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朱舜水

在中国明清之际、日本江户时期的中日交流史上,朱舜水是一个不能被忽略的名字。他反清复明的终身理想和爱国情怀、富贵不移、贫贱不屈的高风亮节和博学多才,以及和众多日本文人学者的交往,尤其是和弟子安东省庵的深厚情谊,已经成为铭刻在中日两国人民心中的千古佳话。

一.朱舜水所处的时代背景

中国:明末清初,中国国力渐衰,部分明朝遗民致力于反清复明运动;

日本:德川幕府统治前期,武断政治渐告终,以四代将军德川家纲为开端的文治政治得以展开;实行锁国政策。

二.朱舜水生平简介

朱之瑜(1600年- 1682),中国明末清初儒学家,字鲁玙,号舜水,谥号文恭先生,生于中国浙江省余姚。致力于复兴明朝而未得,1659年流亡日本长崎。在生活上得到弟子柳川藩士安东省庵的帮助,后被二代水户藩主德川光国聘为宾师,得到厚遇。1

(一)赴日之前的舜水

舜水身世清苦,他幼年、青壮年时期生活的余姚、松江均为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断出现进步的思想家和仁人志士。这促使舜水少年便有经世济民之志。尽管39岁时考取恩贡生,被考官誉为开国以来?文武全才第一人?,但他见?国事日非,世道日坏?,并没有把治学作为仕途阶梯,多次受朝廷征辟而不就。当清兵入关,国家存亡之际,他在45岁到60岁的15年间终日奔走,以图驱逐外敌,匡复明室,后追随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等明朝遗臣为反清复明而奔走呼号。为募集军费远赴日本(6次)、安南(3次)从事贸易。参加了1659年7月的南京攻略战。

(二)流亡日本

舜水第一次前往日本长崎是为了逃避南明朝廷以?偃蹇不奉朝,无人臣礼?为罪名对他的通缉。后来舜水作为日本请援使被郑成功委派赴日求援多次,南京攻略战失利后,感到复明无望,于1659年冬决定流亡日本。

明末清初时有众多文人从中国远渡日本,受聘到大名门下。1665年6月,舜水被聘为常陆国水戸藩藩主徳川光国的宾师,同年7月迁往江戸居住。

在流亡日本的二十多年里,舜水始终不忘复明的理想,致力于在日本推广正统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1682年,在江户去世,享年82岁。葬于常陆久慈郡大田乡瑞龙山麓(今茨城县常陆太田市)德川家墓园,墓地以明朝样式建立。

三.舜水的关于理想社会的主要主张

(一)提倡实理实学思想,主张重拾仲尼之道之灵魂;反对捕风捉影,不着实际的虚学。?知中国之所以亡,则知圣教之所以兴也?,2?吾道之功,如布帛菽粟,衣之则不寒,食之则不饥;

1 《日本史辞典》岩波书店永原庆二监修1999年

2 《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3页

非如彼邪道,说玄说妙,说得天花乱坠,千年万年,总来无一人得见?,?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1

(二)力主经世济民的思想。舜水认为:?士、农、工、商,‘国之石民也’。男耕而食,女织而衣,民生之常经也。所谓本根者,如斯而已。而又‘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国何患不治?何患不富??2这样把士农工商并列起来,是?对重工抑商、重士轻工、重义轻利文化现象的否定,提高了工、商的地位?。3

(三)劝诫统治者要仁义爱民。?龙以仁义为德,龙之所以为灵。……龙非仁义无以为灵,人君非仁义无以为国?。4?恭惟圣人之大德,莫重于施仁,仁政之大端,莫先于养老?。5概括而言,舜水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即?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他的思想主张总体渗透着对明朝灭亡教训的反思。

四.舜水的在日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一)讲学授徒,与日本各派儒学者交往频繁,传播从学术思想到礼乐典章制度方面的汉文化,倾注了后半生的心血。?为建学,设四科,阐良知之教,日本于是始有学,国人称为朱夫子?。6舜水对学生?抚之如慈母,督之如严父?,学生评价他?先生喜宾不择贵贱,非有疾病事故未尝不应接?。舜水除了讲学,还采取函授的方式,因此留下了大量的书信。

朱门弟子精英辈出,既有日本宰相、水户侯德川光国开启水户学派、关西硕儒安东省庵开创日本朱子学派(主气派)、又有幼师舜水、日本古学派的鼻祖山鹿素行,还有一代儒宗伊藤维桢(伊藤仁斋)和名震四方的大儒安积觉(安积淡泊)。7

舜水居住日本20余年间,?以其自身磊落崇高之人格,提供给日本儒者一个具体的儒者典范?。8

(二)舜水并不是百无一用的书生。他在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他的博学多才同样受人瞩目。他主张?日用躬行即是学?,?躬行之外无学问?,体现出他对?经世致用?的身体力行。

1.把工程设计、建筑技术、农艺、生物地理知识、衣冠制裁和书版柬式分别绘图制型介绍到日本。根据舜水弟子今井弘济和安积觉共同撰写的《舜水先生行实》的记载,人们评价他?格

