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抗原抗体凝集反应

经典的抗原抗体凝集反应
经典的抗原抗体凝集反应

经典的抗原抗体凝集反应

关键词:细菌红细胞电解质试管试剂样品标准物质北京标准物质网

与沉淀反应不同的是,在凝集反应中抗原均为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天然颗粒性抗原,或是吸附有可溶性抗原的非免疫相关颗粒。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参与下相互作用,当两者比例适当时,形成肉眼可见的凝块即凝集反应。根据参与反应的颗粒不同,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常用方法有玻片法、试管法和微量板法。玻片法常用于定性检测,试管法常用于半定量的检测。

1.直接凝集反应指天然颗粒抗原(如细菌、细胞等)在适当电解质的参与下和相应抗体相互作用,当两者比例适当时出现的肉眼可见凝块。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玻片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两种。玻片凝集试验是在玻片上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玻片凝集试验,常用于对细菌、ABO血型等的鉴定,多为定性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是将待测的血清在试管中进行一系列稀释后,直接与一定量抗原悬液混合,孵育一定时间后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及凝集的程度,判断待测血清中是否含有对应抗体及抗体含量,是检测未知抗体的一种半定量试验方法。

2.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在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的表面(如绵羊红细胞、细菌、胶乳微粒等),形成颗粒性抗原(或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并出现凝集的现象。根据反应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抑制反应。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已知可溶性抗原吸附于微球上形成免疫微球,检测待测标本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及针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抗体。反向间接凝集反应是将抗体先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微球上形成为免疫微球,检测待测标本是否含有相应的抗原,可用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甲胎蛋白等的检测。

3.间接凝集抑制反应检测试剂为抗原微球及相应抗体,检测时先将被检样品与抗体反应,然后再加入抗原微球,如出现凝集表明被检样品中不存在与抗原微球相同的抗原。如标本中存在相应抗原,则能与相应抗体发生结合,当再加入抗原微球时就不会出现凝集现象,故该试验在本质上属于竞争凝集抑制试验,如免疫妊娠诊断试验对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测。同样,也可以把抗体与载体相连,通过类似的竞争抑制检测被测样本中是否含有相应抗体。例如用于检测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的直接Coombs试验及检测游离在血清中不完全抗体的间接Coombs试验。

凝集反应题库2-2-10

凝集反应题库2-2-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Coombs试验用来检测() A.红细胞上的完全抗体 B.变态反应性抗体 C.红细胞上及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D.血清中的完全抗体 E.血清中的补体 Coombs试验用于检测不完全抗体。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嗜异性凝集试验使用的红细胞是() A.O型红细胞 B.AB型红细胞 C.A型红细胞 D.B型红细胞 E.绵羊红细胞 本试验协助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其血清内含有嗜异性抗体,能与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不可以用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检测的是() A.抗原 B.抗体 C.自身抗体 D.补体 E.变态反应性抗体 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则能抑制原先的血凝现象,称为正向(或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自身抗体、变态反应性抗体,也可测定抗原。 (夫妻用品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25030.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适用于细菌直接检测的反应是() A.协同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D.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E.直接凝集反应 协同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类似,但所用载体为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协同凝集反应也适用于细菌的直接检测。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实验:将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到血型卡的两个区域内,再分别加入抗"A"和抗"B"血清,检测结果:血"AB"型。选择错误的描述是() A.属于直接凝集反应 B.属于间接凝集反应 C.红细胞为颗粒性抗原 D.红细胞是凝集原 E.抗血清是凝集素 本例属于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吸附在载体颗粒表面,与相应的抗体抗原结合,出现的特异性凝集反应。

