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评价的三种尺度

城市空间评价的三种尺度
城市空间评价的三种尺度

城市空间评价的三种尺度

Three Kinds of Standards for Urban Space Evaluation

文/喻学才 Yu Xuecai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城市空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人-地关系的矛盾上。从大处说,不外乎自然空间与人文空间、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实用空间与审美空间这么三对矛盾。作为城市管理和城市经营者,包括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正确处理这三对矛盾。

第一对矛盾: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的矛盾

现在的大城市,属于纯粹自然空间的地块已经很难看到了。大量的是人文空间。碰巧有那么几片地块,往往被规划师们誉为城市绿肺。即使这样的地块,也大多被打上了人文色彩。如合肥的环城公园,南京的钟山风景区,桂林、威海、珠海的自然山水格局。重要的是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自然空间。城市土地值钱,所谓寸土寸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本着“人定胜天”的思想,不择手段地把无用的山体改造成建设用地,盖上房子,用来卖钱,还是充分地尊重这些自然空间,将它们保留在城市人文空间之中,作为城市绿色空间来美化我们的环境,保持我们的城市个性?保持我们城市绿肺的生机与活力?

爱国华侨陈嘉庚设计的厦门大学老校区,学生宿舍依山而建,疏密有致,布置得体。陈先生不是规划师。但他把规划师喊到身边,把在哪里建什么,怎么建,口讲手画,面授规划师,规划师按照他的意图建,结果很好。2005年,厦门大学请我暑期讲学,在那里住了一周。晚饭后沿湖散步,发现靠近南普陀的学生宿舍后面的山谷里全是楼房,问学校职工,知道是近年来新增的教工宿舍。我觉得那个教工宿舍区的规划是欠妥的,因为众多的小高层宿舍楼象马蜂窝一样,把那个山谷填得满满当当的,根本就不能透气,感觉很是压抑。

南京钟山风景区内,新旧世纪之交,增加了海底世界景点,增加了梅花山国际大酒店。当初我的一个学生在钟山风景区工作,计划建梅花山国际会议大酒店时,她问过我的看法,我明确地表示反对。后来有一天,我楼下的建筑系的老模型工戴慧宗老先生问我,听说中山陵附近要建设海底世界,喻教授你知道吗?我说,知道,但是太荒唐!包括后来的紫金山观

景台工程的论证,我都没有参加。奇怪的是,这样明显破坏城市自然空间的新建筑,最后竟然一一建成。紫金山观景台后来因为市民的反对太强烈,加上全国各地的专家的一致反对,才被迫拆除。

像南京这样的山水城林格局齐全的城市空间不多,希望当局珍惜这份资源,不要看到城市腹地还有空地,就觉得浪费,那是生产队长的眼光,不是城市管理者的眼光。我们当代城市可以向周边发展,不要

总是在城市绿肺地带打主意。根据易经哲学,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就象太极图那个阴阳鱼的两半,本来很对称,很和谐。因为这是历史留下的格局,你今天在自然空间上占一块,造一栋庞然大物,他明天在自然空间上占一块地,最后这样下去,阴阳鱼就会变成纯阳鱼。根据易经的辩证理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们要在城市生存,既不能不盖房子,纯任自然。也不能人为地让绿色会越缩越小,灰色会越涨越大。以后城市市民连呼吸一口新鲜空气都是奢侈。如果到那时,愤怒的市民或许会翻历史的旧帐,会找当事人掘墓鞭尸的!

总之,城市空间应努力做到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和谐共生,而不宜干肆意扩大人文空间,牺牲自然空间的事情。

第二对矛盾: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矛盾

所谓历史空间,并不是说没有当代人活动其中的空间,而是指古人所留下的物质空间。这类物质空间里仍有现代人生活其中。这就是复杂和麻烦所在。按照中国传统的太极哲学,世界上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大道而运动行事。而所谓大道也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根本规律。以城市建设为例,空间的矛盾就是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矛盾。这对矛盾就像阴阳鱼图案,一部分是古代空间,一部分是现代空间。每个城市情况不一,古代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大小自然存在差异。但古代历史空间我们必须保护,为城市留下历史记忆的载体。这是所有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都应该随时放在心上的大事。现代市民要生存发展这也是事关民生的大问题。如何协调?一种最彻底的办法是:保护老城,另建新城。这样可以使旧城与新城和谐共存。就像太极图中阴面和阳面一样。互相对立,互相依存。法国的巴黎城在处理旧城保护和新城建设的矛盾时就是采用的这种另建新城而保护老城的模式。蒋介石定都南京的当年,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也曾提过保护老南京,另建新南京的建议,但遗憾的是没有被采纳。新中国建都北京,当年留英多年,专攻城市规划的陈占祥先生和梁思成先生一起提案,仍然是保护老北京,另建新北京。遗憾的是,毛泽东也没有接受这个高明的主张,而是走了一条旧城改造的大弯路。这是从大处看。并且主要是以旧中国和新中国各自的首都发展模式为例而言的。其实,对于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要科学地发展,都不能回避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一般历史名城,不可能另建新城,专门保护古城。但应该遵循太极哲学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的辩证思维。也就是说,在城市古迹集中区要处理好旧城格局保护和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满足的关系。在城市古迹相对稀少的区域,现代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关注原来赋存的历史遗迹。两方面都不要偏废的城市空间规划和管理才是科学的。现在有的城市管理者,喜新厌旧,恨不得把老城拆光才痛快,那是对历史对人民极端的不负责任。喜新厌旧,作为个人的习性,别人不好说三道四。但作为城市管理者,如果有此思维定势,那简直是祸市殃民。因为往日城市的旧风貌,是这个城市前天和昨天的历史痕迹。就像一个家庭,你现在成了暴发户,就把老房子全拆掉,重新盖高楼大厦,把列祖列宗的牌位、家谱,以及其他老古董都象甩垃圾一样甩掉,那样做谁也不会认为是有文化的表现。

