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健康

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健康
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健康

第6章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健康

一、本章教材结构

二、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教材的主线

本章教材的编写是依据《上海市高中科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人与自然”主题的要求,主要选择与上海生态环境联系十分紧密的上海九段沙湿地和苏州河水体污染及其治理的两个实例,以“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主线,分析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育、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人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退化和健康状态恶化的规律,以及人类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类活动不能违背这些规律,以及人类在认识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是有能力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人类是能够与生态系统协调、和谐发展的。

2.本章的核心知识和重点、难点

本章的核心知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九段沙湿地为例,认识生态系统形成和发育的规律: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重点),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高,功能健全;与非生命系统一样,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难点),人类必须保护它们。

(2)与非生命系统一样,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总能量变化是守恒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生物组织结构,在系统中能量的存储量是大于耗散量的,是与非生命系统不同的(重点和难点)。

(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生物循环和非生物循环同时存在,并且存在着有限的自我负反馈调节(难点)。

(4)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宏观判断标准。

(5)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实质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受阻(重点和难点),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重点)。

(6)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大多在消除人类活动的干扰后可以自然进行。

(7)严重受阻的生态系统,除消除干扰外,还需采用综合人工措施,即进行生态重建。就苏州河生态系统重建而言,除消除有机物的污染外,需增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重点和难点),还需要全体上海市市民人人参与和保护。苏州河生态系统重建的初步成功,说明人类是能够使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重建的,人类和自然是能够协调、和谐发展的(重点)。

三、本章教学目标

1.知道生态系统形成和发育的条件以及它的生态价值,自觉保护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一样,是开放的系统。

3.知道生态系统的能量变化与非生命系统一样,能量是守恒的;其特点是输入的能量中,存储量大于耗散量。

4.知道在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物质的生物循环和非生物循环;负反馈能有限地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5.知道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和实质,及其恢复健康的途径,以及认识人类的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6.知道苏州河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原因及其重建措施的生态意义。

7.从苏州河生态系统重建初步成功实例,认识人类和自然能够协调、和谐发展的。

五、各节教材分析和教学要求

第1节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态系统形成和发育的条件。

2.知道成熟的生态系统的特点。

3.知道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爱护周围的生态系统。

4.理解生态系统和非生命系统一样,是一种开放的系统。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首先复习了《生命科学》课程中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指出生态系统的核心是生物,随着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进化,以及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当地球上出现新的地质、气候等变化时,又可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

由于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基本上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且它就在上海市长江口,对上海生态环境有益的作用很大,因此本节教材以它为实例,介绍生态系统形成和发育的知识。

本节教材中有关生态系统形成和发育的知识,是通过“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阅读材料介绍的。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先展示九段沙1916~1927、1972、1976年和1980年的4幅地图,说明由于地质变化在长江口形成一些涨潮时淹没,落潮时露出水面的湿地,然后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学生重点阅读这个材料并参阅“上海的湿地生态系统”资料:①九段沙湿地为新的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提供了哪些必要条件?②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有哪些表现?③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对上海的发展有哪些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④为什么要保护好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在学生阅读这个材料后,可组织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对这几个问题作归纳小结。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阅读材料是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虽然生态系统在物质循环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是它并没有明显的边界。在阅读这个材料前,可向学生提出,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系统,为什么它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学生阅读和交流、讨论之后,教师可运用图6.3进行归纳小结,得出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和非生命系统一样,是开放系统。

在本节教学中,在帮助学生提升观念上应注意几个问题:①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是在没有人为干扰下自然形成的,自然界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生态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一样,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③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不仅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④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很大的生态价值,保护生态系统人人有责,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阅读指导

1.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与发育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知识信息有:①地质变化为该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为生物的生存、繁殖,形成种群、群落提供了条件,而长江江水流动和涨落潮,即湿地的条件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形成;②生态系统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特别是生物群落的演替,生物多样性增加,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发育成熟;③该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如芦苇2002年的总量达15.84×106kg,是造纸、建筑、中药芦根的重要原料),而且具有很大的生态价值。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提升观念和教育功能的信息有:①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育是有规律的,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应遵循这些规律,尊重大自然;②生态系统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③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不可代

替的良好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生态系统人人有责。

2.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知识信息有:①该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发生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特别长江江水东流和潮水涨、落加速了这种交流;②水流和该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我国东海岸中部,候鸟和旅鸟必经之地),为生物的迁入与迁出提供了条件。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提升观念的信息:与非生命系统一样,生态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四)教学参考资料

1.湿地

湿地是涨水时淹没、落水时露出水面的土地。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生物种群、群落的形成,生物多样性形成条件好,形成快,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快,生态效益高。上海市的湿地面积高达3197.14km2,占上海市总面积的40.8%。

2.九段沙湿地

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口,东西长18km,南北宽13km,东向东海,西接长江,气候湿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九段沙具有河流和潮夕双重作用的特征。长江江水平均沙量为0.518kg/m3。九段沙平均潮差为2.67m。九段沙沉积的泥沙以细颗粒为主,上层为粉砂质黏土,中层为粉沙,下层为砂质粉沙。

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只有二、三十年,是在基本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形成的,是我国少有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为保护该生态系统,1999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海三棱藨草

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属单子叶植物莎草科藨草属,1961年首次发表,是我国特有的植物。海三棱藨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60cm,叶三棱形,光滑,具须根,有细长的匍匐茎和球茎。海三棱藨草的营养器官具有水生植物的一些特征,又具有某些旱生植物的特征,不怕水淹和日晒。

海三棱藨草主要通过根状茎顶端形成的球茎进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依靠种子,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是胚芽而不是胚根,萌发的种子可在滩涂上漂浮到更远的地方。

由于海三棱藨草适应滩涂生长,是九段沙湿地的先锋植物,形成以它为主的群落后,再演替成以芦苇为主的群落。海三棱藨草的大片生长能促进泥沙淤泥成陆。

在九段沙,海三棱藨草为主的群落的面积达25.91km2,是九段沙面积最大的植物。海三棱藨草的坚果和球茎是鸟类的重要食物,它能招引鸟类。

4.芦苇

芦苇属禾本科芦苇属的多年生植物,株高1~3m,植株分根、根状茎、茎、叶、花、种子六个部分:根为大型须根系;根状茎(俗称芦根)在泥中横向生长;茎直立,高1~3m;叶披针形;秋季开花结果。

芦苇以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也进行有性繁殖。芦苇生长在浅水区,耐寒。九段沙以芦苇为主的群落面积9.10km2,地上部分的总生物量高达15.84×106kg,是九段沙生物量最高的一种植物,常由海三棱藨草群落演替而来。

