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二节: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二节: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二节: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定义: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结构。

3、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

★同种生物在不同时间或区域内,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

★不同种生物在任意时间或区域内,种群密度一般不同,但可能相同。 ★种群密度反映了一段时间内种群个体数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注:★样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样方法常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根据地形等因素确定。 ★计算每个样方中的个体数: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加上左上角。 ★样方法求平均值做为种群密度估算值。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Ⅰ重捕前的时间足够长,标志个体释放后应与其他个体均匀混合。 Ⅱ标志方法不会伤害动物和影响动物的行为。

Ⅲ研究区域呈相对封闭状态,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 Ⅴ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且在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捕捉个体个数M/种群个体总数N=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 则:N=Mn/m 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定义: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公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率=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个体数/总个体数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 6、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影响、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趋势

7、性别比例

分类:(1)雌雄相当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2)雌多雄少型:多见于人为控制的种群(例如鸡等)

(3)雄多雌少型:多见于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雌雄个体不能正常交配——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减小

8、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类型:(1)均匀分布:人工插秧的水稻

(2)随机分布:面粉中的黄粉虫

(3)集群分布:放牧的羊群、牛群等

重点: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习题:

1、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A.形体较小的种群B.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

C.形体较大的种群D.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

2、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的是()

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B.一片稻田里的害虫

C.一片草地中杂草 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

3、下列各动物种群在性别比例上雌性明显多于雄性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黑猩猩B.一片草原上的野马

C.一个奶牛场里的牛D.一个湖泊中的鸳鸯

4、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C.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5、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

6、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的田鼠,它们的月龄构成分别如下图所示。

(1)按年龄组成分,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_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_型。 (2)可以预测,__________草原鼠害将会很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3)甲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或相对稳定,同下) (4)乙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

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数学模型)

分类:数学方程式(特点:精确)、曲线图(直观)

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J 型曲线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的情况下

⑵建立模型:t 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t

t N N λ?=0

⑶参数意义:No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年),N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1表示增长率,斜率表示增长速率。

单位时间增长速率1-t t N -N =

%10011?-=--t t t N N N 增长率

★J 型曲线特点:其增长倍数(λ)和增长率(λ-1)始终保持不变,而其增长速率(斜率)是不断增大的。 ★当λ>1时,种群呈J 型增长; λ=1时,种群保持稳定; 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4)现实中可能出现J型增长曲线的情况:

◎实验室条件(理想状况)下;

◎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应的环境中的最初一段时间。

3、s型曲线

形成原因:生存资源、空间有限→种群内生存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出生率下降、

死亡率升高

→出生率=死亡率,种族数量趋于稳定,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保持相对稳定。

注:★S型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不是突然变化的。

(1)对环境容纳量(K值)的理解:

?定义: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

境容纳量。

?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会上下波动。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附近上下波动。

(2)S型增长与增长速率的联系

?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在种群数量为K/2时(即右图t1时刻),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在种群数量为K时(即右图t2时刻),增长速率减为0。

t2时刻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稳定。

★t1~t2时刻,增长速率不断减小,但增长速率大于零,说明种群数量在增长。

(3)应用

?若要持续获得最大捕捉量,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捕获(捕获后种群数量可以迅速回升);

若要获得最大当日捕获量,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进行捕获。

?保护大熊猫,应改善其栖息环境,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提高环境容纳量。

?控制有害动物,应破坏其生存环境,如养殖其天敌、喷洒农药等,降低环境容纳量。

(4)J型曲线与S型曲线间的关系(见右图)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所有影响“四率”

的因素都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波动主要取决于环境的改变。人类活动有时成为决定性因素。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步骤:

①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②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内混合均匀;

③将试管在25℃条件下连续培养7天

④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室底部,显微观察计数一个方格内的菌种数,已知小方格的培养液厚度

为0.1 mm,计算出培养液体积,换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

⑤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注:★吸取培养液前震荡几次→使试管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本实验需要重复实验,但不需要对照实验→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设对照组;重复实验目的是减少误差。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在取液前加适量水稀释

★压在边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加上左上角。

习题:

1、下图表示“在理想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它们依次是( )

A.甲乙丙

B.丙甲丁

C.丙甲乙

D.乙丁丙

2、下图中的实线表示某岛屿上鹿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环境中鹿群的K值始终恒定不变

B.c点时鹿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C.a点时的增长率小于d点时的增长率

D.cd段时间内可能有较多的捕食者

3、下列选项表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平方千米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

为人口种群大小,虚线为每平方千米粮食产量〕。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得最长久?