对新开发的城市空间,推土机所到之处,摧枯拉朽,毫不留情。这依然是暴发户的心态。

当然,现在执政者会理直气壮地说,城市空间管理应该以人为本。旧城历史街区的原居民对老房子的设施落后不满,需要满足他们与时俱进的享受现代新科技手段的权利。尊重老百姓的要求固然不错。但我们在实际运作中,老百姓的利益并没有得到保证。相反,很多实例说明,历史街区拆迁总是老百姓吃亏。 其次,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如果我们所提的以人为本是指人在和自然界的互动中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在人与环境关系上首先应该考虑人的需要,那么,这就会跟我们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国策相违背。因为国策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时我们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无节制地向自

然界索取!

我们许多老城区的原居民以保护古城的名义被迁走,而他们祖祖辈辈居住的老空间后来真的被保护为城市历史记忆的载体了吗?据我所知,很多没有。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我们以冠冕堂皇的旧城保护的理由把原居民迁走,却把老城区黄金地块腾给房地产开发商,让他们去发财,这毫无疑问是在玩偷梁换柱的手段,背离了我们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宗旨,这就根本不能说是科学发展观。倒是可以换一个字,叫做“科学发财观”。这样做,对一个城市某一任领导任期内的GDP指标上升是有好处的,但对这座城市可能就是万劫难复的灾难。

所以,处理城市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矛盾关系,并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关键是决策者要出以公心,要真正的执政为民。如果我们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市长都把古城风貌包括重要的历史街区保护下来,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而不是把历史街区当做招徕房地产商人投资建设商品房或其他投资项目的诱饵,拆迁户的工作也不至于那么难做。

第三对矛盾:实用空间与审美空间的矛盾

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提倡园林城市。改革开放以后,他更系统地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思想。我概括了一下,钱先生的山水城市,就是为了追求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三个层次上最大限度地达到人与自然,古与今、人与人、身与心的和谐境界。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如此关心城市建设,着实令人尊敬。园林城市也好,山水城市也好,其实就是为了从宏观到微观科学地处理好实用空间和审美空间的关系。按照钱学森先生的思路,城市建设的主管者如果没有文化,没有品位,就不可能规划好城市,建设好城市,管理好城市。比如,近三十年来许多城市都长大了,但是怎么长大的呢?城市主管者到国外考察,上焉者积极地学习西方的城市规划思想,将其用于自己所在城市的改造和建设。下焉者照葫芦画瓢。照抄照搬别人的广场,或建筑。殊不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的是人定胜天。强调的是用科技手段改造自然,最大限度地从大自然中猎取所需要的财富。而中国文化则不同,我们的祖先从很早的时候,就是把人放在天和地这个大系统中思考的,过去小学生发蒙读书,三字经上就有“三光者,日月星,三才者,天地人”之类的通俗概括。中国文化从来不把人从天地系统中分离出去,所以,过去无论官衙建筑还是老百姓的民居,无论活人的住所还是死人的坟墓,都要看风水,选择朝向,看看左右前后的环境。风水师下罗盘,那罗盘最多的有五十二层内容,当然最核心的是其中的三层,即天盘,地盘和人盘。要盖房子,必然要开门。门朝哪开,需要定向。要把天盘、地盘、人盘三个层次调整到最有利于人生活的方位。谁能说过去中国人这种重视天地人一体化的规