在芦苇丛中,生活着大量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昆虫,能为鸟类提供食物、栖息、筑巢、繁育后代的场所,能招引鸟类等动物,还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水质。

5.九段沙的鸟类

九段沙的鸟类有113种,其中湿地鸟类有70种,远远高于其他湿地。

九段沙的鸟类以旅鸟和冬候鸟为主,其中旅鸟最多。在旅鸟中又以形目最多,如环颈、黑腹滨鹬等,其他旅鸟还有大白鹭、白腹鸫等。冬候鸟以雁形目最多,如绿翅鸭、斑嘴鸭、绿头鸭、小天鹅等。

九段沙的鸟类数量较多,这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在1996年曾观察记录到旅鸟16万只。

6.九段沙的水生哺乳动物

在九段沙湿地及其临近水域曾观察记录过水生哺乳动物14种,如长须鲸、抹香鲸、中华白海豚、江豚、白暨豚、斑海豹等。

7.九段沙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是根据国际通常的估算法计算而成,它是指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价值。生态价值能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它在维系上海市乃至整个长江口生态系统稳定性上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要在这里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保持其原生状态的原因。

8.候鸟和旅鸟

候鸟是指随季节不同作定时迁徙而变更栖息地区的鸟类。如在九段沙的小天鹅春季飞往黑龙江札龙繁殖,秋冬飞回九段沙越冬,它在九段沙就属于冬候鸟。

旅鸟是指在南迁北徙途中经过某地区的鸟类。例如环颈,夏季在东北和西伯利亚繁殖,秋季从北方飞往澳大利亚越冬,经过九段沙短暂停留,在九段沙就属于旅鸟。

(五)“思考与讨论”的参考答案

1.从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形成的例子中,你认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的出现需要什么条件?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育对我们兴建人工绿地或人工森林有什么启示?

新的生态系统形成的条件是:①出现新的地质、气候等变化;②新的变化适合多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③具有生物迁入和迁出的通道;④没有自然或人为的强烈干扰。

对兴建工人绿地或人工森林的启示是:①环境要适合多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②引入的生物种类要多,具有生物多样性,并能为生物的迁入提供条件;③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

2.为什么说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我们周围的人工绿地是开放系统吗?为什么?

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虽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并没有一个明显的边界,能量和物质可以进入和离开这个系统,生物可以迁入和迁出这个系统。

我们周围的绿地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是因为它也没有明显的边界,能量、物质和生物都可以进入和离开。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知道生态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一样,总能量变化是守恒的。

3.知道生态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不同,它具有生物组织结构,储存的能量大于耗散的能量。

4.会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初步解释森林乱砍乱伐、草原过度放牧、农田掠夺式耕作等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首先提供了一个美国塞达波格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定量分析的资料,帮助学生回顾和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知识。

图6.4数据具体、图像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但是,本图涉及的概念较多,如食物链、营养级、化学能等,要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要学会理解任何物质及其形式,包括光、植物体、动物体都含有能量,第一营养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植物体中;第二营养级的草食动物取食植物,就把化学能从植物流动到草食动物体内。这些概念清楚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就很容易从图6.4总结出来。

本节教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两个阅读材料,从而知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变化与非生命系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也就是在这一点上帮助学生提升科学观念。

第一个阅读材料是要知道,与非生命系统一样,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变化是守恒的。在本教材第三章中学生已经知道,在非生命系统中,能的形式可以发生转化,但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总能量等于系统储存的能量与耗散的能量之和。在生态系统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本阅读材料提供了一组数据,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计算,就可以使学生知道在生态系统中,总能量也是等于存储的能量与耗散的能量之和的。在学生阅读前,要使学生先知道,总生产力(能量输入量)p g、净初级生产力(能量存储量)p n和呼吸作用耗散的能量R的含义,并用关系式p g=p n+R计算阅读材料中的数据,即764.4×103J=508.2×103J+256.2×103J,从而得出在生态系统中总能量变化也是守恒的概念。实际上,图6.4中的数据也同样可计算出上述结果,如第一营养级p g=464.7×104J,p n=62.8×104J,R=96.3×104J+293.1×104J+12.5×104J,p g也是等于p n和R之和。总之,这个“阅读”要学生通过阅读和计算得出在生态系统也是能量守恒这个概念。

第二个阅读材料是要知道生态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不同之处。在非生命系统中,总能量是单方向耗散,熵增加的,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组织通过生长存储了许多能量于组织中,而且存储的能量大于耗散的能量,从而保持低熵状态,因此生态系统比非生命系统要稳定。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生态系统与非生命系统在能量变化上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同时建议学生还可以利用上一个阅读材料中的数据。在这个问题解决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两个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影响的问题。

(三)阅读指导

1.生态系统中总能量守恒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知识信息:①1m2绿色植物的能量输入(p g)、能量存储(p n)和能量耗散(R);②用关系式p g=p n+R计算,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变化,总能量是守恒的。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提升科学观念的信息:与非生命系统一样,生态系统的能量变化

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存储与耗散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知识信息:①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存储量大于耗散量;②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降低生态系统能量的存储量,使能量流动失衡。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提升观念和教育功能的信息:①与非生命系统不同,生态系统能量的存储量大于耗散量,系统的稳定性好;②认识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自觉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四)教学参与资料

1.绿色植物的总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

在植物初级生产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力(或称为净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力相当于能量存储量,即p n。

总生产力(总生产量)是净初级生产力和呼吸作用耗散的能量之和,它相当于能量的输入量,即p g。

在p g=p n+R关系式中,R相当于能量输出,实际上除呼吸作用消耗外,还包括生物以热的形式耗散的能量和无法利用的能量。

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其p g、p n和R的量是不同的。例如p n热带雨林和湿地较高,湖泊、海洋较低。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它包括抵抗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和受损后的恢复力稳定性。

在健康成熟的生态系统中,能量存储量大于耗散量,表明它的结构完整、功能较强,具有较大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因此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好。

当生态系统受到自然或人为的干扰,特别是乱砍乱伐、过度放牧、掠夺式耕作等强烈干扰时,它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能量存储量下降,耗散量增加,使系统的能量流动失衡,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甚至退化和破坏。

(五)“思考与讨论”的参考答案

1.从塞达波格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与非生命系统的能量变化有何异同?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以食物链为载体,主要以化学能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②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③随着能量流动,可利用的能量是各营养级逐级减少的;④每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输入、存储和耗散。

非生命系统中的能量移动有时也能逐级传递,流动的方向也是单方向的,可利用的能量也是逐级减少的,直至与环境相同,但生态系统能将能量储存在生物体中,因此比它的环境保持更高的能量水平。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有存储也有耗散,其规律与非生命系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生态系统能保持稳定状态与生物具有组织结构有什么关系?