4、下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

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仅表

示种群内迁出的和死亡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而减少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下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几乎为0

习题答案:D A C C D C 增长型;稳定型;甲;逐渐增大;保持稳定 C A B C A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预习“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求、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 二、预习内容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 计数,并计算出其种群密度。 2?目的要求 (1)掌握初步辨别单子哪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方法。 (2) 3. 材料用具 4. 实验步骤: (1)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要探究的问题: ⑵制定计划: 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调查地点和范围; 确定的调查时间: 需要携带哪些材料用具 你在小组内的分工是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 )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3 )能够表达出教材探究实验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 1.实验原理:用 取样法或 取样法,对草地 (自确定)双子叶植物进行 实验,初步把握实验原理、目的要

二、学习过程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探究一: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呢 1回忆初中知识,种群的概念是什么 能否举例说明: 2、种群的基本特征: 其中最基本的特征是: 探究二:种群的各特征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又怎样相互联系 的,请完成相关的概念图 预测变化方向 决定大小和密度 思考完成: 画出它的类型并加以标注: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 其中样方法适于调查哪些生物 标记重捕法适合调查生物的特点是 2、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 捕获M 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 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 n 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 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_______________ ,你能简单说明原因吗? 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的种群特征是 ,它又上怎样预测种群密度的,请

2020人教版地理必修三 第4章 第2节

第四章第二节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1~2题。 1.在阶段Ⅰ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C) A.资金密集型产业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D.资源密集型产业 2.进入阶段Ⅱ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A)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 ②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③劳动力成本降低 ④政策优势突显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第1题,在工业化推进的第Ⅰ阶段,珠江三角洲依托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这一优势,承担劳动密集型产业,完成工业化的起步。第2题,进入第Ⅱ阶段,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政策优势已逐渐减弱。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3~5题。 3.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A)

A.江苏省B.河南省 C.四川省D.海南省 4.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D)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5.该省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A)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省区判断。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说明该省经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该省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由此判断该省区为江苏省。故A项正确。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发展特点。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故D项正确。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故A项正确。 产业结构超前系数(E)是指某一产业增长相对于整个产业经济系统增长趋势的超前程度,可用来测定某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当E>1时,表示产业超前发展,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当E<1时,则表示产业相对滞后发展,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粤东、粤西地区和粤北山区是广东省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习惯上被合称为“粤东西北”,属于广东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表示意2001~2013年“粤东西北”产业结构和制造业行业结构超前系数。据此完成6~7题。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 单元测试

2019-2019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 态系统的稳态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2.下列属于行为信息的是() A. 电磁波 B. 植物分泌的物质 C. 蜜蜂跳舞 D. 昆虫的性信息素 3.实践证明:混交林要比纯种林生长良好,其本质原因是() A. 混交林适应性强 B. 混交林抵抗力稳定性高 C. 混交林恢复力稳定性高 D. 混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 4.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O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5.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 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 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 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7.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 A. 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 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 被分解者分解 8.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 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 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 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 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大气中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0.推测在以下4个密闭的生态瓶中,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 ) A. B. C. D. 11.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具有的能量最多 B. 稻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畜,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D. 农民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提高能量传递率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4章练习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作业纸姓名日期5月6日班 级 )( 1、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是①所有的朱槿②一片水田中所有的稻螟虫③一片农田中的所有水稻和杂草④一片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⑤南湖中的全部生物⑥某草原的全部羊群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①⑤③ 2、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20世纪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中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成为图甲所示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成为图丙所示类型 D.一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稳定不变的 3、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组成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 得出的结论是( ) A.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B.t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4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

