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期末

中国文化史期末
中国文化史期末

1、中国的概念与变迁: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以“中国”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一个朝代自称“中国”,始于元朝。“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中国”是与俄罗斯相对应的国名。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便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的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肯。

2、中华的概念与变迁: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词之简称。(这里多出材料题P7,P8黑体例子)所论“中华”,已淡化地理方位的中心性,突出文化上的先进性。由“民族”与“中华”组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出于晚清,曾与“中国民族”同位并用。今之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3、文化的含义以及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由“文”“化”两字组成,以教化世人,便可成就平治天下的大业。这种“人文化成”的设想,是中华先哲对“文化”的理解,形成了一种区别于“神文”倾向的“人文”倾向。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行方面的塑造。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文化是活的,文明是结果。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但二者所涵盖的历史内容又有差异:文化内涵是“自然的人化”而“文明”则是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或是指超越蒙昧期和野蛮期的历史阶段。

4、形成中国文化的宗法社会结构: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关系联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王子则封诸侯。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政政体的长期持续。宗法—专制政治又束缚人的自由发展,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到近古,更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宗法—专制”社会结构与农业自然经济相辅相成,造成一种兼及“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模式,直至近现代有了解体之势,然其深层影响,无论在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仍然长期存在。

5.中国文化的特质

(1)人文传统: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

(2)伦理中心: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身养性”,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3)尊君重民;“尊君”和“重民”相反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4)中庸协和:是以稳定和谐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

(5)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的习惯定势。

6.梁启超三阶段与中国文化分期以及四次转折

1.梁启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1)“中国之中国”包括前文时期(猿人到大禹传子)、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2)“亚洲之中国”包括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3)“世界之中国”包括东方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2.四次转折时期:春秋战国之际、魏晋南北朝之际、唐宋之际、近代。

意义:(1)春秋战国之际:为中国文明奠定基石,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

思想,宗法伦理等对后世影响深巨。

(2)魏晋南北朝之际:文化向东向南的转移过程大规模展开与东晋南渡,至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基本移至南方。

(3)唐宋之际:决定了近1000年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大体走向。这一阶段构筑了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之前中国的文化背景,也即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础和出发点。

(4)近代:对中国文化提出的挑战和提供的机遇都是前所未有的,而波澜起伏的中国文化史正由此揭开蔚为壮观的新场景。

7.为什么春秋战国是第一次转折?

原因:

(1)周天子地位衰落,私有经济迅速发展

(2)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宗法制解体,礼乐制衰落

春秋战国不仅是一个变革时代,而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代。

(1)郡县制与封建制交替影响

(2)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各门学科独立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将中原本土的华夏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同时又孕育着一个大一统文化的到来。

8.士的新品格

(1)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

他们能超越自身经济地位的狭隘限制,而有坚定执着的志向。

(2)政治参与意识强烈

他们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典型事例。

(3)道德自律严格

爱国忧民、担当道义在先秦文武士人的人生追求中初得体现。

第三章

9. 为什么春秋战国会出现元典时代?(P66、P71)

原因:①春秋战国去古未远,保有较多原始民主的遗存,因而“处士横议”尚未如后世那样被视作大逆不道。

②其时文武世人大多怀着“干求利禄”的热望,列国诸侯各行其是,百家诸说极易在列国诸侯中找到热心的拥护者和实践者。政治多元为文化多元提供了条件。

③正因为政治的及观念的权威尚未树立,而原始民主遗风犹存,故当年士子普遍富于批判精神。这种犀利的社会批判精神增强了诸子学说的锐利性,并极易超越时地,流传久远。

关于元典时代:

中国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中华文化元典——《诗》《书》《礼》《易》《春秋》等春秋“六艺”及《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都在此间脱颖而出。这批典籍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发展观”方面通变易、守圜道特征;“伦理——政治论”方面崇教化、求经世特征;“君民之辨”方面民本与尊君两翼一体特征,都对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发生深刻影响。因此,元典初创于西周,又在东周订定发扬,是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第四章

10 秦朝文化大一统政策(P93)

倾向于力倡绝对君权的法家学说。实行高度的文化垄断和思想钳制。

焚书坑儒。(P93材料)自此,晚周私学传统中断,文化教育再度由官府垄断,思想原野上诸子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变得万马齐喑。

第五章

11为什么说魏晋之际是第二次文化变革?

