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菌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菌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菌菇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菌菇是我们日常饮食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食物,而菌菇当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和多种矿物质,不仅味道好,而且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的好处,而在吃菌菇的同时也有一些食物相克,不宜同时食用,会容易导致食物中毒的现象,在吃菌菇的时候不宜食用河蟹,或者是鹌鹑蛋,容易对身体造成影响。

菌子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菌子不能和鹌鹑肉一起吃

菌子与鹌鹑肉食物相克,不宜与鹌鹑肉同食,否则面部易长黑斑。同理鹌鹑蛋也不能和菌子一起吃。

菌子和鹌鹑肉一起食用,不仅会使两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降低,还会使脸上长黑斑,爱美的朋友千万要记住,这两种食物是不可以同食的哦。

菌子不能和河蟹一起吃

菌子不能和河蟹一起吃。菌子含有维生素D,河蟹也富含维生素D,两者一起食用,会使人体中的维生素D含量过高,造成钙质增加,长期食用易引起结石症状。

菌子不能和番茄一起吃

菌子和番茄一起吃,破坏类胡萝卜素,降低营养价值。香菇含有丰富的生物化学物质,与含有类胡萝卜素的番茄同食,会破坏番茄所含的类胡萝卜素,使营养价值降低。

吃菌子的食物搭配就给大家说到这里了,下面我们来讲讲吃

蘑菇都有哪些好处,一起了解一下吧。

吃蘑菇的好处

1、美味

蘑菇具有除了酸甜苦辣咸之外的第六种味道——鲜味。当它们与别的食物一起混合烹饪时,风味极佳,是很好的“美味补给”。

2、热量低

一小把蘑菇中,蕴藏了大自然的精华,是非常健康的食物。蘑菇里的营养有助心脏健康,并能提高免疫力。每餐蘑菇的热量大概只有20大卡,比吃年糕之类的热量少多了。

3、维生素D丰富

其他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都不含维生素D,蘑菇是个例外。并且,其中的维生素D含量非常丰富,有利于骨骼健康。

4、抗氧化

蘑菇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与一些色泽鲜艳的蔬菜媲美,比如西葫芦、胡萝卜、花椰菜、红辣椒。

5、可替代主食

数据显示:如果人们每餐用100克蘑菇代替炒饭之类的主食,并且坚持一年,就算饮食结构不做任何变动,可以少摄入1.8万大卡的热量,相当于两公斤脂肪。要知道,减去两公斤体重不难,但要减掉两公斤脂肪,可能需要你在健身房苦练几个月。

伯克氏菌特性(烂菇菌)-推荐下载

关于伯克氏菌的各种特性 一、菌的鉴定结果如下: 1、 2-A 中,培养形态和PCR 鉴定为2种菌。 2、2-1中,从形态和PCR 鉴定,为同一种菌,测序结果显示为:伯 克氏菌(Burkholderia ),只能确定到属,该菌的信息量不多,暂 时很难鉴定到种。 3、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伯克氏菌属以往是假单胞菌属的一 部份。 伯克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富有运动性及好氧性棒状的细菌。是动 物、人类、植物和一些对环境重要的物种的致病菌。伯克氏菌会被 用在农业上作为生物降解、生物控制及促进植物生长之根圈微生物。 二、生活在真菌细胞内的细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 有些真菌的细胞内生活着其共生细菌,现在发现这类共生细菌多数是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少数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及其他细菌,例如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 )等。这类真菌一般需要共生细菌的存在,才能生存下去或者具有某种重要功能,比如产生孢子进行繁殖,产生毒素以便破坏植物组织,或者提高真菌本身吸收营养元素的能力。 举例来说,小孢根霉菌(Rhizopus microsporus )的细胞内就生活着它的共生细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两者共同生长,可以分解水稻幼苗组织,将分解产物作为共生体的营养来源,后果即造成水稻幼苗的枯萎死亡,其中的关键物质就是一种根霉素(rhizoxin ),也叫力索新,一种16元大环内酯类物质,是引起水稻枯萎的主要原因,但日本藤泽药厂曾经试图将其开发为抗癌药物,据说进入了二期临床试验。伯克氏菌是产生这种毒素的关键因素,或者说毒素就是由伯克氏菌产生的,而之前认为是真菌本身产生了这种毒素。用抗生素杀死真菌中的细菌后,真菌即失去产生孢子的能力,但是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共生关系后,真菌产生孢子的能力就得到了恢复,证明伯克氏菌的共 资料以及安整试试卷电力保

