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升降学说

第八章升降学说
第八章升降学说

第八章升降学说

升降学说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时之有,而贵常守。”该书中还用升降出入理论阐发自然界的运动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言天地之气升降。又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此言人体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此言一年四季之气的升降出入。《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水液在人体消化吸收之升降出入。《素问·阴阳离合论》又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主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

阖,少阴为枢。”是言三阴三阳之出入。《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又言脏腑生理上升降出入之特性。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臏胀。”则又是用升降出入失常理论来解释病机。至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下之”等等,又表明在治则治法上升降出入理论的指导作用。以上可见,在《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升降学说,然其散在于各篇章之文字中,确存在着升降出入学术理论,它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

成内容之一。

一、理论探讨

升降学说运用于临床,时代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体现,仲景太阳病治以汗法,是太阳主开的理论指导;阳明病用下法治疗,是阳明主阖理论的应用;少阳用小柴胡汤和解之法,是少阳为枢理论的体现。他如治疗痞证的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法,治疗太阳中风的调和营卫桂枝汤等,都是结合临床运用升降

出入理论。而对升降学说从理论阐发,当从金元诸家开始。

1.玄府水火升降刘完素从理论角度阐发升降学说,多注重结合临床,颇有卓识。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说:“气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才之本,万物之元,道之变也。”突出了气在人体的主宰作用,并认为气的运动表现形式主要是升降出入。所以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引用《清野经》云:“大道无形,非气不足以长养万物。由是气化则物生,气变则物易,气甚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正则物和,气乱则物病,气绝则物死。”这里,刘完素突出谈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之本。具体在人身的表现,刘完素十分重视玄府气机之开阖出入。在《素问病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指出:“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也。”因此,气机通达,升降出入才得以正常。反之,气机闭郁,升降出入失常,则会出现多种病证表现。刘完素列举云,“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无闻臭,舌不知味,筋痿骨痹,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从郁结微甚,而有病之轻重也。”因此,刘完素非常注重热郁在表的开郁散结,这是以升降学说为指导的。

此外,刘完素还十分重视心肾水火之升降,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原道》中,刘氏就指出了人与天地相同,天南地北,南火北水,在坎离水火之间,互相影响。在人体则在于心肾之间,他说:“心为君主之官,得所养则血脉之气旺而不衰,生之本无得而摇也,神之变无得而测也。肾为作强之官,得所养则骨髓之气荣而不枯,蛰封藏之本无得而倾也,精之处无得而夺也。夫一身之间,心居上而守正,肾居下而立始,精神之居,此宫不可太劳,亦不可太竭。”因此,水升火降,坎离相交,即为既济,是健康之本;而水不制火,坎离不交,水下火上,则成未济,是疾病的重要原因。刘完素以“火热论”著称,但对水火升降理论结合临床加以发挥,治疗火热善用汗、下两法及双解之剂,寓意之中包含着玄府得通、水升火降之理在其中。

2.药性升降药物有四气五味,各有其作用。其中包含着升降出入之药效,在《内经》中提出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论述,即是明证。金元医家张元素从药性升降出入之理以阐发其药效,颇有见解。在《医学启源.用药备旨》中说:“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谓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人乎太阳也。麻黄苦,是地之阴也,阴

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以升降出入理论为指导,从药物气味厚薄来阐明药效,并能紧密结合实际应用。

不仅如此,张氏还在《医学启源·药类法象》中将药物分为五类,均贯以升降出入之理。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所谓风升生,即风药是味之薄者,味薄则通,能生发升举,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独活、藁本、川芎、麻黄、薄荷之属。所谓热浮者,即热药是气之厚者,气厚则发热,具有夏气浮盛、阳和长养之义,如附子、干姜、生姜、川乌头、良姜、肉桂、草豆蔻、木香之属。所谓湿化成,是指能补益脾胃湿土,而助化气、阳生阴长之品,如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熟地黄、白术、苍术、半夏、橘皮等。所谓燥降收,是气之薄者,气薄则发泄、又具渗泄下降者,或酸味收涩沉降者,均具有秋气收敛肃降之性。药如茯苓、猪苓、泽泻、滑石、车前子、五味子、白芍、乌梅等。所谓寒沉藏者,是味之厚者,味厚则泄,沉降下行,泻去邪热,苦寒坚阴,均具有助冬季闭藏之义。药如大黄、黄柏、黄芩、黄连、龙胆草、生地黄、知母、玄参、苦参、地榆等。用升降学说,指导临证用药,张元素可谓杰出代表。

3.脾胃升降李杲重视升降学说,并从人体脾胃加以阐发。他认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与一年四季之气同理。人的胃气为本,其运动变化,有如四季。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云:“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及清气在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在地者也。”其中心思想是:人身之气,应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有如一年之四气,春夏主升,秋冬主降。人体要保持健康就应顺应这一规律,反之则为病。而升降之枢纽,则在脾胃之中焦,脾胃之升降如常,则周身之气机转输如常。由此,李杲十分重视脾胃升降之理,认为脾胃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是人身元气之本,因而李氏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在治疗用药中,李氏又十分重视脾胃阳气上升,所创立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可为代表。4.五脏气血升降朱震亨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十分重视人体气机的调畅,故提出郁证为内伤四大杂病之一。他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而凡郁多在中焦,是气机“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病见矣。”所创立的越鞠丸以治气、血、痰、

火、湿、食六郁,方中苍术配香附,苍术为阳明经药,气味雄壮辛烈,强胃健脾,开发水谷之气,其功最大。香附是阴血中气药,下气最速。二者相合,一升一降,可解散郁结之气血,川芎与香附相伍,香附行气而主降,川芎活血而开提以升之,亦是一升一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以调畅气血之郁结。

对于五脏升降,朱氏在《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中云:“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医者立教,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盖相火藏于肝肾阴分,君火不妄动,相火惟有禀命守位而已,焉有燔灼之虐焰,飞走之狂势也哉。”这是从水火升降以论心肾之相关。《格致余论·膨胀论》又云:“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之为无病之人。”这是论五脏升降之理论。在《局方发挥》一书中,朱氏又提及:“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这是论阴阳气血之升降。鉴于朱氏十分注重人身五脏气血阴阳之升降,故于临床治疗病证,注重调畅气血阴阳。在《丹溪心法·小便不能》中治疗痰气闭塞,肺气不能清肃,因而小便不通者,则用二陈汤加木通(一

作木香)、香附,煎汤先服,探吐之,以开提其气,气升则小水自然降下,“盖气承载其水也。”

