记得推荐过刘易斯?芒福德的《技艺与文明》,当我与他的遗产托管人接洽时,其版权已经售给另一家出版社,但至今尚未见到这个译本面市(该书的中译本《技术与文明》2009年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推出——译者)。

此外,何道宽教授还翻译了保罗?莱文森的许多书,包括《数字麦克卢汉》、《软利器》、《手机》、《真实空间》、《新新媒介》和《思想无羁》。虽然詹姆斯?凯利并不认为自己是媒介环境学人,我们许多媒介环境学人钦佩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也在中国翻译出版了。

在此,我想说一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媒介环境学”有趣的一面。中国传播学家所谓的“media ecology”叫媒介生态学,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不同。“媒介生态学”着重理解媒体的市场动力学,考察媒介产业或范式的互动和竞争及其在市场里的位置。

20世纪90年代末,我首次在亚洲宣讲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源头,那是在台湾政治大学的新闻学院。我在中国大陆最早宣讲媒介环境学是在北京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那是2002年6月。那时,我已经知道“媒介生态学”。之所以请何道宽教授翻译我编辑的《媒介环境学》,那是因为我坚持将其翻译成“媒介环境学”,意思是“媒介环境研究”(the study of media environments),旨在将其与中国市场导向、聚焦市场的“媒介生态学”区别开来。

你问媒介环境学在亚洲流行吗?虽然没有刚性的数据证实我的观察,但我的印象是,媒介环境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和学者接受。何教授是传播学界受人尊敬的翻译家,他极力提倡媒介环境学研究。比如,他写了一组5篇文章(中文),阐述媒介环境学是传播学的第三种范式,是继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之后的第三学派。他翻译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被认为是中国过去30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2008年1月入选中国权威书业和媒体推荐的“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译者)。媒介环境学之所以受欢迎,部分原因是,它与广为人知的经验学派和非马克思主义传统分手。何先生是英语教授,研究比较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比较文化——译者),曾任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深圳紧邻香港)。他对我说,媒介环境学之所以在中国受欢迎,那是由于它在理解媒介和文化时持长时段的历史观点,把理解传播置入更加广阔的社会环境之中。

总之,由于上述著作的翻译出版,华语世界的学者和学生越来越地了解我们所说的媒介环境学。至于韩国的学者和学生,我想这一判断也适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媒介环境学了。我编撰的《媒介环境学》的韩语翻译是李东侯(Dong-hoo Lee),她曾经在新型学院修过我的课,也是彼得?哈拉托尼克的学生。她在纽约大学攻读媒介环境学,20世纪90年代末获博士学位,回国教书,后来晋升传播学教授。她一直在韩国提倡媒介环境学。

7. 拉隆:媒介环境学、媒介理论、加拿大传播学、多伦多传播学派——这些术语有何区别?

林:你的问题很重要,也很棘手。从我编撰的《媒介环境学》来看,媒介环境学总体上研究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你可以从书中了解到更多的细节。在一个层次上,媒介环境学是一个涵盖面广的术语,是对许多学者思想的理论综合。他们都关注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你和我都熟悉这些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雅克?埃吕尔(Jacque Ellul)、马歇尔?麦克卢汉、刘易斯?芒福德、苏珊?朗格、尼尔?波斯曼等。我认为,媒介环境学的视域总体上大于这些学者各自研究的领域。媒介理论仅仅是媒介环境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而媒介环境学是研究媒介环境的一个理论团队、一种思想传统。

至于多伦多学派,我想请读者注意你采访埃里克?麦克卢汉的访谈录。我尚未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但我想,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好好考虑一些问题:什么构成学派,构成独特的“思想流派”(“school of thought”)比如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什么使这些学派与众不同、容易分辨?什么构成“多伦多学派”或“加拿大传播学派”?说实话,我不能回答。埃里克的回答似乎是说,不存在多伦多学派,他似乎在访谈录中提出了这个学派不存在的理由,我希望我没有断章取义。

我给你一个与之对照的问题:有没有一个纽约学派?兰斯?斯特拉特论述过纽约学派与多伦多学派。我个人倒是不知道是否有一个纽约学派。虽然我身在纽约,在这里教书,选择在这里居住,住了很久,热爱纽约,但我不知道是否有一个纽约学派。当然在另一个层面,你可以说,的确有一个纽约学派,从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和制度历程看是有一个学派的。就是说,纽约大学曾经有一个根深叶茂、享有盛誉的媒介环境学博士点,这个博士点系统而规范地培养了这个领域的大批学者。在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说,一直有一个纽约学派。

同理,你可以用类似的问题拷问加拿大传播学派:什么构成加拿大传播学派,什么使之与众不同、使之有别于其他的研究,比如“美国传播研究”、“非洲传播研究”、“欧洲传播研究”或“亚洲传播研究”?这是地缘政治的分别吗?抑或是理论的、方法论的或本体论的分别?

请允许我再次重申,我不能提供你寻找的答案,但我认为,你的问题触及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8.拉隆:你的《媒介环境学》第十四章的编后絮语题名“媒介环境学未来的代际传承”(The Next Generations)。你大概知道,今年网上有一个激辩的问题,许多人对一个有争议的文件展开讨论。这是罗格斯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的副教授克里斯蒂娜?顿巴-赫斯特(Christina Dunbar-Hester)起草的文章《超越麦克卢汉:为你设计的新媒介教学大纲》(Beyond McLuhan: Your New Media Studies Syllabus)。你如何超越你并不充分了解的东西呢?你认为,推进麦克卢汉和媒介环境学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请就你所谓的“未来的代际传承”予以说明。

林:首先,我不是很清楚,网上那个教学大纲是否缺乏或如何缺乏对麦克卢汉学问的了解。我尚未仔细研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答案似乎已嵌入了你的问题中。在一个层面上,你说得对,人们先要足够了解麦克卢汉的学问,然后才能超越或反对它。不过,对待这

