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新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新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新教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

(课时为学时,这是第学时——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泉州市丰泽区教师进修学校李兰芝

一.学习任务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⑵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学习的主要任务:

本节的学习任务类型是综合型。在知识上要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量替换、图象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如何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速度、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初中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地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⑵会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根据纸带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加速度。

、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培养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逻辑性。

⑵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共同探讨和实验,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四.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

在教材处理上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分为两个学时。第一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学时主要的任务是:结合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误差来详细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结构、利用频闪照相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如何求瞬时速度等知识。本节课是第一学时,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让学生分组(实验时人一组、讨论时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小组、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教师的策略是宏观调控整体教学进度,微观放活学生局部学习进程,让学生的学习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现代教学手段与启发式

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资源

、学生实验器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重锤、铁架台、交流电源、钩码若干、刻度尺、细绳。

、演示器材: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教师:在前面大家学习了直线运动,直线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匀速、变速、匀变速等。我们着重分析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你生活中见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举的例子进行讨论:究竟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预测学生讨论后举出例子和结论的可能是:

例子:

①汽车(火车、自行车等)在启动加速(或紧急刹车)时

②物体在下落时

③小孩子在滑滑梯时

④物体在上坡(下坡)时

结论:

上述物体是在作变速直线运动,但是还无法确定它们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说明:让学生展示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已有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

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

学生在回答时可能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答案,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在否定之否定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提高思维能力。同时热烈的讨论和辩论过程能激起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分析

教师:我们要如何判断一个作变速直线运动(加速或减速)的物体是否在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预测 学生有代表性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教师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板书归纳。) 要看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是否恒定不变(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速度的改变量是否相等)。

① 由t

v v a t 0-=可知,我们必须多次测量出物体在不同间段内的初速度0v 、末速度t v 以及所用的时间,算出加速度给予比较。初速度0v 和末速度t v 的测量方法:我们可采用瞬时速

度约等于在很短的时间(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利用t

s v ΔΔ=求出初速度0v 和末速度t v ,因此就需要我们测量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较短时间内的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② 由2021at t s v ==可知,我们如果让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为,则22

1at s =,即22t

s a = ,因此只要测量出初速度为的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后加予比较,看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的平方是否成正比就行(或求出加速度)。

③根据教材页习题的结论可知,只要比较运动物体在各个连续的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是否相等即可。

说明:这个过程着重于进行理论分析,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起点,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进一步研究下去,这要让学生自己体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快乐。以下着重讨论方法①引导学生学会用极限的方法进行研究。

㈢.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深入分析问题

教师:那么、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求出物体在较短时间内的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由t

s v ΔΔ=可知,如果t Δ很小在这段时间t Δ内的平均速度就很接近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而且t Δ越小,对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

时间t Δ可以用秒表测量,但是由于人本身存在反应时间的问题,无法精确测出较短的时间t Δ;位移可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但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t Δ所处的位置难以精

确标明。

教师:那么如何来提供一个足够小的,持续的时间间隔t 呢?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课本页迷你实验室,模拟打点计时器。

让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学生用手拖动一条纸带在水平桌面上向前移动,同时让另一个同学用一枝笔(打包笔、位置固定)每秒(全班同学一起喊数时)在纸带上点一个点,在纸带上面留下了一些点。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纸带运动情况和手是一样的,每相邻的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秒,间距代表手在秒内运动的位移,通过分析点的情况,就可以了解拖动纸带的手的运动情况。

Δ,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仪器,如电火教师:为了获得更加均匀(更加短暂)的时间间隔t

花打点计时器。

说明:让学生在困惑中寻找出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利用课本页迷你实验室,模拟打点计时器,可以让学生较为快捷、简要地理解地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有利于减少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进行实验探究。

.简要地演示并介绍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方法

教师利用课件和实物投影仪演示、介绍(同时让学生观察实物)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方法和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说明:这一节课只要求学生会使用打点计时器,而对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结构不作深入的介绍,第二课时再结合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频闪照相等知识进行学习。把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具体原理放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解。

.学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让学生用手拖动纸带,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并讨论如何利用纸带判断手的运动情况。

