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理论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

1 、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本质化新解。(马克思指的是什么。(狭义,广义两个方面。“有益于”)

3、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即马列主义)。

内涵:(1)在无限的时空当中,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2)具有普遍性

外延:世界观,方法论,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前两者是在无限时空;基本原理是有限时空,市场经济成熟化)

二、中国实际(这点不知道该掌握什么)

三、怎样化

1、怎样才能真正具体的化合

2、实质(普适价值)

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这部分有点掌握不了重点)

A..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B.社会主义革命思想;

C.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对于A,只需细节上的真相;B.C,大的环境都需要去怀疑,整体的真相)

一、作为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书P15-1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如何实行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点,两个认为,三个主要的法宝)

2、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兴无灭资,紧紧围绕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思想(革命军队,党指挥枪)

4、政策和策略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思想(核心、生命线)

6、党的建设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真正的群众路线就是坚持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民有,民治,民享)、独立自主)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

2012年《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背景(并不是一个社会造成,多个社会背景/包括国际背景、实践背景、主体条件、理论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记得当时老师修改了这一张PPT)(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国际关系上)

思考:简析中特理论坚持了马列主义的什么?又发展了马列主义的什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价值

(一)、(二)、(三),最后实践证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观点

第一种提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第二种提法: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第三种提法: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第四种提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体的评述

第一种提法的“主题”是指邓小平理论所针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其实质含义是,在20世纪末叶世界迅速变化发展、我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之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今后的路怎么走。

后三种提法的“主题”则是“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的意思,它们是对前面所提“主要问题”的科学解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实质是对现阶段党和人民实践主题的揭示。现在,我们党和人民实践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在干什么事、在“打什么仗”?概括地说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就是发展中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2、三大基本问题

第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第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

3、社会本质论的认识过程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18期开始,把社会主义从日本介绍给中国知识分子,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平等(毛泽东的平均主义)、自由和公平的社会。(儒家思想)(思考平等与自由的先后顺序,自由一定能带来平等,平等不一定能带来自由,何为自由,包括行为自由和精神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们对“社会主义”并没有清楚地界定,有时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有时(特别是巴黎公社以后)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来使用的。克思恩格斯首先分析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的过程,赞扬了它对历史的贡献,同时明确指出它已经病入膏肓,得了不治之症,自身已经无力解决存在的种种弊病。因此,凡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种种弊病为己任的学说和运动,都冠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美名。

马克思认为检验一种社会主义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看新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否比它取代的现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更优越。(即社会主义社会解决资本主义的问题,不产生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多更严重的问题,联想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

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国家集权。

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管理体制上,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在产品分配形式上,,

毛泽东主张实行平均主义;政治上,实行大权独揽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文化上,实行思想观念的一元化意识形态领导;社会上,改造农村和城市,建立各种制度,对社会实现全面控制。

邓小平为首中共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坚持社会主义不是只有坚持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伟大突破

第一,邓小平本质论彻底抛弃了所有制论,为改革开放打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第二,邓小平本质论提供了判断一个体制是否科学的标准,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邓小平本质论围绕着经济这个中心,突出了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5、当下我们特别需要推进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

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我们正面临这一些日益凸显和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都迫切要求推进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可见在当下中国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从现实可能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做大蛋糕”,逐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具备了基础。今天在“蛋糕”做大的同时,更加凸显的是分“蛋糕”的公平性和正义性问题。邓小平深刻地洞悉,在贫穷、落后、愚昧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空想,不现实的,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此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虽然也强调注意两手抓。

6、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权力为核心,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十八大报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7、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的结论)

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把相对于神、相对于国家、相对于政府、相对于权贵(大家族、精英集团、权势集团)、相对于资本(或资本所有者)的把“人民大众”置于主体优先位置,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至上价值理念,以及基于这种价值理念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体系。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分别体现为民主法治、分配公平、社会和谐、自由平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根本目的,地球唯一的家园,反思生活的今天,自然环境)

社会主义实质是一个过程,中华民族任重而道远。

8、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处于并长期处于“落后贫穷”的初级阶段(这点不知道该掌握什么)

9、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

1)总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富强:强大,富裕;民主:每个中国人当家做主;文明:人类创