划思想是落后的?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浅薄的不能认识

它。所以世间事情都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三十年,中

国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升。英国人惊叹他们国

家用了两百年的时间做成的事情,中国人三十年就做

成了。这是应该高兴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三十

年时间,对于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用实用空间和

审美空间的辩证关系处理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就没有

多少好高兴的。因为我们留下的是模仿西方的痕迹,

丧失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

以南京为例,太平路的尽头,本来和玄武湖相

连,多美的城市景观。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居然有

人批准在太平北路的尽头建造一个火柴盒式的医院,

把本来连接秦淮河和玄武湖的视觉廊道给堵得死死

的,一点气也透不出来。这且不说,新旧世纪之交,

又盖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和平大厦,益发给人压抑的感

觉。再如,南京主要的山脉,从紫金山一线下来,蜿

蜒至石头城清凉山,这就是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说

法的地形学来源。但新旧世纪之交,居然有人在太平

门俗称“龙脖子”的地方盖了一栋高层建筑,做起了

餐饮生意。给人的感觉,就像在一条游龙的脖子上压

了一块巨大石块一样,很是难受。

北京故宫轴线,本来是皇宫的中轴线,是活人使

用的空间。当然,它既是实用空间,也是审美空间。

按照周易太极生两仪的哲学,它应该属于阳的范畴。

古代帝王从来没有在天安门中轴线上安置属于阴范畴

的事物,如陵墓等。但我们却在天安门中轴线上安置

烈士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把古代中国人分的很清

楚的阴阳两块空间混到一个空间了。特别不好的是,

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内容有太平天国。太平

天国,是标准的邪教。读者如果不信,可以把清朝雍

正朝关于邪教的定性表述的那几条找出来对比看看,

就会明白我绝不是瞎说。洪秀全装神做鬼,近于妖

魔。他还干过不少屠城、屠镇、屠村的坏事,他仇视

知识分子,自己骄奢淫逸,却不准下级官吏和士兵过

正常的夫妻生活。在“天国”推行所谓男营和女营制

度,具有明显的反人类色彩。所以将太平天国和孙中

山领导的推翻满清的革命事业以及毛泽东主席为首的

以反帝反封建为旗帜的革命斗争,雕在一块,笼统地

都称之为人民英雄,可能有些草率。当然,这有特殊

的历史背景,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岁月里,不能责怪设

计者。

结语

谈罢上述三个问题,我忽然想到,这三种尺度,

可否作为我们评估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准的标准呢?有

心人可以沿此思路将其指标细化,根据不同类型城市

的客观实际,确定相应的评估标准。例如,对于像七

大古都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可以研究出一个评价细

则,重点侧重比较各自在保护历史空间和建设现实空

间方面的优劣;而历史上已经具备山水城市格局的一

类城市,则重点比较其在处理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关

系上的成就。至于纯粹现代规划建设的新城市,也就

是说历史积淀不厚,自然空间不突出的城市,则应从

实用空间和审美空间的矛盾处理上寻找差异。

历史地考察我们人类聚落的发展,无论中国还是

外国,其实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大多都重视自然空间

和人文空间的和谐,实用空间和审美空间的和谐,历

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和谐。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中国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对前朝城市空间不尊重的事例,如

