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师备课资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师备课资料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师备课资料

SHZXZX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阅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指导学生在课上用恰当方式阅读文本。根据学情来决定阅读时间和方法。读后能复述

故事主要情节。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通过阅读补充资料,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本文所写人物做出评价。

3.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可与写作教学相照应,进行读与写的结合和拓展。借鉴本文写法进行写人记事的记叙

文写作练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文讲解

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

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也

是新中国中小学教材,尤其是语文教材建设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长兼总编辑。张中行( 1909—2006),河北香河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学者、散文家。本文通过对叶圣陶言行的记述,赞美了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做人品格,也表现

了他简洁、认真的写作文风。行文平易,内涵深厚,感情真挚,叙议结合,语言朴素。

本文是一篇记叙性散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内容大意,重点

体会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为人品德。可以提示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文:作

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作者笔下的叶圣陶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了表现叶圣陶的特

点,作者选用了哪些材料? 为什么用很多篇幅记述叶圣陶语文方面的主张?这对刻画人物

形象有什么好处?叶圣陶和作者张中行都是语文大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所记述的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文中所说“写话”的具体内容。在写作手法上,重点引导学生

体会文中以小见大的描写方法;在语言表达上,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语,有的则是活用古语,如“高文典册”“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著作

等身”“沾溉后人”“发荣滋长”等等,要注意让学生体会。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建议

一、总体建议

1.教学时间:2课时。

SHZXZX

2.学习本文既要体会到叶圣陶先生可敬的精神和品格,也应领悟叶圣陶在语

言运用方面提出的主张,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以对学生品德涵养和语文学习有所助益。

本文写作自然平实,明白如话,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很好的文风,值得学习借鉴。理解

本文语言特点及叶圣陶提出的语文主张,可以结合学生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将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后能概述事例,从中体会叶圣陶先生可贵的精神品质,理解本文

刻画人物的写法及作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

写人记事的方法;通过对句段的品读来体悟本文语言自然平实又感情内蕴的特点。

4.本单元在阅读方法上重点培养学生略读。应了解学生的阅读速度,看按规定的时间

能否完成阅读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方法指导和针对性练习,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

并将略读的方法适当迁移至课外阅读中,在阅读速度和质量方面提出要求,使学生形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思路,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明确学生在预习中感到疑难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针对性

解决。在课堂上再次阅读,并进行计时,尽量在五分钟内读完课文。略读要能整体感知课

文大意,通过梳理文章思路比较完整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通过问题导读完成对

文意的概括,例如:本文记述叶圣陶先生哪些事迹?表现他怎样的品德?使全班同学都能就

此做出自己的归纳和概括,并在口头表述基础上进行简明的书面概括。

2.再读细读,深化学习,理解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

通过上面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感知和概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评价叶圣陶先生是一

位怎样的人,读完文本后自己有哪些感想。然后让学生勾画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

记叙的事件,谈对这种评价的看法和认识。或者把删改了评价性语言之后的简缩篇章呈现

出来,再让学生去比较阅读,感受本文议论性语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以

此体会本文议论性语言的作用及叙议结合的写法。

还应让学生自己提出预习或再读时感到费解的地方,汇集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形成问

题链,或者把它们归入某个主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

班进行展示汇报,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最后再进行明确总结。

可结合“思考探究”一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领悟:美德养成于平凡

普通的生活,体现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小事中。

SHZXZX 可就本文阅读写一篇读后感,也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通过简述本文写到的

叶圣陶先生的事例,和现实中类似或相反的实例进行比照,然后生发出自己对中华美德的

具体认知,以此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结合“思考探究”二,教给学生品读的方法,如通过增删移换的比较阅读,使学生对

本文平实又蕴藉丰富的语言特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例如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呢?文中还有类似这样有多层含义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可以由学生来找,也可

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来感悟、思考、讨论,形成结论。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点拨要精准到

位。结合学生预习中的疑难部分,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表意含蓄、内涵深刻这一特点,进而