1 《答小宅生顺问六十一条》,《朱舜水集》卷十一,第406、407页

2 《答野节问三十一条》,《朱舜水集》卷二十,第388页

3、7 张立文《论舜水学的意蕴——为纪念朱舜水诞辰395年而作》

4 《源光国字子龙说》,《朱舜水集》卷十三,第443~444页

5 《元旦贺源光国书八首》,《朱舜水集》卷六,第114页

6 《明遗民所知录传十七朱之瑜》,《朱舜水集》附录一,第640页

8 金培懿《朱舜水于江户儒学史上所起之作用——由其与古学派之关系谈起》

物穷理,志虑精纯。古今礼仪而下,虽农圃梓匠之事,衣冠器用之制,皆审其法度,穷其工巧。识者服其多能而不伐,该博而精密也。?1

2.模仿中国西湖和庐山风景,为德川光国2设计了江户小石川的后乐园,至今仍是日本著名庭院之一。

3.著有?学宫图说?并按其监造了江户汤岛的圣堂,该堂是日本祭孔子的大成殿,建筑群十分精巧。

(三)作为宾师,?舜水时谏光国,其言剀切,光国每纳之?。3在《舜水遗书》中,舜水向光国所作的书、答、序、启、字说等共约75篇,可见交流之多。

舜水看到当时佛教是日本的主流文化与思想,且多数已沦为权欲之手段。舜水对佛教的态度是?惟佛氏为丧心败俗?,4?贵国惑于邪教,举世不能自拔?;而当时日本所传之朱子学,出自僧人,佛家思想过浓,偏于玄想而疏于实践。因此,舜水首先正儒之名,倡导平易的儒学实践哲学。在其影响下,德川下令毁水户淫寺和新寺,一年毁三千余,令许多僧侣还俗。

另,光国主持《大日本史》(日本第一部纪传体正史)的编撰,邀请舜水作为顾问,其亲传弟子安积觉担任总裁,其指导思想就是朱舜水大力提倡的尊王爱国、大义正名、春秋大一统、经世致用、治国济民、实理实事实功的实学思想。而后成为日本儒学中流砥柱的水户学派5的确立就是以该史书的编撰为轴心的。

四.舜水和安东省庵

(一)安东省庵简历

安东省庵(1622-1701),江戸前期的九州柳川藩儒者。名守正、守約,字鲁黙,通称市之进,別号耻斋。在京都师从汉学家、著名歌人松永尺五,返乡后师从朱舜水,被称为?关西巨儒?。著有《三忠传》、《耻斋漫录》、《省庵先生遗集》。6

(二)舜水和安东省庵的相识、相知、相助

省庵对汉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学涉猎广泛,?守约之门无杂宾?,7一生追求圣贤之道。

1 《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2德川光国(1628~1700),江户前期的水户藩主,德川赖房的三子。幼名长丸、千代松、中纳言。字子龙。号常山、日新齐、西山等。1657年着手编撰《大日本史》。1661年继承家业。致力于通过规范藩士纪律、劝农政策、清理寺院等,稳定藩政。1690年隐居太田西山。著有《常山文集》、《西山随笔》等。作为《水户黄门漫游记》的原型,为人们所熟悉。光国是日本当时进步地主阶级统治的杰出代表。

3《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4《朱舜水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8页

5水户学:欲通过历史叙述来阐明朱子学的名分论,以《大日本史》的编撰事业为中心,在水户藩确立的尊王攘夷的学风。为明治维新在意识形态上起到了有力的准备作用。

6《日本史辞典》岩波书店永原庆二监修1999年

7安东省庵《上朱先生文》

于1654年在长崎结识从中国来日的归化人、医生陈入德(颖川入德),经其介绍又认识了另一位中国人戴笠(剃发后改名独立),并首次听说舜水事,景仰其学识,二人先是通过书信确立师生关系,而实际会面则是多年后的1659年。守约曾如此描述收到老师信件时的心情:?今春伏承答书及鸿文二片,盥手烧香,捧诵不已,诱掖谆谆,无一言非教也。谨藏之于家,以为世宝?。1足以见其求学之热忱。

舜水赴日后,省庵为舜水获准在日本永久居留多方奔走,终获成功。面对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师,省庵连续六年在为数不多的俸禄(200石)中分出一半供养老师。?日本禁唐人已四十年……我故无意于此,乃安东省庵苦苦恳留,转展央人,故留驻在此,是特为我一人开此厉禁也。既留之后,乃分半俸禄给我。省庵薄俸二百石,实米八十石,去其半止四十石矣。每年两次到崎省我,一次费银两五十两,二次共一百两……其自奉,敝衣,粝饭,菜羹而已;或时丰腆,则鱼鰯数枚耳。家业一唐锅,经时无物烹调,尘封铁锈。其宗亲朋友咸共非笑之,谏沮之,省庵恬然不顾,惟日夜读书乐道已尔。我今来此十五年,稍稍寄物表意,前后皆不受……此等人中原亦自少有,汝不知名义,亦当铭心刻骨,世世不忘也。?2