个问题的另一种方式是借助范式转移的观念。比如,麦克卢汉的著作刚问世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原因正是他的思想很有创意,出人意表。有几年时间,虽然人们并没有很好地理解他的著作,但许多批判学派或经验学派的人还是对他高调吼叫。尽管如此,有人还是会告诉你,他的学问促进了传播学领域的范式转移,人们对媒介与文化的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是从分析内容到分析形式的转移。

因此,借用范式转移的理念,如果我们能在麦克卢汉思想或媒介环境学的基础上取得突破,下一次范式转移会是什么样子呢?谁可能推动偏离麦克卢汉思想的范式转移呢?倘若我没有完全误解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谁是那些既存范式(比如麦克卢汉的思想)里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呢?新范式的内容可能会与麦克卢汉的思想截然不同,它们构想(媒介与文化)世界的方式与麦克卢汉的方式是迥然不同的。

9. 拉隆:请容我变换一种方式提问:你提出的原理如何做到既结构谨严、自成一体,又尊重过去的传统呢?如果换一种语汇表达海德格尔的思想,我们如何在保存的同时实现转换呢?我们在考虑过去的同时如何前进步入未来呢?

林:多谢你变换提问的措词,因为这使我回想起我试图在“编后絮语”里说明的一些问题。“媒介环境学未来的代际传承”试图勾勒如何以富有黏合力、内聚力的方式培育未来的媒介环境学者。之所以提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纽约大学的媒介环境学博士点正在淡出。在一个层次上,我们许多在那里读博的人对那样的事态百般不解,过去和现在都很迷惑:为何这样一个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成果卓著的博士点就这样被人“请走”了?须知,许多趣味盎然的机构和个人很想接过它的火炬传下去。但这个问题恐怕在一次访谈里难以尽述。无论怎么样吧,我在“编后絮语”里说的话多多少少是一个限定在小范围的问题:我们能在其他地方系统而规范地培育完全合格的媒介环境学的博士吗?在另一个层次上,如果这样的努力无法开花结果,作为一个理论团队或思想传统的媒介环境学如何继续存在或发展呢?

媒介环境学会及其团队一直在努力解决相关的问题,而且产生了一些成果,比如,我们出版《媒介环境学探索》(Explorations in Media Ecology),举办年会,在美国传播学会、国际传播学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和美东传播学会(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年会上组织专题讨论,发布了一个活跃的《通讯》,维护着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网站等。相当多的同仁在积极著书立说。兰斯主持汉普顿出版社(Hampton Press)的“媒介环境学丛书”,尤其值得一提。也许,我个人对形势的评估并非完全没有偏颇,因为我是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在学会发展的关键年头里积极工作,而且以上提及的学者都是我的朋友和同事。然而,有许多理由高兴的是,我们的学会出了一批成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学生。有时我甚至用“诺亚方舟”来比方媒介环境学,因为纽约大学的媒介环境学博士点遭到了灭顶之灾:对媒介环境学冷漠甚至敌视的力量毁了它。

是否有理由担心媒介环境学的长远发展及其在学术界的合法地位呢?答案似乎取决于你如何看媒介环境学以及我们想要的媒介环境学是什么。谁也不独占这一术语,凡是喜欢媒介环境学的人都可以自称为媒介环境学人。在这个层次上,媒介环境学的发展没有问题。

另一方面,不需要传播史家指点你就知道,传播学被传统学科承认的过程是多么艰难。传播学的制度化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界(如果你从20世纪中叶第一个传播学博士点算起),数以千计的传播学博士已经培养出来。如果用一个混杂的比喻,传播学是传统学科里的“少数族”(你记得传播学是一个领域还是一门学科的辩论吗?),那么,媒介环境学就应该是“双重的少数族”,就是在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中被边缘化了的小团队(同理,我们亚裔美国人也被认为是美国的“双重的少数族”)。

总之,过去几年媒介环境学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成果,非常令人鼓舞,其中一些成果上文已经提及。但我认为,我们应该也能够做得更多更好。媒介环境学作为一个理论团队、作为一个显性的、合法的学术领域的发展和繁荣需要一个条件:我们需要继续不断的制度支持,要有系统而规范的、口碑很好的博士点培养媒介环境学的博士,使他们接手培养下一代的媒介环境学人,使媒介环境学星火传承、代代有人。

10. 拉隆:你现在忙什么?

林: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研究都市饮食文化,将其作为传播形式来研究,你可以称之为都市饮食文化的媒介环境研究。我喜欢美食,喜欢烹饪。我把自己对媒介环境、饮食文化和都市研究的热情融为一炉。

科举制度

为科举制度申辩 导语: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中,它背负了种种的骂名。人们对科举制度存在着几大误区:1.科举无法选拔真才。2.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3.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4.妇女无权参加科举,因此科举制很不平等。5.科举造成官本位体制。6.科举导致官场腐败。 更有“范进”、“孔乙己”、“陈士成”等“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的眼前,因此,在很多人眼中,“科举”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被当作是“吃人的封建制度的吃人工具”,被认为是国家落后、主权沦丧的的一大帮凶。 然而,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科举”真的是上述罪名的“元凶”、“主谋”么?科举制度的弊处一定大于利处吗? 科举之前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

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 提拔民间人材。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 才兼备的人材。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 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魏文帝时, 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 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两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 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 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 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 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也即是说,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一系列人才选拔制度,尽 管经过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仍在于“不公平”。尽管 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 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 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一一申辩 人们加之于科举的种种罪名,往往源于对科举的误解,或 有“本末倒置”、“以偏概全”的嫌疑。 误解一:科举无法选拔真才