更深入理解文意,突破教学难点。

4.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主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用

语观,并为学生修改作文做准备。

结合课后的“思考探究”三和“积累拓展”四,进一步体会本文平易如话又简洁的语

言特点。以此为标准,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自评或互评,自改或互改。也可以

挑选一些片段让大家一起修改。教师可收集典型语例在全班点评,在写作教学中加以要求。

5.通过扩大阅读量,拓展延伸,深化理解,巩固学法。

可以结合课后“积累拓展”五,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要求学生能够计时

阅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按要求完成阅读概要。如果学生阅读基础好,也可在课堂

上与本课进行比较阅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略读,并确定阅读重点。

还可推荐叶圣陶先生的一些文学作品或语文教育方面论著进行选读;推荐张中行先生

其他写人记事散文进行课外阅读。深化对作品主人公及作者的认识,增加文学底蕴,丰富

课外阅读,使课文既成为教学载体,也是阅读的切入点,带动语文学习走向开阔境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说明

思考探究

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体会本文议论性语言的作用。

参考答案:

SHZXZX 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

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

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

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

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

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还有类似这样有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设计意图:品析文中表意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深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

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

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

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

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

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

吗?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领会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话”主张,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

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

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

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

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积累拓展

四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

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SHZXZX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并通过反复修改,锤

炼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答案:略。

五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

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写人记事的写法,将本文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

读中,同时深化和丰富对叶圣陶先生可贵品格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

点;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文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

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

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本文所叙及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

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

育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

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新中国成立后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辑。他兴趣广泛,博览古今中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了《文

言津逮》《作文杂谈》《负暄琐话》《文言和白话》《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流

年碎影》等。

二、略读的指导(叶圣陶)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

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

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课文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

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

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

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

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

SHZXZX 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

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

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

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

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

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

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

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纲挈领?唯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

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

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

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

着,渐渐地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大人在旁边

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需要当心;其目的唯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

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

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仅仅对学生说,你们随便去找一些书籍文章来读,读得越多越好;这当然算不得略读指

导。就是斟酌周详,开列个适当的书目篇目,教学生自己照着去阅读,也还算不得略读指

导。因为开列目录只是阅读以前的事;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有给一点儿帮助,就等

于没有指导。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儿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

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地”阅读,甚而至于是“忽略地”阅读;而在实际上,

他们也就“粗略地”甚而至于“忽略地”阅读,就此了事。这是非常要不得的,积久养成

不良习惯,就终身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的实益。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

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需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作“略”。一半系就学

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

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作“略”。无论教师

与学生都须认清楚这个意思,在实践方面又须各如其分,做得到家,略读一事才会收到它

预期的效果。

SHZXZX 略读既须由教师指导,自宜与精读一样,全班学生用同一的教材。假如一班

学生同时略读几种书籍,教师就不便在课内指导;指导了略读某种书籍的一部分学生,必

致抛荒了略读别种书籍的另一部分学生;各部分轮流指导固也可以,但是每周略读指导的

时间至多也只能有两小时,各部分轮流下来,必致每部分都非常简略。况且同学间的共同

讨论是很有帮助于阅读能力的长进的,也必须阅读同一的书籍才便于共同讨论。一个学期

中间,为求精详周到起见,略读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大约有二三种也就可以了。好在略

读与精读一样,选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学得方法,

养成习惯,自己去“以三隅反”;故数量虽少,并不妨事。学生如果在略读教材之外,更

就兴趣选读旁的书籍,那自然是值得奖励的;并且希望能够普遍地这么做。或许有人要说,

略读同一的教材,似乎不能顾到全班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其实这不成问题。精读可以用同