说明:目的在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打点计时器,初步掌握分析纸带的方法。

(三).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些作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包括使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操作等?(要求学生把设计的方案简要地写在纸上)。

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

选择较有代表性方案的小组派代表上台简要叙述本组设计的方案(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写在纸上的方案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大家在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

预测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是:

方案一: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交流电源、钩码、刻度尺、细绳等器材研究小车在钩码拉动的情况下,在倾斜轨道上的向下运动的情况。

方案二: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交流电源、钩码、刻度尺、

细绳等器材研究小车在倾斜轨道上的向上运动的情况。

方案三: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铁架台、交流电源、刻度尺等器材研究重锤在下落时的运动情况。

说明:①.在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的方案中,要有较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对各种方案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思方案中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②.同时应注意有些学生可能有别的方案,要鼓励和认真对待,在课堂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在课外指导学生去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

让各组的学生参考自己设计的方案在上述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并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进行汇报。

用课件显示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要求每组进行两次实验)。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仪器使用是否得当,必要时给予指导。

说明:师生共同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并用课件给予显示,有助于学生较为规范地完成实验,并能有效地减小误差。

、分析和处理数据

让学生选择实验效果较好(即打出的点迹较清晰)的纸带,利用纸带上的信息初步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形式,并讨论如何处理纸带上的信息,从而求出加速度的值来具体判定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从减小误差的角度加以考虑。

预测 学生的分析可能如下:

如果以纸带上相邻的两个点为计数点,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秒, 由t

s v ΔΔ=可知,t Δ越小时在这段时间t Δ内的平均速度就很接近内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但同时这两点间的间距也就较小,用刻度尺测量位移时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因此我们经常选取计数点加以研究,师生共同确定相隔个点取为个计数点,即每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秒。

学生进行测量并分析处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上讲台汇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处理学生汇报中存在的问题。

说明: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处理问题的方式,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对纸带作出处理。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尽量作出点评。

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不高(初中新课改中对学生数学能力要求较低),因此在分析处理数据阶段要专门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本页用表格处理数据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还可以按课本图-的方法。

可根据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选择确定处理数据的方法(单一还是多种方法结合)。 、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来说明学生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

(四).回顾总结 深化认识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以及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教师答疑,深化知识。

六.教学设计的说明: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体现新教材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过程方面的改革,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做了一些尝试:

本节试图更多体现在对学生的鼓励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是何方面、何深度都是通过思考得出的,而学生的思考肯定有不科学的成份在内,但提出问题就是暴露不是之处;提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积极思考的结果,这都是获得鼓励的结果。老师的任务不是判断谁对谁错,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引导学生得出更加科学,更加可行的方法。因此,无论学生的问题和方法存在什么缺陷都应鼓励,同时注意其中暴露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找到科学的,正确的解决问题方法。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科学小实验教案课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学小实验教案 快乐童年,让我们的宝贝远离电视、电脑、手机!让妈妈们和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亲子时光! 感谢各位对我们妈妈团的支持!希望各位妈妈们满意! 1、颜色的混合: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2、毛细现象:慢慢长大的绿树 3、火山爆发 4、美丽的鸡尾酒:油水分离的原理 5、冒泡的岩浆 6、彩虹珍珠雨 7、牛奶跳舞 8、彩虹大米,彩虹大米变彩虹 本实验套盒包含材料:试管架1个,试管6个,滴管6个,食用色素7种,42元包邮 科学小实验1 小黄和小蓝、颜色变变变 利用三原色混合的原理,让宝贝在自己实践中发现颜色混合的秘密! 实验步骤:1、食用色素蓝、黄分别滴一到两滴到试管中,然后加入水混合 2、让宝贝用滴管将混合好的蓝色,黄色分别滴在另外一个试管,让宝贝仔细观察,看之前的颜色变成了什么颜色 这个变化非常明显,孩子印象非常深刻,做完了小黄和小蓝,依此类推,实验完成后家长可以让宝贝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孩子使用,让孩子真正的去探索观察!也许宝贝们能玩出我们都想不到的玩法 科学小实验2 毛细现象 准备材料:手纸一卷,三个塑料杯(超市有卖的一次性塑料杯),食用色素,滴管 实验步骤:1、将三个塑料杯接半杯水,然后让宝贝分别滴三中食用色素在水中搅拌均匀 2、将手纸折成15厘米左右长度,分三段,分别放入三个杯中让杯子两两相连接。 让宝贝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开始的白纸会吸水,逐渐染成颜色,慢慢地两个颜色之间能相连,这个需要等待几分钟,想连的颜色间会发生作用,变成另外一种颜色。让宝贝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减少或者没有,水杯中的水哪去了原来都被白纸吸收了,这就是毛细现象。 还有一个慢慢变绿的大树游戏, 还用到白纸折叠成树的样子,慢慢的放入杯子中,过了一会整个树就变绿了,杯里的水也被吸走了。 延伸实验:看谁跑的快 妈妈们可以准备不同材质的纸,放入水杯中,让宝贝猜猜哪个跑的快其实实验就是这么简单,让孩子可以接受可以参与! 3、火山爆发 准备材料:1、白醋、小苏打、洗涤液、食用色素、滴管、盘子、小的透明矿泉水瓶子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的实验操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长木板不能倾斜,也不能一端高一端低 B .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紧靠近打点计时器 C .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 D .要在小车到达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2.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变速运动,通过 A 点时,物体甲的速度是 6 m/s , 加速度是 1 m/s 2;物体乙的速度是 2 m/s ,加速度是 6 m/s 2;物体丙的速度是- 4 m/s ,加速度是 2 m/s 2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通过 A 点时,物体甲最快,乙最慢 B .通过 A 点前 1 s 时,物体丙最快,乙最慢 C .通过 A 点后 1 s 时,物体乙最快,丙最慢 4.小球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在第 1 s 内通过的位移是 1 m ,在第 2 s 内通 过的位移是 2 m ,在第 3 s 内通过的位移是 3 m ,在第 4 s 内通过的位移是 4 m , 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小球在这 4 s 内的平均速度是 2.5 m/s B .小球在 3 s 末的瞬时速度是 3 m/s C .小球在前 3 s 内的平均 速度是 3 m/s D .小球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5.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Ⅰ、Ⅱ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根据图作如下分析, ( 分别用 v 1、 a 1表示物体在 0~t 1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 v 2、a 2 表 示物体在 t 1~t 2时间内的速度与加速度 ) ,分析正确的是 ( ) v 1与v 2方向相同, A . a 1与a 2方向相反 B . C . v 1与v 2方向相反, v 与v 方向相a 1与a 2方向相同 a 1与a 2方向相反 D . v 1与v 2方向相同, a 1与a 2方向相同 t 0

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三、直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探究点及教学要求 (1)通过事例及探究,认识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及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公式和物理意义。 (3)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能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2、能力训练点及要求 (1)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特点。 (2)利用生活中具体事例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3、价值观渗透点及要求 (1)能乐于参与探究活动并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 (2)尝试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真正达到学有所为,学有所用。 重点、难点 1、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概念、公式。 2、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理解 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案、自制课件、玻璃管、彩色橡皮筋、刻度尺、秒表等。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请一位同学同时进行解说。 师:究竟谁更快? 师: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首先研究最简单的运动——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二、合作探究 1.匀速直线运动 活动: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演示:将内径1cm,长约50cm 的玻璃管内灌满水,内封有一小气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将玻璃管竖直放置,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 提出问题: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提出猜想:---------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猜想? (屏显)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 需要哪些器材?测量物理量?实验方案? 如何设计表格,并画在学案上。

小组交流:------ 适时引导: 师: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采取什么方法?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更准确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采取什么方法? 做一做: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并把测量数据填入表中,计算出相关的速度。 小组讨论: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运动规律如何? 小组交流: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_ 比例,运动速度可以看做 是 的。 画 一 画: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 —t 图、v —t 图。 交流论证:这种运动的特点? (板 书) 1、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师:你能举出一些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吗? 生: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空中匀速下落的雨滴;站在商场自动扶梯上的顾客--------。 2、变速直线运动 演示课件:中国跨栏名将刘翔2004年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创造了110m 跨栏的奥运会记录时 的情景,并附有刘翔通过不同距离所用的时间表:如下 想一想:刘翔在这110 m 的运动过程中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生 :不是。 议一议:为什么刘翔在这110 m 的运动过程中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110m 的运动过程中,哪个路程段的速度最大?哪个最小?有没有哪段路程中速度相等?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 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己融入社会. 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学生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多媒体课件、计算机 课时安排: 实验课(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下列语言表述中提及的运动情景. 师: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 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驾车行驶、

