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教版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梳理

(推荐)人教版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梳理
(推荐)人教版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梳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3核心概念梳理

必修1《分子与细胞》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专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体。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具有多样性、统一性。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3.生物大分子(也叫生物高分子,单体的多聚体)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分子量一般在一万以上,有复杂空间结构,并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有机物。

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都由单体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

5.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6.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分子。结构简式中R基的不同决定氨基酸种类的不同。

7.蛋白质分子具有多样性。

8.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9.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10.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构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12.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13.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被动运输(自有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进出细胞,大的分子和颗粒通过胞吞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

14.各种细胞器之间既要分工又协调配合。

15.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6.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7.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18. 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

19.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作用条件一般比较温和(适宜的温度、pH等)。

20.细胞绝大多数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保证细胞及时持续地满足各项生命活动对能量的需求。

21.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其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形成 ATP。

2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3.利用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制造有机物的合成作用叫化能合成作用。

24.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25.细胞的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26.有丝分裂是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连续分裂的细胞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

27.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经过复制和均分,保证了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对遗传有重要意义。

28.细胞分化是指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经过细胞分化,生物体内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全能性,已经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9.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生物体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的特性。

30.细胞的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1.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称为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2.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叫做杂交。

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叫做自交。

测交是指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4.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5.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叫做非等位基因。

6.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多种可能。

7.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叫做伴性遗传。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人群中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一般隔代遗传。

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

9.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0.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配子时,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

11.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2.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

13.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14.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15.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实现的。

16.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7.DNA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18.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包括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9.染色体组指细胞中的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20.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21.花药离体培养是指选具有不同优点的品种杂交,取F1的花药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

22. 农作物和家畜的新品种来自于对特殊品质的选育(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23.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不正常引起的先天性疾病,通常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24.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26.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7.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28.物种是指在自然状况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物种的形成方式有同地物种形成和异地物种形成,是否出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判断标准。

29.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

30.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必修3《稳态与环境》

1.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水分、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和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5.生物体是开放的生命系统。

6.神经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8.反射指高等动物和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9.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都不能完成。

10.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

11.激素调节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激素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其调节机理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

12.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者紧密联系、相互协调起作用。

14.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叫做抗体。

15.免疫系统通过其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

16.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各类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使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

17.不同浓度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需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18.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

19.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0.种群数量变化包括波动、增长和下降等,其中增长分为“J”和“s”型增长。

21.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

2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的种群构成群落。群落会发生演替,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3.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2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

26.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8.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29.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30.生态农业是指运用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等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选修3(第一、二章)

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2.基因工程的最基本工具:

基因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并切割一种特定的DNA核苷酸序列,产生两个黏性末端)

基因针线:DNA连接酶——将由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后的黏性末端(碱基互补)的脱氧核糖和磷酸连接起来

基因的运载体——常用的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质粒是存在于细菌及酵母菌等生物中,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我复制的环状DNA分子)

3.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表达和检测

4.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原理:DNA双链复制;

过程:第一步:加热至90~95℃DNA解链;

第二步:冷却到55~60℃,引物结合到互补DNA链;

第三步:加热至70~75℃,热稳定DNA聚合酶从引物起始互补链的合成。

5.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最终获得所需的蛋白质。

6.终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尾端。

7.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8.植物组织培养:就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与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

9.植物体细胞杂交: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10.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繁、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体细胞诱变育种等)、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人参细胞发酵罐生产人参皂苷)

11.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基础)、动物细胞融合、动物细胞核移植、生产单克隆抗体等。

12.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13.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抑制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

14. 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无菌、无毒的环境;营养条件;适宜的温度和pH;气体环境(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维持培养液的pH,通常采用培养皿或松盖培养瓶,将其置于95%的空气加5%的CO2的混合气体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15.动物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16.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动物细胞融合的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生物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

17.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物理方法(离心、振动、电刺激)、化学方法(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