项羽火烧秦王宫,隋朝初年文帝征服了陈朝政权后,

曾下令将当年的南京城里陈王朝的宫殿建筑夷为平

地,还命令农民用犁耕地,务必片瓦寸砖不留而后

快。但那样的例子,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

是微不足道的。

目前世界性的城市风貌趋同的根本原因,在科学

技术经济高度发达之时,人类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

1。在城市建设上,决策者的欲望季度膨胀,实际上

还是一种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思维的延续。

是一种缺少理性和无视传统的非科学的发展。

保加利亚著名人类聚居学家道萨迪亚斯曾经分析

了人类聚居从诞生到现在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他将

其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无组织的原始聚

居,约数百万年;第二阶段,有组织的原始聚居,

约1万~1.2万年;第三阶段,静态的城市聚居,约

5000~6000年;第四阶段,动态的城市聚居,约需

400年2。

我们所讨论的城市空间几本上属于第二阶段、第

三阶段人类所创造而残存至今的城市空间,包括物质

层面和精神层面。

我们正在开始步入动态的城市聚居阶段,按照道

氏的理论,这个阶段约需400年。不难看出,人类聚

居发展阶段的时间跨度越来越短,这是一种必然的趋

势。按照道氏的预测,人类聚居跨过动态的城市聚居

阶段后,就将进入一个稳定的阶段,全世界的城市区

几乎将会联成一片,形成一个崭新的聚居形式——普

世城。若然,所谓天下大同的境界就会在地球人类中

实现。对我们来讲,就是要把过去人类有组织的原始

聚居阶段和静态的城市聚居阶段所创造的城市文化遗

产保护起来,传承下去。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

的城市设计经验发扬光大,克服“千城一面”的特色

危机,否则,到了大同社会,进入“全球一城”的时

代,我们将无祖可祭,无典可数,也无特色可言了。

注释

1顾孟潮《论城市独特风貌的建设与保护》,见《杰出科学

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p403

2 C.A.Doxiadis.1975.Ecumenopplis.the lnevitable

City of the Future.Athens Piblishing Center,p281

2009 12 A+C建筑文化评论 P073

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特征

探讨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特征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被归纳为三种主要的活动类型,本文探讨了三种活动类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主要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分别针对各种行为特征提出了对应的空间设计要求,认为这些要点是具有活力的、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词】城市公共空间;步行;逗留;打招呼闲聊;休闲运动 前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点,决定着当代城市形态和城市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创造具有活力的、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而要设计好城市公共空间,必须首先对其空间中的人的活动、行为特征有全面准确的分析。 1 空间与活动 1.1 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 从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关系出发,可以将城市分解为两种空间,一种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interiorspace);另一种是由建筑物的外壳界面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称为开敞空间(openspace),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室内空间和开敞空间承载了市民几乎所有的活动,而其中市民的户外活动主要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 1.2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活动(户外活动)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选择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是人类因为生存而必须的活动,基本上不受环境品质的影响,例如上班、上学、购物等,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基本上属于本类。选择性活动是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会发生的活动,与户外环境品质、人的心情好坏都有密切关系,例如散步、晒太阳、游园等,大部分户外的休闲娱乐消遣活动都属于本类。社交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如打招呼、聊天、聚会等都是社交性活动。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必要性、选择性、社交性活动交汇发生,后两种活动对公共空间环境的要求较高。 2 行为与场所 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行为特征根据三种活动类型,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 步行:包括目的性明确的步行(必要性活动)和休闲性的散步(选择性活动);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 达到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设计的手法。 1.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 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设计呢? 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 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3.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研究及实例分析解读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研究及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的空间尺度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研究 的重点是景观功能尺度和视觉尺度两个方面。并且通过实例调查分析,以景观要素的功能尺度为基础,探讨视觉审美尺度、心里尺度对景观空间尺度的控制。对景观竖向尺度的视觉因素量化控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空间尺度 The research of Landscape scale in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Yu Tao,Zhou Lu-wei (Shandong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1)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for landscape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in residential area and analysis of landscape space Study of respectively by function scale and visual perception scale.And by an example i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unctions of landscape factors, visual basic criteria for aesthetic scale, was expressed for that space in the control. the landscape on the scale of visual elements to quantify control research. 【Key words】Residential area,Landscape,Spatial scale 1. 概述 1.1 空间尺度的概念。 “空间”一词对人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人们总是在不断的重复它。但是,真的要对空间进行系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又十分的陌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空间的多义性引起的。《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空间”的:“在哲学上,与时 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只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和时间具有客观性,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再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是相互联系的。” [1]可见“空间”的概念不仅是指物质的围合或 占领,同时它也是一个哲学概念。“空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大多数对它的描 述是根据人得一种感受和体验,逐渐形成一种“空间经验”。这种感受和体验主要由三种:一是指“空间”的位置、地方、处所;二是将空间的“空”的属性当 作一种状态;三是对“空间”的形状和大小,也就是它的长、宽、高的感受和体验。在某种意义上第三种“空间经验”所描述的就是空间的尺度。 1.2 空间尺度的特性。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商业街空间尺度设计分析

文/北京华汉旅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于志欣 商业街的主要特点是因商业店铺的集中而形成了室外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的空间。基于商业街的店铺特色,决定了其设计的核心就是让空间适用。一般商业街宽度都控制在20米以内。又考虑到车行对人流的影响,利用竖向高差的变化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空间。弯曲的街,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且会减少风力干扰。变换的街道空间,小型广场的穿插使步行的心理距离变短了。人在步行时都爱走近道,所以提供便捷的路线是游线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 商业街的理想气氛应该是使人觉得亲切、放松、平易近人、有人情味,使人有愉悦的消费心情,而不是单纯的行走空间,人们在其中流连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和休闲!所以购物者所关注的纵向范围主要集中在建筑一层。对一层以上的范围几乎是“视而不见”。而横向关注范围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间,而超过20米宽的商业街,行人很可能只关注街道一侧的店铺,不会在超20米宽的范围内“之”字前行。商业街的长度不能太长,超过600米,消费者就可能产生疲劳、厌倦的感觉。 人类学家霍尔于1966年在《潜在尺度》(The Hidden Dimension)一书中,提出了美国白人中年男子的四个级别的空间距离: A.亲密距离(约0.15~0.45m)。在这种距离内可进行爱抚、格斗、安慰、保护等行为动作的发生; B.个人距离(约0.45~1.2m)。在这种距离内能看清对方表情等,可获取交流信息; C.社会距离(约1.20~3.60m)。在这种距离内有社会交往的意向; D.公共距离(约3.60~7.50m)。在这种距离内人们行同陌路。 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视野水平方向约180°,垂直方向约120°,其中视平线上方55°,下方65°。正常人的视力范围要比视野小一些,视力范围是要求能迅速地看清目标细节的范围,一般把视野分为三个主要视力范围区:A.中心视力范围(直视区),视角1.5°到3°,该区域内的物体视觉效果最清晰;

各类建筑的空间尺度

各类建筑的空间尺度 建筑所形成的空间为人所用,建筑内的器物为人所用,因而人体各部的尺寸及其各类行为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寸,是决定建筑开间、进深、层高、器物大小的最基本的尺度。各类图书、手册均有详细的描绘,作为一名建筑师,可以参阅这类资料,但有些是必须牢记的,时刻需要提调出来使用的。诸如:人体的平均高度、宽度、蹲高、坐高、弯腰、举手、携带行李、牵带小孩以至于残疾人拄手拐、坐轮椅所需的活动空间尺寸等等。这些重要的。基本的尺寸数据,一般应熟记,因为由此导致了家具、器物以及各种通道、房间的大小尺寸的确定。在建筑设计时,除了那些因为宗教、政治以及艺术原因需要夸张、夸大的尺度外,都不会离开以人体尺度为本源来决定建筑尺寸的原则。 家具的尺度也是决定建筑空间的重要因素,例如床铺、书桌、餐桌、凳、椅、沙发柜橱这些基本家具的尺寸,都是必须熟记的。重要的是家具要与人的活动配合起来,留出人使用家具和搬运家具所需空间。近年行为科学兴盛,大家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感觉空间"把"场"的理论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来,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由上可知,人体、家具、活动空间构成了建筑设计尺度的基础,换句话说,也就是构成了建筑的基本空间,道理虽

