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牧区区域发展条件与发展对策

第18卷 第9期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Vo l.18 No.9 2004年12月Jo ur nal of Arid Land Reso urces and Env ir onm ent Dec.2004

文章编号:1003-7578(2004)09-010-05

内蒙古牧区区域发展条件与发展对策*

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市010022)

提 要:内蒙古牧区是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自治区内欠发

达的边疆地区。加速牧区经济的发展,繁荣牧区经济文化事业,对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稳定边疆,乃至发展内蒙古经济都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本文分析内蒙

古牧区区域发展条件,并提出了减轻牧区草地人口压力,恢复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提高牧民生

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牧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1 区域发展优势条件

1.1 地区优势

地区势是指一个地区发展所需要的自身具备的相对优势。通常以位置、市场、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地区优势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和确定发展方向的主要依据。地区优势可以划分为潜在优势和现实优势。潜在优势为在目前条件下难于发挥的优势,而现实优势在目前条件下,通过一定的投入就可以产生显著效益的优势。地区优势是根据区际比较研究结果确定的。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内蒙古牧区的主要地区优势有:

1.1.1 与蒙古、俄罗斯接壤的地理位置

内蒙古牧区,共有24个旗,面积70.1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的59.32%,人口199.12万,占自治区总人口的8.34%。北面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有满州里和二连浩特两个重要的边境口岸城市,以两条铁路连接俄罗斯(其中一条是经过蒙古国通往俄罗斯),通往欧洲,地缘优势十分优越。

1.1.2 有丰富多样的天然草场资源

牧区草原面积为4342.3万hm2,占自治区草原总面积50.1%。东部为草甸草原,中部为典型草原,西部为荒漠化草原。因此,在水平方向上,牧区草原分布自东向西呈现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化草原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同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还形成了典型草甸草原、沼泽化草甸草原、盐生草甸草原、山地森林草原、丘陵典型草原、平原典型草原、丘陵荒漠化草原、平原荒漠化草原、沙地草原等多种天然草场类型,生长着几十种优质天然牧草。辽阔的草原和丰富多样的天然草场资源不仅对牧区今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首先,牧区草原是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第一道绿色天然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广阔的草场是牧区经济主体 草原畜牧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再次,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草原形成了坦荡、浩瀚、秀丽的草原风光,是发展独具特色的可持续旅游业的天然基础。

1.1.3 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内蒙古现存的本土少数民族有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文化,还有北方草原历史上生存过的古族和古文化,是中华历史、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祖国大

*收稿日期:2004-12-01。

作者简介:呼格吉勒图(1956.1),蒙族,副教授,主要研究:区域地理。

家族的各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内蒙古牧区是在我国至今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比较完整的地区之一,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成为璀璨夺目的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科学规划,充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对牧区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缓解人地矛盾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1.4 丰富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资源

草原畜牧业为发展绿色肉类产业及其副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基础。草业畜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牧区24个旗是纯牧业旗,由于牲畜的饲草和饮水未受任何污染,主要畜产品 肉乳是纯天然绿色食品,随着我国 入世 和肉乳市场的扩大与规范,绿色肉乳资源优势会显现出来。畜种中以发展苏尼特羊、乌珠穆沁羊等牲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具有精肉多、肉质细、味道鲜、高蛋白、营养丰富的特点。马奶酒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高级活性保健饮料。其风味微酸,醇厚浓郁,爽口解渴并能治疗多种疾病。千百年来,以其营养、健康、医疗和独特的风味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至今,在内蒙古牧区兴盛不衰。因此合理开发利用牧区纯天然绿色食品是很有前途的。

1.1.5 较好的经济基础

牧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大为改善。通过近几年牧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牧区旗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发展,许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也已出台。牧区区域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经济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产业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以草原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以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为主的工业逐步兴起。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2年牧区牲畜总头数占自治区牲畜总头数的38.4%。牧民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牧民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结构逐渐由单纯的食品、衣着消费向住房及其它方面转化。这对今后,牧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2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

1.2.1西部大开发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主要指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投资、技术等的扶持、保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不发达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基本条件,并培育西部地区自身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其快速高效发展,从而逐步缩小我国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持续大发展的难得的机遇。2000年5月朱镕基总理在锡林郭勒盟考察时强调指出: 西部大开发,内蒙古是重点;沙源治理,锡盟是试点 。从而把内蒙古牧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锡林郭勒盟在沙源治理,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确定下来。2003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四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 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规定 。这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牧区,包括在沙源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2.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打开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内蒙古经济已经更多地融入一体化的国际经济中,我国的入世,为牧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这对于内蒙古吸引外资、加强牧区基础产业发展,提高牧区区域经济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无疑是很有利的。虽然内蒙古牧区产业化进程迟缓,集约化水平低,农畜产品外向度不高,但也恰恰说明在牧区经济方面,特别是畜牧业上发展潜力大。入世后,国内国际农业市场相互开放,可以改善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国际环境,尤其为牧区发展高原型特色产业、有效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为牧区区域特色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1.2.3 中央重视 三农 问题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