抗原抗体的最佳反应

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与抗体超变区的沟槽分子表面的结构互性与亲合性而结合的。 一、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间结合为非共价键结合,有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是抗原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吸引的力。又称为库伦引力。这种引力的大小与两电荷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强。 (2)范德华引力:是抗原与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之间相互作用时,因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吸引力。能促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3)氢键结合力:是抗体上亲水基团与相应抗原彼此接近时,相互间可形成氢键,使抗原抗体相互结合。氢键结合力较范德华引力强。 (4)疏水作用力: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亲水层也立即失去,排斥了两者之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相互吸引,促进其结合。疏水作用力是这些力中最强的,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二、抗原抗体的亲合性和亲合力 亲合性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可用平衡常数K来表示:K=K1/K2,K值越大,亲合性越高;亲合性越高,与抗原结合越牢。 抗体的亲合力是指抗体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之间结合的强度,与抗体结合价直接相关,即所谓多价优势,如IgG为两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3倍,IgM为5~10价,亲合力为单价的107倍。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可逆的,若抗体的亲合力高,与抗原分子结合牢固,不易解离;反之即容易解离。 二、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大多数抗原为蛋白质,抗体是球蛋白,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这种亲水胶体的形成机制是因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氨基和羧基残基,在溶液中这些残基带有电荷,由于静电作用,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出现了带相反电荷的电子云并形成了水化层,由于电荷的相斥,就避免了蛋白质分子间靠拢、凝集和沉淀。当抗原抗体结合后,使水化层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水化层变薄,电子云也消失,蛋白质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再加入电解质,如NaCl,则进一步使疏水胶体物相互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凝集反应

第十五章凝集反应 Chapter 15 Agglutination Test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临床应用;熟悉:凝集反应的技术要点、实验影响因素、方法评价、间接凝集常用的载体;了解:凝集反应各阶段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 1。凝集反应的特点与类型。 2。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3。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4.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5.抗球蛋白试验。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 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 2.玻片凝集实验 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 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D.为半定量实验 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 A。菌种鉴定 B。血清学分型 C。人类ABO血型鉴定 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 E。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4.试管凝集试验的效价判断标准是依据出现肉眼可见的如下凝集现象 A.“+”B.“+或++”C.“++”D.“+++”E.“++++” 5.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 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 6.协同凝集试验所用的载体是 A.新鲜红细胞B.洗涤红细胞C.醛化红细胞D.聚苯乙烯颗粒E.金黄色葡萄球菌7.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是 A.标准新鲜红细胞B.标准洗涤红细胞C.标准醛化红细胞 D.受检者未致敏红细胞E.受检者致敏红细胞 (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 1.实验中,促进凝集现象的措施有 A.低温离心 B.增加电解质或蛋白质 C.加入右旋糖酐或葡聚糖 D.用胰酶处理 E.加入抗原 2。利用试管凝集试验可辅助临床诊断的疾病 A.痢疾 B.伤寒和副伤寒 C.恙虫病 D.布鲁菌病 E.霍乱弧菌 3. 间接凝集试验常用的载体 A.人O型红细胞 B.聚苯乙烯胶乳 C.皂土 D.明胶颗粒 E.活性炭 4.符合正向间接凝集试验的是 A.抗原致敏载体 B.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 C.出现凝集为阴性 D.敏感性很高 E.特异性不强 5.符合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的是 A.抗体致敏载体 B.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 C.出现凝集为阴性 D.敏感性很高 E.特异性强 6.符合正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是 A.检测标本中的抗原B.抗原致敏载体C.抗体为诊断试剂 D.出现凝集为阳性E.不出现凝集为阳性

细胞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的表面结构。 2、掌握细胞凝集的原理。 3、掌握细胞凝集实验的操作方法。 【实验材料与用品】 1. 试剂:PBS缓冲溶液、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 2. 器具:酒精棉球、双凹片、载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托盘天平、滴管、离心管 3. 材料:兔子静脉血 【实验原理】 1.凝集素 凝集素(lectin)是一类含糖的(少数例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目前已发现近千种植物中含有凝集素,在各种真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中及某些病毒体内也含有凝集素。常用的为植物凝集素,通常以其被提取的植物命名,凝集素为它们的总称。 在细胞表面,组成细胞膜的糖脂和糖蛋白伸出寡糖链,形成细胞外被(糖萼)。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2.细胞凝集 细胞凝集是指细胞彼此聚集在一起,成为一簇不规则的细胞团,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肿瘤的发生与免疫反应都与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3.细胞凝集的反应技术 (1)直接凝集反应技术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血清混合后,在电解质的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抗原抗体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这种现象称为凝集反应。血清中的抗体称为凝集素。抗原称为凝集原。细菌或其他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电荷(阴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均匀的分散状