匀变速直线运动测试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测试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几种情况中,可能发生的是( ) A.位移和加速度反向 B.速度与加速度反向 C.加速度不变,速度在变 D.速度不变,加速度在变 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 A.在t s内的位移决定于平均速度 B.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位移的增量是相同的 C.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的位移之比等于1∶3∶5 D.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之差是一个常量 3.汽车从静止开始先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8 m/s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至停止,共经历时间10 s,由此可以求出( ) A.汽车加速运动的时间 B.汽车的平均速度 C.汽车减速运动的距离 D.汽车运动的总距离为40 m 4.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先后经过A,B,C三点,AB=BC.质点在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20 m/s,30 m/s,根据以上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出( ) A.质点在AC段运动的时间 B.质点的加速度

C.质点在AC段的平均速度 D.质点在C点的瞬时速度 5.不计空气阻力,同时将一重一轻两石块从同一高度自由释放,则( ) A.在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位移和速度 B.在下落这段时间内两石块平均速度相等 C.对任一石块在第1 s内、第2 s内、第3 s内位移之比为1∶4∶9 D.重的石块落得快,轻的石块落得慢 6.A、B两物体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的加速度a1=1.0 m/s2,B的加速度a2=-2.0 m/s2,根据这些条件做出的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 B.A做的是匀加速运动,B做的是匀减速运动 C.任意时刻两个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为零 D.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7.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a、b加速时,物体a的加速度大于物体b的加速度 B.20 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 C.60 s时,物体a在物体b的前方 D.40 s时,a、b两物体速度相等,相距200 m 8.两艘赛艇a、b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赛艇都在同一计时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如下图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艘赛艇始终没有追上另一艘(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⑵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2.学习的主要任务: 本节的学习任务类型是综合型。在知识上要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量替换、图象法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如何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 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速度、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计算公式。通过初中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简要地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⑵会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根据纸带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匀变速直线运动测试题(含答案精编)

匀变速直线运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增大,速度一定增大; B. 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C. 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大; D. 物体的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0。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同; B.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相同时间内加速度的变化相同; D.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3. 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 时,位移为S ,当速度为4V 时,位移为:( ) A.9S ; B.16S ; C.4S ; D.8S 。 4.(多选)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则在前4s 内(向右为正方向):( ) A.物体始终向右运动; B.物体先向左运动,2s 后开始向右运动; C.前2s 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左方,后2s 位于出发点的右方; D.在t=2s 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5. A 、B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一个物体自A 点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 点时的速度为V ,到C 点时的速度为2V ,则AB 与BC 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 ) A .1:4; B .1:3; C .1:2; D .1:1。 6. 一物体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它在第n 秒内的位移是S ,则其加速度大小为:( ) A . 1 2n 2S -; B . 1 n 2S - ; C . 2 n 2S ; D . 1 n S +。 7. (多选)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 m/s,1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 内该物体的:( )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 2 ;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 2。 8. 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5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10s 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 A .50m ; B .56.25m ; C .75m ; D .150m 。 9. A 、B 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 所示,则:( ) A. A 、B 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头4s 内A 、B 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加速直线运动 第一 F 匀加速直线运动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匀速直线运动规律后,对直线运动规律的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还为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以及一些更复杂运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位移、瞬时速度、加速度、位移图像、速度图像等概念为基础。 从“重物竖直下落”入手,通过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讨论,发现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通过对“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的DIS实验研究,得到v—t图像。然后通过对v—t图像的分析、讨论,建立匀变速运动的概念,认识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特点。 结合加速度的概念,通过演绎推理得到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类比利用速度图像的“面积”表示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利用flash课件交互,演示“无限逼近”的情景,然后经过演绎推理,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使学生知道公式的应用思