一的教材,为什么略读就不能?班级制度的一切办法,总之以中材为标准;凡是忠于职务,

深知学生的教师,必能选取适合于中材的教材,供学生略读;这就没有能力够不够的问题。

同时,所取教材必能不但适应学生的一般兴趣,并且切合教育的中心意义;这就没有兴趣

合不合的问题。所以,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

课内略读指导,包括阅读以前对于选定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及阅读以后对于阅读

结果的报告与讨论。作报告与讨论的虽是学生,但是审核他们的报告,主持他们的讨论,

仍是教师的事;其间自不免有需要订正与补充的地方,所以还是指导。略读教材若是整部

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部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

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至于实际阅读,当然在课外。学生课外时间有限,

能够用来自修的,每天至多不过四小时。在这四小时内,除了温理旁的功课,做旁的功课

的练习与笔记外,分配到国文课的自修的,至多也不过一小时。一小时够少了,而精读方

面也得自修、预习、复习、诵读、练习,这些都是非做不可的;故每天的略读时间至多只

能有半小时。每天半小时,一周便是三小时(除去星期放假)。每学期上课时间以二十周计,

略读时间仅有六十小时。在这六十小时内,如前面所说的,要阅读二三种书籍,篇幅太多

的自不相宜;如果选定的书正是篇幅太多的,那只得删去若干,选读它的一部分。不然,

分量太多,时间不够,学生阅读势必粗略,甚而至于忽略;或者有始无终,没有读到完篇

就丢开;这就会养成不良习惯,为终身之累。所以漫无计算是要不得的。与其贪多务广,

以致发生流弊,不如预做精密估计,务使在短少时间之内把指定的教材读完,而且把应做

的工作都做到家,决不草率从事,借此养成阅读的优良习惯,来得有益得多。学生有个很

长的暑假,又有个相当长的寒假;在这两个假期内,可以自由阅读很多的书。如果略读时

SHZXZX 候养成了优良习惯,到暑假寒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多阅读,那一

定比不经略读的训练多得吸收的实效。归结起来说,就是:略读的分量不宜过多,必须顾

到学生能用上的时间;多多阅读固宜奖励,但是得为时间所许可,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为

适当。

(节选自《略读的指导———〈略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集》第14卷,江苏

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三、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朱自清)

这里是就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论到中国语言文字的话,综合地加以说明,不参加自己意

见。有些就抄他的原文,但是恕不一一加引号,也不注明出处。

鲁迅先生以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文章只是口语的提要。我们的古代的记录

大概向来就将不关重要的词摘去,不用说是口语的提要。就是宋人的语录和话本,以及元

人杂剧和传奇里的道白,也还是口语的提要。只是他们用的字比较平常,删去的词比较少,

所以使人觉得“明白如话”。至于一般所谓古文,又是古代口语的提要而不是当时口语的

提要,更隔一层了。

他说中国的文或话实在太不精密。向来作文的秘诀是避去俗字,删掉虚字,以为这样

就是好文章。其实不精密。讲话也常常会词不达意,这是话不够用;所以教员讲书必须借

助于粉笔。文与话的不精密,证明思路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糊涂。倘若永远

用着这种糊涂的语言,即使写下来读起来滔滔而下,但归根结蒂所得的还是一些糊涂的影

子。要医这糊涂的病,他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儿苦,在语言里装进异样的句法去,装进古

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句法去。习惯了,这些句法就可变为己有。

他赞成语言的欧化而反对刘半农先生“归真返璞”的主张。他说欧化文法侵入中国白

话的大原因不是好奇,乃是必要。要话说得精密,固有的白话不够用,就只得采取些外国

的句法。这些句法比较难懂,不像茶泡饭似的可以一口吞下去,但补偿这缺点的是精密。

反对欧化的人说中国人“话总是会说的”,一点儿不错,但要前进,全照老样子是不够的。

即如“欧化”这两个字本身就是欧化的词儿,可是不用它,成吗?