5.用药升降宜忌清代医家李宗源认为阴阳升降是治病

之纲要,在《医纲提要》一书中提出:“阴寒阳热,热者多升,寒者多降,故升降者,亦阴阳之性也.”而对人身阴阳之升降,李宗源受李呆学术思想的影响,认为:“一升一降,皆相交之义也。其中枢纽,全在脾土之运用;土旺者阳升阴降,营卫周流,百骸康泰矣。”

至于临床用药,李氏在《医纲提要》一书亦纲领性地加以举例发挥,他说:“故热者,如火炎上,当用降药;寒者,如水就下,当用升药。然虚阳上升,与阴虚火亢之升大异。阳虚者下有真寒,逼其无根之火,上为面赤戴阳之症,虽欲饮水,不敢下咽,下则小便清白,而足厥冷,用参、芪、桂、附,以复元阳可也;阴虚火亢者,上下皆热,上而头目眩晕,下则小便赤黄,又知柏八味滋阴之药为要也。”“当升者不可兼用降药,恐其助下焰之势”而升药之力亦不济也。故内伤虚人,不但麻、葛、承气不可用,即栀子、苓、泻亦勿轻加。盖虚寒人,因忌发表攻里,而稍用降药,则阴气随之下脱,较之阳极而上脱者,其危尤其甚也。故外感实热之邪,惟苏叶、前胡最为降火散邪之妙用。用之以佐归、地、硝、黄,

得效殊多。犹以脾胃虚人,阳气不升者,一切葛根、柴胡,以佐参、芪升提之力,如补中益气、清暑益气之类,皆补中升发阳气之要药也。至于火郁发之,亦用柴、葛顺其性而升之;土郁夺之,则用硝、黄攻其邪而降之。”李氏介绍了实火、虚火、寒实、虚寒的升降用药法则,以及引火归原、升提阳气、火郁发之、土郁夺之诸法的用药升降法度。尤其提出了“当降者可兼用升”、“当升者不可兼用降”、“升降法即天地阴阳之法”等观点,充分体现了李氏阐发升降出入理论从药物.临床应用的认识。

6.治法中的升降清代著名医家周学海,借鉴前人的丰富经验与认识,如李杲、刘完素、蒋星墀、黄元御、王汉臬等论升降出入理论的认识,并加以归纳总结,在病机、治法上又抒以个人己见。在《读医随笔》一书中,专立《升降出入论》一文,从外感、内伤病机分类,强调外感病机在于出入失常,内伤病机主要在于升降失常,以升降出入学说概括病机,颇有见识。

周氏对治法中升降出入理论的运用加以发挥,他说:“至于治法,则必明于天地四时之气,旋转之机,至园之用,而后可应于无穷。气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

对证施法,岂不显然而易见者乎。……气亢于上,不可径抑也,审其有余不足,有余者,先疏而散之,后清而降之;不足者,先敛而固之,后兜而托之。气郁于内,不可径散也,审其有余不足,有余者,攻其邪而汗自通,故承气可先于桂枝;不足者,升其阳而表自退,故益气有籍于升、柴。气散于外,不可径敛也,审其有余不足,有余者,自汗由于肠胃之实,下其实而阳气自收;不足者,表虚由于脾肺之亏,宜其阳而正气外固。此皆治法之要妙也。苟不达此,而直升直降,直敛直散,鲜不偾事矣。尝忆先哲有言,胸腹痞满,昧者以槟榔、枳、朴攻之,及其气下陷,泄利不止,复以参、芪升、柴举之,于是气上下脱而死矣。此直升直降之祸也。况升降出入,交替为用者也,用之不可过。当升而过于升,不但下气虚,而里气亦不固,气喘者,当有汗脱之虞矣。当降而过于降,不但上气焰,而表气亦不通,下利者,每有恶寒之证矣。当敛而过于敛,不但里气郁,而下气亦不能上朝。当散而过于散,不但表气疏,而上气亦不能下济矣。故医者之于天人之气也,必明于体,尤必明于用;必明于常,尤必明于变,物性亦然。寒热燥湿,其体性也。升降敛散,其功用也。升、柴、参、芪,气之直升者也。硝、黄、枳、朴,气之直降者也。五味、山萸、金樱、复盆、气之内敛者也。麻黄、桂枝、荆芥、防风,

气之外散者也。此其体也,而用之在人,此其常也。”周氏对气亢于上、气陷于下、气郁于内、气散于外诸般病机,一一列举治疗法则,尤其提出了不可直升直降、直散直敛的莽撞用药方法,确是临床心得的总结。

此外,顾靖远在《顾氏医镜》一书中,于升降出入理论亦结合临床加以发挥,他认为升降是病机之枢要,不得升降之要领,往往会使轻者变重,重者必毙,并且列举临床多种病症治疗以说明升降治法之重要。在该书中他说:“阳气下陷,泄痢不止,宜升阳益气;因湿洞泄,宜升阳除湿;滞下不休,宜升阳解毒,开胃除热;郁火内伏,宜升阳散火;肝木郁于地中,以臻少腹作胀作痛,宜升阳调气,此病宜升之类。阴虚则火无制,火因上炎,其为症也,为咳为嗽,为多痰,为吐血衄血,为头痛齿疼,为眩晕眼花,为恶心呕吐,为口苦口干,是谓上盛下虚之候。宜用附子、贝母、麦冬、白芍、竹茹、枇杷叶之属以降气,气降则火降,而又益滋水添精之药,以救其本,则诸症自瘳。”这些临床升降用药举隅及其体会,是对升降出入学说的又一阐发。

二、临床发挥

1.六经辨证中的应用早在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一书,从临床角度已将《内经》升降出入理论溶于辨证施治和处方用药之中,兹举例说明。

太阳表实之证药用麻黄汤,此寒邪袭表,卫气不得宣布,表气不通,出入失常之故,故当宣通卫气,驱散表邪。用麻黄汤者,正是驱邪于表,使营卫之气宣通如常。方中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一方面宣开于外,一方面下气于内,升降出入相合,既可祛邪于外,又能调节人身之气机。太阳中风,风邪袭表,荣弱卫强,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此亦表里出入失常.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方中桂枝、甘草、生姜、辛甘以化阳;芍药、甘草、大枣酸甘以化阴。辛甘化阳可使卫气得助,宣布于外以驱表邪,酸甘化阴,使营阴内宁以和谐卫气,一开一合,一宣一收,使邪去正复。小青龙汤证,是外有寒邪袭表,内有水饮犯肺,水寒相搏,致使肺气上逆。方中既有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于外,又有细辛、半夏、干姜之辛温行水于内,尤其又配伍白芍、五味子之酸收,辛甘酸敛相互为用,一开一合,一散一敛,即可散邪,又可安肺;既宣畅肺气,又护及肺阴,可谓相反相成。