路。 本节课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学会应用DIS实验研究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征。 (2)理解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3)初步学会利用图像分析、归纳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及推导速度公式与位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研究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认识猜测假设、分析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2)通过用图像推导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过程,感受转化、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体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2)在通过探索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规律的过程中,感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测试题

匀变速直线运动测试题 注意:试卷中 g 取10 m/s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其中1-11为单选,12-14为多选,每题4分,共56分) 1 ?下列情况中的运动物体,能被看作质点的是( ) A ?研究乒乓球自旋时 B. 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所用时间 C ?研究地球自转时 D ?研究跳水运动员空中优美姿势时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的物体的g 值大 B. g 值在地面任何地方一样大 C. g 值在赤道处大于南北两极处 D. 同一地点的轻重物体的g 值一样大 3. 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1图象如图所示,贝U 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第2s 内和第3s 内速度方向相反 第2s 内和第3s 内速度方向相 同 C. 第2 s 末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4 -…-少 D. 第5 s 内速度方向与第1 s 内方向相同 4. 某人站在楼房顶层从0点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20 m , 然后落回到抛出点O 下方25 m 的B 点,则小球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 位移分别为(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 A. 25 m 、25 m B. 65 m 、25 m C. 25 m 、一 25 m D. 65 m 、一 25 m 5. 甲、乙两个物体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时,取初速度方向为正,甲的加速度 为2 m/s 2,乙的加速度为一3 m/s 2,贝U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都做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 B. 甲做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 C. 乙做减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率大 D.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6. “水立方”的泳池长50 m,在100米蝶泳比A. B.

2019-2020年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F《匀加速运动》教案

2019-2020年沪科版物理高一上1-F《匀加速运动》教案 张志达1007153012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初步掌握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公式和图像) 2、经历用图像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领会微元累计求和的思想方法。 3、感悟伽利略当初研究匀变速运动的科学精神,懂得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难点是如何用图像推出相关公式,以及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本课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同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要程序是:实验结论→独立思考→习得方法→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突出了学生的血,学生学的主动,学的积极。真正体现了“较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在上一节课,我们用Dis实验,探究了纸带做加速运动的V-t图。 拿出上节课我们得到的图像,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生:拿出上节课实验所得的V-t图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曲线,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什么呢 生:直线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函数应该是? 生:正比例函数 师:正比例函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变化率是一定的,斜率不变、函数随着自变量成比例的变化师:在这里什么是函数,什么是自变量呢 生:速度是函数,时间是自变量 师:在相同的时间内,它的速度的增加值相同吗? 生:相同 师:前面我们学了加速度的概念,有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单位时间内物理速度的增加量 师:也就是说,纸带在运动过程中加速度是 生:不变的 师:√,在物理学上,我们把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自制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匀变速直线运动(自制教案) 速度(v)、速度变化量(△V)与加速度(a)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方向选取正方向初速度方向加速度 a=c0 大小、方向都不变,方向与正方向相同 a=c0 大小、方向都不变,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基本公式速度变化量△V Vt-V0=at0 Vt-V0=at0 跟时间有关末速度 Vt Vt= V0+at Vt= V0+at 式中没有位移位移 x x= V0t+1/2at2 x= V0t+1/2at2 2 式中无末速度式中无初速度 x= Vtt-1/2at2 x= Vtt-1/2at平均速度V=(Vt+V0) /2 V=(Vt+V0) /2 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导出公式速度位移式 Vt2= V02+2ax Vt2= V02+2ax 式中无时间位移 x x=(Vt+V0) t/2 x=(Vt+V0) t/2 式中无加速度时间中点速度 v=(Vt+V0) /2 位移中点速度 v=(Vtv=(Vt+V0) /2 2) /2 v= (Vt 位移中点速度大于时间中点速度 2+V02+V02) /2 1、一小船沿河逆流上行,通过某桥洞时一木箱落入水中,设木箱入水后立即随水流漂向下游。 船上的人一段时间后发现木箱脱落,立即掉头追赶木箱。 忽略小船掉头时间,小船掉头后经过时间 t 追上木箱,而木箱此时与桥洞的距离为 d。 假设小船相对静水的速度不变,求水流速度的大小。 2、机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丙地,乙在甲丙两地的中点,汽车从甲地匀加速运动到乙地,经过乙地速度为 1 / 5

