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区域规划

第二章区域与城市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确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必须明确城市今后应着重发展和限制的,明确其主要职能在全国或区域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内部合理的经济结构。

为此,应深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各种区域因素,进行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条件评价,研究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联系,分析区内各主要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规模进行预测,必然要涉及到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城市人口在预测期的机械增减数。有必要先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和预测,然后在合理布局生产力、明确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和协调各相关城镇的发展规模的基础上,确定中心城市或其他各相关城市的合理发展规模。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应采取何种布局形态。

第四章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的发展

●区域规划的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针对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

明确田园城市的定义: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盖迪斯

关注于人类生态学的领域: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揭示现代城市成长和变化的动力。《进化中的城市》

盖迪斯对规划的贡献就是牢固地把规划建立在研究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

盖迪斯提出: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造成了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的显著集中。在这些地区,城市向郊外的扩展已属必然,并形成了使城市结合成巨大城市集聚区或者形成组合城市这样一种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原来局限于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城市规划应当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即将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芒福德的区域思想

主要著作《城市的文化》《城市发展史》

深受盖迪斯的影响,继承了盖迪斯生态学区域论的观点,强调把区域作为规划分析的主要单元,在地区生态极限内建立若干独立自存又互相联系的、密度适中的社区,使其构成网络结构体系。

芒福德倡导城市—区域研究,提出从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他认

为“区域是一个整体,而城市是它其中的一部分”,“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第一不同要素需要包括城市、村庄及永久农业地区,作为区域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芒福德还对城市密集地区进一步提倡区域整体观,主张大中小城市的结合,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区域规划的实践

解决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

大量乡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出现超越自身范围的问题(居住、交通、供排水、用地等)——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

大都市地区的高速度发展,边远地区和经济后进地区的劳动力、技术流向发达地区,加剧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后进地区发展的差异——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标的区域规划。

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

◎纽约市区域规划(1929)

以解决就业和住房问题为主要目标,通过交通网络和聚居地的分布和组织而进行的区域规划实践。

◎大伦敦地区规划(1944)

大伦敦规划——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大城市及其邻近地区的规划,确定人口和工业的合理分布,以消除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及近郊所造成的拥挤现象。并运用田园城市的思想发展卫星城。

规划对象:以大城市为核心向各方面延伸30英里的广大地区。

有计划地从过度拥挤的大城市疏散100多万人口,把他们重新安置到许多经过规划的卫星城(如哈罗卫星城Harlow)去,而这些卫星城从一开始就能就地工作和居住。

阿尔伯克龙比认为,要在伦敦中心区改建贫民区和落后地段,使它具有足够标准的绿地,就需要有计划地安置60多万过剩人口,加上在伦敦郡以外的40万过剩人口,总共超过100万人。规划在伦敦四周设置了一条绿带,平均宽度为5英里,构成一个制止城市蔓延的有效屏障,同时也给伦敦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游憩地带。最重要的是,这种绿带从根本上影响了对过剩人口的处理方法。如果过剩人口迁移到绿带边缘以外或者更远些,这就完全超出了当时到伦敦通勤的正常距离,势必需要建设一批在居住和工作上自我平衡的,真正符合霍华德意图的新城镇。因此,阿尔伯克龙比规划了8个完全新建的卫星城,每个卫星城的平均规模约5万人,建在离伦敦20—35英里的地方。其余60万人应该迁往扩建的现有小村镇,大部分距离伦敦30—50英里,有的还要远些。

卫星城:20世纪20年代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卫星城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市(母城)的依赖关系,强调中心城的疏解,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并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卫星城等不同的类型,希望使之成为中心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新城:20世纪40年代中叶

新城的概念更强调其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以整治落后地区和以开发资源为目标的区域规划

◎俄罗斯电气化计划(1920)

其目的是尽量利用地方的能源条件,恢复和建设发电站,以此为动力,带动能源基地周围的工业发展。

◎美国田纳西流域规划(1933)

以综合开发国土资源,振兴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区域规划。

规划背景: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理论指导(国家干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

1933年,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 A),结合防洪、航运、发电等要求进行规划设计,至1945年已基本完成综合开发,共建成大小水电站47座,装机容量359万千瓦,占该支流水能资源87%。

◎黄河综合利用规划(1954年)

为解决黄河中下游洪水灾害,满足灌溉发电航运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要求,拟定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在黄河干支流修建一系列拦河坝和水库,以拦蓄洪水,防止灾害,并调节流量以发展灌溉、发电和航运;二是在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大力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消除水害的根源。在干流上选定的梯级开发方案共分46级,选定进行梯级开发的第一期工程地点为三门峡和刘家峡。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7级枢纽和80年代建成的龙羊峡Ⅰ级枢纽等,基本上都是按规划建设的。

◎战后国外区域规划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后期—50年代期间:大量以工业和城镇布局为主体内容的区域规划;