1663年,长崎大火,舜水身处?风雨不避,盗贼充斥,旦不保夕?3之绝境,省庵抛下重病中的妹妹急赴长崎探望老师,为老师重建房屋。?我养老师,四方所俱知也。使老师饥死,则我何面目立乎世哉!?4

?守约尊先生,本非为名,先生爱守约,亦岂有私,惟欲斯学之名而已?。5

?心同则胡,越亦亲族也。我得其知遇,天也,亦神助也。千百世而一遇者也。恩如父子,岂非族之云乎??6

另一方面,身为老师的舜水对弟子的欣赏与感激之情可以在以下的书信与文章中深切体会:?柳川安东省庵者,真贵国豪杰之士,学行俱超超足尚;其苦心刻志,更不可及。?7

?省庵虽一介寒士,然其高才卓识,盛德虚心,则有不可及者也。?8

?贤契年过四十,未有妻室,使愈七之老父日夕以此为忧,非所以为孝也。孝道一亏,百事

1 《上朱先生二十二首》(一),《省庵遗集》卷六

2 《舜水致孙子毓仁家信》

3 《舜水先生行实》

4 今井弘济、安积觉撰:《舜水先生行实》,《朱舜水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618页

5 《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6 同上

7 《答明石源助书》

8 《答奥村庸礼书三》

皆为枝叶,无益也……惟居室之伦为急耳。?1

舜水虽身居江户,直至晚年仍念念不忘省庵,?不佞今年七十九,稍复苟延,来年则八十矣。百病咸集,突如其来,不知何病。……欲得贤契一来见我,瞑目地下,翘首西望,若岁大旱魃望霖雨。何时得从容把臂?搁笔授泪,将以语谁??2

五.舜水的爱国情操和高尚人格

(一)舜水在明亡后,几度被劝说出任清朝官职,但他誓死不食清粟,亦耻与南明腐败政权为伍,不愿为官,最终宁可抛下家眷东渡日本以求保节。

(二)舜水东渡日本后,纵身处异邦,念念不忘救国,他一生穿着明代服装,?孤臣饮泣十七载,鸡骨支离,十年呕血,形容毁瘠,面目枯黄,而哭其无廷,诚无所格?,3?莫不日向乡而泣血,时背北而切齿,惟以邦讐未雪而憾,不以阖室既破为悲?,4?我既老在异邦,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也?5;

(三)舜水不但自己不臣清,亦禁止子孙为清廷做事:?国亡家破,农圃渔樵自食其力,百工技艺亦自不妨,惟有虏官不可为耳!?6

(四)舜水与同是明朝遗民、?相见最晚,相知最深?的兵部侍郎王翊结为知己,共商复明之策,然1651年王翊殉节,自此舜水?每逢八月十五,杜门谢客,怆然不乐,终身废中秋赏月?。7(五)舜水晚年得疥疮,重病缠身时,德川光国派医师诊治,遭推辞,曰:?今吾之疾也,疥疮浸淫,手足污烂;而使之诊脉,恐传染医手,则累人居多,未必不由吾也,利己而损人,君子戒之。?8

六.舜水对中日友好交流的深切寄望

(一)对日本这一第二故乡的欣赏和热爱:

早在赴日乞师时,舜水就感叹日本民族?取兴有义,辞让有礼,富而知方,仁而好勇?。9

1 《与安东省庵书二十四》

2 《与安东省约书》

3《中原阳九述略〃灭虏之策》,卷一,第13页

4《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

5朱力行《朱舜水的一生》世界書局1982年

6《与诸孙男书》,卷四,第46页

7今井弘济、安积觉撰:《舜水先生行实》,《朱舜水集》附录一,中华书局1981年,第614页

8朱力行《朱舜水的一生》世界書局1982年

9《长崎镇巡揭》,第39页

他爱樱花,曾曰:?中国若有,当冠百花?。1他称赞日本是?山川降神,才贤秀出?的国家2,曾曾把在实现大同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日本、在德川光国身上,?私计近世中国不能行之,而日本为易。在日本他人或不能行之,而上公(即光国)为易,惟在勃然奋励,实实举而搓之耳?。3(二)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寄望:

舜水认为中日两国应该友好而平等相处,?不妄视贵国之人如一家昆弟父子?4,?世世通好,若汉赵之交?5。

他反对以中国文化独尊的狭隘观点,?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6

七.后人之评价

梁启超把舜水誉为明清之际的五?大师?之一,?都是才气极倜傥而意志极坚强的人,舜水尤为伉烈,他反抗满洲的精神至老不衰?。?他以羁旅穷苦之身,能博取邻国人的尊敬,全恃他人格的权威?7?舜水之学不行于中国,是中国之不幸,然而行于日本,也算人类之幸了?。8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沉吟道:?海外遗民意不归,老来东望泪频挥。终身耻食异朝粟,更胜西山赋采薇?。他认为,?亡国遗民,真能不食周粟者千古独渠一人耳?。

李大钊评价曰:?日本得其(舜水)学之一体,已足巩其邦家,蔚成维新之治。吾人而笃念前哲者,则所以挽人心颓废之风,励操心持节之气,其必在先生之学矣!?9

德川光国:?寤寐忧国,老泪沾巾。衡门常杜,箪瓢乐贫。韬光晦迹,德必有邻。天下所仰,众星拱辰。既见既遘,真希世人。?10

1朱力行《朱舜水的一生》世界書局1982年

2 《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9页

3 《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4 《舜水遗书》《文集》卷十?答奥村庸礼?