“归真返璞”是要回到现在的口语,还有语录派,更主张回到中古的口语,鲁迅先生

不用说是反对的。他提到林语堂先生赞美的语录的便条,说这种东西在中国其实并未断绝

过种子,像上海弄堂口摊子上的文人代男女工人们写信,用的就是这种文体,似乎不劳重

新提倡。他还反对“章回小说体的笔法”,都因为不够用,不精密。

SHZXZX 他赞成语言的大众化,包括书法的拉丁化。他主张将文字交给一切人。他将

中国话大略分为北方话,江浙话,两湖川贵话,福建话,广东话,主张地方语文的大众化,

然后全国语文的大众化。这全国到处通行的大众语,将来如果真有的话,主力恐怕还是北

方话。

不过不是北方的土话,而是好像普通话模样的东西。

大众语里也有绍兴人所谓“炼话”。这“炼”字好像是熟练的意思,而不是简练的意

思。鲁迅先生提到有人以为“大雪纷飞”比“大雪一片一片纷纷地下着”来得简要而神

韵。他说在江浙一带口语里,大概用“凶”“猛”或“厉害”来形容这下雪的样子。《水

浒传》里的“那雪正下得紧”,倒是接近现代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

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这里说的“神韵”大概就是“自然”,“到家”,也就是“熟

练”或“炼”的意思。

对文言的“大雪纷飞”,他取“那雪正下得紧”的自然。但一味注重自然是不行的。

他主张语言里得常常加进些新成分,翻译的作品最宜担任这种工作。即使为略能识字

的读众而译的书,也应该时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语法在里面。但自然不宜太多,以偶尔

遇见而自己想想或问问别人就能懂得的为度。这样逐渐地拣必要的一些新成分灌输进去,

群众是会接受的,也许还胜过成见更多的读书人。必须这样,大众语才能够丰富起来。鲁

迅先生主张的是在现阶段一种特别的语言,或四不像的白话,虽然将来会成为“好像普通

话模样的东西”。这种特别的语言不该采取太特别的土话,他举北平话的“别闹”“别

说”做例子,说太土。可是要上口,要顺口。他说作完一篇小说总要默读两遍,有拗口的

地方,就或加或改,到读得顺口为止。但是翻译却宁可忠实而不顺;这种不顺他相信只是

暂时的,习惯了就会觉得顺了。若是真不顺,那会被自然淘汰掉的。他可是反对凭空生造;

写作时如遇到没有相宜的白话可用的地方,他宁可用古语就是文言,决不生造,决不生造

“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

他也反对“作文章”的“作”,“作”了会生涩,格格不吐。可是太“作”不行,不

“作”却又不行。他引高尔基的话“大众语是毛坯,加了工的是文学”,说这该是很中肯

的指示。他所需要的特别的语言,总起来又可以这样说:“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

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成为四不像的白话。这白话得

是活的,因为有些是从活的民众口头取来,有些要从此注入活的民众里面去。”

(选自《朱自清全集》第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备课资料全册 湘教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备课资料全册湘教版 本单元课程标准依据: 4.1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4.2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一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政治民主生活的意识。 (2)能力目标:具备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善于从全局看问题。(3)知识点目标:建国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地位、作用;我国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先进文化的内涵。 第一节: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共一课时)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信念。(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具体的新闻事例说出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够从实际出发,分析我国现阶段国情。 (3)知识点目标:建国以来,我国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知识链接】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 4.字词:

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座心得体会5篇

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座心得体会5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座心得体会5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座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如何进行备课讲座心得体会1 前几周教务处组织了《如何说课》的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此不足。 说课,就是教师以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教学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并与听课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 一、说课类型 1、课前说课 课前说课,就是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分析教学资源、初步完成教学设计基础上的一种说课形式,是教师个体深层次备课后的一种教学预演活动。 2、课后说课

课后说课,就是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并在上课后向所有听课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自己教学得失的一种说课形式,是建立在教师个体教学活动基础上的一种集体反思与研讨活动。 3、评比型说课 4、主体型说课 主体型说课,就是以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或热点问题为主题,引导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用说课的方式向其他教师、专家和领导汇报其研究成果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5、示范型说课 示范型说课,一般是以优秀教师和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或特级教师等为代表在向听课教师做示范型说课的基础上,请该教师按照其说课内容上课,然后再组织教师进行评议的教学研究方式。 二、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习不是唯一的标准(说课教师应在系统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把课程标准和教材紧密结合起) 2、处理好说课与备课的区别,说课不能照教案说(说课主要是回答自己为什么这样备课的问题) 3、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区别,,说课不能视听可对象为