半夏泻心汤之治疗心下痞,此证乃胃脘之气不得升降,虚气留滞,故满而不痛,按之濡软。而半夏泻心汤之辛开苦降;既用苦寒之黄连、黄芩以泻其热,又用干姜、半夏开结祛寒,一升一降,亦是升降出入之理。正如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云:“辛人肺而散气,半夏辛,以散结气,苦人心泻热,黄芩、黄连苦,以泻痞热。”

又如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治疗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心中烦而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前者流利少阳三焦气机,柴胡之升散与黄芩之苦降相伍;后者交通少阴心肾,用黄连以泻热使心火下行,用阿胶补肾水,使肾水上济,交通心肾,阳以人阴,均体现张仲景于升降出入理论灵活运用于临床,可谓是升降学说临床应用的开创者。

2.脏腑辨证应用以五脏而言,心主血脉而藏神,肺主宣发与肃降,脾主升清、运化而统血,肝主流泄而藏血,肾主气化而藏精,五脏之生理功能特点,一开一合,一升一降,并存于一脏之中,这正是《内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的体现.正因如此,所以历代医家在治疗五脏病证时,十分注重调节其升降出入,使之恢复常态。其表现在临证处方用药,多有所体现。兹举例以说明:

(1)心:欲使心脏维持其正常功用,当注意保障其心主血脉功效,注重心气得行,又要保障心主藏神的心阴内守,才能使其发挥心为君主之官的作用。

导赤散创于宋代,钱乙于《小儿药证直诀》中用于治疗心实热证。现于临床用于口舌生疮,小便黄赤者,方用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其中木通利水通淋,使心火得降,从小便而去。这是从降火以治心火上炎的方法,其治疗思想不离出人理论。

若心血瘀阻,而见心悸怔忡,夜不能寐,或夜卧不安,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或见胸中刺痛,治宜活血化瘀,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可用于此证。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使瘀血得行,更用柴胡、桔梗配牛膝,一升一降,使气血上下流畅,瘀血得行,而心主血脉功能得复,自能藏神,夜寐自安。

(2)肺:肺主一身之气,其宣发与肃降,一升一降,一开一合,相辅相成。因此,临床治疗肺部疾患往往宣降同用、开合并举。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立苓甘五味姜辛汤,并在《伤寒论》、《金匱要略》中用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之咳喘。二方均用于姜、细辛与五味子相伍,辛酸配合,

辛散酸收,开合并用,以复肺气之常。正因其符合肺的正常生理特征,故延至今日,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摄生众妙方》之定喘汤(麻黄、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甘草、白果),二方均用于治疗咳喘,前者麻黄与杏仁相配,一宣一降;后者麻黄配苏子、杏仁与白果,一宣一降,一散一收,亦在恢复肺脏之生理功能。

他如越婢汤药用麻黄、生石膏、生姜、甘草、大枣,均为辛散之品,意在宣散肺气以通调水道,故临床治疗风水之证。这是助肺气之宣,以利于肺之肃降的用药法度。

(3)肝:肝主流泄,又主藏血,一开一合,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创立泻青丸一方,用龙脑、当归、川芎、山栀子仁、大黄、羌活、防风,主治肝热抽搐,脉洪实者。方中羌活、防风散风于外,川芎辛窜上行,活血以行气于上,大黄、栀子泻火以下行,一升一降,使肝气得疏,火热得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逍遥散,方中柴胡、薄荷疏肝理气而行于外,而白芍酸收养血以合于内,一开一合,正以恢复肝主疏泄与藏血两大

生理主要功能,故名逍遥。他如《伤寒论》之四逆散用柴胡配白芍与枳实,一开一合,一升一降,使气机通调,厥逆自愈。刘草窗之痛泻要方中防风与白芍同用,一开一合,以达到疏肝而不横逆上犯,疏肝而又藏血的双重目的,恢复肝之条达,以使脾气自复,泻泄得愈.由上可见,升降出入学说于肝病中的运用亦十分广泛,亦十分重要。

(4)脾:脾主升清阳与其运化水湿之降浊阴相辅相成;其升清运化又与其统血一开一合相辅相成。因此,脾脏病证辨治时,亦应十分重视升降出入学说。

李杲创《脾胃论》,其于治疗创立益气升阳泻火之大法,所创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均从以上观点人手遣方用药。此外,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既有茯苓、苡仁之渗湿于下,又有桔梗升其清阳,载药上行,升降相因,使脾气自健。《景岳全书》之举元煎,药用人参、黄芪、炙甘草、升麻、白术,若兼滑脱者,加乌梅,或文蛤,其功效在益气升阳,主治气虚下陷血脱诸症。此方用升阳载诸补气药以益脾胃之气使清阳得升,然又佐以乌梅之酸收。这又是升举与收敛共用的调补脾胃之法。

(5)肾:肾主藏精,又主气化,藏精与气化一开一合,相反相成,以保持肾脏之生理功能。具此以言,治肾亦当注意开合。

张景岳在治疗阴阳精气不足之证时,提出了“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的原则,主张滋阴药与助阳药并用,阴藏阳散,阴收阳开,以符合开合升降之理。如《景岳全书》之左归丸,药用熟地、枸杞子、山茱萸、龟板胶补肾之阴;菟丝子、鹿角胶又补肾中之阳,阳中求阴,使阴精得补,阳气得温,一散一收,而有出入开合之意。其创立的右归丸,药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以补阴,又用肉桂、附子、菟丝子、鹿角胶以助其阳,阴精得藏,阳气得行,阴中求阳,一合一开,亦是此理。

以上可见,升降学说在五脏病证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脏腑之间广泛存在着升降出入相互关系,历代医家正是从这一理论指导出发,治疗脏腑相关的多种病证,创立了临床不少用之有效的方剂。除导赤散可治心热下移小肠、越婢汤宣肺以通膀胱水道,前以论及外。《温病条辨》之宣白承气汤,药用生石膏、杏仁、瓜蒌皮、大黄,以治阳明温病,腑气不通,肺气不降,便秘痰涎壅滞者,