5 《舜水遗书》《文集》卷九?答安东守约?

6 《舜水遗书》《文集》卷四?与陈遵之书?

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七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84页

8《两畸儒》,《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43年重庆版,第83页

9李大钊《东瀛人士关于舜水事迹之争讼》

10《朱舜水集》附录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31页,德川光国《祭明故征君文恭朱先生文》

参考文献:

1.《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ー朱舜水研究》(张立文人民出版社1998年)

2.《朱舜水的一生》(朱力行世界書局1982年)

3.《岩波哲学?思想事典》(岩波書店1998年)

4.《国書人名辞典》(岩波書店1993年)

5.《朱舜水与日本文化》(町田三郎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日古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古代:飞鸟时代、奈良 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 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这种共通性是多方面的。中国作为古时东方的中心,先后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科技传入日本。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全面的深刻的影响。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将汉字作为拼音开始的。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及相似的交通条件。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而且日本是一个积极对外开放的国家,除在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它总是在不断积极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技术和文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本民族的新文化。 三:中国宫殿建筑与日本宫殿建筑的不同处 我们游览故宫或其他中国古建筑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多有斗拱、出挑的屋檐,它们一开始都是作为房屋结构的一部分,用以支撑房屋,保证房屋的稳定性,而后来逐 渐退化为单纯的檐部装饰或者是等级的象征,如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适用于不同的规格与等级之下。日本沿袭了榫卯连接的木结构建筑,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华丽,它将结构直接暴露在外,不以复杂的工艺、技巧去装饰它,使房屋整体看上去简洁、质朴、自然,这与中国建筑截然不同。 在皇宫建筑中,日本所体现的也是崇尚自然,简单的思想。“日本之美”的代表桂离宫正是轻快,简素,与自然合二为 一。桂离宫内的御幸门是竹编的、相对不高的建筑,有一道竹篱笆与之相连。园内建筑的屋顶多为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构建,墙体并无过多涂漆,花纹装饰。园内整体采用自然要素为主要建筑材料,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实现了与

跨文化交际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日本 中日称谓方式 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 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家。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而日本人则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姐姐”,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阿姨”;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阿姨”,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奶奶”了。 寒暄 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今天真冷啊!”“今天真热啊!”“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等等。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你上哪去?” 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一些与对方生活、家庭、工作有关的事。以示看重和关心对方。日本人则不会。 敬意表达 1自谦 2自责经常在社交场合用自责言语以求的人际关系的和睦。踩脚(中国人:踩的人道歉;日本人:被踩的道歉。)迟到(中国人:来晚的道歉;日本人:来早的道歉) 3致谢致谢必须铭记在心,感恩要求极为严格。

4否定表达中国人直接日本人会绕很大的弯子,只为缓和气氛(是非观的差异)思维方式 中国人:论辩为主 日本人:体察为主 德国 德国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 这是我的权力,我有权这样做;你有权这样做但这样做不道德 德国人靠大脑来感觉;中国人靠心 德国人理性,有严格的纪律;中国人感性,会随心所欲,会冲动。 德国贝多芬伟大令人倾倒不浪漫,要求音乐的精准和完美,对音乐严肃认真。 肖邦诗意又浪漫 德国人不灵活,中国人应变能力强 请客请两个人就只准备两个人;中国人则无所谓会准备很多 德国人冷静中国人客套 不喜欢恭维,恭维是一种谦虚的表达 德国人喜欢喝中国人喜欢吃 数小时喝酒;数小时吃饭。 德国人慢中国人快 井井有条;粗枝大叶 德国人喜欢喝啤酒中国人喜欢喝茶 坐在公园里喝酒,坐在公园茶馆里喝茶 德国人靠耳朵享受中国人靠舌头享受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 计新人教版 【课程标准】 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古丝绸之路上,欧、亚、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断进行友好往来,他们交换各地的不同物产,传播各民族的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其中,阿拉伯人发展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二,意大利人马克。波罗向往中国的文明与繁荣,历进千辛万苦来到中国,旅居元朝长达17年之久,并在元朝朝廷中担任官职。回国后,他口述《马克。波罗行纪》一书,传播东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的储备,对阿拉伯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对东西方文化的传播能够很好的予以理解。相对而言,学生对伊斯兰教比较陌生,对穆斯林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还缺乏了解,对此充满了好奇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史料的方法,表达、概括、提炼的能力,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且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第5课《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习题