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xiū rùn shēng shū shāng zhuó kěn qiè pì rú ()()()()() huì rén bù juàn yǐ shēn zuò zé diān pèi liú lí ()()() 2.填空。 (1)本文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2)叶先生认为,“做”的意思是行动,“作”的意思是_________。 (3)学而不厌,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4)仁者见仁,_________。 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举“做”“作”分工的例子,旨在说明叶圣陶先生()A.宽厚 B.礼让 C.律己严 D.谦虚 4.下列作品哪一部不是张中行先生的作品() A.《顺生论》 B.《倪焕之》 C.《流年碎影》 D.《佛教与中国文学》 二、阅读训练 教育为人生 叶圣陶1894年出生于苏州,12岁考进留日学者举办的“洋学堂”——草桥中学。学校开设的修身、博物、历史、算学、英文、旅行等课程,让叶圣陶感到新奇不已,也让他开始关心国运,思考救国之路。 他从草桥中学毕业后,即投身教师职业,以期实现以儿童为本位的“为人生”的教育理想。1917年,他受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小任教。在这里,他与志同道合的同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人生而教育”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甪直的这段经历,使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此生根,教师情结就此深埋。 1923年,叶圣陶到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31年,他主持开明出版社,开始致力于教材编写。《开明国语课本》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叶圣陶认为:“教育改革的工具不能不从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政治备课教案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政治备课教案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政治备课教案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思想道德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3)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点 (4)理解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去 (5)知道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帮助学生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自觉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通过学习,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投身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搜集有关身边道德模范的事例 搜集中国历史上有关诚信的名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积极进行调查,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切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MV)《好人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创境凝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标题)一、我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 教师: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些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请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道德模范。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的列举,使学生明确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教师:在你看来,这些杰出人物的思想道德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今天还要不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应该怎么学习? 学生讨论。

课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丁卯.() 商酌.() 慎.重() 颠沛 ..流离() 譬.如() 自作.自受() 朦胧 ..() ..() 删.去() 累赘 拖沓.() 妥帖 ..() 诲.人不倦() 2.理解词语。 修润:商酌: 朦胧: 累赘: 拖沓:妥帖: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为人师表: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 3.填空。 (1)张中行是当代知名学者、_________家、_________家。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________”。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________》,白话小说《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等。(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_________散文。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3.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划分层次方法提示:(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 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注意承上启下的句子。 4.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两种过人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之情,启示我们应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反思自省,加强道德修养。。 (提示:文章主题概括方法。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课堂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作业布置: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前课内容。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 ①本文作者是 , 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出版散文集《》、《》等。

高中政治备课参考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三十四课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要点精讲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我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基本立场表现: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从国内来说,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国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我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从国际方面看,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因此,通过外交活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原则的内容,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确定的国家主权、各国平等以及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正义等重大原则。 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我们不仅注重大国关系的调整,注重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我们更注重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我国的基本国策: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 要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尊严,抵御“分化”图谋 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西化”图谋 二.我国外交工作的成就 ①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尊严; ②发展了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我国外交政策与对外职能的关系。 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是我国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首要目标、基本原则体现了“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职能。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与基本国策体现了“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职能。③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体现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职能。 典型例题 1.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俄罗斯问时强调:中国和俄罗斯虽然国情不同,但在发展经济中各有所长,两国可以充分利用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关系,不断挖掘潜力,开拓新的领域,使两国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新的进展,这没有说明() A. 加快与周边国家的结盟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B. 中国与菲律宾虽然国情不同,但存在共同的利益 C.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可以友好相处的 D.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盘点