态。抗原和抗体相遇后,由于抗原和抗体分子表面存在相互对应的化学基团,因而发生特异性结合,称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排斥力,抗原表面的亲水基团减少,此时已有凝集趋势,在电解质参与下,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经典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较大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免疫学反应无关的颗粒表面上,当这些致敏的颗粒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遇时,就会产生特异性的结合,在电解质的参与下,这些颗粒就会发生凝集现象。这种借助于载体的抗原抗体凝集现象就叫做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4.载体 具有吸附抗原(抗体)的载体很多,如聚苯乙烯乳胶、白陶土、活性炭、人和多种动物的红血球、某些细菌等。 良好的载体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中无自凝现象; (2)大小均匀; (3)比重与介质相似,短时间内不沉淀; (4)无化学或血清学活性; (5)吸附抗原(或抗体)后,不影响其活性;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人的O型红血球和绵羊红血球。后者使用更广,因其来源方便,另外绵羊红血球的表面有大量的糖蛋白受体,极易吸附某些抗原物质,吸附性能好,且大小均匀一致。

医学检验职称考试历年真题精选及答案1201-23

医学检验职称考试历年真题精选及答案 1201-23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上将相应的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正常人血中胆红素主要来源于 A.胆汁 B.胆汁酸盐 C.细胞色素氧化酶 D.肌红蛋白 E.衰老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 答案:E

2.目前常规检验方法中通常测定下述何种物质来反映人体内HDL的含量 A.HDL中的甘油三酯 B.HDL中的胆固醇 C.HDL中的磷脂 D.HDL中的载脂蛋白 E.HDL中的脂蛋白(α) 答案:B 3.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呈负相关的脂蛋白是 A.HDL B.VLDL

C.CM D.LDL E.IDL 答案:A 4.下列哪项比值降低表示心血管疾病危险度加大 A.ApoAⅠ/ApoAⅡ B.ApoAⅡ/ApocⅢ C.ApoB/ApoCⅠ D.ApoAⅠ/ApoB E.ApoAⅡ/ApoB 答案:D

5.下列哪项因素对ALP参考值范围影响最大 A.性别 B.年龄 C.职业 D.饮食 E.地域 答案:B 6.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产生的同工酶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E.6种 答案:B 7.下列哪项内容不是糖尿病人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 A.高血糖和糖尿 B.高脂血症和酮症酸中毒 C.三多一少 D.黏液性水肿 E.微血管神经病变 答案:D 8.葡萄糖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下述哪一部位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 D.近曲小管 E.骨袢降支 答案:D 9.正常时何种分子量的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A.1~2万 B.2~3万 C.3~4万 D.4~5万

第五章 凝集反应

第五章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第一节凝集反应的特点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第四节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第五节抗球蛋白试验 [讲义编号NODE70103200050100000001: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一节凝集反应的特点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集反应。 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抗体作一系列稀释,与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其效价或滴度。 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阴性或阳性。 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讲义编号NODE7010320005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是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从方法上来讲,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 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梯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流行病原调查研究。 例如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讲义编号NODE7010320005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 一、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的血凝反应,称为正向间接血凝反应(PHA)。 (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的血凝反应,称为反向间接血凝反应(RPHA)。 [讲义编号NODE7010320005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 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一)特异性抗原抗体的结合本质是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的结合。抗原决定簇与抗体超变区在一级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它们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大小,常用亲和力(affinity)或亲合力(avidity)来表示,前者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的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后者指一个抗体分子与整个抗原之间的结合强度。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为非共价的可逆结合,它们空间构象的互补程度不同,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越高,亲和力越高。 (二)可逆性抗原抗体结合反应不是化学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结合。4种分子间引力参与了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分别是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亲和力源自抗体超变区和抗原决定簇在空间构型上的互补性。抗原和抗体分子均是极性分子,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它们的极性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着两者的空间构型和亲和力。抗原抗体结合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向反应产物是抗原抗体复合物,复合物解离则是逆向反应。(三)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及合适比例是可见现象能否出现的关键。当比例不合适时,少量的小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停留在反应的第一阶段,不能进一步交联和聚集,故不出现肉眼可见的现象。一般用电解质溶液来调整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使两者的比例合适。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阶段性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此阶段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量很少,分子小,肉眼看不见。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并且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时,抗原抗体复合物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反应也进入第二阶段,即可见反应阶段。第二阶段的抗原抗体

凝集反应题库4-0-8

凝集反应题库4-0-8

问题: [单选]IgG抗体难以直接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的原因是IgG() A.抗体亲和力不够 B.分子量太小 C.不能同时连接两个红细胞 D.抗体分子数量太少 E.特异性不强 参与直接凝集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M抗体,它是五价的,分子量大;而IgG是二价的,分子量小。

