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

第一章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广域网、局域网与公用分组交换网的研究与应用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宽带城域网与接入网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2.什么是公用数字网PND?为什么要发展公用数字网?

是指由邮电部门或通信公司统一组建和管理的公用分组交换网组建公用数据网为计算机网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通信条件,它可以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

3.按照资源共享的观点定义的计算机网络应具备哪几个主要特征?

答:资源共享观点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互连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系统”;

连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

4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从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角度看,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部分。资源子网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通信子网完成网络中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5.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局域网:

1)覆盖有限的地理范围

2)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10Mb/s~10Gb/s)、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

3)一般属于一个单位所有,易于建立、维护与扩展

4)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局域网可分为共享式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

城域网:

1)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求

2)介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

广域网(也称远程网):

1)覆盖的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

2)通信子网主要使用分组交换技术

6设计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B-ISDN的目标是将语音、数据、静态与动态图像传输,以及N-ISDN提供的所有服务综合在一个通信网中,覆盖从低传输速率、非实时传输要求,到高传输速率、实时突发性等各类传输要求B-ISDN采用异步传输模式ATM技术。

7.异步传输模式(ATM)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ATM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技术;

采用小的、固定长度的信元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能够支持数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通信;

ATM以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方式动态分配网络带宽,网络传输延时小,适应实时通信的要求;

ATM没有链路级纠错与流量控制,协议简单,数据交换效率高;

ATM采用两级虚电路机制,增加虚电路分配灵活性;

ATM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在155Mbps~2.4Gbps。

8.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计算机网络可以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可以节约资金;

计算机网络可以增强信息系统的可扩展性

9.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将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

答: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对经济、文化、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计算机网络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道德、政治与法律问题;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与“法律”,这对于人类是一个新的课题。

第二章

1.试举一个例子说明信息、数据与信号之间的关系。

答:通信的目的是交换信息,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数字、文字、语音、图形或图像,计算机产生的信息是它们的组合;

为了传送这些信息,首先要将字母、数字、语音、图形或图像用二进制代码的数据来表示;

为了传输二进制代码的数据,必须将它们用模拟或数字信号编码的方式表示;数据通信是指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传送表示字母、数字、符号的二进制代码0、1比特序列的模拟或数字信号的过程。

2.通过比较说明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缆等3种常用传输介质的特点

双绞线:

1)最常用的传输介质

2)由规则螺旋结构排列的2根、4根或8根绝缘导线组成

3)传输距离为100M

4)局域网中所使用的双绞线分为二类:屏蔽双绞线(STP)与非屏蔽双绞线;根据

传输特性可分为三类线、五类线等

同轴电缆:

1)由内导体、绝缘层、外屏蔽层及外部保护层组成

2)根据同轴电缆的带宽不同可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

3)安装复杂,成本低

光缆:

1)传输介质中性能最好、应用前途最广泛的一种

2)光纤传输的类型可分为单模和多模两种

3)低损耗、宽频带、高数据传输速率、低误码率、安全保密性好

4.对于脉冲编码调制PCM来说,如果要对频率为600Hz的语音信号进行采样,传送PCM信号的信道带宽为3000Hz,那么采样频率f取什么值时,采样的样本就可以包含足够重构原语音信号的所有信息?

答:f≥2×600,即采样频率取大于等于1200Hz,采集的样本就可以包含足够重构的原语言信号的所有信息。【因为f>=2B,B为带宽,所以f=6kHz。】【根据奈奎斯特采样定理,当采样频率f>=2B 或f>=2fmax时(fmax为信道所能传输的最大频率),采样的样本才可以包含足够重构原语音信号的所有信息,所以有

f=2*3KHz=6kHz】

5.多路复用技术主要有几种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三种类型:频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

频分多路复用:在一条通信线路设计多路通信信道,每条信道的信号以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各个载波频率是不重叠的,相邻信道之间用“警戒频带”隔离

波分多路复用:光的频分多路复用,同时传输很多个频率很接近但波长不同的光载波信号

时分多路复用:

通过为多个信道分配互不重叠的时间片来实现多路复用,更适用于数字数据信号的传输,可分为同步时分多路复用和统计时分多路复用二种

6. 广域网采用的数据交换技术主要有几种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从基本类型上可以分为:线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

线路交换方式需要经历建立、传输和释放三个阶段。主要用于实时性强的业务。

存储转发方式中,路由器的存储转发功能可以存储报文(或分组),从而多个报文可以共享一条线路,线路利用率高;路由器可以为流经的报文选择最佳路径、平滑报文的流量、提高系统效率;路由器对流经的报文进行差错检测,可以减少

传输错误,提高系统可靠性;路由器可以对入、出的线路速率进行转换,对不同的数据代码格式进行转换。这些特点恰好是线路交换所不具备的。

7.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线路交换和存储转发转发

线路交换;首先创建一条临时专用通路,使用后拆除链接,没有传输延迟,适合大量数据传输和实时通信,少量信息传输时效率不高;存储转发分为两类: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报文交换:不在通信结点间建立通路,将信息组合为报文,采用存储转发机制,线路利用率高,但传输延迟较大;

分组交换分为三种;数据报方式、虚电路方式、ATM交换方式

数据报方式:

1)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

2)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丢失现象

3)分组在传输过程中都必须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

4)传输延迟较大,适用于特发性通信,不适用于长报文、会话式通信

虚电路方式:

1)每次分组发送之前,发送方和接受方之间必须建立一条逻辑连接

2)分组在传输过程中不须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

3)分组通过虚电路上的每一结点时,只需做差错检测,不必做路径选择

4)通信子网中每个结点可以和任何结点建立多条虚电路连接

ATM交换方式:基本数据传输单元是53字节的信元,通常采用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方式

7.如果我们在测试一个实际远程通信系统时,一次连续检测了4000字节的数据未发现错误,那么能否说这个系统的误码率为0?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传输系统正常工作状态下传输可靠性的参数。数据在通信信道中传输过程中一定会因某中原因出现错误,传输错误是正常的且无法避免的,所以并不能说未发现错误,就说系统的误码率为0

9. 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完整的差错控制应该包括哪两个主要内容?

答:在数据通信系统中,完整的差错控制应该包括:差错的检查和差错的恢复

第三章

1、举例说明“协议”的基本含义。

协议是一种通信规则。课本P68最后一段看一下。

2、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

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2.灵活性好

3.结构上可分割开

4.易于实现和维护

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3、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是对层次划分的

主要原则什是么?

(1)网中各结点都有相同的层次;

(2)不同结点的相同层次具有相同

的功能;

(3)同一结点内相邻层之间通过接

口通信;

(4)每层可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

(5)不同结点的同等层间按照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2、请描述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1)当应用进程A的数据传送到应用层时,应用层为数据加上本层控制报头后,组织成应用层的数据服务单元,然后再传输到表示层。

(2)表示层接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

加上本层的控制报头,组成表示层

的数据服务单元,再传送到会话层。依此类推,数据传送到传输层。

(3)传输层接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

加上本层的控制报头,就构成了传输

层的数据服务单元,它被称为报文(message)。

(4)传输层的报文传送到网络层时,由于网络层数据单元的长度有限制,传输层报文将被分成多个较短的数据字段,加上

网络层的控制报头,就构成网络层

的数据服务单元,它被称为分组

(p a c k e t)。

(5)网络层的分组传送到数据链路层时,加上数据链路层的控制信息,就构成了网络层的数据服务单元,它被称为帧(frame)。

(6)数据链路层的帧传送到物理层后,物理层将以比特流的方式通过传输介质传输出去。当比特流到达目的结点计算机B 时,再从物理层依

层上传,每层对各层的控制报表进行处理,将用户数据上交高层,最终将进程A 的数据送给计算机B 的进程B。

5、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

6、请比较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两者对实现服务的协议的复杂性与传输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影响

(2)在网络数据传输的各层都会涉及这两者的问题

不同点:

(1)面向连接服务的数据传输过程必须经过连接建立、连接维护与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而无连接服务不需要

(2)面向连接服务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结点的地址,而无连接服务要携带完整的目的结点的地址

(3)面向连接服务传输的收发数据顺序不变,传输可靠性好,但通信效率不高,而无连接服务目的结点接受数据分组可能乱序、重复与丢失的现象,传输可靠性不好,但通信效率较高

第四章

1、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三要素是什么?

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 也称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

2 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分为逻辑拓扑和物理拓扑结构这里讲物理拓扑结构。

3 媒体访问控制方法(IEEE802.3局域网协议等)俗称协议,是各个协议和一个协议的集合。

2、局域网基本拓扑构型可分为几种类型?如何理解星形拓扑与总线型、环形拓扑之间的关系?

分为总线型、环型与星型结构三种。

3、局域网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角度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共享介质式局域网与交换式局域网。共享介质式局域网的每个时间片段内只允许一个结点占用总线。交换式局域网从根本上改变共享介质以太网的工作方式,它可以通过交换机支持结点之间的多个并发连接,实现多结点

之间的数据的并发传输。因此,交

换式局域网可以增加网络带宽,改

善以太网的性能和质量。

4、试说明IEEE802.2标准与802.3、802.4、802.5标准之间的关系。

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OSI数据链路层的高子层功能、局域网MAC子层与高层协议间的一致接口。

802.3——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定义了CSMA/CD总线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和物理层规范。

802.4——令牌总线(TB)。定义令牌总线的媒体

访问控制M A C和物理层规范。

802.5——令牌环线网(TR)。定义令牌传递环的媒

体访问控制MAC和物理层规范。

介质访问方式不同。

IEEE802.3是采用CSMA/CD的方式,叫带有冲突检

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IEEE802.4采用TOKEN BUS的方式,叫令牌总线协

议;

IEEE802.5采用T O K E N R I N G的方式,叫令牌环协议。

拓扑结构不同。

IEEE802.3拓扑结构:星,网,环,总线,

网,树形。

IEEE802.4和IEEE802.5拓扑结构:环。

试说明IEEE802.3标准与10B A S E-T、100B A S E-T、

1000B A S E-T标准之间的关系。

6为什么CSMA/CD是一种随机访问类型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CSMA/CD是一种总线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在这种机制下,终端的通信需要靠

“广播”来进行。“广播”决定了

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种终端在发送

数据。要想发送数据,必须在一个

终端发送完成后的随机时间内进行。它是多路侦听,冲突检测。既然是冲突检测,自然就是随机争用的介质访问方法。

7、为了解决网络规模与网络性能之间的矛盾,针对传统的共享介质局域网的缺陷,

人们提出了哪些改善局域网性能的方案?