第四单元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文学常识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重点字词 1.重点字 草率.(shuài)生疏.(shū) 商酌.(zhuó)恳.切(kěn) 譬.如(pì)朦胧 ..(méng lóng) 累赘.(zhuì)拖沓.(tà) 颠沛 ..流离(diān pèi) 2.多音字 shuài(草率)tiáo(调解) 率调 lǜ(效率)diào(调动) 3.形近字 率率领疏疏远酌商酌 卒兵卒蔬蔬菜醉喝醉 譬譬如帖妥帖悔后悔 壁墙壁贴粘贴诲教诲 耻耻辱朦朦胧扭别扭 职职责蒙蒙人纽纽扣 联联合檬柠檬钮按钮 4.重点词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天坛:这里指北京市的天坛公园。 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沾溉:浸润浇灌。 搀和:掺杂混合。 冗长:(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5.相关成语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已欲而立人,已欲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三、重点句子 ⒈叶圣陶先生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十六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剖析:这段话表明了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作者得知这个消失后的心情。除夕之日,鞭炮齐鸣,本是热闹非凡、欢天喜地的日子,作者却得知叶先生的离世的消息,顿时心里悲伤不已,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看来,都罩上了悲哀的色彩。 2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剖析:作者根据自己对叶圣陶的了解,不由自主的想起了《论语》上的话,并和孔子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孔子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叶圣陶却做到了。敬仰之情不言而喻。 3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剖析:这段话讲述的是吕叔湘看到叶圣陶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从中收到教育,并将应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表明了叶圣陶对吕叔湘的影响之大。 4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剖析:这段话写的是叶圣陶送客时的情景。从“阻拦”“无论”“一定还是”“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等词语表现出叶圣陶送客时候的真诚。直到晚年卧病在床,别人和他告别时,他虽然行动不便,但是还举手打拱,口中不断地说谢谢。从中体现出他的热情和有修养。 5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剖析:这句话是叶圣陶的写作观。写文章要像人说话一样,即写话。要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 四、结构层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五、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修改文章、送客、复信和会上发言等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叶圣陶作为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形象,号召我们学习这种叶圣陶这种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可贵的精神风貌。

【同步练习卷】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 基础导练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 A. 确凿(záo) 哺育(fǔ)喧嚣一拍既合 B. 炽痛(zhì)重荷(hè)磐石无遐及此 C. 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锋芒毕露 D. 斑斓(lán)胡骑(jì) 幽寂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热闹非凡。 A. 昨天下午,第一海水浴场人声鼎沸 .... 。 B.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C. 我家的相册里,有几张罕见的照片,在它们背后藏着一些妇孺皆知 的故事。 .... ,终会拥抱大海。 D. 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 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 1 -

C.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 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 ①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②当然要观察。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②④⑤C.③①④②⑤ D.①③②④⑤ 5.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 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能力提升 二、阅读《等你回家》,完成20-24题。 - 2 -

人教版七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及答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 【积累·练字】(把下面一句话,用正楷认真工整地抄写在方格中。)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重点·难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预习·交流】 1.走近作家作品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2.题目解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知识建构 在写作中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人教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学习目标 1.略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把握课文内容。 2.精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3.赏读课文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先知 1.叶圣陶(1894—1988),原名,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家、家、家和家,有“”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火灾》《线下》等。 2.张中行,原名,著名、家、家。主要从事、及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逸人、至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 3.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对叶圣陶先生的风格和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之后他写了一篇性的文章,就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草率.() 生疏.() 商酌.()恳.切 () 譬.如() 朦胧.() 累赘.()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 不耻.下问 () 鞠躬尽瘁. ()颠沛 ..流离() 三、略读课文 1.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2.根据以上分析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四、精读品味 1.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关于叶圣陶语言描写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精神? 2.通过品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感人精神?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初一政治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初一政治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一、活动时间:2015.3.19。星期四 二、活动地点:集体备课室。 三、活动内容: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描绘自强人生》集体备 课。 四、主备人:刘媛媛。 五、参加人员:金延江、李京聪、吴胜涛、聂树霄。 六、活动过程: 吴胜涛:政治组集体备课活动开始,首先由刘媛媛本次集体备课的整体预设介绍给大家,我们集思广益,加以 补充完善。 刘媛媛:下面我从本课设计理念、教材分析、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以及采取的教法和学法等方面加以详细说 明. (一)设计理念: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只有自强者才能生存和发展。而现在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在教学时充分了解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符合他们要求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掌握一些自强的方法,尝试做自强少年。(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思想品德》六年级下中的第八课第二目从 “理想,自强的航标”“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等三目,分别介绍自强的三个主要方法。依据课标“成