问题: [单选]下列有关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中的红细胞为非致敏的新鲜红细胞 B.抗O单克隆抗体可与任何血型的红细胞结合 C.反应前需将红细胞与抗O单克隆抗体预先结合 D.反应中的标本为受检者的全血 E.可用于HIV抗体的检测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中,反应中的红细胞为非致敏的新鲜红细胞;主要试剂为抗人O型红细胞单克隆抗体(可以与各种血型红细胞结合,但不发生凝集反应),这种抗体与待测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连接后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单抗如果与特异性抗原连接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

问题: [单选]下列哪一项不是为促进凝集现象的出现而采取的措施() A.增加溶液的离子强度 B.用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 C.增加试液的黏度 D.增加蛋白质或电解质 E.离心使复合物沉淀 为促进凝集现象的出现可采用增加电解质或蛋白质以降低溶液中离子强度从而缩短颗粒间的距离;增加溶液的黏度;用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改变细胞表面化学结构;用离心的方法克服颗粒间的排斥力。 出处:天津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25030.html,;

问题: [单选]Coombs试验不正确的表达是() A.可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 B.又叫血凝试验 C.检测的是红细胞表面的完全抗体 D.主要用于诊断新生儿溶血症 E.应用在交叉和不相容输血后抗体测定 Coombs试验又称为血凝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的方法。它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而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血清中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可用于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某些药物或疾病引起的免疫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检验士考试真题相关专业知识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上将相应的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正常人血中胆红素主要来源于 A. 胆汁 B. 胆汁酸盐 C. 细胞色素氧化酶 D. 肌红蛋白 E. 衰老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 答案: E 2. 目前常规检验方法中通常测定下述何种物质来反映人体内HDL的含量 A. HDL 中的甘油三酯 B. HDL 中的胆固醇 C. HDL中的磷脂 D. HDL中的载脂蛋白 E. HDL中的脂蛋白(a) 答案: B 3. 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呈负相关的脂蛋白是 A. HDL B. VLDL C. CM D. LDL E. IDL 答案: A 4. 下列哪项比值降低表示心血管疾病危险度加大

A. ApoA I /ApoA H B. ApoA H /Apoc 皿 C. ApoB/ApoCl D. ApoAI /ApoB E. ApoA H /ApoB 答案: D 5. 下列哪项因素对 ALP 参考值范围影响最大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饮食 E. 地域 答案: B 6. CK 是由 2 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产生的同工酶有 A. 2 种 B. 3 种 C. 4 种 D. 5 种 E. 6 种 答案: B 7. 下列哪项内容不是糖尿病人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 A. 高血糖和糖尿 B. 高脂血症和酮症酸中毒 C. 三多一少

D. 黏液性水肿 E. 微血管神经病变 答案: D 8. 葡萄糖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下述哪一部位 A. 集合管 B. 远曲小管 C. 髓袢升支粗段 D. 近曲小管 E. 骨袢降支 答案: D 9. 正常时何种分子量的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A. 1?2万 B. 2?3万 C. 3?4万 D. 4 ? 5 万 E. >7 万 答案: E 10. 尿素产生于 A. 联合脱氨基作用 B. 肠肝循环 C. 鸟氨酸循环 D. 三羧酸循环 E. 脂肪酸的B羟化 答案: C

检验士考试真题相关专业知识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上将相应的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正常人血中胆红素主要来源于 A.胆汁 B.胆汁酸盐 C.细胞色素氧化酶 D.肌红蛋白 E.衰老红细胞释放的血红蛋白 答案:E 2.目前常规检验方法中通常测定下述何种物质来反映人体内HDL的含量 A.HDL中的甘油三酯 B.HDL中的胆固醇 C.HDL中的磷脂 D.HDL中的载脂蛋白 E.HDL中的脂蛋白(α) 答案:B 3.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呈负相关的脂蛋白是 A.HDL B.VLDL C.CM D.LDL E.IDL 答案:A 4.下列哪项比值降低表示心血管疾病危险度加大