食用菌的繁殖

食用菌的繁殖 (一)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食用菌繁殖的基本方式,即不经过两性细胞的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个体。它的特点是能反复进行,产生个体多。大多数食用菌的无性繁殖是通过无性孢子如节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等来实现的。这些孢于萌发后能形成新的个体。具体方式有: 1、节孢子(粉孢子)是一种薄壁的无性孢子,通常由菌丝断裂而成,呈短枝状,每段可长成一个新个体。银耳菌丝体(不论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受到不良环境条件(如热、浸水、搅动等)的刺激会断裂成节孢子,待环境条件适宜,节孢子萌发成菌丝。 2、厚垣孢子是一种细胞质密集,四周细胞壁增厚的休眠细胞,常形成于菌丝细胞间。如草菇菌丝在老熟时形成的红色物即厚垣孢子堆。当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又萌发为菌丝体。 3、分生孢子由菌丝的一部分转变成分生孢子梗,由分生孢子梗生出的孢子叫分生孢子。如毛柄金钱菌的菌丝体能断裂成单细胞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又能萌发成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 4、芽生孢子(芽孢子)是从一个细胞以出芽方式形成的无性孢子,又称酵母状分生孢子。如银耳的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均可产生芽孢子,芽孢子在一定条件下又能萌发成单核菌丝或双核菌丝。 (二)有性繁殖 食用菌的有性繁殖是经过不同性别细胞配合后产生一定形态的有性孢子来实现的。主要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质配是两个细胞的细胞质发生融合的现象;核配是将两个单倍体核融合为一个双倍体的合子核;减数分裂把合子核的染色体减半,又重新产生四个单倍体核。 食用菌是通过形成有性的子囊孢子和担孢子来实现其有性生殖的。 1、子囊孢子的形成子囊孢子是子囊菌的主要特征,发生在子囊细胞内。子囊细胞是由双核细胞的钩状侧枝发育成的。双核菌丝细胞的两个核融合(核配)成为染色体双倍的合子核后,经三次细胞分裂,其中一次为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结果在一个子囊里形成了八个单倍的核,这些核粒外囊细胞质后,就成了八个子囊孢子。 2、担孢子的形成担孢子是担子菌特有的特征,它外生在担子上。担子是由双核菌丝

云南曲靖2019食用菌菇房环境监测系统项目(平菇)方案

云南曲靖、怒江地区(平菇)出菇大棚智能控制系统 设 计 方 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3) 二、出菇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 (4) 三、现场数据采集 (5) (1)温湿度监测 (5) (2)CO2浓度监测 (6) 四、控制功能 (6) (1)项目要求控制的设备 (6) (2)二氧化碳排放控制 (6) (3)加湿控制功能 (6) (4)循环风控制 (6) (5)报警控制 (6) 五、上位机软件平台 (7) (1)友好的用户登陆管理界面 (7) (2)实时\历史、曲线\报表数据分析 (7) (4)远程控制 (9) (5)监控终端 (9) 六、手机APP管理 (9) 七、LED大屏同步 (10)

一、项目概况 根据客户口头描述: 项目实施地点在云南曲靖和怒江两个地区,云南某食用菌公司主导项目。 菇房尺寸:4.5米(高)*8米(宽)*30米(长),种植采取立体式种植。大棚用黑白膜覆盖。 棚内有温度、湿度、co2的环境监控设备,自动微喷灌设备、通风机。 客户不需要视频设备,配LED屏幕,需要与现有平台对接,有控制管理终端,种植区有信息监控及预警终端,手机端有控制及预警。 根据以上信息,我司提供如下方案为参考。具体实施方案以勘察 现场(或需方提供详细图纸)后确定。 二、出菇大棚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 该系统能够自动监测并调节菌菇房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温度、湿度,具有二

氧化碳排放控制功能、加湿、除湿控制功能和升温、降温控制功能,可以控制风机、加湿器等设备,通过人机界面可以设置二氧化碳、温湿度的上下限以及控制回差,带有通讯接口,可以和计算机、手机通讯,构成出菇房智能控制系统。 系统设计上位机中心服务器控制平台和下位机现场控制节点。 中心服务器控制平台可选用物联网感知应用平台或者是我司为客户专门定制的操作监测平台。能够实现监测、查询、运算、建模、统计、控制、存储、分析、报警等多项功能。 主要包括:系统软件和控制主机(含手机端)。 控制主机安装在监控室,通过GPRS通讯方式,采集每间菇房的监测数据(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监控外围设备的工作状态,每间菇房的数据在计算机上都有显示,并自动记录存储数据(记录间隔可设置),存储的数据可以查询、打印,便于用户分析管理,同时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每台控制器的参数(温湿度、二氧化碳的上下限及其回差值)进行设置修改。当某间菇房的监测数据不在所设置的范围之内时,计算机上出现报警提示。 现场控制节点由测控模块、电磁阀、配电控制柜及安装附件组成,与中心服务器控制平台可通过有线、无线、4G网络方式连接到一起。根据菌菇房内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对环境调节设备进行控制。

食用菌

1、平菇子实验体形态特征 ●平菇颜色,形态多样,子实体的共同形态特征是:菌褶延生,菌柄侧生。 2、生长发育过程 ●原基期白色瘤状物 ●桑椹期粒状物 ●珊瑚期长短不齐的杆状物 ●成型期短杆顶端分化出小扁球 ●幼菇期菌盖小、菇体硬实、颜色深 ●成熟期菌盖边沿较薄、色较浅、较软 3、平菇生长对温度的要求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4~28℃,不品种若有差异。 平菇子实体生长分化、发育最适温度, —低温型:10-15 ℃; —中温型:15-20 ℃; —高温型:20-28 ℃; —广温型:10-28 ℃。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子实体生长越快,菌盖越薄,色泽越浅。 ●平菇子实体分化时需昼夜温差8-10℃。 4、平菇生长对光照的要求 ●平菇菌丝体生长不需要光,光反而抑制菌丝的生长。子实体的发生或生长需要光,特别 是子实体原基的形成。 5、栽培方式 ●1.根据原料处理: —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 ●2.根据栽培场所: —有室内栽培、与农作物间作(玉米或大豆)、塑料大棚栽培等。 ●3.根据原料存放: —袋栽培,床式栽,层架式栽培,埋土栽培。 6、平菇对农药的敏感性 ●平菇对敌敌畏过敏 —在菇房使用敌敌畏杀虫后,子实体会向上翻卷形成“鸡爪菇”。 1.食葯用价值 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菌类食物。香菇含有水溶性鲜味物质,可用作食品调味品。常食香菇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防癌抗癌: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等起治疗作用。 2.香菇生长对温度要求 ●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左右. ●香菇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 —低温型:5~15℃ —中温型:15~20℃ —高温型:20~25℃ 3.香菇栽培原料、栽培方式 栽培原料:阔叶树木屑、棉籽壳、麦皮、石膏、糖等。 栽培方式:段木栽培、菌砖栽培、塑料袋栽培和菌袋覆土栽培