匀变速直线运动测试题含答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测试题 含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同时间内位移的变化相同; B.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相同时间内加速度的变化相同; D.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2. 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 时,位移为S ,当速度为4V 时,位移为:( ) ; ; ; 。 3.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如图所示,则在前4s 内(设向右为正方向):( ) A.物体始终向右运动; B.物体先向左运动,2s 后开始向右运动; C.前2s 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左方,后2s 位于出发点的右方; D.在t=4s 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4.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 图 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 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 B .在0-t 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的大 C .在t 1-t 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 D .在t 3-t 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变速运动 5. A 、B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一个物体自A 点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 点时的速度为V ,到C 点时的速度为2V ,则AB 与BC 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 ) A .1:4; B .1:3; C .1:2; D .1:1。 6. 一物体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它在第n 秒内的位移是S ,则其加速度大小为:( ) A .12n 2S -; B .1n 2S - ;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设计

当堂训练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 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师生互动 技能巩固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 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 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 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 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 盖玻片的方向) ( )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导学(一)+操作考核评分表 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我们可以选择洋葱、黄瓜等材料,通常我们选择洋葱作为材料来进行观察。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自主学习P43“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完成填空,并讨论标注每个步骤的关键动词(建议用异色笔)。

典型题例探讨 1、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 2、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 选做实验导学(二) (7)、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时,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然后用小刀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再用清洗后的小刀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用清洁牙签刮取均匀()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盖好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拓展讨论 根据老师出示四幅实验操作中的显微投影图片(洋葱内表皮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黄瓜果果肉表层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未染色)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时是否有必要都进行染色? 师生互动,巩固提升 1、下图表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②和④滴加的液体分别是() A.碘酒、清水B.清水、碘酒C.碘液、清水D.碘液、生理盐水 2、制作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先转动粗准焦螺旋,如果物像不够清晰,再转动______,直到看到清晰的物像。若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下方,要把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载玻片应向______方向移动。 3、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

匀速直线运动教案

匀速直线运动(一)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重点,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线的技能。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了解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2.在活动中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研究任务。 3.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2.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 3.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具、实验器材] 计算机及课件、实物投影。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播放课件flash动画:龟兔赛跑。 2.有一则关于“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兔子思想麻痹,骄傲自大。比赛过程中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而乌龟不甘落后,连续奋斗,终于先到了终点。 提出问题:究竟谁的速度更快一些? 要知道它的答案我们就要研究本节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猜想:兔子快(乌龟快) 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是按照物体运动的路线来区分的。 1.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就是直线运动。 2.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直线运动?哪些运动属于曲线运动?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直线运动。 活动一: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生活实践在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后举例: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教案及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新洲四中物理组王杏喜 【教学内容分析】 考纲对本节所涉及的知识点均为二级要求。本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和重点,常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考查,有时也单独考查,如实际生活中的直线运动问题。 其重点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并能恰当选择这些公式解决物理问题. (2)能够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解决物理问题。 (3)培养学生运用方程组、图像等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例题的分析,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体会特殊解题技巧,即获得解决物理问题的认知策略。 (2)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如模型方法、等效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直线运动的研究,保持对运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公式及其重要推论,并加以应用。 难点: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运动学问题。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 【教具】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请同学们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公式。