12、玄学的三个阶段

《老子》、《庄子》和《周易》“总谓三玄”

①正始时期。“名教出于自然”

②西晋“竹林七贤”时期。主张“崇有独化”名教不仅本之自然,而且名教即是自然。

③东晋、南朝时期。玄佛合流,探研佛理。

第五章

13科举制兴盛的条件 P135

其一,科举制度的经济前提是北魏始行的的均田制在隋唐间得以推行。均田制使自耕农和庶族产生并参与分享文化和权力。

其二,科举制度反映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之利,是他们获取政治地位的重要途径。

其三,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有利于考试的实施。

其四,隋唐时代的经学大一统为应考人士提供了必备的教科书,规定了法定的经义文本。第六章

14为什么说唐宗之际是第三次转折

史家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汉唐时代的雄辉气象逐渐转为精致内省的的文化风格,并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

从土地之角度看,“安史之乱”后,以人丁为本位的租勇调制在中央直属的京兆和各州府被其他形式的赋税制所取代。两税制的出台和均田制的崩塌,凸显了社会经济关系的重组与制造。

从商品经济角度看,到宋代钱币已经成为唯一的一般等价物。城市商业功能的扩张,成为坊市制崩塌的佐证。坊市制崩塌和市场化程度加深,宋代出现了“商业革命”。

从文化角度看,唐代之史分前后两期之新旧局面。以唐中叶文化领军人物韩愈为旗帜,排斥佛老,倡言道统,明确以孟子直承孔子之道统,他是唐代文学学术史上承先启后之人物。

15 台谏制 P165

宋代将秦汉以降的御史台和谏院从宰相衙门独立出来,发展为台谏制,使御史、谏官为人君之耳目,防范大臣专擅。

台谏制作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措施,为士大夫参政议政提供了言论自由的舞台。广开言路的政治安排,形成了论证之风,带来了学术创新的繁荣局面,理学随之产生。

第八--九章

16 清代学风由“纯学术”走向“致用之学”的原因是什么?

(1)由于清王朝盛极而衰,统治者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大伟松弛。这才有《皇朝经世文编》之类“不泥古而切于实务”的著作竞相涌现。

(2)与清代中叶已降士人生产过剩有着密切联系。这批经世学者与经世官员相互结合,彼此推引,共同鼓动着道咸间经世实学的勃兴。

(3)就学术流变的内部因素而言,极一时之盛的汉学遭到来自两方面的攻击。

17 清末废除科举制的意义是什么?

(1)科举制的废除直接促成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形成。

(2)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的新型教育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知识分子代士而起宣告了“士”的终结。

(4)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改变中华名族的精神面貌,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18 中体西用论(材料分析)

·材料见教材P224最后一段。

分析:(1)从材料可见,在开明士绅和洋务派官员中,中体西用论已相当普及,甚至成为全社会的流行语言。

(2)基于中体西用论,张之洞对经济(工业化)与伦理(传统儒家)的整合关系:经济与伦理的调试关系。经济与伦理的序列关系(中体西用论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把经学儒术提升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使其君临一切,统驭万物。)

(3)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中体西用论正是传统与近代化相互适应,调整的结果,是一个有相对意义的文化——社会模式。