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解决方案 深圳信立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微电脑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带有LCD显示和键盘操作,能够自动监测并调节温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温度、湿度,具有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功能、加湿、除湿控制功能和升温、降温控制功能,可以控制风机、加湿器等设备,通过键盘可以设置二氧化碳、温湿度的上下限以及控制回差,带有通讯接口,可以和计算机通讯,构成菇房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产品系统可应用于恒温菇房、农业温室、智能房、食品蔬菜保鲜库等。 一、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构成 (一)监测站主机

包括:数据采集器(RTU)、太阳能板、蓄电池、安装支架(二)传感器系统 包括: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CO2传感器。 (三)自动控制系统 包括:制冷机、室内空气循环机、补光灯、喷水系统、加热器等 (四)网络数据平台 包括:数据远程实时查看与下载功能;自动化控制功能;预警功能等

二、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应用 1.通过精确的温、光、湿、气调控技术提高产量品质 对于影响菌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该系统能够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管理人员可以用手机或电脑登陆网络数据平台查询菌类生长的环境情况,对不合理的环境因子进行远程控制调整,保证菌类始终生长在一个最佳的环境之中,保证其最佳的品质和产量。 2. 根据历史数据,人工调控生长环境,调整食用菌的上市期 食用菌类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所提供的网络数据平台,不仅支持在线数据监测,且同时能查阅历史监测数据。用户可以调出自然情况下食用菌产量和品质最好时期的历史数据,人工模拟其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提前或延后食用菌的上市时间。 3.预警服务 如果在生产中出现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情况时,系统就会自动触发预警功能,向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并可以远程通过调控设施进行环境调控,包括:通风机、加热器、遮阳、喷水、补光灯等。 系统结构及控制模式 (1)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病原菌的自我防御

病原菌的自我防御 李建刚,李师默,郭坚华3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江苏南京 210095) 摘 要 在制药和植物保护领域,20世纪已经广泛研究了自然界中常见微生物抑制生长的现象和有毒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在过去10a里,将拮抗物引入植物表面、生长介质以及繁殖材料中的生物防治方法引起的兴趣还在不断增加。但是病原物针对生防因子、化学药物等所进行的自我防御工作则研究的比较少。主要讨论当前病原菌抵抗微生物拮抗机制的观点和概念,以及所关注的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防御。 关键词 生物防治;抗生作用;微生物生理;挥发物 中图分类号 Q9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7021(2006)06-0059-05 Self2Defence of Pathogen L I Jian2gang,L I Shi2mo,GUO Jian2hua (Dept.of Plant Protect.N anji ng A gric.U niv.N anji ng210095) Abstract Phenomena of growth inhibition by microbes and the metabolism of toxic microbes that commonly seen in nature have been studied widely in20th century in the fields of pharmacy and plant protection.In the past decade, interest in bio2control against plant pathogens by introducing antagonistic microbes onto plant surfaces,into growing media,or onto propagation material is still unceasingly increased.Nevertheless,study on self2defence of pathogenic matter aiming at bio2control factor;chemical drug etc.was fairly poor.Current insights and concepts on pathogen to defense microbial inhibition,the mechanism,and the defence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i and bacteria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 eyw ords bio-control;antibiosis;microbial physiology;volatiles 1 病原菌对毒素和杀菌剂的防御 回顾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对生物防治的防御机制时,可以发现植物病原物具有一套完整的机制来应付各种来源的毒素[1]。首先,许多植物病原物有自我产生广谱毒素的活性,这些毒素能够保护自己的栖息地并且侵染其他植物。其次,病原菌面临寄主的一系列防御化合物(如植保菌素),它能够抵抗渗透和防止感染。再次,病原物能克服引入到生态环境中的异源化合物,如可以对一些植保农药和抗生素等产生抗药性或耐药性。酶对毒素降解以及一些相关酶的作用机制已有阐述。乙酰基转移酶、水解酶、脱甲基酶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等对毒素作用机理为人熟知。一些亚铁血红素蛋白可以执行很多类型的反应,如氧化作用(加氧和脱氢)和非氧化作用(异构化反应)。这些反应使毒素得到不同程度的降解,病原物也可以通过修改毒素靶位点使毒素通过膜上的排出泵排到体外,从而减少了其在靶位点的浓度。总之,从古细菌到人,膜转运蛋白执行着外排和内吞不同化合物的功能。在植物病原物中,排出泵在排出内生毒素时发挥了重要作用─抵抗杀菌剂或对杀菌化合物不敏感[2]。抗性就是基于这一系列机制。每个机制的中断都会导致部分抗性的丢失,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有一些其他机制来补偿。对一种毒素的抗性变化可以导致对另  收稿日期:2004-09-20  作者简介:李建刚 男,博士研究生。现从事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  项目来源: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2AA244041);江苏省教育厅(J H02-084)课题 3通讯作者95 微生物学杂志 2006年11月第26卷第6期 JOURNAL OF MICROBIOLO GY Nov.2006Vol.26No.6