《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习题 1.历经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是()A.张骞B.玄奘 C.鉴真D.戚继光 2.某导演想拍一部有关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电视专题片,他选取的下列素材中与唐朝无关的是()A.鉴真东渡B.玄奘西游 C.遣唐使来中国学习D.郑和下西洋 3.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那烂陀寺B.唐招提寺 C.敦煌莫高窟D.麦加大清真寺 4.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鉴真B.玄奘 C.阿倍仲麻侣D.一行 5.“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历史上,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A.天竺B.新罗 C.日本D.波斯 6.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史实()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 C.郑合下西洋D.玄奘西游 7.唐朝时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其原因不包括 () A.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 B.唐朝经济文化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C.唐朝的疆域比过去大 D.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8.现在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9.下列内容,属于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 ①都是唐朝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唐朝对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日本未派遣唐使团与唐朝进行交流②鉴真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 ③玄奘与徒弟相伴西行天竺④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 A.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成。 材料二: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非常频繁,这一时期促进中外交流的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僧侣。促进中外交往的唐朝著名僧人有鉴真、玄奘等。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61012209 李元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 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 于中国。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纵观日本历史,几乎也是和中国走着同样的道路:从幕府时期到封建统治,再到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横空出世,都是受到同时期中国政治的影响和启发。这是一段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历史阶段,日本的古籍中也尊敬地称中国为“天朝”,几乎以一种朝拜的姿态来面对中国。而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瑰丽的诗歌财宝,炫目的宋词元曲,甚至连神话故事也给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重大的冲击和震撼。在这一个阶段的中日关系完全由中国主导,两国处于一个和平交融的环境中,中日文化也在这一片沃土中茁壮成长。这种和平的环境氛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二、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的文化碰撞: 清朝可以说是中日关系和文化的一个转折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而反观中国却散发出一股垂垂老矣,盛极必衰的气息,看似强大的清帝国,却自毁长城,抛却了文化的交流。日本此时处于封建的天皇时代,社会虽然安定却隐隐地有暗流涌动。日本多山的环境、缺少必要的资源使得人们有种骨子里的凶猛,而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道德观又强烈地约束着他们,这两个条件使得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崇尚强者,达者为先的文化特点。日本可以在任何强大于自己的国家面前低头,放低姿态去学习;而在同