1.提高以太网数据传输速率,但是介质访问控制仍采用CSMA/CD技术。

2.将大型局域网划分成多个子网,通过减少每个子网内部结点数N的方法,使每个子网的性能得到改善,介质访问控制仍采用CSMA/CD技术。

3.将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改为交换方式。

9、虚拟局域网在组网方式上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基于交换机端口号的虚拟局域网,特点:当用户从一个端口移动到另一个端口时,网络管理者必须对虚拟局域网成员进行重新分配。基于MAC地址的虚拟局域网,特点:要求所有的用户在初始阶段必须配置到至少一个虚拟局域网中,初始配置需要通过人工完成,随后就可以自动跟踪用户。基于IP地址的虚拟局域网,特点:允许按照协议类型来组成虚拟局域网,这有利于组成基于服务的虚拟局域网,用户可以随意移动而无需重新配置网络地址,这对于TCP/IP用户是特别有

用的。基于IP广播组的虚拟局域网,特点:虚拟局域网中的所有结点属于同一

虚拟局域网。

10、无线局域网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哪些?无线局域网从传输技术上可分为几种类型?

作为传统局域网的扩充。建筑物之间的互联。漫游访问。特殊网络。

无线局域网使用的是无线传输介质,按照采用的传输技术可以分为三类:红外线局域网、扩频无线局域网和窄带微波无线局域网。

第五章问答题

1.IEEE80

2.3标准支持的传输介质有几种?

三种:10MBPS的传统以太网标准、IEEE802.3u与IEEE802.3z。

2.典型的以太网卡主要分为几种类型?在网卡选型上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按传输速率分:单速率网卡与自适应网卡;

按传输介质分:双绞线网卡、粗缆网卡、细缆网卡与光纤网卡。

3.典型的集线器主要分为几种类型?在集线器选型上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按传输速率:但速率集线器与自适应集线器;

按扩展方式:普通集线器与堆叠式集线器;

按网管功能:简单集线器与智能集线器。

选型注意问题:

(1)端口数量是多少

(2)支持哪几种端口类型

(3)是普通集线器,还是堆叠式集线器

(4)是非智能集线器,还是智能集线器

(5)是否支持网管功能

4、典型的以太网交换机主要分为几种类型?在交换机选型上主要考虑哪些问题?

按传输速率:普通以太网交换机、快速以太网交换机、千兆位以太网交换机;

按网络规模:企业级交换机、部门级交换机、工作组交换机、桌面级交换机;

按端口结构:固定端口交换机、模块化交换机;

按协议层次:第二层交换机和第三层交换机;

按网管功能:非网管型交换机和网管型交换机。

5.组建千兆位以太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基本原则:

(1)网络主干部分需要使用性能很好的千兆位以太网主干交换机。

(2)在网络支干部分使用性能稍低些的千兆位以太网支干交换机。

(3)在楼层或部门级的网络中,根据实际需要选择100MBPS集线器或交换机.

(4)用户端使用10MBPS或10/100MBPS自适应网卡,将用户结点连接到100MBPS 集线器或交换机上。

6.网络结构化布线系统由几部分组成?主要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

结构化布线系统组成:户外系统、垂直竖井系统、平面楼层系统、用户端子区、机房子系统与布线配线系统。应用环境: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大楼布线系统、工业化布线系统。

第六章问答题

1.网络操作系统与单机操作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单机操作系统只能作为本地用户使用本机资源,不能满足开放的网络环境的服务需求。网络操作系统是具有网络功能的操作系统,用于管理网络通信与共享网络资源,协调网络环境中多个网络节点中的任务,并向用户提供统一的、有效的网络接口的软件集合。

2.非对称结构与对称结构的网络操作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在对等结构网络操作系统中,所有的联网结点地位平等,安装在每个节点中的操作软件相同,联网计算机的资源都可以共享。在非对等结构网络操作系统中分为网络服务器与工作站。网络服务器采用高配置、高性能的计算机,以集中方式管理局域网的共享资源,并为网络工作站提供各类服务。网络工作站是配置比较低的微型机,为用户访问本地或网络资源提供服务。

答:

1)文件服务

2)打印服务

3)数据库服务

4)通信服务

5)网络管理服务

6)Internet服务

4.Windows 2008 server的该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答:

1)虚拟化技术

2)增强平台的可能性

3)提高安全性

4)广泛适合的网络解决方案

5.请说明Windows NT操作系统的主要特点。

答:

1)内存与任务管理

2)开放的体系结构

3)内置的安全管理

4)工作站管理

6.请说明UNIX操作系统的基本结构。

答:外壳层与内核层。内核层是UNIX系统的核心,包含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外壳层由外壳、支持程序设计的各种语言、编译与解释程序、实用程序与系统。库等组成。

答:

1) Linux系统是可以免费与开源的软件

2)Linux不限制应用程序可用内存的大小

3)Linux系统具有虚拟内存能力

4)Linux系统允许同时运行多个应用程序

5)Linux系统具有先进的网络能力

6)Linux系统符合UNIX标准,可移植到UNIX主机运行

第七章问答题

1.你认为互联网(Internetwork)与因特网(Internet)是同一概念吗?如果两者是不同的,请说明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答:不是同一概念,因特网和其他类似的由计算机相互连接而成的大型网络系统,都可算是“互联网”,因特网只是互联网中最大的一个。