非生命系统也有能量存储,例如石油、煤中存储有能量,但它们存储的能量经过燃烧基本被耗散了。而在生态系统中,生物获得的能量很多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生物组织中,而且能量的存储量大于耗散量。生态系统通过生物组织存储能量,能使系统保持高度有序状态,从而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在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物质的生物循环和非生物循环,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知道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知道应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有限性的规律,规范人类自身的活动。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在自然界,许多物质都在循环的,生态系统也不例外。与非生命系统的比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什么特点呢?在本节教材的第一个阅读材料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阅读。生态系统中,既存在物质的生物循环,又存在物质的非生物循环,这两个循环的连接点在物质的非生物库。

物质的生物循环又有什么特点呢?它的循环基本上是沿着食物链,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阅读材料是分析生态系统是否能对其物质循环起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有什么功能?有多少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先讲述什么是负反馈调节(难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进行讨论。并在认识这种规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联系实际,不要以为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作用而不注意规范个人的行为(如使用含磷洗衣粉)。

(三)阅读指导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知识信息:①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物质的生物循环和非生物循环,它们的连接点是物质的非生物库;②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生物循环,是通过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③物质的生物循环要进入非生物循环要经过分解者的“加工”,即分解作用;④有些物质的循环,既可通过生物循环,又可通过非生物循环。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提升科学观念的信息:物质的生物循环是生态系统特有的。

(四)教学参考资料

1.物质的非生物库

物质的非生物库是指存在于非生命系统中的各种物质,如水、CO2、O2、NaCl、KH2PO4等,它们大多能被生物体吸收、利用。之所以讲它是一个“库”,是因为它们像一个仓库一样,生物体能从库中获取物质,生物体将有机物分解后,物质又可以进入这个库。

2.光合作用与CO2浓度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光强、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光合作用的强度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但CO2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CO2浓度的升高并不能增强光合作用强度。

3.生物固氮

大气中,78%是氮气,但在自然界中只有根瘤菌等细菌、固氮蓝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能将游离氮还原成氨,它们每年大约可固定130×106t氮。固氮是依靠这些生物中的固氮酶的作用,在环境中氨态氮浓度低时固氮作用加强,浓度高时则减弱。

3.营养元素与水生生物的生长

蓝细菌、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20多种元素,但以碳、氮、磷最为重要。由于碳(CO2)的来源恒定,变化不大,而氮、磷在水中含量一般较少,因此氮、磷在水中的含量高低往往限制水生生物的生长。由于氮的来源还可以从生物固氮获得,水体中蓝细菌、藻类等的生长更受磷含量的限制。因此,氮、磷,特别是磷的含量过高,会引起它们的大量

繁殖,消耗水体中这两种元素。

4.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是指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增强时,生态系统会通过一系列生命活动来减弱这种作用的过程。例如,大气中CO2浓度上升,不利于生态系统,通过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大气中的CO2浓度下降;土壤中有效氮(氨)的缺乏,不利于生态系统,通过固氮微生物的固氮作用,使有效氮增加;水体中氮、磷等元素过多也对生态系统不利,通过蓝细菌、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加速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从而使它们的浓度降低。这些负反馈调节能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由不平衡趋向于平衡。由于这些作用是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作用,因此称为自我调节作用。但是,这种自我调节作用是有限的。例如,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及其光合作用能力是有限,不可能将过高的CO2浓度降下来;水体中氮、磷等元素浓度过高,水生生物也不可能使它们的浓度降下来,而且蓝细菌、藻类的过度繁殖,还会出现水华和赤潮,大量占据水体空间,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甚至产生毒素,损伤生态系统。因此,人类的活动应充分认识这些规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思考与讨论”的参考答案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非生命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态系统和非生命系统都存在物质循环。由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因此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物质的生物循环和非生物循环,而且与生态系统之外的物质非生物循环存在着密切联系,其联系点是物质的非生物库。

2.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为什么负反馈调节能使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由不平衡趋向平衡?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是指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增强时,生态系统能通过一系列生命活动来减弱这种作用的过程。例如,生态系统中CO2和氮、磷等物质过多,其物质循环就会出现不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增强光合作用和水生生物的加速繁殖,加速消耗一部分CO2和氮、磷,从而使物质循环趋向平衡。

第4节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恢复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生态系统健康的宏观判断指标。

2.知道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和实质。

3.知道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健康的途径和过程。

4.从生态系统退化和恢复的规律和实例的分析,认识人类活动应尊重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恢复等内容。

生态系统的健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怎样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教材提出了一个宏观的判断标准,其内容涉及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问题三方面。教学中,建议联系周围的具体实例切入主题,师生一起从上述三个方面来宏观检查某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从而判断它的健康状态,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生态系统的退化是生态系统健康恶化的过程。教材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例子的阅读材料和凯巴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资料,来帮助学生学习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实质和原因的知识。在教学中,建议教师在简单介绍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上述问题

后组织阅读。在学生阅读后的小结中,紧紧抓住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和功能(生产力)问题进行分析,这就自然引向生态系统退化的实质问题。至于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可以让学生来讨论,并认识到生态系统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

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在阅读材料中用了两个实例,即两种类型生态系统恢复的例子。在这里,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受损生态系统是可以恢复健康的,而且在消除人类活动的干扰后,它是可以很快自然恢复的,大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这个阅读材料学生学习不困难,讨论也容易展开,但需要教师引导到提升观念上来。

(三)阅读指导

1.生态系统的退化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知识信息有:①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外部干扰可能发生退化;②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表现,其核心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受损;③生态系统退化的实质。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提升科学观念和教育功能的信息有:①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干扰;②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知识信息有:①受损的草原生态系统在消除干扰后可以很快自然恢复健康;②受损较重的生态系统在消除干扰,并采取适当的人工措施后,也可以恢复健康。

本阅读材料可以获取的提升观念和教育功能的信息有:①受损的生态系统在消除干扰后,能很快自然恢复健康,自然的力量是巨大的;②实施生态工程,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健康,是能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类和自然是可以协调、和谐发展的。

(四)教学参考资料

1.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是内陆干旱到半湿润气候条件的产物,以旱生多年生禾本科草占绝对优势,还有少量其他草和半灌木。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相对较简单,第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多为鼠、蝗虫、黄羊、野马、野骆驼等;第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多为鹰、地鸨、游蛇、黄鼠狼等;分解者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很高。

草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因条件不同变动很大。在生物量中,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大。

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退化;但是它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好,受损的生态系统一旦消除干扰很快可以自然恢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大干扰因素是过度放牧,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一旦禁牧,很快可以恢复健康。在牧区,牧民将草原划成若干个大片,轮流放牧与禁牧,是防止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好措施。

2.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占优势的生物是树木,还有许多森林动物和微生物。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高,食物链长,食物网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好,不容易发生退化,但一旦发生退化,恢复健康较难、较慢。

森林生态系统要维持正常,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保持合理的平衡很重要,一旦食肉动物剧烈减少或消失,草食动物会猛增,常常由此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

3.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是指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原来状态的过程,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

一。实践证明,生态恢复是能够达到的。

(五)“思考与讨论”的参考答案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的退化有哪些表现?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的实质是什么?