18.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骨髓瘤细胞和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的B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这种杂交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繁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对上述经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进行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这样,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以提取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

19.单克隆抗体的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化学性质单一,并可以大量制备。

20.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作为诊断试剂(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高效、快速、简易的优点。)、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制成“生物导弹”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重点高中生物重要核心概念80个

重点高中生物重要核心概念80个

————————————————————————————————作者:————————————————————————————————日期:

高中生物重要的80个核心概念 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7.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8.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 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19.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20.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1.DNA结构的特点是:稳定性——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22.遗传信息: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或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1]The Shine-Dalgarno sequence(AGGAGG), proposed by Australian scientists John Shine and Lynn Dalgarno,[1] is a ribosomal binding site located upstream of the start codon AUG. It is a consensus sequence that helps recruit the ribosome to the mRNA to initiate protein synthesis by aligning it with the start codon. The complementary sequence (CCUCCU), is called the anti-Shine-Dalgarno sequence and is located at the 3' end of the 16S rRNA in the ribosome.Mutations in the Shine-Dalgarno sequence can reduce translation. This reduction is due to a reduced mRNA-ribosome pairing efficiency, as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complementary mutations in the anti-Shine-Dalgarno sequence can restore translation.When the Shine-Dalgarno sequence and the anti-Shine-Dalgarno sequence pair,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s IF2-GTP, IF1, IF3, as well as the initiator tRNA fMet-tRNA(fMET) are recruited to the ribosome.Shine-Dalgarno sequence vs. ribosomal S1 protein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however, Shine-Dalgarno sequence presence is not obligatory for ribosome to locate initiator codon, since deletion of anti-Shine-Dalgarno sequence from 16S rRNA doesn't lead to translation initiation at non-authentic sites. Moreover, numerous prokaryotic mRNAs don't possess Shine-Dalgarno sequences at all. What principally attracts ribosome to mRNA initiation region is apparently ribosomal protein S1, which binds to AU-rich sequences found in many prokaryotic mRNAs 15-30 nucleotides upstream of start-codon.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1 is only present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being absent from Gram-positive species.SD序列(16S互补区)是位于原核生物mRNA 起始密码子(AUG)上游5~10个核苷酸处,一段富含嘌呤的序列。 其与核糖体小亚基中的16S rRNA的3’末端互补配对,促进mRNA 的翻译。 [2]ORF:An open reading frame (ORF) is a portion of a gene’s sequence that contains a sequence of bases, uninterrupted by stop sequence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encode a protein. When a new gene is identified and its DNA sequence deciphered, it is still unclear what its corresponding protein sequence is. This is because, in the absence of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

————————————————————————————————作者:————————————————————————————————日期: ?

生物化学基本概念(280) 一、绪论 1生物化学 2 分子生物学(狭义、广义) 3 结构生物学 4 基因组学 5蛋白质组学 6 糖生物学 7生物工程 8 基因工程 9酶工程 10 蛋白质工程 11 细胞工程 12 发酵工程 13生化工程 14 模式生物 二、核酸化学 1 核酸 2 拟核区 3质粒 4 沉降系数 5N-C糖苷键 6第二信使 7 转化现象 8 类病毒 9沅病毒(蛋白质侵染因子) 10 核酸的一级结构 11 DNA的一级结构 12 RNA的一级结构 13 寡核苷酸 14 多核苷酸 15 DNA的二级结构 16DNA的三级结构 17 正超螺旋

18负超螺旋 19 RNA的二级结构 20RNA的三级结构 21发夹结构 22 多顺反子 23 单顺反子 24减色效应 25 增色效应 26核酸的变性 27 核酸的复性 28DNA的熔点(Tm、熔解温度) 29 退火 30 分子杂交 31 Southern 印迹法 32Nouthern 印迹法 三、蛋白质化学 1激素 2抗体 3 补体 4 干扰素 5 糖蛋白 6蛋白质氨基酸 7非蛋白质氨基酸 8等电点(PI) 9肽 10生物活性肽 11 双缩脲反应 12构型 13 构象 1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15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16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17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18二面角