20世纪60—80年代:工业和人口向大城市盲目集中,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开始意识到将城市和其周围地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的地域范围扩展到以大自然地理单元地区、流域地区和整个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内容上:由物质建设规划转向社会发展规划,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与生态环境因素更受重视;范围上:更加重视整个国家为对象的区域规划。

目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要认真抓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强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全省(自治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

“要高度重视跨省的区域规划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试点……”。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温家宝,切实加强城市规划工作,推进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00.7.6

规划与立法

——通过立法赋予区域规划在资源的市场配置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威性和约束力的法定地位。比较与竞争

——传统规划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的分析;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多侧重静态的物质资源,忽视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的流动性。

——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更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形成关键是人的因素。

集聚与扩散

——深入研究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驱使产业、人口集聚或扩散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全球化、信息化、交通便捷度和地理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较好地把握城市和区域空间演变的客观规律。

——传统规划对空间布局过于理想化、静态化、简单化。

刚性与弹性

——传统的空间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均作刚性规定。

——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要求规划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安排有一定的弹性,对象为划定为有选择地引导开发和重点鼓励开发地域。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应划定严格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地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必要的绿化隔离带,使其具有法定的刚性约束力。

协调与整合

——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搞好区域空间的综合协调,包括: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城乡建设、各类开发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布局协调,以及开发建设布局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整治的协调;还包括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及区域内城镇之间和城乡之间的相互协调。

沟通与管治

——重视公众参与(代表各种利益的政府有关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人大代表、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士),共同寻求合理解决区域规划中各种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制定出一个透明度高、实用性强、能为公众所接受、在整体上符合全社会根本利益的区域规划,使区域规划真正成为指导该地区开发建设空间行为的行动纲领。

——公众和政府密切配合,共同搞好城市与区域的管治(Governance)。

补肾的路为什么越走越远,早泄,阳痿,,前列腺却没有一点效果,各种药物吃了又吃,效果越来越差,早泄阳痿真的这么难治么?吃还是不吃,吃花了钱只管一时之功效,不吃一点效果都没有。

在这里提醒广大患者朋友,由于肾有阴虚、阳虚、双虚等不同,补肾就有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填肾精等等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用药。应根据自己不同的身体情况,对症下药才是关键。然而在当前却有一种错误趋向,即保健品中以补虚为主,补虚以补肾为主,补肾又以补肾阳为主,导致补肾壮阳之品被滥用,但是实际临床效果却收效甚微,这就是病急乱投医,病却愈加急的道理。

所以一旦出现肾虚的症状,应当在中医的建议下,积极配合治疗,对症下药。欢迎加徽|亻言msdf003咨询。

第五章区域规划的基础理论

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

所谓“传统”是指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发展模式,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

高速度的增长带来的是资金、资源、技术、人口、就业、社会分配及对外贸易等一系列问题,这恰恰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难以克服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片面追求高速度而大量依靠外援,或超量使用资源和能源,出现外债负担沉重、能源紧张、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弊病。

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通常表现出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但也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

结构和政治结构变革的增长。

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战略目标。它同样要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但强调这种增长必须来自人民大众基本需求的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增长。

自主的发展战略

基本思想是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自立发展。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经济秩序的不平等,造成了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进而导致了落后的存在。

造成不发达状态是造成经济发展的同一过程。

信息化发展战略

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基本思想: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态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更为重要的信息化。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就是要发展智力产业部门,收集、获取、发现新的信息,并使先进的信息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实现新的发展。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给当代和后代以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

必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发展是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普遍权利;

环境保护是发展的组成部分;

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改变消费方式,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产生废弃物;

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的平等统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与分工协作理论相互对应和补充)

一、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及其应用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

一个产业的出现,可能给其他产业活动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把这种产业间的关联,划分为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

◎前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其产品能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供应者,促使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后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的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展。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的应用

◎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指产业发展方面、区域间或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基本保持同步与平衡发展。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不平衡发展理论——主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针对平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强调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金和其他资源(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而理论上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

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要根据不平衡发展规律,有重点、有差异、有特点地发展,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进行发展。因此,在不同时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扩展。

第三节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做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极,轴线即交通干线。

点轴开发理论的中心思想

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理的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等的建立,形成有利的区位,方便人口的流动,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而形成新的增长极。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形成区域开发纽带和经济运作通道功能的交通干线被称为生长轴。

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增长极),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

●网络开发理论

在经济布局框架已形成,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系统。

网络开发系统应具有下列要素:

“节点”——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域面”——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

“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组成。

网络开发是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间、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或者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调度组合。

第七章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是一个区域范畴

城市经济区——城市行政区

·具有一定的等级和层次

中心地理论

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和多种城镇类型

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职能分工——确定城市性质

·空间分布有序,形成一定的网络和格局

空间地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区域生产力分布状况,受资源、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影响

城镇的相互作用、职能分工及各自的腹地范围

·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

历史变化引起的体系格局变化

生产力布局状态的变化导致的格局变化

基础设施条件引起的变化,尤其是交通条件

二、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 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