不深奥,但对建筑师来说,却十分重要,万变不离其宗。 门的尺寸 1.门高: 供人通行的门,高度一般不低于2m,再高也以不宜超过2.4m,否则有空洞感,门扇制作也需特别加强。如造型、通风、采光需要时,可在门上加腰窗,其高度从0.4m起,但也不宜过高。供车辆或设备通过的门,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其高度宜较车辆或设备高出0.3~0.5m,以免车辆因颠簸或设备需要垫滚筒搬运时碰撞门框。至于各类车辆通行的净空要求,要查阅相应的规范。 如果是体育场馆、展览厅堂之类大体量、大空间的建筑物,需要设置超尺度的门时,可在大门扇上加设常规尺寸的附门,供大门勿需开启时,人们可以通行。 现今建筑内各种设备管井的检查门颇多,它不是经常通过的地方,所以一般上框高与普通门齐或还低一些,下边还留有与踢脚线同高的门槛,其净高就不必拘泥于2m,1.5m 左右即可。 2.门宽: 一般住宅分户门0.9~1m,分室门0.8~0.9m,厨房门0.8m左右,卫生间门0.7~0.8m,由于考虑现代家具的搬入,现今多取上限尺寸。 公共建筑的门宽一般单扇门1m,双扇门1.2~1.8m,再宽就要考虑门扇的制作,双扇门或多扇门的门扇宽以

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人性化研究

摘要:关键词:本文通过对城市生活、空间肌理、空间节点界面等问题的分析,以人为主体和标尺研究了城市公共空间尺度,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人性化设计的方法。 空间形态肌理延续人性化 Abstract:This artice through annouceing to living space and texture of the ancient city ,node and space dimension,put forwards some humanity design methods of scale in city spatial form with the numan being standard. Key Words:Spatial form texture extension humanity ??1.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速,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本适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环境已经支离破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空间也逐渐被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所占据,大范围的区域专项功能化使城市丧失了原有的肌理和活力,冷漠的城市空间正在分解着传统城市脉络下生成的城市固定特质。近年来,逆城市化现象和中心区衰落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其根本原因就是现代建筑与国际风格在追求城市功能效率的同时,忽视了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缺少了对人的关怀,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尺度的缺失。有的城市为了树立城市形象,无视地理气候条件,在市中心开辟大尺度的草坪和硬质广场;还有的城市为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地打造商业步行街,导致道路交通系统一度混乱。雅各布曾经指出城市中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如何能够保持活力,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够以适宜的尺度满足人们在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需求,体现出设计者对使用者的人性关怀,同时体现出空间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 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时,广场、绿地、院落、街道等细部都蕴含着人性的尺度。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当把人的尺度作为空间量度的 标准,把人的行为特征作为空间组织的依据,探索空间层次与要素之间的组成比例关系,协调人与现代空间的生理和心理关系。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所阐述的“人是符号的动物”,马克思韦伯也指出“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网上的动物”,两者都揭示了人的本质。 心理标尺 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有要求界定自身活动空间范围的本能,个人在家庭内的私人活动及在社会群体的公共活动都发生在与其心理界定相对应的物质空间之中,这就是心理上的领域感。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空间划分来界定具体空间的领域感,这要求人们积极发挥空间构成元素的作用,不是将它们堆砌在空间之中,而是注重自然元素在城市中的空间关系,把握住空间的层次性和空间的可识别性,使人们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时能保持自身的私密性和领域感,使空间中的活动丰富多彩。以商业步行街系统为例,只有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人们坐下来,才能使行人消除疲劳,并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如果坐下来的条件少而差,人们就会侧目而过。这不仅意味着在公共场合的逗留十分短暂,而且还会扼杀掉许多有魅力和有价值的户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是公共活动空间富有吸引力的前提。从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在边缘或建筑物四周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的要少一些,这样既可以看清一切,自己又暴露不多,个人领域减少至面前的一个半圆,当人的后背受到保护时,他人只能从面前走过,观察和反应就容易得多。结合人的这种心理标尺,我们在设计座椅的过程中就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座椅放在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的边缘,在公共活动空间中划分出一个半私密的个人空间,以此激活人们的商业和休闲行为。 行为标尺 当前大尺度的城市开发使城市的公共空间在失去亲和力的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这些大型项目都企图以功能和环境的完整将自身独立于整个 一、尺度标准的建立 城市公共空间尺度人性化研究 彭智谋PengZhimou王小凡WangXiaofan HumanismStudyinUrbanPublicSpace

浅谈历史街区的空间尺度保护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概论 论文名称:历史街区的空间尺度保护 学年学期: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任课教师: 班级名称: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浅谈历史街区的空间尺度保护 ——探寻城市设计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方式 【摘要】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塑造一直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几乎停滞的历史街区是产生矛盾的根源。本文通过对街区构造的形式及空间尺度分析,以解放阁片区为例,浅谈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改变当今社会历史街区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街道空间尺度塑造解放阁 伴随着城市化的百年进程,我国的一些特殊的城市 ——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老城更新于保护的矛盾。就像 济南市这座古老城市,既是历史文化名城,但同时也是 高速发展的现代省城大都市。在这样的城市中,旧城改 造、老房子拆迁,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些身兼 历史文化名城与大都市两种名声的城市,老城更新中带 来的新与旧结合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拆迁的过程中,一 些有价值的文物和老建筑被很好地保护了下来,但是也 有一些包含丰富城市历史信息的优秀老建筑和文物消 失在烟尘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旧城改造过程中, 如何尽最大努力保留那些有丰富价值的东西,使其与新城市融为一体,最大程度上保留历史文化名城气度,如何通过新环境的引入而使得这些得以保存,却相对孤立的历史建筑得以生存。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城市把改善内城的生活环境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上,评价城市的先进性的标准转向“历史、文化和环境”,从注重空间转移为注重场所,其含义包括空间、时间、交往、活动意义等综合内容。而城市空间作为现代化的首要发生场所,现代性与身份认同的矛盾往往体现为“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冲突上。伴随着城市生活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空间的特色体现得更多的是“时间”——即产生这一空间的时代或是身处的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征,而不是“空间”——即地域的或者文化的——特征。经历了百年现代化的洗礼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干预,现代中国城市空间是否还保留了本土文化的遗存? 对于旧城保护,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通过色彩、建筑形式来控制它的形态,片面地认为保护历史文化只是保护它的建筑风格与形式,通过不断的复制,用现代的产物构造古式的建筑,反倒是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街道与人的尺度