生: 师分析讲解: 1、四个公式,五个物理量知三求二.公式的选取原则是:在实际应用中要以方便快捷的原则,选用合适的公式.每个公式中都涉及了5个物理量v 0、v 、a 、t 、x 中的4个,我们选用涉及已知量和所求量的公式会简捷一些.例如已知初速度、末速度、位移,求加速度时,因为不涉及时间,我们选用v 2-v 02=2ax 。 2、四个公式均为矢量方程,应用时要选择正方向。速度—时间关系式:v t =v 0+at ,位移—时间关系式:s =v 0t +1/2 at 2,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02=2ax 均为矢量式,所以应用时要选取正方向,一般情况取初速度的方向为正,则当物体做加速运动时a 取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时a 取负值. 3、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要注意单向速度减速为零后停止(加速度变为零)和双向可逆(加速度不为变)两种情况。 刹车类问题:做匀减速运动到速度为零时,即停止运动,其加速度a 也突然消失。求解此类问题时应先确定物体实际运动的时间。注意题目中所给的时间与实际运动时间的关系。对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运动也可以按其逆过程即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处理,切忌乱套公式。 双向可逆类的运动:如一个小球沿光滑斜面以一定初速度v 0向上运动,到达最高点后就会以原加速度匀加速下滑,整个过程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不变,所以该运动也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因此求解时可对全过程列方程,但必须注意在不同阶段v 、x 、a 等矢量的正负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下面的几个推论式: (1)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 即: =恒量 可以推广到: (2)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2 021at t x +=υax t 220 2 =-υυt t x t 2 0υυυ+= =- at t +=0υυ2aT x =?2 )(aT n m x x n m -=-202 _ t t υυυυ+= =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测试题(含答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测试题(含答案)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A卷(暑期节节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下面每小题中有一个或几个答案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两物体都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D) A.谁的加速度大,谁的位移一定越大 B.谁的初速度越大,谁的位移一定越大C.谁的末速度越大,谁的位移一定越大 D.谁的平均速度越大,谁的位移一定越大 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s=24t-1.5t2(m),当质点的速度为零,则t为多少(C)A.1.5s B.8s C.16s D.24s 3.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CD) A.速度的增量总是跟时间成正比 B.位移总是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C.位移总是跟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D.加速度,速度,位移的方向一致。 4.一质点做直线运动,t=t0时,s>0,v>0,a>0,此后a逐渐减小至零,则() A.速度的变化越来越慢 B.速度逐步减小 C.位移继续增大 D.位移、速度始终为正值 5.如图,第一个图中都有两条图线,分别表示一种直线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和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哪些图可能是正确的(ABC) 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6.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第1秒内通过5m,第2秒内通过10m,第3秒内通过20m,第4s内通过10m,第5s内通过5m,5s末停止.则最初两秒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m/s,最后两秒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m/s,5秒内平均速度为m/s. 7.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的速度是2m/s,加速度大小是0.5m/s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那么,它在3秒前的速度大小为m/s,3秒后的速度大小为m/s. 8.飞机着地时的速度v0=60m/s,着地后即以a=6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直至停止,则飞机着地后12s内的位移大小为m 9.A、B两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做匀速直线运动,t=时 它们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的速度vA、vB的关系为. 三、计算题(共3小题,共38分,写出必要的做题步骤,计算过程和单位.其中第10题12分,第11题12分,第12题14分.)10.一辆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过桥后以1.0m/s2的加速度加速行驶,经12s已离开桥头180m,汽车原来匀速行驶的速度为多大? 11.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设计教案

成都树德协进中学高一物理上同步学案8 物理(必修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八.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在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最初连续相等的四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 ) A.1:1:l:1 B.1:3:5:7 C.12:22:32:42 D.13:23:33:43 2、一个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A点的瞬时速度是v l,通过B点的瞬时速度是V2,那么它通过A、B中点的瞬时速度是 ( ) A. 22 1V V+ B. 21 2V V- C. 2 2 1 2 2V V- D. 2 2 1 2 2V V+ 3、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从v增加到2v、从2v增加到4v、从4v增加到8V所需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__;对应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_____。 4、摩托车的最大速度为30m/s,要想由静止开始在4分钟内追上距离它为1050m,以25m /s速度行驶的汽车,必须以多大的加速度行驶摩托车追赶汽车的过程中,什么时刻两车距离最大最大距离是多少 5、匀加速行驶的汽车,经路旁两根相距50m的电杆共用5s时间,它经过第二根电线杆时的速度是15m/S,则经第一根电线杆的速度为( ) A.2m/s B.10m/S C.2.5m/S D.5m/s 6、一辆车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 度图象如图所示,那么0-t和t-3t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B.位移大小之比为1:2 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I:l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汽车甲沿着平直的公路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路过某处的同时,该处有一辆 汽车乙开始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去追赶甲车。根据上述的己知条件( ) A.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 B.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所走的路程 C.可求出乙车从开始起动到追上甲车时所用的时间 D.不能求出上述三者中任何一个 8、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以T为时间间隔,物体在第2个T时间内位 移大小是1.8m,第2个T时间末的速度为2m/s,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加速度a=5/6 m/s2 B.时间间隔T=1.0s C.物体在前3T时间内位移大小为4.5m D.物体在第1个T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0.8m 9、完全相同的三木块并排地固定在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速度v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运动,穿透第三块木块后速度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块木块所用时间比分别是( ) A.v l:v2:v3=3:2:l B.v l:v2:v3= 3:2:l C.t1:t2:t3=3:2:l D.t1:t2:t3=(3-2):(2-l):1