党的 十六 大报告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摆在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指出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2003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 三农 问题的力度。2002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 关于在一定期限内减免牧业税的通知 ,从2005年起免征牧业税。自治区党委、政府明确指出,内蒙古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三项:一是对农牧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二是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这些措施和指示极大的鼓励了农牧民发展经济信心。

11 第9期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牧区区域发展条件与发展对策

1.2.4旅游热是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旅游业在现代世界经济中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被称为 无烟工业 或 无形贸易 。它以无限的活力迅速地发展着。内蒙古牧区以锡林郭勒盟为例,90年代以来,旅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4万人次,创汇8238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4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800万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为6.12亿元人民币,占全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9%。这表明草原蒙古族民俗文化与风光旅游对国际游客具有强大吸引力,而且国内游客来源潜力也很大,同时说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比较大的。牧区旅游业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

2 区域发展制约因素

在任何地区,区域发展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都是共存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一个地区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是,科学制定规划,扬长避短,加快地区发展的前提。地区发展制约因素可以划分为主观性制约因素和客观性制约因素。它们对地区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同,克服它们的对策也不同。

2.1 主观性制约因素

主观性制约因素主要指一个地区内部自身制约地区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落后的地区文化,不合理自行制定的政策制度,社会经济运行的不良机制等等。牧区主观性制约因素主要有:

2.1.1 地区观念意识落后

内蒙古牧区的干部中等靠要思想比较普遍,而牧民中存在着落后的生产、生活、消费观念。首先,生产观念是重头数、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对于很多牧民而言,牲畜头数超过一定数量,这不仅仅是实现了经济利益,而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即 拥有千头只牲畜 大户人家 。所以才会出现拥有200多头牛的牧民买牛吃的怪现象。其次,生活观念是把享乐作为生活的主要目标, 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 的思想在牧区有很大市场,所以多数人宁愿过舒服的穷日子,也不愿过辛苦的富裕日子。这是2/3的牲畜集中在1/3牧户手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对于高强度工作和快节奏生活承受力低,时间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也很淡漠。以生活消费优先的消费观突出,牧民千百年来除了牲畜外,没有什么生产性投入,其它方面的积累很少,摩托车很普及,就连贫困户都得骑摩托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除少数富裕户和汉族牧民有存款外,包括相当数量的富裕户的大部分蒙古族牧民有了余钱消费掉,几乎没有存款。这种观念意识严重阻碍着地区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牧区教育的现状是:教育投入不足,基础教育薄弱,学龄儿童入学率、年巩固率、毕业率及普及率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教师数量少,质量差,教学质量低,学校管理差。因此,在牧区出现不少文盲和半文盲。

2.1.2政府的管理水平低,体制改革滞后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为什么牧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滞后于时代步伐?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于人的使用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我们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了。计划经济体制仍在运作,大家仍在吃 大锅饭 。在这种条件下,人的思想观念是无法更新的。然而,整个社会却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只承认竞争,只承认强者,不会同情弱者。缺乏激励机制,人的思想观念难于转变,人的潜能得不到激发,人才也无法产生,造成整个地区缺乏活力。内蒙古牧区还没有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这阻碍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滋养了干部人事工作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2.1.3上级部门有关牧区发展政策体系不够协调,管理方法措施不够有效,服务不到位

牧区工业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工业生产成本高,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差。但是,为了从根本上减轻草场负担,保持草畜平衡,必须发展工业,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然而,工商、税务、银行等管理部门还没有形成促进、鼓励、扶持牧区工业发展的一套政策体系,使工业发展举步为艰。上级职能部门对牧区工作的管理方法仍摆脱不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或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城市或农村工作模式管理牧区工作。另外,牧区工作缺乏规划和规范,受政府领导人的更迭影响很大。如,下达缺乏调查研究和科学依据的指令性文件和有关指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干部为 完成 任务劳民伤财,弄虚作假,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政治损失。上级部门的通常主要工作方法是:听汇报、开会、下文件、形式上的检查等。下达 做什么 的命令多,而提供 怎么做 的服务少,由于管理部门众多,汇报、开会、传达文件,应付检查等方面耗去基层干部大量精力。同时,作为上级职能部门又不能全面了解应当了解的真实情况。这一方面,为下

12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第18卷

一步作出不符合实际的指示留下伏笔,另一方面,对基层干部的工作也难于实施有效指导和监督,总体上上级管理部门还没有完全摆脱管理经济的角色,还没有很好地进入宏观调控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角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全面制约着牧区市场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

综上所述,牧区优势与制约因素并存,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深刻认识这一切是抓住机遇,扬长避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实现牧区社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前提。

2.2客观性制约因素

客观性制约因素主要指当地政府以及居民靠自身无法改变的制约因素,如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技术和资金缺乏等等。内蒙古牧区区域发展主要客观性制约因素有。

2.2.1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内蒙古牧区地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所以自然环境较为严酷,草地生态系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脆弱性。通常,在较强的干扰下(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会使草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特别人为的严重干扰,将引起草地生态系统的不可逆的变化,最终导致整个系统的退化、恶化、直至衰败。当前,牧区草地资源正面临着草地逐年退化、其面积日益缩小、生境恶化、草地急剧消失的严峻的态势, 三化 (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面积约1495.79万hm 2,占草地总面积的1/3以上,并且每年仍在以10.9万hm 2的速度发展。