首先,这是一个本书精髓尚未完全理解的半吊子写的,所以想看专业性很强的评论的人,唉不好意思,让您失望了~ 其次呢,这是一份短时间内赶出来的结课论文,所以深刻的见解没有,我就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把它放到这里,大家没事休闲一下,笑一下,O(∩_∩)O哈哈~ 正文开始啦,为以后可能会写到这本书读后感的人提供一个小思路~ 摘要:一直认为,美学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差异让美的标准千差万别。但是芦原义信从实际出发,对比西方与本国的街道特征与差异,提炼出具有实用参考价值的街道美学标准。天津的街道因为历史和气候、环境原因,整体来看与西欧相比差距很大,不过与日本倒有些相通之处。本文就将该书内容与天津的部分街道情况相联系,粗浅的分析一下有关街道的美学。 1.街道,生活必需 街道是人与外界真实接触的媒介之一,其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人有群居的天性,也有私密的需求——房屋应运而生;群居的人们在阡陌之间建成的N个房屋又形成了街道,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帮助、娱乐和人车通行等。所以,最早的街道,实用性很强,美观上可能要打点折扣。随着人们的安全感和生活得到保障,人对周围环境美的需求开始滋生——毕竟街道是人人必须的交通之道,而街道的美,也因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芦原义信引用了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的一句名言:“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很明显,一座城市的街道就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和妆容,其带给人的印象从侧面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内涵、文化和艺术品位。 芦原义信把部分西欧美丽的街道与日本的实地情况相对比、研究,深刻的说明了街道考虑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街道应该不仅仅具有交通的功能,还能为来往的人群提供一种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身在长街,感受舒适的心理尺度,欣赏美丽的街头巷道,人与人之间驻足聊天,微笑招手,或仅仅是淡淡的擦肩而过,都可以使人从繁重的工作重负与琐碎的生活压力中跳脱出来,放松的徜徉在美丽舒适的街道环境中。 2.是什么影响了街道的差异 在构成街道的房屋特征上的差异方面——主观上,是由于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与生活习惯,造成西欧与日本在界定内外空间上的视角差异;客观上,由于当地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及盛产的材料等原因,房屋的特征都在潜移默化中被影响着,变化着,所以相互之间对比很强烈。 欧洲与日本的房屋建筑特征对比简列(表) 欧洲日本 【房屋材料】砖石(砖石结构)木材(梁柱结构) 【防护性】强弱 【抗震性】弱强 【空间气氛】外部秩序空间内部秩序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_李曦

文章编号:1009-6825(2010)11-0048-0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收稿日期:2009-12-05 作者简介:李 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 400000 李 曦 摘 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 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中图分类号:T U984.113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 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 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 空间系统(Open Space ),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 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 );纽约 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 rban Public Space )是指由城市中 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 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 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 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2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2.1 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 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现代、高速、时 尚相协调(见图2)。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于强调室内外空间的互相渗透,所以 空间的限定方法很多,但不论怎样限定,都属于建筑空间构成的 范畴。欧洲习惯于以街道和广场作为一定的交往和生活空间,我 国则采用比较内向的“合院”式(见图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 缩短了东西方的差距,街道和广场在城市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这就 需要更新街道观念,在其单一的交通功能之外注入新的意义。2.2 城市空间的连续———街道连续是指起连接功能的公共区段。街道和道路是一种基本 的城市线形公共空间。它既承担了交通运输任务,同时又为城市 居民提供了公共活动场所。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最公有化的空间之一 。街道空间设计时,要从街道的重要角度,特别是人经常停留 的角度,以及人流运动过程中的视线去精心组织街景构图,应通 过道路,把场所的建筑、广场、绿地、水面等等组织起来,形成整体 空间面貌,使主要街道更具有宏伟的气派,小街更充满亲切温暖 的气氛。可以说,街道是城市中最富有特色,最吸引人的空间环 境。如何将城市街道空间处理得更精巧、细致,如何使街道空间 更具整体性、连续性和节奏感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2.3 城市空间的焦点———广场广场作为城市空间的焦点,是一种能帮助人们组织方向和距离感的场所(也可能是广场上的标志)。广场作为城市景观实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了所有在城市生活中与人们交往及观赏感受最密切的地方,功能上适合公共活动、社交活动、集合等的开放性场所。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已成为城 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 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如重庆沙平坝三峡广场,既是该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又是人们休 闲娱乐的好去处。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 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 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 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上海市人民广 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见图4)。2.4 城市空间的“肺”———绿地系统绿化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既可以是陪衬,起烘托主题的作用,又可以成为空间的主体,控制整个空间。作为软质景观,绿化是城市空间的柔化剂。现代高层建筑比比皆是,街道越发显得狭窄,由于绿化的屏障作用减弱了高层建筑给人的压迫感,并且还可以适当地掩蔽建筑与地面及建筑与建筑之间不容易处理好的部位;从远处看,建筑处于绿色怀抱之中,建筑下方被虚化,越发 显得建筑宏伟高大,且树的自然柔和的曲线与建筑理性刚硬的直 线形成对比,越发显得建筑本身的阳刚之美。在空间处理上,绿·48·第36卷第11期2010年4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 RE Vol .36No .11Ap r . 2010