城镇体系的区域发展条件是城镇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城镇体系形成及发展的初始条件。目的:明确城镇体系在区域中的发展水平,明了其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明确城镇体系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

方法:

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单因子和复合因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横向纵向比较手段,通过城镇体系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来反映城镇体系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区域发展优劣势分析——采取定性分析,找出城镇体系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以期发挥优势,转化劣势,使城镇体系的规划有的放矢。

2.城镇发展的建设条件分析

(a)城镇自然条件(主要指影响城镇发展的气象、地形与用地条件、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等);

(b)城镇资源开发与工业布局条件;

(c)城镇交通运输与区位条件;

(d)城镇水源和能源条件;

(e)城镇旅游发展条件;

(f)城镇社会经济基础条件;

(g)城镇地区农业发展条件;

(h)城镇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条件;

(i)城镇科技实力;

(j)城镇生态环境条件。

三、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的演进

——区域与城镇群体研究的相关理论:

·区域与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空间扩散理论;

·中心地理论;

·增长极理论;

·点轴发展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等。

四、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

1、城镇体系规划的产生

·城市的发展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应从较大区域范围来分析该城市在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周围城镇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和空间布局需要与区域开发建设的总体布局相互协调。

·现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起到区域规划的部分作用。·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直辖市和市的总体规划应当把行政区域作为统一的整体,合理布置城镇体系。”

·1989年《城市规划法》:“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1994年建设部颁布《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现状

不同地域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一般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都只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陪衬,多数只是简单、生硬地套用有关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模式,发挥不了应有的指导作用。

单独进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在逐步拓宽,除了城镇体系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规划协调外,还增加了与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的内容,并力求明确区分需要对开发建设进行鼓励、引导、控制、限制或禁止的不同地域空间类型,使原功能较简单的城镇体系搞活转向以城镇体系发展为主体,与相关要素进行空间综合协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规划,在较大程度上顶替了衰变前的国土区域规划。

3、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阶段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

重点:配合国家和地方的重点建设项目,将城镇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从分析工业和交通布局、区域城市化及城市体系及其空间联系等方面入手,探讨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发展前景,编制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带有较典型的计划经济特色,规划比较注重指令性指标和数据,理论的发展也主要在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等级规模结构等方面。

——城镇体系理论的完善与系统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背景: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市场机制已有较大的发育。城镇体系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内部区际经济环境,市场机制对地区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因而,城镇体系规划比较重视资源的区域流动与配置对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以及城镇体系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综合平衡。

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以“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地域组合结构及空间网络系统”为核心的“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体系。

90年代以来,城镇体系规划更加注重区域与城镇群体的空间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的突破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

关于充实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要求(建规[1998]108号)

一、规划的核心内容

(依据《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制订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包括:确定城市化方针和目标;确定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

2、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包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要求;统筹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确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地区。

3、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政策、土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手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

二、需要补充和加强的规划内容

1、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出开发的标准的控制的措施,作为政府进行开发管理的依据。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对省域内城镇发展用地的总规模和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提出控制目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用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引导措施。

3、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确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

——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

——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

三、工作方法的完善

1、加强对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机制的分析。

2、积极开展多方案比较。

3、注重对设市城市、建制镇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的研究。

4、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建村[2000]74号)

一、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突出的三个重点

1、确定城乡居民点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选定中心镇,防止一哄而起,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2、布置县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防止重复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全县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县域的发展条件;

2、明确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3、预测县域人口,提出城镇化战略及目标;

4、制定城乡居民点布局规划,选定重点发展的中心镇;

5、协调用地及其空间资源的利用;

6、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

7、制定专项规划,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交通网络规划

·给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

·教科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其他专项规划(有选择开展)——广播电视、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文物古迹保护、园林绿化等规划

8、制定近期发展规划,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目标及重点;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分析之令狐文艳创作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分析 令狐文艳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为其不仅涉及到工程技术,同时涉及到政府行为,另外还与人的社会活动有直接关系。一方面,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边界还不够清晰,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针对这门学科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关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一直就存在争议。文本主要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概述,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分析了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这门学科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服务。 关键字: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分析 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人们对城市规划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以往我们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行,人们认识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因此目前的研究中已经将其作为一门半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这门学科的定位、作用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困惑,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明确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是所有城市规划工作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学科概述 (一)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认识 城市规划的研究客体是非常复杂的,既不是某一种物质,也不是某一种体系,它涉及到与城市建设相关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很难用一种方法或者是一种理论对其进行研究。这就造就了城市规划研究中多学科交叉的局面,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地理学,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城市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特征;二是经济学,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部分;三是社会学,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都是人,因此城市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人的社会活动;四是生态学,城市规划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上这些仅仅是在大方向上的分析,就涉及到了如此多的内容,如果具体到规划内容上将更加复杂。总结来说,这门新兴学科几乎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脱离这些相关学科对其进行研究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在以上这些相关学科中间做好平衡,明确研究重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相关研究才是有意义的[1]。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特征分析 虽然城市规划学科很难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这并不代表这门学科的发展将会停滞,实践证明,过去十几