简述食用菌菇房设计及其控制系统的作用

简述食用菌菇房设计及其控制系统的作用 名词释义 菇房:是人工栽培食用菌(食用菇、耳类大型真菌)可人工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线环境的出菇厂房。 狭义专指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的菇厂用于出菇的厂房,广义上还泛指栽培出菇用的温室大棚、山洞、简易塑料棚和空闲房屋等。 建造菇房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周围环境清洁而开阔,远离鸡棚、仓库及饲料间、近水源。并有堆料场地的地方。 菇房的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东西横向)。这样有利于通风换气,又可提高冬季室温,避免春、秋季节干热的西南风直接吹到菌床,并可减少日晒。 为了便于管理,新建菇房的面积不宜过大或过小。菇房过大通风换气不均匀,温湿度难以控制,杂菌、病虫容易发生和蔓延;栽培面积过小,则利用率不高,成本大。一般每间菇房栽培面积以160-22 0平方米为宜。设置五层床架的菇房,从地面到屋檐为2-3m,屋顶高度以最上层床面到屋顶的屋脊2m 为宜,以利通风换气。菇房长约9m,进深以6-7m为宜。过深菇房中部通风不良;过浅则利用率不高,而且不利于保湿。 菇房的墙壁、屋面要求稍厚些,可以减轻气温突然变化对蘑菇生长的不利影响。一般墙厚30-3 6cm。地面和四壁宜光洁、坚实,最好用石灰粉刷,以防害虫躲藏,所有漏风处要堵塞,利于消毒和保温、保湿。 利用菇房能够为食用菌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在新建菇房时,必须根据食用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慎重考虑,周密设计。菇房要求通风换气良好,保温、保湿性能好,冬暖夏凉,风吹不到菌床上。室内不易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便于清洗;有利于防治杂菌及病虫。具体原则如下:

①空间比例:空间比是指菇房内空气流通的空间与菇床面积之比。理想的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空间比应为5:1,空间比过小,无法及时排出蘑菇生长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气,易造成幼菇死亡或形成畸形菇而减产;空间比过大,菇房不易保温和保湿。 ②屋顶斜度:如果菇房屋顶斜度不够,屋顶凝结水下滴造成上层菇床堆肥过湿,并影响出菇和产量。合理的屋顶斜度应是屋顶三角架的高与菇房的宽度之比为1:4.73。 ③单元面积:蘑菇工厂化生产的菇房单间面积一般在500平方米左右。我国的蘑菇栽培方式绝大部分是在自然条件下一年栽培一茬,单间菇房的栽培面积要考虑当地气候条件、操作简便省力和有利于鲜菇销售等因素。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单间菇房的栽培面积以200~250平方米为宜。 ④保温性:菇房一方面要防止热气外流(如培养料后发酵),另一方面要不让外面冷热空气侵入。故要求保温性好。 ⑤密闭性:菇房的门窗设计要做到开能放,关能闭。开能放可保证菇房内的废气和多余热量及时排出,关能闭能使菇房保温、保湿和防止害虫侵入。 ⑥通气性:既要使菇房内的废气及时排出,又能使外界新鲜空气迅速进入茹房,所以,菇房要求开设地脚窗和屋顶气窗。 ⑦安全性:菇房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之中,菇房要承担每平方米70~80千克的培养料和覆土的重量,所以菇房和床架要搭建牢固。菇房地面要整平,最好铺设水泥地;柱脚架必须绝对垫平,避免在软质沙土上搭建;要采用成熟毛竹或硬质木作为菇架材料;用电设备要请电工合理安装。 环境控制 标准化菇房环境控制,一般采用“环境综合控制仪”,是专为智能菇房设计的高性能智能化监控仪器,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微电脑技术、数字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带有数码管显示,能够自动监测并显示菇房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温度、湿度数据,具有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功能、加湿控制功能、循环风控制功能、空气净化功能等,控制面板可以设置二氧化碳、温湿度的上下限、循环风的启动周期,带有通讯接口,可以和计算机联网构成菇房环境集中控制系统,一台计算机可以对多台控制仪进行统一监测管理。 ● 显示功能 显示菇房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温度、湿度数据。可以设置二氧化碳、温湿度的上下限以及控制回差、循环风的启动周期。