集团公司董事长访谈录

集团公司董事长访谈录 (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河南信合建设投资集团是固始县龙头企业。公司创建于98年,在董事长陈锋的带领下,十余年来已发展成为固定资产亿元,员工近四千人,集房地产开发、商业地产、教育、医疗卫生、医药工业、酒店经营、农业科技开发与示范、物业管理为一体的跨行业集团公司。在信阳市“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信阳市政协委员、信合集团董事长陈锋。 记者:陈锋董事长,您好!众所周知,信合集团这十几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异军突起,成为我市的知名企业。那么,信合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如何做大做强的呢? 陈锋:信合集团历经14年的淬炼历程,从单一经营房地产开发,逐步转向跨行业多元化经营。我们成长,因为我们凝聚了

一个坚强的团队,齐心协力,努力攀登,我们每一步都力求稳健,并且深知路还很长。信合集团的发展历程与固始县城市化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认识到,我们壮大,是因为我们生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取之社会、回报社会、创造机会、共同成长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它使我们始终坚守创业的热情和毅力。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信合集团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积极实施经营战略转型,多元化经营,集团化发展,集团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2011年,集团公司纳税额达到6815万元,向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480个,间接就业岗位3500多个,带动了城市就业。河南信合建设投资集团以对财富、对商道、对仁道的追求,完成了它的嬗变。 记者:固始的城镇化建设近年来成果显著,信合集团作为房地产为主打品牌的企业,在加快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陈锋:信合集团以固始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加快发展

家风建设倡议书

家风建设倡议书 篇一:“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倡议书 “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倡议书 中和街道广大家庭: 家,是亲情洋溢的温暖港湾;家,是美德正气的传递起点;家,是社会和谐的坚定基石。音律和谐,能弹奏出优美的乐章;家庭和谐,能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国兴民安的大事,只有家庭和谐,才能社会和谐。在春意盎然的3月,中和街道正在开展“好家风”评选创建活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家庭,一桩桩感动你我的故事将被发现、被传颂,这些家庭和故事不在远处,正在身边。 为此,中和街道“好家风”评选活动办公室向街道广大家庭发出倡议: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争做最美家庭,共享幸福生活。 弘扬传统美德,做和谐家庭的带动者。孝老爱亲、崇学向善、文明诚信、和谐邻里、助人为乐、勤俭持家、爱护环境是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努力影响亲朋好友、邻里同事和身边每一个人,让家庭文明促社会风清气正,以家庭和美促社会安定和谐。 科学教育后代,做文明家庭的传承者。父母是孩子的第 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为人父母要认识到道德培

育的重要性,树立科学文明的家教理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艺术和技巧。用你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培养孩子从小追求善良美好的品行,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形成快乐感恩的心性,为弘扬文明风尚、培养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树立良好家风,做幸福家庭的守护者。要带头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当树立良好家风的典范——勤俭持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廉洁立家,“以贪为害,以廉修德”;平安保家,“不拒小善,勿为小恶”;文化兴家,“学以增智,读书养气”。主动参与到议家风家训家规、晒家庭幸福生活、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庭文明风采、秀家庭未来梦想等活动,厚养家风正气,传递示范力量,使家庭成为每个人安享幸福生活的宁静港湾。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万家共建。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出发,“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齐享幸福生活,共建美丽中和! 中和街道“好家风”评选活动办公室 20XX年3月 篇二:传承良好家风争做“最美家庭”倡议书 传承良好家风争做“最美家庭” ——致全镇广大居民的倡议书 全镇广大居民朋友们: 大家好!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也

我家家风初一作文600字

我家家风初一作文600字 好的家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家的家风如何?小编收集了几篇关于我家家风的作文,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记得胡文忠先生是这样阐述家风的,他说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所传达的观点,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儿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儿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父母才是儿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家的家风一句话两句话还真是说不完。 我的父母亲学历都不是很高,但是在家里,还是挺明主的,爸妈在我的学习上,主张尽力就好,努力了没有成功,他们是不会批评或责骂的。无怨无悔,认真改过便好。老妈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她掉眼泪的次数,几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所以,我和姐姐也非常坚强,这点倒是特别感谢老妈的影响,可谓收益终身的品质。老爸表面上看起来特别严肃,我的小伙伴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儿子的心灵,塑造儿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们平时在我家玩心里多少都有着害怕他,其实他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只有在大问题上才会显得特别理智,平时对我们特别幽默。最让我觉得庆幸的是,也特别开心的事情是,我们家遇到大事情的时候,爸妈总是和我和姐姐商量着,而且很多清路下,

我们的意见都会采纳,感觉他们不像传统里的父母一样刻板专制,这点特别欣慰。我们有时候在一起聊天,因为代沟的问题,他们也主动和我们交流,从我们角度考虑问题。其实,对于这样的家庭环境,我是特别喜欢的。 都说家风影响儿子的心灵,我和老姐现在健健康康的心理和心态,也多亏了这样的家风,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所以,我爱我的家。 “家风到底是什么呢?”在回家的电梯里,我迫不及待的问爸爸。爸爸笑着说:“你注意观察呀,其实每天你的行为,都体现我们家的家风。”我怎么没有印象呢?我使劲挠了挠脑袋,我疑惑的看着爸爸,爸爸笑着说:“回去问妈妈。”我想,他肯定是不会告诉我了。只好自己观察了。 到了家,奶奶已经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我抢先拿了筷子,刚准备对美食发动攻击,这个时候,爸爸皱了皱眉,说:“家风去哪儿了?奶奶还没来呢,难道可以自己先吃吗?”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家风啊!我赶紧放下筷子,去厨房帮助奶奶把最后一道菜端了出来,坐在桌子前面,等奶奶做好了,奶奶说:“吃饭了。”我拿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着饭菜。这时,爸爸说:“对嘛,这才是孝顺懂礼貌的儿子嘛!”