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内容提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城市化的内涵与主要理论,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理论与未来城市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未来城市内涵理论趋势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研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问题,有必要深入系统地把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理论。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城市化是动态的演化过程,城市化发展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各种理论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些理论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理论上对城市化运动过程和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而且能够使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更自觉、更有意识地推进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内涵 关于城市化的概念,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因为城市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涉及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各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研究领域提出了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城市化定义,尽管不同学科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文明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它包括人口的非农化、产业的高级化、地域景观的复杂化等。城市化既然是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涵义是丰富的,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同的学科依据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数目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提高。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标准,也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许多学者把对人口城市化的研究作为研究城市化的突破口和主要内容。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在地域内的大量聚集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在人口聚集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聚集功能和规模经济优势的发挥促使城市发展、城市辐射功能加强,使城市化得以实现。 2、地理学对城市化含义的理解 指从空间上看,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具有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特征。从空间、地域角度上看,一个城市有许多次级地区,如商业中心、工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选择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选择

摘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研究战略目标定位时,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运行结果、噩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这三个方面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噩要实现访目标所要迭到的十太要求。在确定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时,鲒告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噩加八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要坚持发展特色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噩科技型中小盘业等7个发展方向。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

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一、战略目标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 (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

城市商圈的发展趋势

城市商圈的发展趋势 庞梦轩: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今天我跟大家讨论的话题是一个城市商圈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商圈在商业上的定语就是商势圈,一个具体的商圈构造应该由点、线、面、流构成,其中点是指商圈的辐射圈,是市场区域的中心点,一家商店或者一个具体的交易场所就是商圈中构造的点,它就决定了商圈所在地理位置,因此科学的选址是市场建设重要的一点,所谓线是指市场区域内各种买卖的寄存关系,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调查研究分析比较当前各种相对的优势,制定政策、措施,充分发觉和开发这种优势,地方优势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生长点,又是区域市场的生成点,这是生成的线。所谓线是市场影响力的空间光度。零售店60—65%的顾客来自核心商圈,15—20%的顾客来源于商圈,俗话说边远商圈靠特色,同样在商圈规划中合理规划市场布局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商业网络,整合统一市场,减少市场投入中的盲目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商圈的势力得到增加和拓展。 所谓流是指区域的变化、动向,这种变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前者如产业结构的变化、竞争格局的变化,诸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因素,后者如市场管理办法、市场经营方针的调整、市场功能的变化等等。现在的商圈已经不同于传统商业区的概念,传统商业区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痕迹,比如中央商业区,而中央就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正因为如此就出现了中央和地方的差异,现在商圈的意义有两个方面,商圈的辐射范围可以透过传统的行政区域,两个商圈也可以叠交到一块发展,商圈是动态发展。 以下几个方面都会影响商圈的变化,分别是交通条件的变化、居民的置换、老城区改造、人口的递增、老商业业态的更新换代。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商圈形成的必然因素,一个商圈的形成需要从体量、位置等方面定义,商圈是一个群体,层次是多元化,因此没有一定体量的商业物体是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商圈的,一个商圈最基本的依托力是消费群体的消费力,位置就是所称低端,商圈的关键在于位置的便利性,便捷的交通就是商圈的基础,打造商圈的目的是如何体现商圈物业价值的最大化和商业经营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城市规划,通过商业改造形成良好的非环境,这也是打造核心商圈的重要目的,以上几点就是商圈形成的必要因素。 一个都市商圈的营造需要有科学的业态组合和合理的业态支持,更需要有实力、高度责任感城市运营商与政府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价值。一个城市的发展将会从单一的商业个体竞争发展到商圈竞争,而对于一个商圈的发展应该考虑好很多方面。首先由于新的商家引入,引发直接的竞争会提升商圈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素质,从而优化商圈的企业经营质量,商圈一般从大型的购物中心发端,到多种商业业种经营等。 第二,一个商圈的发展不可避免对周边造成冲击,纵观零售业的发展,业主、业态、业绩之间的复杂变化至少在大城市会发展成商圈的竞争,如果商家解决好特色问题一方面会给别的商家造成压力,另一方面会促进业态的优化,推动整个商业的升级创新。