生态系统的退化是指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恶化,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食物链缩短、食物网简单化等生态系统结构的受损,以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下降等方面。从物质和能量角度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的实质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受阻。

2.什么是生态恢复?草原生态恢复和北大河小流域生态恢复有什么异同?

生态恢复是指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原来状态的过程。草原生态恢复和北大河小流域生态恢复主要都是依靠消除干扰,进行自然恢复,但后者由于受损较重,还需要采取人工措施。

第5节苏州河生态系统的重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苏州河污染主要是有机物含量过高。

2.知道苏州河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

3.知道苏州河各种整治工程的生态学意义及在生态系统重建中的作用。

4.知道苏州河生态重建的初步成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是以苏州河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重建为例来说明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重建的规律。

对于一个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重建来说,首先要找到它受损和破坏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措施来重建。

本节的阅读材料分析了苏州河污染的表现,以及污染导致苏州河生态系统崩溃的关键生态因素。教学中,建议先介绍一下苏州河的地理位置、污染前的情况,以及治理前有机物污染测定用的几个指标(DO、COD、BOD、氨态氮、总磷),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例如为什么治理前的苏州河水体溶解氧含量那么低?为会么会发生黑臭?主要是什么生态因素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要使苏州河生态系统重建,关键要抓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一、二个主要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用科学术语分析问题。

本节还详细介绍了苏州河生态系统重建的许多生态工程。在教学中,建议分析表6.3各项工程的生态功能,使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这些工程在生态重建中的作用。例如表中第1~7项是消除干扰(让有机物不进入河流),第8~9项是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苏州河生态系统重建取得初步成功,关键是抓住了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目标的。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讨论。

苏州河治理一期工程完成后,虽然水体溶解氧达到2mg/L左右,已达到国家V类地表水的标准,水体中少数生物已开始出现,但是水质尚不稳定,生物多样性很低,DO尚未达到3mg/L以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尚未恢复。因此,2004年至2005年实施二期工程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生态系统的重建需要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除政府实施重大工程外,还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爱护,从小事做起。例如,不向苏州河丢垃圾,不使用含磷洗衣粉(有的家庭洗衣废水排入非处理水总管)等。在教学中,建议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以培养

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

苏州河生态系统重建为什么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扬,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认识人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问题,有的人将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立起来,有的人缺少信心。苏州河生态系统重建的初步成功,说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是可以统一的,对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的重建人类是办得到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是可以做得到的。

上海市政府已建立了“苏州展示中心”,建议利用双休日时间组织学生参观。

(四)教学参考资料

1.苏州河

苏州河古称松江,北宋年间开始称为吴淞江,1916年以后将吴淞江市区段称为苏州河,1949年以后苏州河成为全河的通称。它起源于江苏太湖瓜泾口,向东经昆山等市,于青浦区流入上海市境内,全长125km,在上海境内长53.1km。

苏州河在历史上是太湖排水入海的主要通道,后因河道变窄,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苏州路沿途地势平坦,弯道多,流速慢,在上海市境内流速只有6m3/S。苏州河的水质原本清澈见底,水产种类繁多,松江鲈鱼曾久享盛名,1911年曾在恒丰路桥附近兴建上海第一座水厂闸北水厂。但是,从1920年起,随着城市扩大,两岸建设化工、印染、棉纺、造纸、制革、食品、制药等工厂,两岸居民猛增至300万,水质污染日益严重,至1956年起市区段已全部终年黑臭。用于判断有机物污染的COD、BOD、DO、氨态氮等指标都劣于国家V 类地面水标准,河内生物基本绝迹,生态系统几乎崩溃。

2.COD(化学需氧量)

COD指水体中被氧化的物质(主要为有机物)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它的值越高,表示有机物越多,消耗水体中的氧气越多。测定COD的方法有KMnO4法和K2CrO7法,后面的一个方法常用于测定污染较严重的水样,报告时用“COD Cr”标明。

3.BOD(生化需氧量)

BOD是指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消耗水体中溶解氧的量。有机物的分解通常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转化为氨、CO2和水,第二阶段氨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BOD一般是指第一阶段生化反应的耗氧量。在实际测定中,常采用在20℃条件下,经5天培养后测得的BOD,称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并以BOD5标示。BOD5大于3~4mg/L,表示受到有机物污染,皮革、造纸工业废水的BOD5常大于1000mg/L,甚至高达20000mg/L。

4.DO(溶解氧)

DO是指溶解于水的氧含量,是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在水体严重遭受有机物污染时,DO值接近0mg/L。

5.硫化物

水体在DO<1mg/L时,水体处于厌氧条件,有机物被分解成硫化氢、氨等气体,硫化氢与水中的重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如:

H2S+Fe2+→FeS(硫化亚铁)+H2

H2S+Mn2+→MnS(硫化猛)+H2

由于H2S具有腐臭气味,FeS和MnS不溶于水,呈黑色颗粒状,因此严重遭受有机物污染的水体又黑又臭。

6.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对于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来说,它具有良好的水质(特别是DO值高),水体中生长许多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构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多样性高,尤其是沿岸有湿地植物和湿地动物的生活。在这种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畅通。当受到轻微的外部干扰,如少量无机物(或有机物)的排放,生态系统能通过负反馈调节分解或消耗它们,从而净化水体。由于这种净化作用是生态系统自身完成的,因此称为自净。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

8.苏州河展示中心

苏州河展示中心位于宜昌路(江宁路桥附近)的梦清园,是利用上海啤酒厂老厂房改建的,展示了苏州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五)“思考与讨论”的参考答案

1.从苏州河污染实例,你能看出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体污染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其起作用的决定性生态因素是什么?

苏州河原来是一条河水清澈、生物多样性高的河流,由于人类活动大量排放以有机物为主的污染物,使水体BOD和COD大幅度增加,DO下降到<1mg/L,水体处于厌氧状态,还原性物质大量产生,导致氨、FeS、MnS等黑臭物质产生,好氧型生物绝迹,河流生态系统几乎崩溃。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素是水体溶解氧含量。

2.苏州河是通过哪些关键措施实施初步生态重建的?你认为还需要通过哪些治理措施来进一步实现生态重建?