A.ApoAⅠ/ApoAⅡ B.ApoAⅡ/ApocⅢ C.ApoB/ApoCⅠ D.ApoAⅠ/ApoB E.ApoAⅡ/ApoB 答案:D 5.下列哪项因素对ALP参考值范围影响最大 A.性别 B.年龄 C.职业 D.饮食 E.地域 答案:B 6.CK是由2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产生的同工酶有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E.6种 答案:B 7.下列哪项内容不是糖尿病人代谢异常的临床表现 A.高血糖和糖尿 B.高脂血症和酮症酸中毒 C.三多一少

D.黏液性水肿 E.微血管神经病变 答案:D 8.葡萄糖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下述哪一部位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 D.近曲小管 E.骨袢降支 答案:D 9.正常时何种分子量的蛋白质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A.1~2万 B.2~3万 C.3~4万 D.4~5万 E.>7万 答案:E 10.尿素产生于 A.联合脱氨基作用 B.肠肝循环 C.鸟氨酸循环 D.三羧酸循环 E.脂肪酸的β羟化 答案:C

凝集反应试题

2016 第五章凝集反应 一、A1 1、广泛用于HIV-1抗体和抗精子抗体检测的试验方法是 A、明胶凝集试验 B、胶乳凝集试验 C、间接血凝试验 D、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E、外斐试验 2、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直接凝集反应 D、协同凝集法 E、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是 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B、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C、可溶性抗原与相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E、以上均不对 4、IgG抗体难以直接与红细IS发生凝集反应的原因是IgG A、抗体亲和力不够 B、分子量太小 C、不能同时连接两个红细胞 D、抗体分子数量太少 E、特异性不强 5、临床中进行外斐试验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玻片凝集法 D、试管凝集法 E、血凝抑制试验 6、临床中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最常采用的方法是 A、间接凝集反应 B、玻片凝集法 C、试管凝集法 D、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E、协同凝集反应 7、间接血凝可检测的是 A、直接抗ABO系统抗原 B、不完全红细胞凝集素 C、直接致敏红细胞上的抗原 D、直接抗Rh抗原 E、白细胞表面抗原 8、SPA协同凝集试验中的抗体类别是 A、IgM B、IgG C、IgA D、IgE E、IgD 9、临床中AB0血型鉴定最常采用的方法为 A、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B、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C、玻片凝集法 D、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E、试管凝集法 10、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下列哪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单克隆抗体 A、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B、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C、未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D、未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E、以上均不对 11、血清学试验用于急性传染病诊断最可靠的发现是 A、高抗体滴度 B、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C、抗体滴度逐渐增高 D、阳性补体结合试验 E、没有相应抗体 12、参与凝集反应的抗体俗称 A、凝集原 B、沉淀素 C、血细胞凝集素 D、凝集素 E、凝集抗体

第六章沉淀反应.

第六章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 掌握: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浊度分析、免疫电泳法的原理;熟悉: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浊度分析、免疫电泳的应用;了解:液相沉淀试验的原理,各种沉淀反应方法的技术要点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 1.液相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 2.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3.免疫电泳技术:免疫电泳,火箭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 4.免疫浊度分析技术:透射免疫比浊法,散射免疫比浊法,速率抑制免疫比浊法, 免疫胶乳浊度测定法,免疫浊度分析的影响因素和免疫浊度测定法的应用。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Fahey曲线适用于 A.小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48h) B.小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24h) C.大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48h) D.大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24h) E.不论分子大小 2.ManCini曲线适用于 A.小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48h) B.小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24h) C.大分子抗原,长时间扩散(48h) D.大分子抗原,短时间扩散(24h) E.不论分子大小 3.ManCini曲线 A.适用于小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大于48h B.适用于小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小于24h C.适用于大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小于24h D.抗原浓度与沉淀环直径的平方呈线性关系 E.使用半对数坐标纸作图 4.Fahey曲线 A.适用于大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大于48h B.适用于小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大于48h C.适用于大分子抗原,扩散时间小于24h D.抗原浓度的对数与沉淀环直径呈线性关系 E.使用普通坐标纸作图 5.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抗体与融化琼脂混合的温度 A.约37℃ B.约45℃ C.约50℃ D.约60℃ E.室温 6.单向琼脂扩散法可用于