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

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 江西农业大学肖遥(江西南昌33004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两国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最初主要是中国移民迁居日本,以后有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奈良,平安时代的遣隋史,遣唐使,以及中国的聘日使。此外还有各种留学人员,如入唐的留学生,学问僧。到了近代,两国间的交流途径就更加的多样化。 中日之间法律的相互学习和吸收,古代日本通过学习中国的法律制度,加快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法制社会的过渡。近代中国通过向日本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学习,促使了民族的觉醒,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统治,使得民主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随着现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法治社会的日益成熟,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确实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法治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手段和关键因素,本文将以法律词汇为切入点,比较古代中日法律语言的异同。 公元646年(日本大化2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革新。大化革新的主要内容就是仿效中国唐朝的各项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同时也引进了中国法律语言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律令语言都是文言的,以书面文语词汇为主。日本的古代律令主要是从中国引进,为了凸显律令的庄重性和严肃性,律令文本都通过汉字来表述,而极少使用假名符号。因此,大部分都与母体相类似,但由于日本又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现实和国情特点,文本具体的地方略微有所修改,本文会截取这些不同点,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较的分析作出适当的阐释。 案例一 中国律令:在官司,谓近關州縣,即准状尚书省,仍蹏送至京。若勘无徒以上罪而妄诉者。诉徒流,还得徒流。妄诉死罪,还得死罪。妄诉除免,皆准比徒之法。 日本律令:在官司,谓近關國郡,即准状太政官,仍蹏送至京。若勘无徒以上罪而妄诉者。妄徒流,还得徒流。妄诉死罪,还得死罪。妄诉除免,皆准比徒之法。 在这段材料中,中文的州县在日语中变成了国郡。唐朝,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道下辖府,州(府州同级),府和州再分别下领各县。后因增设节度使,成为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安史之乱以后道已成为虚设,唐末实际还是三级制。日本的行政区划为三级,国郡县。国相当于中国的郡,郡相当于中国的县,日本没有县这个行政单位,郡往下就是村子。随意在这段材料中,中国用的是州县,日本用的是国郡。这是由于两国的行政区划不同所造成的。在官吏制度上,唐朝時皇帝权利最高。皇帝下设三个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省下面是六个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户部。 日本则是天皇为最高权力者,下设神祇官和太政官,在下設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蔵,宮内八省。因此在中国律令中准状尚书省,在日本律令中,就修改成为准状太政官。这是由于两国的官吏制度不同所造成的。 案例二 中国律令:諸不應度關而給過所者,取而度者亦同,若冒名取度所而過者,各徒一年。 日本律令:凡不應度關而給過所者,取而度者亦同,若冒名取度所而過者,各徒一年。 中国律令:諸私度,有他罪重者。主司知情,以重者論,不知情者,依常律。 日本律令:凡私度者,有他罪重,主司知情,以重者論,不知情者,依常律。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源远流长。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在近代以前,在两国交往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 据考古学家分析,日本列岛原与东亚大陆山水相连,是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半岛。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球的一次剧烈变动,日本和大陆完全分离。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日本文化开始萌芽。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前后,大批的汉人和朝鲜人移居日本。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秦汉归化人”或“新汉人”。成书于公元815年的日本《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流徙在日本的秦人92部有18760人,赐首领姓秦酒公,分制置于适宜养蚕的地方。这是早期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如今在熊本到长崎的高速公路旁,还建有祭祀徐福的神庙。 大陆人东渡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铁技术,也带去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加速了日本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营养素,乃至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面条、汤元、豆腐等是通过僧人传入民众的。奈良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散乐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歌舞结合,演变成“能乐”。书法等艺术也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摩写。中日两国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当时都是农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响,都使用汉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传统节日也一样。这些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 从公元645年起,日本进入“大化革新”时期,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新政府效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建造国都,公元710年迁国都于平京城(奈良)。全面引进唐朝的政治体制、法律、文化,“百事皆仿唐制”。连皇宫四周设12门,也是效仿中国建造的。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日本派人留学中国,又请中国扬州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授。许多有特色的寺庙和佛像面世。 古代日本人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外,更多的场合和更长的时间称中国为吴国,称中国人为吴人,称中国话为吴音,称中国人在日本的居留地为吴原。从中国传过去的物品名称往往都要在前面加上“吴”字,如“吴织”。“南京”在日语中也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查阅《日本国语大辞典》的南京词条,除表示中国城市南京外,还表示:中国人的别称;从中国等外国来的输入品、进口货,稀奇可爱的东西等。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 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 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 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嗯,吃完了哦。)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我觉得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课型:新授课年级:九年级上册 一、教材内容分析 ㈠.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本节内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1.阿拉伯数字的由来(1)丝绸之路(2)阿拉伯数字 2.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1)马可波罗(2)《马可波罗游记》。本单元以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主线,分二个对象进行叙述:一是以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为对象;一是以古代文明的巨大成果为对象。本节揭示了人类文明交往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理清了人类交往与文明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知道世界各国文明的发展都要由分散走向整体,通过和平往来和暴力冲撞这两种主要方式达到文明的整合.㈡.引导学生加强对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标准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古代人类文化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也就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和平交往方式。本课选择了阿拉伯数字和马可波罗两个典型的事例确定为学习主题,内容不是太多,结构比较简单,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教师应当在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现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通过本课学习要让学生知道:战争与征服活动不是人类文明进行交流的唯一方式,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多的还是通过和平交流来实现的。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有着长期性与艰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察教材插图和地图,形成识读图表的能力。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中,和平友好是历史主流,中日文化同根同源,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发展繁荣了东亚文明,丰富了世界文明宝库。中日两国友好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中日关系发展历史证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在中日友好的轨道上,两国共同利益才会不断地交融扩大,实现互利双赢。 标签:中日交流;日本社会;影响 著名学者郭沫若在祝贺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时作了一首《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其中写道:“赤縣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由此可见,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年代。 据文物考古的发现证实,至少在中国的周秦时代,中日两国人民就有了接触;中国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也已经传到了日本。特别是水稻耕作方法和铁器、青铜器以及冶炼技术的相继传入,加速了当时处于弥生文化时期的日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记·秦始皇事纪》及《淮南列传》中所载的徐福东渡日本,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的史实,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秦徐福之墓”的古迹的存在,其本质意义并不在这一传说的真伪,而是作为秦时文化传入日本这一大背景的注脚的可信性。当时中国的官修史志《汉书》中曾简略地记载了这一情况:“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出。”这也是中日关系见诸文字的最早的记载。到了东汉,日本则不再限于此,而是更进一步“遣使奉献”或“奉贡朝贺”了;随着两国往来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史书的记载也日渐详明,以至列有专传了。1784年日本出土的“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也是这一史实的明证。三国时期虽中国战乱,由于公元57年时中日间业已开辟正式交通,邪马台女王仍与魏国保持着通使往来。西晋年间的公元285年,朝鲜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到日本讲学,这是儒学传入日本的开端。日本当时尚无文字,于是同时籍传入的汉文书籍学习汉字,表达思想,后来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发展了日本的文化。晋末中国大乱,分裂为南北朝对峙的动乱局面;而自3世纪末起,日本列岛上诸国之间也正忙于火并,自然谈不上向中国“入贡”,中日间的往来遂中断了一百五十年之久。日本大和政权统一列岛后,在向朝鲜半岛扩张却屡战屡败之后,又想到向中国呈贡,借中国的威望来实现其对朝鲜的野心,于是加强了同中国的往来,并有倭五王向中国请封之举。在这段时间里,从朝鲜半岛间接输入中国文化已无法满足日本的需要,于是日本使者来中国次数、人数均大为增加,导致大和王朝的文化水准进一步提高,也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和各种工艺技术的发展。中国的缝织工艺始传入日本,带动了日本的养蚕、织绢业也大为发展,纺织物趋于精细。此外,当时尚有许多陶工、画工、鞍匠等,沿朝鲜半岛进入日本,这些后来归化为日本人的中国和朝鲜移民,在日本古代文化技术的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形成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建立的功业是永不磨灭的。