新乡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 河南省北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新乡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电子电器、生物制药、化纤纺织等优势产业为特色的制造业基地。 城市职能 1) 新乡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豫北地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中心城市; 3) 以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为特色的区域性制造业基地; 4) 以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为核心的区域性科技教育中心; 5) 以国家交通干线为基础的区域性物流基地; 6)具有人文特色的旅游服务基地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人口110万人;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170万人。 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近期(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6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用地分为四类:高强度建设地区、中高强度建设地区、中强度建设地区和低强度建设地 区。 高强度建设地区:容积率为2.7—5.0,建筑密度25%—45%,建筑高度不限。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地段。 中高强度建设地区:容积率为1.7—2.7,建筑密度20%—35%,建筑高度小于100米。主要分布在各组 中心。 中强度建设地区:容积率为0.8—1.7,建筑密度20%—35%,建筑高度小于60米。主要分布在一般城市 建设地段、新乡科教园区等片区。 低强度建设地区:容积率0.3—0.8,建筑密度15%—20%,建筑高度小于24米。主要为市政基础设施用 地、特殊用地、风景区等用地。 中心城区主要发展方向 依托金穗大道,跨越京广客运专线和京港澳高速公路向东发展。 中心城区各片区主要职能 1) 中心片区:是城市的核心功能聚集区,承担城市主要的商贸、居住和文化服务等功能。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城市规划的发展前景与未来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增高。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出发,简述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城市规划的展望。 【关键词】城市规划;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模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也一定的变化,城市的规划将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于市民息息相关,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应以城市的发展和认知为灵魂,对一个城市做出合理的规划目标。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更全面,也追求安全、高效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城市环境的好坏制约着城市活动的发展。目前,人类创造出大量的城市物质环境来满足人口增多和不同活动发展 的需求。虽然总体的进步可以,但是却带来巨大的污染和破坏。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是历史人

文资源遭受的损坏。城市环境的情况会严重制约着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准。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包含文化、人文、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技术 各个时期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都会对该地区城市的功能和发展结构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为人们带来了高效、全面的生活帮助。科学技术的运用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表现的形式 如下; 1、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会对未来城市的空间结构有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由一定的影响和改变。智能化高科技的建筑形式,不但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也便于合理的运用各种能源和高效的安全管理。智能化在城市中的大规模使用,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土地应用的模式。 2、高新工程技术的发展,帮助人们建造更加高层安全、便捷的楼层,开发更深层次的地下领域。原来人们探讨的海上城市、空中楼阁等不再成为幻想可以成为现实。高新科技的运用也会为城市提供无污染的新能源,具有高效率、成本低的新型运输工具等,更加快捷的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服务。这种种的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形态和空间结构。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基

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机场、火车站、水运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巨大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现在,市财政每年不到 3亿元的城建资金,既要搞建设,又要还老帐,矛盾很大。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市建设负债已经对现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发展速度的把握,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该控制在政府和民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快。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装修公司的发展方向

中小型装饰装修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方式 基本思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让客户知道您的公司即第一阶段(外在“品牌”影响力) 二、让客户选择您的公司即第二阶段(内在“品牌”影响力)“让客户知道您的公司”这一行为属于公司的外在“品牌”影响力,这一点对企业来说相对容易做到,企业可以利用传媒(报纸、电视、刊物以及电台等)、互联网(网站)以及户外媒介(路牌广告、车身广告等)等对企业的品牌及“闪光”的举措等进行宣传和推广。只要企业投入5万-10万,最长三个月时间就可以让本地区的老百姓知道我们的企业。当然,效果的好坏还要涉及企业推广的方式,如广告投放的方式、如何选择媒介以及如何运作企业的“闪光点”等等,而装饰公司的闪光点在那里?我想目前主要只有两个点:装修管理服务制度公司设计力量其他“让客户选择您的公司”这一行为则属于公司的内在“品牌”影响力;内在“品牌”属于企业综合实力的范畴,这一行为密切影响到企业的“签单率”; 据我的体会与研究,客户最终选择装饰公司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大致举例如下: 1.企业的知名度 2.企业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影响力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企业的经济实力(办公场地的感染力等) 4.企业人员(特别是接待人员、业务员,设计师以及企业经理)

的专业能力和亲和力 5.成功作品(样板工程-但不是所有的成功作品都能够打动客户,企业带客户看样板应该有所选择,有的放矢) 6.过去客户的评价 7.企业有无规范的管理能力(从规章制度到施工现场,还有竣后服务) 8.企业有无长期发展的能力和计划。 以上因素属于对客户的感观影响,感观影响决定了客户是否还与公司继续下一步的联系。 而下面的几点决定客户最终是否签单。 9.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和沟通能力 10.预算报价是否合理到位(合乎客户的心里准)。目前小的装饰公司处于一种原始的运作阶段,基本没有广告投入,业务拓展的模式还是靠亲朋好友介绍,公司经营处于有上顿没有下顿的状况;即使有一小部分广告投入,但是投入方式较为盲目和粗放,没有一个总体的目标和规划;还有公司依赖业务员拉业务,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是很好;装饰公司第一阶段(外在“品牌”影响力)做的还不够,应该说还没有开始,而且第一阶段过后的第二阶段(内在“品牌”影响力)的建设也应该同步进行,这样是才会有长期发展的能力的。 关于各部门工作的开展方式市场部(业务部)的工作方式和方向让客户知道您的公司即第一阶段(外在“品牌”影响力)我想家装市场部的开展问题大家都知道。不过应该如何去做。怎样做。比如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汇总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它代表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关系着城市的兴衰。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世界城市规划看未来城市发展趋势1 美国城市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曾经提到,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政策的结果,而下一世纪的城市必然是规划的结果。从当前世界城市的发展路径看,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具有明显的政府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可见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引领意义。因此,通过研究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方向和路径。 一、城市规划与世界城市的发展 早期的世界城市是市场因素主导自发形成的,但现代世界城市越来越显露出政府规划引导的痕迹,其中,东京是最具代表性的通过国家战略规划打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东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通过政治体制与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