19β-折叠 20 β-转角 21 无规则卷曲 22超二级结构 23 结构域 24分子病 25 可变残基 26 不变残基 27电泳 28 透析 29 相对迁移率 30盐析 31 盐溶 32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33 变性蛋白 34 蛋白质的复性 35 简单蛋白 36 结合蛋白 37糖蛋白 38脂蛋白 39色蛋白 40 核蛋白 41 磷蛋白 42 金属蛋白 43可逆沉淀 44 不可逆沉淀 四、酶学 1 酶 2 单纯酶 3 结合酶 4 酶蛋白 5 辅因子 6全酶 7 辅酶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2-03-29T09:44:02.687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吴秀英[导读] 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基本要求。 四川省广安中学吴秀英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基本要求。〔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性 1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人教社的李红老师说:“从专业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通俗地说,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有效教学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2.1 巧妙的导入语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45 分钟里,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5耀30 分钟。如何将学生的思想状态快速引入到课堂内容,导入语是关键。导入语就是开场白,是为了起引导和启发作用的。好的导入语设计需要视教授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因素而定。好的导入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提高老师的自信心,它就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例如:我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由于问题探讨给予的鲁宾逊漂流记里的吃鸡和吃玉米故事很形象,学生们也熟知,教材给出了两种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的生存策略:淤先吃鸡,再吃玉米;于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我就直接以此问题导入,当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他们踊跃举手,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先将玉米种下去,然后吃种子,让母鸡孵小鸡,再养小鸡吃等等。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导出能量流动的问题,进而引出标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直接用故事引入,生动活泼,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2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课堂。生物学与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理论会涉及到生活,学生也会自主联系,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在学习“蛋白质”一课时,结合“劣质奶粉”与“大头娃娃”案例理解蛋白质的重要功能。学习了“呼吸作用”时,结合经历,剧烈运动时第二天会觉得肌肉酸痛,说明有乳酸的产生。学习“植物无氧呼吸”时,通过提问苹果放久了,去闻会有一股酒味,推出有酒精的产生。学习完后介绍了如何利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来保存食品等,通过启发结合实例加以理解。讲到“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时,学生会联想到甲状腺肿大,甲亢等我们日常常见的例子,课堂气氛就高了,从而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生物”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了解到生物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以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 2.3 创设空间,激发学习欲望。师生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是否有趣味性,是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欲望,都是新课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注重双边和多边活动,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在讲述自己所了解的生物学新动态时头头是道,这时教师要给予一定鼓励,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在讲到联系生活经验的问题时,那些喜欢思考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提出自己的质疑,激发了他们的再表现欲望。从而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达到健康发展个性的目的。所以,在平时授课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课堂上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拓展学习兴趣,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2.4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淤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于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盂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了新陈代谢的概念。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2.5 精讲精练,提高质量。面对实际情况,提出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向四十五分钟要成绩要质量。这样,作为教师就要熟悉大纲,明确重点、难点,认真备好课,能自学的,教师就不讲,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得出结论。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能根据已有知识推导回答的问题,可由学生回忆总结,前后有联系的问题,由学生发散思维,关键的地方老师点拔。需要老师讲的要做到精讲,讲到点子上,有些知识及应用可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例如:在讲“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子二代各种基因型占总数的比例,学生对数学计算是感兴趣的,在学完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把简单的概率计算引入此处教学,这些数据一算便知,避免了反复练习,死记硬背的弊端。这样就需要教师对每一节课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既节约时间,又活跃了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对练习只有练习册,每单元搞一次过关测试,重点抓好讲评,讲评时也要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注意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现在我都注重质量,三本书搞定一切,课本、练习册、错题小测本,减轻学生负担,最后复习时只要这三本书就够了。 因此,笔者以为,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指向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过学习生物学,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生物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会一些观察、实验、探究生命现象的方法,学会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并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高中生物的知识点很多,而且比较分散,小编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一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6.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7.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8.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20种,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与非生物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同时,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又与非生物有明显不同,这是生物与非生物差异性的一面. 9.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原生质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要成分,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构 成细胞的细胞壁.10.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绝对不能离开水.自由水/结合水的比例升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11.糖类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12.脂类包括脂肪、类 脂和固醇等,这些物质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13.蛋白质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化 合物,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物的性状是由蛋白质来体现的.蛋白质 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n-m(其中n是该蛋白质中氨基酸总数,m 为肽链条数),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总质量-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主要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复习重点 第一讲绪论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或DNA的结构及其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的科学。 基因工程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体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和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 2、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里程碑事件,要求掌握其必要的理由 上个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提出了的DNA双螺旋模型; 60年代,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了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70年代,Berg首先发现了DNA连接酶,并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分子; 80年代,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 90年代,开展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分子生物学进入“基因组时代”; 目前,分子生物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或“蛋白质组时代”。 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专业地位与作用:从专业基础课角度阐述对专业课程的支 撑作用 第二讲核酸概述 1、核酸的化学组成(图画说明) 2、核酸的种类与特点:DNA和RNA的区别 (1)DNA含的糖分子是脱氧核糖,RNA含的是核糖; (2)DNA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RNA含有的碱基前3个与DNA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一个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所代替; (3)DNA通常是双链,而RNA主要为单链;