方中生石膏清宣肺热,杏仁、瓜蒌皮肃肺化痰,大黄以泻阳明大肠之实热,此正是从肺与大肠脏腑相关角度运用升降出入学说而遣药制方的。《脾胃论》中润肠丸,方用大黄、当归、羌活、桃仁、麻仁组成;方中大黄、麻仁润下以和肠胃,羌活辛散以升清,共合以调理脾胃升降,故能治疗饮食劳倦、大便秘结。张元素创立之枳术丸,用枳实与白术、荷叶相伍,白术健脾,枳实下气化滞,荷叶烧饭养脾升阳,荷叶与枳实,升清降浊,以使脾升胃降,中焦调和。《伤寒论》之黄连阿胶汤,黄连以清心火,阿胶以滋肾水,一降一升,交通心肾,以治心火上炎、肾水不足之失眠。《韩氏医道》交泰丸用黄连、肉桂相伍,一升一降,用黄连清心火而下接肾水.使心之热者不热;以肉桂温肾寒而上承于心,使肾之寒者不寒,引阳入阴,心肾相交,以疗心悸怔仲之失眠。这又是心肾两脏升降理论的运用。《金匮要略》之旋复花汤,用旋复花降肺,葱白、新绛以通阳散结,此降肺疏肝以治疗胁痛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与肉桂相伍,苏子降气平喘,肉桂纳气归肾,又用生姜、苏叶以散寒,一宣一降,上下兼顾,肺肾同治,亦是升降理论在脏腑相关病证中的应用。以上举例,可以看到,运用升降学说为指导,对脏腑相关或

五脏之间相关引起的病证,在临症治疗时,是有重要意义的。

3.升清降浊余芬氏在《医源》一书中说:“阴阳之理,升降而已。”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此天地阴阳之理,人莫能除外。不少医家据此以创方立法,用于临床。杨栗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书中所创升降散一方,就是一例。杨氏云:“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杨氏称该方为其所创十五方之“总方”,意在使人身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条畅,正气调和,自能抵御祛除瘟疫邪气,正复体安。他如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一书中创宣清导浊汤,以治湿邪内聚,气机失畅,大便秘结之证,方中蚕砂与皂角子,一升一降,宣畅气机,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气机通调,大便自然畅通。

总之,历代医家于临床应用方面,对升降学说广泛应用,不断充实其学说内容。再加上不少医家在理论方面亦加以阐发,使升降学说内容不断丰富,引起了近人的重视。1990年冠华胜曾著有《中医升降学>专著,对升降学说加以总结,就是重要的例证。

复习思考题

1.中医升降学说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对其有何发挥?

2.升降学说有何临床价值?你有何体会。

[注]

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

②《丹溪心法·大郁》

⑧《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应用心得体会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义》改分量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方由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广姜黄(去皮)3分,川大黄(生)4钱。为末,病轻者分4次服,病重者分3次服,最重者分2次服。蜂蜜、黄酒调匀冷服。杨栗山用升降散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此方最早的出处记载在明万历十五年( 公元 1587 年) 刊行的《万病回春》,后来龚廷贤在其所著的《云林神彀》、《鲁府禁方》、《济世全书》诸书中亦均记载了内府仙方。《万病回春》所载内府仙方的药物组成为大黄四两、僵蚕二两、蝉蜕二钱半、姜黄二钱半,用量比例为 16 /8 /1 /1,用法为“共为细末,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大人服一丸,小儿半丸,蜜水调服”,其主治为“肿项、大头病、蛤蟆瘟病”。《云林神彀》明确指出此方治疫,《济世全书》也指出此方治“时行”。此方简便验廉,主治的又是瘟疫大病,加之龚廷贤医名之盛冠绝当时,其著作传播较广,因此此方流入民间后,必然为有识之士所珍视。 升降散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泻火解毒之功,作为中医治疗温病的一张名方沿用至今,临床应用广泛且

疗效显著,是治疗传染病的常用方剂,“瘟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诸病源候论·喉咽肿痛候》认为:“喉咽者,脾胃之候也,气所上下。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咽喉肿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火郁发之”,当轻清宣泄,升清降浊,调畅气机,疏散郁火,而非一派苦寒,以防凉遏冰敷,闭门留寇[2]。风热之邪循口鼻而入肺胃二经,内外合邪,郁结喉核,毒热壅滞,而成是症。 我在跟随全国基层名中医阚士宇老师学习中通过整理老师运用升降散治疗多种疾病的验案,揭示其紧扣“气机失调、升降失常”的病机,并擅于运用升降散治疗扁桃体炎、肺炎、过敏性紫癜、抽动症等的经验,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对于研究升降散的组方奥妙、证治范围及适应证候均有参考价值。现在对其治疗扁桃体炎进行病例举例如下: 患者,女,4岁,2015年初诊,平邑人。既往有反复发作史,此次高热、咽痛1天。诊见:高热(T:39.3℃),恶寒,咽痛,咽红,扁桃体II°肿大,有白色分泌物,呕恶不食,大便素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中医诊断:乳蛾。辨证:肺胃郁热,毒蕴咽喉。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治宜:升清降浊,解毒利咽。方投升降散加减:炒僵蚕10g,蝉蜕10g,姜黄10g,生大黄(后下)6g,金银花10g,连翘10g,日1剂,水煎留汁,加蜂蜜1匙,调匀分2次服。服上方1剂后便通,咽部疼痛明显改善,3剂后未再发热、咽痛消失、大便恢复正常。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 升降散升清降浊(降浊,姜黄,僵蚕,蝉蜕,大黄) “用方者,不贵明其所当然,要贵明其所以然。”杨栗山如是说。 《伤寒温疫条辨》中对升降散有较为详细的方解:“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能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蛮人生啖,喜其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盖亢甚之阳,非此莫抑,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一举而两得之。人但知建良将之大勋,而不知有良相之硕德也……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驱逐邪气,无处不到……和血养气,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僵蚕“清化而升阳”,蝉蜕“清虚而散火”,“君明臣良,治化出焉。”“姜黄辟邪而靖疫,大黄定乱以致治,佐使同心,功绩建焉。酒引之使上行,蜜润之使下导,引导协力,远近通焉。补泻兼行,无偏胜之弊;寒热并用,得时中之 宜。”“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杨栗山称僵蚕、蝉蜕“为温病之圣药”。 值得注意的是,姜黄的性味,古今本草书中俱有不同认识,有谓性温,有谓性寒。升降散中所用姜黄是以“大寒”使用的。“姜黄(广产),性味与郁金相似,然较烈。下气最捷,破血立通,调月信,消瘴肿。但稍损真气,用宜慎之”。至于后人有用片姜黄者,性温,与原方广姜黄有别。