长中的我”中的“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形成良好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和学生自身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懂得自强要从少年开始,并知道如何做一个自强的人。掌握一些培养自强品质的方法,尝试做自强少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初步培养自强的生活态度,并渴望做一个自强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自强品质的方法 难点:联系学生实际来探讨培养自强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设计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练习四步教学来完成,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消化本节知识。 首先学生阅读教材17-21页的内容找出本课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然后合作探究: 1你有自己的弱点吗?说一说战胜他的经验和方法。 2求医问药--帮小红出主意她究竟该听谁的意见? 3自强宣言书 (五)巩固练习: 通过选择、探究与实践既达到复习巩固目的。也使知识更系统化,条理更清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3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 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 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 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二、故事背景 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 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 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 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 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 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三、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③—⑧):写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 第四部(⑨):谈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问题解疑 1. 第1自然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 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2.“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3.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 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 的确有过人之处。 4.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 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 5. “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 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 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6.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 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 人告别时的真 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精品】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张中行的资料,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学过童话《稻草人》,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不仅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道德修养方面是人之师表。今天我们学习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有哪些崇高的精神品质让人感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1、介绍作者 张中行,著名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商酌(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简明扼要(è)躬行(gōng xíng)不耻下问(chǐ)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繁碎:繁杂琐碎。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累赘:拖累、麻烦。 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冗长:(、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四、认真倾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自主探究下面的问题: 1、作者写这篇的缘由是什么? 点拨: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纪念他。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五、学会略读,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重点学习略读。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的大意。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概括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点拨: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2、本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表现他的特点? 点拨: 为吕叔湘先生描写标点符号。 亲自和“我”谦虚恳切的商量修润课本的意见。 亲自送客到大门外。宽厚待人 及时给“我”回信表达悔恨和悲伤。 严格执行自己“写话”的主张。