(4)DNA的分子链一般较长,而RNA分子链较短。 3、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间接: (1)一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年龄大小,功能如何,它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生殖细胞精子的DNA含量则刚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生物细胞的DNA含量是按其染色体倍数性的增加而递增的,但细胞核里的蛋白质并没有相似的分布规律。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而某些生物的染色体上则没有蛋白质。(4)DNA通常只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上,但某些能自体复制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有其自己的DNA。 (5)在各类生物中能引起DNA结构改变的化学物质都可引起基因突变。 直接:肺炎链球菌试验、噬菌体侵染实验 4、DNA的变性与复性:两者的含义与特点及应用 变性:它是指当双螺旋DNA加热至生理温度以上(接近100oC)时,它就失去生理活性。这时DNA双股链间的氢键断裂,最后双股链完全分开并成为无规则线团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DNA从双链变成单链的过程。增色效应:它是指在DNA的变性过程中,它在260 nm的吸收值先是缓慢上升,到达某一温度后即骤然上升的效应。 复性:它是指热变性的DNA如缓慢冷却,已分开的互补链又可能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复性的速度与DNA的浓度有关,因为两互补序列间的配对决定于它们碰撞频率。DNA复性的应用-分子杂交:由DNA复性研究发展成的一种实验技术是分子杂交技术。杂交可发生在DNA和DNA或DNA与RNA间。 5、Tm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Tm的含义:是指吸收值增加的中点。 影响因素: 1)DNA序列中G + C的含量或比例含量越高,Tm值也越大(决定性因素);2)溶液的离子强度 3)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

分子生物学基本知识(下)

蛋白质合成后的分泌及加工修饰 不论是原核还是真核生物,在细胞浆内合成的蛋白质需定位于细胞特定的区域,有些蛋白质合成后要分泌到细胞外,这些蛋白质叫做分必蛋白。在细菌细胞内起作用的蛋白质一般靠扩散作用而分布到它们的目的地。如内膜含有参与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转运的蛋白质;外膜含有促进离子和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蛋白质;在内膜与外膜之间的间隙称为周质,其中含有各种水解酶以及营养物质结合蛋白。 真核生物细胞结构更为复杂,而且有多种不同的细胞器,它们又具有各不相同的膜结构,因此合成好的蛋白质还要面临跨越不同的膜而到达细胞器械,有些蛋白质在翻译完成后还要经过多种共价修饰,这个过程叫做翻译后处理。 (一)细菌中蛋白质的越膜 细胞的内膜蛋白,外膜蛋白和周质蛋白是怎样越过内膜而到其目的地的呢?绝大多数越膜蛋白的N端都具有大约15-30个以疏水氨基酸为主的N端信号序列或称信号肽。信号肽的疏水段能形成一段α螺旋结构。在信号序列之后的一段氨基酸残基也能形成一段α螺旋,两段α螺旋以反平行方式组成一个发夹结构,很容易进入内膜的脂双层结构,一旦分泌蛋白质的N端锚在膜内,后续合成的其它肽段部分将顺利通过膜。疏水性信号肽对于新生肽链跨膜及把它固定的膜上起一个拐掍作用。之后位于内膜外表面的信号肽酶将信号肽序列切除。当蛋白质全部翻译出来后,羧端穿过内膜,在周质中折叠成蛋白质的最终构象(图1)。