关于蜂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本方中当为生用。 杨栗山对升降散的评语:“可与河间双解散,并驾齐驱耳。名曰升降,亦双解之别名也。”当代医家蒲辅周对升降散的评语:“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 近人总结升降散组方所体现的治法为升降相因法。那么,方中僵蚕、蝉蜕之升,可否用别的升药代替,就这一问题,笔者在北京参加“2011年国际经方论坛”时请教过李士懋前辈,李老的答复是僵蚕、蝉蜕轻清化浊,别的升清药无此作用。 升降散临床应用(2012-08-04 15:42:25) 升降散临床应用验案 王业龙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黄泥卫生所 升降散乃清代杨栗山所创,由僵蚕、蝉蜕、大黄、姜黄组成。方中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杨栗山谓:“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名升降,亦双解之义”。四药相合,有升降相因,表里双解,寒温并调之妙。其方虽为瘟疫而设,然其应用已超出此范围,兹举验案于下。 解毒化痰乳蛾消 陈某,女,4岁。患儿于4天前发病,初起精神不振、口角流涎、不欲饮食、发热、声音嘶哑,诊断为扁桃体炎,曾用抗生素治疗三日无效,又投玄麦甘桔汤之类无效。来时症风精神疲倦、昏昏欲睡、口流清涎、吞咽困难、哭音微弱、不欲饮食,大便三日未行,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咽喉充血水肿,肛温40.8?。辨为风热上攻咽喉,清窍闭塞。遂投升降散加减治之,僵蚕、蝉蜕各3克,射干、山豆根各5克,姜黄、大黄各6克,煎取浓汁,蜂蜜为引,昼夜分次徐徐喂服,2剂药

1、波动推进理论

1、波动推进理论(Undulatepropulsiontheo-ry) 波动推进理论主要以鱼的脊椎曲线为研究对象.鱼体之所以能够前进,是由于脊椎曲线带动它所包络的流体向后喷出,产生推力.我们认为鱼体在水中作波动运动,其游动形态类似一列正弦波. 2.1几何模型 如图1所示,假设脊椎曲线占一个波长λ,鱼体是面积为λ×b的带状物,其质量为M.鱼体做正弦运动,其俯视图恰为一个波长的波形,且波速为V,频率为f,波幅为A. 图1鱼体脊椎曲线的几何模型 2.2波动推进速度算式的推导 以图1所示坐标系为参考系,则脊椎曲线包络的工作质质量为 M1=2ρb∫λ/20Asin(2πx/λ)dx =2ρb∫π0A(λ/2π)sinθdθ =2Abλρ/π(1) (其中ρ为工作质密度) 工作质相对脊椎曲线的速度即波速V.在启动瞬间,工作质将被脊椎曲线挤压推动而相对鱼体达到波速V,以地为参考系,设躯体对地速度为VB,工作质对地速度为VW,由于鱼体在水中的阻力与速度呈递增关系,故在启动瞬间,鱼体受到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应用动量守恒有 M1×VW=M0×VB (2) 因为VB+VW=V则 VB=M1V/(M0+M) (3) 又有 V=fλ(4) 将(1)、(4)式代入(3),得 VB=fλ×2bAλρM0π+2bAλρ(5) 令Y=2bAλρ/(M0π+2bAλρ),则式(5)变为 VB=Yfλ(6) Y是一个小于1的系数,它表征了鱼类的几何特征、体重对速度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动力特征系数.增大波长λ可获得较大的Y值.但是λ的增大将使脊椎曲线变得平缓,由于流体的粘滞作用,其中包络的流体将达不到波速.因此波动推进的几何假设,以及将液体当作固体处理的方法,使得它只适用于具有较大扭动幅度的鳗鱼类,并且这种鱼类身体的扭动将占到一个波长左右.波动推进假设是建立在对脊椎曲线包络的水的质量积分和动量定理之上,其积分的分离面取在x轴上.泥鳅游动时确实是使流体产生了分离,并且以漩涡的方式抛出尾部.漩涡的抛出速度和摆动频率一致,在一个周期内,尾部产生一对旋向相反的漩涡.

刘祖发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内科病的经验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5), 290-29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514356.html,/journal/t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514356.html,/10.12677/tcm.2018.75049 Professor Liu Zufa’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Diseases with “Shengjiang San” Qiao Zhao, Zufa Liu*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Received: Aug. 21st, 2018; accepted: Aug. 29th, 2018; published: Sep. 5th, 2018 Abstract The “Shengjiang San” comes from Yang lishan’s treatise on typhoid fever and pestilence. The teacher has achieved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by using his idea and sticking to his prescription. In this paper, three cases of cardiac neurosi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bronchial asthma were selected for treatment. Keywords “Shengjiang San”, Clinical Experience 刘祖发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内科病的经验 赵巧,刘祖发*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8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9月5日 摘要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系温病名方,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 老师遵其意、守其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分别择其治疗心神经症、肠易激综合症、支气管哮喘3例治验,阐述了老师应用升降散的经验,并进行了理论探讨。 *通讯作者。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升降散儿科临床应用近况 【摘要】对升降散治疗小儿多种疾病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认为升降散在儿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治疗上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升降散小儿疾病临床应用综述 升降散一方出自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一书,为治瘟疫15方之总方,主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该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药仅六味,配伍精当,君臣佐使引导六法俱备。近年文献陆续报道使用该方加减治疗儿科多种疾病,证明在儿科应用甚广。笔者现就近年该方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概述如下。 1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李孔就[1]应用升降散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00例,以小儿及青壮年居多。方药:姜黄10g、蝉蜕10g、大黄12g、僵蚕10g,随证加减。痊愈91例,无效9例,治愈率91%。其治愈者最少服1剂,最多服7剂,平均服4剂。赵新芳等[2]应用银翘散合升降散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25例,治愈13例(52%),有效8例(32%),无效4例(16%),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刘建军等[3]运用