西班牙学者揭示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及代谢影响巨大

西班牙学者揭示抗生素对肠道菌群及代谢影响巨大 2013-12-29 18:32来源:丁香园作者:tiancai_erbao 字体大小 -|+ 肠道的微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而人类结肠则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厌氧的生物反应器。肠道存在着万亿数量级的微生物,这大大增加了宿主基因组资源。同时这些庞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为人体能量捕获、食物消化、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等等提供了补充性代谢途径,否则人体将无法实现饮食中营养物质的同化。 人类肠道菌群主要分为五类细菌:厚壁菌门、拟杆菌、放线菌(包括柯林斯菌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变形菌门和疣微菌。这一微生态平衡系统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发生紊乱,抗生素的使用即是其中最常见的因素之一。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细菌感染,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可以在人类肠道持续生存,这就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前期研究表明广谱抗生素可以显著减少肠道拟杆菌而同时增加厚壁菌的数量。但是各项研究报道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所以对于抗生素应用究竟可引起肠道菌群怎样的改变,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动态变化和潜在机制,我们对此仍知之甚少。 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生物与进化多样研究所Ana Elena Pérez-Cobas 及其团队在不同的时间点从使用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人群的粪便中提取肠道微生物菌群,并进行了首次比较性观察分析,结果发表在2013 年11 月的Gut 杂志上。 作者采用多种组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使用抗生素治疗14 天的患者每天的粪便中肠 道菌群的16S rDNA 和活化的16S rRNA、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mRNAs)、宏代谢组学(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与电喷雾电离作用和四极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宏蛋白质组学(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轨道阱质谱分析)。 结果观察到了一个动态往复的过程。肠道菌群组成以及代谢水平改变在抗生素使用第6、11、14 天最为剧烈。 在应用抗生素早期(第6 天)革兰氏阴性微生物减少,接着第11 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发生了“全面崩溃”的改变,肠道寄生菌群数目显著减少,只有一些所谓的天然耐受菌群定植在结肠。 到第14 天革兰氏阳性菌群开始生长,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所恢复。在此过程中,具有活性微生物数目失衡最为显著的时刻发生在第14 天,比全部微生物数目失衡最剧烈的时间要晚(出现在第11 天)。第11 天时,肠道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度都达到最低值。 此外,最主要的代谢变化发生在应用抗生素第6 天。在抗生素应用的早期,肠道菌群受宿主应激系统激活对抗生素的应用产生应答,肠道菌群“推定性”缩减其全部能量代谢,降低对胆酸、胆固醇、激素和维生素的运转和代谢,以逃避药物应用引起的“抗菌作用”。在停止使用抗生素后,宿主体内的微生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恢复。 作者将研究结果总结成一个“推定性”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解决方案 深圳信立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微电脑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带有LCD显示和键盘操作,能够自动监测并调节温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温度、湿度,具有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功能、加湿、除湿控制功能和升温、降温控制功能,可以控制风机、加湿器等设备,通过键盘可以设置二氧化碳、温湿度的上下限以及控制回差,带有通讯接口,可以和计算机通讯,构成菇房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产品系统可应用于恒温菇房、农业温室、智能房、食品蔬菜保鲜库等。 一、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构成 (一)监测站主机 包括:数据采集器(RTU)、太阳能板、蓄电池、安装支架 (二)传感器系统 包括: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CO2传感器。 (三)自动控制系统 包括:制冷机、室内空气循环机、补光灯、喷水系统、加热器等(四)网络数据平台 包括:数据远程实时查看与下载功能;自动化控制功能;预警功能等

二、食用菌棚及菌菇房生产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应用 1.通过精确的温、光、湿、气调控技术提高产量品质 对于影响菌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该系统能够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管理人员可以用手机或电脑登陆网络数据平台查询菌类生长的环境情况,对不合理的环境因子进行远程控制调整,保证菌类始终生长在一个最佳的环境之中,保证其最佳的品质和产量。 2. 根据历史数据,人工调控生长环境,调整食用菌的上市期 食用菌类种植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所提供的网络数据平台,不仅支持在线数据监测,且同时能查阅历史监测数据。用户可以调出自然情况下食用菌产量和品质最好时期的历史数据,人工模拟其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提前或延后食用菌的上市时间。 3.预警服务 如果在生产中出现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不达标的情况时,系统就会自动触发预警功能,向管理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并可以远程通过调控设施进行环境调控,包括:通风机、加热器、遮阳、喷水、补光灯等。 系统结构及控制模式 (1)系统两大组成部分 系统主要包括:上位机中心服务器控制平台和下位机现场控制节点: ◇中心服务器控制平台可选用物联网感知应用平台或者是为客户专门定制的操作监测 平台。能够实现监测、查询、运算、建模、统计、控制、存储、分析、报警等多项功能。