图1蛋白质合成后的分泌过程 (二)真核生物蛋白质的分泌 真核生物不但有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而且还有许多膜性结构的细胞器,在细胞须内合成的蛋白质怎样的到达细胞的不同部位呢?了解比较清楚的是分泌性蛋白质的转运。 像原核细胞一要,真核细胞合成的蛋白质N端也有信号肽也能形成两个α螺旋的发夹结构,这个结构可插入到内质网的膜中,将正在合成中的多肽链带和内质网内腔。80年代中期在胞浆中发现一种由小分子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复合物,它能特异地与信号肽识别而命名为信号肽识别颗粒。它的作用是识别信号肽与核糖体结合并暂时阻断多肽链的合成。内质网外膜上的SRP受体,当ARP与受体结合后,信号肽就可插入内质网进入内腔,被内质网内膜壁上的信号肽酶水解除去SRP与受体结合后,信号肽就可插入内质网进入内腔,被内质网内腔壁上的信号肽酶水解除去SRP与受体解离并进入新的循环,而信号肽后序肽段也进入内质网内腔,并开始继续合成多肽链(图2)。

(完整版)高中生物概念大全

1.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PAT: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系统、器官、组织层次,细胞即是个体;植物没有(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病毒是生物,但不是生命系统 2.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3.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分类:根据外表特征,可把原核生物粗分为“三菌三体”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注: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生命结构 4.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5.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中的结构如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核仁等结构的大小均超过0.2微米,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都能看到,因而这些结构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 6.亚显微结构:又称为超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0.2微米,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小于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叫做亚显微结构。 7.水: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 作用: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 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8.无机盐:其中大量元素有钙Ca、磷P、钾Ka、硫S、钠Na、氯Cl、镁Mg,微量元素有铁、锌、硒、钼、氟、铬、钴、碘等 无机盐作用:1)、是细胞的结构成分。 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例: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2)、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 实例: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Ca2+对于血液的凝固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Ca2+,血液就不能凝固。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HCO3-对于维持血液正常,pH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含Zn的酶最多,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有关。Co是维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参与核酸的合成过程。 (3)、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尤其对于植物吸收养分有重要作用 9.糖类:麦芽糖、蔗糖、乳糖是双糖。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作用:1 作为生物能源 2 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碳源 3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物质4 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10.脂质:生物体中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分类:1. 油脂即甘油三酯或称之为脂酰甘油,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一般将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称为油,而将其呈固态时称为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发表时间:2017-06-05T10:06:07.5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作者:李晓霞李震 [导读] 生物新课程主张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注重知识的结论,更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陕西省洛川县中学727400;陕西省洛川县教学研究室727400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给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更包括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那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有效教学环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呢? 一、指导学生认真解读教材(文本) 生物新课程主张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注重知识的结论,更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紧扣生物新课标与生物新教材,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新授知识点,首先应引领学生阅读生物教材(文本),进行预习,不懂的内容小组间或同伴间互相讨论、探究。“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一律由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做得出的,一律由学生自己做。”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后教师再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提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文本)中的重点、难点,理解教材(文本)中的概念、规律等,逐步养成阅读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教学“细胞分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迁移、发展、延伸到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总结、提升两种类型细胞分裂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自主探寻到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与价值。这样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触发,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养成,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二、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推理 现代生物教学主张学生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体,主张学生自主理解生物学习过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从而探寻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点拨者。