董明珠语录

董明珠经典语录 1.传奇是干出来的 2.我不怕外企来挖人 3.我绝不唯唯诺诺 4.我们现在给员工一人一房(干到这个程度的国企真不多) 5.不能因为我的退休,这个企业不行了 6.格力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而不是营销,如果不对你的员工好,怎么叫员工为你的企业付出,怎么爱你的企业 7.在董明珠看来,推销只是单纯地把东西卖出来,而营销则要复杂得多,不仅仅要把产

品卖出来,更重要的是培育市场。 董明珠认为,只有诚信的人才能做营销,一个企业没有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再成功的营销都只能是昙花一现。 董明珠表示,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是能坚持原则——“把钱放在第一位的人只能赚眼前的钱,赚不到以后的钱,只有把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人才能赚一辈子的钱”。 8.“我从来就没有失误,我从不认错,我永远都是对的。” 9.“控制力不是让员工听话,而是给员工自我发挥和创造的空间。” 10.“顺手就可以拿到的东西,不叫目标,一定要跳起来才能达到的东西才是目标。”“我

做总裁期间最大的成就是用了人才。我们要打造100年企业,必须要有一支相应的百年人才队伍。” 11,我对接班人的要求有三点:第一要忠诚,第二要有奉献精神,第三要讲诚信。如果这几个最基本的要素不具备,他的能力再强,对企业来说可能是埋了一个定时炸弹。我在格力倡导的文化就是“忠诚”,看到韩剧里面的警察见面打招呼就是互相说“忠诚”,这让我很得意。我希望以后格力的员工见面也是这样打招呼,从而形成格力独特的文化。我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有一种奉献的精神,就是不能考虑个人得失,而应该将自己更多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里面,把自

己的生命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我想这也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12.董明珠自断后路:以“把自己抵到墙角” 为企业精神的董明珠,依然坚称掌握核心技术、关注消费者利益,是格力不变的利器。 13.不妥协是企业立身之本:董明珠:这么多年来,格力电器一直不是依赖于股市上的价格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其次,格力电器靠的是自己的产品和技术来持续发展,所以股票涨与不涨,我都不关心。 2、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工作中没有柔情,就像打仗一样,在战场上能用柔

《余英时访谈录》简介

《余英时访谈录》(不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却被称为海外的中国良心。近二十年中国文化知识界的中心人物——余英时访谈实录) 书名:余英时访谈录 装帧:精装 ISBN:978-7-101-08277-7 开本:32开 成品尺寸:145*210 定价:32元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书影 一、本书卖点 1.“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约翰·克鲁格终身成就奖”首位华人得主、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首部长篇访谈实录。 2.全面梳理余英时的学术视野,了解他的学术养成脉络,看他论学不专骛于一门,折衷中西学术传统于一炉,如何修成一代大家。 3.“品读大师眼中的大师”,囊括余英时对钱锺书、陈垣、钱穆等大师的观察和评价,“知人论世”之境,为学术史研究的典范。 4.采访实录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尤其是第三段采访,是特别应中华书局约请而成。 二、作者简介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现居美国。 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克鲁格奖”。“克鲁格奖”

被称为人文学科的诺贝尔奖,用于奖励那些对人文学科有创见的学者。余先生是前后三届五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余英时获奖时,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盛赞他学识非常渊博,而他在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所作的研究,以及对人性所作的广泛深入探索,其影响已跨越许多学科和时空领域。 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著有《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方以智晚节考》《朱熹的历史世界》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采访人陈致: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三、内容简介: 精彩深入的访谈需要与受访人的精神世界直接面对,让受访人的思想轮廓显现、精神之光闪耀。香港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先后三次访问余英时先生,洞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对谈有致,精彩纷呈。 余英时先生身处海外,对中华文明、中国社会怀抱真诚的关切,访谈录中袒露对学术与人生的追求。他对思想史的梳理切中中华文化研究的肯綮,于变动中发现思想的联系,既洞察入微,又通达宏观。访谈真切地反映了余英时先生的学术养成脉络,包括他对钱锺书、钱穆、陈垣、陈独秀等人的评价都涵括在他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观察中。 本书是由陈致应《明报月刊》《国学新视野》和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之约对余英时先生的采访整理而成,首次在大陆整体出版。本书以余先生的《我走过的路》为序、刘梦溪先生为余先生做的访谈《为了中国文化与社会的重建》为附录,丰富读者对余英时先生的认识。 四、目录 001 我走过的路余英时 直入塔中,上寻相轮

惠州德威集团董事长访谈录

德威集团董事长:林庆得 林庆得,现年42岁,祖籍潮阳。1989年,刚刚20出头的林庆得从商人之乡潮阳来到惠州,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从做建筑工程包工头起家,后涉足房产开发。现任德威集团董事长、惠州市政协委员。上世纪90年代初,席卷惠州的房地产泡沫让他损失了几千万,但也积累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宝贵经验。先后开发金碧花苑、数码工业园、南山诗意、德威大厦、摩卡小镇、朗琴湾等楼盘。除了开发商的身份,林庆得还身兼惠州市青联副主席、惠州市潮人文化经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本期走进我们“高端访谈”里的是林庆得,德威集团董事长,选择他做专访,是因为他有两个不同,一、他是上一轮房地产泡沫的惨痛经历者———在上世纪90年代惠州的房地产泡沫中,他亏得一干二净,他一定有很多故事与我们分享。二、他只做项目,不做规模,不寻求大量的土地储备,这很明显与上一轮的惨痛经历有关,那让他学会了赚钱是第二位的,不亏钱是第一位的。对业界来说,他的这两个不同,在目前房地产史无前例的大调控中,显得更有意义。 德威集团董事长林庆得 上轮泡沫净亏380万 那一轮泡沫的破裂,在我思想上烙下一个很深的烙印,一定要稳健。 南方都市报:你很年轻,竟然经历过上一轮楼市泡沫? 林庆得:我那个时候做建筑,通俗点说就是包工头。我接触房地产最初是因为我合作的开发商还不起工程款,让我卖房子抵债。那个时候我的事业刚起步,他欠了我1000多万。那时候1000多万是很大很大的一个数目了。那个开发商还不起钱,就给我一些房子让我去卖。卖完了房,最后他还欠我380多万。那个开发商,到现在都没

