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学生同伴交往(低中高年级)

14、小学生同伴交往(低中高年级)
14、小学生同伴交往(低中高年级)

小学生同伴交往通则知识

孩子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差异

——殷飞

一、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在交友过程中会出现问题?

人际关系那么得影响孩子未来的幸福指数,我们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交友过程中,到底哪一些和家庭有关系,家长应该如何帮助?两个方面讲,一个是被动层面、一个主动层面。

(一)被动层面:孩子所出的家庭环境为称为被动层面,孩子养成的心理能量、心理感觉、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是在家庭中模拟出来的。

有什么样的环境造就可能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你的孩子家里是温暖的、健康的、和谐的关系(夫妻/老人/邻居朋友),那么的美好,你想把孩子培养歪了,难。反过来,一个家庭如果鸡飞狗跳、夫妻矛盾,想培养一个内心健康的孩子,难。?孩子与父母、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孩子们将来朋友交往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一个雏形。

家庭有三种单个系统:①抚养系统(辈份与辈份之间)、②平辈关系(夫妻关系,夫妻情感交往、面对冲突的能力,会影响你你孩子未来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③兄弟姊妹关系(与孩子未来走上社会的能力交往相关性最大)。

孩子与家里亲人、父母交往状态一定会影响你家孩子未来与朋友交往的方式和心态。家庭氛围是安定的、温暖的,你的孩子发展友谊的方向会向着温暖方向发展,也会善解人意、体谅别人。反过来,如果我们孩子得不到父母和其他成员的关心呵护和理解,从小没有被爱、被理解,孩子会把不安的情绪扭曲地表达到未来与朋友打交道,甚至与爱人的关系。

所以,家族的婚姻状态具有遗传性,耳濡目染、从小熏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影响孩子。如果你仔细回忆父母的婚姻,你就能看到自己婚姻是父母婚姻的翻版,你更能预测到你的孩子未来对于自己婚姻的经营。

(二)主动层面:孩子进入小学,如果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自由交往,适时给与帮助和引导,避免孩子产生不良情绪,让孩子享受与朋友成长、与朋友携手的这种喜悦与快乐。

如果你的孩子在婴幼儿期交朋友的关系,都是在父母引导下建立,那是正常的。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大的社会环境是安全的,我们小时候还有很多机会和小朋友相处。您孩子从小到大与别人打交道都是在父母指导下完成的,好处就是孩子安全,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孩子冲突少(孩子不打不闹是长不大的)。

幼儿阶段都是在成人帮助下被成人指导,孩子与别人打闹第一时间会被大人发觉;

但到了小学,孩子要独立交友需要独立解决交友的问题,这是一种转变,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关心、给他一点自由的空间、给他引导和帮助,千万不要当孩子的话是耳旁风。孩子既然回家把问题讲给你听,说明他遇到了困难,需要你帮助、和他讨论讨论,需要你给他指引、支持他。

小学阶段,父母那份对孩子的爱、对孩子交往的重视,会影响你孩子结交朋友的积极性,如果关键的时候他没有得到你的帮助,他就可能会退缩,甚至会运用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甚至变成一种野蛮不讲理的状态——因为他尝到甜头,没有人帮助他微调、没有人带着他照镜子,家长需要告诉他:“虽然大家怕你,但怕你不但表把你当成好朋友。”?还有一种孩子比较胆怯,家长可以鼓励他:“别怕,你大胆地去交往,大胆地去表达你的看法,别人误解你,爸爸妈妈也会支持你、理解你。”?

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在交友中要家长一定帮助他,避免他产生不良的问题,要给孩子恰当指导,让孩子享受与朋友成长、与朋友携手的这种喜悦与快乐。再次强调,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习惯,会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延续下去,在未来的调整可能比较缓慢、难度增加,希望家长能够给予高度重视。

二、如何判断孤僻与人际受挫?

现在谈儿童本身的特点。有些家长总是反应说孩子在学校不与人交往、总习惯趴在桌子上不与人打交道,怎么办?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不与人交流就怕,好比《窗边的小豆豆》里的豆豆,总喜欢望着窗外发呆、听小鸟叫,被老师怀疑有孤独症倾向。3 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与人的交往和成人是一样的。是不是每个成人都喜欢喧闹的环境?有些人一到陌生环境就能与人大得熟络,有这种人,但我就不属于这种人。比如我在人群中喜欢观察,遇到关心孩子教育的我的话就比较多,一般情况下我都比较陈默。

对于友谊和朋友间的需要,朋友也是一种需要,我需要不需要朋友人与人的交往,其实有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是比较大的。生活中,对朋友和友谊的氛围中,有些人需要一种空间,一种不干扰的空间,这种人是偏内向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他通过安静来获取能量。有些人获得能量需要在喧嚣的人群中,一扎入人群就能满血复活;有些人喜欢安静地看看书、发发呆、玩玩手机也能满血复活。?每个人疲劳和获得能力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玩耍、空闲的时候,有些人总喜欢和别人分享,而有的孩子就喜欢一个人独立地却探索周围的世界、观察不开口。你不能说哪个好哪个不好,这就是特点,特点不是缺点。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不仅在高矮胖瘦,还体现在个性品质、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紧密程度有差异。

有些孩子喜欢群体性活动,踢球、运动、唱歌;有些孩子喜欢安静地一个人,游戏、阅读。有些人喜欢喊来亲朋好友扎堆。所以,与人交往的参与是多种方式的。这个社会多元文化、多元需要,要被得到多元尊重,从教育孩子的方面也要体现出来。很多家长

急着推孩子去交往,这是有问题的,教育的艺术体现在:同样的表现他的问题不同。

孩子有时候会遇到困难,我们说受挫折是常态,障碍就不是常态。

受挫折叫发展性问题,障碍是先天性问题。

受挫折是成长的必然。比如孩子回家说:“今天有同学打我了,我没做得不对,我告诉了老师。”这是孩子在人群中正常的交往受挫的表现,你在人群中你被人抱怨、抱怨别人都是正常的。他要提高的是交往的技能,而不是障碍。你别怕,听到孩子说被人打要高兴,“我的孩子在正常交往”,你不要紧张、也别焦虑。很多家长想帮着孩子去和对方交往——别!你别管!无论你能不能帮助他,他都能从受挫折中康复过来,这种康复会一种自愈能力,也是成长的力量。你老帮助他老帮助他,小学阶段什么都你帮他解决,孩子就不会解决问题。我们说手上的老茧是锻炼出来的,老茧之前是血泡。人与人交往也需要茧子,磨合、受挫、难受,这个人交往能力就在提高。成人不会交往就是因为从小缺少这个机会。

什么叫受伤害?倒是回来什么都不说的孩子,既不评价朋友和不评价老师,回来以后像真空一样,家长就要引起足够关注。您的孩子可能不是没有问题,他可能本身遇到障碍,可能不参与、不投入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并不是不参与,他可能会有眼神、心态在参与,他回来和你讲说明他有观察、有思考、有参与。那个回来什么都不说的,家长要多关注,特别被我们认为“好孩子”的,往往会有交往问题。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是“一白遮百丑”,这些孩子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甚至与人交往是偏差的,这样的“好孩子:不在少数,一旦上了中学和大学,要么不爆炸,一爆炸就是大问题。

孩子们不太开口,可能心理比较内敛的孩子,原因有哪些?第一和与神俱来的个性有关,无法改变,具有遗传性。第二与生活环境有关:从小在农村长大(关门教育比较封闭);还有明显的身理和心理发育障碍(太胖、缺陷残疾等孩子有天然的自卑感);从小与人打交道少没有礼貌、不能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不会道歉死活不认错的孩子也会遇到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留守儿童、频繁流动的孩子,没有稳定的好朋友,没有稳定的友谊关系);成长早期被剥夺成长机会(很多孩子没上幼儿园,总和老人在一起)。现在中国的农村和以前不一样了,越来越不交往了。

如何帮助孩子?如果遇到障碍性障碍,自然交往是没有用的。如果是发展性问题,需要你指导。比如让孩子和年龄小的孩子在一起,给他有把控的感觉;或者放在大一点孩子被比带着跑;或者放在腼腆孩子群里。帮助孩子自信、勇敢地表达和讲话,另外,可以做一些简单的矫正,比如请朋友来玩,通过你的联系帮助孩子们玩起啦,你可以借故离开几分钟,慢慢的他们的交往能力会得到提高。如果是障碍式的问题,建议带孩子及早就医,寻找儿童教育专业老师。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问题3、如何区别欺负与冲突?

孩子进入小学后,孩子们最大体会就是更多的和小朋友开始交往,老师比较忙一下课就去办公室,所以家长就开始担忧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或孩子欺负别人?甚至有家长认为“我宁愿自己孩子欺负别人,有不希望孩子被人欺负。欺负别人我们可以道歉,被人欺负我们怎么帮助呢?”?家长非常的焦虑,这样的焦虑会经常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长之间会有冲突。

首先谈怎么区分欺负与冲突。儿童和儿童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好事,没有冲突孩子就得不到良好的成长和经验。不要怕孩子有冲突,两个人吵架、不玩、动手,都很正常。但是要区分到底是冲突还是欺负?