现代生物教学更关注探究、注重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 比如,学生经过了自主解读教材(文本)、讨论等后基本掌握了教材(文本)知识,这时,教师还要指导、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动的知识框架结构。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做学习笔记,要求学生运用图解、表格、小论文等形式将知识概括表达出来。学生的笔记要尽可能做得形式多样,要体现学生各自的思维特色、认识维度。 三、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很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的。因此,学习生物学必须注重实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学活、牢记,否则就会导致枯燥无味、死记硬背。 比如,学习了“植物的个体发育”后要组织学生观察植物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并研究它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学习了“矿质代谢”要做好“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可常领学生到附近酒厂参观,让学生了解白酒的制作过程,在实践中理解关于“发酵”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尽量做好高中生物教材(文本)中的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将教材(文本)知识与生物现象建立有效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认真组织练习和测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课与其他课相比,作业和练习的要求较少,但不能轻视它,要精选一些习题督促学生完成,并要精心组织考核。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反馈,真正发挥练习测试的有效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经过互相讨论加以解决。 比如,教学完“遗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开展“近亲结婚有何危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练习与测评,让学生写“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实验报告。学生假期间让他们调查当地的生态条件变化情况,从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并写出调查报告。对于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既学习巩固了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的习惯,还提高了表达知识的能力。 五、结束语 新课程主张生物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成为学习生物的主人。生物教学环节要彰显科学性,教学要体现开放性,注重生物学学习内容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强调生物学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现代教学方法要注意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参与生物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提倡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不是学生的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建构而成的,具有特定的有机系统。教学过程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的设计都有独特的任务和目标,要强调以教学问题作为学习起点,注重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表达学习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生物学核心概念内涵研究

从中学生物学教学来看,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生物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物学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生物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建立起反映生物学观念的基本的生物学核心概念体系,应当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在观察教师的教学后,发现在大量的中学生物学课堂中师生双方集中于对具体事实性知识的孤立传授和记忆,而孤立的事实性知识往往教育价值有限。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得不去覆盖教材中所有的学科知识内容,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高水平思维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解题的操练,但他们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识仍非常浅薄,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仍非常有限,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不利的。鉴于此,生物学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而不是支离破碎地记忆一些孤立的事实和对概念定义的死记硬背。那么生物学核心概念有什么特点?怎么来认识生物学核心概念?如何甄别生物学核心概念?这些问题无疑都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 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认识 1.1 从生物学科知识结构角度看生物学核心概念 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都有其基本结构,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概念等都可以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这种基本结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因素,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因为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独立地面对并深入新的知识领域,从而不断地独立地认识新问题,增多新知识。这一点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得至关重要。 生物学的学科知识基本结构应该呈现图1的形式: 图1 生物学的学科知识基本结构 从图1中不难看出,要理解生物学的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首先要知道什么事“生物学概念”。生物学概念是在众多的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推理出来的结论。广义的生物学概念包括一些原理、规律、理论等知识,它区别于日常用语中的“概念”,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术语同等对待。 这里,之所以要强调“生物学概念”,是为了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区分为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2种知识。 为什么要区分事实和概念呢? 生物学概念与生物学事件、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现象一样,同为生物学知识。但从教学角度看,分属“为什么”(概念性知识)和“是什么”(事实性知识)两个层别。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事实性知识,主要靠记忆;掌握概念性知识需要思维的训练。教材的主干知识都是概念性知识。而事实性知识,多数是零散的、枝节性的,教材中列举的事实都是用来支撑概 生物学科观念 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生物学事实 生物学事实 生物学事实 生物学事实 生物学一般概念 生物学一般概念 生物学一般概念