5、在营养、资源较好的培养基上接种少量细菌,每隔一段时间测量细菌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图中能正确表示细菌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1 6、有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两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7、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 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鲤鱼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 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 设计了四个调、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8 ) 2的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 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个1 mB.设置21 m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只刺9、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A2/km.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C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下列10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依次表示的是( ) A.甲、乙表示衰退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B.甲表示增长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甲、乙表示增长型,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衰退型C D.甲表示衰退型,乙、丙表示稳定型,丁表示增长型月份南方某11年20101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4.1 种群的特征导学案 07普理课型:新授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5月14日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 种群的特征。 一.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种群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年龄组成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类型: 增长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衰退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2.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 3.农业上应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性个体交配致使害虫的种群密度()A.下降B.上升C.保持稳定D.越来越大 4.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总数量调查法B.标志重捕法C.样方法D.无法估测 5.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造成这种种群密度过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性别比例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 6.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的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相差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7.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B.物种的个体、一个种群C.种群、一条鲤鱼D.种群、种群8.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 (三)合作探究 1.种群概念及其实质 (1)两个要素:_______和_______ (2)两个条件:_______和_______,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_______和_______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 宏观方面:种群是生物_______的基本单位。 微观方面:种群是生物_______的基本单位。 特别提醒: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同为一物种。 2.问题探讨 观察课本P60中的模拟草地,思考如何估算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3.探究:阅读课本P61,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 (2)有哪些方法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要点导学】 一、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 概念: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具有一定的特点: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②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非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高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龄组成: 1.概念: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年龄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3.意义:种群的年龄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四)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根据性别比例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 (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 (3)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通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 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加; 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类型 种群构成特点 发展趋势 图示 增长型 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稳定 衰退型 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

高一生物学案中心备课人:审核人: 第4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 1. 种群的特征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课前自主探究 1. 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 (1)种群密度(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5)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特征。 ②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和。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的占的比率。(4)年龄组成(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5)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的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典例分析】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片森林中的昆虫 B.一块田地里的狗尾草C.一棵树上的寄生物 D.一座山峰上的树总结:种群概念的理解注意两个因素:“同种”和“全部”;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两个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在单位或内某种群个体数目的多少,就叫做种群密度。 ②调查方法: 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对种群中的每一个体。 在多数情况下,研究者常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于估算整个种群的密度。 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和。 A.样方法: a.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 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b.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和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步骤: 思考:①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②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③样方多大为宜? ④常用的取样方法是什么? ⑤计数原则是什么? d.注意事项: ①调查对象: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双子叶植物,易辨别个体数目。 ②随机取样 ③样方数目的确定随调查地段的总面积而定,选取的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 ④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⑤计数时,对于在边框上的个体,只记录样方相邻两边及其顶点上的,并且每个样方均选取同样的相邻两边计入,一般选左不选右,选上不选下。 B.标志重捕法: ①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②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的动物。 ③种群数量的计算:设M为第一次捕捉并标志的个体数,N为被估计的种群数量,n为重捕样本中的个体数,m为重捕样本中有标志的个体数。可知M、N、m、n之间的关系为 ④成立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近期内没有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现象。 ⑤注意问题:a.标记不能过分醒目。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对动物的寿命和行为产生伤害。 c.标记符号不会在短期内脱落。D常用标记方法有着色法、趾环法、切翅法等 ③应用: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常用于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 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典例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知识点一素调节的发现 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实验 (1)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 (2)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直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实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实验 (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实验是和沃泰默的实验②作对照)。 ③实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知识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 1.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

知识点三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三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 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 (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注:当λ1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一)

(10)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学习目标】 1.掌握湿地的概念,明确湿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其重要价值。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 保护措施。 3.激情投入,用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自主学习】 1.湿地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分布?(了解) 2.湿地有哪些重要的生态价值?(理解、记忆)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5点,记忆)

4.我国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原因、表现、危害、萎缩的洞庭湖) 5.列举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不合理)? 6.湿地破坏的危害及保护湿地的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吗? 探究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湿地的分布?