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杏仁、生石膏、金银花、连翘、蝉蜕、僵蚕、黄芩、大黄、姜黄、甘草)治疗重症肺炎11例(年龄最小10岁),均告痊愈,服药最多15剂,最少10剂。郑惠伯[4]治疗1例1岁病毒性肺炎患儿,药用僵蚕、蝉蜕各6g,姜黄、大黄、麻黄、甘草各3g,杏仁5g,石膏30g,水牛角(先煎)15g,牡丹皮、生地黄、赤芍、金银花、连翘各10g,2剂后咳减,随证调整上方,继服3剂而愈。孙定隆[5]治疗1例6岁重症肺炎患儿,辨证属风温之邪侵犯肺胃,方用升降散辛凉宣泄、升清降浊、釜底抽薪,加露蜂房、黄芩以助解毒清热之力,加薄荷以助僵蚕疏散,加小蓟以制姜黄之温而添活血之力,故一剂中的,便通、热退、咳减。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郁遏所致。朱丹溪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因此,气郁为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而肝主疏泄,对人体之精神情志,饮食运化,水液代谢,血脉的运行均有调理作用。所以,气滞则痰凝,血瘀,气郁则化火,痰蕴则生热,内扰于心,则心神不宁。验之临床,本病实多虚少,有些患者貌虚而本实,据此,治疗上宜先疏理、清化,调气行血,而后再作补益,若补益过早,常能使痰火升腾,气血瘀滞而诸症加剧。舒郁安神汤中柴胡、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云苓、菖蒲、远志、郁金、生龙齿化痰开窃,宁心安神;黄连、竹茹以清热泻火,枳实调畅脾胃气机,以使升降冲和。 在治疗中观察到,心烦、急躁、失眠多在2周内恢复,而情绪低落和躯体症状(如躯体疼痛、胃肠道症状等),亦随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持续时间较长,需继续用药,方能收到较好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建章.脑血管病治疗进展.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1998. 2 于法商,等.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临床研究.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6,(4):15. (收稿日期:2001102111) 〔方药纵横〕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吕 直 浙江省第二中医院(310012) 关键词:升降散Π伤寒温疫条辨方 应用 升降散(白僵蚕、蝉衣、片姜黄、大黄),系清代温病学家杨粟山《伤寒温疫条辨》创制的治疗温热弥漫内外的一首主要方剂。该书标明“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言状者,此方主之”。并列出如头痛眩晕,胸膈胀闷,心腹绞痛,呕哕吐食者;如内火作渴,上吐下泻,身不发热者等二十余条适应症,“但服此方,无不辄效”。该方以僵蚕清热解郁、除湿化痰为君,蝉衣祛风胜湿、涤热解毒为臣,姜黄行气散郁为佐,大黄泄热排毒为使;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衣升阳中之清,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其组方之精、疗效之著,甚得蒲辅周、魏长春等近代已故临床医家的胜赞,并擅用该方加减治疗温病三焦大热乙脑、暑风挟湿丹疹、风寒湿气营并发猩红热、血热兼风寻麻疹和伏邪晚发类疟等,临床更见有用升降散加减治疗痰热壅盛之肺炎、扁桃腺炎,湿热郁涩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的报导。笔者应用该方加味治疗郁热久羁少阳寒热如疟、痰热壅滞咽炎、湿热弥漫慢性盆腔炎、湿热浸淫斑疹瘙痒等,也取得很好的疗效。 1 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袁某某:男,51岁,农民。恶寒发热间作,头痛泛恶不已,延绵已十月有余,中西药治疗不断。身热38度,颈背筋脉拘紧,两手无名指、小指发麻,纳眠尚调,大便不畅,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带数。热郁少阳,三焦气机不畅。治宜清疏肝胆,调畅气机。方拟柴胡、黄芩、法半夏、片姜黄、白僵蚕各10g,蝉衣、薄荷各6g,竹茹、枳壳、蔓荆子各12g,大黄、甘草各5g。服5剂,寒热除,头痛、手指麻木不作。一周后午后略有低热,腰背肩胛酸滞,舌红苔薄,脉细弦。少阳郁热已解,阴血也见亏损。续清余邪,佐以养阴退虚热。银柴胡、地骨皮、白僵蚕、秦艽各10g,蝉衣、片姜黄各6g,生首乌、制女贞、枸杞子、川楝子各12g,生甘草5g,红枣10枚。7剂,未再来诊。 外感失治,邪留不去,缠绵少阳,枢机受阻,以致寒热间作,头痛泛恶,太少阳经气不利,则项背肩胛拘紧,两手无名、小指麻木不适;苔薄黄腻,脉细弦滑带数,此少阳郁热、痰浊内滞之征。治用小柴胡汤清疏少阳,合升降散疏理气机,加薄荷、蔓荆子疏风散热,竹茹、枳壳利痰下气。肝胆气机流畅,表里营卫协和,外邪无滞留之地。然郁热延绵数月,营阴暗灼于里,寒热除而午后微热,腰背酸滞,郁热伤阴,肝肾已亏。复诊于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加滋补肝肾、养阴退虚热之品,邪去阴复,肝肾得以充养,诸症消除。 2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钱某某:男,43岁,农民。咽喉梗塞,如有物阻,吞吐不去,甚于半年前淋雨感冒,西药消炎滴注、中成药润喉利咽,用之无数,终无大效。诊见咽喉红肿,漏泡壅塞,咯痰白沫,纳少便解不畅,苔白滑腻,脉来细缓。 85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卷四。《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温病十五方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他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的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的卓著方剂——升降散。方由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四味组成。 并在升降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六方:增损大 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柏、

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 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他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 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 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升降散证治析要 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颇有研究。他认为:温 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的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则以调节 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即是此意。 升降散临证表现: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或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心烦不宁;或头面猝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上吐下泻,呕吐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或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其表里上下见症虽各不相同,但受邪则一,均由杂气内郁所致。其次温病初起,过用寒凉,遏阻

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20 世纪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 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调整各自预期。因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生产者很容易纠正预测中的系统性偏差,这个过程不需要

2021年升降散的临床应用之欧阳学文创编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欧阳光明(2021.03.07)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卷四。《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温病十五方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他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的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的卓著方剂——升降散。方由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四味组成。 并在升降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六方: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他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光的波动理论