抗原抗体反应试题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抗原抗体复合物吸引在一起依靠 A.静电引力 B.共价键 C.分子间吸引力 D.疏水结合力 E.范德华引力 参考答案:C 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不包括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多价性 D.可逆性 E.电离性 参考答案:E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指的是 A.两者分子功能的相近性 B.两者分子的电子云吸引力 C.两者之间空间结构的相似性 D.两者分子大小的相近性 E.两者之间相互吻合的互补性 参考答案:E 4.完全抗原的特征是 A.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B.有反应原性,无免疫原性 C.无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D.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E.必须与载体结合才具有免疫原性 参考答案:D 5.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A.电解质 B.温度 C.PH D.适当振摇 E.溶液量 参考答案:E 6.A、B两种抗原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TD-Ag B.TI-Ag C.半抗原 D.完全抗原

参考答案:E 7.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的主要原理是 A.氨基酸结构发生改变 B.氨基酸数量发生改变 C.氨基酸种类发生改变 D.由亲水胶体转变为疏水胶体 E.由疏水胶体转变为亲水胶体 参考答案:D 8.抗体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合适浓度是 A.固定的 B.规定的 C.随便设定的 D.与抗原相对而言 E.人为规定的 参考答案:A 9.下列关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结合力,不正确的是 A.非共价键 B.氢键 C.范德华力 D.疏水键 E.需8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参考答案:E 10.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pH值为 参考答案:B 11.免疫学技术中的亲和层析法,纯化抗原或抗体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力 E.疏水作用力 参考答案:C 12.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叫做 A.前带 B.后带 C.带现象 D.等价带 E.拖尾 参考答案:C 13.凝集反应的抗原是 A.半抗原 B.超抗原 C.可溶性抗原 D.异嗜性抗原

(完整版)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特点: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沉淀现象。 沉淀反应中的抗原多为蛋白质、多糖、血清、毒素、核酸等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一、概念 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属于体外抗原抗体反应,其反应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位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即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复合物,肉眼不可见;第二阶段为形成大的可见免疫复合物,如沉淀线、沉淀环等。 二、液相内的沉淀反应 液相内的沉淀反应类型有絮状沉淀反应、环状沉淀反应和免疫浊度试验。 1、絮状沉淀反应在电解质溶液中,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当抗原和抗体 分子比例合适的时,可形成絮状或颗粒状的不溶性沉淀物。直接影响絮状沉淀的试验最重要的因素是抗原和抗体分子比例合适。 ①抗原稀释法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体反应 ②抗体稀释法抗体进行一系列稀释与恒定浓度抗原反应 ③方阵滴定法方阵滴定法即棋盘滴定法(二维的,既稀释抗原也稀释抗体) 2、环状沉淀反应先将适量已知抗血清价值毛细玻璃管(2~3mm)底部,再沿管壁缓缓 加入等体积待测样品溶液,使样品与抗血清分层清晰。如果样品中有与已知抗体对应的可溶性抗原,会在两种液体的交界面出现白色沉淀环。 3、免疫浊度试验 ⑴原理:在特殊缓冲液中,分子比例合适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浑浊,其浊度与免疫复合物的量成正比,利用光学测量仪器结合自动分析检测系统检测,并与一系列的标准品对照,即可计算出被检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免疫浊度法按照仪器设计的不同,分为使用透射比浊仪的免疫透射比浊法和使用散射比浊仪的免疫散射法。 免疫浊度法可用于液体中的微量抗原、抗体及小分子半抗原(如药物等)的定量检测。其优点是自动检测、操作简便快速、适合大批量标本检测、灵敏度高(可达毫微克水平)、且无放射性污染。 A、免疫透射比浊法原理及用途:当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形成IC时,溶液浊度增加。到一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此溶液时,由于溶液中IC吸收光而导致透光量减少,利用透射比浊仪测量出溶液的入射光衰减,求得的溶液吸光度(A)可用于表示浊度。在一定范围内A值与IC 值成正相关,若固定抗体量,则根据A值可以推算出抗原的量。 免疫透射法快速,检测可进行自动化,常用于临床体液蛋白的检测。 B、免疫散射比浊法原理及用途:当光束沿水平轴照射被检溶液时,碰到小颗粒的IC可导致光线偏转(光散射),用散射比浊仪可测定溶液散射光强度(I)。当入射光波长固定时,I