探究三:湿地是如何调蓄洪水的? 探究四: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探究五: 1.读图“洞庭湖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最大的淡水湖是___。 (2)A平原的名称是___,B平原的名称是___。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原因: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当堂检测】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湿地的是() A.海南岛红树林 B.鄱阳湖 C.长江下游稻田 D.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全属于湿地的是() A.洞庭湖 B.黄河 C.江南水稻田 D.黄海 3.2010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的作用有()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②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③湿地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粮食、肉类、药材及多种工业原料④为人类提供旅游资源⑤调节气候⑥提供大量木材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保护湿地十分必要。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青海湖②三峡水库③东海滩涂④日本海⑤尼罗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教案:41种群的特征

生物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授课时间星期第四节第一次课授课时数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新授课 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实习(践)课□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目标 (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 (3)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来源:学科网] (1)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 (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自学辅导法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 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 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呈现目标( 3 分钟) (1)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2)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 (3)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二、达成目标(第一课时35 分钟第二课时40分钟) 一)复习旧课:[来源学*科*网]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 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二)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 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所以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 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南草场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 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

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高二 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1 学案 课型:新课 设计时间:2012-8-22 预计使用时间:2012-08-27 实际使用时间: 主设计人:杨顶成 审核人 第7页 课题: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总结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学习方法】 课前预学、自主学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预学】阅读教材23页到24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 1、 沃泰默的实验, 实验假设: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过程: (1)稀盐酸 小肠肠腔 。 (2)稀盐酸 血液 。 (3)稀盐酸 小肠肠腔(去除神经) 。 实验分析: 实验中用稀盐酸代替胃酸,刺激小肠,(1)与(2),(2)与(3)对照说明: 。 (1)与(3)对照说明: 。 实验结论: 。 沃泰默的结论:将稀盐酸注入小肠腔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2、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实验假设: 这种实验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过程: 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 制成提取液 注入狗静脉 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结论: 在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 ,引起 分泌。 【例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3、激素调节 由 (或细胞)分泌的 对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激素的本质: 。 【疑难导学】 观察课本图2-8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分析: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种类和功能 (2)与激素有关的人体疾病 【随堂检测】 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生物激素是; ( ) A .促胰液素 B .生长素 C .促甲状腺素 D .胰岛素 2.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②糖尿病③白化病④血友病⑤巨人症⑥侏儒症⑦大脖子病⑧夜盲症 A.①②④⑤⑦ B.②③⑥⑦ C. ①②⑥ D. ①④⑥⑧ 3.下列每组疾病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是 ( ) A.糖尿病和坏血病 B.侏儒症和肢端肥大症 C.呆小症和侏儒症 D.巨人症和大脖子病 4.下列激素中可直接影响婴儿智力发育的是( ) A .性激素 B .胰岛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素 5.手术切除成年大白鼠的整个甲状腺,一段时间后,该大白鼠表现为 ( ) A .分解代谢增强 B .生长发育加快 C .自由活动减少 D .食欲增强 6.下列腺体中,既能分泌生长激素,又能分泌多种其他激素的腺体是( ) A.甲状腺 B.垂体 C.唾液腺 D.卵巢。 【能力提升】 1.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补充的激素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④性激素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课后反思】1.请选择 A.100%掌握 B.50%以上掌握 C.只学会一点 D.基本不懂 研磨 注入 注入 注入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 教学需要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策略 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 第4章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 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 种群A 物种群B 个体种个体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密度 1.概念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 (2)标志重捕法 计算公式: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②♀≈♂ 出生率<死亡率♀<♂ 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 年龄组成 预测 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 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影响 性别比例 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 +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 “J 型增长” a 、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 、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 、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 “S 型增长”: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 、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 、曲线中注意点: (1)K 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