造成果中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东西;和谐:人和自然/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和其它民族)2)习李执政时期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点不知道该掌握什么)---我想你知道内容是什么以及与道路,制度的关系就可以了-----(道路是手段,途经;理论是指南;制度是保障。)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

第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

第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13、2020年以前建设中特社义总的要求(五个紧紧围绕)

14、十八界三中全会对2020年以前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14点)

第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苏联与中国对比改良方式)

第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第五,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六,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七,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八,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九,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第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第十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十二,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第十三,、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第十四,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随笔:选拔考核领导干部的标准:德、能、勤、绩

圣人讲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人治/依法治国/讲关系不讲原则/一人专制

中华复兴(中国元素,成份的复兴/ 重复)

形势逻辑思考方式/同级比较

当时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每个人都有责任

讨论刘少奇是被谁打倒的?——自己。(多行不义必自毙,思想站起来,做一个真正的人/ 生存性智慧)

证实当下,把握未来

人食人/犬儒/善于计算个人利益

异质性思维/同质性思维

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固化思想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本质在于自由,整个人化世界都是人类精神的产物

科层制---看看韦伯的研究,很深刻对于思考认识当下的中国

人人想自保而不得保

有位才有为?有为才有位? /思想上进行革命

领导:引领,导航

群体动物必然产生一个领导

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

否定之否定---人生及其人类社会的演化规律

人民社会主义常态:少数人领导多数人

政治决定经济至少在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差不多是这样

人民群众的是非判断标准:不看中央,看地方,不看过去,看现在;不看你说的,关键是看你做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熟知而非真知

人是一种价值的存在

解决当下中国人无根的状态

时不待我(生态观念的时间)

党指挥枪

总的评价是:你的总结还算可以。有的内容缺少了。你提出的问题在这里无法回答,你方便就电话里面谈谈吧。附上所有ppt内容的word版,希望你们按照这个思路结合ppt,一个个的回忆上课的情节,是如何阐述的?联系人的生存发展做了什么样的引申。

四、学习要求

?努力读书(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按时到课(宁早三分,不迟一秒)

?认真听讲(精力集中,做好笔记)

?参加活动(各种环节,积极参加)

?积累心得(要求撰写,择优展示)

?共同建设(师生同心,一起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是如何认识到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找寻指导性理念的)

2、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为什么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找寻指导性思想观念)

?李大钊的言说

?1919年李大钊说“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思想尽量运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1920年李大钊又说过,社会主义的理想“应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

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恽代英、张太雷言说

?1920年恽代英也指出:“我们的任务,在于寻求一个适合国情,而又结合共产主义

的方针来。”

?1921年张太雷提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

特点的基础之上。”

?陈独秀的言说

?1922年陈独秀说“我很希望青年诸君能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

形,最重要的实现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

?他曾经还说过:我们研究马克思的学说“不能仅仅研究其学说,还须将其学说用到

实际中,去活动,去干社会的革命。”

?李达的言说

?1923年李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中说“中国无产阶级对于目前的政治运动,

就应怎样决定,这一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上面并没为中国共产党筹划,而我们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的原理,按照目前中国国情,即当时产业的情况和文化的程度,完全可以订出一个政策来。

六届六中全会部分与会者合影(1938年10月)

?其他主要领导人的呼应1

?张闻天就这样说过,“宣传马列主义,提高全国的理论水平,特别要注意于以马列主

义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方法,去教育共产党员与革命青年。并以次去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研究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各方面,要认真的使马列主义中国化,使它成为中国最广大的人民所接受。”

?1942年朱德说:“今天我们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正确地掌握了马列主义

的理论,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

?其他主要领导人的呼应2

?1943年邓小平说:“遵义会议后,党的事业完全放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

东思想的指导下。”

?1945刘少奇修改党章的报告说:“由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极大的特殊性,

以及中国科学还不发达等条件,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的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

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来解决现代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有许多是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过与解决过的问题,,在这里是以农民为主要群众,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中世纪残余——这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难的事业。”

?刘少奇同志在报告当中还说:“马泽东思想,从他的宇宙观以至他的工作作风,乃是

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乃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这些理论,表现在毛泽东同志的各种著作以及党的许多文献上,这些理论与政策,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

? 2.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质新解

?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

?中国化又是什么?是物理反映还是化学反映?是化学反映,因为生成了新东西。

?是马克思主义化(化合)中国还是中国化化合)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具体路径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学说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学说,而且包括后人对他的丰富和

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一切有益于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当然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学说中的那些具有普遍性真理和价值的思想学说。那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学说中哪些内容是普遍性的真理和价值呢?