成都市中考政治备课资料doc初中政治

成都市中考政治备课资料doc初中政治 2009-4-3 二、08年中考政治考点范畴 三、考试课目内容摘要 七年级〔上〕 三情绪万花筒情绪及调控方法 四我的自画像正确认识自己〔方法、重要性〕 七年级〔下〕 十二我是中国小公民公民;国籍;未成年人;专门爱护〔家庭爱护、学校爱护、社会爱护、司法爱护〔一样与专门〕〕;受教育权; 十三连续和谐进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差不多国情及计策;可连续进展战略〔道路〕 十四中华民族大伙儿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平等、团结 十五我的中国心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八年级〔上〕 二自尊自信,欢乐生活自尊;尊重他人;自信〔支点〕 五诚信使你我走得更近诚实的差不多要求;善意的谎言;?消费者权益爱护法?;消费者维权途径 六平等对待你我他平等的含义:法律平等与人格平等。人格威严〔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 七同在一片蓝天下和谐;宽容;友善待人;换位摸索;平等尊重他国文化〔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八尊重权益,履行义务权益与义务的关系;生命健康权;隐私权 八年级〔下〕 十一竞争与合作 十三腾飞的中华改革的成就〔政治、经济、文化〕;GDP、WTO;民主政治〔村民自治、审计制〕;一国两制;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共产党是领导核心 十四导航明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差不多路线〔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差不多点〞〕; 最差不多国情;初级时期;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进展-稳固三者的关系。 九年级 康 十一机遇与挑战和平与进展两大主题;成就〔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竞争的实质 十二科教兴国科技;教育;什么缘故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如何样做;创新;创新型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全然任务〕;思想道德建设的要紧任务 十三神圣的使命理想;共同理想-最高理想;困难奋斗;我国社会的要紧矛盾;新时期如何样发扬困难奋斗精神?如何样选择成才目标? 具体做法:拟进入复习时期后请学生将以上中考课目要紧内容摘要抄在九年级课本扉页上,假如工作做细一点还可标明页码。 目的:增强学生对考试内容的熟悉程度,便于翻书和查找。 此外还可对中考命题范畴进行解读,将各课的核心词及差不多咨询题拟出来,便于学生复习和把握。如: 七年级第4课:我的自画像 核心词:认识、完善自我 差不多咨询题: 一、是什么? 自画像的方法:自我评判、他人评判、与他人比较、自我测试。 二、什么缘故?正确的自我评判有什么重要性? (1)只有正确、客观、全面评判自己,才能使人自爱,内心体验到自尊自信,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拥有一个健康、欢乐的人一辈子,(2)对自我不正确的评判或片面的评判,会使我们对自己的评判过低而产生自卑心理,或对自已评判过高而产生自负心理,这都不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 三、如何完善真实自我?〔如何样做?〕

集体备课讲座

如何进行集体备课讲座稿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一个话题“集体备课的相关内容”。说到备课就自然而然会想到当前教师群体的主要备课方式----个体备课,即参考课标、教参、教辅、分析教材、准备教具(媒体)并形成文字方案(教案)。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集体备课的优势与作用日渐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和接受。集体备课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我将从五方面来谈谈集体备课: 一、什么是集体备课 二、如何开展集体备课 三、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四、对集体备课的反思及建议 五、集体备课的误区 下面我先来谈谈什么是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前,由本教研组集体研究、讨论该教师讲课内容,帮助该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常规的富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来集中教师课堂教学智慧,提升教师群体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三人以上(含三人)任教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成立备课组,两人以下(含两人)任教的年级学科可与不同年级同学科的任课教师组成备课组。

概念: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以教师团队为纽带,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资源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文案。集体备课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或不同年级(班数较少的学校)同学科老师坐下来,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二、如何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的操作流程: 其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一)组织管理: 集体备课实行三级管理即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由教务处实施管理,教研组长指导,备课组长具体主持集体备课活动。教研组长指导并参加各小组的备课活动。 (二)准备工作 1、集体备课前,至少提前一周,确定集体备课主持人(一般应为教研组长)、主备人、参与人、备课内容、记录人等,并将这些内容通知所有参与备课者,要求参与者事先个人备课。主备人至少提前三天将备课补充资料、可用课程资源、参考预案等相应材料发至每个参与备课人手中。 2、学期初备课组长,根据学校要求制定本学期集体备课计划。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3、教师携带教材、教辅材料、教案、集体备课纪实等。 4、主讲人准备的主讲的材料。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测验(有答案word)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测验 一、单选题 1. 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赞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高贵品德。 B.《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年青一代的优秀品质。 C.《最苦与最乐》作者是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D.《爱莲说》的作者是刘禹锡,说是一种文体,写法自由,大多是借一事一物抒发作者的感想。 2.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C.“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D.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3. 下面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B.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C.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D.不是为自己的流离失所,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二、填空题 4. 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躬行生疏修润不耻下问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商酌恢复恳切颠沛流离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譬如朦胧累赘付之一笑 5.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fán zào_______________。 (2)刺骨的寒冷tūn shì________________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hān rán rù mèng____________________了。 (4)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diān pèi liú lí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外面正响着鞭pào ________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 ________上双层的悲哀。 (2)他对普通话生shū________ ,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________ ,让我帮他(修改润色) ________。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量斟酌) ________性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