第一看出发点,出发点是善意的、还是作恶的?做大区别就是一个是对人,一个是对事。如果做恶的,就是整个都不是对事,就是对人,嘲笑你的弱点。比如:嘲笑给矮个子起暗号。欺负和冲突是不一样的。冲突是双方的,欺负是单方的,无还手之力,针对的是你这个人(你个子矮小),你根本无还手之力,也没有人可以帮忙。从某种程度来讲,作恶事是一种本能,冲动、攻击是一种本能,人有一种冲动、攻击对方这是原始的本能,每个人都有。文明和道德就是要把这种本能给扼制住。

问题来了,如果孩子没有特定对象(不是专门欺负某个人),就喜欢和别人产生辩论、争执,比较在意自己的感觉,这通常就不是欺负,而是冲突。取笑的内容是可以改变的,也不是欺负。比如他挖苦我的身高,我如何改变身高呢?挖苦我这个四眼,我也没办法。这就是欺负人。有身体攻击的、威胁别人身体、威胁别人人格、威胁别人身体不可改变的,这些行为叫欺负。冲突是为某个事、某个观点辩论的冲突,哪怕有动作的行为,也是冲突。这一点需要家长明确判断。

何苦搞定老死不相往来?很多家长要淡定。如果有孩子专门搞你家孩子,那对不起一定要老师沟通,这是欺负你家孩子。

还有很多行为会演变。比如,2个人争执某件事,没有人帮助,2个人因为原始本能发生的争执,因为认知和能力的缺陷发展成欺负的行为。“你以后不能讲这个因为2个人本来是认知的冲突、观念不一样,发展最后为了保护自己的观念干起来。小学中学生孩子吵架有一句话叫做“我造就看你不顺眼了。”就是从冲突变成了欺负。估计找茬。

另外一个玩笑开过了。比如“你是当真的?如果你是当真的我就和你拼命。”双方的玩笑嬉闹最后变成找对方的薄弱环节,甚至用来弥补自己不良的情绪。吵到最后,政客之间就开始不讲事件本身了,开始讲成人之间的欺负。人与人之间,成人世界或儿童世界都有。当我讲不过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君子动口不动手”。

孩子们欺负的行为源于哪些?第一可能为了获得同一样物品,没有替代品。比如为可争抢别人没有的玩具、卡片,这是掠夺,就是欺负。第二自卑。因为自己某方面比

较差,通过欺负别人获得所谓的自负,引起别人的注意。还有一种孩子从小被欺负,被同学欺负、父母欺负,能量守恒怎么办?他就开始欺负别人,变成“你打我我打狗、你打我我打女生。”第三种用欺负的方式获得领导者的地位,获得老大的感觉。还有因为父母家庭的环境属于暴利的、焦虑的、父母感情不和谐的,孩子也会把不安宣泄到别人身上。包括观察学习,版多拉讲的社会性学习。比如通过观察看暴利电影和电视,老看别人打人电视上经常有一些少儿不宜的内容,孩子看完没有分解和分析的能力,就会简单吸收,比如看完奥特曼后把别人当怪兽来打,会带来不良的后果。都会导致孩子由冲突变成欺负别人。

讲这些原因是希望家长要反思,如果你家孩子打人,你不反思家庭带养环境、你再打孩子(比如你说“我打孩子是为了孩子不要大人”?)相反,你打他只会加大他打人的概率和心理状态。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负?①第一与别的孩子相比特别的。比如脸型长得比较特别,头发容易掉的,就容易别人人取笑,变成那个团体间谈论的谈资。②第二就是孩子自己比较脆弱,不能跑不能跳,动不动就哭的孩子。俗话说“狮子容易找软的捏”,越哭的孩子越被欺负。③另外,孩子在家庭中被父母和年长孩子施以暴力的,孩子要么被人欺负要么欺负别人,就是这2个极端。

教育孩子是让孩子变成灵活的、有弹性的人,这才是正常的教育。糟糕的教育会让你孩子变成2种纠结的状态,要么攻击、要么被欺负,这两种都不正常。所以说,过分的张扬和过分的萎缩都不是正常教育要的效果。我们需要是一个游刃有余的、弹性的、有力量的孩子。希望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小学阶段建立起恰当的与人交往的根基,孩子外在的表现是心理健康的折射而已。

低年级同伴交往指导

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孩子真正进入深层次的交往。家长开始担心孩子不能固定和几个好朋友玩,怕孩子未来形成不了稳定的朋友圈子,怀疑孩子有问题。

比如:某家长反映,孩子最近总说和王同学关系好,家长想好了要请王同学来家里玩,但到周末孩子又说不想和王同学在一起玩了,父母就开始忐忑。孩子在低年级阶段没有固定的好朋友,是对还是不对、正常还是不正常?

问题1:低年级孩子交友没长性,不稳定怎么办?

孩子虽然从幼儿园往小学过度了,但其实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还没有到相对有固定好朋友的阶段,还停留在“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们一起玩。我们有好东西要一起分享,你不和我分享,我就不和你玩、不把你当朋友。”

心理学上称低年级孩子的交往为“互惠的交往”的阶段,为自我利益的交往。这阶

段好朋友交往第一不稳定;第二有目的性、想满足自我利益的。低年级孩子还没有稳定的朋友交往,还没到这个层面,家长这个阶段真的不需要焦虑。

只要你倾听,听听孩子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好朋友、和谁在一起?偶尔和他一起讨论讨论这个孩子。如果你焦虑,反而变成拔苗助长,让你的孩子感觉到“我应该要和这个小朋友一起玩,但我又不喜欢和他玩”?,强扭的瓜不甜。这时候要关注孩子,但不干涉孩子。回来就笑眯眯地听听孩子和班级王二麻子交流的关系。在倾听的过程中,你可以知道孩子最近喜欢什么,小朋友之间流行什么,他们喜欢一个朋友是因为一个电视剧、还是喜欢一张卡片?这样的一些问题,他们会产生喜好。家长多倾听、多理解、不焦虑。这阶段孩子交友特点:不固定,是特点不是缺点。

家长有可能的前提下,多陪陪孩子。这阶段陪伴孩子,在不强硬干涉的前提下,孩子会和你张口就表达他对某个人的喜欢会表达给你。当我们不焦虑、不评价、不指责孩子而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才会进入探索好朋友的阶段。这种小猫小狗间交换的情感,对于孩子未来相对比较稳定的友谊,是一种能力的储备、心理的准备,也似一种形成稳定友谊的探索阶段。他今天和你好,明天和他好,好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慢慢积累了美好的人际交往的体验和经验。在交往过程中他的能力在提升。比如心情不好的时候发誓“以后再也不和谁一起玩了”,在孩子表达情绪的时候家长不要嘲笑,因为是互惠的(今天有就不好,过几天有了又好了),家长不要嘲笑孩子,会让孩子感觉“我之前说好不和他玩,现在又在一起玩,这样不对,很丢人”?。不需要稳定。关注、不干涉、支持孩子探索。可以问问孩子:“宝贝,上次你说不和张三玩,现在怎么又在一起玩了?”孩子会说:“哦,上次他不给我一本书,我们不开心。今天他又给我了。”帮助孩子分析:“哦,上次可能因为张三特别珍惜那本书,想用那本书去和别人换卡片,所以当时不愿意借给你。”家长帮助孩子去梳理,让他了解到人与人的交往是有情节的、有情绪的、有具体原因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成人很容易纠结,别人没借给他东西会怀恨在心、忐忑不安,原因就是因为在儿童阶段未度过这一个状态。

建议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孩子去理解,同时要给孩子支持和爱,帮助他理解那个小朋友为什么没有满足他、允许他和好朋友的关系决裂、也允许他们再和好。你既接纳他们合在一起,也要接纳他们分开。在分分合合之中,孩子的能力在提高、孩子友谊的基础在建立,家长大可不必在一二年级阶段强求你家孩子一定要有稳定的伙伴。有,很正常;没有,也正常。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发育发展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已经开始有稳定的朋友关系,但总体大部分孩子都没到这个阶段,会一会把你拉入圈子、一会把他剔除小朋友圈子,原因很简单、简单的互惠的以自我利益为基础的关系建立。所以家长要关注不干涉、陪伴倾听、不横加阻拦、不横加判断评价,这就为孩子未来稳定的好朋友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后还像幼儿园一样男女生抱在一起,玩娃娃家,说想和某某结婚,家长担忧孩子交往没有界限,会不会有影响?(中国家长一旦孩子进小学,就不接受孩子谈论“谈婚论嫁”的游戏话,就怕给孩子不良影响和暗示,怕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发育。?)

研究表明,低年级阶段的孩子,玩之间的性别差异是很少的,基本男女没有差异性。数字表明这阶段孩子1/3的朋友是异性,大部分有性别意识的游戏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游戏特征相似(女生谈论洋娃娃、男孩坛论男孩看的暴利飞车动画片),话语少了一些,慢慢的同性交往更多。但也有一部分孩子交友是不选择性别。

这阶段来说,异性对孩子的成长,不过是一个“玩的伙伴”,没有特别的倾向。所以这阶段,家长不宜紧张焦虑,特别女孩子家长容易焦虑会责怪孩子说“你和男孩子玩太没羞不害臊了!小姑娘应该要和男生保持距离感!”?其实是家长带着成人的有色眼镜看孩子,对儿童这个阶段不了解。

建议家长:第一不要大惊小怪,把孩子间谈论男女孩的问题当成一般朋友看待,一二年级不宜给孩子贴上更多的性别标签。(当然你可以对女孩有要求,比如穿衣服怎么穿、头发总么扎这是性别确认、恒长的感觉)但这阶段从心理发展角度说,没必要区分男孩怎么玩、女孩怎么玩、男孩女孩应该怎么玩。?