?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学说中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并且具有普遍性意义的

理论。具体包括: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内容

第一,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即实践观、生产观、群众观、阶级观、价值

观、辩证观和历史观

第二,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即尊重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的基础上,为绝大多数人(包括其中的每一个人)谋利益,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核心和目的。

第三,不断吸纳其他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如在唯物辩证法方面吸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说,耗散结构论、混沌说等新老三论。在认识论方面吸纳建构论、非理论、主体选择论、霍然规律论等;在价值论方面吸纳价值哲学、哲学人类学等。另外还要吸纳科技哲学、解释学以及新儒学等

第四,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即认识到马克思哲学是破环恶世界的革命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建新世界的建设的哲学,二者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显然是区别很大的。一句话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源于马克思哲学,但又不限于马克思哲学,它汇聚了无数马克思后继者的智慧和成果,吸纳了古今中外人类精神发展的诸多成果,总体上高于马克思哲学。

第五,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转化为指导现实活动的行动指南和生存实践性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对自己面临世界“是怎样”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运用这些思考和回答来指引我们每一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解决“怎么做”问题。这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就转变为人行为活动的生存实践性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方法论

?1、辩证决定论方法-一方面,人的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具

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历史又是人的活动过程,人在其中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

?2、社会本体论方法-正确认识社会、评价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

?3、实践的标准

?4、生产力标准

?5、群众路线特别是人民利益标准

?6、阶级阶层利益分析法

?7、社会评价法

?8、系统分析法

?9、历史主义分析法--坚持阶段论-坚持条件论-坚持现实和理想的均衡协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

?生产社会化直至全球化发展趋势原理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作用原理

?社会生产各个部门按比例发展的原理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理

?利润率平均化原理

?科学技术(包括制度)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原理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相统一的原理

?物质生产、人口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关系原理

?未来社会社会所有制原理

?社会发展方向是实现每一个人自由二全面发展的原理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原理

?具体实际

?具体实际包括很多类别。例如,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实际,工作实际

与思想实际,微观实际与宏观实际,现实的实际与历史的实际,主要的实际与非主

要的实际,全面的实际与片面的实际,真实的实际与虚假的实际,等等。需要注意警惕的是,不要被虚假的实际、片面的实际以及非主要的实际等所蒙蔽。

?具体实际

?具体实际不仅指物,而且包括人、人民群众的状况和要求;不仅包括本地的实际,

也包括更大范围直至全球的实际;它包含诸多矛盾,而且处在一定历史阶段;还包括把人民群众如实地看作是实践主体,具有能动作用,如此等等。

?具体实际

?具体实际是“立体的”、“动态的”,人们从不同角度特别是不同立场对它们进行观察,

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把握具体实际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为…_},.是从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规律、从绝大多数人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具有鲜明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这也是统一各种不同认识的基本准则。

而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所得出的不同认识,它们往往并非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补充的,这本身也是一种规律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在坚持自己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基础.比,也注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具体实际

?把握具体实际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全面、深人。为此,需要以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和有关经验(包括外国经验)为参照系,注意从宏观的、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切实搞清现状,包括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方向和趋势等。在这个过程巾,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以坚定信心,更要摸清问题和困难,后者才是实践的一k攻方向或重点所在。

?具体实际

?把握具休实际的基本途径是调查研究。它一般需经四个步骤:调查(直接调查、}闭接

调查)、比较(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思考(多种可能性的分析和利弊权衡等)、检验(实际是新的调查的开始)。它们是相互衔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调查研究,既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为,通常后者更为重要。

?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什么

1、版图(包括疆域、边界、领土)和祖国统一。

2、行政区划。

3、人民代表大会。

4、共产党的领导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5、国防和军队(包括武装冲突和战争)。

6、人口(包括人口政策的变化,计划生育国策的确定与实施,人口普查的情况和结果)。7、阶级、阶层和阶级、阶层关系及其演变。

8、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包括重要建设项目的兴建、完成、效能及经验教训;农业的发展,农村与小城镇的建设;等等)。