住区宅间空间尺度感设计解读

住区宅间空间尺度感设计 随着居住区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我国的住宅已经由“安居型”向“康居型”转变,健康住宅已经被提上日程。住区户外空间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满足居民对于心理感受的需求。宅间空间作为住区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们最常停留的户外空间,人在空间内的心理感受对于宅间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本文从认识宅间空间在住区户外空间重要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住区空间的发展过程,以宅间空间为研究主体,空间尺度适宜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研的方式系统的分析研究,以调研所取得的数据资料为客观依据,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通过视觉理论解析及宅间空间尺度感的剖析归纳出宅间空间尺度感的特性和要素,从人的视觉生理及心理需求分析对于宅间空间尺度感的要求。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理论,从平面布局、竖向形态、内部环境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尺度感对宅间空间的影响,总结出当下住区宅间空间的常用基本模式,分别对比平面布局和竖向形态不同模式的空间尺度特性,发现不同模式下宅间空间尺度适宜性的优劣程度。根据以人为本、顺应自然条件、结合城市环境、调整空间要素的设计原则,针对宅间空间尺度感实际的问题及普遍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分别总结宅间平面布局的不同方法及宅间竖向形态的调整方式,并关注宅间空间内部环境设计的各种要素,得出用以提高普遍模式下宅间空间尺度适宜性的设计策略,指导宅间空间尺度感的设计与研究。 同主题文章 [1]. 王德民. 城市建筑环境中的空间尺度探讨' [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4.(04) [2]. 激进、仪式、自在的空间尺度' [J].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5.(06) [3]. 刘塨,陈晓向,申晓辉. 适宜性生态技术在小城镇居住区综合运用研究' [J]. 福建建筑. 2005.(02) [4]. 梁雄耀. 发动机气缸内的紊流特性' [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3.(02) [5]. 王晓光. 家具与空间尺度' [J]. 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1.(01) [6]. 钱乐祥,郑建闽,曹文志,骆灿鹏.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J]. 热带地理. 1996.(02) [7].

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优化初探——以苏州为例

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初探 ——以苏州为例 邓东杨滔范嗣斌 摘要:采用何种方式去优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本文首先回顾了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研究、以及一些方法;然后采用空间句法的方法,研究苏州案例,试图发掘多重尺度的空间机制,可运用于空间结构的建模、仿真和优化。这对于优化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空间结构、优化、可持续的城市化、空间句法、苏州 1、引子 我国城镇化率已到达了53.7% [1],不过近年我国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例如,从2000年到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45.12%,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之比达1.85,均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合理阈值1.12”[2]。这一土地利用低效现象还伴随着众多城镇的交通拥堵、雾霾频繁、水资源恶化等现象。一般而言,这些现象都或多或少与城市空间结构有密切关系;从理论而言,选择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这些城市现象。 最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等政策方针[3];国土部门也提出“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等通知[4]。这也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限制城市边界的前提下,通过选择、评估并优化空间结构来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和品质,从而实现精细化空间规划、设计和管理?由于城市在区域中彼此联系,又涵括各种层面的片区、邻里和社区,多重尺度的互动是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课题之一。 2、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思考 2.1 形态和功能的交织

室内空间尺度

户内空间尺度与家具布置 一户内空间尺度 户内空间尺度是根据家庭生活各个功能空间的尺度,考虑空间围合结构的特点以及建筑技术要求综合确定的。 功能空间尺度由三部分组成: 1根据居住行为所确定的人体活动空间尺度。 2根据居住标准所确定的家具设备的空间尺度。 3 根据居住者的行为心理要求所确定的知觉空间尺度。 1 根据居住行为所确定的人体活动空间尺度。 人体活动空间尺度由人体的构造和功能尺寸两部分组成。 a人体构造上的尺寸是指静态尺寸,即人体在静止状态下测量的身体尺寸。

b功能上的尺寸指动态尺寸,即在工作状态或做某种工作时运动的尺寸。如通行、取物、就餐、视听、阅读等活动。

2 根据居住标准所确定的家具设备的空间尺度 居住标准不同,相应家具设备的空间尺寸也会有变化,如别墅与经济性适用房这两类居住建筑的标准不同,客厅沙发与卫生间浴缸尺寸等都有差异。