高一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匀变速直线运动》教案 理解领悟 本节课从上节探究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得到的速度图象入手,分析图象是直线的意义表明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进而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要会应用速度公式分析和计算,探究用数学手段描述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基础级 1. 小球速度图象的进一步探究 在上节课“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实验中,我们画出了小车运动的速度图象,该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请继续思考下列问题:速度图象中的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小车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小车的速度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车做的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不难看出,速度图象中的一点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小车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明小车的速度不断增大,而且速度变化是均匀的;小车做的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2.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我们把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对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不变,指的是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若物体虽然沿直线运动,且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加速度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总体上讲,物体做的并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沿一条直线运动这一条件不可少,因为物体尽管加速度不变,但还可能沿

曲线运动。例如我们在模块“物理2”中将要讨论的平抛运动,就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 (3)加速度不变,即速度是均匀变化的,运动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因此,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还可以表述为: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4)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两类: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的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 用公式表达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图象表示,也可以用公式表示。用公式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往往显得更加简洁和精确。那么,小车的速度图象——这条倾斜直线所表示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怎样用公式来描述呢?

匀变速直线运动练习题(含答案)

1.一辆小汽车进行刹车试验,在1秒内速度由8米/秒减至零.按规定速度8米/秒的小汽车刹车后滑行距离不得超过5.9米.假定刹车时汽车作匀减速运动,问这辆小汽车刹车 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2.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第4秒末关闭发动机,再经6秒停止,汽车一共行驶了30米,求(1)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汽车在两段路程中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少? 根据所求数据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3.一小球以20m/s的速度沿光滑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5m/s2,如果斜面足够长,那么经过t=6s的时间,小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怎样. 4.某架飞机起飞滑行时,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m/s2,飞机的滑行速度达到85m/s时离开地面升空。如果在飞机达到起飞速度时,突然接到指挥塔的命令停止起飞,飞行员立即制动飞机,飞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此飞机从起飞到停止共用了多少时间? 5.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是30m/s,关闭发动机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12s末的速度是24m/s.求: (1)汽车的加速度; (2)16s末的速度; (3)65s末的速度.

1.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km/h,一次一卡车在市区路面紧急刹车后,经1.5s停止,量得刹车痕长s=9m,假定卡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可知其行驶速度达多少km/h?问这车是否违章? 2.例14、汽车正以V1=10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S0=6米处有一辆自行车以V2=4m/s速度做同方向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刹车做加速度为a= -5m/s2的匀减速运动,则经过t=3秒,汽车与自行车相距多远? 3.光滑水平面上有一物体正以4米/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从某一时刻t=0起突然受到一水平向左的力,使物体以2米/秒2的加速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求经过t=5秒钟物体的位移、速度以及这5秒内的平均速度, 这时平均速度是否等于(v0+vt)/2 ? 4.一物体以20m/s的速度沿光滑斜面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5m/s2.如果斜面足够长,那么当速度大小变为10m/s时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可能是多少? 5.某辆汽车刹车时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值为10m/s2.司机发现前方有危险时,0.7s后才能做出反应,马上制动,这个时间称为反应时间.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时,汽车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为多少? 6.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以4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2s后,一辆摩托车从同一车站开出匀加速追赶,加速度为3 m/s2.试问: (1)摩托车出发后,经多少时间追上汽车? (2)摩托车追上汽车时,离出发处多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