2.网络互连有哪几种类型?请举一个你了解的互连网络的例子,并说明它属于哪种网络互连类型。

答:网络互连的类型主要有:“局域网——局域网”互连、“局域网——广域网”互连“局域网——广域网——局域网”互连,以及“广域网——广域网”互连。例:校园网与因特网的互连,“局域网——广域网”互连。

3.网桥在那个层次上实现网络互连?网关实现不同网络协议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在数据链路层实现不同网络的互连。

1)网桥能互连两个采用不同数据链路层协议、传输介质与传输速率的网络。

2)网桥以接收、转发与地址过滤的方式实现互联网络之间的通信。

3)网桥可以分隔两个网络之间的广播通信量,有利于改善网络的性能与安全性

第八章问答题

1.Internet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

答: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信息资源。

2.请描述IP地址的结构,并说明IP地址的分类。

答:IP地址的长度分为32位,通常采用x.x.x.x.的格式来表示,每个x为8位,每个x的值为0~255.这种格式成为点分十进制地址。

根据不同的取值范围,IP地址可以分为五类。

IP地址的前五位用于标识IP地址的类别,

A类地址的第一位为“0”,网络地址空间长度为7位,主机地址空间长度为24位,是从1.0.0.0~127.255.255.255.

B类地址的前两位为10,网络地址空间长度为14位,主机地址空间长度为16位,是从128.0.0.0~191.255.255.255

C类地址的前三位为110,网络地址空间长度为21位,主机地址空间长度为8位,是从192.0.0.0~233.255.255.255.

D类地址的前四位为1110,不标识网络,是从224.0.0.0~239.255.255.255

E类地址的前五位为11110,地址暂时保留,是从240.0.0.0~255.255.255.255

3.Internet的基本服务功能有哪几种?

答:基本WWW服务、电子邮件服务、文件传输服务,新闻与公告类服务。

4.请简述电子邮件服务的工作原理。

答:如果用户要发送电子邮件,通过电子邮件客户端书写电子邮件,并将邮件发送给自己的邮件服务器;

自己的邮件服务器接收到电子邮件后,根据收件人地址发送到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收到其他服务器发送的邮件后,根据发件人地址分发到收件人的邮箱中。

5.请讲述文件传输服务的工作原理。

答:FTP客户机向FTP服务器发出登陆请求,FTP服务器要求客户机提供FTP 账号与密码;

当FTP客户机成功登陆到FTP服务器后,FTP客户机与FTP服务器建立了一条命令链路,FTP客户机通过命令链路向FTP服务器发出命令,FTP服务器也通过命令链路向FTP客户机返回响应信息。

FTP服务允许用户在都支持FTP协议的情况下相互传输文件,不管地理位置上相距多远。

6.Internet的接入方式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电话网接入:分为拨号接入与宽带接入,区别在于使用的接入设备不同。

局域网接入:局域网通过路由器接入Internet,那么用户计算机也介入Internet.

7.Intranet的技术特点有哪些?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答:技术特点:

(1)Intranet为用户提供统一的WWW浏览器界面。

(2)Intranet可以简化用户培训过程。

(3)Intranet可以改善用户的通信环境。

基本结构:客户机、服务器、物理网与防火墙。

8.请说明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工作过程。

答:基本结构:网上商店、收单银行、发卡银行、物流中心与认证中心。

工作过程: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

第三章 2. 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有什么好处?答: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的模型具有以下好处: (1)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高层不需要知道低层是如何实现的,只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务。 (2) 各层都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只要这层提供的接口保持不变,各层实现技术的改变不影响其他屋。(3) 整个系统被分解为若干个品于处理的部分,这种结构使得复杂系统的实现和维护容易控制。(4) 每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都有精确的说明,这样做有利于实现标准化。 3. 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原则是什么?答:ISO在制定OSI参考模型时对层次划分的 原则是:(1) 网中各结点都具有相同的层次。(2)不同结点的同等层具有相同的功能。(3)同一结点内相 邻层之间通过接口通信。(4)每一层可以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并向其上层提供服务。(5)不同结点的同 等层通过协议来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通信。 4. 请描述在OSI 参考模型屮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答: OSI 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当源结点的应用进程的数据传送到应用层时,应用层为数据加上本层控制报头后,组织成应用的数据服务单元,然后再传输到表示层;表示层接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加上木层的控制报头构成表示层的数据服务单元,再传送到会话层。依此类推,数据传送到传输层;传输层接收到这个数据单元后,加上木层的控制报头后构成传输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报文);报文传送到 网络层时,由于网络层数据单元的长度有限制,传输层长报文将被分成多个较短的数据字段,加上网络层的控制报头后构成网络层的数据服务申i 元(分组);网络层的分组传送到数据链路层时,加上数据链路 层的控制信息后构成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顿数据链路层的巾贞传送到物理层后,物理层将以比特 流的方式通过传输介质传输。当比特流到达目的结点时,再从物理层开始逐层上传,每层对各层的控制报头进行处理,将用户数据上交高层,最终将源结点的应用进程的数据发送给目的结点的应用进程。 4. 请描述在OSI 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5. 1.OSI 环境中数据发送过程 1) 应用层 当进程A 的数据传送到应用层时,应用层为数据加上应用层报头,组成应用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再传送到表示层。 2) 表示层表示层接收到应用层数据单元后,加上表示层报头组成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再传送到会话层。表示层按照协议要求对数据进行格式变换和加密处理。 3) 会话层会话层接收到表示层数据单元后,加上会话层报头组成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再传送到传输层。会话层报头用来协调通信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网络层 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是比较其优缺点。 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前者预约了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优点是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即所传送的分组不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列到达终点),也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缺点是路由器复杂,网络成本高; 后者无网络资源障碍,尽力而为,优缺点与前者互易 2.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网络互联可扩大用户共享资源范围和更大的通信区域进行网络互连时,需要解决共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 3.作为中间设备,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有何区别?(relay)系统。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peater)。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ICMP。RARP试简单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IP、ARP、和4.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IPIP是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络。网际协议协议。协议: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ARP地址的映射问题。: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和RARPIP:提供差错报告和询问报文,以提高IP数据交付成功的机会ICMP 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用于探寻、转发本局域网内的组成员关系。 5.IP地址分为几类?各如何表示?IP地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分为ABCDE 5类;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各类地址的网络号字段net-id分别为1,2,3,0,0字节;主机号字段host-id分别为3字节、2字节、1字节、4字节、4字节。 特点: (1)IP 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分两个等级的好处是: 第一,IP 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 IP 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号,而剩下的主机号则由得到该网络号的单位自行分配。这样就方便了 IP 地址的管理。 第二,路由器仅根据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而不考虑目的主机号),这样就可以使路由表中的项目数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小了路由表所占的存储空间。 (2)实际上 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当一个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网络上时,该主机就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相应的 IP 地址,其网络号net-id 必须是不同的。这种主机称为多归属主机(multihomed host)。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概述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 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 络生存性能好。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21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 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 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 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 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谢希仁第五版

<<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编著---习题解答 第一章概述 习题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 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 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议;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 1、高效。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带宽。 2、灵活。每个结点均有智能,可根据情况决定路由和对数据做必要的处理。 3、迅速。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在每个结点存储转发,网络使用高速链路。 4、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的通信子网。 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的不足之处是:①每一分组在经过每一交换节点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传输延时,考虑到节点处理分组的能力和分组排队等候处理的时间,以及每一分组经过的路由可能不等同,使得每一分组的传输延时长短不一。因此,它不适用于一些实时、连续的应用场合,如电话话音、视频图像等数据的传输;②由于每一分组都额外附加一个头信息,从而降低了携带用户数据的通信容量;③分组交换网中的每一节点需要更多地参与对信息转换的处理,如在发送端需要将长报文划分为若干段分组,在接收端必须按序将每个分组组装起来,恢复出原报文数据等,从而降低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习题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电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第七版课后答案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第一章概述 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 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 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 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 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 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09 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 (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答案

- 1 - 第1章节计算机网络概述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A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这类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 机”系统,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B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呈现出多处中心的特点。 C 开放式标准化网络:OSI/RM 的提出,开创了一个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 算机网络新时代。 D 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覆盖范围广、具有足够的带宽、很好的服务质量与完善的安全 机制,支持多媒体信息通信,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功能。2.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哪两大子网?它们各实现什么功能?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资源子网负责信息处理,通信子网负责全网中的信息传递。 3.简述各种计算机网络拓扑类型的优缺点。 星形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控制简单;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方便服务,中央节点可方便地对各个站 点提供服务和网络重新配置。缺点是:电缆长度和安装工作量客观;中央节点的负担较重形成“瓶颈”; 各站点的分布处理能力较低。 总线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所需要的电缆数量少;简单又是无源工作,有较高的可靠性;易于扩充增加 或减少用户比较方便。缺点是:传输距离有限,通信范围受到限制;故障诊断和隔离较困难;分布式协 议不能保证信息的及时传输,不具有实时功能。 树形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故障隔离较容易,缺点是:各个节点对根的依赖性太大。环形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可采用光纤,光纤的传输率高,十分适合于环形拓扑的单方 向传输;所有计算机都能公平地访问网络的其它部分,网络性能稳定。缺点是:节点的故障会引起全网 故障;环节点的加入和撤出过程较复杂;环形拓扑结构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都采用令牌传递的方式,在 负载很轻时,信道利用率相对来说就比较低。 混合形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故障诊断和隔离较为方便;易于扩展;安装方便。缺点是:需要选用带 智能的集中器;像星形拓扑结构一样,集中器到各个站点的电缆安装长度会增加。 网形拓扑结构的优点是:不受瓶颈问题和失效问题的影响,缺点是:这种结构比较复杂,成本比较 高,提供上述功能的网络协议也较复杂。 4.广播式网络与点对点式网络有何区别? 在广播式网络中,所有联网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信道。当一台计算机利用共享信道发送报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