中国文化史考试题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和区域思想观念。早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岭南文化等。中原地区由于对农业的重视而养成重土安迁的观念;东南沿海一带由于耕地有限,重视海外贸易,思想观念开放,西北的绿洲地区因土地限制和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于环境恶劣,不得不以频繁的迁徙和战争来对付环境的压力。中国的区域文化虽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又并存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多元结构。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区域文化的相辅相成、渐趋合一。儒、道、佛三教的并行而立,盛唐时的胡汉交融,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种多样性及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3、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中国有较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东面临海,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绝地带,给予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所以,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中国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 二、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宋代市民文化的勃兴 从空间上来看,宋代商业街成批涌现,如在开封忭河两岸,皇城东华门外,一度从宣德门向南到朱雀门的御街两旁都准许行人进行买卖;南宋的临安,有3个商业区位于御街上。不仅临安城内如此,就是城外郊区也极其繁华,出现了15个商业繁荣、居民集中的镇市。另外,出现了周期性的市场,有庙会集市和专项商品交易会,也都是宋代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从时间上来看,宋代大都市的夜市能够持续到四更,距离早市开市仅仅一个时辰,还不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寒冬大雨雪中,也有夜市盘卖。 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布局,是与市民的生活相适应的。市民阶层的主体,是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因此,市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农民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个人来说,市民不须像农民那样一年遵守严格的农时,在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分配上,有比较大的自主性,因而空闲时间也比较多;从整体来说,市民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忙与闲的时间也各自不同,不想农民那样有整齐明确的农忙与农闲的区分。这样,在时间上,无论是在一天中还是一年中,市民都要求城市的工商业能够为他们提供几乎是不间断的服务;在空间上,市民分散地居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要求工商业能够根据他们的分布而灵活地分布,而不是根据统治者的规定分布。市民能够有这样的权利正是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并日益重要、以至于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 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的 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立足现实,抒情言志:《诗经》开辟了我们诗歌的抒情传统。 (2)“风雅”精神:风,国风,雅,大小雅。“风雅”精神,简单说,就是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是后世优秀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3)比兴传统:《诗经》开创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传统,指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和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國文化史期末考試題 班級座號姓名: 範圍:中國文化史全冊 一?單一選擇題:(40題,每題1分) 1.自印刷術發明以後,雕版刻印經典皆採用印刷用標準字體,使用達千餘年至今不變,請問這種漢字的書 體是(A)小篆(B)隸書(C)楷書(D)草書。 2.十九世紀末,田賦在清政府財政收入中比例大為下降,而關稅,釐金,鹽稅三項收入大增,佔財政收入 百分之六十。請問關稅大增應始自於何時?(A)康熙年間(B)雍正年間(C)乾隆年間(D)光緒年間。 3.西晉的「世兵制」為了確保兵源,士兵及其眷屬均納入軍戶中,與民戶分離,並且世代為兵。請問歷代 兵制中與「世兵制」規定最吻合的是:(A)唐朝府兵制(B)中唐募兵制(C)宋代禁兵(D)明代衛所制4.隋及唐初「山東」及「關隴」世族勢力仍強,哪一事件之後,世族衣冠蕩然無存,宗族力量大為萎縮? (A)武后刻意催折(B)科舉的盛行(C)安史之亂(D)黃巢之亂。 5.後漢書記載:「光武皇帝搵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 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這種「人治色彩」濃厚,又破壞體制的作為是始自何時?(A)漢高祖(B)呂后(C)漢武帝(D)王莽。 6.金屬貨幣出現後,銅錢長期以來皆為中國之主要貨幣,但何時卻因銅錢缺乏,而出現何種新品?(A)王 莽時,廢五銖錢(B)唐憲宗時的飛錢(C)宋代發行紙幣(D)明清時發行銀碇。 7.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出土的蠶繭,此蠶繭經研究乃經過人工切割。其意義為何? (A)證明當時蠶已由人類養殖,並有相當數量(B)表示當時的鐵器文明相當發達(C)證明當時先民普遍穿著絲衣(D)證明西陰村為夏代文化遺址。 8.小說中「李四平時是篤實敬業的農民,日子倒也過的其樂融融。這日女兒巧嬌將遠嫁百里外的陳家,卻 因為被巡檢司盤查到沒有路引而送官嚴辦,一場喜事也因此耽擱了,讓張三後悔不已。」請問哪一制度實施後,李四就不會有此困擾了?(A)租庸調法(B)兩稅法(C)一條鞭法(D)攤丁入地。 9.在茶會上,一面討論茗品理論,一面以宜興紫砂茶壺品茗,小宗讚嘆道:『《茶經》問世以後,民間或官 方都很重視,歷代一再刊行,已有數種刻本。難怪名詩人梅堯臣會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請問小宗應是哪一朝代的人?(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10.飲食是傳統中國文化的內涵之一,除滿足口腹之慾外,下列哪一項食物展現中國文化出兼容並蓄的特質? (A)漢代以大豆製成豆腐(B)諸葛亮征南蠻時發明的饅頭(C)唐人發明的餛飩及餃子(D)漢代的燒餅及清代的薩其瑪。 11.明代中期以後,經濟發達的江南出現許多構築精巧的私家林園,奠下中國園林建築基礎的應是何時的中 國士人?又與何種學術思想有關?(A)兩漢時代,經學(B)魏晉南北朝,玄學(C)隋唐時代,佛學(D)宋元時代,理學。 12.漢族服飾由「上衣下裳」轉變為「上衣下褲」,男子從此在袍衫內多著褲,婦女除穿裙之外也喜歡穿褲, 這種風氣始自於何時?(A)漢代(B)魏晉南北朝(C)唐代(D)宋代。 13.小文想瞭解當代農業上精耕細作的理論與經驗,也想知道先秦雜家代表性著作,他應該閱讀哪一本著作? (A)呂氏春秋(B)管子(C)戰國策(D)漢書藝文志 14.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代農學著作甚豐,哪一本書中不但記載蕃薯、棉花等農作物的栽培方法,並收錄 如筒車、翻車農具資料,提出相關農政措施,是當代農政體系最完備的一本書?(A)賈思勰《齊民要術》(B)王禎《農書》(C)徐光啟《農政全書》(D)氾勝之《氾勝之書》。 15.中國傳統觀念中,人可以與天相感通,經由體驗而加以認識,即所謂「盡心知性以知天」顯現傳統中國 文化哪一特色?(A)強調人的尊嚴(B)重視家庭倫理(C)注重以人文本的人文精神(D)注重內心修養。 16.近代中國在追求富強的過程中,「商務」、「商戰」、「招商」等重商思想流行,當代學者薛福成指出:「論 一國之貧富強弱,必以商務為衡。」學者王韜也強調:「今日中國欲至西人而自強,亦莫如由商務始;欲商務興旺,莫如設立商務局始。」請問這一思潮何時開始在社會上廣為流行?(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17.蘇轍上書言:「金飾之取人,送文書,習課程,未有不可為吏者。若求知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458]《中国文化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0458]《中国文化史》 2.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0分) 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有以下几个的原因: (1)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4)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5)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20分) 答:中国文化史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学派针对经学正统问题和如何统一经学思想等问题的争论。始于西汉末年,斗争高峰在东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试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及其世界意义。(30分) 答:特点: (1)人文传统: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破受尊崇,所 谓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中国的人文传统精神,要义在于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教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2)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性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3)尊君重民:“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 常运转,又要依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尊君”与“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 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4)中庸协和: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顺从自然节律的精神,它肯定变易,又认同“圜道”,这显然是农耕民族从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周而复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5)延绵坚韧:“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汲纳异域英华,如此,中国文化方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史考题