各类机构不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而且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发展目标。以国家战略要求和国家政策引导为特征是东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此后,东京进一步发布了《东京构想2000》,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包括舒适的东京;人员、物品、信息顺畅流动;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多彩社会;产业活跃发展;安全;环境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设施;自立发展;下一代培育;就业充足;信息化;交通运输;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地位,并围绕目标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措施。这些规划内容均为东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框架。 相对于东京的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其它城市的远景发展规划也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1年,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伦敦迈向21世纪的世界城市”(London: World City Moving into the 21st Century)的咨询报告,为伦敦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报告提出重新振兴经济,强调交通与开发的关联性,构筑更有活力的城市结构,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强化伦敦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竞争地位,英国中央政府也开始更多地参与伦敦城市规划设计。1995年,“伦敦荣耀计划”(the London Pride Prospectus)公布,它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其目的在于确保伦敦作为欧洲惟一的世界城市地位。而随后的英国中央政府也明确提出“将伦敦提升到世界城市首都的地位是当前政府的基本政策”。为适应与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柏林等城市

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资料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城市研究的新方向* 甄峰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区域内部城市间的网络化进程也不断加速 【关键词】 全球化和瞬间通讯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焦点话题(Castells, 1989; Sassen, 1994; Graham and Marvin, 1996; Graham S. and Marvin S., 2001)。信息技术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也使得城市间及其内部活动的空间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Moss and Townsend, 2000)。从全球或区域层面来看,城市的发展已经跨越了自身界限,通过高速网络将各个城市及其设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多样化的世界或区域性城市网络。 1西方城市网络研究的新背景 网络,并不是一个最新的概念。可以说,从交通、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网络到社会关系网络,网络的内涵不断拓展,也推动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城市网络的形成与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这促使构成城市的网络要素和城市网络进入一个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组织结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念与行为准则。正如在欧洲一些地区,接近多样的城市网络不再是一个额外的或受限制的特定地区或特定社会团体。它是社会必须,一个社会权力、也许是城市生活的象征(Dupuy, 1992)。 1.1信息社会与网络化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新技术的产生及其应用对西方发达国家原有的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对由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形态的变化则逐渐成为了西方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未来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科学社会science society(Drucker 1969)、后工业化社会(Bell,1973)、第三次浪潮(Toffler)、服务社会(Gershuny 1983)、知识社会(B?hme and Stehr 1986)、通讯革命(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illiams, 1988)、信息社会(John Naisbitt, 1982; Lyon, 1988)、学习社会(Lundvall and Johnson 1993),以及正在浮现中的数字时代或数字社会及网络社会(Gosling, 1997;Castells, 1996)。在西方,这样的转型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继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变化(Graham and Marvin, 1996)。 随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信息社会,城市网络,而不是功能等级中的单个及单中心城市是理解今天的知识密集型城市经济的关键(Buijs, S., 1994)。在西方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城市网络(urban network)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被定义为一个水平的、非等级关系的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信息化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形成过程及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的前期成果,项目编号40301014。

河源市发展分析报告

河源市发展分析报告 李华忠 2014/3/28 摘要:河源市源城区“两江四岸”地区将成为河源市经济发展核心区域,发展潜力大。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合理开发自然景区,有望带动房价上涨。

目录 一、城市区位优势 (2) 二、城市规划 (2) 三、城市经济现状(2013年) (3) 四、房地产基本情况(2013年) (5) 五、河源未来发展分析 (8) (一)从新的房地产发展点来看 (8) (二)从政府规划分析 (9)

河源市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辖内有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共五县一区。2012年常住人口95万户,366.8万人,汉族人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其中汉族人里大部分为客家人。总面积约15642平方千米,农用地共1410861.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0.20%;建设用地面积为85409.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46%;其他用地共67926.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4%。

一、城市区位优势 河源市是广东省连接江西、湖南的重要通道和粤东北山区的核心城市,地处在珠三角向泛珠三角过渡的衔接地带,是南来北往极其重要的交通要地。市域现有及规划主干线将形成“三纵四横三连一环”架构,现有粤赣高速公路、河梅高速公路,国道G105、G205,省道S227、S230、S339、S341、S242,规划新建广大高速公路、汕昆高速公路、揭茂高速公路和东环高速公路;此外,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穿城而过,规划还将兴建龙柳铁路、龙川至汕尾铁路,以及河源至惠州的城际轻轨等。 二、城市规划 根据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将河源城市性质定位为:环珠三角地区性中心城市;广东省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客家文化中心与生态旅游城市;粤闽赣交通枢纽和粤东北商贸物流中心。 规划河源中心城区形成“一带、两轴、两心、四廊、六组团”的“舒展的紧凑型”带型组团结构。如下图所示:

战略发展方向

战略选择 5.1 基于市场的一般战略:“战略钟” ? 基于价格的战略(路径1,2) ? 附加值或差异化战略(路径4) 图5.1 战略制定 低价2 差异化:(a)没溢价(b)有溢价 异化低价低 低 高 高 能导致战略图5.2 战略钟:竞争战略的选择 1、低价/低附加值 需求风险2、低价格 价格 3、混合 4、差异化 (a) 没溢价(b) 有溢价5、集中差异化 6、提高价格/标准价值 7、提高价格/降低价值 8、降低价格/标准价值可能的特定细分市场价格战/成本领先低成本状态/再投资 用户接受,企业获得市场份额 用户所得附加值足以承受溢价有附加值,有溢价可能丧失市场占有率 只有垄断下可行丧失市场占有率

? 混合战略(路径3) ? 集中差异化(路径5) ? 失败的战略(路径6,7,8) 5.2 维持和实施一般战略 ? 成本和价值链:内部效率(经验曲线),供应关系,竞争对手的弱点 ? 差异化与价值链中的联系:顾客的需求和价值取向,技术驱动与需求 驱动,价值链上各环节的配合 ? 通过价值链中的联系进行差异化:客户的转移成本的形成,上下游的 共同开发,信息系统战略 ? 一般战略面临的管理上的挑战 ? 顾客的需求及其在市场中的价值 1. 一般战略的哪条路径最适合于该组织 2. 利用完全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活动组合满足顾客的需求 3. 实现成本效率 4. 保证组织的战略方向和方法与一般战略一致 5.3战略发展可选的方向 5.3.1退出 退出方案经常被忽视,虽然在许多种情况下从市场中全部或部分地退出 (a)相关发展 (b)相关多样化(c)无关多样化 产品 市场 当前 当前新 新 水平 向后 财务 技能风险 图5.3 可选的战略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案例 中规院:萍乡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8.2 城市发展方向 8.2.1用地条件 1、自然条件 坡度评价:萍乡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多为丘陵地形,地貌起伏平缓,除了一些大山和山体余脉外,经改造后多为可建设用地。从坡度分析来看,不适宜建设用地范围为仙峰岩山体及其余脉、三丘田山体和朝形岭南麓余脉等。 地貌评价:在地貌方面,城区周围主要的山体有仙峰岩、三丘田、天子山、岩仔寨、朝形岭南脉、黄岗岭北脉和芭蕉岭北脉等。主要水体为萍水河,贯穿了中心城区。 2、地质评价 从地质角度分析,不适宜建设用地有仙峰岩山体、三丘田山体、朝形岭南麓余脉、东壁、十里和三田煤矿等区域。其中采控区有安源煤矿三丘田采控区、白源采控区、青山煤矿采控区和三田煤矿采控区。 图8-1 萍乡中心城区非建设用地控制图 通过以上分析,城市可拓展空间基本上介于沪瑞高速公路和320国道之间的东西向非连续狭长丘陵区域。适宜建设区有主城区东北部、北部,青山镇区西部,湘东城区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不适宜建设区域有主城区东部、东南部、西南部、主城区与青山镇间的区域、西北部,湘东城区的东南部、南部、西部1。 1湘东地区地质资料为湘东区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提供