小学一二年级男女生排排队手拉手很正常,可能高年级四五年级孩子会取笑:“你们是好朋友吧?你们两个以后要结婚吧?怎么还手拉手啊?”,孩子们就会松开手,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根本不无所谓照玩。第一不要取笑孩子;第二不要暗示孩子将来会怎么怎么。小学低年级阶段往往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是一种性被上的暗示和关系上的暗示。很多孩子愿意和异性接触,但又不好意思,因为环境有问题。

小学老师和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起哄、有游戏话语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提醒:“没有问题,男孩女孩都是一样的同学,有什么不能在一起玩的?”要把班级的氛围、把孩子们心理环境打开以后,他们就不会提早地进入到性别分别,因为这时候孩子多是囫囵吞枣的,不是真的需要。1-2年级男女生交往性质和3-4年级男女生交往的性质不一样。这阶段容易被暗示、被起哄,压力下孩子不敢交往,因为不理解反而加重内心神秘感,这不利于孩子之间的交往。

首先成人不要过分紧张,要理解他们,把男女孩的交往当成普通同学间交往。男女孩可能会趋于安静,女孩不喜欢男孩大声喊叫,男孩也不喜欢女孩子爱哭。男孩可能回家会说:“我不希望王同学,她总喜欢哭哭哭。”家长不要误解孩子真的不喜欢那个女同学,其实他只是不喜欢这个同学的行为而已,家长要理解。只是一个特征的不喜欢,不是性别的不喜欢。家长一定不要焦虑。这阶段的孩子还是两小无猜,大班孩子和小学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是趋同的。二年级开始慢慢有分别,有些孩子开始不自觉地和同性间的交往,这是一个过程阶段。

低年级阶段,家长和老师不要带有色眼镜去观察和干涉,不要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和谁玩、不和谁玩”。性别交往的趋向和感觉还不带有“性”的成分,更多是带有特征、行为、语言、喜好,这些差异导致的。

当然,发育有差异,比如二年级某男孩喜欢抱着很多女孩亲亲抱抱,这是独特的个案,要独特分析这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独特的发育状态,给予恰当的指导:“男孩女孩间还是有一些交往的礼仪的。人家不喜欢你推、搡的,你就要尊重别人,不能按照自己想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后面还会继续讲)

问题3:孩子是否受欢迎

家长关心怎么让孩子受欢迎?家长希望孩子以后有好的人脉关系。大家都知道,在上流社会,人脉有时候就是机会、金钱,所以很多家长很在意这个话题。有家长从现实角度说,如果一个孩子在班上受欢迎就容易当三好生、班干部,那怎么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呢?家长想尽办法帮助孩子受欢迎,不遗余力。

什么样的孩子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受人欢迎?第一种是比较大气、愿意分享的(分享物品、分享思想、分享自己好玩的东西)。这阶段孩子是自我利益阶段,只要我高兴和我分享,我们就是好朋友。只要愿意和我分享就是好人。第二种是在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高的。比如个子高的、漂亮的都天然被认为能力量、有思想(属于社会心理)。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比如学习好的孩子、经常被老师表扬的、有某项特长的,就容易受欢迎。低年级阶段,你的孩子心目中受欢迎的状态,和你心目中受欢迎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你给孩子钱让他去分享,不一定达到效果。

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间的关系参杂太多功利性的色彩,儿童这阶段的交往属于相对有些随机的。碰到能对上的,就让他们交往。但是,如果有老师和你反映孩子某一个问题,比如不守纪律、坐不住,那就要引起重视。因为在班级中不能守纪律的孩子,毫无疑问会被同学排斥。儿童现阶段的典型特征是:老师不喜欢的,孩子们都不喜欢。(到小学高年级,老师喜欢的,孩子们反而还不喜欢)

一二年级阶段,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要请家长引起足够重视,不要小瞧这阶段孩子间的关系。我们要反思孩子幼儿园阶段受的教育,如果幼儿园阶段家长宠爱的、胖墩墩的、自私的,小朋友们可能会排斥他,这是很正常的。家长要按照这阶段孩子受欢迎的状态去培养:

第一,给孩子一些特长。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会没自信。如果你家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可能会被嘲笑。如果你的孩子睚眦必报,都会影响你家孩子在人群中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影响中高年级。如果你的孩子在人群中不受欢迎,就会折射到自我评价,慢慢会信

心不足,在人群中被孤立。如果你的孩子处于这种状态,重新建立其自信、对其他食物的信心是很难的。所以家长不要小瞧这阶段孩子的友谊,看起来很小,但总体有趋势的,你的孩子是否受欢迎这件事情看起来总体趋势引导“你家孩子是边缘化的、还是中心化的”。处于边缘化的孩子,要么调皮、捣乱、希望获得关注;要么比较内敛、退缩、不敢表达自己;这2个极端化的发展都会对您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障碍。

第一不要有太功利的色彩,第二要了解这阶段孩子什么样的状态更容易受欢迎。帮助孩子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增加自信。

问题4:争抢好斗的孩子

有家长反映孩子争强好斗,每一次都要赢,发现自己要输了就改变规则,不讲道理。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比较明显,比如下棋悔棋,小朋友的很多矛盾由此开始,不按规则、约定的来。为什么?

儿童低年级阶段还是通过游戏和交往获得经验,更多的是“自我利益的互惠”阶段——“自私”、自我为中心、我和你玩的目的是为了我自开心。这阶段的“自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思,没有道德的含义。虽然以争抢好斗表现,但根本问题是想获得自我的认同,通过和其他好朋友玩游戏在试探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规则和界限是不是稳定的,从而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比如:很多孩子王通常都不是规则的最佳执行者,很多时候是破坏者,以此确定“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其他孩子想和他一起玩就说“好吧,那我们还是一起玩吧”,是这样的一种感觉。

家长注意,孩子间的“争抢好斗”是一把双刃剑。第一,好处是通过“争抢斗狠”体现出自己想在人群中出头的感觉。这一过程是确定群体地位的感觉。坏处是会以“破坏规则而获得利益”,别人因为打不过他、斗不过他而屈服于他。

分析:如果你家孩子是争抢好斗的话,家长要好好思考他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不是过分纵然他?或者是不是被你们过分控制(被打击打压多以后,想在朋友间弥补自信)?

正确处理建议:①家长要了解孩子,而不是简单地惩罚、打骂来代替教育。家长要满足孩子自我成长、自我认同的需求。②另外,要让孩子能感受的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争抢斗狠的自然后果(打不过我还躲不过你吗)。父母不用多加干涉,不要急着恐吓他说:“你再这样就没人和你玩了!”?等他开始自己觉得被孤立、没人和他玩的时候再教育。家长不要小瞧孩子的人际协调能力,他会通过和好、拉帮结派等来体会价值所在,很多孩子王会变成“有一帮人喜欢他、一帮人不喜欢他”。

总结:孩子成长会经历很多微妙的人际关系,家长在陪伴过程中一旦发现孩子的这种情况,除了理解以外,还要让孩子体会自然结果带来的心理冲突,同时建议家长协助

孩子处理矛盾,特别当孩子和成人在一起处理关系的时候。比如: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打游戏、下棋过程中,想耍赖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坚持住,否则孩子在你那里的规则会被破坏。要帮助孩子体验这种失败的矛盾心理。有了这种心理体验,孩子在和其他孩子相处规则中,就能体会规则的所在、习得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所以,制定规则、执行规则、并接受规则带来的结果,是这种争抢斗狠孩子所必需面对的。

问题5:孩子小气,动不动就生气

之前谈到争抢好斗的孩子,那种孩子喜欢别人喜欢他想获得人群中的地位;但还有一种孩子总是对同学看不顺眼,不够宽容、动不动生气,家长也很担忧。其实小气生气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因为自己不够突出也想通过自己的手段获得地位,比如:哭是一种表达、动不动不干也是一种表达(我和你生气、不理你),其实都是孩子正常获得关注的方式(成人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

最典型特征:对别人的行为吹毛求疵。?其实想表达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我关注和自信”。比如:家长问:“你怎么考那么差?”孩子会说:“还有比我更差的呢。”就是通过比较获得自我需要的感觉,通过吹毛求疵获得自信(他内心不是对别人有看法,而是获得自我认同和自信)。还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候就被宠得厉害,也会在小学出现这样的情况。

总之,这阶段孩子的“吹毛求疵”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正常的心理需要,正常可以理解,但需要接受影响。既然在人群中不受欢迎、既然在群体中有一定的情绪状态,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能理解的现象背后,需要我们家长付出教育的努力。

建议:第一,让孩子多接触人群,多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俗话说“要想孩子好,让他到处跑。”更多的交往让他获得更多的自然经验和体验。第二,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紧张,不要给孩子太多消极情绪。比如孩子因为没人玩闷着哭、边哭边偷看别人,其实他需要这样的表现希望有人安慰他。正确处理方式:建议家长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的时间,不宜马上安抚,让孩子带着一点负面情绪去体验。错误处理方式:有些孩子很喜欢负面情绪的,因为有负面情绪能获得的是更多被安慰的感觉,所以会屡试不爽。如果父母急于安慰孩子,这种感觉其实对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情绪调节能力是不利的,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人与人关系。大一点孩子也会这样,特别在亲子关系中展现得比较多。

建议: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只要无碍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趴在那里孤独一会、哭一会,然后让自己调整一下。这个调整的经验有利于孩子在未来更大的人际环境中、更复杂的人际环境中学会对话。

“希望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其实七情六欲等丰富的情绪都应该让孩子体验,而且

每一种情绪的状态都需要孩子通过自我调节走出一条道路、打开一扇门,而不是靠家长把他带出来。

低年级所谓小朋友间的生气,通常没有隔夜气,来得快、去得快。《父与子》漫画有一篇章画的是,两个孩子争吵,双方父母为此争执,可孩子们过一会就开心地玩在了一起。?成人的世界讲理,儿童的世界讲情感。这个情感就是“你能不能满足我现在的心理需要。”这阶段孩子间争吵,最多一天几天时间就能,他们之间的和解方式是我们成人不了解和不接受的。所以成人要有机会让孩子有机会去调整。千万不要强求孩子马上道歉,那种道歉没有意义。当孩子没有把这件事情想明白、没有把内心情绪平复下来,一定要两个人握手言和、道歉鞠躬是不合适的。其实应该要留时间、留空间给孩子。孩子所有的情绪、情感的时间和空间里都有我们成人的影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空间,让孩子获得自我成长。这种处理方式容易让吹毛求疵阶段的更敏感的孩子,慢慢获得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习得恰当人际交往的经验。