高中生物学基础概念

生物学基础概念 1.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细胞中有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 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3.有氧呼吸,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 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4.无氧呼吸,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将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分解, 生成乳酸或酒精与二氧化碳,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5.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 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6.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7.细胞的全能性,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8.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9.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0.癌细胞,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 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11.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 个细胞周期。 12.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13.性状:生物体可以鉴别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的总称,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蛋白质体现。 1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5.形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6.显性基因: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 17.隐性基因: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 18.相同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 19.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0.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1.纯合子:由相同基因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22.杂合子:由不同基因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23.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 24.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间相互交配。 25.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6.人类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7.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8.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29.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 30.DNA分子的复制,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31.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 上呈线性排列。 32.转录,以DNA双链中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33.翻译,以mR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34.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17154534.html,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策略 作者:赵伟仪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4期 【摘要】目前高中生物学科概念教学偏重对学科概念表述的识记和重现,但有效的概念教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认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生物学概念的重要方式。笔者基于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归纳了进行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9)22-0114-02 2017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学科的课程内容是围绕几个大概念开展的,基于大概念分解而来的重要概念,形成了高中生物学科课程的内容框 架[1]。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落实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关键。一 些教师常常把概念教学理解为名词解释,生硬地要求学生掌握名词术语及定义,将其作为孤立的名词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事实上,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2],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重要 的是,概念的描述语言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是可以发生改变的,概念的内涵是可以被完善被丰富的。如,“cell”一词由R.Hooke命名他所观察到的小室以来,包含的内涵就不断发生完善和加深。最初代表了R.Hooke所观察到的植物死细胞的细胞壁,但现在“cell”一词指的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单位——细胞。词语还是那一个,但含义却深入了许多。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科概念表述的识记和重现是错误的。 目前的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也存在不少的误区。教师将概念教学理解为名词解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关于“细胞分化”概念在教材中的表述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学生完全可以只字不漏地背下来。但是,这短短的几十个字却包含了几个关键要素:细胞分化的时机——个体发育过程;分化的细胞的来源——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教学如若不能帮助学生认识细胞分化概念的这些关键要素,学生就不能理解什么是“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因而就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提取相关知识去进行分析作答。因此,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而不是只记住词汇才是概念教学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充实概念的内涵,建立概念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在不同情境中学习运用,顺利实现概念的迁移运用解决问题。 1; ;提供丰富事实,支撑概念形成

基于教学案例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导入浅析

基于教学案例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导入浅析-生物论文 基于教学案例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导入浅析 文/袁红英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本文中,笔者对课堂导入的概念、课堂导入的作用以及课堂导入的类型等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导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导入;例谈 一、导入的概念及作用 导入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或者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迅速投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占用的时间虽然比较短,可是因为这是一节课的开始,所以非常重要。 首先,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其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课堂学习中;再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能够让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之思维活跃;第四,一个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融会贯通;第五,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揭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了解学习目标,从而更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这种导入就是在课堂一开始,直接向学生说明本课的学习目的、

要求以及内容等。 2.经验导入:这种导入通常是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原有知识导入:这种导入通常都是以对旧知识的提问、复习等开始的。4.实验导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直观导入:运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具来导入新课,如生物模型、标本等。6.设疑导入:采用具有启发意义的疑问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7.事例导入:运用学生熟知或者感兴趣的事例来导入新课。 8.悬念导入:这种导入一般都是在课堂一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9.故事导入:用生物史上的故事或者与生物相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内容举例与导入分析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苏教版必修一模块的五个知识内容点作为课例。 例一:第一章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的开篇,对高中生以后的生物学习影响非常大。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科学和社会关系等。因为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对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如艾滋病、癌症、肺结核等等,所以笔者就采用了经验导入法。笔者是这样来设计导入环节的,首先笔者说:“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你们知道肺结核吗?你们知道患有肺结核的人都有哪些症状吗?为什么有些人会得肺结核呢?”这样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纷纷地议论起来。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课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