有起来。那一轮泡沫的破裂,在我思想上烙下了一个很深的烙印,就是一定要稳健。我们公司到现在也不是不想去扩大经营,也不是不想走出去,关键是这个烙印去不掉。 南都:当年房地产最火的时候狂热到什么程度? 林庆得:那个时候个个头脑膨胀,连银行都主动找人贷款,主动提供资金给开发商去做项目。所以造成了很多人思想膨胀,全国各地的钱用麻袋装的、用汽车运的集中到惠州。资金充裕,市场又没那么规范,图纸出来就可以卖钱。开发商收了钱之后就乱用,搞来搞去做不下去了,就烂尾了,留下好多问题。 南都:你什么时候走出那个漩涡的? 林庆得:直到1998年才把各种债务关系结算清楚,我净亏了380多万。 每平方米售价里400元给银行 我认为一线城市肯定是有泡沫,二、三线城市泡沫不大。 南都:你怎么看现在的市场,很多人说中国楼市有泡沫? 林庆得:我认为一线城市肯定是有泡沫,二、三线城市泡沫不大。现在一线城市动不动就卖两万三万(元/平方米),利润非常高。二、三线城市,以惠州为例,去年年底最高卖到6100多元/平方米。你看看成本,就知道这里面没啥空间了。 南都:为什么?对开发商的成本论很多人质疑。 林庆得:我给你分析你就不会质疑了,成本主要有几方面:土地、建安、税收、资金。土地方面,现在都很透明了,通过招拍挂拿地,楼面地价都1500元左右一平方米。建安成本包括土建园林配套,加起来要2500元左右一平方米,材料和人工今年比去年都涨了20%。另外,我们从拿地到售罄差不多要3年,这期间还要还银行利息,我粗略算过,我公司在自有资金很充足的情况下,(售价里)每平方米要给银行400多元,正常贷款的利息都要这么高,那从其它渠道融资的,资金成本就更不用说了。 南都:建安成本有那么高吗? 林庆得:这就是最关键的一点,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之前开发商也提得不多。开发商建1万平方米的项目,最终可销售的只有8000多平方米。为什么?人防车位、架空层、配套设施不能卖,还要代建居委会、警务室之类的公共配套,这些配套政府不仅不补偿成本,反而还要计入容积率,要开发商出钱。所以,最终的建造成本,按照可销售率80%来讲,大概还要再乘以1 .2倍,所以,2500元/平方米是很正常的。 南都:这种情况你是不是特例? 林庆得:不,全惠州都是这样。 工程没推迟反而都在加快 把工程尽快建好,越早达到可销售的状态,你就越早能掌握主动权。

好家风好家训诗歌朗诵

好家风好家训诗歌朗诵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家风颂 有一种文化, 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带着历史的芬芳 它是儒家文化中的“诗礼传家”,“修身、齐家、平天下” 它是老百姓门板上镌刻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它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的故事 它是代代传颂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 它就是——“家风” 也许,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 这是一个久违了的字眼,既熟悉又陌生 其实,它一直根植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是从来不曾断裂的精神传承 家风,是爷爷胡子上长长的教诲 家风,是父亲脸上威严的表情 家风,就是母亲苦口婆心的唠叨 家风,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 父母或长辈的一句叮咛,一句嘱咐, 一个表扬,一个批评 勤俭节约是家风,孝老爱亲是家风 邻里互助是家风,与人为善是家风

诚实守信是家风,严于律己是家风 恭谦礼让是家风,清正廉明是家风 家风不一定要刻在墙上,写在纸上,父辈们的言传身教, 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播下美德的种子,润物无声 家风是一种信念和传承,代代相传,耳濡目染, 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践行 时光的剪影中, 我就是那个因贪玩迟归、说谎,被父亲关进小黑屋的孩童 我就是那个和小朋友学着骂人, 被慈母罚站了半天不许动的小丫头 我就是那个把自己的铅笔和橡皮送给贫困的同桌, 受到父母夸赞的好孩子 我就是那个自己勤工俭学挣钱买画书,受到老师表扬的小学生好家风如阳光,温暖灿烂,让你知礼仪懂感恩 好家风是大海,宽广包容,让你明事理懂谦让 家风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面镜子 家风是扶正我们成长的心灵润滑剂 家风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阻挡歪风邪气的挡火墙 家风是父母留给孩子的珍贵财富, 它浸润于后人的血液,需要一代又一代去继承和发扬…… 无论世事沧桑,迷离多变,无论走过怎样的沉浮 不离不弃的都是相约一生的家风

我家家风征文范文

我家家风征文范文 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我家家风征文 范文,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我家家风征文范文 我家的优良家风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 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高贵 的信仰——良好的道德。道德源自于什么?没错,正是那优良的家风教育。做一个有道德 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 在你的身边。记得有一次,我坐公交汽车去姥姥家给姥姥过寿,我刚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来,就看见一个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上车来,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脸上露出一 丝难色,我心理想:我该不该给老奶奶让座呢?如果让了,别人会不会说我出风头?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摔着怎么办?我心理就像有一个小天使和小恶魔一样,小天使说: “快给老人让座吧,做一个敬老的好孩子。”小恶魔说:“别听她的,万一让了座,别人 说你出风头怎么办?再说了,坐这儿多舒服呀!”小天使说:“快给老人让座吧,妈妈不是 经常说要尊老爱幼吗?”“不让!”“让!”“不让!”“让!”。。。。。。就在我不知所 措时,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在马路边拾到了5元钱,我便把 它带回了家,妈妈知道了,对我说:“孩子,去把它交给警察叔叔,咱们不可以贪图便宜。”我照做了,警察叔叔夸我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我说这是妈妈让我这么做的。警察 叔叔说:“你的家风,真好!”虽然只是5元钱,但是,它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 记!想到这儿,我便鼓起勇气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吧!”老奶奶感激的对我说: “你真是个好孩子!”听了这话,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我决定以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发扬我家优良家风。道德汇成的一个个心灵,它们照亮起未来迷茫的路,未来属于我们,所以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一分道德好像一滴水,许多道 德就是一片海。一分道德好像一盏灯,许多道德的光辉就是一轮太阳。一分道德好像星星 之火,许多道德可成燎原之势。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我们要I卫道德,宣传道德,实 践道德,所以赶快行动起来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吧! 我家家风征文范文 家风,家风?家风…… 时间正在悄悄的流逝,而我们也正如小草一样地飞长。成长的旅途中,我们都曾经历 过风风雨雨,但在我们的身后,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我们。 这,便是家风。 ——题记