解密根际微生物对细菌性疾病的抑制

解密根际微生物对细菌性疾病的抑制 与其他真核细胞生物一样,植物及其与之相关微生物可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赖,,特别是土壤微生物对植物均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特点。植物能通过使一些有益菌群在根际定值,影响他们的活动与多样性。数十年来,关于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均关注在病原体,共生的根瘤菌和菌根真菌这几个方面,还未有证据证实其他土壤的微生物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健康。植物根部的活动能补充有益土壤菌群来对抗病原体的攻击,但这些机制尚未被证实。因此,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解释根际微生物怎样去识别病原微生物,解开其保护植物的机制。 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的16S核糖体DNA微阵列鉴定在抑制疾病土壤中生长的重要的植物根际细菌与古菌菌落成员。我们随后把特殊的细菌分类单元分离出来作为目标,阐明潜在的病原体控制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和路径。 我们研究的土壤能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能造成许多农作物包括甜菜、马铃薯、大米等病害的真菌病原体。这个土壤于2004年在荷兰甜菜研究所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土壤被发现之前,种植甜菜的田由于水稻纹枯病菌受灾严重。我们在温室条件下进行试验,以甜菜作为寄主植物,土壤保持着它特殊的抑制水稻纹枯病菌的活性(表S1)。在两种土壤种植甜菜时,没有真菌病原体生长情况一致。 使用巴氏消毒后大多数抑制病害的土壤会失去抑制病害的活性。当抑制立枯丝核菌的土壤在50℃加热时,抑制能力减弱了,当在80摄氏度加热后,发病率变得和患病土壤一样高(Fig. 1B and fig. S1)。使用伽马辐射土壤以后也会使土壤失去抑制病害的能力。土壤转移实验步骤为:在种植甜菜前,使用少量的抑制病害土壤(1 to 10% 的质量百分比)与患病型土壤混匀,结果显示抑制病害土壤与患病型土壤在比例为1比9时,甜菜患病率已经明显降低了(Fig. 1 and fig. S1).。这些结果表明抑制病害的活性物质为自然中的微生物。 根据甜菜土壤根际微生物不同抑制病害水平将宏基因组DNA分为不同的等级,即抑制病害土壤,患病土壤,10%质量抑病土壤与患病土壤混合,抑病土壤在50℃加热,抑病土壤在80℃加热,使用水稻纹枯病菌接种在患病土壤中检测哪些细菌对病原体真菌的存在具有反应。(fig. S3). 在根际微生物中一共检测到了33,346个细菌和古细菌操作分类单元(Fig. 2A),比其他

食用菌栽培过程及心得

食用菌栽培过程及心得 本次栽培的食用菌为平菇和金针菇,基本流程为配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出菇-采收。具体过程如下: 1.培养料配制 1.1 培养料配方(12袋的用量) 棉籽壳3900g,麸皮1000g,蔗糖50g,CaCO350g,NaOH5g,水5000ml。调节PH至6.5,并拌匀。 1.2装袋 装料用袋是一端开口的塑料袋,装袋时应尽量把料压实对菌丝生长造成一定 的压力,使其粗壮有力,生活力强。大致装到袋子的三分之二处即可,然后在开 口处挖出一个半鸡蛋大小的凹槽,用橡胶圈套口封膜并用橡皮筋固定。 1.3灭菌 在实验室高压灭菌锅中120o C灭菌3h 后出锅,放置在室温中冷却。 2.接种 2.1 接种 接种在无菌室的超净工作台上完成。在操作之前用紫外灯对无菌室进行消毒 灭菌,接种之前用酒精棉球将双手、接种夹、菌瓶消毒灭菌。然后用接种夹夹取 菌种放于培养料的凹槽中,并封口做好标注。整个接种过程在火焰旁完成,确保 无杂菌的侵入。 3.培养 接菌后将培养袋放于培养架上培养,要多次检查,加强通风降温,注意料温 变化。料温要保持在20~25 ℃,如超过30 ℃,则会因受热产生杂菌而感染病 害。养菌要求无光,经20 d 左右菌丝长满后用散光照射,刺激出菇。 4.出菇管理 平菇现蕾后,应注意通风、增湿工作。出菇要求有微弱的散射光、温度 10~15 ℃、相对湿度80%~90%。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可向地面、墙壁、空间喷水,切忌直接向幼蕾喷水,一般正常天气每天喷水 2 次,而且浇水时要注意大通风,谨防平菇在厌氧高温的情况下感病而长出畸形菇。随着菇体的长大,应增加湿度,每天要轻喷、勤喷,以保持空气新鲜、湿润。 4.1 开袋 当菌袋变软、出现大量白色菌丝时,打开菌袋。去除菌袋料面上的老菌块、 小菇蕾,促使新原基成丛地形成,达到整齐出菇的目的。 4.1.1温度、湿度 在原基形成期,菇房最适温度为10~15 ℃,相对湿度为80%~85%。在菇蕾

菌菇房自动控制箱-菇房环境监控系统-菇房气候控制系统-智能菇房监控系统-食用菌工厂化设备-智能大棚控制器(

泰州四通自控技术有限公司 【菌菇房智能环境控制箱说明书】 一、概述 该菌菇房智能环境控制箱是我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专门研发的、高度智能化的控制设备,该设备能够依据食用菌的生长规律自动控制菇房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为食用菌的生长创造出最佳的生长环境,大大地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该控制箱自动化程度高,各种制冷、加湿、通风、光照等设备在智能控制箱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全自动化运行,无需人工参与,节省大量的劳动力,降低食用菌的生产成本,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首选设备。 二、性能特点 控制功能强大 1、温度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自动启动制冷(或加热)设备。 2、湿度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湿度范围,自动启动加湿设备。 3、CO2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浓度上限或时间进行自动排放。 4、光照控制------根据设定的照明时段,自动打开或关闭照明设备。 5、内循环控制------根据循环风的启动周期,自动启动循环风机。 6、其它控制------A、主机联锁控制B、新风机组联锁控制 控制方式灵活 1、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参数,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的自动运行 2、手动控制------现场任意启动各种各种模式。 3、集中监控------通过一根通讯线缆将每间菇房的控制箱串联起来送至监控中心的监控电脑,构成菇房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该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显示并自动记录每间菇房的监测数据(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含量)以及外围设备的工作状态,远程设定工作参数,自动报警并记录报警发生的时间及报警原因。 4、互联网监控------通过安装配套的互联网监控软件,我们在家或者出差,都可以通过英特网实时了解菌菇房的各种:温度、湿度、C02含量、设备的运