从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来看,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包括两类:①减少有机物污染物;②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但是一期工程后,仍发现下雨后河水变黑,主要是下雨后的地面水仍排放进苏州河,苏州河溶解氧含量仍然未达到3mg/L以上,生物多样性仍很低,需要建立生物通道,而且生物多样性增加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的,因此需要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

六、本章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1.李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年

2.陈家宽。《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

3.任海、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年

4.许世远等。《苏州河底泥污染与整治》。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

5.王麟生等。《环境化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年

6.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529916.html,./.~biol/102/102.html

7.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529916.html,/journal/vo11/issi/art3/index.html

8.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529916.html,/cgi/content/full/277/5325/500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

文章编号: 1001-4675(2003)04-0330-06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Ξ 张宏锋, 李卫红, 陈亚鹏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 摘 要: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依托条件,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及资源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系统发生病变,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在阅读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健康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过程、概念、范畴、指标、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反映当前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状况,同时能为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Q146 文献标识码:A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格局,借助于功能流(物种流、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而形成的稳态系统〔1〕。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分,与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关系密切,表现为人类社会与经济活动愈强烈,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就愈大。尤其近50a来,随着对自然资源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工业活动排放的三废(废液、废物、废气)大量排入生态系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2〕;盲目的毁林开荒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使森林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失去了涵养水分、防风固沙的能力;对草地的过度利用,使草地退化;植被覆盖度降低,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过程和沙尘天气的发生〔3~6〕。鉴于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概念,希望尽早制止生态系统的恶化,强调应用保护人类健康的范例来保护生态系统健康。 1 生态系统健康的提出和发展过程 生态系统健康的提法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1年美国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Aldo. Leopold首先定义了土地健康(Land health)〔7〕;60-70年代,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Woodwell和Barrett 提出胁迫生态学〔8,9〕;进入80年代,Rapport等研究了生态系统在胁迫状态下的行为,认为它在逆境下的反应不具有自主性〔10〕。Costanza和Rapport等科学家认为,现在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在胁迫下发生问题,不能像过去一样为人类服务。他们认为,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可引起公众对环境退化问题的关注〔1,11〕;1988年Schaeffer〔12,13〕等首次提出了有关生态系统健康度量的问题,但没有明确定义生态系统健康;1989年,Rapport〔12,14〕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1989年国际“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学会”在加拿大成立,这是国际上首次成立的有关生态系统健康的学术团体,其宗旨是促进与发展整体的、系统的和综合的方法保护与管理全球水生资源。1990年10月,学术界、政府、商业和私人组织等各界代表在美国召开了关于生态系统健康定义专题讨论会。1991年2月,在美国科学促进联合年会上,国际环境伦理学会召开了“从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定义生态系统健康”讨论会。1994年,31个国家的900名科学家聚集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国际生态系统健康与医学研讨会”,会议集中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检验、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政策3个方面,并希望组织区域、国家和全球水平的管理,评价和恢复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同时宣告“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ISEH)”成立。1996年,ISEH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研讨 第20卷 第4期2003年12月 干旱区研究 ARID ZON E RESEARCH Vol.20 No.4 Dec. 2003 Ξ收稿日期:2002-12-16; 修订日期:2003-06-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102007)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1-08-03). 作者简介:张宏锋(197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环境科学.E-mail:zhanghf77925@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529916.html,.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目录 摘要: ............................................................................................................................. - 1 - 关键词:.......................................................................................................................... - 1 - 引言................................................................................................................................. - 1 -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 - 2 - 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 - 2 - 1.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 2 - 2、微生物与工业的关系.................................................................................................. - 3 - 2.1微生物对工业发展的意义................................................................................... - 3 - 2.2新兴微生物技术 ................................................................................................. - 3 - 2.3新兴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人类健康 .................................................................... - 4 - 3、微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 .............................................................................................. - 4 - 3.1 二十一世纪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 4 - 3.2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 4 - 3.2.1有效微生物技术 ....................................................................................... - 4 - 3.2.2微生物肥料 .............................................................................................. - 5 - 3.2.3土壤微生物 .............................................................................................. - 5 - 3.2.4微生物循环农业 ....................................................................................... - 5 - 4、微生物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 - 6 - 4.1微生物病源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 6 - 4.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 6 -

微生态基本理论

微生态基本理论 作者: 荆棘鸟发布日期: 2008-12-09 查看数: 187 出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3529916.html,/html 动物微生态营养、应用技术及发展趋势 张日俊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饲料生物技术实验室) 1.微生态基本理论概述 1.1微生态概念 Rusch: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研究正常微生物与其宿主内环境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生态科学 生态:生物群体及其所处的环境。 1.2正常菌群 在动物或人的体内和体表常常存在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microbial zone),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处于健康状态,并未出现异常或致病现象,这一微生物层就是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或称固有(原籍/内生)菌群。否则称过路菌。它对动物体非但无害,而且有益;不仅有益,而且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生理系统(第十三系统) 人或单胃动物消化道中寄居大量细菌。LucKey估计,人或动物消化道中含1014细菌细胞,而人体或动物细胞仅为1013人粪便湿重的40%以上是细菌细胞单胃动物(猪、兔、禽)微生物量:50亿~500亿/g湿粪,500~1000种。但计数法,有85%无法培养得到。 1.3 肠道微生态系的组成 微生态系的组成:正常微生物群在动物体内定居是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微生物通过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物体之间,微生物、动物体及其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呈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称“微生态三角”)。例如:健康猪的皮肤上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消化道中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呼吸道中有多杀巴氏杆菌,生殖道中有螺旋体、大肠杆菌、抗酸性细菌。猪的健康受损、免疫功能低下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出现生态失调时,才有可能表现致病作用。1.4 微生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eubiosis):在长期历史进化过程中,正常微生物的各级生态组织结构(种属、比例)与宿主(不同发育阶段的动物)体内、体表的相应生态空间结构(粘膜、皮肤等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的生理性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内部结构(菌群结构和其所处的环境结构)和存在状态(和平共处)就是微生态平衡。 存在状态:和平共处,细胞间、分子间相、互作用状态。 1.5影响微生态平衡的因素 1.5.1 环境的影响 (1)空气成分(氧少、氨多、病原微生物多)以及气温突变:使宿主生理机能严重失调,造成疾病发生,进而影响菌群。 (2)饲料与饮水:饲料变质、养分不全,饮水污染,造成宿主的代谢紊乱或感染。 (3)化学物质与辐射:使组织、器官损伤,自然防御机制受破坏,免疫机能降低,导致微生物感染。