中年级同伴交往指导

问题1:孩子更倾向于伙伴,而不是父母老师等权威

孩子经过1-2年级的生活、交往,人际交往能力在提升,经过了那种以自我利益为主的“互惠的交往”,到了3年级阶段就有很多家长反映说“孩子三年级除了学习任务有变化外,发现孩子明显长大了!”长大明显的标志就是回来动不动说班上哪个小朋友说了什么。家长开始感觉到,同学讲的话有时候比父母管用。当他选择和同学一起做什么事、和父母一起做什么事的时候,他更愿意和同学一起。父母开始感概“我养育孩子那么多年,为什么孩子开始有变化?”现在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以前5-6年级才会出现,现在孩子3年级就开始会挑剔老师和家长,而很少挑剔同学。

这阶段为什么孩子更倾向和小朋友一起玩、更喜欢听小朋友的话?懂的家长会利用孩子的心理状态,经常说:“你们哪个那么小朋友说你什么…..”孩子会感受到群体的压力,他需要一如既往地和小学1-2年级一样确定自己的地位,同时需要利用群里开始抱团,以挑战突破权威。这时候讲“我”的时候,更多表达的是“我在群体中的地位”;讲“我们”,其实在和父母、老师、权威确定他们的关系,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群体中的认可,而是通过抱团取暖获得伙伴的地位同时获得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他们开始挑战一些权威的东西,当然还没有到5-6年级那样明显对权威的挑战,但基本已经对权威的话开始打折扣。比如回来孩子更多谈论老师和小朋友的时候,已经开始把那个人当一个“对象”来看待。这时候的孩子把父母和老师当权威,而把同学当成和自己一体的人。

孩子成长过程会有很多阶段:幼年的时候和妈妈在一起,把爸爸区分开来。?慢慢把妈妈区分开。?到学校把父母和老师当成统统的权威区分开来,和小朋友们一起作为

完整的个体?中学开始同学之间也开始分“亲近远疏”……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孩子成长就是不断的分离、理清关系,从浑沌到清晰的过程,我们讲得通俗一点:孩子3年级开始长大,开始有意识地以一个团体的状况来面的群体,经常会和老师讲:“我们一致认为…..”3-4年级孩子经常说“大家想….我们一致认为要搞一个晚会”孩子开始这样讲话了。有些老师不理解孩子,会说:“不要我们、我们,其实就是你想!”?(老师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为什么要说“我们”?第一因为一个人势单力薄;第二在群体中才有力量和权威对话,要把权威当成一个对象甚至想打到“它”、批判它才能体现出着阶段的力量。

问题来了:孩子这时候还要有1-2年级的需要。虽然在群体中形成了整体,但希望在群体中再一次确定自己的地位。所以这个时候,他会有小朋友们之间的喜好。比如:如果有小朋友找说“我妈妈喜欢….”这个小朋友在同学间的地位会有影响,会慢慢被瞧不起。所以很多孩子放学后如果被爸爸妈妈摸孩子头,孩子会不开心,因为他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群体中被削弱了。

给家长的建议:第一,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毕竟不成熟,回家表达老师和同学关系时候会讲过头话、讲的比较幼稚。家长一定要注意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你给他不成熟的机会,他以后才可能成熟起来。你希望孩子上3-4年级就能表达到位、就要有辩证思维、能客观公正看待一个现象,不可能。这阶段很多孩子是“为了怎么做而怎么做”,到了5-6年级会“为了突破权威而突破权威。”这阶段孩子会根据父母管教方式、家庭教育氛围状态而去表达自我的需要,所以家长要给孩子机会表达。建议家长在这个阶段敞开言路,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去说自己对别人的判断,家长不要急着压制。做完后他自己会知道这样的感觉评价是不合适的。

另外,在家里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规范和界限的设定。家长要学会慢慢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主体的感觉,他从会用客观的、冷静的状态、非故意逆反和挑战的状态去面对朋友。所以,这种过程中,孩子3-4年级,无论从学业、人际交往上都有大的突破,而且这2种突破还会纠结在一起。核心问题是自我的感觉、自我概念,学习不太好的时候有压力的时候,低年级没什么问题,但三年级开始开始写作文、看图说话了,压力来了,都会把他结合知识的学习、人际交往的问题解决一起摆在面前,感觉到压力。而且你会发现孩子不光会和班上那些老师表扬的、有能力的孩子在一起玩,他开始找同类,比如我在班上成绩不太好,会慢慢找成绩一般孩子,因为他要找自信、找同类的感觉。这种苗头3-4年级开始,5-6年级会越来越严重。

建议家长们,孩子3-4年级开始更倾向朋友,选择性地听朋友的话、和朋友在一起,三年级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家长的权威,三年级再也不是简单的内心对权威的向往,开始有了微妙的心理变化。

3-4年级开始,孩子越来越敏感,特别对于同学间的言行很敏感。

1-2年级时,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个同学,会把问题简单放大说:“这个人是骗子,说话不算话,我再也不和他玩了。”还有孩子喜欢在学校为其他小朋友打抱不平。??但3年级开始,孩子们开始对打小报告的行为厌烦、经常抱团取暖(联合抱团,甚至认为不能和你抱团是一种被背叛)。哪怕打小报告的孩子没说错也会纠结,怕被孤立。

为什么9-10岁的孩子会有明显的讨厌“背叛”的感觉?因为他们开始对于“朋友”的理解趋于成熟和稳定。开始认为“好朋友要患难与共”(不再是互惠的关系),层次已经提高,进入到友谊的核心层次——相互信任。信任这个阶段,核心关键词汇是“我只相信信任我的人,我也只和信任相信我的人相处”,稍微有一点感觉被出卖就会忐忑不安、甚至感觉背弃。

这阶段孩子不是为学习烦神,开始花大量时间在朋友间的交往。很多家长唠叨:“你不要为这些事情烦神,你管好学习就行。”?错了!孩子就是要烦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延续到高中、大学甚至一生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因为他在琢磨“我的好朋友到底是谁?我该和谁交往?”这阶段孩子在信任基础上会想,当我需要的时候谁能帮我忙,我帮助自己的人或者被自己人帮助,有没有违背“信任”的原则?如果违背信任的原则,后果很严重。这是孩子初期朋友内核的感觉。

还有一方面,如果他的好朋友被别人不公平对待比如:A同学总被妈妈打,好朋友B会给A同学妈妈写信“你不要再打他了。”?这阶段孩子再也不是简单的玩耍,已经到了替朋友着想,开始保护对方,也希望对方也能保护他。

有个孩子整天愁眉苦脸,一到考试就开始担心自己的好朋友会因为考不好会被妈妈打。三年级开始,很多孩子会主动要求家长送他去朋友家复习、住同学家。家长要注意,这阶段孩子不是简单为了玩,朋友间的层次和内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家长在考量好朋友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朋友再也不像1-2年级那样频繁地换了,现在换朋友他会说出很具体的理由,理由都是触碰到友谊的核心——“信任”问题。

建议家长、老师要尊重孩子间以信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友谊关系。比如:老师不能因为某些问题抱在一起攻守同盟,而鼓励孩子们互相揭发?,这对孩子友谊的建立是不利的。希望家长、老师尊重孩子之间最原始的本能的信任建立起来友谊关系。哪怕有些不合适、不合理,也要理解孩子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建立对于孩子未来的更清晰的、更深层次的朋友交往再一次打下基础,信任是一个很重要的台阶。

如果他觉得朋友不值得信任的时候,家长也不要指望简单地带个玩具来简单化解矛盾,不可能像幼儿园一化干戈为玉帛。要很正式的道歉和解释,才能帮助孩子重新换回信任、建立友谊。家长要带着孩子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能简单教育孩子去道个歉,要深

层次地触及到友谊本质,唯有回到信任的状态,孩子才会重新建立友谊。

受欢迎特征:在人群中很扎实的,有友谊的基础的孩子容易受欢迎。大家都很相信他的,不容易两满三道、欺骗人的人。还有更善于与人合作、愿意帮助别人的人。遇到困难大家都能想到他的人,朋友多。

让孩子成为诚实的、勇敢的、不计较简单得失的孩子,越容易受欢迎。越是公正的孩子,在人群中越是受欢迎。

提醒:再也不要奢望孩子和所有人做朋友。孩子开始有选择性地和某些人成为好朋友。指望孩子和所有人成为朋友,在低年级阶段有可能,但在小学中高年级不可能了。家长不要设定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现阶段孩子处在简单、纯粹的、建立在信任感基础之上的友谊。

问题3:孩子委曲求全怎么办

这阶段有些孩子委曲求全,看着蛮可怜的,有些家长都看不下去了,认为孩子感情上的付出不公平,怎么办?为什么孩子愿意屈服,为了友谊低三下四?真的如此吗?我们真的了解这阶段的孩子吗?如果你的孩子不是被胁迫的(暴力问题专门研究),是他心甘情愿的“委曲求全”,他为什么愿意接受这种状态呢?