1.计算机网络可以向用户提供哪些功能 答:数据传输:网络间各计算机之间互相进行信息的传递。 资源共享:进入网络的用户可以对网络中的数据、软件和硬件实现共享。 分布处理功能:通过网络可以把一件较大工作分配给网络上多台计算机去完成。 2.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在分组交换网络中,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工作,数据以短的分组形式传送。如果一个源站有一个长的报文要发送,该报文就会被分割成一系列的分组。每个分组包含用户数据的一部分加上一些控制信息。控制信息至少要包括网络为了把分组送到目的地做路由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在路径上的每个结点,分组被接收,短时间存储,然后传递给下一结点。 分组交换网的主要优点:①高效。②灵活。③迅速。④可靠。 缺点:分组在节点转发时因排队而造成一定的延时;分组必须携带一些控制信息而产生额外开销; 3.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相比存在哪些优势? 答:(1)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 优点:传输数据的时延非常小。实时性强。不存在失序问题。控制较简单。 (2)分组交换: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传输方式,但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携带源、目的地址和编号信息)逐个地发送出去. 缺点:仍存在存储转发时延。增加了处理的时间,使控制复杂,时延增加。 4.计算机网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阶段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单个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计算机和多个没有自主处理功能的终端组成网络。 第二阶段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由具有自主处理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组成独立的网络系统。 第三阶段为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特点是由多个计算机组成容易实现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开放式网络系统。 第四阶段为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与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特点是网络系统具备高度的可靠性与完善的管理机制,网络覆盖范围广泛。 5.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答:(1)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及执行何种响应。 (3)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6.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7.衡量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8.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答:联系: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作业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 第三课 1 在一个信道中,用8种不同电平来传输数据,每秒传输100k个电平,这个信道的波特率是多少?比特率是多少? 答:波特率 100k,比特率 100×log28=300k 2 两段电缆用集线器连接,两端分别是发送和接收装置,用于发送20k字节的数据,发送端的速率是10Mbps,电缆长度分别为300m和500m,电磁波速度为20万km/s,集线器的转发时间为1us,这个数据块的发送时延为多少? 发送时间=20k*8/10M=16ms 传播时延=800/(2*108)=4us 转发时延=1us 发送时延=16005u s=0.016005s 3 有一条电话线用于发送数据,给定其频段为300-3400hz,信噪比为35分贝,则其最大的数据传输率是多少? 答:信噪比=10log(S/N)=35,S/N=3162, c=3100×log2(1+S/N)=36kbps 4 举实例说明单工、半双工、全双工的情况 单工:传呼系统 半双工:集线器连接计算机 全双工:交换机连接计算机。 5 为什么在串行通信中必须考虑数据同步的问题? 答:因为发收双方存在时钟误差,会出现积累误差。 第四课 1 A,B两台设备进行异步传输。设定字符位数是8位,传输速率是9.6kbps。如果双方时钟相差0.1%, (1)每次传输会造成多少微秒的累计错位? (2)如果设计要求最大累计不超过一个位宽度的5%,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3)如果双方的时钟误差为1%,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答:(1)每位的宽度为1/9.6k=0.104ms,每位误差为0.104×0.1%=0.104us,则8位累计误差为0.104×8=0.83us (2)在位宽度中所占比例为0.83us/0.104ms=0.8%<5%,达到设计要求 (3)如果时钟误差为1%,则积累误差占位宽度的8%,不能达到设计要求。 2 什么叫做调制和解调?其目的是什么?有哪几种调制方式? 答:(1)将数字数据模拟化,把数字数据寄生在模拟的正弦载波信号的某个参数上,叫调制。将已调制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叫解调。 (2)其目的,当信道适合于模拟传输的时候,为了将数字数字通过模拟信道发送出去。 (3)常用有:调频、调幅、调相,或者几种的结合。 3 对于数字数据01100101,画出它们的不归零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4 信道复用的目的是什么?说出几种常用的复用方式。 答:(1)信道复用的目的是为了传输更多的信号,充分利用物理链路的带宽资源。 (2)频分、时分、波分、码分 5 UTP分为哪几类?每一类的特点和带宽如何?目前常用哪一类? 答:可分为三类、四类、五类、超五类、六类。 (1)三类。每一对绞合在一起,一般在塑料外套内有4对线,外套起保护作用,带宽16MHZ; (2)四类。带宽20MHZ (3)五类。双绞线绞合更密,带宽100MHZ (4)超五类。在近端串扰、衰减和信噪比等方面有更好的性能,带宽100MHZ (5)六类。带宽250MHZ,为千兆以太网的布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计算机网络课后答案(全部)