宏观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第一章宏观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种群:一个生物物质在一定地域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 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的生物总和称为群落 生态系统的结构:1、时空结构2、数量关系结构3、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形成与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2、物质循环3、信息传递(营养信息传递,化学信息传递,物理信息传递,行为信息传递)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链索关系。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成为营养级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取食关系错综复杂,使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叉,相互联结,形成网络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一陆地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 二水域生态系统 三人工生态系统:1农业生态系统2 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微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 如何维持微生态的平衡: 一创造微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 (一)建立正常的微生物区系 (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1创造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2保持微观生态环境的稳定3创造良好的微环境。 二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 (一)加强耐药管理和细菌耐药性检测:1加强抗菌药物的审批管理 2 加强抗菌药物上市后的监管3开展抗菌药物使用量和细菌耐药性的调查研究 (二)合理使用抗生素:1严格掌握用药剂量2 有针对的使用窄谱抗生素 3 尽量非经口用药4保护厌氧菌 三微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持 微生态调节剂:具有纠正微生态平衡失调,保护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状态等功能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 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特点:1调整微生态失调2 生物拮抗3 改善微环境4生长促进5治病防病。 益生菌:是指可以通过改善微生态平衡,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益生元:能够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合生元: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合制剂,即含有益生菌,又有促进益生菌生长的益生元。第四章环境与环境污染概论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并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境。 环境的基本特性:1整体性2 有限性3 潜伏性4 不可逆性5持续反应性6灾害扩大性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 摘要: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各样的生态服务,因此维持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系统健康则提供了管理和利用生态系统的新思路,它主要探讨资源和环境管理对策,作者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如食物、清洁空气、饮用水、能源等。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人口的迅猛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等,这些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时也对人类本身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面对这种困境,人们寻求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的同步持续时,就诞生了生态系统健康学。将健康概念应用于生态系统意味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健康已经成为人类关心的主要问题。为此,作者进行了该研究,以期为人类更全面地认识、评价、保护及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1 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关于生态系统健康目前尚无普遍认同的定义。不同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和案例出发进行了定义。CONSTANZA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稳定而且可持续,具有活力,能维持其组织且保持自我运作能力,对外界压力有一定弹性。SCHAEFFER等认为当生态系统的功能阈限没有超过时,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这里的阈限定义为“当超过后可使危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加的任何条件,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KARR等认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潜能能够得到实现,条件稳定,受干扰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这样的生态系统就是健康的。HAWORTH等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从系统功能和系统目标2个方面来理解: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弹性、有效性以及使生境群落保持活力的必要性。RAPPORT等认为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没有病痛反映、稳定且可持续发展,即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有活力并且能维持其组织及自主性,在外界胁迫下容易恢复。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没有受到损伤,关键生态成分保留下来(如野生动物、土壤和微生物区系),系统对自然干扰的长期效应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组织结构长期稳定,并具有自我运作能力。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仅在生态学意义上是健康的,而且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能维持健康的人类群体。国际生态系统健康学会将生态系统健康学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预防性的、诊断性的和预兆的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方法、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各种尺度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方法。 2 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因素 干扰和胁迫是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在生态系统可承受的外界因素作用下,生态系统对于扰的反应过程有3个阶段,开始时为初期反应,随后是抵抗阶段,最后是恢复阶段。生态系统对胁迫的反应结果有4种,一是消亡,二是退化(演替偏离轨道),三是恢复(即恢复到原状态及其相似状态),四是进入新的状态。干扰导致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特征超出其正常波动范围的因子。干扰体系包括干扰类型、频率、强度及时间等。各种生态系统对逆境的胁迫反映不同,同样的生态系统内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对胁迫的反应也不一致。生态系统在胁迫情况下会在能量、物质循环、群落结构和一般系统水平上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人类加以开垦、搬运和堆积的速度已经逐渐相等于自然地质作用的速度,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的福祉。 人类活动常可使得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使环境的脆弱性变得显著,自我调整能力转趋薄弱,一方面使人类自身抗灾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许多人类破坏环境的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在这些多重因素的效应下,自然灾害的层出不穷和快速增长当然成为意料中事。 各地长期开发下,森林饱受破坏,生态逐渐失衡、土层裸露,控水能力变差,一经大雨就可导致山洪暴发、乾季则缺少基流补注,以致无论旱涝均与时俱增。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两大部分组成。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植物营养素(无机盐)是物理环境的最主要要素,生物残体(如落叶、秸杆、动物和微生物尸体)及其分解产生的有机质也物理环境的重要要素。物理环境除了给活的生物提供能量和养分之外,还为生物提供其生命活动需要的媒质,如水、空气和土壤。而活的生物群落是构成生态系统精密有序结构和使其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生命舞台上各有角色。 生物多样性是指包括自然世界所有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同样也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 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使生命在地球这个行星上的生存变得可能。没有生物多样性,你几乎不能在这个行星上生存,就算你可以生存下来,你也不可能喜欢这个灰暗的、无生气的、光秃秃的、无聊的世界。没有生物多样性,你不会感受到树林带给你的绿意、海洋带给你的蓝色,也不会有你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 孟伟,范俊韬,张远 摘要:健康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是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我国严峻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确立了流域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流域生态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文明建设.针对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以保障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流域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人居环境的生态性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①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分区管理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 ②健全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生态系统保护阈值;③建立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④以保障流域环境流量为前提,实现水资源生态利用;⑤加强人居环境生态建设,实现流域城市生态化发展;⑥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实现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流域管理;水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文明;水生态功能区 流域是以水为纽带,由水、土地、生物等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等人文要素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和区