孩子这阶段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友谊关系,这过程中通过朋友的多少来确立人群中的地位,孩子特别珍惜这种友谊。开始有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开始交流感情、分享隐私、分享个人看法越来越多。这时候对友谊的看法、深刻程度变得十分重要,为了巩固这份友谊开始放弃一些东西,甚至可以放弃一些利益。(1-2年级为了自我利益寻找朋友,现阶段相反,为了友谊宁可放弃自己的快乐也要和某人玩)一个人群中分出不同的角色,有大哥大、大姐大,也有小兵,就像一个自然的生态关系,需要有人做小兵,他也乐于做小兵,这个过程中他感觉没有压力、很舒畅。

孩子交友采取多元的、相互合作的关系,甚至相互满足一种要求。不光自己感觉快乐,也想别人快乐。之前举例过,有时候为了对方快乐甚至会帮助其打抱不平、担忧对方、主动出击;在人群中他为了好朋友会压制自己良好的感受学会忍着。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被中心捧月的孩子(你的孩子愿意做“星星”),很容易联合起来欺负某个丑小鸭。3-4年级校园的“欺负现象”开始抬头,你的孩子可能也会欺负别人。很多家长疑惑自家孩子怎么会被欺负人?经了解后得知,你的孩子是在人群中、在群体中跟着孩子王去欺负某个孩子。这时候,孩子王带着什么队伍、和谁交往,你的孩子就可能在这样的人群中开始有小帮派。孩子中小帮派、小团体的雏形开始形成。这时候孩子对于小团体的理解还比较粗浅,通常孩子王说一句“不带你玩了”就会很难受,为了让他带你玩甚至会牺牲自己利益买好吃的给他,所以高年级的孩子就会敲诈勒索。其实很多家长也会利用孩子这种被人需要的感觉,比如对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会有失落、不被人需要的感受(但这种感觉只有1-2年时间,以后家长再这么说孩子就不理你了。)小学高年级用这一套开始不管用了,但3-4年级这一套很管用,只要孩子王说“不带你玩”,小跟班就会想着去讨好。因为孩子害怕失去这份友谊、孩子失去你的信任,因为这阶段的友谊建立在初级的信任关系之上,而且是一种馄饨的信任、不加分析的信任。

家长要理解孩子“为了讨好别人、希望群体需要他”而牺牲自己的感觉。

建议家长:①让孩子有机会去探索这种互惠的友谊。比如:孩子回来后要有机会地和孩子讨论、简单交流,而不应要求孩子转变角色?“你为什么要拖着他,为什么不是他拖着你?”?(强迫孩子做孩子王,孩子会很纠结痛苦)

②和孩子交流讨论,让孩子提升对“友谊”的认识。孩子这阶段对“友谊”的认识还建立在初级的认识基础之上,但教育不是仅仅满足孩子、不管孩子,明明我知道你处于这个阶段,但我要通过讨论把你慢慢引入下一个阶段。比如:孩子回家和你讨论说自己总是不惜代价委曲求全,你不要和孩子讨论他的感受(其实他感觉很好),你可以和他讨论“另一个孩子”:“你觉得他这样做对吗?你觉得他这样欺负别人可以吗?”如果孩子告诉你打人不商量的,一定要教育孩子是非判断:“恩,他打人很厉害的,爸爸小时候也做过这样的老大,但是你们要想一想,有没有触犯到别人的利益?”让孩子知道:“你喜欢他,你们群体是快活的,但别人的群体会恨你们的,别人的群体会有多么受伤害?”既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要注重引导,利用绘本等引导孩子了解友谊。

到小学高年级这样的事情会慢慢变少。

高年级同伴交往指导

问题1:排外的小团体——建立在“亲密”关系基础上的友谊

小学高年级虽然叫小学,但5-6年级的小学生和我们传统意义讲的小学生是不一样的,特别带有现代背景的发展孩子们发育得都比较早。这阶段孩子身理的变化带来心理的变化,反映在人际交往上会有很大的变化

很多5-6年级家长反映说:“孩子突然不听话,突然不单纯不可爱了,总看到几个孩子在一起嘀嘀咕咕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为什么都不和家长讲了?”家长要理解孩子,这阶段孩子开始有隐私,而且隐私只和好朋友讲。他的好朋友是信得过的,从1-2年级的互惠,到3-4年级最初级的信任,现在高年级关系的纽带就是“亲密感”,开始形成他们所谓的“闺蜜、好基友”(很好很好的朋友),根据这种关系会延续今生。各位家长也会有体会,很多朋友都是从小学开始,到初中无话不谈,到了大学反而没有这样的好朋友。那时候建立起来的探索自我、探索人与人之间关系、探索世界的友谊,那种最原始被信任的感觉会延续一辈子。孩子这时候对友情的感觉会一直往后发展,甚至到未来的

婚姻。

家长看到这阶段孩子男孩男孩、女孩女孩在一起,担心孩子会不会成为同性恋?家长的担心是因为不了解这阶段孩子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孩子到了11-12岁儿童中期后,他们这种以“亲密”为关系的友谊会一直延续到初中阶段。小学5-6年级到整个初中阶段基本都是以“亲密”为特征建立友情。孩子们经常会分享各自看法、分享隐私、说说悄悄话。

这阶段孩子的“性知识”,很多谈的是两性间的关系,你看到什么、我看到什么、看了什么小报,70%-80%的信息不是来自于老师和家庭,而来自于影视作品、杂志、A片等,以这种亲密感建立起来的分享的感觉,开始有一种特征——排外!

团体开始排外,如果看到好朋友和其他人亲密会害怕,害怕失去好朋友。孩子希望“好朋友永远是我的”,并不惜以牺牲自己的隐私为代价去劝阻好朋友:“我已经把自己所有的隐私都告诉你了,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哦。”一种寻找忠诚的朋友,把友谊的好处放到最大,他们分享的再也不是眼睛能看到的活动(中低年级孩子发展友谊靠出来玩),而是内心的活动、内心的懵懂、冲动和想法。基本可以发展成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这阶段孩子交往的圈子开始稳定,甚至开始封闭,而不再是开放的状态,家长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不是说要打破这种封闭,而是要保护他们的关系,要以孩子的朋友为朋友。

建议家长:①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朋友,不要消极评价孩子的好朋友,特别不要从成人的角度去评价他的朋友(成绩好坏等?)。这阶段孩子只和能“交心”的朋友在一起。家长可以约孩子的朋友到家里吃饭、聊天,在这个过程中去帮助孩子全方位地了解他的朋友。家长帮助孩子的过程很重要,第一不能纵容,第二不能无止境地干涉干扰他(很多亲子关系的矛盾来自于家长对孩子朋友的伤害、污蔑)。②可以和孩子的好朋友就言行、价值进行探讨。比如:不要和孩子说“这个孩子能不能成为你的朋友”?,但可以和孩子探讨好朋友的言行:“妈妈觉得你这个朋友这方面最得特别棒,我特别喜欢他,能做到这样是不容易的。但妈妈对你好朋友的这个行为不能认同,妈妈看到他对他的妈妈那种状态,拳打脚踢、满足脏话的令人寒心,妈妈存有异议。当然你和他好朋友的关系妈妈理解你,但是妈妈对这点不太喜欢。”?这点你可以评价,要客观地评价孩子的朋友,不要一锤子打死。“你再和这样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就不要回家了。你和他在一起以后一定会坐牢.”?和孩子说话一定要小心,要引导孩子学会去交往。

孩子到这阶段,要协助孩子去处理与朋友的关系。孩子疑惑:“妈妈,我这个朋友这方面是做得不好,我们是好朋友,但我讲的话他又不听。妈妈,我想请教你,有时候他要我干的那件事我不想干,我该怎么办?”孩子遇到人际关系的漩涡,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孩子因为情感亲密的关系舍不得放弃这个人,但又不能为安全认同他。家长俄可以告诉孩子:“就算你最好最好的朋友,也是有尺度和界限的,不是说你把所有东西都掏

给他、对他惟命是从就叫好朋友。你再也不用向中年级阶段那样委屈地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成为好朋友。这时候你要和好朋友的某一方面进行交往,不需要紧密地、全方位地裹在一起。”?这就是教育青春期孩子的人际交往,下面板块我们会继续谈到这个问题。

问题2:为什么老师喜欢的同伴,孩子却不喜欢?

高年级孩子(青春期早期来临)总是和同学在一起,亲密的感觉、排外,开始抱团。问题就来了,家长对孩子交友开始担忧,因为很多孩子喜欢交一些“老师不喜欢的孩子”。有一种现象很普遍:“老师喜欢的孩子不容易被选举为班干部”。因为这阶段孩子对于选择朋友有他的理解,那种“能够理解、体察别人”的孩子容易成为大家的朋友。

中国很多成绩好的孩子能体察老师的情绪、但不会体察同学的情绪,比如“老师的小助手”喜欢拿着教鞭管同学,老师又不会教孩子怎么去管理班级,为了老师的喜欢和同学搞不好关系,中国“班委的独特现象”蛮有普遍性的(从小学到大学),值得家长反思。

儿童进入青春期后,渴望的是“善解人意的、懂我的、能体察我情绪的”朋友。在最难受的时候,他需要朋友讲话,所以孩子初中后有心理话会对2个人讲:好朋友、日记。孩子通过这些方式获得自己成长的小圈子。

问题随之而来:这种状态是双刃剑。好处是孩子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相互安慰和取暖,获得朋友的支持和支撑(“当这个世界所有人都不喜欢我的时候,还有人信任我”,这种感觉延续一辈子)。问题是,这种被人接纳的圈子可能会会过分表现一种反社会、消极的行为。比如破坏、制造麻烦、逆反权威,在老师家长面前不受欢迎,但在同学之间很受欢迎、很酷、很顽强(老师批评都不低头,和刘胡兰一样),这种感觉其实对他们也是一种认同——敢于打破别人不敢打破的东西、敢于不遵循一些通常的原则(不走寻常路、以挑战权威为价值判断标准)。这时候对家长来说要引起重视。