凝集反应题库1-0-8

凝集反应题库1-0-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间接血凝可检测的是() A.直接抗ABO系统抗原 B.不完全红细胞凝集素 C.直接致敏红细胞上的抗原 D.直接抗Rh抗原 E.白细胞表面抗原 血凝试验又称为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它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而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血清中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直接凝集反应是() 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B.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C.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E.以上均不对 直接凝集反应为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反应,比例合适时出现凝集。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血清学试验用于急性传染病诊断最可靠的发现是() A.高抗体滴度 B.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C.抗体滴度逐渐增高 D.阳性补体结合试验 E.没有相应抗体 抗体滴度逐渐增高说明存在急性感染或感染逐渐加剧的可能。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25030.html,/ 旅游管理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间接血凝试验阳性() A.红细胞溶解 B.红细胞不溶解 C.红细胞凝集 D.红细胞不凝集 E.胶乳颗粒不凝集 间接血凝试验是以红细胞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用已知的抗原或抗体致敏红细胞,然后与待测样本中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出现红细胞凝集者为阳性。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摘要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免疫印迹,又称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双转印法、天然电泳及western blot 分析等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型蛋白印迹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是20世纪后20年内最为重要的生物高技术之一。单克隆抗体药物在肿瘤治疗、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Western blotting、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反应既可在机体内进行,也可以在机体外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非特异性促凝聚两个阶段,以及由亲水胶体转为疏水胶体的变化[1]。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表位是抗原上与抗体结合的区域。蛋白质抗原的表位是由相邻的连续的或非连续的氨基酸序列形成的局部表面结构[2],如图1所示。抗体是指宿主对体内存在的外来分子、微生物或其他因子的应答而产生的蛋白质。抗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系的终末分化细胞-浆细胞产生,并且循环在血液和淋巴液中,在那里与抗原结合。抗体是具有4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其中2条较长、相对分子量较大的相同的重链(H链);2条较短、相对分子量较小的相同的轻链(L链)。链间由二硫键和非共价键联结形成一个由4条多肽链构成的单体分子。整个抗体分子可分为恒定区和可变区两部分。抗体上与抗原表位结合的位点由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构成[3],如图2所示。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大量非共价键连接。某些免疫复合物中抗体或抗原的结构未发生改变,而另一些则出现巨大的构像改变。研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有说服力的的方法是抗体-抗原共结晶的X射线衍射技术。

凝集反应题库1-0-6

凝集反应题库1-0-6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和抗体称()。 A.凝集原+凝集抗体 B.沉淀素+凝集抗体 C.血凝素+血凝抗体 D.凝集原+凝集素 E.凝集抗原+凝集抗体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主要的单克隆抗体为()。 A.抗人A型红细胞单抗 B.抗人B型红细胞单抗 C.抗人AB型红细胞单抗 D.抗人O型红细胞单抗 E.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基本原理是抗人O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能与任何种血型的红细胞结合,但不引起凝集反应,这种抗体与另一特异性抗体连接成的双功能抗体,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IgG抗体难以直接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的原因是IgG()。 A.抗体亲和力不够 B.分子量太小 C.不能同时连接两个红细胞 D.抗体分子数量太少 E.特异性不强 参与直接凝集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M抗体,它是五价的,分子量大;而IgG是二价的,分子量小。 11?5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25030.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有关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中的红细胞为非致敏的新鲜红细胞 B.抗O单克隆抗体可与任何血型的红细胞结合 C.反应前需将红细胞与抗O单克隆抗体预先结合 D.反应中的标本为受检者的全血 E.可用于HIV抗体的检测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中,反应中的红细胞为非致敏的新鲜红细胞;主要试剂为抗人O型红细胞单克隆抗体(可以与各种血型红细胞结合,但不发生凝集反应),这种抗体与待测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连接后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单抗如果与特异性抗原连接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