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生态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单元[1].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是指流域水生态系统组成(物理组成、化学组成、生物组成)的完整性和生态学进程(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①生态系统健康,即在常规条件下维持最优化运作的能力;②抵抗力及恢复力健康,即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抵抗人类胁迫和维持最优化运作的能力;③组织能力健康,即具备继续进化和发展的能力[2].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不仅可保持其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的稳定性,而且具有抵抗干扰、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并能够为流域提供合乎自然和人类需求的生态服务[3].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流域综合开发与保护方面的约束与调控机制,导致流域内的各经济体片面地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造成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突出,这些结果同时反作用于流域经济发展,严重地影响了流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1].2007年,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其核心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 [4],其内涵和本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流域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目前,生态文明理念已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5]、生态补偿[6]、生态规划[7-9]等众多研究领域之中,但主要集中在省、市、县、工业园区等层面,仅有少数研究[10]立足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得稳定性(第3课时)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影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得重点就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影响。学生通过《科学》得学习已经对我们身边得某些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及其产生得原因与危害有一定得了解,本学期又知道了生物与环境间得密切关系,理解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得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某一因子得改变对生态系统得影响.这节课就运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种群变化规律等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得破坏性影响。 首先,由Mtv :Earthsong引入,以视觉与听觉冲击学生得心灵,感受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得破坏性影响及其最终带给人类毁灭性得灾害,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得自我调节能力就是有限度得;然后通过图片比较自然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得差异,明白结构单一、物种密集得农田耕地大面积开垦得严重后果,使学生感悟到大规模改变自然生态系统会破坏它本身得稳定性;分析混浊得长江水产生得原因,引用资料“拯救青海湖湟鱼",引导学生说出超量取用资源会改变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从而破坏其稳定性;呈现2008年上海春节垃圾得具体数量、苏州河今昔图片得分析让学生明白大量物品得输入也会破坏生态系统得稳定性。这三方面得影响并非就是独立得,也很难将它们严格区分开教学,可以融合起来一起教学。最后与学生一起讨论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得措施,从种群变化规律得角度理解控制池塘得养殖量、草原轮换放牧得意义,用生物与环境间得关系理解重建苏州河生态系统得治理工作,关注知识点得应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得理念,意识到人类得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得道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得自我调节能力就是有限度得。 2.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得影响。 3.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得破坏性影响得多种表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比较观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得破坏性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得重要性与迫切性。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选修课 学年论文题目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影响的重新定位,阐述了当今人们对微生物的错误理解的一次梳理,。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 正文: 微生物学在它诞生之初,引起全人类关注的焦点也正是这门科学对于防治人类和家畜传染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微生物学家发现了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家畜繁育的病原菌,阻挡或者消灭它们就能防治疾病。由于巴斯德用不可动摇的实验证据否定了生物自然发生的可能,兼之一整套微生物学方法的建立和完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发现病原微生物最频繁的时代,几乎每年都有能导致严重疾病的病原菌被人类缉拿归案。 1.人类生存的头号杀手——传染病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例如,世界各地一度似乎销声匿迹的结核病,近年来却死灰复燃,患病率节节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千2百万人中,有3分之一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1.1消灭病原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首要任务 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罪魁 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 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微生物学甚至比 别的学科重要得多,如果人类被病原微生物消灭了,其它科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验,但不一定了解为什么会生病。人和动植物都会患病,但 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发的。例如血吸虫病是较高等的软体动物引起的,肺 癌多半由环境因素(如吸烟)造成,流血不止的血友病则是遗传性疾病。虽然今天不 是由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例如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等在人类死亡原因中的比 例逐年在增加,然而大量致病微生物却仍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还是人 类死亡的头号杀手。 致病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即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治疗, 是医学微生物学的任务,也是微生物学的首要任务。 1.2病原微生物简介 可以侵犯人体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称病原体。病原体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就是病原体生存的场所,我们称为病原体的宿主,病原体在宿主中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这一过程称为感染。不过人体或动物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让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繁殖,轻易地导致机体死亡。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这称之为免疫。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根据病原体和宿主两方面力量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根本不形成感染;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多半会逐渐消亡,于是患者康复;如果宿主很虚弱而病原体很凶猛,则感染扩散,病人将会死亡。除了宿主自身的力量,有效的抗菌药物和其它措施的协同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数疾病是可以很快治好的。依靠不断发展的

浅谈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浅谈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作者:罗珂指导老师:王进鑫 摘要:对流域进行生态健康评价,将为流域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以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介绍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特征和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制约因素,总结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进展,着重阐述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尺度和方法。最后提出了今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发展方向。 关键字: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进展;制约因素;尺度;评价;理论与方法 前言 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生态服务,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作为环境管理的目的与基础,生态系统健康则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在全球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下,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研究不仅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丰富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已成为当前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问题。从流域系统出发,评价系统的健康状况对于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建设及稳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的概念 随着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对于流域的综合治理已提高到流域的保育、健康等更高目标。分析生态系统演变过程,评价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于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建设及稳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研究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因此对于该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前瞻性。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建立流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以下2点。 1.1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特征 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和地理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循环是全球自然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生物圈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传递。陆地水文循环过程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单元中进行的,这个自然地理单元就是流域。由于陆地水文联系具有这种单元性,因而与水循环运动有关的其他自然过程或经济

人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人体微生物与人类的健康 摘要:人体携带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群对于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通过对其分布、生理作用及功能的研究以及微生物和宿主的关系可以充分了解人体微生态平衡的意义及作用,对于人类疾病的治疗意义重大。 关键词:微生物菌群;微生态;微生态失衡; 前言 人体正常微生物群,是指栖息在人体皮肤或黏膜上,并随宿主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定植在宿主皮肤上或肠道黏膜等的微生物群落。1950年,我国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魏曦提出菌群调整疗法,即把正常菌群的成员制成活菌制剂给病人服用来辅助缺失或减少的细菌,即“促菌生”——需氧腊样芽胞杆菌。此外,目前医学上广泛使用的菌剂还有大肠杆菌活菌制剂(Colibiogen),乳杆菌活菌制剂(Lactobiogen),肠球菌活菌制剂(Enterococcobiogen)等。 人体所携带的菌群分为正常菌群和过路菌群两种。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约有1014个。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过路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1.人体正常菌群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人体所携带的微生物总量十分巨大,约100万亿个。菌群种类更是高达1000余种。总重量约1271克,体积相当于一个肝脏。其中99.9%是以双歧杆菌和类杆菌为主的专性厌氧菌,仅有0.1%是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的兼性厌氧菌。这些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和科学内涵

1stCHINAECO—HEALTHFORUM⑧堇竭虫国生羹焦鏖迨堑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和科学内涵 牛海山”,欧阳华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生态健康”、“土地健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概念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期望它们能为环境管理提供明确的目标,为生态系统的状态评估提供客观的尺度,为决策者、大众以及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的“平台”。但是,对于如何理解“生态健康”或者“生态系统健康”这些概念,研究者们尚存在根本性的分歧.直到目前生态健康、生态系统健康还没有一个确切公允的定义。本文着重对“生态系统健康”概念进行了探讨。文中首先介绍了围绕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内涵而展开的相关争论,然后分析了“健康”概念之所以难于定义的原因。通过对“概念”的产生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健康”是作为“疾病”的对立物而被建构出来的~个概念,因此,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切入角度不应该是“健康”,而应该是“疾病”。这个角度就是所谓“广义进化论”的角度,它是医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之所以取得扎实进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健康;环境管理:评估:社会建构;广义进化论 EcosystemHealth----——ConceptAndConnotation HaishanNiul2OuyangHual (1Instituteofgeographical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ring,100101;2.GraduateSchoolofthe 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39;China) Abstract:ThenotionofECOSYSTEMHEALTHisattractingmoreandmoreChineseecologists’attention.Itwashighlyexpectedtoprovideawell—definedaimforenvironmental management,toprovideallobjectivebenchmarkforecosystemassessment,andtoprovidea “platform”forthecommunicationbetweendecisionmakers,researchersandpublic. However,“ecosystemhealth”hasyetnotgottenaprecisedefinitioninconsensus,partly becauseofthecomplicationsofanecosystemandoftheall-embracingnatureof“ecosystem health.”Here,fourhigIllycontroversialissueswereintroducedfirstly.Theyare:①Doesan ecosystemhaveintrinsicvalue?@Isthereexistanobjectivebenchmarkfbrthehealth degreeofecosystems?③Themultiplicityofinterestsamonggroupsofhumanbeing,and ④ambiguityasaplatformforpubliccommunication.Secondly,Whyecosystemhealthis SOambiguousWasexplained,andsocialconstructiontheorywasinvolvedtoanalyzethe l铀