光的波动理论与相关应用 班级:土木0903 组员:康磊张晨军王立鹏侯金宏许巨波引言:光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光是什么?波,还是粒子?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关于光的本性的概念等问题却经历了漫长且坎坷的道路,从牛顿的微粒说到波粒二象性是很多年里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摘要:随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光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谈谈光的波动理论与应用。 关键字:光波动理论光的干涉光的衍射 光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光的发射、传播和接收的规律,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如光的吸收、色散,光的热、电、化学效应等),光的本性问题以及光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光学既是物理学中的古老学科,又是当前科学领域中最活跃的科学之一,他的发展前途将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仅仅从光的波动理论入手进行分析。 一、光波动理论的发展 早先关于光的本性的概念,是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的,但从17世纪开始,就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完全符合事实的。意大利人格里马第(F.M. Grimaldi,1618——1663)首先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他发现在点光源的情况下,一根直竿的影子要比假设光沿直线传播所应出现的宽度稍大些,也就是说光是不严格沿直线传播的,而会绕过障碍物前进。随后在1672——1675年间,胡克(R.Hooke,1635——1703)也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并且和波意尔(R.Boyle,1627——1692)独立地研究了薄膜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这就是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1704年,牛顿在出版的额《光学》一书中,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质,提出了光的微粒流理论,他用这一理论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但却在解释牛顿环遇到了问题,同时这也无法解释光绕过障碍物发生的衍射现象。 在此同时,惠更斯却反对光的微粒说,1678年,他在《论光》中从光和声的某些相似现象出发,运用他的波动理论中的次波原理,成功地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但他却没有指出光现象的周期性,没有提到波长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他们是由波动按一定的相位叠加造成的,所以无法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等有关光的波动本性的现象。但为波动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基础。随着相继发现的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的波动现象,以惠更斯为代表的光的波理论被初步提出,这对后来对光学的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在18世纪,瑞士的欧拉(L.Euler,1707——1783)和法国的伯努利(D.Bernoulli,1700——1782)把光的波动理论进一步发展。 到19世纪,初步发展的波动理论光学体系已经形成,杨氏(T.Y oung,1700——1829)和菲涅尔(A.J.Fresnel,1788——1827)的著作在这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801年杨氏最先用干涉原理圆满的解释了白光照射下薄膜的颜色的又来并做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其原理是将来自同一光源发出的光波波阵面分割出极小的两部分,根据惠更斯原理,这两个新的点光源,他们发出的球面波能够满足相干条件,在其球面波交叠区域会产生干涉,在观察屏上可以看到稳定的干涉条纹。在1815年,菲涅尔用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并形成了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其内容是:波阵面上的各子波源所发出的子波之间能够产生干涉叠加,而在空间任一点的光振动是该波阵面上所有子波源发出的子波在该点的相干叠加。 二、光的波动特性——光的干涉、衍射 1、光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光把在空间相遇时,在叠加区域形成稳定的强度或明暗分布的 现象。光的干涉通常分为分波前干涉和分振幅干涉。分波前干涉主要有杨氏双缝干涉、菲涅尔双面镜干涉等。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方例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方例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卷四。《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温病十五方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他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的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的卓著方剂——升降散。方由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四味组成。 并在升降散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的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的六方:增损大 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

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的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 降散的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他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 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 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的目的。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的治疗至今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升降散证治析要 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颇有研究。他认为:温 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的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则以调节 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即是此意。

光波动学说的兴起

光波动学说的兴起 摘要:光的世界,五彩缤纷.人类对光的认识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知识积累到形成光学知识结构等一系列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代,光学有着不同发展周期和知识结构,随着人类对自然知识的探索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学知识结构也不断更新和完善,人们对光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着.本文研究光波动学说从萌芽到兴起的过程,有益于加深人们对光的本性认识,对我们形成科学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光光波动说光粒子说兴起 The rise of wave theory of light Abstract:Light of the world, is colorful. Mankind's understanding of light experienced by the phenomenon to the nature, from simple to complex, th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by the individual knowledge structure to form a series of progressive optics, screw up the process. At different times, with different development of optical cycle and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with the nature of human knowledg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knowledge structure update and improv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light changing. In this paper, from the embryonic to the rise of wave theory of light of process beneficial to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ight, form a scientific thinking on our ability to be very helpful. Keywords: light wave theory of light paticle theory of light rise

2015 第7章 波浪理论

第七章波浪理论 Water Wave Theory)Chapter 7. Water Wave Theory (Chapter 7. 讨论重力场中具有自由面的水波( (水表面波本章内容:讨论重力场中具有自由面的水波 运动, ,重点讲述线性小振幅简谐波的数学描)运动 或重力波) 或重力波 为研究非线性波打下基础。 。 。为研究非线性波打下基础 述、运动特性和能量概念 运动特性和能量概念。 采用方法----速度势方法,即根据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求解拉普拉斯方程,求出波浪运动的速度势,进而解出波面方程式和速度分布与压力分布,并建立波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式。 波动的物理本质: 恢复力与惯性力的动态平衡。

波浪要素和波浪分类 波浪运动的有关概念 微幅波方程质点轨迹和压力分布波浪微幅波方程、质点轨迹和压力分布 波群与波群速 船波 波能传递与兴波阻力

课堂提问:“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 课堂提问: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 船舶与海洋工程中: 船舶摇摆和拍击,船舶稳性,兴波阻力。 沿岸工程中:波浪对港口、防波堤的作用。 离岸工程中:钻井平台,海工建筑、海底油管等水波起制约作用的物理因素是重力,粘性 力可略而不计,因此可用理想流体的势流理论 来研究波浪运动的规律。 来研究波浪运动的规律

波浪分类7.1 波浪要素和波浪分类干扰与恢复力 海域水深运动状态破碎与否波浪形态深水波振荡波未破碎波日月运动、风 干扰力: 规则波有限水深波 推进波 破碎波暴、地震、风恢复力:随机波(不规则波、方向谱)混浅水波立波破后波柯氏力、重力、 表面张力合浪 周期: 潮汐12~24hours 2i ~10h 界限: h/L 0.05---0.5微小振幅波线性微分方程波浪理论研究方法内波2min 10hrs 海啸10min~>1hour 风暴潮> 5min 风浪、涌浪1~30 s 微小振幅波---线性微分方程有限振幅波---非线性微分方程 风浪涌浪船行波 1.5~3s 表面张力波<0.1s