董明珠观后感

以前,我觉得一个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产品,是生产但在我看了董明珠说管理视频后,才发现,原来制度对一个企业如此重要。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制度的约束,所有员工都按自己的方式随意而为,那这个企业永远都不可能发展,而且会逐渐走向灭亡。制度的完善使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清晰明确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每个人各司其责,共同协作,企业才能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健康发展。 董明珠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这是她在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并且她的管理之道都是很先进的思想。她不会向其他公司老板一样靠下面的员工帮着出主意,她自己有自己的主见和方法。她喜欢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也就是不断的创新,虽然前期有些困难,但是到最后事实会证明她的想法和决定是正确,因为她的眼光是超前的,她看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她会创新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路线。董明珠很有材,她不怕苦,只要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她就会不顾一切的去实践。最终会证明她是正确的!让人刮目相看。 对于一个营销型企业而言,营销产品就是营销文化!董明珠通过没有硝烟的“服务战”、不拿消费者当试验品、自主创新之路、诚信为格力塑造了强大的品牌文化。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董明珠善用管理之道,专一造就专业,秉承大工业精神,经营人才,以做企业就是在做社会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仅仅为格力,也为自己塑造了很好的口碑。 如果要做成事,就必须要做好所有牺牲的准备,而自己所做的牺牲仅仅是暂时失去一个局部,但却为因此得到一个整体。董明珠也一样,感觉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做大事不拘小节但

必拘细节这句话是有其道理的。用每一个小的对成就最大的正确。 董明珠说:无论在什么岗位,坐什么位置上,我总有一种紧迫感,我认为你要每天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地去总结,那你才能成功,即使成功,我也认为那是新的开始,并不是永远的成功,因为别人也在进步,别人也在往前走。所以,活到老,学到老!

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倡议书

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倡议书 “家”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家国两相依。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弘 篇一: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家,是亲情洋溢的温暖港湾;家,是美德正气的传递起点;家,是社会和谐的坚定基石。音律和谐,能弹奏出优美的乐章;家庭和谐,能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良好家风的构建与传承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国兴民安的大事,只有家庭和谐,才能社会和谐。 因此,每个家庭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净化家庭环境,营造廉洁家风,维护家庭和睦,促进社会和谐。结合全区争创全国 “传承好家风”征文评选活动,一个个温暖人心的家庭,一桩桩感 在身边。

为此,院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体检察干警家庭发出倡议: 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争做最美家庭,共享幸福生活。弘扬传统美德,做和谐家庭的带动者。孝老爱亲、崇学向善、文明诚信、和谐邻里、助人为乐、勤俭持家、爱护环境是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弘扬好家风,传递正能量,努力影响亲朋好友、邻里同事和身边每一个人,让家庭文明促社会风清气正,以家庭和美促社会安定和谐。 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为人父母要认识到道德培 技巧。用你的言传身教影响和培养孩子从小追求善良美好的品 尚、培养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树立良好家风,做幸福家庭的守护者。要带头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当树立良好家风的典范——勤俭持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廉洁立家,“以贪为害,以廉修德”;平安保家,“不 与到议家风家训家规、晒家庭幸福生活、讲家庭和谐故事、展家

我们家的好家风作文。

我们家的好家风作文。 【篇一:我家的家风家训作文400字】 我家的家风家训作文400【精选5篇】 作文二:我家的家风作文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 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 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 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 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我记得寒 假临近过年时,电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 词是新闻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 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 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 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 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 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作文三:我家的家风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 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 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 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 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 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资上的丰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胜,只有社会风气 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一天晚上, 我去同学们家玩,妈妈和我约定的时间是七点半回家,要尊重别人 家的休息时间。我和同学在电脑上玩cs枪战,心里也一直惦记着和 妈妈的约定时间。还有五分钟到七点半了,我赶快和宁琛说再见,

董明珠访谈录观后感

董明珠访谈录观后感 董明珠访谈视频,令我感触颇深。让我影响非常深刻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太宽松的环境,我们没有风险意识,没有危机意识”;第二句话“”;第三句话“一个人如果连这样的小事都要期满,若发生大事,就会撒下更大的慌”。 首先,在工作上“太宽松的环境,我们没有风险意识,没有危机意识”,这句话说的掷地有声。当今社会,是一个鱼翅和烟枪并存的社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同行的年代,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在我的身边,有很多人,就是靠着自己的父辈创下的家业,靠着自己的背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玩物丧志,最终不仅没有为社会创造出价值,也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堕落,甚至锒铛入狱。这样的例子或许在我们绝大部分人身边很常见,然而面对这些社会现象,我们应该深思,这些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在工作上,我们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和时代的步伐同步,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将会被狂飙式发展的社会淘汰。因为科技在迅猛发展,我们也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自身岗位的需要。 其次,“在过去的每一天,过的都是充实的,那就是有用的人”。这句话对我的震撼非常强烈。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不顺心,但是每当遇到这诸如此类的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健康阳光的心态。给自己的心灵开的是那扇窗户,那么外面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对于我来说,做为一个男人,要扛得起家,