2.2.2人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

牧区拥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每个旗平均只有12人,牧区每万人拥有高级人才只有3人,是自治区平均水平的1/3,其中,从事畜牧专业的高级人才更少。以阿巴嘎旗为例,每2万人拥有1个高级畜牧人才,每80万头只牲畜拥有1个高级畜牧人才。内蒙古牧区拥有中级专业人才143人。其中,畜牧专业人才只有20人,仅占总数的14%。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现状远不能适应牧区作为纯牧业旗生产发展要求。除畜牧专业技术人才外,企业管理、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更缺。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在全面制约着牧区的经济发展。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原因,作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牧区经济实力较弱,几乎没有自我投资能力。此外,由于运输成本大、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等原因,吸引资金的能力不强。从而使一些地区优势难于转化为经济优势。

3发展对策

牧区的发展首先解决草原退化问题。草原退化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我们无法左右,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保护和建设。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是超载过牧和不合理利用。超载过牧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人口增加过快造成的,因此,解决草原退化问题,首先,要解决人口增加过快而造成的草地人口承载力问题。草原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要遵循它的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环境会很快恢复(除了那些破坏成不可逆变化的草原以外)。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遏止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国家增加草原建设无偿投资。应把 围封休牧 作为恢复生态的重要措施来抓,要像农区退耕还林还草、林区 天保工程 、城郊失地农民一样,给予补贴,使退出来的牧民的生活水平可以保持在贫困线以上,保障牧区社会稳定[1]。

3.2 开发智力资源,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普遍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计划培养人才,是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教育、科学文化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教育和科学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需要有个较快的发展。文化落后的牧区更要因地制宜采取一些特殊优惠措施,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这些事业有个较快较大的发展。普遍提高了牧区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保证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尤其应该加速培养蒙汉文兼通的两用人才,培养牧区蒙古族企业家、经营家,让他们在牧区的生产和生态建设中大显伸手,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要减轻草地的人口压力,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3.3 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镇经济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把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加快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依托牧区丰富的草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旅游业,畜产品加工业等二、三产业,把广袤草原建设成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绿色及特色畜产品基地。逐步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强市场、信息、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3 第9期呼格吉勒图 内蒙古牧区区域发展条件与发展对策

转移牧区剩余劳动力[2]。

3.4 加快定居点和小城镇建设牧区的小城镇建设,首先作好科学规划,精心设计,逐步发展。牧区建设小城镇的目的是发展第二、三产业,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减轻草地压力,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各牧业旗经济条件不同,环境各异,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移民点),如,旅游型小城镇,工业型小城镇,民俗型小城镇等[3]。新规划建设的小城镇(移民点)应选址在交通便利,水电充足的地区。如自治区规划建设的 三横九纵十二出口 沿线水源较丰富的地区。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依托资源,市场引导,确定小城镇投资和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公共设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吸纳更多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同时,要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特别是要着重加强满洲里、二连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集宁、乌海、东胜、巴音浩特等城市的发展,着眼于完善功能、调整结构、增强城市在经济区域中的凝聚力、辐射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更好地发挥其中心作用。

3.5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做到 草畜平衡

实行退牧还草、以草定畜、以畜定人、以人为本,发展草地畜牧业经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是草原畜牧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威胁我国北方生态环境的原因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减少草原上的放牧牲畜,实现退牧还草,以草定畜。要根据牧区实际,在以草定畜的基础上确定草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进而实现以畜定人并做好多余人口的安置[4]。

参考文献

[1]王国钟等.内蒙古草原生态和牧区经济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

内蒙古草业2002年6月.[2]赵存发等.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进程[J ]

内蒙古草业2002年9月.[3]李笑春.持续发展与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管理[J]

中国草地1996.2.[4]郑江平等.促进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

新疆农业科学2003.40(增刊).[5]于艳君等.内蒙古牧业旗发展小城镇的探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

[6]海山等.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研究[J ]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5.[7]海山等.论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及扶贫对策[J]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月.Condi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Inner Mongolian Pastoral Area Development

H ugejiletu

(C ollege of Geograph ical S cience,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 uh hot 010022,Chin a)

Abstract

Inner M ong olian pasto ral area is a minority nationality habitat and a undeveloped bo rder ar ea in w here M ongo l is principal nationality and stock raising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y .Accelerating economic progr ess,boom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ject of pastoral area have im por tant and peculiar significance fo r car rying out party natio nal policy ,intensifying national unity and prog ress,stabilizing bo rder area,even improv ing Inner Mo ng olian econo my.The research analy zes the regional developmen tal conditions of Inner M ongo lian pastoral area and puts forw ard some sug gestions on reducing pressur e of populatio n,restor ing grassland eco -env ir onm ent,enhancing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herdsmen 'life. Key words:Inner M ong olian pastor al;regional developmental super io rity co ndition;restrict factor;

developmental countermeasure

14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第18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