食用菌基础知识

1、什么是食用菌? 答:食用菌一般是指真菌中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并能供食用的种类。广义的食用菌也包括那些有药用价值或其它经济价值的种类,有时被统称为“大型经济真菌”。 2、食用菌的营养方式有哪几种? 答:像其他真菌一样,根据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方式不同,食用菌可分为腐生性、共生性和寄生性三种。腐生性食用菌能分泌各种胞外酶,将已死亡的有机体加以分解,从中吸取养料,并获得能量;共生性食用菌能与其他生物主要是各种植物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植物为共生的真菌提供营养,而真菌则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分泌植物所需的维生素和生长激素等作为“回报”;寄生性食用菌能寄生于一种植物体上,并单方面获利地吸取寄主植物的营养以维持生活。在自然界中腐生性食用菌占绝大多数,目前人们能进行商品化栽培的各种食用菌都属腐生菌。 3、食用菌生长需要哪些营养? 答:腐生、共生、寄生等不同类型的食用菌,虽然摄取营养物质的方式不同,但为了维持生命活动,都必须吸取和利用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1)、碳源:碳源是食用菌最重要的营养来源。它不仅是食用菌合成菌体细胞必不可少的原料,而且是其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在食用菌栽培中,除葡萄糖、蔗糖外,碳源主要来自各种富含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植物性原料及农副产品,如马铃薯、秸秆、禾草、木屑、甘蔗渣等。 (2)、氮源:氮源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原料,食用菌不能直接利用氮气、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等。有机氮化物是食用菌良好的氮源,但蛋白质这类高分子氮化物需经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后方可利用,食用菌也可利用氨、铵盐,硝酸盐等无机氮化物。一般说来,作为氮源、铵盐的效果常优于硝酸盐。 (3)、无机盐: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无机盐营养,其中,磷、钾、硫、钙、镁等元素需要量较多,称为大量元素,而铁、钴、锰、锌、硼等元素需要量甚微,称为微量元素。自来水及农副产品中均含有一定的微量元素,通常不必另行添加。 (4)、生长因子: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需要一些维生素、核酸、生长激素等,虽需量甚微,但如果缺少,会影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这类物质在栽培料中一般都含有,一般不必添加。 4、什么叫木腐菌?什么叫草腐菌? 答:生于枯木或活立木的死亡部分,分解吸收其养分,破坏其结构,导致木材腐朽的真菌称为木腐菌。当前人工栽培食用菌中绝大多数,例如香菇、黑木耳、平菇、金针菇等都是木腐菌。生活于已死亡的农作物秸秆等草料上,分解吸收其养分以维持其生存,从而导致秸秆等

食用菌技术汇总

设计建立一个平菇生产厂,并制定技术方案。 建立平菇厂首先要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具有能源水源,利于排水,空气清新,远离畜禽厂,不受工厂三废污染的地点。食用菌军中生产厂必须具有原料仓库,燃料仓库,原料预处理场地,洗涤准备间,配料室等区域,且这些功能区要分布合理。 选择熟料栽培法,在九月进行。技术方案如下: 1.生活条件: 营养条件不太严格,首先碳源来源很丰富,可以用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阔叶树的木屑,稻草,棉籽壳,甘蔗渣,玉米芯等。氮源可用麸皮、米糠、玉米粉、黄豆粉饼等。平菇对碳和氮的吸收利用的比例即碳氮比(C/N):菌丝体阶段为20,子实体阶段为30。如果碳氮比合理,平菇就正常发育,如果氮多碳少,就会出现营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抑制的现象,即菌丝生长旺盛,而子实体出现迟缓。相反,如果氮少碳多,则营养生长差,菌丝不旺盛,生长无力,子实体小,产量偏低。因此在栽培平菇时,首先要掌握原料中的碳素和氮素的含量,并根据情况合理搭配。

环境条件相对较严格。首先,温度应控制在22~26摄氏度为宜,若大于33度则生长缓慢。有的蘑菇根据其中心出菇温度的不同,会造成菇体质量的不同。中心出菇温度较低的平菇菇质肥厚;中心出菇温度中等或是较高的质差。其次,平菇属喜湿性真菌,棉籽壳的含水量以60%为适,空间湿度应维持在85~90%。平菇在ph4~8的环境下均可生存,最适的酸碱度为5.8~6.2。平菇属好氧性真菌,其子实体对氧的需求很大,要注意早晚通风,防止菌变臭,或是长杂菌。平菇的菌丝无需光照,而子实体则对光较为敏感,散射光即可诱导其分化。 2.塑料筒栽培工艺流程: 首先选季节,然后储备原材料,选择场地,就可以准备栽培料和栽培筒,经灭菌,冷却后即可选种接种,在培养室待其萌发,精心管理,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采收了。 3.季节的选择: 平菇适合在秋季栽种,最好是九月,这个时候气温由高到低,便于平菇的发菇与产菇,此时病虫害少,产菇期长。 4.菌种制作: 平菇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个级别。 (1)母种的培养基配方及制备方法: 棉籽皮综合培养基:棉籽皮200克、麸皮50克、琼脂20克、葡萄糖20克、蛋白胨3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1.5克、维生素B12-4片,水1,000毫升、pH值自然。 首先将棉子皮,木屑或麸皮放入锅中,加水1,000毫升水,加热煮沸30分钟,然后用四层纱布过滤,取出过滤液,加入其它原料,补足1,000毫升液体,再