扛得起自己的人生,有句歌词这么写着“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可是有很多人就倒在了经历风雨的路上,最终没有到达目的地。因此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最后,“一个人如果连这样的小事都要期满,若发生大事,就会撒下更大的慌”,这句话我认为倒出了做人的真谛。一个人的性格,做人的原则,会直接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上,如果做人不正,那么此人做事工作肯定不会有太大的成就。在这个到处充满了铜臭味和霓虹灯的社会,绝对不能随波逐流,要出淤泥而不染,给自己的内心留一片净土。 以上就是在我观看了董明珠访谈录后的一些感悟,而且这不仅仅是一种感悟,更是对我工作、生活、思想上的一种洗礼,对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给自己的内心洒满阳光,去迎接新的挑战。

研究方法参考书目

一、必读 王力、朱光潜等著《怎样写论文——十二位名教授学术写作纵横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郑也夫著《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谢泳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洪子诚著《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桑兵著《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含《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卡尔·波普尔著等著、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伊姆斯·拉卡托斯著、兰征译《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陈致访谈《余英时访谈录》,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李泽厚著《走我自己的路》,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王元化著《思辨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章学诚著、罗炳良译注《文史通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二、选读 1.《胡适口述自传》、《师门辱教记》(罗尔纲)、《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钱穆)、《大时代小人物》(何兹全)、《王炳照口述历史》、《黄济口述历史》《顾明远口述历史》等口述历史、自传(关注其中对治学方法的总结); 2.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冯友兰、陈垣、余英时、陈平原、杨义谈论治学方法的单篇论文(结合其单篇论文体会其中的方法论意义)。 3. 潘新和著《语文教师素养随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李海林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进兴先生访谈录

一画‰糕专访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一一苏州市兴业铸造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进兴先生访谈录 “运筹帷幄”语出《史记?高 祖本纪》。这一典故意喻大帅坐 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 里之外战斗的胜利。今天本刊向 广大读者介绍铸造材料界一位张 良式的传奇人物一一苏州市兴业 集团创始人王进兴先生,他敏锐 的思维、宽广的胸怀、高瞻远瞩 的举措,其胸有千军万马、拥万 里之才、运筹帷幄,取得了辉煌 业绩。1992年初王总创立苏州兴 业公司,公司位于苏州新区浒墅 关牌楼村,从租赁村里50个平方 简易厂房,生产铸造用磺酸固化 剂共有8个员工开始,通过15年的 跨越式发展,到2006年底,巳从一个名不经传的你所说的成功奥秘吧:一是国家的好政策和经济乡村小厂发展成一个拥有自己品牌、五家生产厂快速发展,给了我们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进和一家贸易公司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入本世纪以来,中国铸造材料行业的迅速崛起,年销售大于4亿元的专供铸造原材料的集团公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二是兴业有一在与王总的交谈过程中,他多次强调,兴业还是批行业精英,他们是公司发展的动力。兴业所有一家年轻的公司。谈到所取得的成绩时,他谦虚员工,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为公司发展贡献力地说到,这不是他个人的功劳,是大家的共同努量;三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紧贴市力,才有了兴业的今天。交谈过程中,总经办送场需求去创新,为铸造行业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来一份传真,王总接过,交待两声,同时拿起电和超值服务。在此过程中创立兴业文化,构建兴话沟通,一会儿副总王文浩先生、营销办公室一业管理模式,激励并授权员工为客户的最大利益位科员走了过来,几分钟后,营销办公室科员拿而工作,争取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铸造“苏州兴着传真件出去了。过后王总介绍说:一个客户要业”这块民族品牌;四是来自客户的大力支持和增加一些特殊技术质量要求。从接到客户要求到帮助,是他们给兴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不论在任决策、落实,整个过程大约七八分钟,这一个小何情况下,面对客户我总是真诚相待,客户对我小的插曲,让记者深刻认识到了兴业的“快速反也非常信赖。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客应、量体裁衣”的经营理念。户,是客户培育了兴业,没有客户,就没有我王记者:贵公司在你们兄弟二人的领导下,从进兴的今天,也就没有兴业。可以说兴业是集天无到有,由弱变强,取得了辉煌业绩,能否请王时、地利、人和之大成吧。天时,有一个非常好总介绍一下兴业成功的奥秘?的大环境;地利,我们把公司建立在经济发达的王总:兴业发展到现在,是取得了一些成享有苏南经济发展模式的苏州,对我们信息的了绩,但谈不上辉煌。兴业之所以能跨越式快速发解、交流、沟通以及吸引人才提供了有利的地理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或者像优势。人和,我们兴业人志同道合,特别是公司 42l2。。7年第3期 万方数据

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好家风,传递正能量》。 俗话说:“家兴出孝子,家败出逆子。”一个家庭的兴衰,直 接影响着子女的品质言行,而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否,都与家风、家训 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 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法的总 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 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家风作为 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 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 ; 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 不少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 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 ; 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就是曾门的家风。 自我记事起,确从不曾听闻父母对我有关于家训家风的专门教 导。爷爷和父亲老实憨厚,母亲性子温和,他们的一生平淡无奇,终 身都在本本分分的做着农活,但他们却一直在用行动让我明白身为一 个人最基本的道德,那就是——忠