计算机网络习题解答 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著 第一章概述 习题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 答: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是以批处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它的缺点是:如果计算机的负荷较重,会导致系统响应时间过长;单机系统的可靠性一般较低,一旦计算机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了克服第一代计算机网络的缺点,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方法。人们首先借鉴了电信部门的电路交换的思想。所谓“交换”,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就是由交换设备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资源或信道带宽所采用的一种技术。电话交换机采用的交换技术是电路交换(或线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存储性。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③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为此,必须寻找出一种新的适应计算机通信的交换技术。1964年,巴兰(Baran)在美国兰德(Rand)公司“论分布式通信”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的概念。1962 —1965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和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s Laboratory,NPL)都在对新型的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研究。英国NPL的戴维德(David)于1966年首次提出了“分组”(Packet)这一概念。1969年12月,美国的分组交换网网络中传送的信息被划分成分组(packet),该网称为分组交换网ARPANET(当时仅有4个交换点投入运行)。ARPANET的成功,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现在大家都公认ARPANET为分组交换网之父,并将分组交换网的出现作为现代电信时代的开始。 分组交换网是由若干节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链路组成,每一结点就是一个小型计算机。它的工作机理是:首先将待发的数据报文划分成若干个大小有限的短数据块,在每个数据块前面加上一些控制信息(即首部),包括诸如数据收发的目的地址、源地址,数据块的序号等,形成一个个分组,然后各分组在交换网内采用“存储转发”机制将数据从源端发送到目的端。由于节点交换机暂时存储的是一个个短的分组,而不是整个的长报文,且每一分组都暂存在交换机的内存中并可进行相应的处理,这就使得分组的转发速度非常快。由此可见,通信与计算机的相互结合,不仅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供了必要的手段,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通信网络的各种性能。由此可见,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实质上是在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的一种策略。值得说明的是,分组交换技术所采用的存储转发原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借鉴了电报通信中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交换的思想。它们的关键区别在于通信对象发生了变化。基于分组交换的数据通信是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通信过程需要定义严格的协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网络安全 7-01 计算机网络都面临哪几种威胁?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的区别是什么?对于计算机网 络的安全措施都有哪些? 答:计算机网络面临以下的四种威胁:截获(interception),中断(interruption),篡改 (modification),伪造(fabrication)。 网络安全的威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 主动攻击是指攻击者对某个连接中通过的PDU 进行各种处理。如有选择地更改、删除、 延迟这些PDU。甚至还可将合成的或伪造的PDU 送入到一个连接中去。主动攻击又可进一步 划分为三种,即更改报文流;拒绝报文服务;伪造连接初始化。被动攻击是指观察和分析某一个协议数据单元PDU 而不干扰信息流。即使这些数据对 攻击者来说是不易理解的,它也可通过观察PDU 的协议控制信息部分,了解正在通信的协议 实体的地址和身份,研究PDU 的长度和传输的频度,以便了解所交换的数据的性质。这种被 动攻击又称为通信量分析。 还有一种特殊的主动攻击就是恶意程序的攻击。恶意程序种类繁多,对网络安全威胁

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病毒;计算机蠕虫;特洛伊木马;逻辑炸弹。 对付被动攻击可采用各种数据加密动技术,而对付主动攻击,则需加密技术与适当的 鉴别技术结合。 7-02 试解释以下名词:(1)重放攻击;(2)拒绝服务;(3)访问控制;(4)流量分析; (5)恶意程序。 答:(1)重放攻击:所谓重放攻击(replay attack)就是攻击者发送一个目的主机已接收 过的包,来达到欺骗系统的目的,主要用于身份认证过程。(2)拒绝服务:DoS(Denial of Service)指攻击者向因特网上的服务器不停地发送大量 分组,使因特网或服务器无法提供正常服务。 (3)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也叫做存取控制或接入控制。必须对接入网络的权限 加以控制,并规定每个用户的接入权限。 (4)流量分析:通过观察PDU 的协议控制信息部分,了解正在通信的协议实体的地址和 身份,研究PDU 的长度和传输的频度,以便了解所交换的数据的某种性质。这种被动攻击又 称为流量分析(traffic analysis)。

计算机网络课后题答案

第三章 1.网卡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它实现了网络的哪几层协议? 网卡工作在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是最基本的网络设备,是单个计算机与网络连接的桥梁。它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信号的发送与接收。 (2)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实现。采用不同拓扑结构,对于不同传输介质的网络,介质的 访问方式也会有所不同,需要有相应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来规范介质的访问方式,从而使网络用户方便、有效地使用传输介质传递信息。 (3) 串/并行转换。因为网卡通过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与计算机联系,而网卡与网络的通 信线路采用串行传输方式联系,所以网卡应具有串/并行转换功能。 (4) 发送时,将计算机产生的数字数据转变为适于通信线路传输的数字信号形式,即编 码;接收时,将到达网络中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始形式,即译码。 2.网卡有几种分类方式? 1.按连接的传输介质分类 2.按照总线类型分类 3.使用粗缆、细缆及双绞线的网卡接口名称分别是什么? 粗缆网卡使用AUI连接头,用来连接收发器电缆,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网卡的使用了。 细缆网卡使用BNC连接头,用来与BNC T型连接头相连,现在也很少使用,在一些布网较早的单位还可以见到。连接同轴电缆的网卡速率一般为10 Mb/s。双绞线网卡是现在最常用的,使用RJ-45插槽,用来连接网线的RJ-45插头。 4.简述安装网卡的主要步骤。 对于台式计算机,若使用USB网卡,则只要将网卡插入计算机的USB接口中就可以了; 若使用ISA或者PCI网卡,则需以下安装步骤: (1) 断开电源,打开机箱。 (2) 在主板上找到相应的网卡插槽,图3.8所示为ISA插槽和PCI插槽。选择 要插入网卡的插槽,将与该插槽对应的机箱金属挡板取下,留下空缺位置 (3)将网卡的金属挡板朝向机箱背板,网卡下方的插条对准插槽,双手均匀用 力将网卡插入插槽内,这时网卡金属挡板正好填补了上一步操作留下的空缺位置 (4) 根据机箱结构,需要时用螺丝固定金属挡板,合上机箱即可。 对于笔记本电脑,网卡的安装较为简单。首先找到笔记本的PCMCIA 插槽,如图3.10所示,然后将PCMCIA网卡有金属触点的一头插入PCMCIA 插槽,这样网卡就安装好了 5.集线器是哪一层的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集线器属于物理层设备,它的作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将一些机器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局域网。 6.在集线器或交换机的连接中,级联与堆叠连接方式有什么异同? 1.级联是通过集线器的某个端口与其他集线器相连,堆叠是通过集线器背板上的专用堆叠 端口连接起来的,该端口只有堆叠式集线器才具备。 2.距离不同堆叠端口之间的连接线也是专用的。堆叠连接线长度很短,一般不超过1 m, 因此与级联相比,堆叠方式受距离限制很大。 3.但堆叠线缆能够在集线器之间建立一条较宽的宽带链路,再加上堆叠单元具有可管理 性,这使得堆叠方式在性能方面远比级联方式好。 7.交换机是哪一层的设备,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交换机是二层网络设备(即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1习题 一、填空题 1.在OSI参考模型中,网络层所提供的服务包括虚电路服务和数据报服务。 2.如果网络系统中的每台计算机既是服务器,又是工作站,则称其为对等网。 3.网络协议主要由语法、语义和规则三个要素组成。 4.OSI参考模型规定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有:分组传送、流量控制和网络连接建立与管理。 5.物理层为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实体之间二进制比特传输的物理连接,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规程的特性。 6.设置传输层的主要目的是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进程之间提供可靠的端到端通信。7.在OSI参考模型中,应用层上支持文件传输的协议是文件传送、存取和管理 FTAM ,支持网络管理的协议是报文处理系统MHS 。 二.选择题 1.按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计算机网络可以分成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如果某种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是 A ,则局域网中任何一个结点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工作。 A)总线型结构 B)树型结构 C)环型结构 D)星型结构 3.网状拓扑的计算机网络特点是:系统可靠性高,但是结构复杂,必须采用路由选择算法和流量控制方法。 4.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执行路径选择的层是 B 。 A)物理层 B)网络层 C)数据链路层 D)传输层