好的一面是获得心理支持;不好的一面是形成互相推动、反社会、反抗权威和规则的认同,很多孩子越糟糕就越糟糕,因为他永远有自己的群众基础。

建议家长:①如果你孩子是孩子王,你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不是你把孩子变成了这样的人?高危险性的家庭孩子容易成为孩子王,看起来很酷为人打抱不平,其实想获得一种爱和尊重,家长要反思家庭教育的问题。孩子在家庭找不到良好的感觉,当然要去找到“我有良好品质、爱打抱不平、被别人所信任、可以和别人建立起良好友谊”的感觉,然后被推波助澜,越来越往边缘发展。

②要了解孩子所处的非理性阶段,纯粹因为被需要、亲密的关系,同时要让孩子也了解自己的阶段。不光和家长和老师听,也要请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亲自来听一听。希望家长和进入青春期孩子一起听课,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才是自我成长的起点,希望家长能与孩子一起面对自己的成长,让孩子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

③与孩子协商家庭的规则,与孩子讨论,问问孩子的想法。家庭要有底线,也要还主动性给孩子,避免孩子通过成为“孩子王”的方式去获得自信。

问题3:异性交往

进入青春期早期有一个话题避免不了,就是孩子的异性交往。这个话题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讲,家长从低年级担忧男女孩抱在一起没有界限,到中年级担心异性孩子故意不交流,现在高年级孩子开始进入想交往、想接触、害羞朦胧、社会压力大的阶段。

青春期早期阶段孩子回家会经常说:“我们班某某喜欢某某。”(很兴奋)家长却很害怕听到这样的话题,对孩子说:“你被瞎说,这叫早恋,那么小讲什么东西?”?很多家长不敢讲这个话题,就怕讲多了“启蒙”了孩子?。而我们很多孩子的发育发展已经不以你为转移了,很多孩子不管你想不想都开始发育了,家长最怕孩子讲异性,但女孩回来喜欢讲男孩、男孩回来喜欢讲女孩。

儿童进入少年阶段、青春早期的阶段、懵懂的阶段,是什么状态?其实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这种感觉。经调查,有位5年级的女生对老师说:“我很喜欢被许多男生围着的感觉,但我的好朋友就不喜欢,男生女生追着她她就头疼,真奇怪。”?有些家长怕孩子谈恋爱、但有些家长却担心孩子不与异性交往。孩子之间有差异,而且背后的心理机制特别复杂,因为中国正常的教育背景对“早恋、男女生情感需要”不是很恰当,导致很多孩子还没有开始有懵懂情感就已经接受了大量不正确的观念——“不能早谈恋爱,大学前谈恋爱有毛病。过早恋爱就是耍流氓、可耻的行为。”?(详见0-18岁性教育话题)

小学高年级孩子异性交往开始懵懂,是正常现象。开始主动靠近异性,且靠近方式多种多样:些小纸条的、打闹的……孩子这阶段对异性的感觉,更多的是不自控的,因荷尔蒙分泌导致的生物性倾向。这阶段的儿童是不自由的,他对异性产生好感被身理控制。很多家长责怪孩子:“你不能不看他吗?”?但孩子控制不住啊。青春期阶段,会有风气云涌般的情绪,孩子不能自控。有些女孩子很烦躁,不是她想烦,是控制不住地烦。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如恶化帮助孩子宣泄和平衡,两个办法是运动和阅读。运动是身理上的宣泄;阅读、学习是心理上的宣泄。

想不想都要看,看不看都想着看异性的生理部门,这是正常的心理行为。开始关注异性用品,开始对异性敏感部位的关注,都很正常。

很多父母自己都没有开化、自己都没有开门,有些听我课的家长质疑我说怎么开得了口讲这些。我们在性教育专题里强调从小就要给孩子科学的概念,做客观的表达。0-3岁孩子应该探索身体,错过这个阶段就会有神秘感、冲动感,到一定时候需要同性父母与孩子将自然的特征。如果你在前面阶段对孩子的性教育是客观的,到这个阶段孩子就

能平和地面对自己身理的发育、和人与人交往的情绪。

到这阶段你发发现孩子开始有懵懂、迷离,可以请孩子听这堂课,了解自己是正常的。发育到这阶段的孩子都会有心理的困扰(阴毛、乳房发育等),需要父母关注(详见性教育课程)

孩子心理、身理的发育有差异,如果你孩子到这阶段还没有发育、没有对异性有好感,你也别大意,因为他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孩子回来告诉你其他孩子的身理变化,你要客观分析并告诉孩子:“不要嘲笑别人,很正常,有早有迟,但都会来临。”如果你的孩子有这种感觉开,太好了,需要庆祝,告诉孩子:“你长大了,爸爸妈妈愿意陪伴你一起探索,一起成长。”我们也祝福那些成长发育的孩子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希望家长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希望孩子们享受自己成长的过程。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观察法,进行对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对幼儿之间的冲突处理的方式、幼儿之间产生冲突解决的方法的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观察表明,幼儿之间产生冲突都是用“抢东西、拥挤、骂人”等方式来解决的,极少用商量的办法。这是因为教师对幼儿之间产生的冲突处理的方式是教师处理,支持幼儿告状行为。所以,影响着幼儿处理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同伴交往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当前,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我国现阶段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独自玩耍;不同的家庭结构幼儿的交往经验上的差异,家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导致幼儿交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顺利的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生存与否。而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动因,是实现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所以,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2】。 因此,本研究重在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幼儿与教师对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占泽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36名 2、研究方法:日常观察 3、观察时间:2009.09月—10月 4、观察内容: A、在游戏、区域、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间是否有遇到冲突有打人、抢东西、拥挤、商量这些行 为表现: (1)在角色、表演、建构游戏中,抢道具、头饰、胶粒,抢不到打人,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体育游戏中,排队推挤别人,游戏中,没位置玩,把别人推走,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2)在区域活动中,全部挤到一个区去,互不相让,都想玩同一个材料,抢过来,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3)在预备、喝水时,人太多了,不懂得相让,全部挤过去。看书时,小老师发书,发到不满意的,就向别的小朋友抢书看。还是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换书看。 观察幼儿在这些环节遇到冲突的表现,记录哪种表现出现的次数高,次数高的说明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这个。

4种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4种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如今社会发展很快,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快了。因此,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减少了。有时候,在一幢房子里面住了好久年,可能都不认识对门的邻居。没有合适的平台,孩子和小伙伴之间玩耍的时间也很少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因此,孩子有可能就会慢慢变得內向不善与人沟通交流,玩得来的小伙伴很少。很多的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希望能够采取一些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朋友。 1.不宜强行将友谊“塞”给孩子 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爸爸妈妈可以邀请几个同龄的小伙伴来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让孩子拥有友谊,这样孩子慢慢就会开朗了。但事实上,爸爸妈妈强行塞给孩子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并不能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孩子也会出现不合群现象。 所以,硬塞给孩子不是一个好办法,爸爸妈妈要尝试用另外的方法 2.不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孩子平时不阳光,朋友比较少的话,大部分的原因可能还是在爸爸妈妈那。爸爸妈妈平时一直都在忙工作,孩子几乎一直都

在家里,没有什么机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所以孩子肯定就不知道怎样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 爸爸妈妈最好是多带孩子出门去转转,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孩子在一些公共场合多和别人进行交流能够锻炼孩子的胆量和沟通能力。等到孩子慢慢变得开朗以后,爸爸妈妈可以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来,让孩子能够融入进来。让孩子多和同龄人玩耍,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们建立友谊,这样孩子的沟通能力就越来越好了。 3.让孩子学会“分享” 有的孩子之所以朋友那么少,主要是因为他不懂得分享。在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不会把东西分给他们,所以也就得不到友谊。爸爸妈妈应该从小关注孩子的性格、品德等全方面的素质培养,教会孩子分享,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4.鼓励孩子主动交友 如今社会发展快,人与人之间存在陌生感,因此很多的爸爸妈妈带孩子出门后,也不敢让孩子和小区内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爸爸妈妈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友,平时让孩子和小区里的同龄人一起玩耍。 另外,也可以经常和早教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玩。爸爸妈妈支持孩子并鼓励孩子交流,能够让孩子提高交际能力,

4种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4种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现在社会进展专门快,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快了。因此,人与人交流的时刻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减少了。有时候,在一幢房子里面住了好久年,可能都不认识对门的邻居。没有合适的平台,小孩和小伙伴之间玩耍的时刻也专门少了,大部分的时刻差不多上一个人在家。因此,小孩有可能就会慢慢变得內向不善与人沟通交流,玩得来的小伙伴专门少。专门多的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内心,期望能够采取一些方法让自己的小孩有更多的朋友。 1.不宜强行将友谊“塞”给小孩 如果小孩的性格比较内向,爸爸妈妈能够邀请几个同龄的小伙伴来家里和小孩一起玩耍,让小孩拥有友谊,如此小孩慢慢就会爽朗了。但事实上,爸爸妈妈强行塞给小孩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并不能培养小孩的沟通能力,小孩也会显现不合群现象。 因此,硬塞给小孩不是一个好方法,爸爸妈妈要尝试用另外的方法 2.不妨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小孩平常不阳光,朋友比较少的话,大部分的缘故可能依旧在爸爸妈妈那。爸爸妈妈平常一直都在忙工作,小孩几乎一直都在家里,没有什么机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因此小孩确信就不明白如何样和不人进行沟通交流。 爸爸妈妈最好是多带小孩出门去转转,鼓舞小孩与外界接触,小孩在一些公共场合多和不人进行交流能够锤炼小孩的胆识和沟通能力。等