实于家庭的本分。有了这个本分,才有默默无为的奉献,才有尊老 爱幼的家庭和谐。这个本分即是孝道,即是家风。在我家有几个大 家都默认的规则,那就是煮饭必须加很多水把米饭煮得很软、煮鸡 煮鸭必须是清炖,做菜必须是少放辣椒少放盐。 我的奶奶今年已经 80 岁了,在我高三毕业那年,她突然患上了 中风。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她右边的身体终于能稍稍动了,但仍 是使不上力。因此,奶奶的日常生活就 需要一个人来专门照理。这时,妈妈站出来说:“我来负责” 。于是,照顾奶奶日常生活就成了妈妈每天的工作。妈妈没有 任何怨言,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责任。照顾一个半身瘫痪的人 十分不易呀,但妈妈总是做得很好,给奶奶剪指甲、 梳头、洗头、擦身体,无微不至,整日整夜陪伴在奶奶身边。 早上扶奶奶起床,为奶奶穿衣梳头、给奶奶洗脸,晚上给奶 奶洗脚脱衣、并且每天晚上 7:00 准时去把床铺铺好,因为奶奶每天晚 上都是 8:00 准时上床睡觉。不管当时妈妈看电视看得多么入迷或是和 朋友聊得多么火热,只要奶奶一说要睡,妈妈必定放下手中的事扶着奶 奶回房间睡觉。因为奶奶每餐吃得很少,所以奶奶每天也饿得很快,于 是妈妈每天下 午2:00 左右就会给奶奶做一餐饭。 妈妈的这些行为深深的影响着我,除了妈妈每天无微不 至的照顾让我懂得了孝之外,爸爸也时常用他的行动在教导

我家的好家风1

我家的好家风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法的潜移默化。只有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才能出类拔萃,树立良好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民族文化。 爸爸妈妈经常告诉我在学校要尊敬老师,遵守学校纪律,不可以和同学打闹,上课要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在刚开学的几天因为对学校的新鲜感和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自己就忘记了家长叮嘱,在学校和同学打闹,上课也不太注意听讲,被老师批评,回到家里妈妈生气而又严厉的对我说:“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作为一名学生就要遵守学校纪律,上课要认真听讲,和同学要团结友爱不能打闹,今后要必须做到这一点,才是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从那以后每次上学前,妈妈总要叮嘱我几句:“到学校不要和同学打闹,上课要注意听讲,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去找老师解决”。妈妈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上课不注意听讲,所以经常会这样给我提醒或者讲一些有趣故事,教育我遇事冷静要宽容,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认真听讲,好好学习,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在妈妈的谆谆教诲和老师关心下,我现在基本上改掉了以前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改变了很多,发生矛盾的事情也很少发生了。 良好的家风是塑造一个人良好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经常教我要懂礼貌,讲文明,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记得一次,和家里人还有客人去饭店吃饭,菜都上齐了,我发现摆满盘子的桌面原来是会转的,感觉非常的好玩,就不停的用手转桌面,让大家都没办法加菜,妈妈说了我也不听,还不停地转,让大家非常的尴尬,妈妈非常的生气,等客人走后,爸爸很严厉的对我说“你这么大了,怎么连“懂礼貌”这样的规矩都不懂,客人都在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而你这么做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别人的感受,要知道尊重别人,必须得懂礼貌,今天你这样做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听了这爸爸的话,我感觉很惭愧,今天的事情真的很没有礼貌,以前爸爸妈妈说过的话怎么就忘了呢,这些

遇见大咖董明珠访谈文字实录及视频播放地址剖析

摘要:日前,董明珠做客央视财经遇见大咖节目,节目中的她仍然不改以前的雷厉风行,视频最开始的部分即在训导下属,谴责办事效率低下,让我们先入为主的了解了董明珠的人格特质。这次的访谈将真实的董明珠暴露在大家视野当中,如果非得给她贴几个标签,那我觉得以下几个词会非常适合她:工作狂、敬业、好胜、强悍、广告党。PS:如果更极端的说,你有可能认为她是一个精分,然而从这次访谈中,我们也依然能看到董明珠一些独具特色的领导者品质。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 (央视财经《遇见大咖》)明珠,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女性的名字。但是董明珠,却让这个名字平添了几分硬朗。尤其是最近两年,她像堂吉诃德一样,和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商业模式的精英打嘴仗。在网络上,她的霸气、好胜、强悍被无限放大,甚至有很多段子广为流行。与雷军的10亿赌约,格力手机的开机画面、与美的的技术之争,等等,过去的这两年,董明珠成了中国出镜率最高的企业家。 但是,在我们的拍摄中,除了记录了那个强悍的董明珠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另外一个董明珠,这个董明珠可以用平和,温柔,甚至可爱来描述,毫无疑问,这也是董明珠。

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做客遇见大咖 这也正是《遇见大咖》希望做的,讲述大佬们光环背后的故事,撕掉过往的标签,呈现最为多面和丰富的“人”。 董明珠:年薪给我8000万也不要 这两天,董明珠刚从巴西回到国内,还没来得及倒时差,公司的一堆事宜早已等待着她处理。61岁的她,看起来有些疲倦。接受完这家媒体短暂的采访,董明珠马不停蹄,又接见了一个访问团体,团员大多是来自香港、台湾等地的年轻人。 董明珠讲话 在2003年的时候,每一个城市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世界500强的企业,当时有人非常希望能卖成,我们珠海就有了世界500强的企业。当时按多少钱卖的?按照净资产卖大概也就是9个亿就卖掉了,而且当时来找我的时候说年薪给你8千万,这个对我来说太有诱惑了,何乐不为呢。但是我告诉他说我不可能卖格力,我当时讲了一句话,我说今天你是世界500强,未必明天我不是世界500强。今天这个梦想实现了,当时让我9个亿,我现在还一年给国家交150个亿的税收,它可能吗?这全世界还有格力这个世界名牌吗? 这场会见持续了近4个小时,午饭都是在会议室中进行的,时差混乱的董明珠一直没有休息。谈到格力,董明珠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半期适应性考试试题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半期适应性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 .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 B . 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 . 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2.从汉到明清,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在道德上名声扫地,但法家思想被后继统治者悄然继承应用。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 专制加强对法家思想地位的巩固 B . 专制的加强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C . 儒家理念与政府专制集权的矛盾 D . 儒家思想与专制集权不可调和 3.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B .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C .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4.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 当时 A . 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 . 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 . 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 . 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5.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理学) 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 A .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 .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 .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