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交流之佛教文化 班级:日语11乙班学号:1191610216 姓名:徐旦青 从历史和地理讲,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为文化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地理位置。由于中国曾经很长时间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较为丰富;日本是个典型的岛国国家,陆地空间狭窄,资源匮乏。所以,在古代单向交流为主,基本是中国传向日本。上古中国大陆文化的传播,加速了日本列岛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 开始的交流中以物质交流为主。如水稻、陶器、青铜器等。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3世纪)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初盛时代,其中水稻就在这个时代传到日本,对于怎样传入有很多说法。渐渐派遣使者交流,慢慢的从物质的传播成为文化的交流传播。佛教文化是典型的交流的例子,佛教的传播加速了中日的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佛教文化是在隋唐时代时代即日本的飞鸟、奈良、平安等时代由中国传入日本。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为巩固地位采取措施:大力扶持佛教;派遣遣隋使,加强对中国的学习和联系,试图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604年颁布《十七条宪法》,糅合儒学、佛教、法家等思想;建立一些佛教寺庙,如飞鸟寺、法隆寺。据说在隋朝有四次遣隋使的说法,其中小野妹子、裴世清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唐朝的稳定,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高潮。遣唐使的次数多达二十次,交流成功率极高,在759年迎入唐大使使。遣唐使的人员由使团官员是(押使、执节使)、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组成。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遣唐学问僧史籍中留名的约有90余人,比较著名的有空海、最澄大师。中国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的有力推动者是鉴真和尚,一个坚信佛教文化无国界,佛是普渡众生的大师。 赴日唐人鉴真是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六次东渡,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鉴真东渡历经千辛万苦,第一次被诬告与海盗勾结,第二次由于意外也未成,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最后一次也未一帆风顺。。到达日本后,在鉴真的指导下于东大寺毗卢遮那大佛殿前筑了一座戒坛。这座戒坛是依南山道宣的《戒坛图经》建筑的,但在第三重坛上安置著多宝塔,塔中安置释迦和多宝二佛像,则是鉴真依据天台宗的教理而有所改变。鉴真传戒时,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都次第登坛受菩萨戒;又为多人授戒;大僧灵祐、贤璟、忍基等八十余人都舍旧戒重受。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的开始。他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还根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 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国传统文化从千年以前就开始融入日本文化了,而且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等等。最早的中日文化交流开始于秦朝,从那之后就一直有所交流,相互融合。但是,在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主要是中国向日本输出为主,因为当时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都比较发达,而当时日本却比较落后。 据历史记载,古代中日交流大概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各阶段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第二个阶段是公元6世纪到公元9世纪;第三个阶段是公元10世纪到公元14世纪;第四个阶段是公元14世纪到公元19世纪初。 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初的漫长岁月。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 阶段(一)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与大和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门课上我们就了解到了,这这一时期,中日之间频繁的文化与贸易交流。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派遣徐福去海外求取长生不老药,徐福便在这段时间到了日本,带去的百工与上千童男童女,还有种说法,说徐福是日本的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虽然得到考证但是也足以看出当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程度。在汉代的史书里面就有记载,当时中日的交流,在同时期的日本著作里面也会发现很多关于跟古代中国的交流史。 阶段(二)公元6世纪至9世纪,即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 期、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前期。这个时期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 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 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 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 诗歌的交流。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这个时候的日本却不是很发达,相对比较落后,这一时期的日本大量的学习中国的文化,并且派遣很多留学生和学问僧去中国,一方面为了强化中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大量学习中国当时各方面的文化与技术,从而增强本国的国力。 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遣唐使,就是专门从事外交的官员。 阶段(三)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即中国五代宋元时期,日本是平安时代后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素材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古代,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扮演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 新课介绍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使者之一:阿拉伯人 1、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 2、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其他贡献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使者之二: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启程东来 教师讲解:马可·波罗东来与西回路线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大小亚美尼亚,穿过了波斯和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上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被委以官职。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到各地视察,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还出使亚洲一些国家。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从海路回到了故乡。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今天人们关於马可·波罗的所有记忆几乎都来自於他的游记本身,据说在马可·波罗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贸易战争,在海战中被俘的马可波罗进了热那亚监狱,在监狱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鲁斯蒂切诺的作家,为了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游历的见闻口述给后者笔

东西方文化交流使者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东西方文明交往和马可·波罗的相关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①利用百度搜索等工具搜集与本课相关的音频、图片、文字资料; ②利用百度搜索等工具查阅本课的教案、教学设计等资料,作备课参考。 二、教学课题 教学课题: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叙述古代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中插图和地图的观察,形成识读图表的