9、科技进步、发明创造,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推广。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演变。

11、经济成分和经济结构的状况及其演变。

12、民主与法制建设,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实施。

13、政治文明建设,政权机构及其演变。

14、文化建设。

15、社会建设,文教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16、生态文明建设,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17、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和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18、宗教政策和宗教问题。

19、改革开放。

20、西部开发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21、中央和地方关系。

22、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

?怎么样才能真正具体的“化合”?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主体的思想方法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转化为主体的实践理念(生存性智慧)

?第四把主体的实践理念转化为具体方案

?第五把具体方案转化为主体的实际行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实行当代世界的普适价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

我们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道路途径问题,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统一的新中国”,主要途径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继续为建设这样一个国家而奋斗,集中解决中国的发展即现代化问题。但是手段和途径必须作根本的调整,主要是尊重科学,发展民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人民包括自己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

?普遍真理和普适价值的重大意义

?就是为人们提供基本坐标和参照系,帮助人们弄清自己国家、民族所处的区位和方

向,进而弄清自己应当争取的目标和可选择的途径。

?对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作出“四大领域、四个阶段”的简要概括

?经济领域:渔猎化→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

?政治领域:神权→君权→少数人(资本和官僚)特权→普遍人权(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

?文化领域:神学→玄学→经典科学→现代科学

?人的发展状况:原始蒙昧人→依赖于人的人→依赖于物的人(自立的单面人)→自

由全面发展的人。这四大领域的四个阶段之间大体上是上下对应的关系。

?我们现阶段所处的方位

?我国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既有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的因素,也有从第三阶段

向第四阶段转变的成分,处于亦此亦彼的混合型(非典型)的过渡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即前现代化国家,必须认真研究和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包括以这些一般规律为根据的当代世界的普遍真理特别是普适价值。否定和拒斥这些一般规律、普遍真理特别是普适价值,究竟对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是有益还是有害、是进步还是反动,值得人们深思。

?科学、民主、自由、人权、公正马克思主义普适性的基本价值理念,

?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体现着科学精神。

?民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念,在关于巴黎公社、共产主义者同盟等

问题的论述中,马克思都强调了普选制、民主制、随时可以撤换等原则。

?自由——在《共产党宣言》和关于未来社会“自由人联合体”等论述中,马克思和恩

格斯把自由作为一个基本追求。

?人权——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很少正面使用这个概念,但他们实际追求的正是一切

人普遍享有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条件,在最无愧于人的尊严的条件下生活。

?公正——这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些基本价值理念

正是当代人类基本价值观念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我们该怎么办

?在中国现阶段,科学、民主、自由、人权、公正、和谐等普适价值观念,既有“实然”

的方面,又有“应然”的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实然”方面,表现为这些普适价值已经得到了部分的体现;其“应然”方面,表现为这些普适价值体现得还很不够,它们仍然是我们必须奋力争取的理想。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许多重大问题,诸如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民主政治建设问题,文化繁荣发展问题,人民权利保障问题,社会差别过大问题等,这些普适价值观念都是我们锐利的思想武器。其中,科学(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乃至理顺各种体制密切相关,这是基础)和民主(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解决官员大面积腐败、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等直接相关,是当代中国的人心所向)仍然是最基本的价值,应当予以特殊强调。

?本章总结

?第一、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事先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步一步地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民族化,具体化,当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即是一脉相承的,又使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第三、时间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2002年党的十六大之后,以

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第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

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会继续发展,并取得新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中国化必将不断开出绚丽的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理论治国

?第二个内容:毛泽东思想

?作为指导思想行动指南的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的关系?

?作为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是哪些?

?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中的除去指导思想的其他思想还有哪些?这些思想和当下国内的某些现象有内在关系吗?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的思想?

?

?一、作为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1、如何实现行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

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其基本理念:

?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

?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通过建立农村根据地,长期进行革命斗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客观规律的完备的思想形态,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和特点;

?②探索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③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④总结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⑤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对象、动力、目的或前途、步骤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

?⑥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及其具体体现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

?

?二.社会主义革命思想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思想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三/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关于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957年--关于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等一系列正确方针;

?关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等思想;

?关于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的思想;

?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思想;等等。

?