5.在OSI七层结构模型中,实现帧同步功能的层是 C 。 A)物理层 B)传输层 C)数据链路层 D)网络层 6.在OSI七层协议中,提供一种建立连接并有序传输数据的方法的层是C。 A)传输层 B)表示层 C)会话层 D)应用层 7.在地理上分散布置的多台独立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构成的系统称为(C)使信息传输与信息功能相结合,使多个用户能够共享软、硬件资源,提高信息的能力。 A)分散系统B)电话网C)计算机网络D)智能计算机 8.若要对数据进行字符转换和数字转换,以及数据压缩,应在OSI(D)层上实现。A)网络层B)传输层C)会话层D)表示层 三、思考题 1.简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网络的交换功能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和混合交换; (2)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可以分为星型网、树型网、总线网、环型网、网状网等; (3)根据网络的通信性能可以分为资源共享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信网络; (4)根据网络的覆盖范围与规模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计算机网络课后作业

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 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 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答:前者严格区分服务和被服务者,后者无此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往返时间RTT,利用率 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1)发送时延:ts=107/105=100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2)发送时延ts =103/109=1μs 传播时延:tp=106/(2×108)=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层的好处: 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 的。 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 受影响。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④易于实现和维护。 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1-21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谢希仁编著)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种网络系统是以批处理信息为主要目的。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①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③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 2、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 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8、计算机网络中的主干网和本地接入网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主干网:提供远程覆盖\高速传输\和路由器最优化通信。本地接入网:主要支持用户的访问本地,实现散户接入,速率低。 9、一个计算机网络应当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1)若干个主机,它们向各用户提供服务; (2)一个通信子网,它由一些专用的结点交换机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通信链路所组成; (3)一系列的协议。这些协议是为在主机之间或主机和子网之间的通信而用的。 10、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11、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答:总时延D表达式,分组交换时延为:D= kd+(x/p)*((p+h)/b)+(k-1)*(p+h)/b D对p求导后,令其值等于0,求得p=[(xh)/(k-1)]^0.5 12、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 答:分层的好处:①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可以使用其下一层提供的服务而不需要知道服务是如何实现的。②灵活性好。当某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其接口关系不变,则这层以上或以下的各层均不受影响。 ③结构上可分割开。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④易于实现和维护。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与分层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有邮政系统,物流系统。 14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答: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 协议和服务的概念的区分: 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

计算机网络_谢希仁_课后习题答案全集

第一章 P19 7、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C(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答:对电路交换,当t=s时,链路建立; 当t=s+x/C,发送完最后一bit; 当t=s+x/C+kd,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 对分组交换,当t=x/C,发送完最后一bit; 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 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C, 所以总的延迟= x/C+(k-1)p/C+kd 所以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 x/C+(k-1)p/C+kd<s+x/C+kd时, (k-1)p/C<s 8、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链路的数据率为b(bit/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 答:分组个数x/p, 传输的总比特数:(p+h)x/p 源发送时延:(p+h)x/(pb) 最后一个分组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中间发送时延:(k-1)(p+h)/b 总发送时延D=源发送时延+中间发送时延 D=(p+h)x/pb+(k-1)(p+h)/b 令其对p的导数等于0,求极值 p=√hx/(k-1) 10、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it/s,传播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it/s,传输距离和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同上。 答(1):发送延迟=107/(100×1000)=100s 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2):发送延迟=103/(109)=10-6s=1us 传播延迟=1000×1000/(2×108)=5×10-3s=5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