【中国文化史】 一、选择题(15×1')(出自PPT) 二、名词解释 ①三武一宗 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皇帝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武”字,加上后周世宗时的限佛运动,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这四位皇帝先后掀起大规模的排斥打击佛教的运动,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 ②经和经学 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指的是官府重要典籍和各学派的重要著述的称谓。到汉武帝时设立五经博士,经变成了儒家学派尊崇的所谓孔子亲授的五类或六类著述的专称。经学原泛指注解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后特指训解、阐述“法定”的十三部儒家经典的学问。 ③宗法 宗法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家族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成员权利与义务、调整内部关系的法则。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支配后者、后者服从前者。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宗法制在西周时候是重要政治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④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由于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一直处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也深深根植于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打上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和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⑤古文经学 是指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兴起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与“今文经学”相对。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今文经学为朝廷所承认,处于正统的官学地位;古文经学则未设立学官,处于非正统的私学地位。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被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这就是古文经的来历。今文经,指汉初由老儒背诵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 三、简答题(3×10') ①法律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经历了德治、礼治、法治三个阶段。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萌芽时期是原始公社时期,人们依照效法天地的自然法而活动,形成了自节自律的伦理精神。这一时期孕育了中国伦理法律的核心“礼”和思想渊源。 中国法律伦理化的第一次飞跃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吸收夏商两朝的教训,将“礼”重新纳入法律体系当中,发掘出伦理精神,形成了刑礼并举的治世之道。 封建社会是法律伦理化的第二次飞跃时期,以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启为起点,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的发展为继续,以隋唐伦理法律的完善为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 (^o^)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 和班委会O(∩_∩)O。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 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 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课程代码:00537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沈从文《长河》中的女性形象是(C)。 A.翠翠 B.贞贞 C.夭夭 D.香香 2.以《抗战文艺》为会刊的社团是(B)。 A.“左联” B.“文协”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C)。 A.陈独秀 B.胡适 C.周作人 D.刘半农 4.晚清文坛“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B)。 A.梁启超 B.黄遵宪 C.裘廷梁 D.谭嗣同 5.“鸳鸯蝴蝶派”通常又称(D)。 A.“才子佳人”派 B.言情派 C.游戏消遣派 D.“礼拜六”派 6.郭沫若的自叙传小说是(B)。 A.《瓶》 B.《漂流三部曲》 C.《爱情三部曲》 D.《南冠草》 7.二十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女作家是(D)。 A.庐隐 B.凌叔华 C.苏雪林 D.白薇 8.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D)。 A.《还魂草》 B.《火》第三部 C.《第四病室》 D.《寒夜》 9.“汉园三诗人”得名于(A)。 A.三位诗人合出的一部诗集名《汉园集》 B.三位诗人共同的书斋名“汉园” C.三位诗人经常在名为“汉园”的公园里聚会吟诗 D.三位诗人都来自“汉园”地区 10.《毁灭》是朱自清的一部(A)。 A.抒情长诗 B.叙事长诗 C.抒情散文 D.写景散文 11.吕纬甫这一人物,出自鲁迅小说(C)。 A.《风波》 B.《离婚》 C.《在酒楼上》 D.《孤独者》 12.鲁迅收入《野草》一集中,为纪念“三?一八”惨案而作的文章是(B)。 A.《淡淡的血痕中》 B.《纪念刘和珍君》 C.《为了忘却的纪念》 D.《铸剑》 13.《猫城记》是(B)。 A.老舍的童话体小说 B.老舍的寓言体小说 C.张天翼的童话故事 D.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重点归纳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 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 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 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 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 2、“兼爱”是() 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 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 4、(因故缺失) 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 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 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 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 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 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 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 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 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 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 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 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 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 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 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 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思考题