初级检验士考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练习题第五章凝集反应

第五章凝集反应 一、A1 1、Coombs试验是 A、用于检测红细胞上结合的抗原 B、用于检测白细胞上结合的抗原 C、使用抗球蛋白作为第二抗体测血清中的游离抗原 D、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与红细胞结合的抗体作用 E、使用特异性抗体作为诊断试剂 2、间接血凝可检测的是 A、直接抗ABO系统抗原 B、不完全红细胞凝集素 C、直接致敏红细胞上的抗原 D、直接抗Rh抗原 E、白细胞表面抗原 3、直接凝集反应是 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B、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C、可溶性抗原与相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E、以上均不对 4、血清学试验用于急性传染病诊断最可靠的发现是 A、高抗体滴度 B、抗体滴度逐渐下降 C、抗体滴度逐渐增高 D、阳性补体结合试验 E、没有相应抗体 5、参与凝集反应的抗体俗称 A、凝集原 B、沉淀素 C、血细胞凝集素 D、凝集素 E、凝集抗体 6、在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完全抗体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B、直接Coombs试验常用于新生儿溶血症等的检测 C、间接Coombs试验多用于检测母体Rh(D)抗体 D、Coombs试验是一种抗人球蛋白参与的血细胞凝集试验 E、直接Coombs试验常用于自身免疫溶血症等的检测 二、B 1、A.协同凝集试验 B.正向间接血凝试验 C.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D.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E.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 <1> 、用红细胞包被抗原检测抗体的是 A、 B、 C、 D、 E、 <2> 、先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致敏的红细胞,则能抑制原先的血凝现象,称为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抗人球蛋白参与的血细胞凝集试验(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的方法。 【答疑编号100029502】 2、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血凝试验又称为Coombs试验,是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它分为直接Coombs 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而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血清中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答疑编号100029497】 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直接凝集反应为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反应,比例合适时出现凝集。 【答疑编号100029495】 4、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抗体滴度逐渐增高说明存在急性感染或感染逐渐加剧的可能。 【答疑编号100029492】 5、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最新资料推荐------------------------------------------------------ 抗原抗体反应及应用 不论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分子,只要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的都可以诱导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 大多数抗体和抗原本身是既有免疫原性(诱发产生特异抗体) ,又有反应原性(与特异的抗体相结合) 。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不仅可以在体内进行,而且可以在体外进行。 一切利用血清学技术方法所进行的各种测试都是基于这一根本的特性。 抗体反应技术的应用之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免疫学、医学、甚至生命科学的范围,成为类微量,灵敏,快速的检测分析方法。 本章着重介绍抗体制备,抗体抗原反应原理及技术方法的应用。 第一节抗体的制备环境中的大部分生物(包括病原生物) 及其产物分子和一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而言是外源抗原,这些抗原能通过侵染或其他的途径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以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应答。 同样用抗原人工免疫实验动物,可以获得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antiserum) ,因血清中抗体是多个抗原决定簇刺激不同 B 细胞克隆而产生的抗体,所以称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 一个 B 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即为单克隆抗体。 1 / 3

用免疫动物的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以分离出许多单个 B 细胞克隆,以此方法可制备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用抗体基因文库(antibody combinatorial library) 筛选制备单克隆抗体。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根据需要对抗体进行改造,获得基因工程抗体(engineering antibody) ,以及催化性抗体(catalytic antibody 或 abozyme) 等的全新的抗体。 一、抗血清的制备 1.免疫动物 (1) 抗原: 免疫动物是制备抗血清的第步。 免疫所用的抗原可用病毒、细菌或者其他蛋白质抗原,如果使用半抗原如小分子激素等,必须与大分子载体连接,连接剂见表71。 抗原的用量视抗原种类及动物而异,次注射小鼠可以少至几个微克,免、羊甚至更大的动物每次注射的量就相应增加,从几百 g /次至几 mg/次。 〔2) 佐剂及乳化: 佐剂可以帮助抗原在注射部位缓慢释放,以增加免疫刺激的效果。 佐剂有完全和不完全佐剂之分。 完全佐剂加有灭活的分枝杆菌(如卡介苗) 或棒状杆菌。 福氏佐剂可从试剂公司购买,也可用羊毛脂和石蜡油按 1: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2019)讲义第五章凝集反应

第五章凝集反应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第一节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阴性或阳性; 也可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抗体作一系列稀释,与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其效价或滴度。 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一、原理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 二、方法 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试验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 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是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梯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可以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原调查研究。例如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一、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体的凝集反应,称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用以检测标本中待测抗原的凝集反应,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三)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先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或抗体)致敏的载体颗粒,若出现凝集现象,则说明标本中不存在相同抗原,抗体试剂未被结合。若存在相同抗原,抗体与之结合,凝集反应被抑制,称为正向(或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可用于检测抗体也可测定抗原。 (四)协同凝集反应协同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相类似,但所用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SPA具有与IgG的Fc段结合的特性,因此当这种葡萄球菌与IgG抗体连接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如与相应抗原接触,即出现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协同凝集反应也适用于细菌病毒的直接检测。 二、间接血凝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