?四.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思想

?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员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

?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

?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

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见,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毛泽东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十大军事原则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则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避免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

?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

线。

?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六.政策和策略思想

?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他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对被打倒的反动统治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予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七.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思想

?毛泽东根据“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个基本观点,提出过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例如: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

?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八.党的建设思想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特别重视从思想上建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指出,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他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为此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他多次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

?十.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

?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毛泽东是什么人

?第一,身為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不僅是解釋世界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改造世界的行動家。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和實踐要相結合,即是將思想家和行動家結為一體,這正是毛澤東的特點

第二個特點在於他同時是個詩人,用詩人浪漫、不切實際的想法來指導中國,用詩人的邏輯、詩人的眼光來治理國家,必然造成巨大的災難。

?第三、毛澤東又不是一般的實踐者,而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我曾比較魯迅和毛澤東,魯迅或許有其偏激的一面,但他不是國家領導人,他的偏激不會影響其他人的命運。

?第四個特點:他不是一般的國家領導人,而是個極權國家的領導人,他的權力不受監督、約束。若在民主國家有一定限制,國家領導人的失誤有糾錯的機制,災難還不至於到無可收拾的地步。而毛澤東的失誤造成的災難,要到他死後,才可能有變化。

?第五,毛澤東又不同於一般極權統治者如斯大林等。一般極權統治者只管人民的身體,對異議分子、異端、反對者,至多就是送入監獄、勞改營,在肉體上予以消滅;

毛澤東則要改造思想。

?最後,毛泽东所統治與改造的對象,是在全世界擁有最多人口的中國,其影響既廣大又深遠,非同小可。也就是說,毛澤東思想是在半個世紀中,支配了占地球人口1/3的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基本思想與行為方式的。毛澤東是完全自覺地用他自己的思想來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現實和中國人的心靈世界,並且按照他的思維模式建立起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最基層的社會生活組織結構。它不僅是種思想存在,更是物質、組織的存在。

第三个内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012年《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概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p24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p27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背景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的大变革、大调整,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进一步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显现出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状况的重大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新的主体条件

四、党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背景的具体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政治动乱,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时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书籍

候,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的这种探索进行得断断续续而且艰难曲折,但却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思想成果,其中尤以《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论著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最为突出。

毛泽东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1959年底至1960年春,他带领部分理论家和工作人员到杭州,集体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记录的论点汇编》的第七部分中,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完整的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前提。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赋予中国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新的起点与动力

邓小平理论包含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而首要的基本问题,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去制定规划。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社会改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需要的部分的改革,看作是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并提出了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作出了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科学决策,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邓小平同志还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的时候,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样,邓小平理论就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

列基本问题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以及新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既面临着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面对着由于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产出为特征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以及在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的严峻挑战的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从自身和中国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中国面临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特色,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所以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系列重大关系,要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好牵动全局的重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在国内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上和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价值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那么我们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一)什么是主题

1、也叫“主题思想”。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2、(狭义)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

3、(广义)广义指题材概念,是社会生活或现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题、战争主题等。

4、主题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观点

第一种提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邓小平多次提出,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这个句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这个理论回答了“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后,由中共中央批准印发

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更明确地指出:这个理论所因绕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种提法: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邓小平十分强调发展,他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称之为‘,中国的发展路线”,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胡锦涛同志2002年3月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共中央批准印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都强调发展是主题。

第三种提法: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邓小平特别重视中国的现代化,认为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最大的政治”。党的十五大报告也作出了重要概括:“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第四种提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1982年首次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概念,也是邓小平理论原来的名称,并且是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2003年7月,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上的讲话》指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围绕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评述

第一种提法的“主题”是指邓小平理论所针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其实质含义是,在20世纪末叶世界迅速变化发展、我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挫折之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今后的路怎么走。

后三种提法的“主题”则是“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的意思,它们是对前面所提“主要问题”的科学解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实质是对现阶段党和人民实践主题的揭示。现在,我们党和人民实践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在干什么事、在“打什么仗”?概括地说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就是发展中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而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对三大基本问题的做出实践和理论的解答

第一,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第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

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基本问题的探索与回答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下面这些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的其他理论等

社会主义本质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