能力;通过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形成开放意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的经历。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各地区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三、教材分析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共有三个内容:一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二是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以阿拉伯数字为例表现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三是马可·波罗来华,记述马可·波罗来华的曲折经历和在华的经历,《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这三个内容都是东西方文化和平交往的典型,学习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世界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树立国际交流的意识。 备本节课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到了许多关于本课的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和课堂教学实录等资料,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确定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根据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了阿拉伯数字、马可·波罗等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在课堂上合理使用,使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学习印象,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 【摘要】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更是激化了两国的矛盾。但这都与文化无关,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由此可见,日本文化的基石源于中国的传统。在过去数百年间,日本的区域性文化小到吃饭的筷子,大到宫廷建筑,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日本文化历史合作交流发展影响 【正文】 一、概括中日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总体特点 从总体上看,中日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在远古时代,日本列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在日本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文化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许多共同性,这说明原始先民们早有来往。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由于冰川期的结束,海面回升和地壳变动,日本列岛终于完全和大陆脱离,但是以后仍然不断有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风渡海来到日本,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从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 其次是范围广泛。中日文化交流极其丰富多彩,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狭义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哲学、文学、史学、科学、宗教、教育、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建筑、工艺、园林、民俗等领域,或者按广义文化概念所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诸层面,无处不有中日文化交流的表现。 第三是影响深远。中日文化的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学的发展进步,以至于国家关系、民族感情、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无不发生巨大而

中日文化交流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秦汉六朝 1.大宰府P13 2.左旋海流P3 3.铜铎P4 6.朝天石、西归浦、正方瀑布、徐福祭P11 7.佐贺地区(佐贺有明海港)P12; 意义P15 8.信子节(千童镇)P17 9.佐贺吉野里P19 10.金印P26 11.甚兵卫、龟井南冥、黑田(藩主)、三宅 吉米、志贺岛P26 12.乐浪P21、P22 13.卑弥呼女王;邪马台国P34;P35定义(2) 14.难升米、牛利;亲魏倭王P38、P41 15.朝贡意义P39 16.狗奴国不朝原因P41 17.五王遣使P48 18.两次大中断及原因P49+打印提纲上的 19.伽耶P50 20.8次遣使P52(相关:X国诸军事、安 东大将军、倭国王) 21.古坟时代P53 22.册封的意义 a.需要;b.P55 综述一:中国文学与书籍的交流 1.平假名、片假名P58 2.文学交流P60 3.万叶集(平安时代)P60 4.诗歌方面P61 5.镰仓时代P63 6.江户时代P64 7.笔记(受日本影响的近代作者和作品)P66 8.汉藉P67 ◆◆◆◆◆◆◆◆◆◆◆◆◆◆◆◆◆◆◆ 第二章:隋唐 1.小野妹子P77;国书事件P78 2.裴世清P77;访日问题P80;小结P82 3.圣德太子P83 5.大化革新P87;效果P88; 6.《十七条宪法》P87 7.改新之诏P88 8.四期遣唐使P89/90 9.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 律令P91 (表) 10.官僚制、土地之、教育制度的详情P91/92 11.建立古代天皇制国家P93 12.经济交流口岸P93/94 13.宫市P95;宝饰镜P96 14.正仓院、供养之风P98;院内文物特点P99 15.日本政治、经济方面的唐化,提纲P5 16.使团出发前的准备P104;到达后的P105 17.使团中留学生较少的原因P104 18.晁衡(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大和长 冈;玄昉、井真成P105/107 19.遣唐使回国后的仪式P107 20.晁衡回乡P107 第十二次、遇难P108 21.沈惟岳(清海宿弥)P109 22.喜娘P110 23.晁衡贡献P110 24.荣睿和普照P111;道睿P111 25.日本重视引进佛教的原因P111 26.鉴真和尚P112 27.唐招提寺、三大戒台P115 28.鉴真东渡功绩P115 29.井真成墓志P117、朝衡纪念碑P119 30.阿育王寺、大明寺、唐招提寺P112 31.学问僧、请益僧P134 32.八位有名的入唐求法僧P135 33.惠果大师P138 34.空海(弘法大师)P135、功绩P139下 35.日本真言密宗P139 36.《入唐求法巡礼行记》P140/144 37.赤山法华院P141/142;P148 专题 38.张保皋P141 39.会昌法难P144 40.圆仁功绩P144/145 41.青龙寺、空海纪念堂、纪念碑P145 综述二:中日宗教与思想交流(P152) 1.佛教盛行的原因P152 2.道教P158 3.共存性P160 4.总结P161 5. ◆◆◆◆◆◆◆◆◆◆◆◆◆◆◆◆◆◆◆

中日文化差异及对双边贸易沟通的影响

毕业论文 题目中日文化差异及对双边贸易 沟通的影响 英文题目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On The Bilateral Trade And 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报告》院(系):商学院A0311班

本文以客观的角度,从研究的前提出发,分析了中国和日本的价值观、艺术创作差异和商业文化差异,并且着重从学术上、思想上及经济民族特性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文还从事实出发得出了两国文化差异对两国相关经济贸易沟通问题影响的具体表现。最后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提出了建议,希望中日两国能达到双赢,中国经济能早日实现腾飞。 【关键词】经济贸易发展中日文化差异借鉴和帮助双赢 ABSTRACT Based on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from a research standpoint,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values, artistic creation and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focus on academic, ideological and economic nationalism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The paper also drawn from the fact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n bilateral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ed communication problems affecting specific performance. Finally, China's economic and cultural made proposals in the hope that China and Japan can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China's economic takeoff will be realized soon. 【KEYWORDS】The Economic Trade Develop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ese Draw Lessons From With The Help The Both Sides Make A Prof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