中国古代文学1期末复习 思考与练习 2015-2016-03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名词解释 神话: 山海经 穆天子传 卜辞 爻辞 南风歌 卿云歌 2.举例分析中国神话的主要内容。 3.举例分析上古歌谣的主要内容。 二、《诗经》:中国第一部乐歌总集 1.名词解释: 诗三百、笙诗、四家诗、六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联系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主要内容。 3.联系具体作品,分析“六义”的内涵。 4.联系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爱情诗的情感结构及其文化意义。 5.试分析《诗经》战争题材诗歌的情感内涵。

6.试分析《诗经》农事诗的主要内容。 7.试分析《诗经·豳风·七月》一诗的主要内容。 8.联系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艺术价值。 9.作品 邶风·静女郑风·溱洧周南·桃夭郑风·将仲子 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秦风·无衣秦风·小戎 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周南·芣苡豳风·七月 三、庄子主要思想及其文风 1.名词解释: 轴心时代三教九流 九流十家老庄九歌司命三言 2.试分析中国文化“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创造的启示。 3.试分析“儒”的来历。 4.以《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为依据,试分析孔子的原初形象。 5.以《论语》为主要依据,试分析孔子的主要思想。 6.举例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7.举例分析《论语》的语言艺术。 8.以《庄子》《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为依据,分析庄子人生态度和学术渊源。 9.以《庄子》为依据,分析庄子的主要思想。

10.举例分析《庄子》“三言”的具体言说方式。 11.举例说明《庄子》的文风特色。 四、屈原与“楚辞” 1.名词解释: 楚辞楚风巫风越人歌 2.试分析“楚辞”的文学渊源、文化渊源。 3.以《离骚》、《史记·屈原列传》等文献为依据分析屈原有哪些社会角色。 4.试分析屈原《离骚》《湘夫人》《山鬼》等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5.作品 越人歌离骚橘颂东皇太一湘君湘夫人山鬼 五、汉乐府 1.名词解释: 乐府汉乐府乐府诗歌乐府民歌 2.举例分析“汉乐府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试分析《陌上桑》中“罗敷”的性格和人物描写艺术。 4.试分析汉乐府对后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5.作品: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上邪有所思陌上桑长歌行江南