秀珍菇出菇管理技术食用菌(栽培管理)

秀珍菇出菇管理技术食用菌,栽培管理 秀珍菇子实体的形成发育于环境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获得优质高产,就必须熟练掌握秀珍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的管理要点。并严格按照这个要点去管理。 1、温度管理秀珍菇原基的形成需要10℃左右的温差刺激。要想菌袋出菇整齐,产量高,就要首先创造温差条件。春秋季节自然温差较大,不用刻意去创造。现在许多菇场和菇农为了抢占夏季鲜菇市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纷纷发展夏季高温反季节栽培出菇。但是要想获得高温反季节出菇成功与高产,就要创造适宜的低温刺激环境。因此凡是准备高温季节出菇的菇场,都应该建立一个小型冷藏库。库体的容积可以根据栽培量来确定。可大可小。这个小型冷库既可以作为菌袋出菇低温刺激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秀珍菇商品菇的保鲜储存之用。一举两得。高温季节利用冷库进行温差刺激的操作程序如下:每天安排一个菇房的菌袋进入冷库进行温差刺激。首先将已经后熟的菌袋装入周转筐内,码放在冷库内,库温尽快降到8-10℃左右,维持10小时左右。一般可在每天的下午整理进库,处理一个晚上,次日上午出库进入出菇房。下午第二个菇房的菌袋进入冷库继续进行处理。以此类推,循环进行,可有效增加冷库的利用率和提高工作效率。经过温差刺激的菌袋进入出菇房后,应根据外界自然温度协调室内温度尽量保持在15-25℃左右。温度低于10℃就要采取加温措施。高于30℃以上就要积极采取降温措施,通过地面浇水,空间喷雾和棚顶喷水,棚顶架设遮阳网等措施来降温。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

是秀珍菇出菇阶段需要温差刺激,但是一旦形成菇蕾,就不要再有大的温差,否则会造成菇蕾死亡。所以一旦形成菇蕾后,要尽可能的保持菇房恒温状态。因此如果想要低温季节出菇,菇房一定要有增温设施。但要注意增温的燃烧废气一定要经由烟道排出菇房,以免引起一氧化碳中毒造成死菇。一般增温保持20℃左右即可。 2、湿度管理秀珍菇生长迅速,出菇密集,转潮快,潮次多。因此水分消耗量大。为了保证产量和质量,必须保证菇房的空间相对湿度,和菌袋里面的水分。当菌袋进入出菇房后,将菌袋沿着颈圈将塑料膜割去。并刮去原来老化的菌种或肥大的原基。此时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连续3-5天保持90%左右。自二茬菇开始,每茬要在温差刺激以前对菌袋进行补水处理。至最大限度。并结合地面灌水,空中喷雾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之间。如果菇房空气相对湿度长期处于90%以上,也会造成病害发生。一般在适宜的环境下。3-5天即可出现菇蕾。此时不要向菇蕾直接喷水,以免造成菇蕾死亡。等到子实体菇柄伸长达3-4cm以后,菌盖直径达1cm以上时可以用喷雾器向子实体喷雾。坚持细喷,勤喷。此时最好结合通风进行喷水。尽量不要喷施“关门水”以免造成湿度过大。氧气不足,导致病害发生。总之出菇期间湿度和水分的管理要本着看菇喷水,看天喷水,灵活机动的原则。晴天,风天多喷,雨天少喷或不喷。温度高多喷水,多通风。温度低少喷水。少通风。 3、空气和光照。秀珍菇生长对空气有特殊的要求。商品秀珍菇标准要求菇柄长5-7cm.二氧化碳的浓度决定秀珍菇菌柄的长短,为达到市

食用菌出菇房

SooPAT 食用菌出菇房 申请号:201210215280.9 申请日:2012-06-27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爱菲尔钢结构有限公司 地址224015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张庄街道办事处西徐村一组 发明(设计)人刘兵陶雪飞李剑朱钜星 主分类号A01G1/04(2006.01)I 分类号A01G1/04(2006.01)I 公开(公告)号102696398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专利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代理人夏平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69639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10.03C N 102696398 A *CN102696398A* (21)申请号 201210215280.9 (22)申请日 2012.06.27 A01G 1/04(2006.01) (71)申请人盐城市爱菲尔钢结构有限公司 地址224015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张庄街道 办事处西徐村一组 (72)发明人刘兵 陶雪飞 李剑 朱钜星 (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32218 代理人 夏平 (54)发明名称 食用菌出菇房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用菌出菇房,包括:保温 底盘、设置在保温底盘上的四个保温墙板和设置 在四个保温墙板上端的保温顶板,所述的保温底 盘、四个保温墙板和保温顶板一起组成出菇房体, 在所述的保温墙板上设置有门、温度控制装置、湿 度控制装置、新风换气机和排风机,在所述的出菇 房体内设置有光控装置。优点是:在不同地域、不 同气候条件下利用温控、湿控、风控、光控设备创 造人工环境,减少自然环境对菌孢的污染,在单位 空间内,立体化、规模化、周年化栽培符合标准的 优质食用菌,成本低廉、生长周期短,具有较好的 市场前景,解决了农民工厂化种植食用菌的障碍 性难题,为农民栽培食用菌之首选。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2 页 附图 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