到小孩慢慢变得爽朗以后,爸爸妈妈能够邀请一些朋友到家里来,让小孩能够融入进来。让小孩多和同龄人玩耍,然后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们建立友谊,如此小孩的沟通能力就越来越好了。 3.让小孩学会“分享” 有的小孩之因此朋友那么少,要紧是因为他不明白得分享。在和不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可不能把东西分给他们,因此也就得不到友谊。爸爸妈妈应该从小关注小孩的性格、品德等全方面的素养培养,教会小孩分享,让小孩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4.鼓舞小孩主动交友 现在社会进展快,人与人之间存在生疏感,因此专门多的爸爸妈妈带小孩出门后,也不敢让小孩和小区内其他小孩一起玩耍。爸爸妈妈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鼓舞小孩主动与人交友,平常让小孩和小区里的同龄人一起玩耍。 另外,也能够经常和早教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玩。爸爸妈妈支持小孩并鼓舞小孩交流,能够让小孩提升交际能力,同时收成友谊。

最新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班级 ____ 姓名 ____ 考号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_____总是给我们温暖,让我们感受到____ 的存在。 2、有些时候我们会向朋友提出_______的要求,却并不知道,正是这些_______的要求,伤害了朋友之间的__________。 3、_______来之不易,需要_____。学会与朋友相处,______才能天长地久。 4、我们敬佩_____的人, ____ 的人是得不到尊重的。 5、说到做到是一个人_____的重要标志。一旦对他人作出保证,就要想办法_____完成。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逐渐养成_____的好习惯。 6、对别人说话算数,会有人_______,对自己说话算数就只能靠_____了。 7、只有正确认识产生冲突的_____,才能更好的____ 冲突。 8、能否避免发生冲突,往往取决于我们处理____的方式,____不同,____也就不同。 9、在校外受到欺负时,需要果断采取_____保护____。 10、我们在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学会用_____的方式摆脱烦恼。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后边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同学获奖后,小明有些不服气,说了很多气话。() 2、朋友之间相处时,要敢于对对方的错误提出批评。() 3、在选班长时,小娜的好友王明将票投给了张芳,小娜很生气。() 4、我们坚持对别人说话算数,对自己就无所谓了。() 5、对自己说话算数只能靠自觉。() 6、失信害人害己,而守信的人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佩。()

7、校园生活充满快乐,没有任何冲突。() 8、被人欺负是痛苦的,但我们不要抵抗,抵抗可能会发生违法行为。() 9、辱骂取笑讽刺同学,都是学校可能发生的欺负行为。() 10、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是严重不良行为。()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小明和小芳作为好朋友,下面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考试的时候小明让好友小芳传递答案抄袭 B、小明犯错了,小芳严厉的批评了他 C、小明让好友小芳选他当班长 2.作为好朋友,友谊很重要,下面哪种做法才算是真正的友谊() A、李群为了交好朋友,买了很多瓜子给大家吃,还想请大家吃大餐 B、张娜同学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在考试中,好友李强帮助她做了一道不会的题 C、好友张丽经常帮助我补习功课,耐心的讲解有关问题,我很感动。 3、关于说话要算数,下面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小明和小林约好周末一起去学习围棋,小明失约了,让小芳白等了一个下午。 B、张青和李媛是好朋友,他们约好周六下午一起去少年宫看电影,但李媛因有事耽误,李媛用电话及时告知了张青。 C、“爱保证”同学经常向同学、老师保证很多事情,但兑现的不多,自己认为无所谓 4、下列成语体现诚信的是,( ) A、一诺千金 B、天道酬勤

小学生同伴关系

班主任沟通策略 ——小学生同伴关系研究计划 于桂芳 一、学生同伴关系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 关于同伴关系在小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同伴关系是发展小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30年代就论述了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表明:年幼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情感,而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逐渐学会与同伴合作、协商,逐渐地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观点采择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移情能力等社会能力逐渐发展。沙利文在1953年阐述友谊的功能时,认为友谊促进了人际敏感性的发展并为以后恋爱、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原型。 (二)同伴关系是满足小学生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的重要源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同伴的交往,可以满足小学生的这些基本需要。小学生在同伴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而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对小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交往的时间明显减少,而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明显增多,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伴,更愿意接受同伴的影响,与同伴保持一致,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沙利文认为,同伴为个体逐渐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社会规则和服从与支配的社会角色构建了基本框架,小学生时期的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他区别了两种经验:同伴接纳和友谊。他认为在小学生时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他认为同伴关系不同于其他社会经验,这是个体第一次“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亲密。 二、小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认知改变、行为指导与体验学习等策略与方法,鼓励学生与同伴交往,从中掌握道德行为规范,克服交往不足和“自我中心”倾向,以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不断提高人际交流技能和社

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在我国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沟通问题是大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特殊的生活环境、特殊的交往对象以及特殊的心理情绪等问题,塑造大学生的沟通理念,增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分析大学生沟通能力缺失的原因,寻求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已经成为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良好的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 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老师在沟通交往中融洽相处,可以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外性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来互相了解、理解和认同。因此,大学生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新时代的大学生,有条件、有能力、也有必要来塑造自己的沟通魅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良性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专业成绩相近的条件下,企业往往优先选择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 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未来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在不久的将来,今天的大学生都会拥有自己的小家庭,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取决于他们自身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进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1.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的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一部分学生“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一部分学生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因而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 (3)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沟通交往过程中都有使自己得到提高、进步的

如何与同伴交往小学心理辅导教案

10课时:《如何和同伴交往》 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好同伴关系。 主题阐述: 本节课设计以人本主义教育心理观作为理论指导,重视学生的精神需要,重视个人体验,强调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心理健康课中获得心理支持并获得经验,培积极的情绪。最重要的,通过“如何和同伴交往”为主题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教材分析: 同伴交往中,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矛盾冲突,嫉妒就是其中之一个原因。嫉妒是对才能、成就,地位以及条件和机遇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复合情绪。通常所说的“红眼睛”,就是嫉妒心理的典型表现。嫉妒心理在青少年中很常见,当别人获得成功得到赞扬,而自己默默无闻或是遭遇失败时,心中便会愤愤不平,充满妒意。此外,青少年还会因他人的身材长相,生活条件,各种用品等比自己强,而产生嫉妒心理。不少孩子爱嫉妒别人,闹情绪,这样孩子就不能很好的和其他同学相处。这便会使使家长担心,尤其是不知道怎样教育嫉妒心强的孩子。所以教材设计这个问题,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性格。 学情分析: 现代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员较少,再加上单元式住宅又在客观上阻碍了儿童与人交往的机会。不少儿童存在交往心理阻碍,不够主动等现状,与人交往的能力、方法等不够理想。与同伴之间,由于性格、生活等条件迥异,相处时难免有矛盾冲突,课前通过调查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学生消除交往中消极的嫉妒情绪,用积极的乐观的心态主动交朋友,与同伴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理念: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很多,尤其在小学高段更是青少年心理及人格各方面日渐成熟的阶段,在此阶段各种因素都会对其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每个小学生都有其自身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性格特征又有其不同人际关系交往方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孩子们可以认识到嫉妒心理的表现、感知产生的原因和对自己的危害。2、情感目标: 辅导员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和自我调节的方法,主动克服嫉妒心,为他人喝彩而内心觉得快乐。 3、能力目标: 孩子们懂得嫉妒心理对人对已的危害性,能主动区分识别嫉妒的行为表现,愿意有意识地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 认识到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学会避免和克服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套浩太乡中心小学班群英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交流过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也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方式之一。教材中也为学生创设了许多说的机会,例如: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单元中,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充分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说数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数学”这一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处于学习情景中,发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呢?在教学中我努力的尝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交流情境;开放教学方法;正确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一、让学生说信息,使学生形成交流习惯 例如:一年级“认识物体”,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操作活动,用自己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对不同的物体的认识,学生的语言包括: 生1:长方体长长的,边上有点扎手。 生2: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平,长方体不一样平(学生认为就是这些面的大小相等的)长方体有点长,而且左右跟上下不一样长,正方体上下左右一样平,还有8个角。 生3:圆柱体只能向前滚,而球体是可以乱滚的。 生4:圆柱体有两个平平的,四周还没有棱,球体没有平平的面,也没有棱。 从这些言语表达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经验,数学基础不同,思维发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甚至用口头来表达。孩子们对这些物体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没有当场对学生急于个人知识的表达中不完整或不准确成分 加以限制,也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归纳出几条标准的几何特征来让学生说,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结果,其实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对数学现象的理解表现出稚嫩,不成熟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种水平的理解又具有个性的,是学生对自己心目中数学的真实反映,虽然不那么完整、精确,口语化颇深。这些真实的表达,来对数学的理解。久而久之,形成了交流的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 (一)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薄。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二)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

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三)此外,在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低年级学生对于朋友的定位还没有成型,他不知道怎样去与人交往,不懂得怎样去谦让别人、化解人际冲突。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凸现出来,甚至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及早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同伴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合作、助人、友爱和谦让等许多社会技能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的。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特别是同伴间的交往。但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同伴和谐共处,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但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有利于他们交流情感,调节情绪,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吸收众多的社会信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低年级学生对于朋友的定位还没有成型,他不知道怎样去与人交往,不懂得怎样去谦让别人、化解人际冲突。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凸现出来,甚至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及早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可能会碰到许多的困惑,缺乏交往经验的孩子一个人闷着小脑袋瓜是想不出为什么的,在引导孩子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教会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一)通过课堂加强言行训练,培养交往能力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同伴交往的主要渠道,以学生互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积极的同伴交往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小学生认识同伴的最大的途径就是由老师安排的同桌和小组。因此在课堂上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有很大的帮助。 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就是交流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孩子“五会”: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二)角色扮演,训练同伴交往能力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角色不同所以会引起角色冲突,那么,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了解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就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处境和立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的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的游戏案例时,最常用的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的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的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的分析。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的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的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的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的结伴经验、共同活动的意识、同伴平等的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的能力、独立寻找玩伴的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的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结伴的游戏活动目的性的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的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的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儿童的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的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的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的意识、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6、游戏中的“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的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的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的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意识等。