中国文化史 复习题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1) 1、文化的概念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2、汉语史的历史分期 上古期: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园3世纪,即商、周、秦、汉时期。其中商是上古前期,周秦是上古中期,两汉是上古后期; 中古期: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左右,即六朝、唐、宋时期; 近代期:从公元13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即元,明、清时期。元代是近代前期,明清是近代中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是近代后期; 现代期: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最后形成。 3、北方文化区特征: 这一地带是区系类型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重点试点。广义的北方三大块:西北、北方、东北。狭义的北方则东以辽河为界,辽东、辽西各成区系,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和河曲地区也各为区系,西部以陇山为界,陇西属北方区系,陇东属中原区系。又以辽西和内蒙古中南部为中心区系。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宜农宜牧地区,既是农牧分界区,又是农牧交错地带。这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突出表现在:同一时代有不同文化群体在这里交错。如两种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曾交错存在。这一地区是中原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中间环节,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不仅秦以前如此,就是以后,从五胡乱华到辽、金、元、明、清,许多重头戏都是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 4、“五礼”的所指及内容 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见《周礼大伯宗》章) 五礼分述如下: ①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祭祀是国之大事,所以列为五礼之首。祭祀的对象可以是上帝祖先,也可以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风雨雷电、神鬼怪魔等等。

中国文化史通释 阅读答案

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三次突破发生在唐、宋之际,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士在宋代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正是唐、宋之间一系列变动的结果。士的政治地位的文化使得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 第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势力割据地方,武人横行中国。所以五代最后一位皇帝周世宗已感到必须制裁武将的跋扈,因此开始延儒学文章之士讲求文治。宋太祖继周而起,更是有计划地偃武修文。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愈来愈高。 第二,六朝、隋、唐的门第传统至五代已差不多完全断绝了。宋代的士绝大多数都从四民中产生,1069年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条铁证足以说明宋代士即从民来,而且人数激增。 第三,民变成士的关键在科举考试,而宋代制度则是重新创建的,与唐代科举仍受门第的控制不同。五代科举则在武人手中,考试由兵部执行。周世宗才开始重视进士,考试严格,中进士后如才学不称,还会斥退。宋代重建科举,考卷是糊名的,极难作弊,进士人数则大增,唐代每科不到二、三十人,五代甚至只有五、六名,宋代则每科增至数百名。宋代朝廷对进士又特别尊重,故有焚香礼进士之说。民成进士之后自然会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代出现士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他们已自认为是政治主体,不仅是文化主体或道德主体而已。 宋代儒学一开始便提出回向三代,即重建政治秩序。这不但与朝廷的意图相合,而且也是一般人民的愿望。唐末五代的县令多出身武人,不关心老百姓生活,地方吏治坏得不能再坏了。所以老百姓希望由读书知理的士人来治理地方。他们第一次看到宋代重开科举,参加考试的士人纷纷出现在道路上,都非常兴奋,父老指着他们说:此曹出,天下太平矣。 必须认识这一背景,然后才懂得为什么宋代儒学复兴的重点放在治道上面,这也是孔子的原意,即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回向三代便是强调政治秩序(治道)是第一优先。庆历和熙宁变法是把治道从理论推到实践。张载、程颢最初都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张载说道学与政事不可分开,程颐也认为以道学辅人主是最大的光荣。不但儒学如此,佛教徒也同 《中庸》样推动儒学的政治革新,他们认为政治秩序如果不重建,佛教也不可能有发展的前途。 和《大学》同样是佛教高僧如智圆、契嵩等所推崇。因此佛教在宋代的入世转向首先也集中在治道。 宋代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他们虽然都寄望于得君行道,但却并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而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最后的权源虽在皇帝手上,但治天下之权并非皇帝所能独占,而是与士共同享有的。他们理想中的君是无为得虚名,实际政权则应由懂得道的士来运用。在这一心态下,所谓道学(或理学),第一重点是放在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节选自《中国文化史通释》,余英时著,有删改)1.下列关于宋士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周世宗有感于唐未五代藩镇割据,武人横行,开始讲求文治,宋太祖更是有计划偃武修文,宋士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 B.五代时,六朝、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门第传统差不多已完全断绝,宋士绝大多数由四民中产生,且人数大大增加。 C.宋代重建科举,且对进士特别尊重,使得宋士发展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是宋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根本原因。 D.宋士以政治主体自居,不承认自己只是皇帝的工具,要求与皇帝同治天下,他们理想中君是无为得盛名。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l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提出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全面变动的大时代,这一时代变化使得宋士取得空前未有的政治地位,从而使得宋代儒学复兴重点放在治道上。 B.②③④段紧承①段,并逐段递进,先指出宋士政治重要性的提高,进而指出其产生来源及其产生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原因,具体阐述宋士政治地位的提升。 C.⑤段指出宋代儒学提出的重建政治秩序既符合朝廷意图,也符合一般百姓愿望。正因如此,⑥段举例重点论述张载等宋儒在治道理论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