(完整版)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微生态平衡健康理念、三株产品知识百问百答 所属栏目: 新品快报加入时间:2006年6月8日16:30 微生态平衡健康理念、三株产品知识百问百答-------微生态平衡与健康知识问答 1、什么是健康? 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肉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里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健康是人的自我责任,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健康是人类希望拥有的最大最重要的财富。 2、什么是亚健康? 答:亚健康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没有器质性病变指标,但却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活力降低。适应能力不同程度的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称为亚健康。 3、亚健康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1)饮食不合理。机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缺乏时,都会导致机体失调。过量吸烟、酗酒、睡眠不足、缺少运动、情绪低落、心理障碍以及大气污染,长期接触有毒物质,也可出现这种状态。(2)休息不足,起居无规律,睡眠不足,休息不正常。(3)紧张程度过多,压力不大。(4)长久不良情绪影响。 4、我国目前居民健康水平状况如何? 答:4月8日在北京举办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有关统计显示:在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是非健康的,70%的人处于亚健康。

5、什么是人体微生态? 人能在自然界生存,与环境、空气、水、土壤、其他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现象大家都能看得到或感觉到。研究这种关系及相关作用的科学称为宏观生态学。但是,生物在自然界不但有一个看得见的大(宏)环境,还存在着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环境,那就是微生物。特别是人体微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其数量之多,超过人体的细胞数。这些微生物大部分与人体的细胞密切接触,作物质、热量和信息三方面的交流。它们对人体的营养、生长发育、生物拮抗、免疫等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人与微生物这种平衡关系是人体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和微生物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是一种时刻不能脱离的终生伴侣关系。也就是说,在微环境中,人与微生物之间组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6、人体内细菌有多少,分布在哪里? 人从一出生就处于微生物的包围之中,凡与外界接触或相通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呼吸道、消化道、阴道等皆有微生物存在,形成了人体的微生态环境。据瑞典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健康成人体内和体表携带细菌约1200克,其中分布在眼睛1克、鼻子10克、口腔20克、皮肤20克、阴道20克、肠道最多,细菌重量约1000克。其总和的体积约有人的肝脏那么大。人体肠道内细菌的种类大概有数百种。如果以个数来计约100万亿个,而构成人体的细胞大约为60万亿个。可见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数,比构成人体的细胞数还要多近一倍。如果将这些细菌逐个头尾连接起来,其长度可达10万千米,可围绕地球两周半。这些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和人形成共生关系。许多微生物对人不仅无害,而且有益。通常把这些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称之为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flora of microbe)或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of bacteria)。正常菌群大部分是长期居留于人体的又称为常住菌,也有少数微生物是暂时寄居的,称为过路菌。 7、人体健康菌有哪些作用? 答:◆营养作用:益生菌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比如糖、酯代谢及微量元素代谢,在人体内合成维生素 K 、维生素 B1 、 B2 、 B6 和 B12 等。 ◆免疫作用:益生菌可激活巨噬细胞吞噬活力,促进 B 淋巴细胞的活性,也可增加 NK 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力提高。 ◆生物拮抗作用:益生菌在人体肠道全面定植,繁生,对人体肠道起到生物拮抗保护作用,是肠道的卫士。在正常的情况下,排斥外来的细菌,使外来细菌不能定植或被益生菌的代

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_孔红梅

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管理 孔红梅,赵景柱,吴钢,马克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5) 摘要: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健康是环境管理的目的,生态系统健康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健康的生态系统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发展基础.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演替过程是优化环境管理的步骤.优化的环境管理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和社会经济保障.本文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和应用途径;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和与环境管理的关系.提出了环境管理的目标:健康的生态系统※健康的环境※健康的食品※健康的人类生态系统※健康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301(2002)01-05-0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79930800),中国科学 院创新研究项目(KZCX2-405,R C EES 9903) 作者简介:孔红梅(1964~),女,副编审,在职博士生.收稿日期:2001-07-09 Ecosystem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Hongmei Kong ,Jingzhu Zhao ,Gang Wu ,Keming M a (Department of Systems Ec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Eco -Enviro nmental Sciences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5,China ) A bstract :Ecosy stem health is very relational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cosy stem health is the aim of environmen -tal management .Ecosy stem health provides new thoughts and new methods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Healthy ecosystem is a fundamental basis to realiz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uccessio n process of ecosystem health is the preparation to optimiz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optimiz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 -vides macro decisio n -making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ensurance for ecosystem health .F rom the view of subject develop -ment ,this paper deals w ith the backg round ,theoretical fundament and applica tio n process of ecosystem health and also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 he paper puts for -w ard the aim of environmental manag ement :healthy eco system ※healthy enviro nment ※healthy foods ※healthy hu -man ecosystem ※healthy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system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水资源和水污染问题、酸雨、生物多样性衰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逐渐加剧,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生态系统的健康.地球自然的生命支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和环境的服务功能大大减弱,人们开始重视人类生存的持续性问题, 随即出现了“公众健康学(public health sci -ence )”和“环境健康学(environmental health sci -ence )”[1,2].1941年,Aldo Leopold 定义了“Land health ”,并使用“Land sickness ”来描述土地功能 紊乱(dy sfunction )[3] ,1942年在新西兰出版了《Soil and Health 》杂志,积极倡导有机农业,并以“健康的土壤※健康的食品※健康的人”为研 究主题[4].Schaeffer 等(1988)首次探讨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问题,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5] .Rapport (1989)首次论述了生态系统健康 的内涵,认为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对胁迫的恢复能力,并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可以通过活力(vig or ),组织结构(o rganization )和恢复力(resilience )3 个特征来定义.活力表示生态系统的功能,可根 据新陈代谢或初级生产力等来测度;组织结构可根据生态系统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及其数量来评价;恢复力可根据结构和功能的维持 第23卷第1期2002年1月 环 境 科 学ENVIRONM EN TAL SCIENCE V ol .23,N o .1Jan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