(大气动力学)教学大纲

(大气动力学)教学大纲第0章引论 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差不多方程组 §1.旋转坐标系下的动量方程 §2.连续性方程 §3.热力学能量方程 §4.闭合方程组及其初边值条件 §5.球坐标系 §6.局地直角坐标系 §7.P坐标系 第二章自由大气中的平衡运动 §1.自然坐标系 §2.地转平衡与地转风 §3.梯度平衡与梯度风 §4.旋转平衡与旋转风 §5.惯性平衡与惯性风 §6.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热成风 §7.地转偏差与垂直运动 第三章大气中的涡旋运动 §1.环流定理 §2.涡度与涡度方程 §3.位势涡度方程 §4.散度与散度方程 第四章大气边界层 §1.雷诺平均运动方程组 §2.行星边界层 §3.次级环流与旋转减弱 §4.地形上空的边界层(I)均质流体 §5.地形上空的边界层(II)层结流体 第五章中纬度天气系统动力学 §1.大气层结与层结稳定度 §2.中纬度天气系统的结构:观测事实 §3.天气尺度系统的尺度分析 §4.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 §5. 方程 §6.进展中的斜压系统的理想模式 第六章大气中的波动 §1.波动的基础知识 §2.摄动方法 §3.大气声波 §4.浅水重力波 §5.重力内波 §6.Rossby波 第七章大气波动的稳定度 §1.Rossby波的正压不稳定 §2.斜压不稳定 §3.Eady波

§4.两层模式中的斜压不稳定波 第八章大气中的非线性过程 §1.非线性波与孤立波 §2.大气孤立波 §3.Lorenz混沌系统 要紧参考书目: 1、Holton,J.R.,AnIntroductiontoDynamicMeteorology,4th Edition,AcademicPress,2004. 2、刘式适、刘式达编著《大气动力学》上册 3、杨大升等编著《动力气象学》 4、伍荣生等,《动力气象学 成绩构成:作业20%;报告,口试20%;期终考试60%

升降散的临床应用

升降散得临床应用 升降散见于清代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一书卷四。《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得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得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得治温病十五方,为温病学得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故后世称该书为“发千古未发之秘”。 自创治温病十五方 杨栗山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她根据温病过程中证候变化复杂、临床见症不同得特点,恪守古法而灵活善变,创立了宣郁清热得卓著方剂——升降散。方由白僵蚕(酒炒)6克全蝉蜕(去土)3 克姜黄(去皮)9克川大黄(生)12克四味组成。 并在升降散得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自创了以“轻则清之”为法则得八方: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凉膈散、小凉膈散、大复苏饮、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以“重则泻之”为法则得六方:增损大柴胡汤、增损双解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加上升降散一方,共计十五方。 在选择用药方面,杨栗山十分赞赏仲景用药之秘,组方精而不杂,十五方中共选药五十味。每方中均以僵蚕、蝉衣为主药,其次选用连翘、黄连、黄芩、黄

柏、栀子等。如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无形热炽之证时,采用“轻则清之”为原则,在升降散得基础上加石膏、知母、金银花、桔梗等清气泄热之品;常用于治疗温病气分有形热结之证时,遵循“重则泻之”之法则,在升降散得基础上加入芒硝、枳实、厚朴等攻里解毒之品。例如杨栗山选用神解散治疗温病初起、火郁三焦、卫气同病之候,即用升降散加金银花、生地、木通、车前子、桔梗、神曲等药。杨栗山对此方十分推崇。她说:“此方之妙,不可殚述,温病初觉,但服此药有奇验,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现,而内邪悉除,此其所以为神解也。”临床中用于火郁三焦、外有憎寒、内有壮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者,确有疗效,常能达到营卫通达,汗出病解得目得。杨栗山所创方剂对于温病得治疗至今仍有较高得实用价值。 升降散证治析要 杨栗山对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颇有研究。她认为:温病乃怫郁为重,郁而化热,阻塞气机升降,治疗上须采用“郁而发之”得原则,倡导宣郁清热为法则以调节表里三焦气机升降,使周身气血流通,升降复常,阴阳平衡,独创升降散即就是此意。 升降散临证表现:憎寒壮热,头痛,骨节酸痛;或口渴饮水无度,口气如火,心烦不宁;或头面猝肿,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上吐下泻,呕吐血汁,丹毒发斑,雷鸣腹痛;或舌卷囊缩,腰痛如折,大便火泻,小便淋涩。其表里上下见症虽各不相同,但受邪则一,均由杂气内郁所致。其次温病初起,过用寒凉,遏阻阳气,以致火郁于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升降散临床应用举隅 【摘要】升降散具有升清降浊、平疫祛邪、解毒散结之功,对内科诸多疾病有疗效,笔者以咳嗽变异性哮喘、肠易激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为例阐述了其具体临床应用。 【关键词】升降散;咳嗽;哮喘;肠易激综合征;高血压 Abstract:Shengjiang Powder can rise clear and lower turbid,remove pestilence and pathogeny,dispel toxin and mass,and has cure effect on many internal diseases.Here it expounds its detailed application exampled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IBS and primary hypertension. Key words:Shengjiang Powder;cough asthma;IBS;hypertension 升降散出自《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衣、姜黄、大黄组成。具有升清降浊、平疫祛邪、解毒散结之功,原为“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症不可名状者”而设。笔者用其治疗内科诸多疾病,疗效显著,现举数则如下。 1 咳嗽变异性哮喘

患者,男,35岁。2006年11初诊。主诉反复咳嗽1月。患者系饮酒后感冒风寒致咽痒咳嗽,呈阵发性干咳,且以夜晚咳嗽为多,不伴恶寒发热,饮食及精神状态良好。曾服抗菌消炎药及化痰止咳糖浆治疗,均未见好转。血常规、胸片检查正常。诊见颜面潮红,咳嗽阵作,呈单声咳嗽,乏痰,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根微腻,脉弦数。本病为风邪恋肺,肺胃蕴热,气机升降失司。治以祛风宣肺,化痰止咳。以升降散加味,僵蚕、蝉衣、蜜麻黄、杏仁各10g,制大黄、姜黄、炒黄芩各10g,姜半夏、桑白皮各15g,蜜枇杷叶20g。1剂/d,水煎服。7剂后咽痒咳嗽减少,大便通畅,夜寐安,惟遇冷风仍有咳嗽,二诊加防风、干姜各5g调治2周,咳嗽消失。 按:各种原因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产生不伴有明显喘息的慢性咳嗽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特点,临床较为常见。西医常规抗炎止咳化痰治疗收效甚微。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肺之气机升降失常为其主要病机。《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不断地通过升降出入运动而达到宣降平衡。太过不及皆令人作咳喘息。故选升降散方,蝉衣、僵蚕、麻黄祛风宣肺;姜黄、大黄、黄芩、半夏、桑白皮清泄肺热,化痰下气;枇杷叶,杏仁宽胸润肺,共奏化痰止咳之功。使久咳顿然而除。 2 肠易激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