8.2.2区域经济联系 从前面区域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在萍乡周边存在着两个较大的经济核心,一个是以南昌为核心的昌景九城镇群,一个是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城镇群。萍乡位于两大城镇群之间,并具有极好的交通区位,这种格局对城市的发展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萍乡过去的城市发展历程来看,萍乡城市主要依托浙赣铁路和320国道发展,与昌景九城镇群的联系较为紧密。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萍乡与长株潭城镇群的交通联系更为方便,联系日趋紧密。因此,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依托319国道和沪瑞高速公路向北发展。 8.2.3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 古时交通以水路为主,随着河道航道业的发展,萍乡由于水路运输之便,在萍水河岸形成了县城、湘东等集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办了萍乡煤矿,随着煤矿的开发,萍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安源镇形成。到民国时期,在萍水河北侧香溪桥一带的萍乡县城已有24条巷(街)道,县城面积达到了1.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萍乡市的雏形。 解放后经过50余年的城市建设,安源镇成为以煤炭生产为主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青山镇成为以水泥和煤炭生产为主的城镇,旧城南部的丹江工业区成为主要的重工业区,集中多家大中型机械和化工企业。至1995年末,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6.64平方公里。 在新的发展背景与新的城市-区域联系格局中,萍乡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城市发展有了迅猛的变化,多项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完工,南部的安源、东北部的苏家屋、西部的湘东都得到较大发展。 到2004年底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已经达到52.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5.17平方公里。 8.2.4发展方向选择 综合以上对用地条件、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空间历史演变三方面的分析,规划确定主城区的发展方向为:重点向北、东北方向发展,控制向东发展,适当向南、向西发展。湘东城区发展方向为:重点向西发展,控制向北发展,适当向南和向东发展。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城市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古代城市、近代城市和现代城市有明显区别。现代城市在性质、功能、基础设施、用地结构、市域结构方面,有明显的特点。 1.城市功能专业化与服务业化 近代城市的主要启动力量是工业化。“工业革命结束了牧歌和田园诗的时代,那种中世纪城市以其恬静、幽深、典雅著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由喧器、繁忙、紧张和污染所代替”(陈敏之。1985)。一大批工业和商业发达的专业化城市兴起。汽车城、钢铁城、纺织城相继形成。伦敦、纽约等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的城市进入现代城市阶段。现代城市在功能上的特点是服务业发达。从1960年年到1981年服务业在东京经济中的比重由。54.8%上升到72%。纽约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80%。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①加工工业趋向自动化、高科技化、高附加产值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工量减少,对金融、信息、技术、流通的依赖度增加;②闲暇时间增加,对生活服务的要求增加,旅游业、疗养保健业、饮食业等行业繁荣。 2.基础设施现代化与环境优美化 现代城市必须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内容很广。对现代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通”字,包括人流畅通,物流畅通,信息交流畅通,金融流动畅通。香港是新兴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1988年香港启德机场进出旅客1300万人次,接近当年大陆全部民用航空业的旅客1400万人次。香港有电话270万户,相当大陆电话户数四分之三。1992年香港海运集装箱吞吐量达800万只,居世界首位。香港银行资产总额达4000亿美元,资金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没有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城市。 环境质量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环境质量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差距,环境质量是非常瞩目的。不少发达国家的城市。绿地成荫,鸟语花香,像座公园。伦敦和华盛顿平均每人有绿地25平方米和46平方米。波恩

城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doc

城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随着一揽子“调结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措施效果的显现,成都经济逐步步入回升通道,投资、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已基本恢复到地震及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世界经济虽已触底,但全球产业体系分工调整、新技术广泛应用并形成实际经济增长动力仍需一个过程,且生态保护已成为各国关注焦点,这些决定了此次世界经济复 苏的进程将十分缓慢。 同时,国内经济虽总体向好但回升基础仍不稳固,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结构性调整也将会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并结合成都的实际,我们认为:,成都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内需增长将会有所减缓,对外贸易趋紧形势将有所缓解,物价水平保持小幅上扬。 一、金融危机以来的成都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运行出现一定波动,但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自从“5·12”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来,成都市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在第二季度增速达到近几年的最低值(11.2%),然后连续3个季度保持约12%的增速。 但从第二季度开始连续三个季度经济增速达到14%以上,我市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出现企稳向好趋势,全市gdp同比增长14.7%,增速同比增加了 2.6个百分点,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巩

固。 (二)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再次强化,增长更为强劲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0%,同比增加了8.2个百分点。 在房产市场销售旺盛带动下,全市房地产投资945.14亿元,同比增长2.4%。 在多方位促进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XXXX年的最高增速,较上年提高了0(来源:文秘114 ***).8个百分点。 旅游市场活跃,有效拉动了消费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同比增长34%、29.1%,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2%。 在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出口逆势增长15.5%。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在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企业经营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减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下降4和4.9个百分点,虽仍保持在10%以上的水平,但已为以来的最低。 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耕保基金补贴农民参保机制、实现征地农民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率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全域结算、报销比例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城市规划考研——各种规划的内容

1、区域规划的内容(原理四) 1)对区域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定位 准确评价区域发展条件是合理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可以明确区域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有的放矢。评价区域的发展条件的有①硬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等。②软条件:社会、文化、科技实力、投资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 区域发展定位的内容包括:区域发展性质与功能定位、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目标定位等。区域发展定位的确定不能仅就本区域的分析而“就区域论区域”,而要跳出本区域,从更大区域乃至国家、全球层面论本区域。 2)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是区域规划的关键性内容。区域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略模式、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 3)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区域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我国现阶段的区域规划多侧重于产业结构研究,即研究区域内部各种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合方式,包括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 4)城镇化与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城镇化水平预测是预测规划期内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包括对区域总人口的预测、区域城镇水平的预测。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上的具体落实,重点建立完善的城乡居民生活和生产网络、聚集空间和资源、设施区域共享、培育重点城镇和乡村居民点,成为区域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节点和人口集聚的核心,促进资源环境的保护及区域生产生活水准的整体提升。 区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两者在功能定位、人口空间位配置、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共享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城镇体系规划要研究其演变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展开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内容:①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②确定城镇体系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以及城镇体系网络系统(三结构一网络);③提出重点发展城镇及其近期建设的建议。 乡村居民点体系:是指县城以下的乡村居民点所构成的体系(一般不包含县城和县级政府所在地),从乡村居民点的行政等级和作用的层次来划分,一般可以分为城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等,重点为集镇以下的居民点。 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本内容:①依据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目标,明确区域内的农村人口容量,确定各级乡村居民点的人口配置及空间布局;②确定各等级乡村居民点的功能定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