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沟通能力 1.让孩子做游戏的主人 亲子游戏中,让孩子多一些主动性,比如指导父母怎么玩,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激发孩子与人沟通的愿望,并且有机会学会和小伙伴玩什么,怎么玩。 2.良好的亲子交流 与孩子说话尽量心平气和,以一种开放和发展的态度对待孩子成长中的错误。少一些数落或唠叨。 3.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通过诗词、儿歌、故事、日常对话等,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孩子理解别人的话语的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4.让孩子理解情绪和情感 通过绘画、识图、表演等让孩子理解各种情绪和情感,理解什么样的言行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并使孩子尽可能理解社会交往中还有跟自己不同的人。 5.多创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 带孩子主动和陌生的小朋友打招呼,和他们一起玩;把邻居或亲朋好友的孩子接到家里来做游戏,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总之,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成长,不能让这些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善借游戏活动激发沟通能力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刚入园的小朋友,老师要主动邀请他一起玩游戏、听故事、唱歌、跳舞、画画,逐步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

的习惯。即使在玩的过程中,小朋友之间闹纠纷,老师也不要强行 把幼儿拽到一边,更不能责骂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从中引导,让幼 儿自己解决矛盾,友好相处。 游戏需要情节,也需要角色,儿童正是通过扮演角色,模拟成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情景。家长,老师要帮助孩子学会扮演角色,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情节。比如,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当司机,为同伴 开车;拿一个玩具听诊器当医生,为同伴看病。让幼儿体验不同的角 色的所思所想,从而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动的 地位。 二:用情感交流架起沟通之桥 一些从小很有才华的儿童,就因为“不合群”,长大以后一直“怀才不遇”,自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才华得不到发挥, 而且一生总是“不顺”。任何人都不会喜欢性情乖戾、忧郁的人, 人人都喜欢与快乐而热情洋溢的人在一起。独生子女虽然能受到良 好的教育,但由于小家庭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交往。 所以我们要经常和孩子相处,建立亲密的情感,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认可。老师的爱是孩子向外发展、探索外界复杂的人际关 系时的指路明灯。当孩子不与同伴交流时,多多给予引导。但当孩 子已经参与到同伴游戏中去后,应尽量让其独立完成同伴游戏与交往。如果在交友过程中出现异常时,请耐心引导,千万不可简单制止,引起孩子的反感。 三:培养谦让习惯,提高交往能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沟通愿望,教给他们沟通技能。 培养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等。如果幼儿 在活动中礼貌用语用得好,就及时表扬。

中小学生同伴交往心理辅导方案

中小学生同伴交往 心 理 辅 导 方 案 学院:文学院 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 姓名:邓见香 学号:222011308011155 指导老师:张婷 上课时间:周一晚7、8、9节

一、活动目的: 1.使团体成员明确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积极融入团体,学会表达自己 2.使团体成员突破一些心理障碍,勇敢踏出交往的第一步,并且正确对待冲突,做到彼此信任、相互协助、融洽相处; 3.使团体成员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体会与人相处得到的温暖,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与同伴交往的热心。 二、活动对象:初一新生 三、活动场地:1个桌凳较少较宽敞的大教室 四、活动时间:1个小时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在活动开始之前播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营造活动氛围。 (二)、热身活动——皮筋传情 活动时间:10分钟 准备材料:吸管、圈型橡皮筋 活动目的:藉由活动来增进人际互动,点燃活动气氛,让新同学之间彼此学会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专注力。 活动流程: (1)依据人数,将全班同学分成每组人数为10的队伍若干组,每人发下一个吸管,几支队伍中的第一位同学同时发下一条橡皮筋。 (2)说明活动规则:各组同学进行对抗,口含吸管(注意不可以用手)将橡皮筋从第一位同学传到最后一位,最快的队伍获胜。如橡皮筋掉到地上,则必须从第一位同学再重新开始。 (3)在活动开始前,先给予一分钟的时间让小组讨论策略或方法。 (4)当最快传完的小组产生后,即可终止活动;或是规定一定的时间,看哪一组进行的最快,来决定胜负。 (5)活动结束宣布获胜的队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注意事项:用嘴叼着吸管传递给下一位同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戳到了对方的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文章来 初中教师 网w w 9 摘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

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又会玩的很开心。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

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e329010.html, 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作者:刘毅然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年第10期 表达交流训练注重了言语的规范性、准确性、流畅性、条理性、逻辑性等,是思维的潜 意识活动。也是“有声”的写作。所以,口语和书面语是相辅相承,互为表里的。因此说,表达交流都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言语使用的重要性。突出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关于培养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立足课堂,结合文本,讲究方法,灵活操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教会学习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在课堂上尽量多创造说话机会。我的具体做法是:(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根据教学需要,多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进行教学。(3)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如中外名著、人物传记、《演讲与口才》等书籍,增加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4)背诵课内课外名篇名句,名言警句,积累成语俗语。(5)利用多媒体,观看课本中节选的演讲、戏剧等,如《我有一个梦想》《雷雨》《哈姆雷特》等。有时也会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如《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等。有时还会看“超级演说家”这样的综艺节目。(6)督促学生看报纸、新闻,了解实事,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必须要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全人类。(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征文大赛等等。所有这些,扩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面,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为高效课堂顺利进行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全面的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写结合,规范要求。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不主动学习,一切都是空谈。我把学生分成小组,以优带差,让表现好的学生影响怠工偷懒的学生,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大部分同学都会有集体荣誉感,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就算表达不好也会主动站起来“说”的。如,我在讲述必修四文言文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的教学时,在培养学生表达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了整体设计,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文本资料了解作者司马迁、班固、范晔,进而了解《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时代背景,了解传主,这是自主学习阶段。 然后,由学习小组组长下达学习任务,分自然段进行文字翻译,生生互检、师生互检。 合作学习,基本解决文意,整体感知内容。接下来的课时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合作完成所有知

浅论如何提升学生干部的沟通能力.

浅论如何提升学生干部的沟通能力 摘要:近年来随着政策不断调整,各高校人数持续增加,学生干部越来越多,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多。而要能够出色的完成各类任务,他们的沟通能力愈发重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 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其沟通能力 , 提高学生干部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避免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也能更好的为同学服务,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学生干部; 沟通能力;沟通技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大学生学生干部 , 除了要具备比较强的处事和随机应变能力之外 ,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大量事实证明 , 要作为一名出色的学生干部,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干部与各界交际的重要桥梁, 是团队合作中的制胜法宝, 是有效应对各类任务和突发事件的最佳途径, 是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良好的沟通能力能使我们拓宽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 减少彼此的误会, 让我们时刻感到身心愉悦,学习生活氛围也更加融洽。 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 , 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和正确的说话方式。决定个人沟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谈的技巧,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来提高学生干部沟通能力。一、当代学生干部在沟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与缺失 学生干部在与人沟通时客套话繁乱杂多, 说话太过冗长, 滔滔不绝的讲了一大堆,却一直没有切入主题,让倾听者一知半解,也不清楚重点到底在哪里。讲话内容太过空洞,不贴近现实,显得苍白无力。虽然说者口若悬河,讲得唾沫横飞,却并不能打动听众一丝一毫,无法提起学生的激情,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无法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效率。还有些学生干部在于人交谈时无法理清自己的思绪, 导致自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 弄得听者一头雾水, 而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也无法及时传递给别人。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令狐采学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

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米勒等人(Miller & Gentry,1980)总结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例如,一个教师夸奖某个幼儿的画画得好,其他幼儿就会模仿他;如果教师经常表扬某个幼儿,他也会成为同伴中最受欢迎的儿童。因为幼儿希望跟他玩也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像他学习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

如何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

如何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不要操之过急,儿童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是面对社会的交际能力,要从小培养,让孩子的心理慢慢的成熟,用宽容的态度来衡量孩子的能力,从而进行适当的教导。 提高孩子沟通能力的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对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方式直接关系着家庭氛围及孩子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亲子之间能比较和谐地沟通,就能避免出现一些孩子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表现出与家长沟通有障碍,那么从小关注与孩子的沟通,与孩子平等沟通,养成沟通的习惯,就会有效避免以后出现在亲子间的代沟。 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也没有静下心来去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的想法有时是有他的道理的。家长应该用问答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指责、批评埋怨孩子,认为孩子做的总是不对;没有考虑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凡事都要问个究竟。如果以宽容、鼓励的心态来听一听孩子的内心表白,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待自己的平等态度,孩子也就更乐于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那么孩子的性格也就会慢慢变得开朗。就想西方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放下你的手,哈下你的腰”——倾听的力量真的很大!! 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技巧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可见,如果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是无法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的,进而也就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就难以达成共识,达不到共识,就难以步调一致。所以说,要帮助孩子“学会沟通”,父母就要注意改变自己传统的角色定位,不要处处站在家长威严的角度与孩子沟通。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只有在和谐、融洽和平等的沟通氛围中,才能做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最有效的交流。 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合理的交谈,理解孩子心中所想,只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进一步的与你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