3 根据居住者的行为心理要求所确定的知觉空间尺度 知觉空间指人体活动空间和家具设备空间以外的空间尺度,因“知觉”因素而确定的空间大小。 例如通过测试,我们知道人在户内活动的行为空间高度,均在2.2m(男子摸高)以下,因而家具设备的最大高度一般也在2.2~2.4m。如果我们将户内空间高度设计在2.2m,对于实际使用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人的知觉体验,对于这一高度就会产生压抑,沉闷等反应。即使做到2.4m,按人的习惯也觉得室内净空太低。我国住宅规范确定住宅层高为2.8m,实际净空均为2.65m,也就是考虑了人的知觉因素。 综上所述,人体活动空间尺度,家具设备的空间尺度,知觉空间尺度这三部分组成了户内空间尺度,从而决定了住宅内各功能房间的开间、进深尺寸大小。下面具体分析住宅各主要功能房间的空间尺度与家具布置的特点。 二户内空间尺度与家具布置 人在住宅中的活动内容决定了住宅的主要功能房间,如起居室,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每一种房间都需要配置必须的家具和设备,这些家具设备的尺度和布置都必须与人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一致。 (一)卧室 1卧室布置特点 a 卧室布置的合理性与灵活性应综合考虑卧室形状、床位布置、开窗位置、活动面积与出入口等因素。

城市商业街道空间尺度分析解读

城市商业街道空间尺度分析 随着车行时代的到来,人类生存的城市环境日益恶化,随着“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普及与深入,城市户外公用空间的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其中包括城市商业街道的建设,伴随着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各类城市商业街道建设热潮,我们不得不多方面的思考。城市商业街道的建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汽车在呈线型商业街道空间中占据越发重要的地位,传统街道的生活气息正在不断消失,代之以汽车的快速通行,人的安全性降至最低,街道空间比例失调,随着车辆的增加而扩大;随着大批商业街、步行街的建设增多了,但街道生活性反而却逐渐淡化,城市商业街道千街一面,缺乏整体性和可识别性……。作为城市步行商业街道主体的“人”被汽车所替代,汽车“绑架”了城市,城市商业街道被迫转型成为城市的“交通道路”来满足车行的需要,丧失了合理的街道空间尺度,不能满足现代人们除购物外的休闲、娱乐、交往、游憩等需求。本文在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城市商业街道空间尺度的相关概念界定,其中涉及,城市商业街道、空间、尺度的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其形成发展的演变历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图、表分析的形式,详细的分析了街道空间尺度的构成与特征;最终通过人为视角观察为界定,应用到城市商业街道空间尺度的实例调研中,本文以西安市城市商业街道为例,其中涉及西安城市不同类型的15条商业街道,可分为现代型、历史型、“市坊”型的城市商业街道详细调查研究,最终通过总结和展望,提出了我国城市商业街道空间尺度丧失的根本原因和人性化的解决对策,并引申出本文论点,最终提出了现代城市商业街道的设计对策,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设计依据和参考。本文提出城市商业街道空间尺度的“市坊空间回归”的论点,是以人的视角观察时,“市坊空间”内部不仅拥有传统商业街道,应具备的界面组合形式及空间尺度特征,还需有丰富的商业类型,有不断刺激和吸引人的活动,富有特色的可识别标志性建筑、高质量的景观设施、方便合理的公共交通、停车设施,并与城市中心地区或居住区联系紧密。即满足车辆在“市坊空间”外的交通性街道快速通行,又可满足人们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内,购物、娱乐、交往的需求。“回归”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回归”,“回归”具有两层含义,--则为合理的空间形式及尺度特征的回归,采用“退”“藏”“升”“降”的城市空间设计处理手法,在则是通过其空间形式及尺度回归触生人性情感的回归。以城市视角观察时,点状的“市坊”型城市商业街体,结合线状的城市商业街道、面状的城市商业街区,最终形成健康的城市商业网络,真正意义的做到城市商业街道“以人为本,不是以车为本,人车共存,健康发展”的模式。 同主题文章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设计艺术学; 城市; 商业街道; 空间; 尺度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艺术学;王军;钱利;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人性化商业街空间尺度探讨

人性化商业街空间尺度探讨 张荃 摘要:结合街道尺度的基本理论、空间错视学的理论,研究了国内外经典商业街案例,结合四川自贡市核心商业街的实例探讨了人性化商业街的尺度关系,为营造人性化的商业街区莫定了基础。 关键词:空间尺度,空间错视,街廊比,人性化尺度 1尺度与尺寸、街道尺度、商业街尺度 所谓的尺度就是空间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空间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包括空间构成的形体的长度、宽度、小空间与整体、整体与城市,以及空间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对行为主体—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尺度并非抽象的概念,是具有丰富含义并且是人们能够充分感知的概念。尺寸是用度量单位,如:千米、米、尺、厘米等对空间要素的度量,是在量上反映空间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不同的尺度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它在空间设计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街道尺度是指在两侧商业建筑所围合形成的街道空间给人的感受。商业步行街是城市中重要的场所空间,商业街设计在空间上的表达就是让空间适用,创造人性化的街道尺度空间。 2街道尺度的基本理论 对于传统街道尺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其中以日本建筑学家芦原义信为代表的《街道的美学》《续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等,对于街道的尺度的研究总结出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

街道空间尺度由街道长度(L)、街道宽度(D)、临街建筑高度( H)、临街店面宽度(W)这几项参数构成。 街道参数的比值关系反映了街道空间主要参数之间限定的空间尺度关系,主要由街廓比、面廓比、界面密度、贴线率四项指标构成。 街廓比(DlH)是指街道的宽度与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的比值,反映街道围合空间的宽高比例关系。根据芦原义信的观点" DlH > 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产生空间的逐步远离感,DlH接近2时,空间产生开阔感,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